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课件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剖析: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这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 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 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 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 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因为不 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 样惊人地相似。
提示: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 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 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 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 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1.《新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这篇《伶官传序》也不例外。 为什么一上来就要“呜呼”呢?
提示:这和欧阳修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政治态度、政治遭遇有 关。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乱世。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生产得到 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相对稳定。然而紧接着,统治者 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日益扩大加深。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 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 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 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 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 四卷的《新五代史》,通过对五代政治与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和 批判,表现了他对北宋王朝的忧虑和对当时弊政和当权派的不满。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这篇《伶官传序》和《宦者传论》《唐六臣传论》等一样,既是 史评,也可以说是针对北宋的现实而发的政论。它以“呜呼”开头,并 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虑辛劳 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 评价?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论点
事件
受命继志
结论
教训
(其后用兵…… 忧劳可
负而前驱) 以兴国 盛(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
身死国灭
于忽微,而智
(一夫夜呼…… 逸豫可
衰(失)
泣下沾襟)
以亡身→ 勇多困于所 溺,岂独伶人
数十伶人困之
也哉
1.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就提出论点,既而落到立论的根据上,再转入“晋王三矢” 的叙事,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 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 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 落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的反问上。 全文至此,戛然而止,给人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 2.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生 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 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 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 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3.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 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 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 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 婉的韵致。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 《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写史论的人往往 都借鉴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6.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2)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参照李存勖的人生履历表,思考: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十五年时 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三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 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 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南宋王朝之 灭亡,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 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 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 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领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连线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和诗人。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 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 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 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 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 作实绩亦辉煌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 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 自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 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 阳文忠公集》。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所谓“人”,就是你在它上面再加上任何一样东西它就不再是“人”了。 小毛病往往可以导致大麻烦。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什么的人。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公元 908 年 公元 912 年 公元 923 年 公元 926 年
年龄 23 岁 27 岁 38 岁 41 岁
事件 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提示: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 承父志,到公元923年灭梁建立后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这十 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受矢、请矢、 还矢,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赞他牢记 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感叹“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 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的结局,作者 此时又不禁发出了“何其衰也”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 要探究其因,而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人事”,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人事”。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剖析: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 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皆自于人”是被肯定、 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这句话与后一 个问句连起来看,否定了“得之难而失之易”,语意重点在强调后一句 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1.字音识记。
以三矢.赐庄宗(shǐ) 及仇雠.已灭(chóu)
盛.以锦囊(chéng)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2.辨字组词。 契 契丹
(1) 锲 锲而不舍 挈 提纲挈领
禁 禁止 (2) 噤 噤若寒蝉
5.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2)函.梁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3)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振兴/使灭亡)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4.古今异义。
(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等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汉军乃觉之(副词,才) 盖亦反其本矣(名词,根本)
(3)本 此之谓失其本心(副词,本来)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连词,和) 与尔三矢(动词,给予) (4)与 莫能与之争(介词,跟、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给)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动词,告诉) (5)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 而告以成功(动词,报告、告慰)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探寻背景。 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 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 帝后,迷恋优伶,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 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 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 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襟 泣下沾襟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3.一词多义。
(1)恨 此三者,吾遗恨也(名词,遗憾)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形容词,惆怅、悲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2)乃 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动词,是)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 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 围绕它进行论证:①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 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 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 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 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