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文物学》教材配套题库 名词解释 (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专项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新莽嘉量
答:新莽嘉量是新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它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其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现仅见传世品藏于台湾省。
2.蚁鼻钱
答: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3.直百五铢
答: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是一种大值虚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
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4.对钱
答:对钱,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是指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篆书必居其一。它们是币值、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的两枚钱币。这类钱币基于对称的原理,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成双配对。它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为流行,元以后绝灭。它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5.开元通宝
答: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效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而开铸的货币,以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其直径2.4厘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中国的币制自此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6.百炼钢
答:百炼钢是三国魏晋时所用的炼钢方法。此法采用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的方式,以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使得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各部位均保持合理含碳量的质量极高的钢。它鼎盛于魏晋时期,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有所减少。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7.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现存临潼县博物馆。它为圆形两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和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记载武王伐商之事,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
8.汉丝织品
答:汉丝织品是汉代种桑养蚕、缧丝织帛而成的织品,在我国多处墓中均有出土。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为:①平纹组织——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丝织物:纱、绢(纱之更轻薄者)、缣(细绢也)、縠(有皱纹的纱)。②绞经组织——质地轻薄透亮,经纱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罗,分为素罗和花罗,其中花罗是在绞经罗纹地上显花纹效果者。③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和绒圈锦:绮有经畦纹显花、阶梯纹显花和变形斜纹组织显花三种;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轻的高级提花织物,可又分两色锦、色色锦和多色锦等,它代表了汉代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9.越窑
答: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分布于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因其地古代属越州而得名。它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唐代中国瓷业生产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是“南青”的代表。陆羽《茶经》称其产品“类冰”“类玉”,列于诸窑之首。唐末、五代之际产品被称为“秘色瓷”,并成为贡品。越窑瓷器在唐宋时期不但畅销
国内,还大量运销到国外,除日本及东南亚外,还远销到西亚、东、北非各地。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0.瓷器
答:瓷器是以瓷土为原料经高温烧成的器皿。对瓷器的具体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但一般认为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①胎料必须是瓷土,经高温(一般在1200℃以上)烧造。
②器物表面施的釉是高温下形成的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后,胎体坚硬、结实、致密,吸水率不足1%,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中国商周时期已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晚期趋于成熟,六朝以后大发展起来。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11.龙窑
答:龙窑是指烧造陶瓷器的窑室,是由馒头窑演变而来的。它作长条形斜坡状,依山势而建,一般长数十米,个别的近百米。总倾斜度为13至20度。窑室低坡的一端设有火门,高坡的一端设有烟道,燃烧时火焰经过火膛进入窑室前室。由于斜坡和烟道的作用,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且能烧出还原焰。它最大的特点是窑室体积大,产量高,节省成本,尤能烧造大件器物。
12.青瓷
答:青瓷是在瓷器坯体上施以青色釉的成熟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呈现青绿色或青黄色而得名。由于铁元素作为青色釉的着色剂较为容易得到,且是
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工艺原始,所以早期瓷器一般为青瓷。我国从商周时代起就出现原始青瓷,到东汉晚期已能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此后不断发展进步。唐代的越窑、宋代的耀州窑、汝窑、哥窑、官窑及龙泉窑,都是著名的烧造青瓷器的窑场。
13.白瓷
答:白瓷是白釉和透明釉的瓷器。在烧造瓷器的过程中,瓷土的淘洗要细腻以保证瓷胎的白净;釉料中铁的含量要控制在0.75%以下,以钛元素作为显色剂,克服铁的呈色干扰。这在工艺和对釉料的认识方面都要求比较高。它最早出现于北齐,隋代有很大进步。唐代邢窑烧制的白瓷,胎、釉洁白,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到宋代出现“象牙白”(即乳白)和“影青”(白中泛蓝),而元代以后的白瓷就更加纯净了。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等各种彩瓷。它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
14.越式鼎
答:越式鼎是指商代中晚期岭南独自铸造的具有“岭南土著特征”的青铜器中的典型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盘口、下部微鼓的扁圆腹、底圜平,槽状的立耳、有的内铸绳索纹,实足较高、较细、足尖略外撇,整个器物轻薄,或于肩部铸简单的带状花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1件重26.5公斤的越式鼎,并通过此鼎来推断当时岭南冶铸铁器的水平。
15.《宜侯仄簋》
答:《宜侯仄簋》是西周早期康王时器物,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西周墓葬,以作器者为宜侯仄而得名。其上铭文长达120多字,记载了宜侯仄受封于周王的情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