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第1,2节
油气田开发基础第6章-油气运移

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第2节 初次运移-途径、时间、距离
阿尔及利亚泥盆系母岩抽提物含量、成分与相邻储集层距离关系
距储集层距离 (m) 有机碳/抽提物 烃类/抽提物 沥青类/抽提物 (mg/g) (%) (%)
2
4 7 10.5 14
72
86 90 112 118
54
61 63 63 64
12.2
11.2 7.5 5.7 5.8
② 意义 最优越的生油层是与储集层呈互层式,过厚块状泥岩生油层并不是 最有利,其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厚度对初次运移排油是无效的,即它们所 生成的烃类是排不出来的(死生油层)。
21
第2节 初次运移
四、初次运移模式
1、正常压实排烃模式 阶段:未熟-低熟阶段, 特点:埋深浅、孔渗高、孔隙水
多、油气少,
相态:水溶相, 动力:压实作用, 途径:孔隙。
11
第2节 初次运移-动力
1)压实作用
(2)压实流体排出方向 从泥岩向砂岩 从深部向浅部 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
新地层 L0 P0 X 方向 出 排 流体
12
H0 老地层
第2节 初次运移-动力
2)欠压实作用(Undercompaction)
快速沉积
顶部排液受阻 ♂ ♂ ♂ ♂ 老 地 层
新 地 层
8
第2节 初次运移
二、初次运移动力
1、剩余压力概念 指岩层实际地层压力与对应的静 水压力的之差。
埋 藏 深 度 剩余压力=0
地层压力
剩余压力 = 地层压力-静水压力
= P-PA
剩余压力>0
静水压力 地层压力
9
第2节 初次运移-动力
2、剩余压力产生原因
石油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四、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
(5)异常地层压力: 如果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 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地层压力。
(6)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地层 压力与该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压力系数>1: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1:异常低压
埋深(m)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1)润湿性:
润湿作用是指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液体取
代的一种作用。
(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
θ=0:称完全润湿 θ<90:称润湿
接触角: θ>90:称不润湿
润湿流体:易附着在固体上的流体,又称为润湿相 非润湿流体:不易附着在固体的流体,又称非润湿相
(2)岩石的润湿性 ①水润湿的(water-wet):
③沉积物恢复压实平衡状态
①
②
③
①
颗粒+流体
2.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
0
(1)沉积盆地异常高压十分普遍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辽东湾地区地层压力与埋深关系
深度(m)
预测压力(MPa)
30
60
90
120
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静水压力趋势线
常压带
第一超压带 第一压力过渡带
②烃源岩中含水很少,初次运移的相态是什么?
一、运移相态
①石油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运移的; ②水溶相态和游离相态对天然气的初次运移都是 重要的,天然气还可以呈扩散状态运移
③油气可以以互溶(油溶气、气溶油)相态运移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第5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粒度越细,孔喉越小,油柱上浮所需临界高度越大。 ★相同条件下,气柱上浮临界高度远小于油柱
静水条件:倾斜地层,油柱可向上倾方向运移的临界长度 Lo≥[2σ (1/rt-1/rp)] / [(ρ w-ρ g)g ]sinα
奇尔曼.A.希尔的一个试验的三个连续阶 段,说明浮力的作用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滴数量的关系
盒子长1.83m,厚约10cm, 宽约30cm,内装满浸水的 砂子: a:将三堆油注入水浸砂 中,每堆油大小约10cm, 互不连结,浮力不足,油 滴停滞不动; b:加入一些油,使三堆 油互相连接汇合,其上部 有指状油流开始向上浮起, 油堆体积增大,浮力随之 增大,足以克服阻力,而 上浮运移; c:几小时后,整个油堆 都上浮运移到盒子的顶部 聚集,在下部只残留了很 少很小的油滴。
——地下流体的渗流是一个机械运动过程;流体总是自发地由 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
在静水环境或流体流动很缓慢(小于1cm/s)时,q2/2可忽略不计,这 样,流体势即为单位质量流体的位能和压能之和:
——地层压力突变带位于蒙脱石转化带内
4、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 干酪根形成的大量油气和水:体积↑→Pf增大。 • 甲烷等气体的形成:孔隙流体V↑↑ →Pf↑↑。 • →烃源层Pf↑↑→微裂缝→排烃
综上所述:
★ 地层中流体异常高压将使 烃源层和储层之间, 流体异常高压 烃源层和储层之间 烃 源层内部和边部之间形成明显的 流体剩余压力梯度, 源层内部和边部之间 流体剩余压力梯度 从而驱使油气排出(沿微裂缝),实现初次运移。 ★ 能够导致异常高压,产生微裂缝,促使油气进行 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有: 压实作用,水热增压、 主要动力因素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有机质成烃。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有机质成烃 ★ 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综合作用结果 Pf↑↑→产生微裂 缝,从而达到排烃的目的。 排烃
石油天然气的运移

第四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石油与天然气是流体,它们具有流动的趋势,只要没有约束条件,它们就会无休止地运动下去,直至到达地表面逸散。
那么油气在地下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受哪些因素影响?运动的相态、时间、距离和方向是什么?搞清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油气勘探具指导意义。
这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1 与油气运移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我们把油气在地下的一切运动称为油气的运移(不称运动是因为它们运动缓慢)。
为了表征油气生成后在不同的环境、不同阶段的运移特点,又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图4-1)。
油气聚集初次运移生油岩二次运移生油岩输导岩二次运移输导岩初次运移(a )(b )(a )初次和二次运移早期(b )初次和二次运移晚期及油气藏的形成油气 图4-1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排出(或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的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的运移。
二、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
渗滤是油气以不同的物理相态在浮力或其它动力作用下,由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的一种机械运动方式,可用达西渗滤定律来描述。
用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渗滤(手上划破一个口子)。
扩散是分子布朗运动的传递过程,是一种分子运动,流体的扩散速度与浓度梯度有关,服从费克(Fick )第一定律:J =-DgradC (4-1)式中:J——扩散速率;D——扩散系数;C——物质浓度。
上式表明,物质的扩散速度与扩散系数、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一般分子越小,运动能力越强,扩散系数越大,越易扩散。
所以天然气的扩散损失要比石油大的多。
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天然气的扩散作用。
三、岩石的润湿性润湿性是指流体附着在固体上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
不同流体与不同岩石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湿性。
易附着在岩石上的流体称为润湿流体,反之为非润湿流体。
石油地质学 第六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再分布

2 cos
Pc
r2
F (w h )hg
H
h
r
2 cos 天然气
(1)非常规天然气分类方法 地缘政治 技术工艺 机理理论 特殊情形 ……
(2)机理界定:所有不直接或间接受浮力作用控 制、在地质上不服从或不完全服从重力分异作用原 理、或具有非游离相态赋存方式的天然气聚集。
(成藏机理类型)非常规天然气基本特点
1 成藏不受浮力作用控制或油气水分布不服从重力 分异原理,致密储层或非游离状态赋存;
2 无运移、近源运移或者是非目标运移的结果;在 成藏机理上不需要圈闭或严格意义上的盖层,但实 际上也并不拒绝圈闭或盖层。
3 广泛存在,低含气丰度,高资源基数,服从非常 规油气分布规律。
第六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再分布
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再分布:是指已经处在物理、化学 上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的油气藏在各种地质、物理、 化学因素的作用下,油气圈闭或油气本身的物理化学 稳定性遭到部分或全部破坏,致使油气在新的条件下 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油气藏破坏的结果使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因各种 微生物降解或氧化作用产生变质,失去工业价值;油 气再分布的结果使原来较大的油气藏分散成若干小油 气藏,或者若干小油气藏富集成一个较大的油气藏。
麻江古油藏破坏模式图(崔敏,2009)
第七节 非常规油气
老地区+老方法=不成功 老地区+新方法=发现=老方法+新地区 新地区+新方法=冒险
常规气:常规圈闭气藏系指聚集在构造、岩性或 地层等类型圈闭中,具有严密盖层(毛细管压力) 封闭的局部性高丰度天然气聚集。
常规圈闭气藏的机理条件:圈闭存在。
背斜圈闭气藏
阿
1979年所认识
石油地质学唐玄油气初次运移-讲课多媒体

塔 河 油 田 碳 酸 盐 岩 缝 合 线 形 态 及 产 状
(三).初次运移的阻力
• (1)分子间的吸着力 • 油气分子与烃源岩矿物表面分子间的吸着力包括吸收、
化学吸收和物理吸附三个层次上的分子作用力。 • (2)毛细管阻力 • 除去吸着的烃类以外,进入孔隙空间中的烃类要以游离
• 油气初次运移可以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模式:正常压实模 式、异常压力模式、扩散模式,其它模式都是这三种模 式的延展。
(六)、初次运移的其它问题
• (1)初次运移的时期 • 原则上说,在油气生成之后,只要具备了排烃的条件,
就有可能发生初次运移。所以,油气主生成期是初次运 移发生期的最早时间。 • (2)初次运移的方向 • 初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和通道 特征。烃源岩内的孔隙压差是最重要的驱使因素,这个 压力差的方向主要是垂向的,侧向变化居次要地位;受 最小应力S3(一般为水平的)控制的微裂缝方向也是近 垂直的,所以,初次运移的方向主要是垂向的。但实际 运移方向常与生、储组合型式有关。
相进行初次运移还必须克服巨大的毛细管阻力。 • 若以烃源岩微孔孔径为10~50nm计算,其毛细管阻力为
12~2.4MPa。 • (3)油气的浮力
(四)初次运移的相态及演变
• 初次运移的相态是指油气在地下发生运移时的物理相态, 是整个初次运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很有 争论的问题。
•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有:水溶相、连续油相、气溶 相和扩散相。
• 3.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
• 运移相态是研究初次运移的中心问题,也是初次运移特 征的主要标志。它体现了烃类运移的性质是渗流还是扩 散流,并决定着初次排烃量的大小和效率,是定量评价 含油气盆地的基础。
石油地质学-10.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在静水条件下,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上倾方向 运移至圈闭中,因重力分异作用,气上、油中、水 下。当油气继续运移时,气占据上部,气顶体积增 大,油被挤出;油气继续运移,直到天然气占据全 部圈闭 。 静水条件: 油气藏(小气顶)→油气藏(大气顶)→ 气藏
Clq 2019/11/1
油气在单一背斜圈闭中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
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Clq 2019/11/1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聚集: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圈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 过程。
油气自盆地中心沿上倾方向向盆地边缘的一系列圈闭中 运移,天然气最易流动,占据盆地中心周围的最高位置的 圈闭,而石油则占据其下倾方向位置较低的圈闭。
Clq 2019/11/1
3、圈闭的闭合高度 圈闭的闭合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的高度或油水过 渡带的高度,否则都不可能形成有效圈闭,前者将被水冲 刷带走,后者虽有油聚集但不可能产出纯油。 4、保存条件 圈闭的上方必须由封闭良好的盖层,没有良好的保存 条件,很难形成大的油气藏。 由此可见,能形成大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大容积、 油源近、形成时间早、闭合高度高、保存条件好这五个基 本条件。
Clq 2019/11/1
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
原生油气藏: 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由分散到集中,在圈闭中第一
次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或者在生油气层系中形成的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油气运移到新的圈闭中重新聚集形成 的油气藏;或者在非生油层系中形成的油气藏。
Clq 2019/11/1
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互层式最好。
Clq 2019/11/1
正常式
侧变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5)流体热增压
当泥岩埋藏比较深,地层温度增加,流体发生膨 胀,增大剩余压力,促进流体流动。水随温度增加, 体积也会发生膨胀,产生水热增压作用。
一般说随埋藏深度加大,地温梯度增大,水的比容 增大。水的这种膨胀作用促使地下流体的运移,当然 也助于烃类的运移。 此外,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有新流体的生成,如H2O、 油和烃类进入孔隙中必然会加大热增压现象。
(2)欠压实
查普曼(Chapman,1972)指出,泥岩正常压实排水的主要 时期和油气大量生成在时间上的矛盾,使通过正常压实水流载出 的油气可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欠压实作用得到调节。对于较 厚的泥岩,由于传导能力的限制,以致在负荷压力下内部的流体 不能及时排出,于是造成欠压实,产生异常高压,在油气生成、 运移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砂页岩互层的层序
由于泥质沉积物和砂质沉积物的原始结构不同, 其抗压性能也不同,在压实过程中泥岩孔隙度丧失得 快,说明在相同负荷下泥岩比砂岩排出流体多,所产 生的瞬时剩余流体压力比砂岩大,因此流体运移的方 向是由页岩到砂岩。在砂、泥岩互层的情况下,泥岩 中流体的运移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总是指向 砂岩,砂岩中的压实流体只能与所排入的压实流体一 起沿砂层做侧向运移。
(1)欠压实使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不同程度的延缓,如果流 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 积极作用。
(2)欠压实还使更多的水较长时期处于高压下,这有利于促 进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有利于油气在水中的溶解。
(3)欠压实地层中流体的异常高压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 的潜在动力,这种异常高压远远超过一般正常压实地层的剩余压 力,因此在多相流体运移过程中,它可以推动油气去克服毛细管 阻力,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使岩层产生微裂隙,给油气运移创造 更好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 苯和石油醚、醇等。
a
30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 天然气:广义讲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均可以称天然气。狭义的天然气 是气态烃和非烃气。
• 比重:20摄氏度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比重大于0.90的为重 质石油,小于0.90的为轻质石油。
• 粘度:1泊=1达因的切力作用于液体流动速度为1厘米/秒移动1厘米每 平方厘米。石油是粘性流体。厘泊=1/100泊。 大庆油田的石油粘度为19~22厘泊。
• 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现象,常用于检测 岩芯是否含油。饱和烃不发光,芳香烃和非烃发光。轻质油发浅兰色, 含胶质多的石油一般发绿或黄色,含沥青多的石油发褐色荧光。
3 溶解气:溶于水或石油的天然气,常溶于饱和或过饱和的油藏中,重烃气 高达40%。
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 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一般分布在地下3000-4000米深处。
5 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a8月日喷原由10吨。
15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高地温区 低地温区 深 浅 盆地中心 盆地边缘
3.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
蒙脱石 失去热结力合水伊利石自由水水载V体(压运力移)
4.甲烷气的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伴随有CH4等烃类产生
提供动力和通道:异常高压 产生微裂缝; 提供载体: 促使烃类增溶,与水一起运移出生油层
烃源岩生烃过程也孕育了排烃的动力,由此推断油气的 生成与运移是一个必然的连续过程。
❖欠压实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 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地层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导致孔 隙流体承担了部分上覆地层压力,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 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
欠压实带中异常高压驱动油气水——欠压实中心向上下排出
2.水热增压作用
—温度对流体运移的影响
H,T,泥岩中的 流体体积膨胀,P,促 使烃类初次运移。
一、油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石油游离相
为主分连散续状状
水溶相(少量)
水溶相 天 然 气 油 溶 相
游离相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1、压实作用
——生成油气的沉积物质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 导致孔隙缩小,流体不断被排出的作用。
❖正常压实:
——在压实过程中,岩石孔隙体积随上覆重力负荷(S)的 增加而相应减小,沉积物密度增大,流体相应排出,此时 孔隙流体基本保持静水压力的现象,即地层压力≈静水压力
4.距离:Tissot研究结果,有效排烃厚度28米。
二、油气的二次运移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物理相态
运移环境:运移通道粗,多样,毛细管阻力小。
油——游离相(连续的油珠或油条)为主。 气——游离气相为主、可呈溶解相。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示意图(据B.P.Tissot 1987)
第二节 油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及方向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和距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存在水溶相与游离相运移之争: 石油的 初次运移 ★游离相运移占主导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水溶相居次要地位;
第 十一 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油气运移: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位置 移动。 初次运移:指油气从烃源岩层进入储集层的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
根据时间顺序和介质条件的变化,可将油气运移分成初次运移和
二次运移两个阶段,但对整个油气运移来说,则是一个几乎同时存在 的连续过程。
力超过泥岩的承受强度时,则会出现泥岩破裂,从而使超压流体通 过微裂缝涌出。随着流体排出,孔隙超压被释放,泥岩回到正常压
实状态。
S=σ+ p
页岩孔隙度 压力 流体压力
NC
深度 深度 深度
UC P P
(a)
S (b)
(c)
图4-12 正常压实带(NC)和欠压实带(UC)上覆沉积物负荷压力(S) 正常压实带(NC)和欠压实带(UC)上覆沉积物负荷压力(S) 流体压力(p)及颗粒支撑的有效应力(σ)关系图 流体压力(P)和颗粒支撑的有效应力(σ)关系图(据Magara,1978)
渗透压差作用下流
体会通过半渗透膜 从盐度低方向向盐 度高运移,直到浓 度差消失为止。
促使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多种多样,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要排烃动力有差异,即上 述各作用力的作用时间及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在中-浅层深度,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 中-深层以异常压力为主要动力,由于油气大量生成主要发生 在中-深层,因此,异常压力更显得重要。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基础》-10-油气运移

疏导层
烃源岩
油
结论:没有油气运 移,就不可能形成 油气藏。
二、引起油气运移的因素 1、内在原因:油气是流体,具有流动性。 2、外界条件:地下具有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三、油气运移的证据 1、地面出露的油气苗、沥青; 2、背斜圈闭中油气水的分布; 3、开采油气,井间干扰现象;
四、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油气运移的机理 -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 油气在运移中所处的相态 - 油气运移的通道 - 油气运移的方向 - 油气运移的时期 - 油气运移的距离 油气运移路径的追踪(油气地球化学领域内容) 油气生-运-聚的盆地模拟(综合研究)
问题:表面活性物质数量太 少;胶束直径过大;如何 “破胶”将油释放出来?
气态烃 - 地表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大, 一般为几十ppm。 - 增大压力可使其溶解度显著提高
温压条件 甲烷溶解 度 标准状况 约25ppm 900米深处 900米深处 增大50倍 增大50倍 2500米深 6100米深 2500米深 6100米深 处 处 约增大100 约增大300 约增大100 约增大300 资料) ( 资料 倍 据 Hunt 1979资料) 倍
随埋深加大、 随埋深加大、地温增 高,流体受热膨胀 → 体积增大 → 层内压 力增高→ 力增高→流体运动 石英的热膨胀率为水的 1/15,水的膨胀超过 超过因 1/15,水的膨胀超过因 颗粒膨胀造成的孔隙体 积膨胀 欠压实段烃源岩层: 欠压实段烃源岩层: 水热增压现象较正常压实 含有更多的水) 段更明显 (含有更多的水) 方向:地温高处 地温低处 方向:地温高处→地温低处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油气运移 (原生油)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储集层 油气运移 油气藏
油气运移与油气生成及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再形 成过程紧密相联系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实沉积物的孔隙度随深度加大而减小,一般情况下 孔隙度与深度之间呈指数关系,即:
Ф =Ф0e-CZ 式中:Ф 为深度Z处的岩石孔隙度; Ф0为沉积物在地 表的原始孔隙度;e为自然对数底;C为因次常数,代 表正常压实趋势的斜率。
(3)蒙脱石脱水
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粘土,结构水较多,一般含有四 个或四个以上的水分子层,按体积计算,这些水可占 整个矿物的50%,按重量计可占22%。这些结构水在 压实作用和热力作用下会有部分甚至全部成为孔隙水, 这些新增的流体必然要排挤孔隙原有的流体,起到排 烃的作用。
蒙脱石在脱水过程中转变为伊利石再向绿泥石转化, 这一过程跟温度压力有关,其含量随深度加大而不断 减少,其转化率增加较快的深度大约是3200m。在泥 岩排液困难的情况下,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可加大异常 孔隙流体超压。
(4)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干酪根成熟后可生成大量油气(包括水)。这些油气 (包括水)的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体积,这 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后,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已 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流体排出不畅 时,也会增加流体超压。
胶体溶液的分散粒子不是单分子,而是有机酸(R桟 OOH)分子聚合体,它们的分子一端有亲油的烃链,另 一端有亲水的极性键,极性端因亲水而向外,非极性 端因亲油而向内,在胶束中心的亲油部分就可以增溶 一部分烃类,以起到对烃增溶的作用,主要代表 Baker(1959)、Cordel(1973)。
(三).初次运移的阻力
(1)分子间的吸着力 油气分子与烃源岩矿物表面分子间的吸着力包括吸收、 化学吸收和物理吸附三个层次上的分子作用力。 (2)毛细管阻力 除去吸着的烃类以外,进入孔隙空间中的烃类要以游 离相进行初次运移还必须克服巨大的毛细管阻力。 若以烃源岩微孔孔径为10~50nm计算,其毛细管阻力 为12~2.4MPa。 (3)油气的浮力
砂页岩互层的层序
由于泥质沉积物和砂质沉积物的原始结构不同, 其抗压性能也不同,在压实过程中泥岩孔隙度丧失得 快,说明在相同负荷下泥岩比砂岩排出流体多,所产 生的瞬时剩余流体压力比砂岩大,因此流体运移的方 向是由页岩到砂岩。在砂、泥岩互层的情况下,泥岩 中流体的运移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总是指向 砂岩,砂岩中的压实流体只能与所排入的压实流体一 起沿砂层做侧向运移。
(1)欠压实使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不同程度的延缓,如果流 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 积极作用。
(2)欠压实还使更多的水较长时期处于高压下,这有利于促 进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有利于油气在水中的溶解。
(3)欠压实地层中流体的异常高压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 的潜在动力,这种异常高压远远超过一般正常压实地层的剩余压 力,因此在多相流体运移过程中,它可以推动油气去克服毛细管 阻力,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使岩层产生微裂隙,给油气运移创造 更好的条件。
(六)渗析作用 渗析作用是指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 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
渗析作用示意图
(七)其它作用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还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压力,扩 散作用、碳酸盐固结和重结晶作用等。
(二)、初次运移的途径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 缝。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 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 裂缝。
(四)初次运移的相态及演变
初次运移的相态是指油气在地下发生运移时的物理相 态,是整个初次运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 个很有争论的问题。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有:水溶相、连续油相、气 溶相和扩散相。 天然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有:水溶液即石油或天然气分子完全溶解于孔隙水中 成为溶液状态进行初次运移。主要代表Admas(1903)、 Lewis(1924)、Baker(1960)、McAuliffe(1963~1978)、 Price(1976~1989)等。
排液方向
均一泥岩的层序 剩余压力的大小:
El=(ρbo-ρw)glo 一般来讲,深部沉积物 的剩余流体压力大于浅 处的剩余流体压力,在 均一岩性的层序里流体 一般是向上运移排出的
如果新沉积物的厚度在横向上有变化,那么由上式不难看 出水平剩余流体压力梯度远远小于垂向上的剩余流体压力梯 度,往往只是1/200~1/20,因此,大部分流体沿垂直方向 向上运移,只有很少一部分流体沿水平方向运移。
(2)欠压实
查普曼(Chapman,1972)指出,泥岩正常压实排水的主要 时期和油气大量生成在时间上的矛盾,使通过正常压实水流载出 的油气可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欠压实作用得到调节。对于较 厚的泥岩,由于传导能力的限制,以致在负荷压力下内部的流体 不能及时排出,于是造成欠压实,产生异常高压,在油气生成、 运移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 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源 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一、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1.烃源岩的压实 压实作用:随着上覆车技负荷的不断增加,下伏先期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的现象。 欠压实作用: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 排出受阻或未及时排出,泥岩得不到正常压实,导致 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地层的静压力(或沉积负 荷),出现孔隙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柱压力的现象。
因此,烃源岩生烃过程也孕育了排烃的动力。由此也 可推断,石油的生成与运移是一个必然的连续过程。
(5)流体热增压
当泥岩埋藏比较深,地层温度增加,流体发生膨 胀,增大剩余压力,促进流体流动。水随温度增加, 体积也会发生膨胀,产生水热增压作用。
一般说随埋藏深度加大,地温梯度增大,水的比容 增大。水的这种膨胀作用促使地下流体的运移,当然 也助于烃类的运移。 此外,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有新流体的生成,如H2O、 油和烃类进入孔隙中必然会加大热增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