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_复习教案(1)新选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图穷而匕见 、 余闻而愈悲 、 庄宗受而藏之 、 温故而知新 、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徐而察之 、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既而儿醒,大啼
师生 互动 进行 探讨 完成
教师明确:
—连词,表承接“来”“就”;—连词,表并列“和”“并且”;—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递进“而且”;—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如
果”;—连词,表因果“因而”;代词,通“尔”,“你”“你的”;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探讨 —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指示代词“这”;—
完成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定语后置的标志;—
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 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教学案 通用1
届高三文言虚词复习教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考纲要求和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的文言虚词沿用传统提法。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本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指导一】、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而”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蟹六跪而.二螯(不译)(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译)(表修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译)(表顺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你的)(第二人称代词))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不译)(表顺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如果)(表假设))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来)(表目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第二人称代词))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不译)(表顺承))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不译)(表修饰)、提学生上黑板写答案,讲评。
【自主学习指导二】、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何”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疑问副词)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为什么)(疑问副词)3)大王来何.操?(什么)(疑问代词))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疑问副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多么)(副词))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如何)(固定格式))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固定格式))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什么)(疑问代词)、提学生上黑板写答案,讲评。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_复习教案(1)新选
四、复习“以”
成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Hale Waihona Puke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你的”;24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立完成
规律总结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 曰:“诸君 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 胜其父。婉贞博学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 而思也。三思 6 而后行,故有 抗敌之大捷。非 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8 而。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
师生互 动进行
5 / 185
教学要点:
第二课时
探讨完 成
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乃” 典型例题
学生总 结规律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用来”;31 表承接;32 副词,通“已”,已经。
规律总结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 副词,通“已”,已经。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第一篇: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文言文虚词练习(一)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04 全国卷)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04全国卷)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4湖南卷)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4浙江卷)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05重庆卷)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05广东卷)1、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修饰)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余知而无罪也③提刀而立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2、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②代词,你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假设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①吾恂恂而起()②城入赵而璧留秦()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黑质而白章()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3、DBCAE4、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词类、用法和意思。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③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④而翁长铨,迁我京都,则汝朝夕侍母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⑥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⑦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⑧余知而无罪也⑨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⑩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⑵人而无知,与木何异4、①⑤⑦连词,表修饰;┅┅地,┅┅着。
或不译③表转折;却,但⑧代词,同“尔”,作宾语;你,你们⑥连词,表并列;又,还⑩连词,表因果;因此⑨⑵连词,表假设;如果②⑴连词,表承接;就,便④代词,同“尔”,定语;你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无(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A 何可胜道也哉B 何其衰也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D7、下面句中“何”字与“吏呼一何怒”中的“何”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D8、说出下列各句中“何”的词类和意思。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文章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文虚词的练习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进行文言文虚词的练习和运用。
4. 总结:回顾和总结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1. 文言文虚词的PPT课件。
2. 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和答案。
3. 文言文虚词的教学参考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练习完成情况:学生能够完成练习题并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
3. 学生作品: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文章表达。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运用。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虚词进行翻译。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虚词第五、六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高考中18个常见虚词的考查方式;学会根据语法、语境准确辨析虚词用法含义;能在句子翻译中准确表达虚词含义。
教学重难点:准确落实句子翻译中的虚词含义,进而带动翻译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探究、PPT课件展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文言虚词相关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代词。
2、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
如而、且、那么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目的、涉及或比较的对象以及动作的施事者。
如于、以、被等。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X围、程度、情态、语气的词。
如乃、那么等。
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
如乎、之、者。
3、18个常见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4、文言虚词的特点:〔1〕、一词多类。
比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
〔2〕、一类多义。
比如“以〞,做介词,就有“用〞、“凭借〞、“按照〞、“把〞等不同意思。
5、高考:新课标高考卷没有单设选择题,放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板书要点,学生记录笔记。
〔5分钟〕二、PPT课件展示2012高考真题,明确文言虚词在句意理解上的重要性。
〔2012年文言文某某卷〕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3、得假设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师生活动:1、学生在笔记本上翻译三个句子〔10分钟〕。
2、教师指定三名同学依次翻译句子,教师板书。
〔6分钟〕3、其他同学纠错,同时教师更正已有答案。
〔3-5分钟〕4、师生探讨文言翻译中虚词翻译应注意什么?〔1-2分钟〕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理解一定离不开对语境的具体把握。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完整版)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一).doc
文言虚词(一)【学习目标】1. 了解虚词的概念、类别与特点;2. 了解连词的概念及其类别;3. 掌握虚词“而”、“以”、“则”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考纲要求】1. 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 要求掌握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链接】装一、虚词的概念和类别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二、文言虚词的特点1. 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2. 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3. 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4. 发展变化大。
三、学法指导1. 分清虚实订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第一个“为”是词,可译为;第二个“为”是词,可译为。
2. 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一个“其”是词,可译为;第二个“其”是词,可译为。
3. 通晓古今线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4. 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北。
诸:。
.(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人教版高三)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人教版高三)徐启坤课题:文言文复习虚词专题㈠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根据“词不句”的原则联系句意乃至文意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及有多种意义的虚词,如“以”“乃”“其”“则”等要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题引入:1.(90年全国卷)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B、②③⑥⑧C、③⑤⑦⑧D、①④⑤⑧⑩2.(02年全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二、考点精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
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
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教学设计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教学目标:了解中考5个常用虚词的考查方式;学会根据语法、语境准确辨析虚词用法含义;能在句子翻译中准确体现虚词含义。
教学重难点:准确落实句子翻译中的虚词含义,进而带动翻译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PPT课件展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文言虚词相关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代词。
2、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
如而、且、则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目的、涉及或比较的对象以及动作的施事者。
如于、以、被等。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情态、语气的词。
如乃、则等。
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
如乎、之、者。
3、5个常见虚词。
之、以、于、而、其。
4、文言虚词的特点:(1)、一词多类。
比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
(2)、一类多义。
比如“以”,做介词,就有“用”、“凭借”、“按照”、“把”等不同意思。
5、虚词:新课标中考卷多一单选题的题型出现。
二、PPT课件展示历届中考真题及文本中典型的句子,明确文言虚词在句意理解上的重要性。
(一)“之”字幻灯片11. 辨析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
公与之乘()暮寝而思之()(2013衡阳)已而之细柳军( )臣之妾畏臣()(2013衡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公将鼓之( )幻灯片2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代词,他代词,代指这件事动词,“去、往、到”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3.“之”的用法归纳幻灯片3(一)、用作代词1、用作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资料】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关键字】资料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李兵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2. 培养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水平;3. 帮助学生准备高考文言文考试,提高分数。
教学重点: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3. 运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2. 运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的翻译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文言文阅读材料、练习题;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认识,引发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Step 2: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并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特点。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文言虚词的运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标出文言虚词。
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5: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填空题、翻译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拓展延伸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Step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言虚词写一篇短文或翻译一篇文言文段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讨论、练习、拓展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古代语法 文言虚词习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古汉语语言现象——虚词》学案课后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借助文言虚词来理解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虚词的理解来了解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重难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灵活运用。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二、知点探究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然”的用法和意思。
1、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3、为之怡然称快。(……的样子)4、然胡不已乎?(连词,然而,但是)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的样子)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样子)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连词,表示转折)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动词,以为,认为)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动词,当,担任)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介词,给,替)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介词,为了)
4、为之怡然称快(介词,为了……)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副词,乃,就是)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去,往;到)
2、多助之至(动词,到)3、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代词,这)5、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学案(1)精品版
《十八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学案一、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
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二、判断“乎”在文段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①?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②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而王胡为乎④如此好乐?若恢恢乎⑤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⑥?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者①,诗仙也。
为当国者②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者③,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④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⑤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四、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师道之不传也①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②?”“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③。
”“汝之言,金玉也④。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⑤!”五、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③。
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⑦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⑧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⑨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⑩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六、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
”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④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⑤业,其所为⑥皆为⑦利也。
故为⑧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⑨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⑩?七、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吾所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
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耳。
高考必看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解读:所谓“”,就是《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例释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 “它”“他们”“它们”;8—9 指示代词“这”;10 —1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13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 —16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 —20 定语后置的标志;21 —22 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 (他们)、" 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 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 之应。
久3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 之助至南海,夸5 之于唐僧:“此何难6 之有?”唐僧曰:“汝7 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 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 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 而思也。
三思6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 而。
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 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 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 ”“啊” 四、复习“以 ”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教师明确:1—3 动词“以为” “认为”;4 — 5 动词“使用” ;6 动词“做”;7动词“率领” ; 8 动词“有”;9 动词通“已” ,“停止”;10 — 12 介词“因为” “由于”;13— 14介词“在,从” ;15 介词“在⋯⋯的时候” ;16 — 18 介词“拿,用,把,凭” ;19 —20 介词“按照”;21 介词“依靠” ;22 — 23 介词“凭借⋯⋯的身份” ;24 连词,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 2 、 自以寿不得长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风雪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15、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 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 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 高祖以圣武定鼎 22 、以相国守代23、 以资政殿学士行 者少。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2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 木欣欣以向荣 29 、 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学生总 结规律师生互 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独 立完成第二课时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1 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 2 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 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4 乃曰:“此探讨完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5、 副词,可译为才5、6句“趁着,趁此”; 7 句“通 过,经由”; 12 句“原因, 缘由,机缘”; 13 句“根“由于”, “趁着”“凭"。
5 乃不得已而谢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 立完成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课堂训练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 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 因。
其常4 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 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 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 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 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 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撰耳。
8 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 于是,不亦乐乎?答案:1、助词,动词词头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复习“若”“其”“焉”“且”“则”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若”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为朝夕之急23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教师明确:1—3“如同、像、相似” ;4—5 比得上;6 —8 “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 —13 至于;14 —15 “才”;16 —19 表假设“假如,如果”;20 —21或、或者;;22 表选择;23 表近指,“这样、如此”规律总结1. 用作代词。
(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 如此"。
2、用作连词。
学生总结规律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5、以为莫己若者67、亦使之若何?8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1、若属皆且为所虏12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14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16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20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2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 、曾不若孀妻弱子、为蛇将若何?、国其若之何?10 、若毒之乎?、若臣,则不可以入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二、复习“其”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 、童微伺其睡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1、距其院东五里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邪?15、其皆出于此乎?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22、吾其还也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16、子其勉之18、国无主,其能久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 或者"。
3、复音虚词“若何”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
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到⋯⋯” 。
4、动词如同、像课堂训练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2若人之思,3 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 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 若龙之一爪也。
6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23、其极刑,曰: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 24、 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27、 北方其凉,雨雪其雱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教师明确1—4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5—7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8 第一人称代词“我”; 9— 12 指示代词“那”“那些”; 13 指示 代词“其中的”; 14— 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 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8— 21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22 表示商量语气; 23 表 示假设“假如”; 24 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25 表示让步“尚且”; 26 相当 于“然”,用在形容词后; 27—29 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30—32 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3(ji ˉ)表示疑问语气。
规律总结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 ,他(它)的B 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C 作指示代词D 作连词E 语气副词 课堂训练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 1 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 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 2 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 其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 4 其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 5 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 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