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曲》

1836年,一位奇特的女人闯入了肖邦的生活,并对肖邦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就是当时法国风靡一时的女作家乔治?桑。

刚开始的时候,乔治?桑并没有给肖邦留下很好的印象。但随着相处的深入,肖邦渐渐地对她有了好感。乔治?桑的儿子患有风湿症,肖邦的肺病也愈加严重。乔治?桑听从医生的建议,他建议肖邦与她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搬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岛疗养,希望那里温暖的气候,能够帮助两人恢复身体的健康。

1838年11月7日晚,肖邦一行人登上了前往马约卡岛的气垫船。夜晚的大海黑漆漆的一片,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只有船尾激起的奇特粼光,照亮着黑夜。船上的人都睡了,只有舵手,也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醒,整夜不停地唱着歌。歌声并不美,却轻柔而低沉,质朴而感人,仿佛一缕青烟,在微风中飘浮。

肖邦听到这忧郁的歌声,独自走到甲板上,他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为了不吵醒船上的其他人,两个人尽量压低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肖邦的歌声已经脱离了舵手的歌声,渐渐地,他的思绪随着波浪飘得很远很远,好似一首朦胧而又甜美的歌曲……

舵手的歌声启发了肖邦,使他产生了灵感。到了马约卡岛,肖邦直奔钢琴,迅速地将那首歌曲记了下来。不久,著名的《g大调夜曲》成了他来到马约卡岛之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8年2月26日,肖邦在普莱埃尔音乐大厅举行了他这一生中的最后一场音乐会。音乐会非常成功,可这场演出对肖邦已经极为虚弱的身体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演出结束了,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可肖邦却一头栽倒在舞台上。

22年前,肖邦最小的妹妹艾米莉亚就是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肖邦病弱的身体以及日益严重的肺结核,也使得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1849年8月,姐姐路易斯一家三口来巴黎看他。在肖邦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姐姐陪伴着他。

同年10月16日,肖邦的病情继续恶化,整天都在发烧。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走近他,肖邦只能微弱地点点头。泣不成声的苔尔斯娜强忍着泪水,跪倒在肖邦床前。肖邦看着她伤心的样子,用微弱的声音说道:“请你为我唱首歌吧!”

朋友们都以为肖邦进入了幻觉,可谁又愿意拒绝他最后的请求呢?于是大家共同把钢琴抬到了卧室门口。苔尔斯娜的声音里带着哽咽,脸上挂满了泪珠,她无比伤感地演唱了一首《贞女颂》。

黄昏悄悄来临,房间渐渐地暗了下来。肖邦有气无力地伸出自己枯瘦的右手,低声问道:“是谁在我身边?”身旁的姐姐路易斯赶紧走到他的床前,就听到肖邦喃喃地说道:“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作曲家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上。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9年10月17日凌晨2时,肖邦带着他对音乐的眷恋,带着他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永久地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

《葬礼进行曲》

早在1837年的一天,肖邦来到画家齐姆的住所,将他对祖国人民饱尝压迫和奴役的忧虑向这位画家倾诉。为了安慰这位音乐家,齐姆想起他画室里有一具骷髅,曾被装扮成钢琴演奏家的形象,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不料,这件事触动了肖邦,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骷髅跟前,脸色苍白,目光呆滞。此时此刻,华沙的腥风血雨,祖国的解放斗争,齐聚心头。“我想弹琴了!”肖邦大半天才吐出的一

句话,让齐姆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肖邦坐在钢琴前,弹出了一首《葬礼进行曲》。两年后,他又创作了《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并将《葬礼进行曲》作为其中的第3乐章,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哀怨之情。

肖邦在创作《葬礼进行曲》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悲痛沉重的《葬礼进行曲》竟成了他自己葬礼上的揭幕曲。1849年10月30日,在圣马德莱娜大教堂,管弦乐团奏起了《葬礼进行曲》,送葬的队伍一直走到皮耶?拉雪兹墓园,那杯陪伴着肖邦半生的波兰土永久地洒在了他的坟墓上。依照肖邦的遗愿,姐姐路易斯带着装有肖邦心脏的骨灰盒,将其安置在华沙圣十字教堂。

一年后,一座雄伟的纪念碑永远地矗立在肖邦的坟墓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