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合集下载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月挂天边,就像一幅水墨画,夜色黑得跟墨汁似的。

走在古巷里,静得只能听到虫儿在叫唤。

这种静啊,就像是古诗词里写的那样,好像清泉在悄悄地流淌,一点声音都没有,但却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说到动,那就跟静完全不一样了。

想象一下风起云涌、波涛汹涌的样子,那种感觉就像火在烧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古诗里写的动,就像雄鹰在自由自在地飞,骏马在草原上撒欢儿跑,还有战鼓擂得震天响,那种勇敢和激情,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
静和动在古诗词里,就像是一幅幅好看的画。

有时候,静中还能看出动来,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看那月光照在松树上,清泉在石头上流过,静悄悄的,但你能感觉到那种生命在流动。

有时候,动里又能看出静来,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虽然山很多,但鸟都不飞了,路上也一个人都没有,那种空旷和寂静,真是美极了。

其实啊,静和动不只是诗词里的写法,它们也是人生的道理。

静的时候,我们可以好好想想自己,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一
点安宁;动的时候,我们就充满活力,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静和动,它们就像是一对好搭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

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

诗词的视角诗词的描写角度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的视角,以及诗词的描写角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远近诗词的视角: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远景。

动静:一句描写动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写景角度有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主客观角度。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的主体是人。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手法,列举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诗词的视角了较大的比例。

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1、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2、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3、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

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1、关于寻找的诗句包括:唐代李白《寻雍尊师隐居》原文: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古诗歌中的“动静”

古诗歌中的“动静”

古诗歌中的“动静”古人涉及到景物的诗歌,有很多都离不开对“动”“静”的描写。

一、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常被称颂。

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唯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中写静,充满生气。

二、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态的东西用一种动态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写出来,将静态的形象化为生动的场景。

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词,抒发的词人对落红遍地的暮春景象的无限伤感。

词中写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是静态之物、无情之物,在这里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情感,以否定的方式化无情为有情,化静态为动态。

花本来是不能“语”的,词人说它“不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此刻的“不语”,却包含着它原先能语、有语、欲语的动感。

三、化动为静就是把动态的事物从静态的角度写出来。

唐代诗人温庭筠《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首句意思是说,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雨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

一个“悬”字化动为静,既细致准确地描绘出了细雨如丝、密密飘洒的客观景象,又将诗人自己当时特定的主观感受“移植”到读者的心里,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读者也正置身于绵密飘洒的雨丝之中。

这与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有异曲同工之妙。

偌大的瀑布,谁能把它挂起呢?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

四、动静结合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意境中的和谐统一。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写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古诗的动与静

古诗的动与静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 四两 句“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 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 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 池塘春景图,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雨后池上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化作荷心万点声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诗人为邻居杨德逢写的一首诗,后两句 是写屋舍周围的远景环境的,弯弯曲曲的小河 穿流于农田之间,门一开就能饱览山上草木青 翠葱茏。可诗人用“护田”和“排闼”写出了 青山河水的动态美:河水有意护卫绿田,青山 破门而入,把青翠的山色殷勤地“送”进屋里, 供主人观赏。这就把无生命的静态的山和水写 成有生命的动态的且富有情感的了。
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 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诗人为邻居杨德逢写的一首诗,后两句是写屋 舍周围的远景环境的,弯弯曲曲的小河穿流于农田之间,门一开就能饱览山上 草木青翠葱茏。可诗人用“护田”和“排闼”写出了青山河水的动态美:河水 有意护卫绿田,青山破门而入,把青翠的山色殷勤地“送”进屋里,供主人观 赏。这就把无生命的静态的山和水写成有生命的动态的且富有情感的了。 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其 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 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 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可在诗人笔下能“舞”会“驰”,这是一 种 浪漫的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 动感,更因诗人巧用了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 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均因得一 动词,使原本静态的景物尽显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 运用以动写静,化动为静的手法描写人物更是惟妙惟肖。白居易《长恨歌》写 杨贵妃“天生丽质”、“雪肤花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 眉”,都不引人注目,而“回头一笑百媚生”、“玉容寂寞泪阑干”这两句通 过眼神笑态、涕目愁容的动态描写,才尽显她的千娇百媚,万种风情,令人拍 案叫绝。 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动静原理的运用数不胜数。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 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即刻便把 活生生的瀑布远景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使人如临画中之境,不知虚实。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描写手段和艺术技巧,在静态的描写中渗透一些动态的景物描写,可以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活泼,更加灵动,这也许就是古人要使用这种手段的原因。

汉代古诗19首中的《十五从军征》中即有这种手法的运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所写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先动后静再动。

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是静动结合的典范。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如此的运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此书中写树是静态描写,写好鸟和泉水则是动态描写。

唐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诗中也是将凉月、山色与动景桃花、鲤鱼上滩结合了起来。

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运用动静结合时是先静后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在他的《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渡荆门送别》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动静结合的典范。

杜甫在他的《绝句》中运用了先动后静的手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在他的另一首五言绝句中则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是动静结合。

杜甫在《漫成一首》中写曰:“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的前三联和尾联构成动静结合。

王禹偁在他的《山行》中就运用动静结合这种手法:“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运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非常生动的动静结合白朴之《天净沙·春》曰:“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的应用

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的应用

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的应用
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也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动与静:在古诗中,动与静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静态的画面,或者将动态的场景转化为静态,以营造独特的氛围和表达情感。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中,诗人通过描绘风雨中的静态画面,表达了对于落花的哀怜和感慨。

2.真与幻:在古诗中,真实与虚幻的二元对立也常常出现。

诗人们常常通过虚幻的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对理想的追求。

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诗人以幻境来描绘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苦与乐:在古诗中,苦与乐的二元对立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常常通过对比苦难和快乐,来表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中,诗人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在苦难的人生中,应该尽情享受快乐。

这些例子表明,二项对立原则在古诗中也有应用,诗人们通过对比和对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带有静态和动态的古诗

带有静态和动态的古诗

带有静态和动态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1. “香炉”:这里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

山峰形状尖圆,烟雾缭绕时像一座香炉。

2. “紫烟”:在阳光照射下,云雾呈现出紫色的烟雾状。

这是因为阳光中的七色光,经过折射、散射等光学作用后,紫色光比较明显。

3. “挂前川”:“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川之间。

“前川”就是前面的山川。

4. “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用来形容瀑布的落差极大。

5. “银河”:也叫天河,传说中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一条大河,这里将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

二、赏析:这首诗可真是太绝了!一开头“日照香炉生紫烟”,就像一幅画儿似的,把庐山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云雾缭绕的样子描绘得美轮美奂。

“遥看瀑布挂前川”呢,那个“挂”字用得太妙了,就好像瀑布是老天爷把一块巨大的绸缎挂在那儿似的,一动也不动,这是静态描写。

接着“飞流直下三千尺”,哇塞,一下子就动起来了,这落差大得吓人,水像发疯了一样直往下冲。

最后“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把动态的瀑布和天上静态的银河联系起来。

你说李白怎么就这么会想呢?他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三、作者介绍:李白,那可是唐代超级有名的大诗人啊!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这人可不得了,性格豪放,爱喝酒,喝完酒诗兴大发,写出好多好多经典的诗。

他的一生游历四方,到处交朋友,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命运总是捉弄他。

不过呢,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题材丰富多样,风格豪放飘逸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爬山,看到山上的瀑布的时候,我就兴奋地喊起来:“你看这瀑布,就像李白诗里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朋友笑着说:“真的诶,这瀑布的气势太惊人了,那李白写得可太贴切了。

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

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

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嘿呀,咱今天就来说说古诗里那些以动衬静的妙句。

你瞧那王维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你想想,那山空荡荡的,好像一个大空屋子,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突然,传来那么几声人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就把这安静给打破了。

可就这几声“人语响”,反而让你觉得这山更安静了。

就好像本来你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房间里,掉根针都能听见,这时候突然有人小声说了句话,那安静的感觉一下子就更强烈了。

王维这诗写得,真绝了,让你仿佛能看到那座安静的山,还有那穿过树林照在青苔上的阳光。

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

那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哇哇地叫着,这画面本来就有点凄凉。

江边上的枫树,还有那渔船上的灯火,孤零零地在那儿。

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地传过来,在这寂静的夜里,那钟声一下一下地敲在人的心上。

本来这夜晚就够安静的了,这钟声一响,周围的安静就更明显了。

就好像在一片平静的水面上,扔了一颗小石子,那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开,让你更能感觉到水的平静。

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

那蝉在树林里拼命地叫,鸟在山上叽叽喳喳地飞。

按说这应该是挺闹腾的场景,可不知道为啥,你读着这句诗,就觉得那林子特别安静,山也特别幽静。

这蝉叫和鸟叫,就像是给这安静的山林加了点调料,让这安静变得更有味道了。

就好像一碗白粥,本来没啥味道,加了点咸菜,反而更能吃出白粥的清香。

我有时候就在想,这些古人咋这么厉害呢?他们就用那么几个字,就能把这动静之间的关系写得这么妙。

咱普通人看到的就是动的就是动的,静的就是静的,可人家古人就能用动的东西把静的感觉给衬托出来。

真是不服不行啊!咱要是能学到人家这一点,那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也差不了。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写景手法中的动与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的动与静”这一类题型。

考生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的动与静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6种。

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的7种类型作简单介绍。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一句,写的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 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 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 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 以动衬静:
• 这种技巧是对景物作侧面描写, 属于反衬手法的一种。
• 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有主次之分 ,是为了用“动”物来反衬出“ 静”景,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效 果。
试题重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 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 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借代。“今夜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霜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中,将情感移于云鬟 、玉臂、深闺(三者都借代妻子)之上, 从而流露出相思之苦。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 巧妙之处。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静态的 江月、风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面 上安谧平和的景象。动态景物与静态 景物之间有主次之分,“动”是为了 写“静”,烘托出“静”。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动静结合:
古诗常常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 法。这种描写方法,往往与衬托不 可截然分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 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 动衬王维静《(田包园括乐以(声其衬六寂))》的“花方落式家,童 未达扫到,意莺境啼和山形客象犹的眠和”谐,统以声一衬。静,
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古代诗歌常用写景手法中的动与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的动与静”这一类题型。

考生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的动与静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6种。

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的7种类型作简单介绍。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一句,写的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古诗词里的静与动作文
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古诗词里那些有趣的静与动。

你看哈,古诗词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打开它,里面的静与动就像
小精灵一样蹦出来。

比如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画面多安静啊!
山里头连只鸟的影子都没有,路上也看不到一个人影,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安静得让人心里都发毛。

再瞧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可就热闹起来啦!小黄
鹂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白鹭排成一行直冲蓝天,这一动一静的搭配,就像一场精彩的舞台剧。

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静静地洒在松林之间,多宁静啊!可那清泉却在石头上欢快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好像在跟明月说:“别那么安静,咱们一起热闹热闹!”
古诗词里的静,能让咱们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就像大热天里吃了一口冰
西瓜,爽!而动呢,则像是给平静的生活加了一把火,让咱们热血沸腾,充满
活力。

比如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人睡得正香,外面的鸟叫声却把
他从美梦中吵醒,这一动一静之间,充满了生活的小趣味。

又比如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嫩嫩的小荷静静地刚露
出水面,蜻蜓却迫不及待地飞过来凑热闹,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生动?
总之啊,古诗词里的静与动,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咱们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美妙。

下次咱们读古诗词的时候,可得好好留意这些有趣的静与动,说不定能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好啦,今天关于古诗词里的静与动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次再一起探索古诗词的奇妙世界!。

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

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

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在王维的《山居秋暝》里,有好多句子都特别有意思,尤其是那些用动来衬托静的,可好玩啦!就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吧。

想象一下,安静的竹林里突然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原来是洗衣服的小姐姐们有说有笑地回来了。

还有那池塘里的荷叶晃动起来,原来是捕鱼的小船出发啦。

这声音和动作,反而让周围的山啊水啊显得更安静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山里玩。

白天的时候可热闹啦,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可是到了晚上,当一切都安静下来,偶尔听到一只小蛐蛐在叫,那时候我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得不得了。

这就好像诗里写的那样,一点点的声音和动作,就让安静变得更明显啦。

《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维的《山居秋暝》吗?这首诗里有一些特别神奇的句子,是用动来衬托静的哟!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亮的月光洒在松树之间,这本来就很美很安静啦。

再加上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哗哗地流着,是不是让这种安静变得更生动了呢?我想起有一回在奶奶家,晚上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安静极了。

突然,一阵风吹过,把树叶吹得沙沙响。

就在那一刻,我觉得这一点点的声音让夜晚的安静变得更不一样了。

《山居秋暝》里的这些句子,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安静和美好。

《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王维《山居秋暝》里那些以动衬静的句子,可有意思啦!“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呀,你想想,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家了,池塘里莲花摇动,是渔船出发了。

本来安静的山林因为这些声音和动作变得活泼起来,可同时也让山林显得更安静了。

我有一次去郊外,躺在草地上看天空,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

突然,一只小兔子跑过,草晃动了一下,那一瞬间,我觉得周围更安静了。

这就像诗里写的一样,动的东西反而衬托出了静。

《山居秋暝》真是一首很棒的诗!《山居秋暝古诗中以动衬静的句子》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维的《山居秋暝》里那些好玩的以动衬静的句子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亮在松树间照亮,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古诗中的动与静

古诗中的动与静

古诗中的动与静
古诗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世界!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有动
有静,美不胜收!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瞧,黄鹂在枝头欢唱,那是多么生动活泼的场景啊!这不就是动态之美嘛。

再看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一片寂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安
静下来了,这就是静态的魅力呀!
古诗中的动与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样。

有时候我们
像那欢快的鸟儿,叽叽喳喳充满活力;有时候又像那宁静的山谷,默
默不语却有着深深的内涵。

比如我们去爬山,爬到山顶时看着辽阔的
景色,内心宁静,这像不像古诗里的静呢?而当我们在山间奔跑嬉戏时,又像极了古诗中的动呀!
古诗里的动与静相互映衬,相互成就。

没有动,静就显得过于沉闷;没有静,动就会显得过于浮躁。

就像白天和黑夜,缺一不可。

动是那
跳跃的音符,让古诗充满了活力;静是那深沉的底色,让古诗更具韵味。

我觉得古诗中的动与静就是文学世界里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让古
诗变得更加迷人,更加让人陶醉啊!。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满目萧然,天地下、只我一个闲人,小桥流水,一缕炊烟袅袅。

小舟闲荡,垂杨岸、风吹一派水光涟漪。

又是一处农家小院,雨后空气新鲜,迎着晨光和着这晨雾中的微风轻拂在脸上,凉丝丝的让人不禁闭上眼睛贪婪地深吸几口气,任凭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在胸腔里慢慢扩散,直至全身。

抬头看见那株开得正艳的红梅花也映入眼帘,此时的它红的不妖娆却带有别样的纯净质朴的美丽,在阵阵春风的伴随下,摇曳生姿。

耳边忽而想起《高山流水》琴声如诉,听者无不醉倒在那天籁之音中。

大凡像《高山流水》这样的曲子都讲究“以动衬静”,像月色下,一支箫一张琴所奏出的一段婉转悠扬的旋律与平静如镜的湖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其宁静和谐的氛围。

就算是身处繁华闹市的我们,心灵受到尘世喧嚣和浮躁污染的时候,用这样一份恬淡安逸的心境来为自己做一次彻底的心灵清理。

或许真的能够发现人性中潜藏的另外一种温柔。

西风吹叶,庭树叶落,飒飒有声,便坐,垂钓于此。

——姜夔《念奴娇·七夕》万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曲柳影,岸上飞絮,也随着浮云的漂移而变幻莫测。

昔日荷花已渐渐枯败凋零,只余下残叶和稀疏的柳丝在夕阳余辉的笼罩下依旧荡漾出一片浓浓的秋意。

月色朦胧,虫声凄切,淡淡的哀伤从远方传来,荡漾在空气里,打湿了一池秋水,我沿着小河漫步,寻找月色下那抹迷人的倩影。

寂寞的明月啊,你若是个女子,可否体味到在这薄凉的岁月中,还有人为你辗转反侧,苦苦等待。

但愿你将她的思念化作一叶扁舟,在水一方飘向她的所在之地。

淡淡的花香随风弥漫开来,却无法掩盖住心底的孤寂,看着如水的月色下一树枫叶随风飘落,她用不在青春焕发的躯体勾勒出一个爱字,我不知她内心是怎样一番挣扎。

四年级以动衬静的古诗

四年级以动衬静的古诗

四年级以动衬静的古诗赏析一首以动衬静的古诗:题目:《山泉》山泉清澈如镜面,草丛中生绿翠茵。

水滴哗啦,跑溅起,草叶微微,静静倾。

鱼儿随波欢快游,蝌蚪侧着眼舞腾。

山鸟在枝振羽翼,清风吹过,泉水澄。

这是一首以动衬静的古诗。

诗中描写了山泉的景象,通过动态的描绘水滴跑溅、鱼儿欢快游以及蝌蚪旋转舞动,展现了泉水的活力。

同时又通过描写草叶静静倾斜、山鸟振羽翼、清风吹过泉水澄清的静态画面,展示了泉水的宁静。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将泉水的动与静相互衬托,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又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这种动与静的对比,给人以美好的视听享受,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题目:《晨曦》晨曦初露照窗纱,鸟儿鸣啭伴斜光。

林间小径草花香,微风徐徐轻抚过。

朝阳升起,辉煌耀,水面波光倒影草。

蜻蜓飞过碧天空,鱼儿翻跃欢不虚。

清晨的景象展现了一幅以动衬静的画面。

诗人描写了晨曦初露的场景,阳光透过窗纱照射进来,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鸟儿在斜光下鸣啭,带来活力和动感。

小径上盛开的花朵散发出清香,微风轻轻拂过,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展示了清晨的新鲜和美好。

随着朝阳的升起,阳光照在水面上形成波光倒影,水面映射出草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澄明的感觉。

蜻蜓在碧空中飞翔,鱼儿在水中翻跃,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场景。

这种动与静的对比,营造了一种丰富多样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和宁静。

这首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晨的美好景色,既有生机勃勃的动态,又有宁静安详的静态。

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让人沉浸在大自然的魅力中。

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作者:图林小姜欢迎您 2008-01-03 00:33:59标签:艺术赏析感悟随笔文化文学语文教学古诗欣赏中国的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除讲究诗韵外,其特点是文字短小精练的同时又不失内涵丰富而意义深远。

因此要运用大量的修饰方式,来扩充读者的想象空间,以弥补诗词本身的文字上的局限。

现在,我们以古诗中有关“动”与“静”的物象描写为例,看看古诗是如何通过联想、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和渲染烘托等修饰手法来进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一、古诗词中的动静相衬动静相衬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意境描写的方法。

诗中的动词,不是简单的动词,它同时可以用来起到衬托、烘托、渲染的效果。

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这样描绘傍晚山村之景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

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明月在松叶间隙中依稀可见,而松叶在微风中摇曳),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

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

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凡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洗衣服的妇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的捕鱼的小船上劳动的,当然是就男丁了,一幅类似“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美景图画跃然纸上,使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再看东晋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艅艎:大船;空:天空;水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36溪溪水,北入鉴湖。

当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

)。

诗人乘坐一条大船,驶向若耶溪上游,这就是题中的“入”。

船不是快速行进,而是任意漂荡,可见诗人此行在于游山玩水;一个“何”字,隐隐透出作者乘船驶入若耶溪时的轻松喜悦之情;“泛泛”两字,除了写出水域宽阔,还表达了诗人的游兴。

一入若耶溪,诗人马上发现这里的水特别清澈,抬头望天空,天空高朗,白云悠悠;低头看水面,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之景;这里的一个“共”字,将本来了然无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同一幅和谐的山水画之中。

阴霞,山北面的云霞。

若耶溪的流向是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

远岫,远处的隐现的峰峦。

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两边倒流的水。

船是向上游行进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题目中用“入”,在诗中还用“阴霞”、“回流”作照应。

远处写山,近处写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

但诗人不满足于此,他以云霞衬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层次感和色彩感。

不仅如此,诗人又将静景化动景,一个“生”字,不仅突出了云霞的动态美,而且赋予了云霞以情趣;一个“逐”字,使日影也富有灵气,仿佛水中的太阳也像诗人一样正在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想跟艅艎一起行进,到上游去观赏美景!如果说“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从视角落笔,那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从听觉落笔了。

这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

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

从动静相衬之修饰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有以下几点“独绝”之处:首先,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

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境界,为诗句最后的抒情张本。

其次,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具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诗人笔下的山林,不是没有生命的死寂的静,而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清静,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

写蝉,写鸟,而且蝉在噪,鸟在鸣,目的就在于此。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这两句诗句工整,读起来有一种整齐美与音韵美。

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二、声响效果的意境描写手法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是著名的文学典故“推敲”的出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

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

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

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的典故由此而来,引申意为斟酌文字,反复琢磨。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推”和“敲”,假如此处用“推”,从实情上讲也许更为合理,因为门是锁还是闭,回家的僧人应该知道。

而且僧人半夜三更回家,怕影响别人休息,怕影响树上的鸟,一般只会轻轻地推门。

由于古寺的寂寞,少有人来,与世无争,也没有多少钱财,大门多半也是不会紧闭的。

作为大文学家的韩愈,不会不知道“推”与“敲”的区别,但为什么韩愈最终选择一个“敲”字呢?原因只有一个,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

而如果用“推”,可能更符合实情,也就是相对于“意境”的“实境”。

况且,门是锁还是闭,僧人应该知道。

就是不知道,先推一下也就知道了,根本不用去费心思索是“推”门还是“敲”门。

因此,韩愈思考的并不是在实境中的简单的“推”与“敲”门前动作的取舍,而是在整个诗作的意境中的“推”与“敲”之不同“声响”效果的选择。

前面已经用“鸟宿”的静感,映衬了环境的寂寞与宁静,这里再用“敲”字,以声制寂,用“敲”的动感,进一步突出月夜的宁静。

诗言情,而情从境。

作为一首诗的“境”,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实境,是诗所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所以,诗作所描述的对象,毕竟不是生活本身的反映,容许,而且必须做某种恰当的艺术加工。

由此可见,诗人贾岛和韩愈所琢磨“推敲”的问题,与其说是从诗作的细微方面讲,是“推”还是“敲”的文字斟酌,不如说是从诗作的宏观方面讲,该诗之写作,应主从实境还是主从意境的思索。

这才是“推敲”这个典故的实质所在。

在古诗词中,同样一个“敲”字,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声响效果,还有一例。

宋朝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润及千家万户。

开头一句,展现的是南国一片迷蒙的整体景象,接着是草地池塘的近景。

前者是目所见,后者是耳所闻。

江南风景,有声有色。

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

深夜无所事事,等候客人来下棋,诗人心情闲适。

所以蒙蒙细雨也就有了诗意,蛙鸣声声也如此悦耳。

此处的“雨”和“蛙”,是名词作动词,下雨和蛙叫。

而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是个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久候客仍不至时的寂寞、无聊的心情。

尤其是此中的一个“闲”字,顿使境界全出。

又是下雨,又是蛙叫,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动的,客人也许有事,等到半夜还没来,周围只有自己闲着,但也闲不住寂寞,独坐敲棋,聊以自遣。

又通过一个动作“敲”,来突出主人公久等不耐烦的心态。

同时也通过一阵“敲”声,衬托出屋中无人的寂静。

在“闲敲棋子”后继之以“落灯花”,用来照应“过夜半”,进一步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能被下意识的“敲”动作所轻易震落的灯花,自然是因灯芯久燃所结成的,这就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闲敲棋子震落灯花”这个艺术细节,使全诗更为蕴藉含蓄,有了无穷的韵味。

三、古诗词中“静”的意义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在噪,鸟在鸣,林更静了吗?山更幽了吗?显然从客观的,自然界的角度看,是不对的。

所以,这里的“静”,是指没有人烟的静,因为没人声,所以蝉噪。

这里的“幽”,是指没有人世的幽。

因为没有人迹,所以鸟鸣。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所描述的意境,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幽静,一种远离官场吵杂的幽静,一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幽静,而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幽静。

这句看似普通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正是因为该句所蕴涵的意境,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