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历史与境遇_王宜文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作者:张欣怡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电影的历史,自拍摄《定军山》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里,中国电影发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从开始的萌芽尝试,到之后的变革发展、再到如今的趋于成熟,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各个电影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接下来我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电影伴随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巨大变动,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而电影是经济和文化作用的共同结果,中国现代经济薄弱和古遗文化深厚这一特点,同样也对中国电影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使大家了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我根据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它分成了九个发展时期。
1、尝试探索时期(1905-1927)中国电影初次萌芽是在1905年《定军山》拍摄完成上映,中期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后期1927年大量影片公司纷纷成立。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初期先驱者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清晰的经营方针。
后期影片作为作为由企业来经营的艺术、从而自觉地制定电影经营方针和艺术追求目标,成为电影人的核心观念,影片公司也相继纷纷成立。
2、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这一时期是从1928年起,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导致国共两党的分裂。
1928年,北洋政府垮臺,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政治上的大变动,更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
首先,从电影自身的属性来看,盈利赚钱是电影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铁定法则,而恶化了的环境,导致公司经营者短效应观念不断加剧。
其次,在动荡的环境下,大众社会心理的诱导之下,电影消遣、解闷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3、变革时期(1932-1937)1932年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发生的时期,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
中国电影继续“打”出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0 1 0年度 国家广 电总局一般科研项 目“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大片发展策略研 究” 资助( 项 目编号 : G D1 0 0 3 6) 阶段性成果
之一。
作者简介 : 王宜文( 1 9 6 5一 ) , 男, 汉, 山东 日照人 , 文学( 电影学)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北京 师范大 学艺 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 师。研究方向: 中外电影史 , 影视评论。
与这 一 类型所 体现 的文化 价, f  ̄c m意 义 传 播 相 关 。 本 文 试 图 梳 理 和 探 讨 武 侠 类 型 片 的 现 实 境 遇 与 未来发展 。
关键 词 : 电影 艺术 ; 武侠 类 型 ; <4 e  ̄ 4 f4 1 t ; 传 播 魅 力
中图分类 号 : J 9 0 文献 标识码 : A
议题 之一 : 中国 电影“ 打” 不下 去 了
其实 , 中 国电影 史 上 的类 型概 念 成 型较 早 , 即使 与 当 时 国 际 上 的 电影 先 进 国 家 相 比也 并 不 十 分 落 伍 。 美 国成熟 的类 型片 样 式是 随着 2 0世 纪 2 0年 代 中 后
际传播 研究 ” 调研 分析报 告 》 , 并 第 一 次 全 面 系 统 地
由 中 国 文 化 国 际 传 播 研 究 院 主 持 的 课 题 项 目 ( ( 2 0 1 l中 国 电 影 银 皮 书 》 开 拓 了 国 内 电 影 研 究 的 新 领域 , 该研究 发 表 了( ( 2 0 1 1年 度 “ 中 国 电 影 文 化 的 国
便 成 为 一 个 不 可 回避 的 话 题 。
个 困境 , 一 方 面 这 仍 然 是 中 国 电影 “ 走 出 去 ”的 主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喜剧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0年来,中国的喜剧电影经历了从拍摄方式到内容呈现方式的巨大变革,展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喜剧电影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影响、新时代的喜剧电影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的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喜剧电影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电影产业规模较小,喜剧电影也呈现出比较落后的状况。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电影产业的逐渐发展,中国的喜剧电影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在195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主要表现为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歌女红娘》、《小花蕊》等影片,这些影片在轻松幽默的情节中融入了革命时期的政治理念,对长期战争后重建社会的情感关注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大背景。
进入1960年代,中国的喜剧电影迎来了一个高潮期,影片数量、题材多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喜剧电影作品,比如《武松》、《小兵张嘎》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不同层面的讽刺和幽默,表达了对时代的独特理解和见解,同时也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影响,喜剧电影产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喜剧片,比如《上山下乡》等,其对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命运进行反思,探索了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中国的喜剧电影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比如《霸王别姬》、《不见不散》等。
这些电影在幽默搞笑的也带有对人生、情感、命运等深刻思考和揭示。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的喜剧电影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涌现出一些重磅作品,比如《泰囧》、《西虹市首富》等,这些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呈现出了更加生活化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代表作品及其影响1.《喜剧之王》《喜剧之王》是中国喜剧电影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由周星驰执导并主演。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黄会林;王宜文【期刊名称】《当代电影》【年(卷),期】1999()5【摘要】常规艺术理论中超越性的、无功利的、追求永恒的观念是无法适用于新中国艺术美学的描述的。
对于灾难深重、他经忧患的中国人来说,1949年,新的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艺术家们在胜利豪情的冲击下,还无法与时代拉开距离,其本身就是时代激流中的一部分。
艺术在更大程度成为了一种工具,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抒发胸膛、宣泄激情的生命渠道;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这是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
因而,这一时期的艺术美学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社会普遍心理、艺术自觉意识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在一起。
中国电影(本文所述专指1949-1966十七年的中国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
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做了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
当然,这一时期最具美学贡献的方面,则是一批电影工作者秉承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尝试建立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总页数】9页(P65-73)【关键词】十七年电影;美学形态;政治诗意;民族叙事【作者】黄会林;王宜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1【相关文献】1."十七年"电影: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 [J], 陈晓伟2.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 [J], 李洋3.新中国电影思潮与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J], 杨伟4.论新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和美学风格的发展演变 [J], 周斌5.新中国电影人物的变迁──现实主义电影表演创作美学原则的流变历程 [J], 张东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
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改编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学改编电影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历史发展、类型特点以及未来趋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历史发展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电影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影技术和制作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很多影片都选择了文学作品作为改编的素材。
这时期的中国文学改编电影以宏大的场面和叙事为主,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这些电影在当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文学改编电影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文学名著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这些电影除了延续了传统的文学改编特点外,还加入了更多现实主义的元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二、类型特点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的类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学作品改编:这类电影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为素材,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在电影上的改编往往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核心精神,并着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现代文学作品改编: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电影。
这类电影更注重表现现代生活的真实感和社会问题,如《活着》、《围城》等。
3.文化创意改编:除了传统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改编电影还涌现了一些脱胎于传统文化但具有创新思想的作品,如《大圣归来》、《妖猫传》等。
4.异质文学作品改编:近年来,中国文学改编电影开始尝试从国外文学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如《哈姆莱特》、《傲慢与偏见》等。
三、未来趋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发展,中国文学改编电影也将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1. 引言1.1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中国电影几乎与西方影片同步诞生,首部中国电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20世纪,当时主要是模仿西方电影风格的短片和纪录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了特色化的作品,例如1930年代的《歌女红牡丹》和1940年代的《巴山夜雨》等作品,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政治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使得中国电影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革,如文革期间的“五七”干部电影和八十年代的“第五代导演”电影等。
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中国电影已经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演变,也展现了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同时也为今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1.2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正剧类型电影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家庭、民族、社会为题材的电影类型。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注重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价值。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通过展现正面形象的主人公来传递正能量,鼓舞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共鸣。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也注重展现家庭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通过家庭故事或人际关系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引发观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表现主题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喜剧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喜剧电影以其幽默、生动、贴近人民生活的特点,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在这70年的时间里,中国喜剧电影不仅在业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特色和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喜剧电影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产业一片混乱,特别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电影产业几乎完全崩溃。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恢复,电影产业也逐渐走向正轨。
在这个时期,最早出现的喜剧电影主要是以反映新生活、新人物为主题,如《歌女红牡丹》、《喜儿》等,这些电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起到了很大的反映作用。
随着电影产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喜剧电影也在不断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开始走向成熟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如郑君里、王景春、何赛飞等,他们不仅在表演上具有非凡的天赋,而且在导演、编剧上也表现出色。
他们创作的《英雄儿女》、《三八新娘》等影片,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70年代是中国喜剧电影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喜剧电影大师,如陈佩斯、周星驰、喜剧大王周润发等。
他们的电影作品《唐伯虎点秋香》、《赌神》、《霸王别姬》等不仅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中国喜剧电影得到国际认可。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喜剧电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喜剧电影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喜剧电影也更加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开拓国际市场。
二、新中国70年喜剧电影的特色新中国70年来的喜剧电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的喜剧电影一直贴近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关注社会问题。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制作考研导师介绍以及复试面试流程
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购
询
买
老
链
师
接
招生目录
单位代码:100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部门:艺术与传媒学院
电话:58809248
联系人:邵峰
专业代码、
名称及研究 学习方 招生
方向
式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备注
029艺术与传
136
媒学院
135104电
14
影
专业学位 接收推免生4人 左右
复试内容
1、外语听力及口语 2、面试:面试主要抽题回答问题 随机回答老师的提问 复试很公平,只要综合素质好,有实力复试一定能录取 面试:200分 3、专业笔试 影片分析(100分)
复试分数线解析
电影制作
分数线
国家线 校线
政治
38 50
外语
38 50
专业一
57 90
专业二
57 90
总分
340 355
资料购买方式
购买方式比较简单,因为我们自己的才思商城,所以,大家可以比较方便 的购买到真题资料。 方式如下: 1:打开浏览器搜索才思商城; 2:点击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 3:直接联系才思考研咨询 4: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
导师介绍
姓名 宋维才 职务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简历 教育背景: 1996.9—1999.6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硕士 1999.9—2002.6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博士 工作经历: 1988.7—1996.8 山东省莒县招贤中学 2002.7—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通信地址 100875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研究方向: 中国电影史、电影产业、电视媒介管理 开设课程: 《传播理论》(本科)、《影视制片管理》(本科)、《电视媒介管理研究》(研究生) 科研项目: 《中外电影国家资助机制比较研究》(独立)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2012)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独立) 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03) 《中国类型电影叙事策略及价值观研究》(合作) 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3)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建设研究》(合作)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999)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剧类型电影也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这一传统中,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表现形式、故事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将对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中国电影工业起步阶段。
建国初期的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多以宣传革命、表达希望为主题,如《武训传》、《沙家浜》等。
这些电影以宣传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为新中国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电影受到严重的政治干预。
在文革期间,中国电影受到了重大的政治干预,许多优秀的电影人受到了迫害,导致中国电影工业的停滞。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多以革命故事为主题,如《林则徐》、《神兵小将》等。
但这些电影在政治上受到了严重的干预,导致了其艺术性的丧失,使得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发展受到重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表现形式、故事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霸王别姬》、《让子弹飞》等。
这些电影在故事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现实题材。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大部分时期都注重现实题材,如反映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
这些电影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等方面都力求真实和客观,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2. 注重人物刻画。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人物刻画方面非常注重,力求栩栩如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电影通过丰富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2007年度电视电影创作的维度与层次——来自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分析报告
2007年度电视电影创作的维度与层次——来自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分析报告王宜文【期刊名称】《当代电影》【年(卷),期】2008()7【摘要】2007年,电视电影创作了百余部作品,其中《棋王和他的儿子》、《蜗牛也是牛》、《替补职员》、《黑活儿》、《警徽·警戒》、《法官老张轶事之告状记》、《驴皮影》、《等郎妹》、《远方》等十部影片参与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奖。
尽管在选择影片的题材、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缺憾,不能完全体现2007年度电视电影创作的整体水准,但窥斑知豹,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个特定视点可以考察电视电影所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电影创作;维度;《等郎妹》;《远方》;蜗牛;影片【作者】王宜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92.7;J905【相关文献】1.近年电视电影的现实关注与文化立场——以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奖参评作品为例 [J], 王晖2.大学生与中国电影——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分析报告 [J], 谭政;张燕;袁红波;关迎春;毛琦;陈念群;周星;田卉群3.多媒体互动条件下的大学生电影消费调查分析报告——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 [J], 陈嘉婕;庞建;朱静雅;史姝琳;朱墨;周星;周雯;张燕4.考察与评价电视电影的一个特定视点——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评奖综述 [J], 王宜文5.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影视与大学生的互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 [J], 周星;宋维才;柳天星;王攀丽;江霞;吴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湄公河行动》的类型构成与意义
作者: 王宜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术评论
页码: 66-6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湄公河 型构 意义 风格样式 电影化
摘要:讨论2016年度的《湄公河行动》,或许应该联系到2015年的《破风》。
虽然二者在题材、风格上很不相同,《破风》的四亿票房也远不如《湄公河行动》的十亿计闪亮,但二者在类型构建,特别是在中国当下电影主流叙事方面的努力有共同之处,都呈现出一种各类元素汇聚,以情节、场景等高度电影化的视听表现为主体,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欣赏欲求的风格样式。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以其深入生活、体现时代特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类型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战火的摧残和经济的困境,中国电影产业重建之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通过正剧类型电影,传达社会主义的正能量,表达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奋斗目标,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949年至1976年,是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剧类型电影不仅广泛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探索了多种不同题材的表现方式。
《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正剧类型的电影,深入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时期的人民战争,展现了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面貌。
1976年以后,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倾向,大量商业电影的涌现使得正剧类型电影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依然坚守初心,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题材,通过正剧类型电影影响社会、教育观众。
二、类型特点中国正剧类型电影具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独树一帜。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注重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深入人心,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对国家、对人民、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热爱与奉献等。
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中国正剧类型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弘扬。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注重展现时代特征。
正剧类型电影的拍摄背景往往是中国社会在某段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展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时代风貌。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注重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
正剧类型电影常常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使观众能够通过这些形象与情节产生共鸣。
“第三极文化”理论与中国电影的文化自觉
"Third Pole Culture" Theory and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Films 作者: 王宜文[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第三极文化”理论;中国电影;文化自觉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战略思想和学术研究方法,“第三极文化”理论可以在中国电影研究领域开辟一个具有广阔生长性的学术空间,指导对中国电影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并积极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
文章以“第三极文化”理论为参照,梳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进程,并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考察,思考关于中国电影在文化自觉表现上的几个问题。
大学生电影接触行为与评价研究——基于对2007—2009年商业大片和华表奖获奖影片的调查
作者: 张洪忠[1];周雯[1];王宜文[1];于媛[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100009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7-17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 大学生;电影接触;电影评价
摘要:本研究采用pps抽样方法对对北京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一是不同影片在大学生中的观看比例差异很大。
进而本文根据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观影情况,将电影分为偏男性化影片、偏女性化影片、中性影片三种类型。
二是网络已经是最大一条观影渠道,远远领先于电影院。
电影院正在成为小众消费渠道。
三是总体上影片的观众规模与评价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四是华表奖获奖影片总体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范围很小、得到的评价也不高。
中国电影继续“打”出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中国电影继续“打”出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王宜文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广义概念上的武侠电影既是中国最早成型的类型样式,也是迄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国产类型片,但在近期发展中遇到了瓶颈,问题并不是全都来自于叙事类型本身,而是与这一类型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传播相关.本文试图梳理和探讨武侠类型片的现实境遇与未来发展.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王宜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围”出温情,“博“出精彩提---升高校辅导员微博影响力的对策 [J], 王珊;
2.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的界定及分类 [J], 于丽;靳丽娜
3.中国电影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评估 [J], 张翔
4.21世纪国际电影节获奖中国电影影响力研究 [J], 方彬
5.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提升策略 [J], 程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格魅力与时代精神──谈大学生电影节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创作倾向
人格魅力与时代精神──谈大学生电影节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创
作倾向
王宜文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96()5
【摘要】人格魅力与时代精神──谈大学生电影节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创作倾向王宜文8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作为政府大力提倡扶植的一种影片类型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我国电影格局中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历届大学生电影节参赛影片中主旋律影片也一直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得到了...
【总页数】3页(P74-76)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人格魅力;时代精神;大学生;电影节;周恩来;影片;孔繁森;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策略
【作者】王宜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22.7
【相关文献】
1.双城接力与创作研究的独特学术意义——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五代电影30年”研究概述 [J], 周粟;
2.独立学院影视专业创作对大学生电影节创作技术的借鉴 [J], 马宏波;
3.大学生电影节与三维结构的大学生中国梦——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例 [J], 田梅;
4.浅析大学生电影节对大学生影像创作的影响 [J], 赵洁
5.2007年度电视电影创作的维度与层次——来自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分析报告 [J], 王宜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No123影 视 现 状 研 究T he P he no me n a of C hi ne s e Fi lm & T V并不是商业类型片发展的理想时期。
但是,从民族电影类型创立的角度应该肯定古装、武侠等类型片的价值。
事实证明,这两类影片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世界文化认可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影片类型。
古装片和武侠片是在强大的外来电影的市场压力下,寻求商业性突围,而且获得了成功的类型。
早在30年代,郑君里在其撰写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中,指出:“土著电影的生长的契机存在于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艺术性)与民族文化间之不可分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武侠等类型片正如郑君里所说,找准了民族电影生长的契机,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找到了具有“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成分,并将其转化成商业利润。
应该说,在外来电影绝对的强势下,在某种程度上,古装片和武侠片支撑起了民族电影市场,而且为民族电影企业谋得了物质资金的基础,以及难得的市场竞争和运作的经验。
一味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贬低这些影片类型是不公正的,因为,它们的贡献在于,民族电影应对商业上外来电影咄咄逼人的攻势,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而且,它们毕竟曾为苦难的中国人送去了非西方化的娱乐,慰藉了他们苦涩干渴的精神。
20世纪后半期,两岸三地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离乱,终于相对安定了下来,类型片真正发展的机遇逐渐形成。
内地电影在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下,走上了不完全商业化的、计划经济轨道,虽然不再提类型片,但却创造出一种更集中统一、更规范经典的叙事模式,呈现出某种“潜类型”模式。
香港地区,以及一定意义上的台湾电影在商业模式下发展,古装、武侠等类型,特别是武侠片在六七十年代形成制作高潮。
如前所述,作为商业性电影,类型片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较为固定的观众群。
以类型片最发达的美国电影为例。
美国有两次明显的类型片高涨期,一次是所谓的经典好莱坞时期,时间大致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后期,另一次大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始,一直延续至今;中间的大约15—20年的时间,美国的类型片暗淡低靡,美国的主流电影甚至失去了方向。
究其原因,除了电影工业自身体制转变外,最主要的是类类型片的成熟与发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产业兴盛的基础。
完整意义的中国电影史应该包括内地、港澳台,以及更普泛意义的世界范围内华人的所有制片活动,由此考察,就可发现,早期中国电影就培育起了较为成熟的民族电影类型,突出标志就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武侠片、古装片等类型或模式。
虽然理应作为中国电影主体的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类型电影的发展停滞下来(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是以别的名义或形式体现出来),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也不断面临种种困境,但整体上看,华人电影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阶段,类型电影的制片业此消彼涨,形成了一个清晰连贯的发展轨迹。
一中国的类型电影是在早期电影市场被西方影片垄断的情形下创立的。
它首先是一种自发的商业竞争行为,但由于这些类型片自觉地依托与借鉴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因而又衍生出一定的民族文化趣味,在类型的形式表层之下,透现出某种“有意味”的内涵。
这个过程符合商业类型片的发展模式,譬如,美国早期的西部片最初被视为粗俗鄙陋的童稚游戏,后来竟然成为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象征,虽然美国的西部精神不断在反思中变化,但每次变化后的西部片都在扩展由其营造的美国“神话”,其类型的形式与内涵仍然有着恒定的观赏与审美价值。
这正是经典类型片的魅力所在。
主流的电影史著述对曾经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武侠、古装等类型片评价不高,评判标准主要指向其浓重的商业趣味和粗制滥造的影片质量。
但如果从百年中国电影史的整体发展看,这种评价过于贴近时代功利,正如所有电影史著述都注意到了,古装片和武侠神怪片最盛行的时候,正是中国现代史最黑暗的日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经历着严重的社会和民族危机,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道德压力。
站在今天的角度考察中国当时包括电影在内的娱乐业,可以体会那种文化道德上的尴尬局面。
生逢乱世,或许更需借娱乐做暂时逃避,可这或许就意味着饮鸠止渴,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所以,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历史与境遇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教授)提要: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史上以武侠片等为代表的民族类型电影就已经培育出来。
20世纪后半期,先是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90年代之后在中国内地,类型片有了很大发展。
在新世纪,发展民族电影产业,不仅制片业,而且理论界也要尊重和借鉴类型片的规律。
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有一种更宽泛意义的叙事模式,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层,往往比单纯的类型片更具有艺术与商业价值。
关键词:类型电影 武侠片 形式感 准类型 伦理化主题型电影所寄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观众层面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类型影片并不是电影工作者的一种发明创造或独特的艺术构思,决定类型片面貌的也不是电影制作者,类型影片的渊源出自于观众的普遍心理状态和社会上占主流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上普遍接纳的思想行为模式和故事原型。
在经典好莱坞时期,美国有一个稳定强大的中产阶级,加之尚没有电视等其他后兴的娱乐方式与电影竞争,类型片的生存土壤极其丰厚。
但50年代末开始,整个西方社会经历了一场以“质疑”与“颠覆”传统为特征的思想文化运动,首当其冲的就是保守陈旧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念,随着“美国梦”的破灭,其主流地位岌岌可危,类型电影失去了存身的基础,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邦妮与克莱德》、《逍遥骑士》等反类型的警匪片、西部片。
经历了近20年的阵痛,随着里根、克林顿、布什时期的经济增长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提倡,美国主流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念再次确立,特别是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心态日益膨胀,类型电影强力回归,而且咄咄逼人,以高科技和匪夷所思的投资规模与视听震撼,以及《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所谓“人性”模范与标杆的宏大巨制,引领世界电影潮流。
虽然美国电影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类型电影与特定民族、特定时期的普遍文化心态密切相关,则是明显的,虽然不总是直接照应,但一个较为稳定统一的观众群体是类型电影的前提与保障。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台湾地区的经济处于迅速发展的准备和形成期,类型电影正在或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和稳定的受众群体,而且由于内地的政治动乱和电影封闭政策,广大的东南亚等海外华人观众也自然成为港台电影的受众腹地,所以,以武侠片为代表的类型电影获得了极大繁荣,出现了张彻、胡金铨等著名武侠片导演。
自然,电影类型并非止于武侠片,李翰祥的古装片(黄梅调)、风月片和宫闱片,李行等人兴起的琼瑶改编电影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
在后续的武侠片领域,李小龙是一位革新人物。
如果说张彻、胡金铨更注重传奇故事和传统意境营造的话,李小龙则赋予了武侠片更多的现代性和世界影响。
如郑君里所说,民族电影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与民族文化间之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由古装为主的武侠片延伸创立的现代“功夫片”,在一以贯之的动作打斗之外,找到了一个凝聚和提升外部动作的意义核心。
李小龙的影片由于武打动作和戏剧冲突的紧张精彩而广泛播映于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主流电影市场,但华人与非华裔观众在接受影片时的心理显然不会完全一样。
李小龙影片的经典场面往往是中外对决,虽然结果是类型片注定的,李小龙所代表的中国人总会打败各色异域人士,特别是曾经长期欺压国人的西方人和日本人,这对于经历百年民族耻辱和正在崛起的中国民众来说,决不是个简单的视听满足和观赏快感可以概括,压抑内心的宣泄释放和抑制不住的民族激情才是最大的高峰体验。
80年代之后的武侠片衍生出更多的形式,并且借鉴和杂糅了都市黑帮片、犯罪片,以及喜剧片等类型因素,突出代表有成龙、周星驰等人的喜剧功夫片,吴宇森等人的都市枪战片,还有王家卫所谓的后现代色彩的武侠电影等。
这一时期,高科技因素开始大量进入电影制作,给了注重形式感的武侠片更丰富、更具想象力的表现空间,徐克等人的作品使武侠片越来越具有超现实的“神话”色彩。
总体看,武侠片作为一种类型,在港台地区已经走过了经典时期,进入了更注重形式感的分化变异阶段。
但这个传统没有失落,而是在中国内地适时承续下来,随着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何平的《天地英雄》等鸿篇巨制的出现,加之金庸等人的作品大量被改编成电视剧,两岸三地电影发展的时间差延续了武侠片“神话”。
中国内地自觉的商业类型片制作在90年代中后期明显地凸现出来,这个时期中国内地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稳定,政治平稳,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小康和富裕阶层不断扩展,以城市为主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快速膨胀,这些因素都为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
二武侠片在中国电影类型发展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除了强调其负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气质外,在华人电影创作中,武侠片也最具有类型片所必须的“形式感”,即郑君里所说的“民族文化”的“电影化形象”。
电影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诞生后很快就发展成世界性的通俗娱乐文化,早在“全球化”概念甚嚣尘上之前就已经“全球化”了。
在世界电影的大范围中,武侠电影中较为恒定的情境设置、人物冲突,中外观众同样可以清晰把握的“形式感”,都使其成为民族电影的直观载体,成为某种“有意味的形式”。
新世纪伊始,张艺谋、陈凯歌、何平等人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武侠片“阵营”,看中的也是这种简单明了,但可变化万千的“形式”。
将部分都市题材的枪战片、黑帮片,以及部分表现武侠题材的艺术电影等放置在武侠类型的大系列里,或许会有些牵强,混淆了类型片的必要分界和类型彼此借鉴影响的复杂性;但这里试图阐释一种更宽泛意义的类型概念,突出武侠片的意义是强调创立类型的源头意义。
一种类型片的持续成功至少有两个因素:一是重复出现的故事、人物和基本情境,二是可以弹性地顺应观众、时代,以及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
需要澄清的是,今天的“类型片”已经不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概念了,那时的“类型片”相对封闭,不同类型的界线也较为清晰;现在的“类型片”概念是开放和杂糅的,很难找到那种经典的、纯粹的“类型片”了。
但是,类型片的基本形态、制作模式、受众心理等依然存在,作为一种内在的“骨架”支撑着一部影片的叙事进展和市场效果。
考察中国电影史,也可以发现,除了武侠等明晰外在的类型片外,还有一些不断重复的叙事模式,很难用类型概念涵盖,但的确在电影史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因习传承和统一风格的显现。
《孤儿救祖记》、《姊妹花》、《渔光曲》和《一江春水1122004年第6期影 视 现 状 研 究T he P he no me n a of C hi ne s e Fi lm & T V向东流》先后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中最卖座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