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金融学新教材课件第11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决定因素
• 1、收入或财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对应货币 的交易需求)
财富总量
弗里德曼将个人的财富总额视为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 因素。由于总财富无法难以测量,以恒久收入Yr作为代表。 恒常收入(Permanent Income)是指人民在较长时期内 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
个等差数列,求其平均值,得: 500
• Md = (3000+0)/2 =1500元
0 1 5 10 15 20 25 30
该人剩余的货币
• 2.若该人预知月内的消费交易量 是均匀的,则可将一个月划分为3 个相等的时段(或n个时段)。把 3000元中的1000元以现金形式持 有,在第一个时段内使用;另外 2000元买有价证券以便获得收益。 当第一个时段即将终了时,卖出 1000元有价证券获得货币,供第 二时段消费……依此类推。
11.1 货币需求
11.1.1 货币需求及其分类
–11.1.1.1 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
•需求:乃是一种既有购买意愿,而同时又有支付能力 的经济行为。 •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持有货币的 能力。
11.1.1.2 货币需求的分类
–根据研究货币需求问题的视角不同,可分为:
•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
•如图11-1所示,当利率降低到i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该部分 直线就是“流动性陷阱”,即在此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
2.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后继者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交易动机和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受到利率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 是鲍莫尔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货币供求均衡》PPT课件
❖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 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弗 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
第十第一三章3
(三)货币需求理论
❖ 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 费雪的交易货币需求理论 ✓ 剑桥现金余额货币需求理论
✓ 古典货币数量理论包括现金交易数量理论、收入数 量理论、现金余额数量理论。其基本理论是说,货 币数量变动引起物价变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多 时,物价上涨,反正,物价下降。
v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总交易量 保持一定比例。
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经
济运行对货币的确切需求程度,忽视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分
析,忽视了货币的贮藏功能。
第十第一三章5
❖ (三)货币需求理论 1、古典货币理论
(2)剑桥现金余额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的现金余额学说
第三章25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互动关系
❖ 关系:二者成为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两个相对独立的 因素
❖ 二者可能同时扩张,也可能相反扩张p292
❖ 在经济扩张时期,如果基础货币通过增加向中央银 行的贷款的方式增大货币乘数,那么货币乘数的上 升就会促进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经济紧缩时期,如 果货币政策不能有效调整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下 降就会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第三章14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概述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十一章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在这一章,将货币供与求两方面放在一起,并联系市场商品的总供求进行分析。
第一节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均衡是一个由物理学引入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引入均衡概念,一般将其用于描述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
这里提出的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概念,则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货币均衡条件为M s = M d。
而货币非均衡则是M s≠M d。
这里,可能是存在着过大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给短缺;也可能是相对于货币需求来说,货币供给过多。
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置于视野之内,假若价格水平提高,名义收入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则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减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并不会因之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利率对于公众和企业的货币需求来说,第九章第一节指出,呈负相关关系。
而货币供给,作为一相关关系。
如图11-1所示,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 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图11-1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决定的,而且,货币当局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11-2。
而当M s是一条垂直曲线时,货币需求如果增大,利率会由r0上升至r l;货币需求若减少,利率则会由r0下降到r2。
也就是说,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图11-2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二、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情况如表11-1。
表11-1 1953-1979一般的货币需求理论,收入Y总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至于利率,在集中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求起不了什么作用。
这样,选取收入变量作为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代表性指标是合理的。
以国民收入指标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量Y,1953-1979年这一指标的增长变动如表11-2。
《金融》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共给的机制,特别是银行在货币共给中的重要作用。
二 本章考核知识点概要(一)马克思关于流通货币中量的理论(二)货币层次划分(三)商业银行在货币共给中的作用(四)中央银行在货币共给中的作用三 本章知识框架图四 知识点精讲一、货币需求学说马克思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论述(重点)马克思的论述是以存在金流通和大量黄金储藏为假定条件的。
决定流通中货币量因素:商品销售量;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其关系可列式如下: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单位商品价格品数量一定时期中待销售的商流通中货币需要量⨯=(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次数)对于纸币的流通,马克思指出:不论流通中纸币数量有多少,只能代表流通中客观需要的金币需要量;货币需求 货币共给 社会总需求与总共给货币共求 货币需求学说 中国货币需求变化马克思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论述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论述 费里德关于货币需求的论述 含义 货币共给的层次划分 银行共给与货币共给 货币共给模式 制约货币共给的基本因素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共给当流通中纸币数量超过客观货币需要量时,会导致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通常称之为纸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纸币总量流通中金币需要量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2008年7月单选19题,2007年7月单选17题、计算32题,2007年4月多选30题,2006年7月计算32题,2005年7月简答31题)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建立了货币需求动机分析理论。
货币需求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投机动机和货币需要取决于利率的变动。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 =L1(Y )+L2(r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从微观主体行为出发,强调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一类以恒久性收入(区别于凯恩斯的当期收入)为代表;另一类是机会成本变量,它们决定微观主体是存货币还是存债券、存股票、存实物资产。
(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精品文档)
第十一章货币需求、供给、均衡第一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及其种类概念: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执行了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存手段职能。
分类:1.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主观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主观上要占用的货币量,是一种无约束的需求。
客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在经济学中,我们研究的货币需求是指客观货币需求。
2.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探讨一国需要多少货币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研究个体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往往大于宏观货币需求,货币理论主要关注宏观货币需求。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综上所述:经济学中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客观的、宏观上的、实际的货币需求。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1.价格水平: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情况下,价格越高,用于交易和周转的货币需求量就越大,价格与货币需求量呈正比关系。
2.收入水平: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
3.利率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利率和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在商品与交易总额一定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少。
5.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
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呈正比关系。
6.企业、居民对未来利润和价格的预期:若企业预期利润下降,则会减少投资,货币需求量减少。
若人们预期物价下跌,则愿意多持有货币而放弃其他资产,因此货币需求增加。
7.其它因素:三、货币需求理论1.古典货币数量理论主要包括现金交易数量理论、收入数量理论和现金余额数量理论。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 • “面纱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 短期内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但从长 时期考虑,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 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 马克思“第一推动力”的说法:再生产扩 张的起点是企业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 买,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
• “三阶段”理论
P
第 三 阶 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O
Y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密切相关。如下图: AS AD
Md
Ms
• 但是,货币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均衡。
(1)市场需求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 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2)市场供给因商品、服务的实现提出对货币的需 求,但这方面的需求并不是货币需求的全部。
–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 币的需求
• 关键词: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
• 思考题: 1、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简述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o
Ms=Md
M
(二)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 财政收支状况 – 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二、总供求
(一)总供求的含义 • 总供给是指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包括: – 消费品供应 – 生产品供应 • 总需求是指指向于市场的支出。包括: – 消费支出 – 投资支出 •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 –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二)总供求均衡模型
第11章 货币均衡
3.货币供求均衡的现实论证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货币供求均
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由于中国的信用制度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 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不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然变动,
所以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极为微弱,利率很难对货币供
求发挥调节作用; 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国有企 业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特征,由此导致社会经济经 常处于投资扩张过度、货币供给偏多的失衡状况。图11-6 和图11-7说明了中国的简单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均衡下的货 币均衡特征。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在纸币流通时代,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 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即从整个国民经济 看,价值形态的分配超过了使用价值(实物)形态 的分配。
2.货币失衡的深层原因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1.社会总供求的含义 ●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合称。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 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 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 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 产总量。
商品供求和货币供求的四方关系图
图中包括了几层含义:
① 商品的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理论)
② 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货币均衡) ③ 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货币供给与社会需求) ④ 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应保持平衡(社会总供求) 在这个关系图中,货币供求的均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平
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银行学》题库(2)
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银行学》题库(2)意义:A、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B、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C、客观上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2、我国的货币供给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 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有两个,即货币和准货币。
“货币”等于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
4、公开市场业务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财政部门及其他政府机构有价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有价证券,或是增减流通中现金,或是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其结果都是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
不过,基础货币中增减的是现金还是准备金以及二者增减比例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减规模的不同。
5、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及作用机制。
再贴现政策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就会相应减少贷款的数量;反之则会扩大贷款规模。
但在存在更为强劲的制约因素时,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时,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则极为有限。
七、论述题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答案〗(一)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效果(四)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率。
我国的存款准备率一直存在偏高的问题。
虽然1998年以来两度下调,即从13%调至6%,但仍然偏高,还存在下调空间;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在我国一直未能发挥应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不发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商业信用,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进程,并进一步简化再贴现的票据及机构限制;3、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P
第一阶段
A
O
第三阶段
B
第二阶段 Y
(五)如何看待我国的“三平”理论?
“三平”理论是指在计划经济运行中应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 物资供求平衡并存的理论.
了解三个方面平衡的具体含义. 计划经济体制下,“三平”理论既是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理论指导,也
是制定实施各种计划的重要方针,在宏观决策中起过积极作用,也反映了经 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是我国学者对金融理论的一种贡献.
(六)哪些因素影响货币均衡的实现?
经济发展的 速度与结构;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及 其操作;
国际收支状 况;
金融机构的
企业的经济
居民的经济活
……
经营活动;
活动;
动;
该问题主要说明货币供给对总供给有否 能动作用.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有早期的“面纱 论” 、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论” 、 现代经济学的“三阶段论”等各种学说.
货币扩张对总s增加,总 供给增加,但价格不 变.
第二阶段:潜在资源仍 可利用时, Ms增加, 总供给继续增加,但 价格陆续上升.
(二)如何理解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差异?
1
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现象可以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
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2
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计划经济体
制下货币失衡主要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扭曲地表现出来.
货币产出正效应的假定前提是存在闲置或 潜在的资源.
三、需要重 点把握和理 解的几个问 题
金融学题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二、单项选择题: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交换产生与发展)2、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货币价值形式)3、中国最早的铸币金属是(铜)4、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律出现在(金银复本位制)5、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建立于(1948年)6、欧洲货币同盟开始使用“欧元EURO”于(1999年)7、金银复本位制的不稳定性源于(金银同为本位币)8、中国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1元)9、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蓄水池功能源于(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和熔化)10、单纯地从物价和货币购买力的关系看,物价指数上升25%,则货币购买力(下降20%)11、在国家财政和银行信用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12、下列货币制度中最稳定的是(金铸币本位制)1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的建立基础是(劳动价值说)14、对商品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15、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第三章信用二、单项选择题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由于(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
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
3、本票与汇票的区别之一是(是否需要承兑)。
4、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信用是(银行信用)。
5、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间接融资的是(银行发放贷款)。
6、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直接融资的是(开出商业本票)。
7、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是(商业信用)。
8、货币运动与信用活动相互渗透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范畴是(金融)。
9、《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5月10日)。
10、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与货币运动紧密相联,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
11、高利贷信用产生的经济条件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12、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商品买卖行为与货币借贷行为的统一)。
13、商业票据必须经过(背书)才能转让流通。
14、个人获得住房贷款属于(消费信用)。
15、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政府债券)。
货币银行学 第11章 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
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
三、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 1. 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 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 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 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 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2. 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 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 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3. 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因此,微观的货 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 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二、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 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 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 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 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 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 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 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 述:
——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 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 等量的;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课件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动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货币需求是公众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
之后,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名义货币需求:公众货币需求的名义值 实际余额需求:公众货币需求的实际值,以实物衡量 的货币需求量。 实际余额需求=名义货币需求/物价水平
货币银行学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来自于经济中的不确定性。
货币银行学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动机
(三)投机动机:个体将货币当作一种资产,用于 投资活动。
理性个体会在收益率和风险之间作出抉择,选择最 优投资组合,分别部分持有货币、债券、股票和其 他不动产。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公众的收入状况 1、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
币政策所决定 内生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都将决定或影响人
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货币的存量: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 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的流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 量,使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交易动机的 货币需求
收入水平
投机动机的 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的 货币需求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2、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的具体形式
取得收入的时 间间隔
每次获得收入 的具体数量
货币需求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3、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 在同等收入层次下,当个体支出或收入存在较
多
货币银行学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课件
了解货币需求量是如何受利率影响的。
2
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
探讨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货币市场均衡的达成过程
了解货币市场是如何达到均衡状态的。
3. 总供求理论
总需求量与总产出量的关系
探讨总需求量和总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量与总产出量的关系
了解总供给量如何影响总产出量。
4.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总供求的影响
探讨货币政策对总供求的影响。
总供求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了解总供求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联系。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调 节作用
探讨货币均衡和总供求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调整过程。
5. 结论
1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重要性
总结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对经济的重要性。
2 如何应对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出现的问题
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6. 参考文献
•பைடு நூலகம்xxx • xxx • xxx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货币 均衡和总供求理论,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介绍
什么是货币均衡?
了解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什么是总供求?
探讨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2. 货币均衡理论
1
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关系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当资源充分闲 置时,Ms增加,总供给 置时,Ms增加, ,Ms增加 增加,但价格不变. 增加,但价格不变.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潜在资源仍可 利用时, Ms增加 增加, 利用时, Ms增加,总供 给继续增加, 给继续增加,但价格陆 续上升. 续上升. 第三阶段:资源无闲置时, 第三阶段:资源无闲置时, Ms增加 总供给不变, 增加, Ms增加,总供给不变, 而价格直线上升. 而价格直线上升.
4.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 4.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 四边联动关系
市场供求
S
D
货币供求
Md
Ms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有早期的
马克思的“ “面纱论” 、马克思的“第一推 面纱论” 动力论” 现代经济学的“ 动力论” 、现代经济学的“三阶 段论”等各种学说. 段论”等各种学说.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
二、我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状 况 1. 特点: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特点: 2. 原因: 原因: 微观主体投资饥渴和预算软约束 造成货币供给过多 。
三、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 表现的差异 主要矛盾不同: ◆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 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现象可以 交替出现; 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 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一、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1.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 . 系 货币供给是社会总需求的载 体,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 。
2.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3.货币供给与总供给 主要说明货币供给对总供给 有否能动作用. 有否能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对社会总供给的影 响的前提是社会是否有闲置生产要素,有则,则通过 改变总需求拉动总供给;否则,只能引起物价上涨。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关系:商品市场上的商 品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在货币市场上, 货币的需求 了对货币的供给;就社会总供需而言,货 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形成对商品市场上的商品需求; 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需求(从需求入手)型调整:如当货币供给过大 时,要增加商品市场供央行运用外汇增加进口, 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
混合型调整:供给和需求同时操纵。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一致。 Ms=Md 货币均衡不仅包括总量的均衡,而且包括结构的均衡。 标志: 1、物价水平是货币均衡的重要标志。 2、其他补充标志:储蓄存款增长率、国民经济发展情 况等。
货币供需失衡的校正
央行的任务:
*准确预测货币需求量; *合理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在此基础上货币供给量的适量增
长; *灵活地调节进入流通的货币供给量; *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的干预思路:
*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而行的货币供给控制):
经济运行中主要的冲击来自商品市场上的各种干扰, 其修复要经过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政府校正才能较快 慰平;
LOGO
谢谢!
四、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计划体制下主要矛盾是货币供给过多 计划体制下的货币问题隐性化,表现为 缺口现象、票证现象、黑市现象 计划经济的调节是计划手段和行政性措 施 实际的做法:两者并用
第二节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社会总供需平衡: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出和。社会总供 给是指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以及市场其他金融资产 的价值和。社会总供需平衡是货币形态的、市场总体 的、动态的平衡。 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前者是点指标,后者是阶 段(时期)指标;前者由流通货币和潜在货币共同决定, 后者取决流通货币;前者变化后通常要6-9个月才能引 起社会总需求的变化,18个月左右引起实体经济的变 化;后者变化是滞后于货币供给变量的。
*单一规则(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控制):
在自然失业率下,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内在稳定性, 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相机抉择可能加剧经 济波动。“由立法 机关制定规则,命令货币当局来使 得货币数量按照具体的比例增长”(弗里德曼) 。固定 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最终产品的长期价格保持稳定为 前提。
供给(从供给入手)性调整。如为收缩供给则央 行卖出证券、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政府增加 税收、减少财政拨款、增发债券;商业银行停 止发放新借款,对已到期借款不予展期,将未 到期贷款提取收回。
二、实现货币均衡的条件
保持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均衡。即保持社 会总供求的均衡。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 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基本建设周期长,它在短期内不能向市场提供任 何产品,影响货币回笼。 *基建中,不断进行长期投资,使货币供应量不断 增加,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扩大。
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