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课件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长恨歌等24份) 人教课标版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长恨歌等24份) 人教课标版3

1234
3.词语释义。
(1)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3)谁家今夜扁.舟.子 扁舟:小舟。 (4)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
4.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 江无月明!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 看不见。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 上拂还来。 (5)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 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同为吴越名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开元初 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 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 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春江花月夜》是 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 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
1.字音识记。
滟.滟(yàn) 霰.(xiàn)
沙汀.(tīng)
扁.舟(p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jié)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
2.辨字组词。
宛 宛若 (1)
婉 婉约
碣 碣石 (2)
谒 拜谒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3.景物选择极具典型性。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很典型。叙离别选“青枫浦” 以抒情,述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月照高楼,楼上 景物无所不照,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景物的选择,包蕴了 丰富的内容。 4.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 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 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真句式的灵 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朗朗上口,连绵不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2(全集) 人教课标版6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2(全集) 人教课标版67

第 三 段
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 !
第三段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
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
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 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 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 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汉乐府《上邪》)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
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 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
怅心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
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 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

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

那为什么他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这是 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 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湘君从幻想中醒过来,回想着那美好的余香, 心里就更加思念湘夫人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衣袖、 单衣抛向湘夫人经常出没的沅江、醴水。这主要是 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 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 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 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 送给湘夫人。也许这里面包含着这样一个心思,那 就是将来可以借用这些干枯了的香草,去向湘夫人 诉说这次赴约不遇的痛苦。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ppt(10份) 人教课标版3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ppt(10份) 人教课标版3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诗作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 差,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 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 与力量;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 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 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 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 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 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 横捭阖,力能扛鼎。
通过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狂放的感情
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 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 倒宾为主: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 甚至提议典裘当马。
其形骸之放浪、情态之任诞、呼之欲出。
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起兴的作用
比较主旨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 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 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 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 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诗中表达的情感脉络层次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伤之情 (夸张、比兴) 整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乐之情 (夸张)整句(重点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愤激之情 (化用)整散结合(主旨句)
“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狂放之情 (夸张)整散结合
消花。其长请丹,有生见黄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
描写了海水、山岛及山岛上的草木。 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壮观景象。
观沧海
“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 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观沧海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 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 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 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 效果。


曹海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
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 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 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 句。
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 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 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 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子规 叙事——左迁 抒情——愁心
同情 关切
次 北 固 王山 湾下
走近作者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 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 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 登终南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
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
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
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 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
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族: “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古今异义:
天 古:天然结构 “依乎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庄子,名 , 时期 国 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 为。
《庄子》,又名 ,共 ,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善于用 来说明道理。
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名 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 和哲学家,宋国蒙人,道家学说的主要 首创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 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 有《庄子》。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 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 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 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 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 ,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 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一样。
怵然为戒
(助词,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游沙湖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游沙湖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诗:“谁道使君 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 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 “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 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 乐观的人生情怀!
反其意而用之
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 的思想感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 聪明领会超过一般人,用纸给
字,辄深人意。余
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
戏之曰:“余以手
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
为口,当以眼为耳, 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
皆一时异人也。”
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 的怪人。”
• 疾愈,与之同游清 泉寺。寺在薪水郭 门外二里许,有王
•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 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
再见
翻译
•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
沙湖,亦曰螺师店。 •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
予买田其间,因往 相田得疾。闻麻桥 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安常虽 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
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 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 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 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 里请他看病。
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 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苏轼在第一部分中写了自己的什么?是怎样 写自己的?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1、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2、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 的境遇。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赏析:
1、作者选取了哪两幅画面?为了渲染了什么?
画面一:__“__战__士__还__家__尽__锦__衣__”_____
战士凯旋,大家都就将越王及 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表情烘托出来。
画面二:__“__宫__女__如__花__满__春__殿__”_____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
惆怅——达观——坚忍不拔
曾照吴王宫里人。
同:
都是吊古之作,意蕴诗中, 都用了对照手法。
《越》前三句写古,末句写今 《苏》前三句写今,末句写古 异: 《越》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 《苏》从今月说到古宫人。
两首诗的格局正好相反。
思 同: 两诗都生盛衰、荣华无常的感慨。

内 异: 《越》通过古今对照、物是人非写感慨;《苏

通过自然景物今古常新写感慨。
3、你读了此诗,能悟出怎样的道理?
• 隐含着诗人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 隐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忘却往日的屈辱和 苦难,完全陶醉在暂时胜利的喜悦之中,其结果只 能使化为乌有。
读李白《苏台览古》,比较表达技能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表 达
菱歌唱尽不胜春。
技 能
只今惟有西江月,
性情刘禹锡
——其他诗作赏析
竹枝词(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热烈而忐忑的少女情怀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羁旅之情,思归之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长恨歌等24份) 人教课标版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长恨歌等24份) 人教课标版8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元后期散曲家,生卒年不详。 一生著有杂剧三种,词一卷,均不传世,唯散曲存三套,其中《高祖还 乡》为代表作,也是元散曲套数中的名篇。睢景臣自幼读书刻苦, 心性聪明,尤其酷好音律。他同关汉卿等人一样,也是勾栏瓦肆中 的常客。他自己生活十分窘困,寄栖庙祠,颇多感慨。这些遭遇和 感受对他正确认识当时社会,并从较高高度反映当时社会,具有一 定影响。元戏曲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维扬诸公,俱作《高 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睢景 臣当时已负声望。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 什么?
提示:“愁思”二字。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 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点明了题意;颔联写 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薜荔”正被风雨摧残,与上一联“愁思” 映衬;颈联转写远望友人们的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了 “愁思”;尾联从上一联生发出来,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然 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都无法送到,也贯串了“愁思”二字。综观 全诗,无不围绕“愁思”展开,所以说它是“诗眼”。诗中的“愁思”包括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二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 上遭受挫折的怨愤。
提示:不同意。最后一句写女子梳妆之后,衣着精致时尚。但是 这样美丽的装束却无人欣赏,而且“双双金鹧鸪”有反衬的意味,反衬 自己的孤独和寂寞。结尾这一句含蓄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内心情 感,很有情韵。
2.作者是怎样写汉高祖及乡民们对汉高祖还乡的态度的?这样描 写一个皇帝,有什么积极意义?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了作者思想的 局限性?

【旅夜书怀】杜甫。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课件

【旅夜书怀】杜甫。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课件
12
【全诗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 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 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 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 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 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 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13
【全诗赏析】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 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 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 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 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 《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 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 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 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 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 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 情,写得十分动人。
31
【思考练习】
8、诗人的这种飘泊,感伤之意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呢?
32
【思考练习】
8、诗人的这种飘泊,感伤之意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呢?
明确:此诗开篇写景,寄伤感、飘泊之情于景物描写 中,先写舟泊于岸,时间是深夜,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 小舟,桅杆高耸,更显寂寞。诗人立于小舟上看到一幅夜 景: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天边;近处,明朗的月光 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更衬托出了小舟的孤单、 渺小。而诗人欲以小舟自比,引出下文的内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星星垂挂在天际,显出平野的辽阔、孤寂; 月光随波涌动在汹涌奔流的大江中。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
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
坐。”
柳宗元,字_______子(厚73-819
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曾任
唐柳朝河礼东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
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 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_。
在柳州柳期柳间州,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
的事。他病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 罗池庙祭祀他。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第五段 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读准字音:
橐驼( tuó)
病偻( lǚ )
硕茂 ( mào )
窥伺 ( sì)
寿且孳( zī )
早实以蕃 ( fán )
长人者( zhǎng ) 勖尔植 ( xù)
早缫而绪 ( sāo ) 移徙( xǐ )
莳也若子 ( shì) 飧饔( sūn yōng )
重要字词
名我固当:
名词作动词,起名。
驼业种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业
早实以蕃:
名词活用为动词,结果实
其筑欲密:
名词活用为动词,捣土
非有能硕茂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作使动,使 (之)硕茂
早而蕃: 根拳而土易:
名词活用为动词,且作使动,使 (之)提早 名词活用为动词,拳曲,伸展不开
柳宗元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 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爱好 的树题诗吟咏。
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
奉气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溪。
——杜 甫
柳州柳刺史, 种树柳江边。
直背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 争座,各曰:“说得大话 的便做 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 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比常 (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 曰:“不要争,算 来你们都是直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读
提 示 : 注 意 节 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自学探究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 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这首小令哪句最能直观地 反映这一情感?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曹操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 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 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 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 民的苦难生活。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 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消除 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 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 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 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 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
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 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 述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读诗品诗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 桓(huán)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所作。
品读与欣赏
观沧海
曹操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s瑟è,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意象·意境》教学课件(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意象·意境》教学课件(37张PPT)
• (2)这首诗有什么含 意?采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5分)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 数伏。
寄情于景,物我合一
• 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 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 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 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 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 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 花、叶作衬托。
还在天涯飘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 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 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 黄昏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面 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 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 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 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 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飘 泊,飘泊……
•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 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 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 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 的艺术空间。即“境生象外”。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 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 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诗人总 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 物入诗。
炼形容词晴景Fra bibliotek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蝴蝶飞纷来纷过墙去,却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 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蒋捷《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 夜归鹿门歌 课件(共25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 夜归鹿门歌  课件(共25页)

必备知识 ·素养基础
关键能力 ·素养培优
课时作业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配人教版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必备知识 ·素养基础
关键能力 ·素养培优
课时作业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配人教版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结构图示
鹿夜门归歌江 山边 中场 场景 景— —争 月渡 照喧 烟— 树向—江 岩扉 村松—径 热闹—— 孤世寂俗—隐逸归 2.主旨归纳 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 后,他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怀。本诗 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赏析】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起句“移舟泊 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 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 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 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 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 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 心情。
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
妙之趣。
必备知识 ·素养基础
关键能力 ·素养培优
课时作业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配人教版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作 著有《孟浩然集》,存诗260多首,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 品 等。 评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价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二单元长相思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第二单元长相思

拓展阅读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 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 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 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 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
作品特点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以小令 见长,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 愁(恨别、男女情思、与友人赠答酬唱、悼 亡 等),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伤, 一种优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 已。” 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 心事几人知”(《饮水词》是纳兰性德的词 集)。
人生感言
相逢是缘 相知是福 相爱是心与心的相惜 回忆是一种说不出的甜 思念是一种道不尽的美 守侯就成了一道不变的风景
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 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久的 沉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在不尽的思念 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没有距离, 便没有思念。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汽笛 长鸣,当汽车的轮子开始转动,当飞机冲出跑 道腾空而起,思念便开始了。也正是因为有了 思念,才有了久别重逢的欢乐,才有了意外邂 逅的惊喜,才有了亲友相聚时的句杯庆贺。思 念折磨人,也锻炼人,更铸造了人的性情的沉 稳和感情的深沉。
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
风/一更,
水/一程,
雪/一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长恨歌等24份) 人教课标版1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ppt(长恨歌等24份) 人教课标版17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本文如何体现苏轼在写作上的“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的特点?
提示: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文章虽 具有悼念的性质,却不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地去记叙二人 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于“袜材”“千寻竹”“二百 五十匹绢”“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都语言明快,写得活 泼、幽默。在行文中摘录诗、赋、书札,援用史传典故,自然、贴 切,像是随手挥洒。这不但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 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苏轼说自己的文 章是“随物赋形”(见《文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 止”(见《答谢民师书》)。他很重视文章的“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见《答谢民师书》)。应该说这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正是他“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7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八尺长 (3)寻 叫寻)
未果,寻病终(副词,不久) (4)诸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兼词,之于)
子闻诸(兼词,之乎)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动词,赞许、 (5)与 同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动词,给)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 (6)熟 执笔熟视(形容词,仔细)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形容词,熟练)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 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剖析:这是说经过平常认真仔细的观察,掌握了竹子的形态和神 态的特征,胸中先就有了完整的竹子,实际上是在想象中酝酿成熟 竹子的形象,到提笔作画的时候,凝神注视,这竹子的形象就全部呈 现在眼前,于是奋笔挥洒,毫不间断,照着这样的形象飞快地画去,仿 佛兔子突然跃起和鹰一类的鹘鸟突然降落似的,一刻都不停顿,要 是稍微一放松,这呈现在眼前的竹子形象转眼就消失了。这里强调 的是艺术构思,也强调创作灵感,因而画来的竹子就神完气足,饶有 风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剖析: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 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皆自于人”是被肯定、 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这句话与后一 个问句连起来看,否定了“得之难而失之易”,语意重点在强调后一句 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5.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2)函.梁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3)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振兴/使灭亡)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6.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2)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参照李存勖的人生履历表,思考: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十五年时 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三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襟 泣下沾襟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3.一词多义。
(1)恨 此三者,吾遗恨也(名词,遗憾)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形容词,惆怅、悲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2)乃 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动词,是)
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公元 908 年 公元 912 年 公元 923 年 公元 926 年
年龄 23 岁 27 岁 38 岁 41 岁
事件 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提示: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 承父志,到公元923年灭梁建立后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这十 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受矢、请矢、 还矢,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赞他牢记 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感叹“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 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的结局,作者 此时又不禁发出了“何其衰也”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 要探究其因,而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人事”,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人事”。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 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 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南宋王朝之 灭亡,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 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 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 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这篇《伶官传序》和《宦者传论》《唐六臣传论》等一样,既是 史评,也可以说是针对北宋的现实而发的政论。它以“呜呼”开头,并 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虑辛劳 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 评价?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1.字音识记。
以三矢.赐庄宗(shǐ) 及仇雠.已灭(chóu)
盛.以锦囊(chéng)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2.辨字组词。 契 契丹
(1) 锲 锲而不舍 挈 提纲挈领
禁 禁止 (2) 噤 噤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领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连线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和诗人。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 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 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 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 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 作实绩亦辉煌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 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 自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 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 阳文忠公集》。
提示: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 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 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 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 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剖析: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这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 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 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 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 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正是因为不 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 样惊人地相似。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4.古今异义。
(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等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探寻背景。 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 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 帝后,迷恋优伶,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 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 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 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1.《新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这篇《伶官传序》也不例外。 为什么一上来就要“呜呼”呢?
提示:这和欧阳修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政治态度、政治遭遇有 关。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乱世。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生产得到 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相对稳定。然而紧接着,统治者 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日益扩大加深。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 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 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 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 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 四卷的《新五代史》,通过对五代政治与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和 批判,表现了他对北宋王朝的忧虑和对当时弊政和当权派的不满。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所谓“人”,就是你在它上面再加上任何一样东西它就不再是“人”了。 小毛病往往可以导致大麻烦。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什么的人。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论点
事件
受命继志
结论
教训
(其后用兵…… 忧劳可
负而前驱) 以兴国 盛(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
身死国灭
于忽微,而智
(一夫夜呼…… 逸豫可
衰(失)
泣下沾襟)
以亡身→ 勇多困于所 溺,岂独伶人
数十伶人困之
也哉
1.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就提出论点,既而落到立论的根据上,再转入“晋王三矢” 的叙事,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 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 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 落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的反问上。 全文至此,戛然而止,给人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 2.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生 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 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 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 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汉军乃觉之(副词,才) 盖亦反其本矣(名词,根本)
(3)本 此之谓失其本心(副词,本来)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23456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连词,和) 与尔三矢(动词,给予) (4)与 莫能与之争(介词,跟、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给)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动词,告诉) (5)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 而告以成功(动词,报告、告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