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设计之酸的性质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f796e05dbceb19e8b9f6ba19.png)
第七章第二节《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类型】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课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化学。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零星地学过一些与酸有关的知识,但对酸的化学性质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我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得以激发。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总结酸的化学通性,并上升到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并使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情感与态度】(1)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与某些盐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准备实验药品:(学生分组)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镁、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药匙、镊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1.探究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状态、颜色,比较它们与同体积水的质量大小,打开瓶塞,观察发生的现象;闻一闻是否有气味?探究并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分组实验:(学生完成)(2)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1、上面化学反应类型有什么共同之处及反应的现象?(上述由学生完成)2、镁、锌、铜三种金属中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3、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越剧烈,金属单质的活动性越强。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f81d6add3383c4ba4cd25a.png)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酸是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的最典型的物质,本节课涉及到的有关酸的性质与变化是训练学生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宝贵素材,也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基本技能的典型素材。
在所有离子中,H+是最简单,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离子,以酸为核心的化学反应也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在教材中,首先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然后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根据酸的性质决定了酸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通过对酸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如食醋、果酸饮料、水果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又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
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在教学开始,首先要充分探察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想知,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酸类物质的兴趣,另一方面寻找到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这样能够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进人“酸的世界”。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形成“组成和结构相似,性质就相似”的认识,这在酸类物质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教育价值最突出,也是第一次运用到这一观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认识酸的的通性,理解具有酸通性的微观实质氢离子,了解酸的用途。
3.理解复分解反应和盐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出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照分析盐酸和硫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到酸的通性。
3.通过对比实验,从微观上分析得到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观察和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与交流分享的乐趣。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12da5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1.png)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所处地位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八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制取四色花的实验,能说出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通过观察方程式的规律,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表示出酸化学性质的通式。
3.通过小组讨论,能从微观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酸家族”送的礼物-四色花,引出问题四色花到底具有哪些颜色,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起走入酸的化学性质的世界。
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二、讲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的有目标,听的有方向)过渡语:小花已经准备好了,到底是哪些颜色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2.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利用桌面的仪器并结合课本实验1,进行探究实验并总结现象。
现象:分别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分别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总结:动手在黑板上贴出红色花瓣儿磁卡。
(设计意图:学会观察记录现象)过渡语:花瓣的第一种颜色是红色,那么小花还具有哪些颜色呢?请同学们利用仪器并结合课本实验2进行探究。
酸的化学性质教研活动(3篇)
![酸的化学性质教研活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5ab4a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0.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酸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化学性质的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教师对酸化学性质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特举办此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深入探讨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酸化学性质的认识,掌握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酸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以及酸与金属、非金属、盐等物质的反应规律。
3. 研究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 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一)酸的概述1. 酸的定义和分类: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教师们对酸的定义和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酸被定义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根据电离出的氢离子数量,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2. 酸的性质:教师们共同探讨了酸的性质,包括酸性、腐蚀性、挥发性等。
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了酸的性质。
(二)酸的反应1. 酸与金属的反应:教师们通过实验,观察了酸与不同金属的反应,如锌、铁、铜等。
实验结果表明,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会产生氢气。
2. 酸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师们探讨了酸与氧气、硫、氮等非金属的反应,如硝酸与铜的反应,硫酸与硫的反应等。
3. 酸与盐的反应:教师们通过实验,观察了酸与不同盐的反应,如酸与碳酸钠、硫酸铜等。
实验结果表明,酸与盐反应会产生新的酸和盐。
(三)酸的应用1. 酸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们讨论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生产等。
2. 酸与环境保护:教师们探讨了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活动的主要收获:1. 教师们对酸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反应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教师们探讨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bd85e6c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7b.png)
《酸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解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水平。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比较、归纳水平。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擅长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三.实验准备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 a C l溶液、N a2S 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过程设计一、酸与指示剂作用提问: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 a C l溶液(中性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提出实验方案:……)你提出的这些方案的依据什么?讲述: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设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提问:(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设问: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总结:(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即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准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
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理解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 a2S 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酸及其性质》教案
![《酸及其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4ce9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b.png)
《酸及其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不断提升实验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用蘸有蓝色的石蕊试液的笔书写了“我爱化学”,稍后又喷洒了一种无色的液体,神奇的发现“我爱化学”变为了红色。
让同学们猜测无色液体是什么并思考其原因。
【学生回答】思考后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这和酸的性质有关,具体是什么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酸及其性质》环节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常见的酸【提出问题】回顾实验室闻药品气味的方法。
【学生回答】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的内容及注意观察颜色、状态,分别打开瓶塞观察到什么现象,稍后让学生整理相应的内容填入下表:【教师总结】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答案进行核对。
【提出问题】如果浓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
【教师总结】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该十分注意,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会使用到不同浓度的硫酸,所以需要对浓硫酸进行稀释。
如何稀释?【学生回答】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另一种是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教师总结】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一定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产生液体飞溅。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872f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1.png)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酸的定义以及分类;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掌握酸的实际用途。
二、教学内容
1.酸的定义及分类:
酸是指能和水发生反应,产生H+离子而使水的PH值变低的化合物,根据其发生水溶液的特性,可以将酸分为强酸和弱酸两类。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溶液的性质:酸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色,并能使碱性指示剂变色;
(2)酸与金属反应:酸能和金属反应,产生金属酸盐;
(3)酸与碱反应:酸能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可用燃烧灼伤试验证明;
(4)溶解度:酸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3.酸的实际用途:
(1)酸可作为日常生活的酸性剂,如苏打水、果汁等;
(2)酸可用于制取金属酸盐,如红磷、铝粉等;
(3)酸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醋酸、柠檬酸等;
(4)酸可用于中和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混合教学法为主,即以讲授、讨论、问答、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了解酸的实际用途。
五、教学难点
1.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理解酸的实际用途。
六、教学环节
1.讲授:讲解酸的定义及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2.实验:进行酸与碱反应实验,观察酸溶液的变化;
3.讨论:就酸的实际用途进行小组讨论;
4.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
七、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教案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教案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ded9c70912a216157929b6.png)
§1.2探索酸的性质(3-4课时)【教学目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难点:酸的共性和个性的生活应用【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第一课时: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第二课时:试管多支,盐酸、石蕊、氢氧化钠、氢氧化铝、鸡蛋壳、铁钉(生锈的和不生锈的)、氧化铜,氧化铁粉末第三课时:试管、锌、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第四课时:浓盐酸、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试管、玻璃棒、烧杯,纸,硝酸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第四课时:查阅酸的用途,调查酸(雨)的污染【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
【教学过程】验,课后继续课外探究:花的颜色除了和色素有关以外,和土壤的酸碱性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习题:1、下列物质不属于酸的是()A、HNO3B、NaHCO3C、H3PO4D、HI2、用简单的方法区别水和硫酸,并写出实验步骤3、思考:一位科学家在做研究时不小心将盐酸滴到了紫花上,紫花逐渐变红色。
看到这么个现象,许多问题在他的脑子里涌现出来,如果你是那个科学家,你会有什么问题,你会有什么想法?培养应用提高学生从现象和材料中提出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能力作业:预习酸有那些性质,找出更多的区别水和盐酸的方法为下节课做准备●板书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三种强酸和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二、酸碱指示剂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上节课的作业题:除了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水和盐酸溶液?回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自学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酸的共性1、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FeCl2 + H22、(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3、(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4、某某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第三课时。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6416c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5.png)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
教学重点(1).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2).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酸碱的性质鉴别物质教学准备试管、钥匙、玻璃棒、点滴板、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的铁钉。
教学设计【课堂检测】1.在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 A.CuSO4B.FeCl3C.HCl D.H2SO42.某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该溶液会使石蕊溶液()A.变红B.变紫C.变蓝D.不变色3.苯甲酸(C6H5COOH)是常见的食品防腐剂。
某同学准备进行实验验证苯甲酸具有酸的某一通性,他选择了下列物质,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铜B.铁锈C.锌粒D.紫色石蕊溶液4、如右图所示,田绘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田绘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放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
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归纳:酸与碱中和反应后一般存在三种情况:酸碱恰好反应;酸过量;碱过量。
总结梳理: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板书设计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一、酸的化学性质二、碱的化学性质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碱与酸的反应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3、碱与盐的反应4、酸与碱的反应。
初中化学_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c06c30f5335a8103d22040.png)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
2. 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 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 酸碱中和反应。
3. 酸、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分组实验法课前准备:1.实验用品:(1)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2)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未知溶液;(3)自来水,镁条、石灰石、硫酸铜溶液、生锈铁钉、碳酸钠溶液;(4)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玻璃片、白瓷板、玻璃棒。
2. 实验之前需要了解:(1)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和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方法;(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同学们,这是装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高速路上被追尾,导致浓硫酸泄露,大家看,事故后交警们正在用什么方法处理泄露的浓硫酸?这是利用了酸的什么化学性质?大家回答的非常好,我们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看到都是老师的演示实验,为了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对酸和碱的性质能进行更好的利用,今天,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一下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复习旧知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天的探究实验,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检查一下课前准备情况。
1.怎样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试剂?2.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应注意什么?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利用酸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到酸碱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本节实验课做充分的热身3. 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导入新课]通过检查,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很充分,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咱们就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我们的探究之旅共有三站,第一站: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第二站:酸碱中和反应;第三站:酸和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酸(教案)
![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9e20cb5fbfc77da269b178.png)
《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准确区分酸和酸性溶液
(2)能利用酸碱指示剂对溶液的酸碱性作出准确判断。
2、情感目标:
(1)通过玫瑰浸出液的实验,激发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的热情,鼓励学生课后自制酸碱指示剂。
(2)在实验过程中,增强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技能目标:
(1)动作技能:能正确使用点滴板进行多组份微量比较性检验实验。
(2)智慧技能:通过实验方案的评价,内化不完全归纳法和排除法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酸的定义、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酸与酸性溶液的区分、酸的电离
教学准备:点滴板、玻璃棒、烧杯、表面皿、蓝色红色石蕊试纸、滴管、废液缸、水槽、盐酸、硫酸、醋酸、石灰水、蒸馏水等。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a4035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2.png)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的定义和常见的酸的性质;
2. 能够区分强酸和弱酸;
3. 能够简单地进行酸和碱的实验性质鉴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的性质及其实验性质鉴别;
难点:强酸和弱酸的区分。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乙醇、蓝石蕊指示剂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与酸有关的实际生活课例,引导学生思考酸是什么以及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
二、展示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酸的定义和常见的酸的性质,让学生对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酸与金属的反应
将少量的盐酸滴入试管中,然后将锌片放入试管中,观察两者之间的反应现象。
2. 实验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酚酞指示剂,再滴入适量的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酸的性质,包括:有酸味、能导电、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等。
五、强化训练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强酸和弱酸,探讨其在实验中的表现。
六、课堂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就酸和碱的实验性质鉴别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七、课堂小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酸的性质和实验鉴别方法。
八、布置作业
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加强学生对酸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性质和实验鉴别方法,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酸及其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酸及其性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95b34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c.png)
初中化学《酸及其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浓盐酸、浓硫酸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浓硫酸的腐蚀性、吸水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通过酸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提高回忆、类推、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探究酸的性质的有关实验,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未贴标签的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
【教师活动】老师刚才在实验室发现两瓶未贴标签的试剂,只知道其中一瓶是浓盐酸,另外一瓶是浓硫酸,同学们你们能想想办法帮助老师区分出它们吗?(学生困惑),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住了同学们,那要是想区分出它们,我们就需要从它们的性质入手。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酸及其性质》这节课,一起来研究一下几种常见的酸,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活动天地2-1】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请两位同学帮我轻轻摇晃一下这2个试剂瓶,并观察现象,然后揭开瓶盖,小心扇闻味道,给同学们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填写28页的表格。
【学生回答】浓盐酸和浓硫酸均为无色液体,打开瓶盖后浓盐酸瓶口处有白雾,硫酸没有;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硫酸无味。
【教师提问】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为什么会产生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浓硫酸没有白雾说明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产生白雾是浓盐酸易挥发的缘故。
浓硫酸没有白雾说明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
【教师提问】酸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
如某些工厂常用稀硫酸清洗金属器件,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酸的哪些用途?【学生回答】盐酸:重要的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重要化工原料。
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案
![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e8e2ec4b73f242326c5f5f.png)
、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二)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在课堂反馈环节,我设计 2 个基础练习和一道能力提升和课外拓展题。
2道基础练习针对酸的三条性质,使知识点串接起来,并联系生活强化重点。
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在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说出解题原因,从而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锻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了课堂容量,增加了本节课深度,但对学生来说难度稍大,需在课堂上酌情处理。
课外探究活动题,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展本节课宽度,使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建立唯物主义科学观,从而圆满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作业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NaOH B.Cu(OH)2 C .CO2 D.NaCl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Fe>Al>Mg>Zn B.Mg>Al>Zn>Fe C .Mg>Fe>Al>Zn D.Zn>Fe>Mg>Al3、阅读下列短文,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酸类中有一种酸叫醋酸,化学名称是乙酸,它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②在16.6 ℃ 以上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287b0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7.png)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及其对指示剂的变化,进一步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酸:盐酸、稀硫酸;2.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3.指示剂:酚酞溶液、酚酞试纸、甲基橙溶液;4.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移液管、滴管、坩埚等。
三、实验步骤:1.将一些盐酸倒入一个试管中,用酚酞试纸蘸取少许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2.用稀硫酸在另一个试管中重复同样的操作。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碗中的试管里,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4.用氢氧化钾在另一个试管中重复同样的操作。
5.用不同的指示剂,如甲基橙溶液,在每个试管中分别检测,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6.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讨论酸、碱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和对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影响。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酸碱溅到皮肤、眼睛等敏感部位。
2.实验操作时要细心,按照步骤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酸和碱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通过指示剂的反应可以进行酸碱的初步检测。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即酸和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酸碱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延伸拓展:1.可以进行酸碱溶液的浓度对颜色变化的影响实验。
2.可以进一步研究酸碱反应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3.可以深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热力学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将更加直观地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希望学生在参与本次实验后,能够对酸碱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7a6f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9.png)
探究三:酸与盐 【过渡】现在我己经用酸将水龙头接缝处的铁锈给除去了,但我 又发现水龙头内部还有表面有一层白白的物质,这是什么? 【讲述】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现在还是用化学方法将它除 去,我用到了水垢清洁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稀盐酸。所以除水垢 实际上是?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我们在哪里有学过这个反 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回忆制取 CO2 的反应原理并书写 方程式。 【提问】碳酸钙属于碳酸盐,盐酸除了能和碳酸钙这种碳酸盐反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将化学与生活联
【导入】水龙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频繁使用的,那么日积月累, 系起来,提高学习
频繁使用过的水龙头。会发现它?(展示图片)生锈了。那有什
兴趣。
么办法能够除去这上面的锈迹呢?
1
【讲述】我们可以买一瓶除锈剂来除锈,大家看除锈剂的标签, 主要成分是?这里的无机酸通常是指稀硫酸。而我们知道铁锈的 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除锈剂除铁锈实际上是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稀硫酸会与氧化铁反应。 【过渡】好,那我们现在就模拟一下除锈剂除铁锈也就是稀硫酸和 氧化铁的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九年级化学科公开课教学设计
班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日期
级
课
8.2.2 酸的化学性质
课型 新课
题
设 由生活中的除锈剂、除垢剂出发,探寻稀盐酸、稀硫酸会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计 从而进行酸的化学性质探究。
思
路
教 (1)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并能描述实验现象和书写有
学 关的化学方程式;
目 (2)通过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探究的比较,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
化学《酸的化学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酸的化学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e57d2359eef8c75fbfb3c3.png)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酸的知识的讨论、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应用化学知识使生活更美好的意识。
重点:酸的性质及应用,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难点: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归纳鉴别物质的方法,以及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的方法。
教学设计《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想,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本人设计了这节以“小明的化学随笔”为教学主线的专题复习课,涉及了常见酸的性质综合复习,通过精心创设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温故知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教学活动环节1引入:视频播放小明的化学随笔——《生活中的化学》,生活场景引入:小明妈妈熬制的排骨汤,用小明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环节2探究活动1、“醋”进健康,用生活中的食醋引入酸的性质复习探究一“醋”进健康…(2017 临沂)食醋中一般含有3%~5%的醋酸,醋酸又叫乙酸(CH3COOH),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溶于水。
⑴食醋可以除去水壶内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酸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酸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cafb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2.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酸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的性质,包括酸的味道、对蓝色石蕊试液的变化、与金属的反应等;–掌握酸的分类和常见的酸的名称、化学式;–掌握如何使用指示剂测试物质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观察和实验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的性质,包括酸的味道、对蓝色石蕊试液的变化、与金属的反应等的介绍;–酸的分类和常见的酸的名称、化学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酸的性质的描述和观察;–酸的化学式的记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汁、醋、柠檬酸等,请学生尝试描述它们的味道,并与同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观察与实验(3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将几滴柠檬汁滴在蓝色石蕊试液上,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二:将锌片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三:将铁末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有无气体生成并记录。
–学生观察酸的性质,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知识总结(20分钟)–教师总结酸的性质,包括味道酸、蓝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与金属的反应等;–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酸的分类和常见酸的名称、化学式。
4.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未知溶液,引导学生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测试,并判断它们是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酸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与同桌的交流和课堂的讨论,学生也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验设计之酸的性质
1.化学反应原理:
⑴酸可以和酯碱指示剂作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⑵酸可以和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⑶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实验仪器:点滴板、试管、滴管等。
实验药品: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稀盐酸、稀硫酸、铜、锌、铁、生锈的铁钉(或生锈的铁丝)等。
3.探究方案:
⑴在白色点滴板的凹窝里分别滴入几滴稀硫酸和稀盐酸,再分别滴加一滴酚酞试液和石蕊试液。
如图22-1。
观察到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图22-1
⑵分别取六支试管,均分成两组,每组的试管内分别加入少许的金属铜丝、锌粒和打磨光亮的铁丝。
第一组各加入3 mL左右的稀硫酸,第二组各加入3 mL左右的稀盐酸。
观察到加入锌粒的试管内都有气泡较快放出;加入铁丝的试管内也有气泡放出,速度稍慢;加入铜丝的试管内没有气泡放出。
⑶取两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内,分别滴加适量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观察。
如果反应速度太慢,可微热试管。
一会儿后,取出铁钉,用清水洗净,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蚀除去了,溶液变黄色。
4.探究评价:
⑴用点滴板做酸与指示剂反应,药品用量少,现象也明显。
但如果是教师演示实验,则不太容易让学生观察。
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多添加几个实验,比如增加磷酸或醋酸的实验,增加镁条、银粒等的实验。
这样既可达得出酸可以和较活泼金属反应的结论,还可以看出不同的酸、不同的金属在反应中的现象不同。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
⑶本实验中锈蚀的除去现象很明显,但由于自然环境下锈蚀的铁钉上锈的成分很复杂,反应物的生成物并不是单一的三价铁盐,故溶液的颜色往往不是黄色,而是土黄色。
为此可增加稀硫酸或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反应,溶液很容易变蓝色,效果十分明显。
5.资源开发:
⑴白色点滴板是不透明的,不适宜做演示实验的仪器。
不如直接用试管实验。
还可用废旧的医药塑料包装板代替。
这种包装也有一个个小的凹坑,而且是无色透明的,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效果非常好。
⑵鼓励学生在家庭条件下,用废旧的干电池外的锌皮、废旧导线中的铜丝及铁钉(或铁丝)与白醋反应。
只是这个实验中,反应的速度很慢,需要较长的时间。
⑶在试管内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再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微热试管,可见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这个实验现象特别明显,所需时间很短,可以在2 min内完成。
6. 创新思维:
可用实验三十中自制的指示剂做指示剂与酸的反应实验。
效果也很好,但要选择那些在酸中显色与本色差异较大的。
如白菜叶的浸出液、紫卷心菜的浸出液或米苋菜的浸出液等。
这些自制的指示剂中,有效成分的浓度较低,因此实验时滴加的指示剂的量要相对增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