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c95b2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1.png)
第七单元(教案)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篇章页上呈现了问话形式的人文导语:“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导语配合精美的插图,引发想象,发人深思。
二、语文要素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旨在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课后题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读不完的大书》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父亲、树林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2.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旨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象,积极思考,并大胆表达想法,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不同于之前的记叙文,本次习作更侧重写现象和想法,以指导生活实践。
要素分解教法建议1.要依托课后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边学习边交流边小结。
不要刻意讲授修辞知识,以免限制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2.在教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时,要注意两者内容的关联性,并将表达与生活紧密联系。
3.教师应结合课文特点对“摘抄什么”“怎么摘抄”作出循序渐进的整体设计,尤其要对学生从词、短语到句子的摘抄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扎实的摘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50b4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1.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语音语调。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和课件。
- 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 录音设备和相关音频资源。
教学过程导入- 利用教学卡片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1. 预习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集体阅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课文解读:教师逐段解读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语音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练习课文的朗读,并纠正发音错误。
6. 语言运用:设计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巩固练习1. 听力训练: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后回答相关问题。
2. 词汇练习:设计词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3. 语法练习:设计简单的语法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4.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课外书籍或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要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
-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722af5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f.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课时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安排1.师生问答:问学生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趣味启发: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课文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安排1.生词解释: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细节把握:让学生注重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课时三:知识点梳理目标•整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安排1.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相互学习,相互提问。
课时四:课文背诵目标•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安排1.合作练习:学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练习。
2.班级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朗诵。
课时五:拓展阅读目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活动安排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
2.朗读分享: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分享。
课时六:课堂综合活动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安排1.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
2.小测验:出一份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们通过这六堂课的学习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2d52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3.png)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让学生练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古诗。
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
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
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
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
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
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三)导入、揭题、解题: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3.春晓(齐读)。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d7e45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0.png)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7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7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ea2fe24a1c7aa00b42acbcc.png)
第七单元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4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插播背景音乐,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
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如此神奇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好奇。
2.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导入新课: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纵(zòng)横、船艄(shāo)、窗帘(lián)、祷(dǎo)告、哗(huá)笑、码(mǎ)头。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艄、翘、祷、雇、簇”,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1自然段)(2)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第2~3自然段)(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4自然段)(4)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5~6自然段)四、发挥想象。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思考: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威尼斯水城两岸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想法?(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b023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2.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学历案)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古诗;2. 学习使用正确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3.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4.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表演和创作。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课本;2. 录音机或电脑用于播放课文录音;3.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卡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标题和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单元学到的朗读技巧,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步骤二:朗读课文1.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2. 分段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 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帮助他们模仿录音中的朗读方式。
步骤三:理解课文1. 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展示相关的卡片;2. 引导学生运用词语的上下文推测词义;3. 练习使用生字词造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4.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问答,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步骤四:表演创作1. 将课文中的对话分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小组表演;2. 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情境进行创作,编写新的对话;3. 学生之间交流表演和创作的成果。
步骤五: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拓展活动1. 让学生选择其他感兴趣的古诗进行朗读,展示他们的朗读技巧;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估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是否准确;2. 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和表演创作,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5篇课文)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5篇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94fcd2964bcf84b8d57ba6.png)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4.1.故都的秋 ................................................................................................................. - 1 -14.2.荷塘月色 ................................................................................................................. - 5 -15.我与地坛 .................................................................................................................... - 9 -16.1.赤壁赋 ................................................................................................................... - 14 -16.2.登泰山记 ............................................................................................................... - 19 -14.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案 人教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64616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d.png)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人教统编版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18469b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6.png)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小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话题:身边的“小事”2. 交际方法:倾听、表达、交流3. 交际要求:认真听、主动说、态度自然、尊重他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倾听、表达和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口语交际的要求。
3. 活动设计:分组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4. 总结与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六、板书设计1.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2. 主体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小事”,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与家长交流,讲述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倾听、表达和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口语交际的要求,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5篇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511ce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d.png)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5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
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
全诗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
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
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小学生喜悦的心情。
预设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
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第一课时一、演示课件,整体感知。
1、谈话揭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
(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看课件夸夸这些新房子。
7、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字漂亮。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要学的生字用横线划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
相机指导读准拼音。
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a.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
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7bcc1d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e.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选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本单元的主题“爱的教育”,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共鸣。
但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的力量。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的伟大。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相关教学素材、教学用具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关爱他人的感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爱的教育”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本课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e0f05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9.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创作和理解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望庐山瀑布》的教学,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形象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2.教学难点
-对古诗韵律的理解,尤其是对平仄、押韵等规律的把握。
-识别并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的意境。
-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举例解释:
-对于韵律的难点,可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韵脚,帮助学生理解押韵的规律。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以《夜书所见》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解释对仗的用法,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针对情感表达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讨论等方式,将诗人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大自然时,是否曾经有过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冲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创作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创作的奥秘。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c1a1a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f.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习目标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2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64687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5.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并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3.能够认识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能够在合适的语境中正确运用;4.能够初步了解和理解作文的要求,初步培养自己的书写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觉进行预习和复习;2.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4.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书写生字;2.难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初步了解作文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课文学习: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小红的烦恼》,培养学生的语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能够正确运用。
3. 教学准备•课文PPT、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教学步骤1.初步导入:观看课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3.生词讲解:解释课文中的生词,让学生掌握词义。
4.情感抒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展开课文主题讨论。
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1.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文的结构和要求。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作文。
•难点:初步掌握作文写作技巧和结构。
3. 教学准备•作文纸、笔、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教学步骤1.引入作文:让学生看一幅图片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作文结构:讲解作文的开头、主题、结尾等部分构成。
3.写作指导:提供写作要点和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作文展示:部分学生进行作文展示,互相评价。
5. 课后作业•完成作文练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和作文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d511b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7.png)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包括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掌握,以及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课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补充资料和引导讲解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并尝试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资料或词汇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讲解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自学成果,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针对课文内容的课堂练习,如填空、选择、翻译等,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如写作、演讲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结反馈:在课堂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便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共同成长。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940a5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0.png)
第七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单元选自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包括《风》、《水的声音》、《大自然的语言》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头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头表达。
2. 教学重点: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3. 精讲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并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进行课堂展示。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与指导。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风水的声音2. 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感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你最喜欢的大自然的声音,并简要说明原因。
(2)结合课文内容,用词语造句。
答案:(1)示例:我最喜欢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因为它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2)示例: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走进大自然,观察和记录更多大自然的声音,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把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爸爸和玲玲的话:“怎么了,孩子?”“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①爸爸这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②这幅画明天就要参赛了,现在一下子弄脏了,玲玲的心情如何?如果你就是伤心着急的玲玲,你怎么读?
5.第7自然段:
“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1)从爸爸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该怎样读?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四、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中捺却没有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2.指导“狗”字时注意反犬旁的写法。
3.学生临写。
4.作业展览。
五、积累词句
1.把你画出的好词写下来。
2.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准备猫的资料卡及本课要会认的字及相关的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一些让自己很伤心的事,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玲玲小朋友是怎样解决这类事情的。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第1~3自然段:
1)端详是什么意思?用动作表示。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可能会说些什么?
2)导读爸爸和玲玲的话:“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①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爸爸看到女儿忙得很晚时,心里怎样?该怎么读爸爸的话?
②玲玲这时候的心情如何?该怎样读?
③分角色读这两句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情感目标
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难点
感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2.板书课题:玲玲的画。教师边写边指导“玲”的写法,注意右边不要写成“今”。
3.齐读课题。注意不要把“玲”读成“lín”。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生标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想办法记住不认识的字。
3.同桌接力读,看谁读得最流利,没错字。
4.朗读比赛。指名读。师生评价。
5.默读全文,画出好词语。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
反思
集体备课时间
2012-3-7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第二课时
一、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第一课时一、导入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集体备课时间
2012-3-7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全勤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25《玲玲的画》
教材分析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要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从而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爸爸的提议用一个词表达就是“将错就错”。
6.第8自然段:
当玲玲看着可爱的小花狗出现在画面上时,她满意地笑了,可能会说些什么?
7.第9自然段: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1)读一读爸爸说的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联系课文说一说。
2)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这样的事么?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五பைடு நூலகம்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六、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讨论
6.玲玲要考考大家,看看你认识这些词语么?(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端详 脑筋 收拾 满意 参加 楼梯 懒洋洋
三、快乐识字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小组交流记字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记忆,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联想,猜谜语等。
3.给生字组词,给个别的词造句。
4.游戏:开火车识字,小组竞赛。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会碰到坎坷,是原地哭泣,还是利用智慧奋勇向前,全在于你是否肯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
教学
反思
集体备课时间
2012-3-7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全勤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26《蜜蜂引路》
教材分析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全勤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27《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1.请同学们用心细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思考,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发现好的读书方法要及时鼓励。如:把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等等。
二、汇报交流,教师引导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导。
2.玲玲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满意──着急──满意)
2.认清字形。如: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3.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谈天:聊天,闲谈。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