叶笃正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望族,父亲叶崇质30多岁便
叶笃正:毕生治学气象 笃信以事实服人
叶笃正:毕生治学气象笃信以事实服人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66期叶笃正于1916年2月21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叫“聚福里”的地方。
叶家是名门望族,祖上几代都曾是地方大官。
叶笃正的父亲叶崇质是清朝末年的清河道道台,他给第七个儿子取名“笃正”,是崇尚《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古训,希望叶笃正以“求是”的精神处世行事、忠实于真理和正义。
叶笃正幼年时在家中设立的私塾读书,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也学习算术。
叶家兄弟出了不少科学文化名人,哥哥叶笃义是著名民主人士,民盟主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另一位哥哥叶笃庄是著名学者,《物种起源》的中文译者。
1930年,14岁的叶笃正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启蒙了叶笃正的家国思想,使他爱上科学,立下报国之志。
1935年,叶笃正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罗斯贝后来成为叶笃正的崇拜对象。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质疑。
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宽,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1948年,叶笃正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论文立即引起国际气象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
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年仅32岁的芝加哥大学中国学生叶笃正。
《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长波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罗斯贝提出的罗斯贝理论;第三个里程碑是英国人查尼的长波不稳定理论。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
琴成为历代文人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
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
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
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而这些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合。
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
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双溪镇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双溪镇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家文化中心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
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偏怜”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
每天晚上,热门的电视节目过后,进入书房,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
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
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
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
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
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而来。
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或蓝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登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
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
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
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
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
叶笃正院士_洞彻气象风云_
历经风雨矢志不渝
2006年1月9日,91岁的叶笃正从时 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2005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全场掌声雷 动。此时,距叶笃正选择气象学作为 他终生奋斗的事业已经过去了70多个春 秋。
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著名大 气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 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叶笃正永远地离开 了我们。
这位走过了98个春秋的世纪老人, 为祖国屹立强国之林,倾尽了毕生心 血。他以高瞻远瞩的睿智目光,洞彻气 象风云,引领中国气象学界走在世界前 沿,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让外国 人来同我们接轨”。
博士论文享誉世界
叶笃正于1916年2月21日出生在天
津一个叫“聚福里”的地方。叶家是名 门望族,祖上几代都曾是地方大官。叶 笃正的父亲叶崇质是清朝末年的清河道 道台,他给第七个儿子取名“笃正”, 是崇尚《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 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古 训,希望叶笃正以“求是”的精神处世 行事、忠实于真理和正义。
叶笃正幼年时在家中设立的私塾读 书,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也学习 算术。1930年,14岁的叶笃正考入天津 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 异”启蒙了叶笃正的家国思想,使他爱 上科学,立下报国之志。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作者:佚名转贴自:资料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04-01-14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
2003年5月27日,从瑞士首都日内瓦传来消息: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举行会议,决定将2002年(第四十八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授予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
国际气象组织奖是WMO的最高奖项,也是国际气象界的最高荣誉。
“你认为叶先生获得这个荣誉,是因为他一向在这个领域做出的成绩,还是他现今有什么重大的贡献或突破?”在采访叶先生之前,记者先采访了叶先生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研究员、著名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
“应该是因为他一向在这个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吧。
”李崇银院士回答。
“我听到一个说法,说叶先生至今仍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指导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发展。
对于一个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这是否是溢美之词?”“不算溢美之词。
”李崇银略一沉思回答,“应该是可以这样说的。
”“如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人辈出。
任何事情都有他自身的规律。
人不服老怕是不行吧?”“我对你说,我最佩服叶先生的是什么吧,”李先生顾左右而言它,“叶先生他是一个真正的大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官员”,虽然他长时间担任各种领导职位。
在他的心里没有本位主义,不考虑乌纱帽。
他是大气物理所的人,但他考虑问题不是仅从大气所出发,而是从国家、从世界科学的发展着想。
这是一个大科学家的胸襟。
科学研究及科学活动应是为国家,为人民,为全人类,如果考虑到别的,例如个人或本部门,就容易搀假。
”“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李先生显然有些动情:“他已经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命脉,科学的思维对于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感动中国事例总结
1.丁晓兵:〖评价〗真的勇士〖事迹〗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
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
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
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感动印象】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
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
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颁奖辞】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2.华益慰:〖评价〗大医有魂〖事迹〗“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
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
”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
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感动印象】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
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
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颁奖辞】他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
陕西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陕西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2020-2021学年山西省临汾市关王庙乡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山西省临汾市关王庙乡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气象大家的大气象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
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
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
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
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选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年薪也只有5000美元。
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
”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
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
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
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
江西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敛裾(jū)猗郁(yī)肄业(yì)卓有成效(zhuō)B.窈窕(yǎo)芰荷(jì)遗施(yí)急不暇择(xiá)C.愀然(qiǎo)流觞(shāng)勖勉(xù)风靡一时(mǐ)D.纤细(qiān)嫠妇(lí)修禊(xì)如椽大笔(chu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弥望移徒涸辙之鲋安之若素B.贻误切磋混混沌沌责无旁怠C.会晤邮戮旁稽博采正襟危坐D.缔造干禄义愤填膺销声匿迹3.下列各句画横线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___________!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__________。
A.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B.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C.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D.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火灾突发时,不但厂房没有起到阻火作用,反而成为火灾中的燃料库。
因为建造车间的彩钢板,没有加用阻燃材料。
B.“冰桶挑战”最近风靡全球,活动的主旨在于唤起人们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渐冻人症)的关注并为对抗这一疾病捐款。
C.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普遍憧憬幸福而自由的退休生活,并且希望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退休时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叶笃正
叶笃正作者:王杰婷来源:《科学家》2013年第12期“如果有一本书,笔锋游走在天人之际、大洋两岸、新旧社会之间,写尽近百年的风霜雨雪、世间万象,你会不会觉得兴味盎然?”“如果有一本书,透过雪泥鸿爪,预言整个地球的走向;洞察惊人之变,敲响醒世的洪钟,你会不会在悚然惊觉的同时,肃然起敬?”“你把这两本书合在一起,那就是叶笃正先生。
”你可能不熟悉叶笃正,也不了解他的研究理论,但是你对下面这段话一定耳熟能详。
“今天白天多云转晴,北转南风2级~3级,最高气温13℃,最小相对湿度30%。
”——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1969年开始正式由我国气象局发布。
在这份预报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依据“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这样的歇后语,看天辨阴晴,但是人们却害怕“天有不测风云”。
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结束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把握“风云变幻”。
这一份简短的预报,背后凝结着无数气象科学家的心血。
而叶笃正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他也是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创建者之一。
叶笃正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大气科学事业: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了东南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
正如《感动中国》的评选词所说:“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
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成就一个人一生的因素有很多,这其中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
叶笃正的功成名就,离不开自身的修养,离不开贵人的指点,更离不开他与生俱来、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天津城里有个姓叶的大户人家,男主人名叫叶崇质,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地方大官。
叶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之家”。
叶崇质的祖父叶伯英曾在清光绪年间担任陕西巡抚兼钦差阅兵大臣(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军区司令),颇有政绩,曾得到过慈禧太后所赐的头品顶戴,并赐“福”字。
叶笃正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叶笃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作者:来源:《科学家》2019年第03期叶笃正(1916年2月21日—2013年10月16日),出生于天津,气象学家。
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
1916年2月21日,叶笃正出生于天津一个亦官亦商的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叶崇质不认可新式教育,提倡家庭式的国学教育,请来私塾先生在家里教授四书五经。
因此,对于传统经典,叶笃正从小便能够熟记并背诵。
1930年,叶笃正进入南开中学学习,这是叶笃正学术思想启蒙的地方。
1935年,叶笃正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西南联大学习,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做出了学术生涯中重大的选择,听取学长钱三强的建议,放弃物理学选择气象学。
这个选择是他从学习转向研究的开端。
1940年。
叶笃正考取了浙江大学史地系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
1945年,叶笃正赴美留学,到当时气象学界的中心之一芝加哥学习,回国后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
上世纪60- 70年代,叶笃正把研究精力重点放在了对气候系统基本特征的研究,其中青藏高原气象学、路面过程等都是当时国际气候研究的前沿。
对于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关于冷源、热源的研究。
早在50年代初,叶笃正就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一个热源,在冬季是一个冷源。
并对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1979年发表的《青藏高原气象学》中,葉笃正从冷、热源作用角度深入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作用。
之后,我国分别于1979年、1998年夏季进行了两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的气象科学实验,为我国乃至世界对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揭开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叶笃正对青藏高原气象学的一系列开创性贡献为这一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他所做的工作,使国际上逐步接受了高原热源影响的概念。
2013年,叶笃正逝世。
他带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事业始终紧紧跟随着世界的脚步,开辟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一个新的领域,是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
“阅读理解”单元练习(三)
“阅读理解”单元练习(三)二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哈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哈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吴飞燕姜丽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
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
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
”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
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
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例如构成阿Q 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复杂多样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冯骥才传序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
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
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
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
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
几位兄长远在上海天津开厂经商,早早的成家立业,站住脚跟。
惟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
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
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
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
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账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
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
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
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
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
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
于是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马家口的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
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
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
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
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
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然而赚钱并不多。
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账,哟,反倒出了赤字!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
叶笃正 大学者的大气象
52PERSPECTIVE解读透视叶笃正 大学者的大气象一直到90岁,他仍在坚持工作,把一生献给了气象学和祖国2017年9月,叶笃正科普馆开馆仪式在其祖籍安徽安庆举行。
这是国内首家纪念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的展馆,是安庆市宜秀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型公共科学教育基地,展馆采用文字、图片、漫画、视频、多媒体、全息技术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展示了叶笃正一生最重要的五大气象科研成就。
1916年,叶笃正出生于天津望族,恰巧这年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
叶笃正幼时受私塾启蒙,初中跟弟弟叶笃成同期进入南开中学。
在“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即将中学毕业的他差点儿因此被学校开除。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叶笃正随校南下,是革命还是读书?在五哥叶笃庄建议下,叶笃正决定回到西南联大继续学业。
学习期间,叶笃正遇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正是在他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物理专业改学气象学专业,从此开始了新的辉煌篇章。
三年后,成为硕士的叶笃在当时属于高端技术人才,1945年被选派赴美留学,师从芝加哥大学气象系主任罗斯贝,求学期间叶笃正发表重要论文十多篇,博士论文《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中提出大气运动的“长波能量频散理论”,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叶笃正则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因为在学术界的头角崭露,1948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叶笃正就获得了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一些小型大学的教授,年薪也不过五六千美元。
但他乡再好,亦非吾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后,叶笃正立即决定与妻子冯慧回国。
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叶笃正在老师竺可桢、赵久章等人的带领下,和十几个同事一起,将一个连高空图都不具备的气象室,发展成为囊括所有大气科学分支的大气科学研究所。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吴志菲2003年5月28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55次会议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颁奖典礼在日内瓦隆重举行。
当大会宣布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荣获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时,精神矍烁的叶笃正老泪纵横。
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和阵阵掌声,叶笃正这位新中国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奠基人缓步走上颁奖典礼主席台……曾听说,在每年固定的节日,某国臣民们会把国王置于天平的一端,在天平另一端放入黄金,直至两者平衡,最后的黄金量就是臣民当年的奉献。
而要赢得国际气象组织奖沉甸甸的金牌,科学家需要在天平的那一端付出什么呢?1916年,中国开始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
这一年,叶笃正在天津降生。
叶笃正的父亲叶崇质曾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道台,这位封建王朝最后的地方官吏娶了三房太太,并生下15个子女,叶笃正排行老七。
叶崇质目睹过军阀混战和官场的种种腐败,故而弃官赴天津办实业,先后参与开办了华新纱厂、启新洋灰公司,最后病故在华新银行总经理的任上。
叶崇质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众多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
然而,小时候的叶笃正跟同龄人不一样,他在14岁以前没有进过学校,一直接受的是私塾改学气象为圆“科学救国”梦他结束了我国“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但自己却命运多舛,充满“不测风云”:曾在“学运”中被追捕而死里逃生,曾因回国签证而四处奔走,也曾因无休止的批斗和审查而险些被逼上绝路……变的是世事,不变的是科教兴国的夙愿,他在中国气象领域的白纸上描绘出了最美的图画。
. All Rights Reserved.▲1978年,叶笃正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厚,加上叶笃正等五兄弟均为庶出,待遇上的不平等和思想上的压抑使得他们对封建家庭深恶痛绝,因此父亲一去世,他们便先后叛离,走上自强之路,甚至投身革命。
1935年,叶笃正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
那是民族危亡、兵荒马乱的年代,“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2020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南冶镇中学高三语文摸底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南冶镇中学高三语文摸底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分)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
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
”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
正本清源,探明原貌。
”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
重庆忠县新立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试卷含解析
重庆忠县新立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江湖之批判张晓军①在时下的美术界,存在着江湖圈子的倾向,而且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②画家有江湖,举办展览,举行活动,人员组合是大致不变的;批评家有江湖,研讨会的专家组合,艺术展览的专家出场,总是那么一帮一伙,带有很强的圈子意味;策展人有江湖,为谁策展,要谁参展,不要谁参展,都是有讲究的……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有江湖,有时“在朝”比“在野”更甚。
对于画家来说,由哪个江湖“领袖”引领和推荐,投靠哪位艺术“老大”,其结果是有区别的。
各个画种也有江湖,某个画种学会,江湖气十足,举办展览的骨干力量总是那么几个人,获奖者也总是那么几个,就连外出走穴,也都是比较固定的几个人,外人是很难插进去的。
翻翻眼下的报纸和杂志,当今的艺术之江湖,常常会一目了然。
③艺术圈里一向有抱团儿现象。
早先有学术性社团,如一八艺社、决澜社等。
还有以艺术风格和地缘文化而集结在一起的,如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
上世纪80年代,艺术圈里流行艺术群体的称谓,如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等。
但是上述的抱团儿都与学术有关,都有其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都与江湖没有瓜葛,都少有利益的索取和无原则的同流。
而艺术江湖则不同,江湖与学术无关,与艺术风格和流派无关,与艺术理想和审美认同无关。
这也正是学术社团和艺术江湖的区别所在。
④就世俗而言,江湖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要有一两个“老大”,在这一两个“老大”的关照下,有共同的好处、共同的饭碗。
如果有人出了纰漏,受到攻击,江湖中的老大和哥们儿一般都要出来说话的。
有时江湖也是可以显现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
艺术江湖更是如此。
但是,这绝对不是眼下我们所说的好的智慧和正能量。
⑤相比较而言,艺术江湖确实有其邪恶的一面,不然我们就不会在此批评之。
首先,艺术江湖无原则地讲哥们儿义气,只讲远近亲疏,不讲志同道合,对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对粗俗的东西也会妄加吹捧,不利于艺术上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也不利于推动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
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讲解
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9分,每小题3分)“微电影”大有可为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元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
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
后来,类似“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使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近两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呈“井喷式”增长。
从电影类型看,在草根网民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专业团队为一些品牌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也开始盛行;从制作规模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跻身微电影的制作,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制作行列。
微电影的制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格调也得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
微电影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由其催生的短片大赛、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电影的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以“7、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各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
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微”中有内涵,”微”中有新意。
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还差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的办量担当起社会责任,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笃正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望族,父亲叶崇质30多岁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教授的叶笃正在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1916年,中国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
叶笃正也正是这一年,在天津一位清末道台的家中,叶笃正出生了。
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长、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在气象领域耕耘七十余载,亦在新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史上深深烙下自己的名字。
10月16日晚,叶笃正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10月20日上午,叶笃正遗体告别仪式于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叶笃正的亲朋、领导、同事、学生等1000余人前来送别。
硕士毕业后,叶笃正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5年被国民政府选派赴美留学,师从芝加哥大学气象系主任罗斯贝。
其间,叶笃正发表重要论文十多篇,博士论文《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中提出大气运动的“长波能量频散理论”,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而叶笃正则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因为在学术界的头角崭露,1948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叶笃正就获得了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一些小型大学的教授,年薪也不过五六千美元。
但他乡再好,亦非吾家,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仍有严重的种族歧视。
xx年叶笃正接受央视采访时,仍记得自己在美国帮朋友找住处时,一家旅馆前台说“We have no Chinese room”的神气。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后,叶笃正立即决定与冯慧回国。
当时美国对自然科学家控制严密,直到1950年8月,叶笃正才得以登上轮船横渡太平洋,经过一个多月的旅途后,是年10月自罗湖登岸。
当时那些突破阻碍报效祖国的海外知识分子受到了很高规格的接待,叶笃正看到唱歌跳舞的欢迎人群,感动落泪,“Family,I’m here”。
学生黄刚多次听过叶笃正回忆当时的场面,“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归国后,叶笃正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新中国的气象研究,就从西直门内北魏胡同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起步。
叶笃正同十几个同事一起,将一个连高空图都不具备的气象室,发展成为包括所有大气科学分支的大气科学研究所。
当我国第一张500毫巴地面图画出后,叶笃正和他的同事们还举行了庆祝活动,尽管他此前作为气象学芝加哥学派的成员,享受着先进的研究条件,早就将电子计算机在气象学中加以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百废待兴。
气象研究上一是缺资金,二是缺设备,毕竟原先的气象观测设备基本都是进口的,到50年代有的老化了,但因为封锁的原因也没有配件。
但叶先生毕竟是芝加哥学派代表人,对于气象学成套的体系非常清楚,先从监测抓起,从探空气球来做高空图,又善于做一些原创的、创新的工作,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黄刚说。
1953年,叶笃正与同事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突变概念,并展开了气候突变问题的系统研究。
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领先国外学者20多年。
1957年,他又率先发现了冬季高原南北两侧的两支西风急流,并揭示了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随后又率先提出高原之于大气,夏季是热源,冬季是冷源。
因为叶笃正的发现与研究,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当时的中科院气象组有“四大金刚”之说,指的是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和杨鉴初四位科学家,而以叶笃正居首。
但在“文革”到来时,叶笃正也带头受到了批判,最大的罪证,则在于曾经的留学经验。
科学家的拳拳报国心,在红卫兵眼里,却是“美国给你这么好的待遇,回来你不当特务,回来干嘛”?“文革”初期,“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叶笃正被批斗,保存了多年的学术资料也被付之一炬。
而后他与冯慧下放到湖北潜江干校。
1970年,叶笃正的长子叶维江结婚,叶笃正夫妇都没能回京主持婚礼,之后反而是叶维江夫妇与叶笃正女儿叶维明挑着扁担去干校探视,叶笃正的招待方式,是让他们仨也下地干了一天活。
一生之中,只有因“文革”停止工作的时候,叶笃正后悔过回国的选择。
但当“文革”结束后,1979年他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所长身份访美,一位当初曾极力劝阻他回国的同窗好友,29年后见面的第一句话问:“您后悔吗?”叶笃正回答:“我现在一点儿不后悔:第一,我是中国人,我给中国做事,给中国老百姓做事;第二,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来提意见、搞规划。
”“说实话,如果一直处在‘文革’中,叶先生也就没有机会实现他的初衷报效祖国。
‘文革’当然对他的学术有影响,但是相对他整个学术生涯来说,这段时间毕竟是短的。
回国毕竟给他一个很大很精彩的舞台,相对也给了他最好的条件去做工作,所以总的来说,他仍是不后悔的。
”黄刚解释。
1984年,美国气象学家马隆带着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想法,来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这些现在普通人耳熟能详的概念,当时在学术界却是甚少被关注,而年近古稀的叶笃正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从此投身于这一新的课题。
在全球变化的研究基础上,他又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应对方式与理论框架,耄耋之年仍为之鼓呼。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变化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国,叶笃正的学科先驱地位功不可没。
90岁以前,叶笃正仍然每周一三五到院内上班。
2001年,他甚至带了一个经济学出身的博士生,因为当时他打算研究气候经济学,师生可以互相学习。
这种交叉学科研究,在当时国内气象界尚未起步。
“叶先生觉得气候是有价值的,但如何衡量,如何体现,他就会去学习经济学,非常谦卑地向人请教。
”2000年之后,叶笃正还发文,提倡建立天气预报服务体系,他认为天气预报不该是我读你听的方式,而应该有受众的反馈系统,以此更好地定制服务;应该将老预报员的经验数字化,进入计算机模型;并强调应当建立天气预报的风险体系。
“即便在现在的眼光看来,他的设计也是非常先进的,我们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他竟然一直在琢磨这些事。
”黄刚说。
“叶先生曾经说过,有两种科学家,一种是在一个领域做得特别深,相当于登上山的顶峰;另一种则是已经能望见顶峰了,就把路让给后来者,推他们一把,自己再去找一个更麻烦的山峰开辟道路。
在我看来,叶先生是两种科学家的结合,一个人爬了那么多山,喜欢挑战,喜欢交叉,不仅自己做到最好,而且还让路给后人,为他们指明方向。
”黄刚说。
这位灵感纷呈的科学家,一生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与他人合著专著12部。
但他更多的想法,仅仅停留在随身的小本子上。
这位老人有随手记下想法的习惯,他曾对黄刚说:“我百年之后,你们就把这个本子拿去,从里面找选题。
”而叶笃正更重要的成果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气象人才,中科院大气所里的工作人员,八成都是叶笃正的学生,黄刚与其父、中科院院士黄荣辉,两代人都师从叶笃正。
黄刚当年因为本科成绩卓异,跳过硕士直接跟着叶笃正念博士,但其在叶先生指导下写的第一篇论文,就使这个年轻人灰头土脸。
上世纪90年代,叶笃正的视力已经不太好,他要求黄刚念论文,他一边听一边随时喊停,提修改意见,“前前后后修改了无数次,当时我整个人已经颓了,觉得干不下去了。
但不改不行,不达到要求他不签名。
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之后,终于通过了,交给杂志,结果什么都没改就发了。
老先生的要求比学术刊物严格多了。
”黄刚回忆。
按照不成文规则,这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发表的论文,往往会将导师署为第一作者,一来发表容易,二则也算是导师的学术成果。
但叶笃正从不挂名。
在黄刚看来,除了不居功,导师这么做还有另一重深意:“金字招牌”叶笃正的观点往往直接被业内接受,而一个毛头小子的文章,反而可能引起不同学术声音的争鸣。
“所以做他的学生很难受:发文章要有真本事,严师改稿先掉一层皮,然后还有各方面的批评意见等着。
”黄刚说。
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叶笃正还往往为学生的人生选择给予指导意见。
1984年成为叶笃正第一位博士生的邹晓蕾记得,这么多年来,每当遇到是否出国做博士后、是否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工作、是否在美国大学教书这一类问题,叶笃正的答复都是:“去。
”2016年,邹晓蕾问叶笃正,回来为中国的数值预报做贡献可好,叶笃正说:“好!”又说,“你要是能把这件事做了,你可以歇歇了。
”历史的吊诡仿佛在于,两代知识分子,对于学术与家国的不同选择,而在那“去”与“好”的两字中,又有多少无法言说的无奈。
1950年为回家的感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科学家,他的两子一女,及许多门生,都选择了前往国外继续科研、治学之路。
叶翁已矣,无法再问他的心迹,但侄女叶维丽却记得七伯反复说起,“文革”期间被批被整,失去自由,被禁于研究所中,“幸亏没有自由不让回家,才没有自杀的机会,关他是救了他一命”。
去年夏天叶维丽回国,陪叶笃正在楼下小院晒太阳,叶笃正当时已经羸弱到走不动路,两人对坐无言时,叶笃正又说起“幸亏被关没有自杀”。
这些话叶维丽听他翻来覆去说过好多遍,原本一直以为是人老了的缘故,彼时彼刻,她却突然懂得:这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叶维丽从不觉得自己出身“望族”,传奇式的“叶氏五兄弟”,现在在世的仅有她的父亲方实,亦已中风失语。
在这个下一代的记忆中,三伯是刚从秦城监狱出来的几近骷髅的人形;六伯是穿着旧棉袄系着粗麻绳风尘仆仆的身影;五伯留下歪歪斜斜的“人生有何罪”的字迹后撒手人寰;七伯则是在那个夏天里,翻来覆去说着”幸亏”的老人。
“我想人们也会这样来纪念你,将你历年获得的各种奖项证书——中国的、外国的——一一展示:一个国家级、世界级科学家。
”“但你也是一个曾经受到过深深侮辱和伤害的人,和其他许多20世纪中国善良、爱国的知识分子同命运,这里面,有你的几个兄弟。
”叶笃正去世后,叶维丽写下如此悼文。
文/许荻晔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