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数学评课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第2节(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它是在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底上,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不仅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时机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开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

其逻辑顺序如下: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

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倍的概念、除法的含义〕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底。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课是在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底上,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是比较快的,多数学生思维生动,特长提问。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评课稿《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评课(2012-2013 二期大石头中心校薛永慧)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

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

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听了吕老师《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

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吕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吕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吕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也就是,教师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来画图的练习。

)4、意义表示15平均分成3份表示5个3表示3个515÷3=5这一道算式为什么既可以表示5个3,又可以表示3个5,这对于学生正是一个难点,如果让学生通过举例论证来帮助理解会不会更深刻一些。

比如:15个苹果,每份3个,分成几份?(表示5个3)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表示3个5)以上是我对本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评课搞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评课搞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评课稿今天听了XXX老师的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课,我深感收获颇丰。

这节课教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XXX老师在课前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算式,能够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重点突出,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十分合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归纳等环节,使学生逐步理解除法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实际操作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操作、小组讨论、观察思考等,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融洽本节课中,XXX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良好。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融洽。

五、教学评价及时,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XXX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进步之处。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XXX老师的教学智慧和深厚的教学功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我相信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全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全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他们买了一些食品: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火腿肠、香蕉等食品。

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或四个四个的分一类……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些什么?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1.教学例1。

(1)分一分。

现在我们大家也来一分,从学具盒里拿出8块巧克力,分成两堆。

(2)说一说。

请学生口述操作过程,你是怎样分的?(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3)想一想: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人拿走其中的一份,怎样拿才公平?(每人都拿4块,也就是每人拿的数量同样多,这样才算公平)(4)总结:像这样每份都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三、巩固拓展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巜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记录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巜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记录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巜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记录表《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洪老师的这节课第一感觉是实在、实用、有价值。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老师都把课都放在了打扮上,表面上看是很富丽堂皇,要气氛有气氛,要亮点有亮点,要互动有互动。

可一旦到作业或考试上,总感觉会缺少点东西。

外表是要有点,创设情境吗,但别忽视了内在的基本素质,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的硬指标,也是今年我们普陀区所要突破的一道坎。

1、首先我先来说说洪老师的PPT制作,背景都是白色,字都是黑的,没有任何瑕疵,这样做不但感觉很朴实,而且学生看得也更清楚,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集中。

2、题目选的有价值。

纵观洪老师选的题目,不难发现这些题目都是平时学生作业当中错的最多的题目,有些题目到了6年级还在错。

这就是解决问题,不但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学生作业实实在在的问题,可能还会解决学生一辈子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问题,这难道说没价值吗?这才是正真的解决问题。

3、主导意识好。

教师是主导者,不但要指挥得好,而且要导得好。

洪老师这节课从基础入手,一步步深化,敢放的时候放,敢导的时候导,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也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美中不足的是洪老师在编制题目的时候,忽视了问题的应用性、生活性,犯了一个错误,单位,使得题目脱离了生活,不切实际。

另外我认为洪老师还得放开点,作为一堂巩固性的练习课,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展示他们的才华,去升华他们的理论知识,从中去发现他们的问题,再来解决问题。

因为解决问题不单单指的是解决生活上的数学问题,还要解决学生碰到的关于学习数学的新问题。

评课稿:郑老师《用乘法解决问题》郑老师的《用乘法解决问题》在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线,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1、郑老师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体现智力价值,关注思维价值的提升。

教师简单指引,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提问并解决问题,足够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也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xxxx资料《表内除法(一)》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六小学王爱华一、课标内容《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描述:“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运用数与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评价建议中”中提出:“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计算速度要求8~10题/分。

”二、课标解读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

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6块糖、16片枫叶、18个橘子、10盒酸奶、12根小棒……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

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例如,利用第19页例2植树情境,先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再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接着,可用小棒代表包子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做4×6=24(个)包子”“24个包子每笼4个,可以装24÷4=6(笼)”“24个包子平均放在6笼中,平均每笼24÷6=4”,初步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表内除法一》评价及分析

《表内除法一》评价及分析

《表内除法一》评价及分析
《表内除法一》评价及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二、应用分析
学生对于表内除法的计算和简单的应用题,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

对于看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困难,要么抓不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要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

三、改进措施
1、加强看图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明确此类题的解答步骤:先找出题中有哪些数字,再找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提出乘法或者除法的问题。

关于这种能力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充分给予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空间。

2、对手赛激趣
继续加强对手赛激趣,激发学生对于考试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本节课,老师这节课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

而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

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四、教学过程听了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余数和除数关系评课稿新的教材重视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意义。

同时加强学生观察、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小棒、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设计注意了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理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目的。

一、开放的数学问题。

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达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注重观察、操作活动。

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和除数关系,把教材作为中介材料,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心理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但仅仅有初步感觉到这些是不够的,并通过逐步的分析,探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练习环节中每一个材料的设计都是有针对性,难度是螺旋上升的。

三、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余数和除数关系,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难点。

2016-11-20。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
如何平均分为3组。

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

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

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_人教新课标除法是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明白得及对除法的爱好将直截了当阻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从网上听了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成专门多,以下是我的认识和体会。

1、创设生动有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味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小兔子请客分水果这一情境展开问题,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爱好和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梁老师为学生依照书中差不多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摸索和表达的能力。

2、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给学生清晰的讲解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直观的明白得"平均分"的含义在那个环节要紧研究按份数平均分,那个地点提倡多种分法。

如此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形,而且给小孩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益,专门鼓舞学生的直觉判定和创新意识。

3、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动手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帮小动物分水果,使他们分到的水果同样多、平均分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觉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摸索、小组交流、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

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4、重难点突出,环节安排清晰合理。

本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认识平均分,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等分和包含除。

这两种含义,假如不认真摸索,专门容易就把他们混淆。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梁老师将的清晰明白,学生学得轻松欢乐:20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能够分给几只小兔?5、画、想、表演等等,都时刻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没有枯燥感,由森林大会中给动物分食物,到课堂练习中给自己分好吃的东西,手脑并用,学练结合,数学与生活相练习,时时处处都显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评课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评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评课本节课是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具体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除法算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即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和余数的处理。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得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等,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例如,在引入除法竖式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竖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尝试来自主探究。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练习巩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学生的反馈和纠正,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四、应用拓展恰当,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恰当的应用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教师出示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进行解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巩固和应用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2024最新-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

2024最新-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

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表内除法_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数学评课-表内除法人教新课标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

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

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听了吕老师《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

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吕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来补充知识。

这整一个流程充分体现吕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细心地关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在汇报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就“名称”,“意义”,“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读作”以及“倍的知识”等进行归纳,整个环节清晰流畅,这也直接反应出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环节的有效性。

二、练习的设计,贴近生活,层次鲜明,逻辑性强。

一堂好的复习课,习题的设计与安排至关重要。

除了形式要多样化外,更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吕老师首先安排了基础性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中既有加又有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同时以各种形式(请学生回答,开小火车,教师出题学生完成等)进一步巩固了表内除法,提高口算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接着,吕老师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拓展型习题()÷()=1,让学生在运用表内除法的同时15÷3=5这一道算式为什么既可以表示5个3,又可以表示3个5,这对于学生正是一个难点,如果让学生通过举例论证来帮助理解会不会更深刻一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平均分》听课感想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平均分》听课感想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平均
分》听课感想评课稿
《平均分》听课有感
《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认识。

是建构除法意义的主要基石。

在数学上平均分是这样规定的:“每份分得的数量一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平均分可以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一个一个地分,二是每几个为一份地分。

根据这两种操作方法的不同,教材安排了两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通过充分有效的操作活动认识“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操作“有12个桔子,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18米的绳子,每3个剪一段,可以剪几段?”让学生理解“已知每份是几,求共有这样的几份”的操作方法;第二课时,先通过“小丁丁分饼干,分得的结果是每份不一样多,这样不公平”以此揭示出“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操作“12个草莓,平均分给4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建构平均分的第二种操作方法——一个一个地分。

这也是平均分的最本质的含义;接着告诉学生“像这样一个操作过程,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除法算式,介绍各部分名称和读法。

最后还要对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作意义上的提
升,“像上节课分桔子和剪绳子的活动也是平均分,因此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由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是“平均分”,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如何有效深刻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平均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认识”而展开,后面的除法算式也是对平均分的形式化表达方式,每个数字的含义都对应于操作活动中的一部分,除法算式的结果是经由操作而来,并非计算所得。

人教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p19 例2 备课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人教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p19 例2 备课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在备课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整体规划不清晰:备课时需要提前规划好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合理安排。

2. 缺乏针对性的练习题:备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与例题相似或类似难度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题能力。

3. 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合作学习机会:备课时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改进措施如下:
1. 清晰规划教学目标和步骤:在备课前,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合理安排。

2. 多样化练习题选材: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选择一些与例题相似或类似难度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题能力。

3. 设计互动和合作学习活动:备课时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一》这一单元的知识。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

《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评课稿本课时陈老师力争改变过去的按教材编排的次序进行教课,打破教材约束,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争做到教课方案的开放和教课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

课一开始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先形成有“节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渐成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观点。

摆小棒的时候,可能恰好所有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摆一个。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很多正好所有分完的案例,本单元教课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渐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用 9 根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能够摆几个,最后会出现什么状况,让学生初步接触认识余数。

第二次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任意拿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可能会余下几根。

由于问题拥有开放性、容量大,因此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教课成效好!教材创建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样状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

组织他们经过操作、填表、察看、分类、沟通等活动,探究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过去教课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习的校正和反应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可以比除数大,一定比除数小。

关于此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

我在教课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剖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必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学生在沟通、反省中不单增加着知识,并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虑、合作沟通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课成效比较好。

经过这一课的教课使我更为深刻地领会到:讲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踊跃探究合适学生发展的教课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1页/共2页自然这节课也有好多不足之处,假如在学生第二次操作时把规则表述得理解点,也许就不会出现学生摆所有小棒的状况。

假如在第一个学生就回答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时,我能坦率面对,并让他们持续探究的话,可能讲堂就更为完满了,这些都和我个人的教课机智相关,此后的教课中我要学会沉着,提高调控讲堂的能力。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人教新课标今天有幸在哈市尚志小学听到马慧老师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听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感觉到马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马老师是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突破难点,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课一开始,老师兴趣导入,出示食品盒,小组内平均分,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并把聚餐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有了兴趣,才能掘发孩子们巨大的潜能。

同学们争着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告诉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进一步激起学习的高潮。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时,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注意知识的迁移。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

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形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

三、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大胆放手,适时引导。

教师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实际活动中。

教师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与价值,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四、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算式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算式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表内除法人教新课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

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

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听了吕老师《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

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吕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来补充知识。

这整一个流程充分体现吕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细心地关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在汇报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就“名称”,“意义”,“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读作”以及“倍的知识”等进行归纳,整个环节清晰流畅,这也直接反应出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环节的有效性。

二、练习的设计,贴近生活,层次鲜明,逻辑性强。

一堂好的复习课,习题的设计与安排至关重要。

除了形式要多样化外,更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吕老师首先安排了基础性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中既有加又有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同时以各种形式(请学生回答,开小火车,教师出题学生完成等)进一步巩固了表内除法,提高口算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接着,吕老师安排
了表内除法的拓展型习题()÷()=1,让学生在运用表内除法的同时探索归纳规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

最后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吕老师先是以跳绳为题材,设计了一步计算,两步计算。

紧接着是探索小明生日与妈妈生日在不同时间段的关系,再是借助文具价格让学生提问,从而巩固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聪明屋更是寓趣味与数学与一体。

三、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时,吕老师紧扣教研主题多次强调并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除此之外,吕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吕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吕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吕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
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也就是,教师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来画图的练习。


4、意义
表示15平均分成3份
表示5个3
表示3个5
15÷3=5这一道算式为什么既可以表示5个3,又可以表示3个5,这对于学生正是一个难点,如果让学生通过举例论证来帮助理解会不会更深刻一些。

比如:15个苹果,每份3个,分成几份?(表示5个3)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表示3个5)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