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八)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学习啦在此整理了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篇11836年冬天,著名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
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
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
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
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里尼的墓碑。
在他的葬礼上,奏响了他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杯从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撒在他的灵柩上,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肖邦的爱国事例
肖邦的爱国事例
肖邦是一位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在19世纪初期对于波兰的爱国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肖邦的一些爱国事例:
1. 情感投注:肖邦对于他的祖国波兰深情厚意。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展示了对波兰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革命进行曲》和《英勇的波兰人》等作品都表达了对波兰民族英勇斗争和不屈民族精神的赞美。
2. 集资支持:肖邦在他的演奏会上经常利用自己的演奏来支持波兰国内的爱国运动。
例如,他在1830年起义时举行了一场演奏会,为起义者筹集资金,支援波兰反抗俄罗斯的斗争。
3. 海外声援:由于波兰在19世纪时仍处于分裂和被外国占领的状态,肖邦选择在海外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他的祖国。
他在海外积极参与波兰人的社区活动,并用音乐传播波兰文化和民族精神。
总之,肖邦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和活动表达了对祖国波兰的深深热爱和支持。
他为波兰爱国主义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波兰民族自豪和骄傲的象征之一。
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钢琴诗人——肖邦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国籍:波兰生卒年:1810—1849年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
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 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钢琴天才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
1 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
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
小学英语 英语故事(名人故事)钢琴诗人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Polish-born composer and renowned pianist, was the creator of 55 mazurkas, 13 polonaises, 24 preludes, 27 etudes, 19 nocturnes, 4 ballads, and 4 scherzos.Frederic Chopin was born in Zelazowa Wola, Poland, on February 22, 1810, to a French father and Polish mother. His father, Nicholas Chopin, was a French tutor to many aristocratic Polish families, later accepting a position as a French teacher at the Warsaw Lyceum.Although Chopin later attended the Lyceum where his father taught, his early training began at home. This included receiving piano lessons from his mother. By the age of six, Chopin was creating original pieces, showing innate prodigious musical ability. His parents arranged for the young Chopin to take piano instruction from Wojciech Zywny.When Chopin was sixteen, he attended the Warsaw Conservatory of Music, directed by composer Joseph Elsner. Elsner, like Zywny, insisted on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associated with Classical music but allowed his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more original imaginations of the Romantic style as well.As often happened with the young musicians of both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Periods, Chopin was sent to Vienna, the unquestioned center of music for that day. He gave piano concerts and then arranged to have his pieces published by a Viennese publishing house there. While Chopin was in Austria, Poland and Russia faced off in the apparent beginnings of war. He returned to Warsaw to get his things in preparation of a more permanent move. While there, his friends gave him a silver goblet filled with Polish soil. He kept it always, as he was never able to return to his beloved Poland.French by heritage, and desirous of finding musical acceptance from a less traditional audience than that of Vienna, Chopin ventured to Paris. Interestingly, other young musicians had assembled in the city of fashion with the very same hope. Chopin joined Franz Liszt, Hector Berlioz, Felix Mendelssohn, Vincenzo Bellini, and Auguste Franchomme, all proponents of the "new" Romantic style.Although Chopin did play in the large concert halls on occasion, he felt most at home in private settings, enjoying the social milieu that accompanied concerts for the wealthy. He also enjoyed teaching, as this caused him less stress than performing. Chopin did not feel that his delicate technique and intricate melodies were as suited to the grandiose hall as they were to smaller environments and audiences.News of the war in Poland inspired Chopin to write many sad musical pieces expressing his grief for "his" Poland. Among these was the famous "Revolutionary Etude." Plagued by poor health as well as his homesickness, Chopin found solace in summer visits to the country. Here, his most complex yet harmonic creations found their way to the brilliant composer's hand. The "Fantasia in F Minor," the "Barcarolle," the "Polonaise Fantasia," "Ballade in A Flat Major," "Ballade in F Minor," and "Sonata in B Minor" were all products of the relaxed time Chopin enjoyed in the country.As the war continued in Warsaw and then reached Paris, Chopin retired to Scotland with friends. Although he was far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revolution, his melancholy attitude did not improve and he sank deeper into a depression. Likewise, his health did not rejuvenate either. A window in the fighting made it possible for Chopin to return to Paris as his health deteriorated further. Surrounded by those that he loved,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died at the age of 39. He was buried in Paris.Chopin's last request was that the Polish soil in the silver goblet be sprinkled over his grave.钢琴诗人——肖邦肖邦是近代浪漫派的抒情音乐家,他在音乐史中,是一位神秘、爱国而最富于诗意生命的钢琴家。
钢琴诗人 肖邦
肖邦的首站是维也纳,再后途经斯图加特时, 得知祖国起义失败,华沙沦陷了,于是他怀着满腔 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写下了《C小调(革 命)练习曲》。1831年9月,肖邦到达巴黎,那时 的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 “七月王朝 ”时期,初 到巴黎的他,曾一度生活拮据,但他终究凭借着自 己精湛的琴技和高贵的气质大放光彩,还与不少音 乐界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们结成好友,其中包括李斯 特。为了进一步站稳脚跟,他不得不出入文化沙龙 与一些社会上层人士交往,1836年,邂逅了当时寓 居巴黎的著名女作家乔治· 桑。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 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友人 们赠送了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给肖邦, 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伴随着他,更使他感动 的是,当亲友送行到自己的出生地热拉佐瓦 沃拉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 的一些同学们竟早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 埃尔斯纳老师特地为送别自己而写的一首合 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这时的肖邦一定 料想不到,自己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肖邦与乔治· 桑相恋两年后开始同居,同年10月,肖邦 旧患肺病发作,两人一同前往马约卡岛修养。在养病的这段 日子肖邦乐思泉涌,不少佳作均出自这个时期,如《小狗圆 舞曲》。 回到巴黎后,肖邦一直住在乔治· 桑的家中,肖邦占有两 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 发,另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她家中,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 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肖 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到来了。 由于兴趣爱好的不同,再加上乔治· 桑女儿的因素,他们 在共同生活了8年后,感情破裂,终于分道扬镳,两人分手 之后,肖邦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
少年时代的肖邦,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 民间音乐以及不少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这 使他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了异常强烈的热爱之 情。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 生,且跟随院长埃尔斯纳学习,受益颇深, 18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些年里,肖邦 经常去乡间度假,他观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倾听农民歌唱、奏乐,并且参加各种乡村的 舞会和婚礼。祖国丰富的文化和民族民间音 乐,就像种子一样,深深地种在了肖邦的心 田。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希望各位喜欢!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篇1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
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
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英勇战斗,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
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
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
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
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
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
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3.1--1849.10.17)是一位波兰伟大的作曲家。
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
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
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
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
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
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
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
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
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
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
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
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
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
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
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
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
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
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
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
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
肖邦生平事迹
肖邦生平事迹肖邦生平事迹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幼他就和华沙一位钢琴家学习谱曲和钢琴,他第一次谱曲是在6岁,后来逐渐开始登台演出。
肖邦第一次在公众演出是8岁时,当他在宫廷的一场晚会上演奏时,瞬间震惊了但是参加聚会的权贵。
肖邦在青年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打算去国外学习音乐乐理知识,而在音乐才能逐渐提升的同时,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这为后期他在波兰的民族革命的过程当中的斗争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肖邦等联合本国内的一系列有志青年在国外民主势力的支持下开始策划民主革命。
这个时期,国内的民族主义革命的发展达到了高潮,他们一起组织了华沙起义,但是由于国内斗争条件的不成熟,起义以失败告终,而由于国内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肖邦离开华沙去了巴黎。
巴黎肖邦基本上度过了一段比较安逸的时间,他和一位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九年,这九年是肖邦生平创作的高峰时期,以他和乔治桑的感情为主要创作源泉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涌现,而肖邦同样也没有放弃波兰的解放事业,他为国内的同胞在英国开办了一场演唱会,来鼓舞士气。
肖邦的创作终止是在他和乔治桑分手之后,由于乔治桑的离开,肖邦再也没有创作出重要的作品。
而最后,他也是在巴黎自己的公寓内因为肺结核去世了。
肖邦怎么死的在肖邦的那个年代,波兰由于受到了强国的侵略,本民族的发展受到了沉重的压迫,而肖邦和一些爱国分子组织的民主运动却屡屡失败,这让肖邦没能把祖国从泥潭中解放出来,自己还被迫远走他乡,这个沉重的打击让他一度心情郁闷。
而历史上,肖邦去世时,年仅39岁,还是很年轻的。
华沙起义失败,肖邦被迫远赴法国,而在这时候,肖邦与他的爱人,和他同居九年之久的法国作家之间的感情开始出现了裂痕,之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彻底没有了可以修补的机会,肖邦选择了分手。
这对于当时的肖邦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不仅如此,肖邦还接连收到了家乡亲人去世的噩耗,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一方面面对着自己还在遭受欺凌的祖国,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肖邦却无计可施,只能满心的惆怅,另外一方面自己的感情受挫,加上亲人和挚友的相继离开,这些在肖邦心里都留下了阴影。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
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
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
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
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
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
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
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
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
肖邦详细生平
详细生平波兰浪漫诗人CYPRIAN KAMIL NORWID在1849年10月18日发表的肖邦布告中第一句这样写道。
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
我们不仅为那些杰出的钢琴家曲目中的肖邦作品而高兴,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肖邦音乐的广大诠释者。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927年开始设立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早在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傅聪先生和来自日本的KIYOKO TANAKA。
在下一届比赛中来自中国的LI-MIN CHAN和来自伊朗的ACHOT-HAROUTUNIAN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
在2000年的比赛中,中国选手李云迪充分显示了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和作为一个钢琴家无可置疑的成功。
仅仅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被认为"闻名于世"是非常恰当的。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19实际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
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
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
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
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
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 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
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
关于艺术的故事简短
关于艺术的故事简短1.有关艺术的故事短一点的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
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
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
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
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
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
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
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2.关于艺术的故事(简单)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
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你知道音乐家们都有些什么样的励志小故事吗?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关于音乐家励志小故事:肖邦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是的,是那首民歌”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
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
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己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
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第二年,他决定到法国去寻找艺术前程,从此,他开始了大量音乐创作,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波兰民族色彩。
肖邦详细生平
详细生平波兰浪漫诗人CYPRIAN KAMIL NORWID在1849年10月18日发表的肖邦布告中第一句这样写道。
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
我们不仅为那些杰出的钢琴家曲目中的肖邦作品而高兴,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肖邦音乐的广大诠释者。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927年开始设立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早在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傅聪先生和来自日本的KIYOKO TANAKA。
在下一届比赛中来自中国的LI-MIN CHAN和来自伊朗的ACHOT-HAROUTUNIAN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
在2000年的比赛中,中国选手李云迪充分显示了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和作为一个钢琴家无可置疑的成功。
仅仅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被认为"闻名于世"是非常恰当的。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19实际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
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
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
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
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
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 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
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的小故事【篇一:肖邦的小故事】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
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
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
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
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
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
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
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
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
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
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
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脑筋转一转你知道肖邦是哪一个国家的音乐家吗?你能说出肖邦的主要作品吗?【篇二:肖邦的小故事】八十八个琴键演绎三段感人爱情故事这是存世唯一一张肖邦的照片拍摄于 1849 年,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24 岁的钢琴诗人肖邦在家乡华沙欣赏歌剧时被一位长发飘飘的少女所吸引,她是康斯坦雅,明亮的双眸中闪烁着对音乐的爱恋,肖邦也悄悄地看着这位让他动心而如水一般的女子,肖邦对自己的好友说自己夜不能寐,总是思念着她的一点一滴。
“钢琴诗人”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有一半的法国血统。
他的父亲从法国移居到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
当肖邦6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
在老师的指引下,肖邦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
老师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一个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
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
”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纱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着生气勃勃的金钟和天竺葵。
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
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
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
不过,是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
10岁时,肖邦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
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
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精选
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精选成功从何而来?名人的成功故事或许能够给你答案!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篇1:肖邦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
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
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
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
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
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
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
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
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
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
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
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篇2:诺德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着,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篇3:华罗庚1910 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金坛。
肖邦名人事迹800字左右
肖邦名人事迹800字左右肖邦名人事迹1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久在异邦伴随着他。
送别的场面激动人心,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当时他创作的抒情歌曲《战士》可以表现出他对祖国的崇高的情感和别离她的心情:“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辞远行。
乘风疾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我的战马快似旋风,肯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勇敢战斗,假如我牺牲,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
……”肖邦刚到维也纳不久,还没有赶到巴黎,就得到了波兰11月29日武装起义的消息。
他愿像《战士》歌词里写的那样“乘风疾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他愿和全部的爱国志士一样,把自己的热血洒在波兰的国土上。
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懊丧地回到维也纳。
不久,肖邦得到消息,起义以失败告终,华沙陷落了。
肖邦感到这是他的民族的悲剧,他为祖国,为亲人担忧。
这种担心始终攫取着他的心。
他苦痛到极点,他生气地高喊:“上帝,你还在吗?你活着却不去报仇雪恨!俄国人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吗?——或者,或者你自己也是一个俄国人!?”肖邦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燃烧到顶点,他对侵略者进行了无情的责备。
在献身祖国、挽救祖国的神圣事业中,肖邦和密茨凯维奇走到一起,音乐家和诗人结成了战斗的友谊。
诗人于德累斯顿创作了长诗《葬礼》,肖邦创作了感人肺腑的不朽作品《葬礼进行曲》。
肖邦对祖国的沦亡,对自己不能再回祖国而成为流亡者,流亡在巴黎而苦痛,但他没有灰心,没有失望,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
他写到:“加里西亚的农夫已经给佛尔希尼和坡多利亚的农夫作出榜样,事情是不会没有恐怖的变故就结束,不过一切的结果都会产生一个壮丽的、宏大的——波兰。
”在肖邦的心目中波兰是宏大的,将来仍旧会富强强盛。
这信念始终鼓舞着他在流亡的生涯中进行艰苦的音乐创作。
他创作了夜曲《对祖国的冥想》《波兰主题幻想曲》和《波兰葬歌》等等大量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乐家肖邦的故事⾳乐家肖邦的故事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是波兰⾳乐史上最重要的⼈物之⼀,yjbys⼩编为⼤家分享的⾳乐家肖邦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肖邦的爱国故事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肺病久治不愈,⽇渐恶化,稍⼀⾛动就虚汗如⾬,弱不禁风。
⼀⼋四⼋年⼆⽉⼗六⽇,肖邦在巴黎举⾏了他最后⼀次⾳乐会。
那天,⾳乐厅布满鲜花,⾳乐会的票在⼏天以前就已预售⼀空。
演出前,肖邦是被⼈⽤⼀顶轿⼦抬上后台的。
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扣⼈⼼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样充满⽣⽓和诗意,优美⽽动⼈。
当他⽤尽全⾝⼒量弹出最后⼀个⾳符时,听众的⽬光都集中到他⾝上了。
肖邦把⼿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来。
这时,静穆的⾳乐厅突然爆发出⼀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海的波涛⼀样向肖邦袭来。
过度的⾟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花飞闪,⼀切都在晃动,⼈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乐会的第⼆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喘,极度虚弱。
给肖邦看病的医⽣感到这对⼀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个好兆头。
⽽这时,正是⼀⼋四⼋年⼤⾰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
巴黎⼈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由的⽃争烈⽕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街上“⾃由万岁”的⼝号声。
没过多久,⾰命的烈⽕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们奔⾛相告:柏林⾰命了,维也纳⾰命了,意⼤利⽶兰⼈民赶⾛了奥地利侵略者。
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
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的激动,波兰祖国⼜有了希望。
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
从车站回来,⼼情的激动、⾏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步恶化了,他的⼼脏急剧地跳动,⼤⼝⼤⼝地喘息着。
肖邦的故事
弗里德里克· 弗朗索瓦· 肖邦 (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 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 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 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 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 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 “钢琴诗人”。
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 没有标题和情节。 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 —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 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 波兰的民族精神。
主要作品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 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1829年11月,肖邦在 华沙拉济维尔伯爵客 厅中演奏
A.T.克威亚特高斯基 绘画:《萧邦弹奏 钢琴》
早年生活在波兰 移居巴黎 惊现巴黎 英年早逝
爱祖国高于一切。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曲》
1836年,一位奇特的女人闯入了肖邦的生活,并对肖邦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就是当时法国风靡一时的女作家乔治?桑。
刚开始的时候,乔治?桑并没有给肖邦留下很好的印象。
但随着相处的深入,肖邦渐渐地对她有了好感。
乔治?桑的儿子患有风湿症,肖邦的肺病也愈加严重。
乔治?桑听从医生的建议,他建议肖邦与她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搬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岛疗养,希望那里温暖的气候,能够帮助两人恢复身体的健康。
1838年11月7日晚,肖邦一行人登上了前往马约卡岛的气垫船。
夜晚的大海黑漆漆的一片,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只有船尾激起的奇特粼光,照亮着黑夜。
船上的人都睡了,只有舵手,也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醒,整夜不停地唱着歌。
歌声并不美,却轻柔而低沉,质朴而感人,仿佛一缕青烟,在微风中飘浮。
肖邦听到这忧郁的歌声,独自走到甲板上,他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为了不吵醒船上的其他人,两个人尽量压低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肖邦的歌声已经脱离了舵手的歌声,渐渐地,他的思绪随着波浪飘得很远很远,好似一首朦胧而又甜美的歌曲……
舵手的歌声启发了肖邦,使他产生了灵感。
到了马约卡岛,肖邦直奔钢琴,迅速地将那首歌曲记了下来。
不久,著名的《g大调夜曲》成了他来到马约卡岛之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8年2月26日,肖邦在普莱埃尔音乐大厅举行了他这一生中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音乐会非常成功,可这场演出对肖邦已经极为虚弱的身体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演出结束了,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可肖邦却一头栽倒在舞台上。
22年前,肖邦最小的妹妹艾米莉亚就是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
肖邦病弱的身体以及日益严重的肺结核,也使得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1849年8月,姐姐路易斯一家三口来巴黎看他。
在肖邦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姐姐陪伴着他。
同年10月16日,肖邦的病情继续恶化,整天都在发烧。
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走近他,肖邦只能微弱地点点头。
泣不成声的苔尔斯娜强忍着泪水,跪倒在肖邦床前。
肖邦看着她伤心的样子,用微弱的声音说道:“请你为我唱首歌吧!”
朋友们都以为肖邦进入了幻觉,可谁又愿意拒绝他最后的请求呢?于是大家共同把钢琴抬到了卧室门口。
苔尔斯娜的声音里带着哽咽,脸上挂满了泪珠,她无比伤感地演唱了一首《贞女颂》。
黄昏悄悄来临,房间渐渐地暗了下来。
肖邦有气无力地伸出自己枯瘦的右手,低声问道:“是谁在我身边?”身旁的姐姐路易斯赶紧走到他的床前,就听到肖邦喃喃地说道:“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作曲家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上。
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
1849年10月17日凌晨2时,肖邦带着他对音乐的眷恋,带着他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永久地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
《葬礼进行曲》
早在1837年的一天,肖邦来到画家齐姆的住所,将他对祖国人民饱尝压迫和奴役的忧虑向这位画家倾诉。
为了安慰这位音乐家,齐姆想起他画室里有一具骷髅,曾被装扮成钢琴演奏家的形象,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不料,这件事触动了肖邦,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骷髅跟前,脸色苍白,目光呆滞。
此时此刻,华沙的腥风血雨,祖国的解放斗争,齐聚心头。
“我想弹琴了!”肖邦大半天才吐出的一
句话,让齐姆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肖邦坐在钢琴前,弹出了一首《葬礼进行曲》。
两年后,他又创作了《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并将《葬礼进行曲》作为其中的第3乐章,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哀怨之情。
肖邦在创作《葬礼进行曲》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悲痛沉重的《葬礼进行曲》竟成了他自己葬礼上的揭幕曲。
1849年10月30日,在圣马德莱娜大教堂,管弦乐团奏起了《葬礼进行曲》,送葬的队伍一直走到皮耶?拉雪兹墓园,那杯陪伴着肖邦半生的波兰土永久地洒在了他的坟墓上。
依照肖邦的遗愿,姐姐路易斯带着装有肖邦心脏的骨灰盒,将其安置在华沙圣十字教堂。
一年后,一座雄伟的纪念碑永远地矗立在肖邦的坟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