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9655f8fec3a87c24028c477.png)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 因为: (1)人们的遗传素质不同; (2)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 (3)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同。 后面两个原因与社会化紧密相关。
所以,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 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 的有机统一过程。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案 例
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 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 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 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 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 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 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 。 “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马加爵如是说
《社会学》课件
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 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 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 的调适方法。
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含义:P90
狭义的理解: 青少年的成长
社会
广义的理解: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 语文教师尹健庭
你认为尹老师的做法对学 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吗?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内容:P90-92
1、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生活 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学 习方面的、体育锻炼方面的、饮食营养方 面的、身体发育和卫生方面的、常见传染 病及其预防方面的、意外伤害处理方面的 技能。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50ce0b21a32d7375a5178002.png)
教师的作用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 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 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 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 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5.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 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概念。并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超我 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在 幼儿时期便开始形成。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学习 他们的行为,建立理想中的自我。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 德观念和行为模式,而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 为模式一般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 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超我逐渐稳定地 形成。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 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 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 当某一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 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教师期望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 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 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21b0cc2cc175527062208ae.png)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个体的人的社会“成熟”与生物成熟相的个体发生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更是社会遗 传的结果。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 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 一个是生物遗传的程序系统,它是人成为社会 存在物的自然前提;另一个是社会遗传的程序 系统,这是一种超越生物、超越自然的文化结 构,它使人进入社会关系之中并具有社会本质。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1.个人 个人即个体的人,这一概念是从人的个别
性和单独性方面来描述现实存在的人。个人这 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相对于人类而 言的个人,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个人。
2.现实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 人。
1)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 的、特殊的个人。
评价的标准问题
评价的标准问题是评价的核心问题。 评价的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
于对象的价值尺度或界限。评价标准是 评价的主观依据,是人们心目中称量事 物价值的“天平”、衡短量长的“尺 子”。 评价标准和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
要把握人的价值的内涵,首先确定“人” 这个词的内涵。“人”这个词有两种不 同用法,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 “一切人”、“人类”的名称,是个整 体的、一般的概念。这种情况的“人” 是唯一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即 人类;另一种是“一定的人”、“每个 人”或“某些人”的代称,是个具体的、 特殊的概念。这种情况的“人”是指谁, 要看具体情况。
把握人的价值问题的几个层次:
从人和人类的整体这个高度来思考人的 价值,首先得到的结论是:一切价值都 是人的价值。这是由价值的主体性所决 定了的。这个结论是指,人是价值的主 体,一切价值都同人相联系。这样讲人 的价值,只是表明了价值的属人性质, 并未涉及人本身的价值。这是就人与价 值的关系而言的。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bc5b65cf84b9d528ea7ad6.png)
人的社会化
印度狼孩(1920)
《一个儿童的极度社会隔绝》戴维思(美)
1938年2月6日,《纽约 时报》报道了美国宾州 一座农庄里一个六岁半 女童的故事。这个女孩 叫安娜,是个私生女, 出生后,母亲由于害怕 社会的压力,将孩子关 在了二楼的储藏室,不 让她与任何人接触……
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 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给出的社会化的定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 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 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认知加工
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 像、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现实世 界内部化的过程。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反 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机械。每个 人的经验不一样,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也不一样,因而进入人脑的现实世界也 不一样。 个体认知加工的意义,就在于对现 实世界有选择,而在内部改造个体的知 识经验。
一、社会教化
在社会教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往往 是作为宏观社会环境对人发生作用的, 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 通过与人有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同 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来实现的。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 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 响,并把外部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这个过程 称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自我奖赏是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 同以及自我奖赏,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互为关 联又相对区分,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外 部现实的内部化。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cf7c9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7.png)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c497a4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e.png)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首先,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家庭成员、学生、员工、领导、朋友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学习,个体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学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其次,社会化也涉及到价值观念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人生观、社会公德等。
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承社会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社会的延续,也是个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还涉及到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冲突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人的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综合过程。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5966510a90c69ec3d5bb75ee.png)
林顿:角色是“与特定地位有关的文化模式总和, 包括社会对于占据这一地位的所有人的一切态度、 价值观和行为。” 比德尔: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 为特点”。 我国学者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社会 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 要素。 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 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人行为模 式” 。
6、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分类
第二节 角色理论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概念: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一种试图从人 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 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 来源: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起来。 从其发展渊源上看主要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学中的 符号作用论的影响、来自于心理学的角色扮演技 术的影响和来自于人类学的结构功能论的影响。
角色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同时
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创造,因而被认为是“社
会有限决定论”。
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一、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一是学习角色技能。
1、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 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最后,角色学习是随着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 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一)社会学视角:互动与表演 米德的角色理论
个人具有的“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是与他人进行互
动的基本条件。通过角色扮演,产生暂时的自我形象, 逐渐定型,就会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 “斯坦福监狱”实验。
结构角色论强调了社会过程的既定的、结构化的 一面,即强调了围绕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代 表社会结构因素的期望对于角色扮演者的行动起 制约作用。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0fc55e066c85ec3a86c2c505.png)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8384f0ad69eae009591bec76.png)
—拒绝,二是支配— 拒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角色表演没有先定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范围。
服从。 个体社会化一开始就表现出能动性:哭、笑、不屈从;
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
酋长的标志——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 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交往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 要源泉
大众传媒
媒体虽然本质上是客观的存在,但是被不同的传媒控 制者、制作者所利用,它便显示出自己的立场、观点 与思想。
教师期望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以小学一至 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 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 翁效应”。
教师期望
布洛菲和古德(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 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 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 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这就是:真诚的期望所施加的影响,可以塑造出合 乎期望的人。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培训、成人
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此类现
象在移民家庭中尤为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018ec21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e.png)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是指通过
社会经验,使幼儿逐渐适应社会和掌握社会规范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社会化: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最重
要的社会化场所之一。
在家庭中,幼儿学会了与家人相处、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技能。
家庭对幼儿的社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幼儿园社会化: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更广泛社会环境的重要
场所。
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学会了与不同人
相处、协作和分享的能力。
幼儿园的社会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
立性和自信心。
3. 同伴关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的社会化起着
重要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学会了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
能力。
同伴关系还有助于幼儿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4. 文化社会化:幼儿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其社会化有深远
影响。
幼儿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接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熏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准则。
文化社会化对幼儿的身份认同
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
多种力量的共同配合。
家长、教师和社会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化
环境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
这样,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
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https://img.taocdn.com/s3/m/1580dd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f.png)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dd168ce5b9d528ea81c779bb.png)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13fff8f61fb7360b4c65e7.png)
费孝通:“我看人看我”
(2)乔治· H· 米德关于自我和 早期社会化的论述 早期社会化的三个阶段: 玩耍(play): 游戏(game): 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2 成年期社会化 (1)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概念: (2)反社会化与同一性危机 不完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变迁中社会化现象
1.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 概念: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 施加影响,传授其价值观、行为方式和 生活态度的过程。 2.代问题 (1)代差(gap of generation) 概念: 代沟和代差 (2)代位置、现实代和代单位 代位置: 现实代: 代单位:
(3)边际人 历时态边际人 共时态边际人
第四章 社会化
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三、变迁中的社会化现象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狭义社会化: 广义社会化: 基本定义: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 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历程
1.早期社会化: 50年代前——(狭义社会化) 50年代——对象、范围和重点 60年代——(广义社会化) (1)社会自我与镜中我
04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04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17374230af45b307e8719775.png)
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 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 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 的目标结果。
(四)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 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 教学组织 • 美国与中国比较
•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 、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 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普遍存 在的人际环境,一般具有以下几 个主要特点:1)是由个人自由 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 强的内聚力。2)基本上是平等 关系。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 分广泛。4)有自己的亚文化。5 )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 物。
角色扮演活动
• 以自己经历的具体生活现实为参照
• 自拟一个社会生活或工作情景(如家庭生活 情景、某机构的决策会议、管理中的某种矛 盾现象、法律纠纷)也可选择不同地点自拟 情景(公交车上、宿舍中、超市里、操场上)
• 表演要尽可能进入角色本身,理解特定角色 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个性和 意志力情况,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彼此矛盾 冲突的情形,模拟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扮演好 自己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应对变化, 有效解决矛盾。
思考与练习
• 作业题①:
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扮演好社会角色,就 不可避免地要学会变化,但在我们的文化环 境中,又推崇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反对“ 变色龙”式的人物,试问:它们是矛盾的吗 ?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吗?如何解决?
第三节 人的个体化
• 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 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 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 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 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 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 程。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afba59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c.png)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ecb8e6f18583d0486459d7.png)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终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终](https://img.taocdn.com/s3/m/58e0382d6137ee06eef918df.png)
精选可编辑ppt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以分享行为为例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结果表 明:
1. 主要指向同伴,很少指向老师 2. 次数有性别差异 3. 合作行为最常见,其次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行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栈,一共才借得1000 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 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 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 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精选可编辑ppt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 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柯尔伯格与皮亚杰一样,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儿童对问题回答的“是” 或“否”,而是回答中的推理。所以在与被试交谈中不断地提出问题, 以了解儿童是怎样推理的。
(二)交往策略的课程学习 儿童呈现的交往策略,作为一种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
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有效的社会技能主要包 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 在社会生活中,能敏感地判断什么情将会发生的能 力 2. 在游戏中,能理解其他需要并与共同活动的能力 3. 能想象出多种行为方向并选择出最佳方向的能力
精选可编辑ppt
2021/7/17
精选可编辑ppt
14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社会学界:以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为依
据把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婴幼儿时期,学龄 初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 老年时期几个阶段。
• (一)儿童社会化 • 个体从出生至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 内容: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心智的发展、基本
知识和规范的掌握
• 主要场所:家庭、幼儿园 、学校 • 学龄初期是个体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 (二)少年社会化 • 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 •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增强 • 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 主要任务:学习文化与社会知识,掌握谋生技能,
择地将社会文化内化,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 又创造性地外化出来,去创造新的文化。
• 个体在接受他人影响的同时,又对他人施
加影响。
• 4、正向性与反向性的统一 • 侧重于不同辈份、不同地位之间的人的相互作用。
• 正向社会化: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以及成人
对儿童的教化与影响。
• 反向社会化: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以及儿童
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 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 则、条例、条令等 。
• (三)生活目标社会化 • 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体的生活目标
• 培养和造就社会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将
获得的知识、技能、才智、创造力能动地 外化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 (四)角色社会化
• 学习角色的期待与规范,学会扮演各种角
发展的必要条件
• 社会化有利于个人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
• • 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 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 有助于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
定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历程
• 一、社会化的内容 • (一)生活技能社会化 • 日常生活技能 • 自谋生活技能 • (二)行为规范社会化 • 通过模仿、训练和灌输,了解并掌握社会的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准确理解社 会化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了解社会 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明确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把握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与内外条件,掌 握角色概念与基本知识,正确认识 和处理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概述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1、广义说与狭义说 狭义说:社会化是一个个体在未成年期经历的过 程。
广义说:人的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 “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 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贯穿人生的始终。
•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
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 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
文化塑造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也是个体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 文化的过程。
• 人的社会化定义:
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技能与规范, 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社会文化,成长为社会人的 过程。
(1)从时间上看,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于人 生发展的全部阶段。
(2)从内容上看,人的社会化要求作为社会成员 的个人必须学习与掌握该社会的文化遗产,同时 还要创造新的文化。
• 社会化的内容的差别 • 社会化的目标的差别 • 社会化的方式与技巧的差别
• 3、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 社会化的主体是指社会化的影响者, • 社会化的客体指社会化的被影响者。
• 作为社会化的客体,个体要接受他人或外界
对自己的要求,被周围的人与环境所塑造。
• 人积极主动地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环境,有选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 2、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不间断地学习和积
累知识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 社会化。
• 由于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以及社会环
境的要求,人的社会化过程又会呈现 出一定的阶段性:
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应的角色规范 。
•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
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 (五)政治社会化 • 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
确定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 态度的过程,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 形成的过程。
• (六)个性社会化 • 个性: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
学会并运用社会规范,逐步完善自我观念。
• 社会化的“危险期”
• (三)青年社会化
• “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 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 自我观念深化 • 人生观、世界观大体形成 • 采用了新的社会化方式 • 任务:尽快确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
和,表现了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 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以
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 动逐步形成的。
• 社会化既是一个人不断形成和发展社会性,
实现共性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形成和发展 个性,实现人的个性化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 E·埃里克森:八阶段说 • 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说 • 苏联学术界:三阶段说,劳动前阶段、劳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 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自然属性的性质和方向,
对成年人的影响与作用。
•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情况下是父辈把知识、经验、
技能、规范传递给子辈,子辈再传递给孙辈,基 本上都是正向社会化。
• 现代社会,子辈和孙辈越来越多地用新知识、新
文化与新技能影响他们的父辈与祖辈。
三、社会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 •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
活的必要前提。
•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满足需要,获得生存与
(3)从关系上看,社会化既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教化与控制,又是个体参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 响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 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人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自然性表现为:人具有受生物规律支配的自然性,
如新陈代谢、生命过程的自我调节、遗传性和变 异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