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教学设计教案完整版
第十单元总复习第3课时《统计》(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单元总复习第3课时《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单式统计图、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式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2. 复式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3. 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4. 数据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重点1. 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数据分析和判断。
四、教学难点1. 复式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2. 数据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复习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讲解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白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示范:示范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让学生掌握绘制方法。
4. 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相应的统计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5. 分析: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数据分析和判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观察学生对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检验学生对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七、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图,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参加统计图绘制比赛,提高学生的统计图绘制能力。
3. 结合其他学科,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平均数1.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2、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3、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找出样本资料的总数和个数,并能够理解平均数=总和÷个数.能熟练找出样本资料的总数和个数。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情境引入⑴师:前几天,学校进行了教师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打靶比赛时,语文组派出了6名老师,数学组派出了5名老师。
师:第一轮,语文老师得分7环,数学老师得分9分,这一轮谁比较厉害?生:数学老师比较厉害。
师:第二轮,语文老师得了10分,数学老师得了9分,这一轮谁比较厉害?生:语文老师比较厉害。
师:到底谁比较厉害,接着往下看。
(出示完整数据)师:这回该怎么比?预设1生1:可以比总数,看看哪组得分高。
生2:比总数的话不公平,因为数学组的人数比语文组少,所以应该比平均数。
预设2:生:可以比平均数师:那可不可以比总数呢?生:比总数的话不公平,因为数学组的人数比语文组少,所以应该比平均数。
二、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板书)。
三、新课探究探究一、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平均得分应该怎么求呢?学生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生:语文老师:(7+10+6+7+6+9)÷6=7.5(环)数学老师:(9+9+5+8+9)÷5=8(环)师:为什么语文老师除以6,而数学老师除以5呢?生:因为语文老师有6人,而数学老师有5人。
师:那应该怎么计算平均数?生:先把总和求出来,再除以人数就可以了。
小结: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和÷个数(板书)平均成绩能反映这一组的总体水平探究二、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师:英语老师派出了6名,成绩如下图所示(865476)(插入条形统计图)请你先估计一下,英语老师的平均得分大约是多少?学生猜测:6、5.5、6.5……追问:可能大于8吗?生:不可能,因为最多的只有8,平均分不可能超过8.师:那会不会小于4呢?生:不可能,最少的都有4,平均分怎么可能低于4.师:所以,英语老师的平均得分在那两个数之间。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數學教案設計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学会使用频率分布表、直方图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班级的成绩等,引出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1. 统计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讲解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并进行实例演示。
3. 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与分析:讲解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收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然后制作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最后进行数据分析。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然后制作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汇总12篇)
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汇总12篇)小学数学统计表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体重,一块画有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的小黑板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1、(课件出示课本106页插图)问:同学们,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们知道自己现在的体重吗?能告诉我吗?(学生自由回答)2、师:(小黑板出示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15千克以下,1620千克,2125千克,2630千克,31千克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1)讨论选取收集以上数据的最佳方法。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上统计表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1、师:你们知道你们现在和一年级时比较,同学们的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教师课件出示一年级时同学们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具体数量课前填好)2、学生各自算一算,同桌互相说一说现在和一年级时的体重变化情况。
3、指名说说。
4、师:你们有没有觉得在两张表格上比较不大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两张相关联的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的方法。
5、同桌合作试着完成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
6、指名汇报该复式统计表的填法,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然后让学生说说填写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的地方7、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学生分析统计表,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课本108页的做一做。
(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班改为别的班)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都由学生来完成。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设计
《统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2. 请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 评价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2. 教学课件: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教学视频: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九、教学时间1. 教学时间:2课时2. 课后作业:1课时十、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也希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自然语言的表述方法。
•熟练运用平均数求解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或白板笔、PPT。
•学生:教材、作业本、笔、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知识,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2.讲授通过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例如:•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详细解释平均数概念。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将一组数相加然后再除以它们的个数。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练习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黑板和练习册上完成平均数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通过口头讲述、书面总结等方式进行。
5.作业布置合适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讲评等方式提升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七、教学参考文献•《数学》教材•沪教版平衡教育电子版教材•阳光实验小学《数学》教案库。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加法、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进位、退位的运算处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工具、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介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分别进行个位数、十位数的加法计算练习。
三、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分别进行个位数、十位数的减法计算练习。
四、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进行相关练习。
五、让学生自主练习加减法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运算方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错误,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查漏补缺,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小学数学加减法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统计》数学教案
《统计》数学教案标题:《统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能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普查、抽样调查、频数分布表、频率直方图等。
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等。
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点估计、区间估计、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实例解释和应用统计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授:- 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解释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 讲解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
大班数学教案《统计》
大班数学教案《统计》教案标题:《统计》教案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教学难点:1.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相关案例。
教具准备:1.教材;2.纸笔;3.计算器;4.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8分钟)1.与学生们交流一下平时统计学的运用,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们对统计学的认识;2.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思考统计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3.设计小调查问题,让学生们到班级或校园内进行数据收集。
Step 2:概念讲解与探讨(20分钟)1.在黑板上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如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科学实验等;2.分组让学生分享刚刚的小调查结果,并进行讨论;3.帮助学生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搜集等;4.讲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总体、样本、频数、频率等。
Step 3:统计分析方法讲解(25分钟)1.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2.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计算这些统计量,并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3.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统计指标的意义,如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中位数代表数据的中间值等;4.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如数据的偏差、数据的不确定性等。
Step 4:综合应用(17分钟)1.让学生们分组进行一个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例如市场调研、运动会报名等;2.让学生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3.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Step 5:反思总结(10分钟)1.帮助学生们总结整个课堂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对统计学的疑问和思考。
统计教学设计衣明翠
(出示统计图)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的结构,横向的线上表示的是什么?(强调并板书:横轴)
纵向的线上表示的又是什么?(板书:纵轴)
你们能把这些结果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请拿出2号材料,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
如果学生提出格子不够用时,教师提问:当格子不够用时,该怎么办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如果有100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呢?(1格还可以表示10个、20个人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下具体的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课件演示统计图制作过程。
五、分析统计图:
看到这个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你想对转10圈以下的同学说些什么?
大家看,刚才我们很难一眼就看出来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不但解决了,而且是很容易地解决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试验情况如何呢?请大家看这是我班同学转圈试验的记录(出示数据)。
看到这些数据,你想知道些什么?
(转12圈的有几人……转多少圈cd8d11d10a6f524ccbf853d.html?st=1
①1格代表多少万辆?
②我国汽车的销量呈什么趋势?这说明了什么?
③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然后问:你能不能预测一下今年2011年的销售量?
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i?ct=50331=%C6%FB%B3%B5%CF%FA%C1%BF%CD%B3%BC%C6%CD%BC&in=30971&cl=2&lm=-1&st=-1&pn=12&rn=1&di=98185618755&ln=1337&fr=&fm=index&fmq=1331623174187_R&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2&-1&di98185618755&objURLhttp%3A%2F%%2F20110114%2F313458311.jpg&fromURLhttp%3A%2F%%2F20110114%2F313458308.html&W550&H330&T7498&S28&TPjpg
小学数学优质课《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优质课《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科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并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策略与方法:采用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1、小松鼠图片。
2、例1鲜花图及涂好的条形统计图各一份。
3、画“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4、五张图片:香蕉、苹果、梨、桃、其它学生:1、每生自备两份画有红、黄、蓝、粉四色小花的纸片,其中一份正反面都要画。
2、例2统计图、统计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铺陈出新教学例11、情境引入教师(神密的):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
出示小松鼠图片。
教师:它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吗?(学生兴奋的说:欢迎)小松鼠说:“今天森林里正举行鲜花会呢。
同学们想去看看吗?闭上眼睛老师带同学们去。
出示93页的鲜花图。
教师:笛笛,到了,请同学们下车吧。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教师不做回答。
教师: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先来做一项工作吧。
打开课本93页,同学们能在这幅图上表示出各种花的多少吗?学生:能!教师:那就拿起笔来,开始行动吧!看谁的作品又对又漂亮、整齐。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把小松鼠恰当引入课堂,足以使学生们眼前一亮,注意力尽被吸引,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图,意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的空间,以开发孩子的潜能。
2、展示成果。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指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操作步骤。
注意引导学生讲清图中每一部分,如:“()盆”表示什么?数据从何来?小格子表示什么?怎么知道哪一条表示什么花?其它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听、看。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5篇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5篇合同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首部、正文、尾部、附件。
正文内容可以通过条款的形式进行罗列,大致包括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合同模板,敬请参阅。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篇1设计说明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习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整理复习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篇2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人教版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统计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常见的统计方法和工具。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重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常见的统计方法和工具。
教学难点:
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统计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板书:统计的概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常见的统计方法和工具。
2. 教具:纸张、笔、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统计的主题。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示范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3. 介绍常见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三、练习与训练(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练习。
2. 带领学生通过实例练习统计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和比较。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熟悉常见的统计方法和工具。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练习和应用来深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统计)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统计)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四年级(统计)教学设计黄光熙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依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依据统计图提出和答复下列问题并能依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打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了解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
下面是某地1985—2022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依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
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
〔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②、商量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⑤、联系实际激发感情小组商量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稳固应用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答复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2、出示1997-2022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答复下列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四、拓展应用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统计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统计
教学内容:统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
2. 能够用图表表示数据。
3. 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重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用图表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1.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图表示例
3. 统计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简单介绍统计的概念,并通过图表示例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应用场景。
Step 2: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10分钟)
老师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
Step 3:用图表表示数据(15分钟)
老师讲解如何用图表表示数据,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的方法。
Step 4:练习与巩固(15分钟)
老师布置统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统计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但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统计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学会应用统计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学会应用统计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应用统计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掌握相关统计学概念、统计图表和计算方法。
3.学会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和推理的能力。
6.培养学习者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统计图表和计算方法。
3.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认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是指研究数据的收集、表达、分析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2.统计数据有哪些?统计数据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3.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区别?定量数据指可以用数字进行描述的数据,如身高、年龄等;定性数据指无法用数字描述的数据,如性别、颜色等。
4.什么是频数和频率?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合中出现的次数;频率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合中出现的次数与数据总数量的比值。
第二步:掌握统计图表和计算方法。
1.统计表和条形图的绘制方法。
统计表的绘制需要确定数据类型、数据组数、数据范围、数据格式等因素。
条形图的绘制需要确定横纵坐标、数据标尺、数据标记等因素。
2.统计图中的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平均值是指一个数据集合中所有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是指一个数据集合中排在中间的数据值;众数是指一个数据集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值。
第三步:学会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学生应该首先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根据问题性质选择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解决。
2.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实例:(1)一所学校各年级学生的人数分别是:一年级25人、二年级30人、三年级35人、四年级40人、五年级45人、六年级50人,求该校的学生总数。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类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类
教学目标:
1. 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
3. 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2. 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 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统计中的各种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板书:频数、频率的概念;
2. 教具:计算器、统计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如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讲解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统计题目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小结(5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初步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化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统计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方法。
3.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相关概念。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3.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负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2.熟练绘制各种统计图表。
难点1.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1.讲解统计的概念及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需要进行统计的情况。
学习(30分钟)1.通过案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作用和特点。
2.学习如何绘制柱状图、折线图等常见统计图表。
活动(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需要用到统计方法解决的问题。
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统计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导入(5分钟)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快速回想起统计的基本概念。
学习(30分钟)1.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2.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小组设计的问题,并展示解决过程和结果。
活动(10分钟)1.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陵案例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了统计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某些复杂的统计图表不够熟悉,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统计概念和图表绘制方法。
2.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
六、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索更多统计方法和工具。
小学统计数学教案
小学统计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三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2. 统计的基本概念:数据、调查、频数等。
3. 统计的方法和技巧:调查和记录数据、制作表格和图表等。
4. 统计的应用: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活动(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包含不同颜色糖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统计学的方法获取并记录每种颜色的糖果数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统计学的定义、重要性和基本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调查的进行、频数的计算等。
3. 示范操作(15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进行数据的调查和记录,如何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4. 实践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调查并记录数据,然后制作表格和图表展示结果。
5. 总结讨论(5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并讨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归纳统计的方法和应用。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家庭进行一个小调查,并用统计学的方法记录数据,然后制作表格或图表展示调查结果,并写一份简短的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概念讲解、示范操作、实践活动和总结讨论等步骤,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可以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调查和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三)》示范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据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体会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绘制和分析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平常出门的时候,路上汽车多吗?都有什么车?学生回答。
师:这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5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
你能根据这个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吗?课件出示:这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5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
(1)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2)每格代表()辆车。
(3)5分钟之内经过的()车最多。
师: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
不过,如果统计的机动车辆数更多,你们还会画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一)绘制“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1.独立思考,尝试作图。
师:这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20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
你能把这个的结果用“以1代表2”的条形图表示出来吗?出示【学习任务一】。
班内交流。
2.全班交流,优化方法。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碰到困难了,说一说:你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有办法解决?师:我们有同学说“格子不够用”,那怎么办呢?怎样才能使“格子够用”呢?(学生回答,老师引导: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师:哪个小组有解决方案?请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用一格代表5辆车。
师:用一格代表5辆车,你是怎样想的?预设1:50、30、10都是整十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教
学设计教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统计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数学思考
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物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实践能力。
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
《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2.内容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统计数据的增大,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是重点;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认识
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应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汲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要经历的过程中重点在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合作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学法点拨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研究,选择喜欢的统计方法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施要领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再过几天就有一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
我们学校也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
总务处陈老师想给大家买点水果,但他想不好该买些什么,你们说他该怎么办
【此处用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兴趣。
从要求学生帮忙,来理解统计的意义。
】
所以,陈老师要在我们班进行调查。
你们说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发言,共同探讨,最后决定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
】
二、展开
1.你觉得你们在进行小组调查时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先思考后行动的行为习惯。
】
2.如果你是组长你会怎样又快又好的开展小组调查给每个小朋友一分钟时间。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讨论做基础。
】
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选一种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调查。
我们将评选最佳合作奖与最佳创意奖。
在进行调查之前先把相关的表格介绍一下。
我最喜欢的水果调查表
此表格用不用由你们小组的调查方法决定。
我最喜欢的水果小组调查表
第_____组组长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小组表格。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4.学生汇报,教师对调查情况进行记录。
填写班级总表。
我最喜欢的水果统计
要求:
讲清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的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人
【在这里各个小组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有举手法,正字法等。
在这里让学生体会各种统计方法】5.学生点评,选出最佳合作奖与最佳创意奖。
6.我们已经知道了每小组的情况,那么整个班呢请你用口算的方法算出总数。
7.从这张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完成陈老师的调查表了。
让我们一起来填写。
绍兴县实验小学六一水果购买调查表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要到了。
我们学校将要组织学生进行联欢会。
因不知水果具体喜爱情况,现在××班进行调查。
××班最喜欢的水果统计表
调查结果如下:
我们一共调查了()个小朋友。
喜欢吃()的人最多,喜欢吃()的人最少。
喜欢()比()的多。
所以,我们提议买()。
8.我们把调查表填写完了,让哪位小朋友去交给陈老师呢
【在这里这个环节使学生再一次运用统计,明白当人全到齐时我们可用举手法也可用正字法。
】三、揭题小结
像刚才我们所经历的水果的调查,选谁送信的过程,就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