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技巧、

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际,可以从有效开发教学内容、有

效设计教学目标和活动方案、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技巧、选择有效的课堂

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上个世纪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业内行家就批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慢。不少专家批评语文界缺少理性认识,所教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性表现的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技巧、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1、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一致。教学内容忽视课程目标,轻视文本特征,违反整体性原则,随意处置,任意发挥,节外生枝,脱离文本,使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

2、教学目标错位、大而空、多而杂。教学目标与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所最需要的不甚一致。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平易。过于专注于文本的解读而忽视学生生活、职业倾向以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3、教学技巧的运用较生硬。特别是反映在提问和组织讨论中。提问和讨论缺少一条清晰的目标主线,探讨的目标指向凌乱,无法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学生所得到的基本上都是知识的碎片。

4、教学方法单一、无效,重讲轻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落实,没有因课因时而异,也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反映;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学生认知的生成过程;频繁、量

大、重复、面小的课堂提问,费时低效。答案唯一、消极反馈、单向交流,挫伤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5、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不匹配。有些预先设计的目标几乎没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手段来支撑。“多媒体化”抹杀了语文学科语言文字、口语对话的教学特色,让边缘知识挤垮了语文知识,违背了语文思维规律;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重点不突出,难以保证学生参与探究的质量;过于放任的自主学习,缺乏相应的组织工作和必要的引导和纠偏等等

职业教育的“就业价值”逐渐被其本体价值所超越,“‘关注人人’、‘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心灵净化和觉醒’被认为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1]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开发教学内容

从专业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发教学内容,着重开发文本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

1.从学生专业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发教学内容。

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使得语文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凸显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例如,在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地加入美食美文、菜肴制作说明文、食疗小短文等;引导学生进行制作菜肴讲解比赛或菜肴制作说明文写作等。服装专业的语文教学中,选择时装时尚刊物中具有训练价值的相关美文作为教学文本。计算机专业的语文教学中,有意选择名家名作、名言警句等作为文字录入练习材料,以扩充其课外阅读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体味语文的趣味,感知语文的生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2.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潜心开发教学内容。

首先,把文本延伸至生活,把生活导引入课堂。“以课堂为起点实现学习的生活化,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学习化。”[2] 针对性地将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时空中,找准各种信息、资源与文本结合呼应的契点,领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以文本为“圆心”,以学生现有的阅读视野为“半径”,内外结合,广泛联系,辐射生活,重视探究,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王熙凤在待人接物方面各有特点,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使用技巧。同时把这种技巧延伸到生活中去,设计不同场景,感知不同言辞在不同场合下的的表达效果。其次,重视中职学生未来的岗位需要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强化学法指导,养成基

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和继续教育打好基础。比如,设计相应的实用文体训练与口语交际训练,使得学生能根据工作和生活需要,撰写内容充实、格式规X的应用文。“在要求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情义态度方面要求,注重交际中的文明素养”。[3] 以生活内容、岗位需求和个性发展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

3. 着重开发文本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适当弱化其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

“罗伯特·R·马杰在谈到‘理想的课程’时认为,‘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做,便不需要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做,也同样不需要教学’”。[4] 抓住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之妙和表达特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贾宝玉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的赏析,体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从中挖掘语言文字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无穷魅力。

二、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和活动方案

“教学设计是指对教材文本、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经验与学习心理、教师自身特长与弱点、教学环境与条件等教学因素进行审视、分析,形成适应新课程有效教学,同时又符合学生有效学习实际的教学设计思路。”[5] 教学设计必须在正确的课程观的统领下,认真研究文本,把握好多元解读,掌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方案。

1. 准确理解教材,确定核心问题,把握好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语文文本不再仅仅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2],28除了看到文本的知识性,还要看到其中的文学性、文化性,以此把握文本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还可能是教学的切入点,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6]反复阅读文本,充分理解其内容、结构和思想情感;恰当理解教材提示、领会教材编著意图;认真阅读教学参考,理解教参对重、难点的阐释;查阅资料,解决识读障碍;查阅文献,了解作者个人性情、写作时代、写作意图等信息,了解与文章有关的学科知识,了解对该篇文章的解读、评析,尤其注意最新的、多元的解读信息;了解教学名家的教学设计。比如,对《项链》一文的解读,可以从诚信、虚荣、贪图享乐等不同方面来对马蒂尔德进行剖析。

2. 准确掌握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能力,关注其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