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2、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 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写了六朝 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 伤今的无限感慨。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 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问:简要回答末句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人在武陵微醉”是用典抒情。用了“武陵人”的典故,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桃花。
4.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 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本词下片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事景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Nhomakorabea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 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分析。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景情关系

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凉、荒无人 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 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2011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因事抒情
2、乐景乐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3、哀景哀情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借景抒情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寓情于景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借景抒情,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 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 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 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 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 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导语: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声也。

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的迸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

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

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

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刹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

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

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

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

即情以物兴。

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

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至于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以物兴”手法的运用。

二、直抒胸臆古代有一些抒情诗歌,将景物化入诗人的心胸,直接抒发炽烈的感情。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1、借古讽今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诗歌抒情方式

诗歌抒情方式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 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 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 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 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 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 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 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 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 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 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 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诗词鉴赏之抒情方式

诗词鉴赏之抒情方式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 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例1 请分析《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所使用的抒
情手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 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一 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女子至真、至 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三)乐景写哀情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 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沉 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 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开头两句,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 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 郁结的闷气一如风吹云散,心中有说不出的畅 快。三、四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 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
二、间接抒情
开封。 《秋思》 张籍 。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6托物言志 7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 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 7直接抒情 8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文天祥)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课件56张-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课件56张-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 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 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 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 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 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 心。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 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 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 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移情于景
• 劳劳亭 • 李白 • 天下伤心处, • 劳劳送客亭。 • 春风知别苦, • 不遣柳条青。 • 问题:如何表达离别之意? • 直抒胸臆,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
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 惜别伤别之心。
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 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 尽而意犹未尽。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 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_借__景_抒__情___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__物__言__志___
④移情于景
•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 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

古典诗词抒情方式

古典诗词抒情方式

鉴赏古典诗词的抒情方式(上)snow一、古典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 、间接抒情(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借事抒情因事缘情(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4)咏史抒怀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什么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特点: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

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三、间接抒情的几种方式及其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要弄清:第一,借什么物?那物有什么特点?诗人如何将那物的特点与人的感情相联系,即找到他们的共鸣点;第二、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是悲?是喜?是怨?是恨?……第三:要懂得哪些物即意象是抒发哪种感情的如月、杨柳。

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注:深秋的习习冷风,吹走了绿色的夏景,满地的金黄依然显示秋天的成熟,总会让人为之感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界生命的流程,落花不惜生命凋零,为爱可以粉身碎骨,化作泥尘的挚爱来滋润爱的根源,古往今来的诗人都为永恒的爱而沉醉在秋的意境中,寒来暑往,春红夏绿秋黄冬白,多少痴男倩女都为着这无情的变化而感慨。

)例: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表现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品格。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诗鉴赏七大表达技巧详细解析

古诗鉴赏七大表达技巧详细解析

1、情景交融释义: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对比衬托释义: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

例1: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例2: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3、借助修辞释义: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

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

4、托物言志释义: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5、虚实结合释义: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6、使用典故释义: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理解古诗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7、渲染烘托释义: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言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 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 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借古讽今)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 金陵怀古 王珪
• • • •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 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 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2.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其抒情手法
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冷寂静的画面中 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思念之情。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 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长期客居他乡 的忧愁。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 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 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 条运河。 ②迷楼:隋炀帝筑。 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4分)
(直接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节选自杜甫《登高》
(借景抒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 日是归年”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乐景反衬哀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 迹,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 治节操。
托物言志
2020/5/9
2019年高考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 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 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 闷的情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020/5/9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 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 时,借景抒情之作。
。 2020/5/9
高考真题(2019年江西卷)
• 清明① 黄庭坚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
2020/5/9
课后练习(三)

江 行 (宋)严羽
• 暝色蒹葭(jiān jiā)外,苍茫旅眺情。
•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o)行。
•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zhào)歌声。
•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的颔联。
2020/5/9
参考答案 • 诗歌的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 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 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人教版高三语文总复习系列课程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主讲:吴老师
诗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议论、抒情句)
作者感情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直接抒情
江河直下,直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直抒胸臆)
抒对亡妻的
凄凉。”(苏轼《江城子》)
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叙事、描写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 【宋】苏轼)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苏幕遮》【宋】范仲淹)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宋】 范仲淹)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唐】 杜甫)
用典的诗句举例
1.《锦瑟》——唐代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野望》——唐代王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描写 托物言志 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高洁的人,不需要某
物)
秋风。”(虞世南《蝉》) 种外在的凭借,自能
声名远播的道理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
借助事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
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
(叙述 借古讽今
李商隐,诚问鬼神的
前席,不问苍生问鬼
事)
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神。”(李商隐《贾生》)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

古诗鉴赏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

古诗鉴赏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

• 8.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 画眉鸟 欧阳修 •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问题:简析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 本诗托物言志, /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林中画眉鸟自由自在, 任意翔鸣与后两句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 构成对比, / • 表达了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 (2)王维《田园乐(其六)》 的“花落家童未 扫,莺啼山客犹眠”, •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3)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 燕双栖玳瑁梁”, • 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以动衬静
• 4.反衬 • 反衬手法分很多种情况:乐景衬哀情 ,以动衬 静、以声衬静,以双衬单等 • (1) 绝句 杜甫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归年。 • 注:此诗是诗人漂泊到蜀地后所作。 • 问:简析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 反衬手法,乐景写哀情。 /令人赏心悦目的碧江、 青山、红花、白鸟四景, /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更突出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暮春,落花自
在飘飞,梦一样轻柔;无边春雨绵绵,如丝如缕,愁一样 细长/词中主人,心事重重,梦似飞花轻,很容易惊醒; 淡淡愁苦丝雨般细,抽扯不尽,无休无止。
• (2) 拟人 : •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 • 运用拟人手法。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红妆的睡 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海 棠的喜爱之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在写景抒情方面见长,其精妙优雅的描绘构成了古典诗词独特的审美方法和感知过程。

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欢。

:抒情方式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
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在写景抒情方面见长,其精妙优雅的描绘构成了古典诗词独特的审美方法和感知过程。

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欢。


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用典抒情: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
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托物寓理:
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

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

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