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大环境化学课件—生物富集因子
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4a0bc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2.png)
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为:植物是生物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用价值。
然而,不同植物对环境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不同。
这导致了一些特定植物能够富集特定元素或化合物,并被称为生物富集因子。
生物富集因子是指那些能够在植物体内富集或吸收大量特定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是无机元素、有机化合物或其他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植物通过其根系或叶面对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吸收,并进一步转运和富集于其不同部位,如根、茎、叶等。
这种生物富集现象为我们深入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机制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生物富集因子不仅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还具有各种应用前景。
通过研究植物富集因子的特点和机制,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植物来修复环境污染、提取有价值的化合物或元素,甚至研发新的药物。
植物富集因子的应用领域涵盖了环境科学、农业、食品安全和医药等多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定义和作用、分类和特点、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综述和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在环境和人体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通过概述问题、介绍文章结构和明确研究目的等方式引入话题。
正文部分则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对生物富集因子的定义和作用进行探讨,以及对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描述。
最后,结论部分将分析生物富集因子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并展望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的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可以系统地介绍和分析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这一主题。
引言部分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研究目的,正文部分则通过细分的小节来展示相关的定义、作用以及分类等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植物的生物富集因子。
第二章生物富集
![第二章生物富集](https://img.taocdn.com/s3/m/1716c60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9.png)
hyperaccumulator of nickel from New Caledonia”中。
■ Brooks等(1977):植物干叶片组织中Ni含 量超过1000 mg kg-1的植物。
共四十二页
后来,其他金属的超富集特征阈值也相继给
出。现在普遍认为Ni、Cu、Pb、Co和Cr为
1000 mg/kg,Zn和Mn为10000 mg/kg,Cd
和Se为100 mg/kg,Hg为10 mg/kg,Au为1
mg/kg。这些阈值基本上是正常非超富集植
物(zhíwù)地上部相应金属含量的100倍以上
(Reeves & Baker, 2000; Lasat,2002)。
▲蛋白质和氨基酸 ;
▲脂类;
▲核酸和有机酸 。
共四十二页
7
金属 硫蛋 (jīnshǔ) 白
■金属硫蛋白是生物有机体在某些金属的诱导下合成的一
类脱辅基硫蛋白,其特性为: ①是低分子量(6 000-10 000D)的蛋白质; ②含有高达30%半胱氨酸,故与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结合
力,对重金属具有很高的结合量; ③S-S不能与芳香族氨基酸结合; ④镉硫蛋白在250nm处吸收最强; ⑤属热稳定性蛋白质;
2. 不同 器官 (bù tónɡ)
共四十二页
11
(一)生物学特性
(tèxìng)
2. 不同 器官 (bù tónɡ)
共四十二页
12
(一)生物学特性
(tèxìng)
3. 不同 生育期 (bù tónɡ)
【化学课件】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3-24学年高二上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化学课件】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3-24学年高二上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4a6826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b.png)
水
浮游生物
鱼
水鸟
2 ppm
< < 5 ppm
200 ppm 1600 ppm
据图分析,写出分析结果:铅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
一 生物富集 自主阅读教材P63-65,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1.什么是生物富集?常见参与生物富集的物质有哪些? 2.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的特点? 3.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径? 4.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的区别与联系。 5.若某地发生铅污染,谁会是群落中铅含量最高的群体?这种现象只会 发生在污染地区吗?从中归纳总结出生物富集的特点? 6.生物富集有何危害?如何有效地减少生物富集现象?
加入碘液 A1 B1
实验 现象
加入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
A2 B2
不变蓝 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结论分析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实践 参考案例2: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淀粉 碘液 变蓝
淀粉 分解
葡萄糖
斐林试剂 加热
产生砖红色沉淀
(1)配制土壤浸出液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C.使用粪便做肥料,可以为植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D.该生态系统不需要来自系统以外的能量补充就能维持正常功能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有毒物质或不能被生物体分解的物质或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存在富集现象,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所含的重金属越多,能量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4.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径: 食物链、食物网
一 生物富集
《环境化学》课件第五章
![《环境化学》课件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f6b8426b1ed9ad51f01df299.png)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三、排泄 (Excretion)
1. 2. 概念: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肾排泄: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胆汁排泄: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 经血液到达肝脏,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 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5-18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5.2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Body)
一、吸收 (Absorption) 二、分布 (Distribution) 三、排泄 (Excretion) 四、蓄积 (Accumulation)
5-20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Major Sites of Exposure, Metabolism, and Storage, Routes of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from the Body
一、生物膜的结构 (Structure of Biofilm)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6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2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5. BCF与Kow的关系
2020-2021大学《环境化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B1(含答案)
![2020-2021大学《环境化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B1(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970df54b73f242326c5fc2.png)
9、某一氧化还原体系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771,其pEo为______。
A、13.50B、13.35C、13.05D、12.80
10、某一水体的BOD5为70 ppm,其BOD20约为__________。
A、100B、49C、350D、70
11、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其中不发生变化。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10分)
1、在一个pH为6.5,碱度为1.6mmol/L的水体中,若加入强碱NaOH使其碱化,问需加多少mmol/L的NaOH才能使水体pH上升至8.0。若用碳酸钠进行碱化,又需加入多少碳酸钠?(当pH=6.5时,碳酸的分布分数α0=0.4154,α1=0.5845,α2=8.669×10-5,α = 1/(α1+ 2α2)=1.710;当pH=8.0时,碳酸的分布分数α0=0.02188,α1=0.9736,α2=4.566×10--3,α = 1/(α1+ 2α2)=1.018)
A、总碱度B、pH值C、酚酞碱度D、苛性碱度
12、金属水合氧化物对重金属专属吸附发生时要求体系的pH值。
A、任意值B、大于等电点C、小于等电点D、等于等电点
13、在土壤中,下列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最强。
A、Ca2+B、Na+C、Fe3+D、H+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代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属于土壤活性酸度。
A、O3B、NO2C、碳氢化合物D、SO2
6、当天顶角Z为______时,到达地面的太阳光最强。
A、90oB、0oC、45oD、180o
7、气溶胶中粒径________um的颗粒,称为降尘。
A、>10B、<5C、>15D、<10
生物富集、积累和放大(课堂PPT)
![生物富集、积累和放大(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1a3215680203d8cf2f249c.png)
Algae
Biomagnification involves the processiveLianrgcerrefisahse in tissueNekton concentration of a chemical in successive levels of a food chain.
Organisms higher in the food chain
动力学
Dynamics derivation
环境化学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生物放大 13
生物富集动力学
吸收速率
水生生物吸 收速率常数
消除速率
水中污染物的 水生生物消瞬时状态浓度 除速率常数
水生生物体内污染 物的瞬时状态浓度
环境化学
稀释速率
水生生物生 长速率常数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环境化学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生物放大 6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n experimental design used to assess bioconcentration assuming minimal metabolism of the compound under study.
动力学
生物放大 9
生物富集因子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之间的关系
D. W. Connell, Rev. Environ. Contam. Toxicol. 102, 117 (1988).
环境化学
定义
影响因素 正. 辛醇
动力学
生物放大 10
生物富集因子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之间的关系
(完整)121011 第二章 生物富集解析
![(完整)121011 第二章 生物富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16d7c0e53a580216fcfe48.png)
2.3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生物学特性 污染物性质 环境因素
2.3.1 生物学特性
(1)分解酶的活性
生物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富集能力与 其体内存在的分解该类物质的酶的活性有 关。酶活性越强,则越不易富集;酶活性 越弱,则越易富集。
例如鱼对某些农药的富集能力强是因为 鱼体内环氧化物水化酶和艾氏剂环氧化酶 的活性小于人类、鸟和昆虫的缘故。
DDT在食物链中的富集
DDT:3×10-6mg/m3 DDT:0.04mg/kg
DDT:0.5mg/kg DDT:2mg/kg DDT:2.5mg/kg
大气
浮游生物 小鱼 大鱼 海鸟
思考:
• 为什么许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在生物体 内的浓度远远大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 对于一个受污染的生态系统而言,生物 体内的污染物浓度为什么会有明显的随 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2.3.2 污染物性质
(1)稳定性和脂溶性是富集的重要条件
生物富集与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能力(即污染物的生物稳 定性)有关。解毒能力越强,则富集能力越弱;反之则富 集能力越强。解毒能力又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有关。
例如PCB中可置换的氯的数目或位置不同,其代谢、解 毒、富集的情况差别就很大。研究者对氯置换数目不同的 各种单一PCB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几条规律:
• (3)脂类
脂类含有极性酯键,这类酯键能和金属 离子结合而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把 重金属贮存在脂肪内。
(4)核酸
核酸在生物富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核酸是极性化合物,既含有磷酸基又含有 碱性基团,属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 件下能解离而带电荷,所以能和金属离子 结合。
污染物质和上述生物各组分结合,并被 固定在生物体各部位,降低污染物的活性, 从而加速生物的吸收,增加富集量。
第三章 生物富集
![第三章 生物富集](https://img.taocdn.com/s3/m/a3b41ed4b14e852458fb5763.png)
化学稳定性和高脂溶性是生物富集的重要 条件.例如:DDT稳定性高,脂溶性,水 条件.例如:DDT稳定性高,脂溶性,水 0.02mg/kg,脂中1.0× mg/kg,500万倍. 0.02mg/kg,脂中1.0×105mg/kg,500万倍. 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有机氯 相比,较易被生物降解.水溶性强,在水 中易被有机质高的沉积物和酯类含量高的 水生生物吸收
3)不同生育期 生物在不同生育期接触污染物, 生物在不同生育期接触污染物,体内富 集量有明显差异
对水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的不同生 育期施铅,根对铅的富集顺序为:拔节期〉 育期施铅,根对铅的富集顺序为:拔节期〉 分蘖期〉苗期〉抽穗期〉 分蘖期〉苗期〉抽穗期〉结实期,谷壳和 糙米的富集量顺序为:结实期〉苗期〉 糙米的富集量顺序为:结实期〉苗期〉拔 节期〉抽穗期〉 节期〉抽穗期〉分蘖期
调查实验研究 优点在于污染物的富集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确定一个污染区,以污染原为中心 1)环境调查:大气,土壤,水 2)植物:环境调查的同时,采集野生和栽培 植物,最好采集相同的植物便于比较. 3)动物:采集动物的肉和内脏等敏感部位. 大气,土壤 植物 动物 排出或器官富 集 水 浮游生物 高等水生植物 鱼 鸭, 人
黄会一等(1989)研究了木本植物对土壤 黄会一等(1989)研究了木本植物对土壤 中镉的吸收和积累及耐性,认为土壤中镉 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较大.土壤中镉在植物 体内的迁移,因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而 有差异 还研究了木本植物对土壤汞的污染防治功 能,结果表明,加拿大杨树对土壤中的汞 具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 于常荣等(1992)作了松花江鱼类汞污染 于常荣等(1992)作了松花江鱼类汞污染 现状研究,发现同一江段的不同鱼类总汞 与甲级汞平均含量各不相同,以雷氏七鳃 鳗为最高.海洋生物比淡水生物所富集的 砷要多得多,淡水鱼的富集系数10-40,海 砷要多得多,淡水鱼的富集系数10-40,海 洋生物10-100倍. 洋生物10-100倍.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https://img.taocdn.com/s3/m/92ce5e44a8956bec0975e33b.png)
元素 K Fe Mg Mn Cu Zn Ni Cd Cr Pb
土壤Soil 土壤 5181.65 880.53 699.00 308.24 21.48 54.61 25.98 1.89 30.69 16.88
4
生物富集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不同生育期 p44 不同生物种 p47 超量积累的植物 p49 有些植物能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Brook称这种植 有些植物能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Brook称这种植 物为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 物为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 这类植物有三个主要特征 三个主要特征: 这类植物有三个主要特征: 1、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 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 2、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 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 即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 即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 3、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这类植物能良好的 生长,一般不会发生重金属毒害现象。 生长,一般不会发生重金属毒害现象。
9
生物富集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环境特点
环境要素通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污染物的性质来间接影响污染物 的生物富集,土壤重金属作用效应的区域差异就是环境要素作用的 的生物富集, 结果。 结果。
《环境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x
![《环境化学》全套教学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3e18e2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3.png)
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1 2
污染物的迁移方式 包括对流、扩散、吸附、沉淀等。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包括光化学转化、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等。
3
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因素 如水温、水流速度、水体pH值、微生物活动等。
04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
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 大小的矿物颗粒。包括砂粒、粉粒、黏粒等。
07
当代环境问题与可持 续发展战略思考
当代环境问题概述
空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 气、室内空气污染 等。
生物多样性丧失
物种灭绝、生态系 统破坏、基因资源 流失等。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极端天 气件频发、海平 面上升等。
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水污 染严重、水生态破 坏等。
土壤污染与退化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 侵蚀等。
影响生物体免疫系统
污染物质可能影响生物体的免疫系统, 降低生物体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 到病原体的侵袭。
06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 标准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优劣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描述和评估,为 环境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以及环境噪声、 放射性、电磁辐射等污染因素的评价。
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物理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物理 迁移主要包括扩散、对 流和机械搬运等作用。
化学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 迁移涉及溶解、沉淀、 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
过程。
生物迁移
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如植 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 作用可以影响污染物的
第2章 生物富集
![第2章 生物富集](https://img.taocdn.com/s3/m/a73fe969af1ffc4ffe47ac0f.png)
研究生物放大,特别是研究各种食物链对 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确定环 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生物富集机制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很多:生物种
的特性、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浓度
和作用时间,以及环境特点是主要的、 决定性的因素。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生物体内存在的、能与污染物相结合的活 性物质的活性强弱和数量多寡都影响生物的富 集。生物体内凡是能和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物 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量。这些组分都能 和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相结合而形成稳定的结 合物;并且,富集也可消除或缓解重金属的毒 害作用。 这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类、 核酸等。
(二)不同器官
生物的不同器官对污染物的富集量有很 大差异。这是因为各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 同,与污染物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面积的 大小等也都存在很大差异。
对三种鱼(鲢鱼、草鱼、鲤鱼)的研究 证明,在相同铅浓度下,三种鱼各部位的富 集规律都一致:
即鳃>内脏>骨筋>头>肌肉。
水稻对Pb的吸收为:根>叶>茎>谷壳>米
环境要素通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和污染物的性质来间接影响污染物的生
物富集,土壤重金属作物效应的区域差 异就是环境要素作用的结果。
土壤环境:
土壤水分过多,污染物以还原态为主,活 性受到抑制,富集量减少。土壤水分过少,污 染物的可给态数量少,富集量亦因此而减少。 土壤pH低,有利于污染物的活化,富集量 增加。 土壤中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的大量存在,会 极大地降低植物富集重金属的数量。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不同种类的有机和无 机污染物具有不同的降解、吸附和淋溶作用, 因而影响土壤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的生物积累。
东大环境化学课件—土壤沉积物的吸附系数
![东大环境化学课件—土壤沉积物的吸附系数](https://img.taocdn.com/s3/m/b6aa854dc5da50e2534d7f55.png)
lg Koc = 1.00 lg Kow − 0.21
106
0.71 不同类型,多用于农药
10
0.94
多环芳烃
15
0.99
氯代烃
45
0.74 不同类型,多用于农药
19
0.95 多环芳烃、二硝基苯胺、
除莠剂
10
1.00
同上
lg Koc = 0.94 lg Kow+0.02
一.土壤/沉积物的有机质/水分配系数
Schwarzenbach将天然有机质描述成呈螺旋环绕状的长链有机分子,这种结 构有利于有机质在水相中减小其疏水性表面,使其在热力学上在水溶液中 保持稳定;同时,这种螺旋结构具有一定的“孔隙”特性,非极性有机物 分子可以进入螺旋状链式结构内部并“溶解”在其中。事实上,由于疏水 性有机物分子是进入土壤/沉积物有机质内部,可以把它想象成有机物在不 相混溶的两相之间的分配。
Weber等(1991)认为线性模型适用于吸附能量恒定、不随吸附质 浓度变化的情况。通常疏水性有机物在较小的浓度范围内的吸附 均遵循此模型。
6
2.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
qs = Kf cwn
式中:n—Freundlich指数; Kf—Freundlich参数,表示吸附作用强度。
将式2.2取对数可得: lg qs = lg Kf + n lg cw
2
2.1 吸附简介
SEU
一.吸附的一般概念
1.吸附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主要是指有机污染物在气-固或 液-固两相介质中,使其在气相或液相中浓度下降, 在固相中浓度升高的过程,包括一切使溶质从气相 或液相转入固相的反应,如静电吸附、化学吸附、 分配、沉淀、络合及共沉淀等反应。
生物富集课件PPT
![生物富集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9349c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f.png)
生物富集的过程
吸收
生物通过摄食、呼吸等途径将环境中的有毒有 害物质摄入体内。
代谢
生物体内的酶等物质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解 、转化等代谢过程。
储存
经过代谢后的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储存, 积累到一定浓度。
生物富集的影响因素
1 2
3
物质性质
有毒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溶解度、稳定性等影响其在环境 中的分布和迁移转化。
改善土壤质量。
水体净化
通过生物富集技术净化水体,降 低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保
障饮用水安全。
生态恢复
利用生物富集技术恢复受损生态 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生态服务功能。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生物富集技术将废弃物转化 为有价值的产品,实现废弃物的
资源化利用。
THANKS
生物富集的原理涉及到生物体内 物质浓度的变化,以及这些物质 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生物富集的机制
吸收机制
生物通过摄食、呼吸等途径吸收环境中的物质,进入体内后经过代谢转化,最终以有机物的形式 储存于体内。
转化机制
生物体内物质经过代谢转化,将外源物质转化为其他形式或排出体外。
积累机制
生物体内物质经过吸收和转化后,会在体内积累,达到较高浓度。
生物富集的生物体往往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性较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这可能导致生物富集的效率降低。
富集效果不稳定
生物体的富集容量有限,超过一定 度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受 到抑制。
富集速度慢
生物富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生物 体需要吸收和积累足够的污染物才能 达到有效的富集水平。
富集容量有限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 术,构建智能化生物富集系统,实现 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优化管理。
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PPT学习教案
![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492ff002020740bf1e9b58.png)
第11页/共112页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a、催化专一性高。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 催化作用,生成一定的代谢产物。
b、酶催化效率高。一般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比化学催化剂 高107~1013倍。
c、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常温、常压、接近中 性的酸碱度。
2、脂肪的生物降解
C、脂肪酸的转化 有氧时,饱和脂肪酸经过酶促β-氧化途 径变成 酯酰辅 酶A和乙 酰辅酶 A。乙 酰辅酶 A进入T CA循 环,而 酯酰辅 酶A又经 β-氧 化途径 进行转 化。
CoASH H2O
RCH2CH2COOH
RCH2CH2COSCoA
FAD FADH2
H2O
RCH=CHCOSCoA RCH(OH)CH2COSCoA
bird mankind
Kow为105~107 才易发生
第6页/共112页
三、生物积累
1、概念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 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有机体中的浓度 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和生物富集是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
第7页/共112页
2、微分速率方程
dci
腺核苷3'-磷酸 焦磷酸
泛酸
第19页/共112页辅酶A(CoASH)
氨基乙硫醇
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
生物氧化指有机质在机体细胞内的氧化,并伴随
能量的释放。一般多为去氢氧化。所脱落的氢
( H++e)以原子或电子的形式,由相应的氧化
还原酶按一定顺序传递至受氢体。这一氢原子或
电子的传递过程称为氢传递或电子传递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 邵云 2008年2月
1
3. 生物富集因子
3.1 生物富集的概念 3.2 生物富集模型
一.疏水模型;二.鱼体富集动力学模型
SEU
3.3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一.生物富集与生物的类脂物含量;二.生理因素;三.空间障碍; 四.生物转化;五.物种;六.环境条件;七.生物可利用性; 八.污染物的性质;九.生物富集的平衡时间
4
SEU
疏水模型认为生物富集是化学品在暴露的水中和水 生生物的类脂物两相的分配过程,没有生理障碍阻 止其积累,假设富集速率主要由化学品的浓度梯度 和在水及类脂物两相的分配决定。 生物富集可以认为是物质进入水生生物的富集速率 与释放速率竞争的结果,即:
水
富集速率常数ku 释放速率常数ke
鱼
5
SEU
= ku cw − ke corg
(3.2)
corg cw
ku = = BCF ke
(3.4)
6
SEU
疏水模型假设生物体是一个良好的混合反应器,化合物向鱼 体的富集和释放遵循一级动力学,BCF和暴露浓度无关;富集速 率仅由扩散限制,在水生生物类脂体和水两相的平衡仅由化学 物质的疏水性和类脂体的含量控制,忽略生物体的代谢作用。 支持疏水模型最有力的证据是众多发表的lgKow和lgBCF的相 关性,这意味着辛醇-水系统和鱼的类脂物-水系统相近。 缺点:疏水模型极端简化,与在实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可能 有很大的差异。
10
SEU
或者采用水相中化合物浓度ciw来除这个结果,可得到:
BCFf∞ = cf∞ cw
注:BCFd= cd / cw。
(3.9)
= (k1 K fw cw + kD K fd (BCF)d − kE K fe ce /cw )/(k1 + kM + kG )
运用方程3.8和3.9时,必须假定包括BCFd在内的所有参数都是常 数,当然这不一定正确。比如,鱼体的类脂物含量在其一生中 有非常大的变化,Kf 相应会发生变化。同样,生物体的特有生 长速度在其一生中也不是常数。即使在相同的生长速度,化合 物在生物体内的稀释也不是持续发生的。因此,化合物的“相平 衡”依赖于各种交换和运输的速率,它在真实情况下是不可能得 到的。
14
三.空间障碍
SEU
由于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涉及一系列穿过生物 组织和生物膜的过程,化合物的空间参数如分子大 小和形状能促进或阻碍化学物质的积累。 Opperhuizen认为鱼鳞表面的磷脂双层结构能对扩散 形成物理障碍,阻止长链或大横断面(>9.5Å)的疏 水性分子的富集。在类脂物膜中,缓慢的空穴形成 过程也可减缓或限制积累过程,疏水有机物由鱼鳞 膜迁移进入血液,在血液中缓慢的溶解可能是大分 子的又一限制过程。 根据疏水模型,化学物质向生物体内迁移过程的对 数值应该随化学物质疏水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 是,鱼对化学物质的富集为双曲线形式。
式中:
δw和δm——分别代表化合物在水层和类脂物层扩散的距离,m;
Dw和Dm——分别代表化合物在水层和类脂物层的扩散系数,m2/s; Km——化合物的类脂物/水分配系数; A——鱼鳃的表面积, m2; F——鱼的质量, kg; α——鱼的类脂物含量, kg(类脂物)/kg。
SEU
Sijm和van der Linder1995年对该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 如下的参数关系: A = 5.59×10-4(1000·F)0.77
化合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表示:
dcorg
dt 其中,cw、corg分别代表化合物在水相和水生生物体内的浓度。 当暴露浓度恒定时,上式积分为: ku corg = cw (1 − e − ket ) (3.3) ke
当生物富集过程达到平衡状态时,不再随时间改变,即: dcorg dt = 0 上式简化为:
δw=2.05×10-6(1000·F)0.114
Dw =1.08×10-9/ M0.71 (25℃),M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Dm =0.3 Dw (25℃) Km = Kow 研究证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在鱼体内的 摄取和释放速率模型。
9
SEU
在实际环境中,化合物在鱼体中浓度的变化cf可用下式表示:
RCH 3 → RCH 2 OH
代谢作用能很强地限制积累,许多疏水性有机物的生物转化可 能是影响其BCF值的主要决定因素(如酯类、多环芳烃等)。 例如,动力学测定吡啶酯类的BCF是5,而根据疏水性估算的 BCF是678,这是由于疏水模型的基本假设忽略了代谢的作用。
18
五.物种
SEU
许多疏水性有机物在不同的生物体内显示了不同的富集性 能,例如,15℃时六氯苯在虹蹲鱼和呆鲦鱼中的BCF分别为 5500和16200。其实,即使同一种生物,由于在不同的生长期 体内的类脂物含量和酶的代谢活力不同,观察发现许多有机 物的富集速率和鱼的大小有关。随着鱼体的增大,邻苯二甲 酸酯、DDT等的BCF值下降。 生物富集平衡时间也与生物种类的体积大小有关。例如,在 相同条件下,大鱼富集DDT的速度比小鱼慢;狄氏剂在藻类 中1天即可达到平衡,在水虱体内需3天,在鱼类体内需长达 20天以上。 分配理论认为BCF和物种无关,用Kow预测BCF产生误差的原 因正是由于水生生物中类脂物的含量不同以及化学成分差异 造成的,用类脂物含量进行标化后的BCF在物种之间的差异 明显缩小。
dcf dt = k1(K fw cw -cf )+ kD(K fd cd )− kE(K fe ce )− kM cf -kG cf
鳃交换 从食物中吸收 排泄 代谢 生长
(3.7)
式中:k1, kD , kE , kM , kG——各种过程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Kfw , Kfd, Kfe——化合物在鱼、水、食物和排泄物不同组合分配过 程的平衡常数。 当化合物在鱼体中的浓度随着时间不发生改变,就可以求出鱼 体中化合物的稳态浓度cf∞ : (3.8) cf∞ = (k1 K fw cw + kD K fd cd − kE K fe ce )/(k1 + kM + kG )
7
二.鱼体富集动力学模型
Gobas等1986年提出了化合物在水相和鱼的类脂物层由扩散控制 的摄取和释放动力学: 1 A (3.5) ku = i δw δm F + Dw K m Dm 1 1 A ke = i i (3.6) δw δ m (1 − α) + αK m F + Dw K m Dm
20
七.生物可利用性
SEU
水中的有机物只有处于溶解态的部分能被水生生物积 累,影响疏水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因素包括:它 在水中的暴露浓度,在颗粒物上的结合以及水中溶解 有机质(DOM)的含量。 一些强疏水性有机物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可能 不被积累,在足够低的浓度水平下,暴露浓度对BCF 不会产生影响。 水中的颗粒物和溶解有机质(DOM)通常对有机物有 较高的亲和性,通过与游离态有机物结合降低其生物 可利用性,从而降低水生生物对疏水有机物的积累, 水中含颗粒物和DOM也会使BCF的测定值偏低。
学物质在测定鱼体中的浓度偏低,BCF值减小。 对于分子较大的疏水有机物,应考虑其分子结构对BCF值的影 响。
17
四.生物转化
SEU
研究显示,各种有机污染物在鱼和其他水生生物体内发生代谢 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一系列生物转化。 例如,脂肪族化合物在单氧酶的作用下可以被羟基化;烯烃和 芳烃可以发生双键的环氧化并最终转化为羟基化合物。
19
六.环境条件
SEU
随着温度的增加,富集和释放速率随之增加,生物富集将取决于每个过程的 相对影响。例如,从5~15℃,PCB在翻车鱼(Sunfish)中的生物富集从6000增 加到50000,而在蹲鱼中BCF仅从7400增加到10000。 有机物的积累也可以受其他与温度有关的变量的影响,如通过细胞溶液的扩 散、溶解、蛋白质键合常数和在组织膜中渗透性的变化,类脂物组成的变化 等,从而影响BCF。 水中离子的组成(如盐度)可能对生物富集的影响很小,因为在海水鱼中 BCF和Kow的相关性与淡水鱼中的相关性相似。 水的pH值将通过影响非离子化学物质的浓度而明显影响弱电解质的富集,在 鳃中微环境中的化学变化,也将影响弱电解质如氯酚类的富集。 环境条件对毒性和积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有必要建立和生 理、生化有关部分的模型,去预测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对化学品积累的影响。
11
SEU
3.3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一.生物富集与生物的类脂物含量 二.生理因素 三.空间障碍 四.生物转化 五.物种 六.环境条件 七.生物可利用性 八.污染物的性质 九.生物富集的平衡时间
12
一.生物富集与生物的类脂物含量
SEU
Hanch等人证实,PCBs在鱼体内脏中的浓度差别很 大,一般肝脏最大,其次为鳃,整个鱼体,心脏, 脑,肌肉,这种差异是由于这些脏器中脂肪含量不 同而引起的。在生物体内,在类脂物含量高的组织 中,可能测得较高的有机物的浓度。 在研究生物富集时,测定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时必须同时测定该组织中的类脂物含量,并对BCF用 类脂物含量进行标化。BCFs= BCF/类脂物含量 只有使用标化的BCF才能真实反映化合物在水生生 物体内的富集趋势,并使采用不同生物、不同方法 测定的BCF具有可比性。
15
图1 lgBCF与lgKow的回归曲线
Geyer等对DDT、666、六氯苯和多氯联苯等化合物的BCF与 Kow进行拟合,结果为:
lgBCF = 2.54 lg K ow − 0.22(lg K ow ) 2 − 4.56
(3.10)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SEU
ku cf = cw (1 − e − ket ) 由疏水模型, ke 对分子较小的化学物质,释放速率常数ke较大,生物富集过程 cf ku − ke t 在给定的时间t内能接近平衡,即 (1 − e ) ≈ 1 ∴ = = BCF cw ke 随着分子的增大,扩散速率减小,在给定时间内不能达到富集 −k t −k t 平衡,即 (1 − e e ) 不能忽略,而且 (1 − e e ) → 0 ,因此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