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讲义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现代文阅读(讲义解析版)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知识集结知识元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与各题型解题方法一、记叙文阅读知识点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记叙文中最常见的方式。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片段提到文章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开头,按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①使叙述有波澜;②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完整,使文章更充实。
(4)补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①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完整;②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3.记叙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4)以某人或某物为线索;(5)以感情为线索;(6)以见闻为线索。
二、记叙文阅读概括题解题方法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根据文章题干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3)在答题区域内提取相关信息(人物的动作与情感、事件的经过与结果);(4)将提取出来的信息整合,基本答题模式:①人+事+情感+结果(以人为主);②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以事件为主)。
2.概括人物性格与情感。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根据题干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3)在答题区域内提取相关信息(情感词、对人物的一系列正侧面描写);(4)将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归纳。
3.概括文章主旨。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等;(3)结合人物与文章内容概括。
4.表格类概括题。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概括内容参照题型1,同时注意表格内的其它信息,仿照其它内容的格式整合答案(不要求完全仿照,只要答题点不丢失即可);(3)概括情感参照题型2,同时注意表格内其它信息。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末讲义(课内阅读)

▪ 4.例如:(1)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 连用四个“险”字,写出了江水的“窄”、“急”、 “曲折”、“多滩”。
▪ (2)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围”、 “咬”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 觉得他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出山峰的 高峻。
▪ (3)描写巫山的云时,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 奇妙多变的特点进行了一番描绘:“有像牛马的, 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样就给了 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 2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 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 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 五、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
▪ 26.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 27.反映鲁达的武艺高强,勇武非凡 ▪ 28.鼻子上,味觉 ▪ 眼眶际眉梢,视觉 ▪ 太阳穴,听觉 ▪ 29.俺只指望……及早撒开 粗中有细 ▪ 30.反语 看我以后再来收拾你! ▪ 31.欺软怕硬 欺弱怕强 色厉内荏 ▪ 32.性格直爽、嫉恶如仇,为伸张正义而敢作敢为 ▪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 一、阅读《巴东三峡》(节选)
▪ 5. 本文写米仓峡引用了王昭君的故事,写白帝城, 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还有孙夫人、八阵图等历 史典故,典故的引用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三峡 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 6.示例: 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期末考试系统复习
(课内阅读)
▪ 一、阅读《巴东三峡》(节选)
▪ 1.山:多、高; ▪ 水:险; ▪ 云:奇妙多变 (答案不拘,合理就行) ▪ 2.这句话是描写巫峡风景的总领句。一方面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上学生活。
D.《琐记》《范爱农》两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2.《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3.填空。
《朝花夕拾》中文章根据主题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批判丑恶现象的,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一类是_______________,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一类是_______________,如《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4.填空。
“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她是________(人物)。
(《朝花夕拾》)5.根据提示猜人物。
(1)“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_______)。
(2)“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这是(_______)。
(3)“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是(_________)。
6.下列各项文学名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B.《五猖会》中,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讲义 6《藤野先生》-部编版

激趣导入: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学习要点:一、重点1. 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二、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整体感知:一、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
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结构梳理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见藤野之前(1-3)(在东京)(1)往仙台、初到仙台(4-5)相识(6-10)(二)相识、相处、离别 (2)(在仙台)(4-35) 相处(11-23)匿名信事件 (3)离别(24-35) 看电影惜别(三)对藤野的怀念(36-38) 藤野先生 明线: 与先生的交往 暗线: 作者爱国情感 形 散 而 神 不 散课文精析:一、分析典型事件,概括人物形象。
1. 初识藤野先生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初中语文讲义.doc

初中语文讲义第一讲现代文的基本文体知识现代文在我们中学生中通常是指记叙文、说明了文和议论文。
它们主要是按其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来分类的。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议论文。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杲。
但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具备这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中一些也可以省略。
但人物、事件的经过是必不可少的。
2、线索大凡记叙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线索可以是人、物、事、思想感情等。
3、记叙文的描写方法记叙文的的描写方法主要指的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它们是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
4、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来写文章显得真实亲切,而用第二人称写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5、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阅读说明文主要把握三个方面的知识,其一是找准和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特点,是一个事物所特有的东西,具有独特性。
其二,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解释说明、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下定义、分类别等。
其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另外,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两种。
一般地事理性说明文往往运用逻辑顺序。
三、议论文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看法、见解。
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例如《苏州园林》。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所有材料(事实和道理)它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议文的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议论文的分类,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为两类:立论文和驳论文。
初中语文培优讲义第四讲《记叙文阅读技巧(一)》课件

•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 (反、实质),抒发作者…… 的感情。
• 3、记叙文的结构
• 1.文章的结构形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 4、分析人物形象 • 一、描写的种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 二、分析人物形象 • (一)从人物的直接描写来分析 •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只是在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
“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 2.行动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 3.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 4.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较好地揭示
•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 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
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
说的“借景抒情”;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
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做“寄情于景”。
• 7、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 一、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
• 2.分析记叙的线索
•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 者的情感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一)(教师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一)一、明确考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朗读停顿、文言虚词、句段的翻译等等。
知识链接: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它们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在初中阶段,应该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作用,其中,“之、以、而、其、于”应该重点掌握。
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⒈起指代作用,如“之”“其”;⒉起组合作用,如“以”“为”;⒊起连接作用,如“而”“则”;⒋起语气助词的作用,如“也”“焉”“乎”。
二、课内知识回顾(请注意加粗的字词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初中语文培优讲义第10讲《文言文阅读技巧》课件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 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方法指津
文言文在初中阶段,主要是要求掌握浅近的文言文,以及有关的基础知识。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尽量多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词汇,主要是文言实词,即我们常见的一些文言实词。其实,文言实词就是我们现代汉语的“祖先”,我们的现代汉语就是在文言即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在说法上有些变化而已。古汉语说的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则说的是双音节词,如古汉语说“伐”,现代汉语则说“讨伐”、“进攻”等。另外,在句式上也有一些变化,如,古汉语的疑问句往往将疑问代词“何”等提在句子前面,现代汉语则用疑问词“吗”等替代。
宦官、大官僚联合势力的强烈反击,以惨败告终。柳宗元和参加永贞革新的其他官员同时遭到贬谪的处分。柳宗元先是被贬永州(今属湘南)司马,十年后,再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和柳宗元一起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市西),地理条件比柳州更艰苦。柳宗元想到刘禹锡要随身奉养老母,便主动请求朝廷,和刘禹锡更换贬所。后来刘禹锡虽然去了连州(今广东连县),但柳宗元舍己为人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讲义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

激趣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难点理解作者的心境。
整体感知:一、理解文题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
“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
“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二、了解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梳理结构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庭下——影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后几经辗转,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阅读理解教辅初中材料

阅读理解教辅初中材料篇一:初中语文阅读辅导讲义初中语文阅读辅导讲义(40课时)苟钟一、记叙文阅读(15课时)二、说明文阅读(12课时)三、议论文阅读(10课时)四、现代文阅读综合辅导(3课时)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必备基础知识(3课时)1、概念及文体特点。
2、分类。
3、记叙的要素。
4、记叙的顺序。
5、叙事线索。
6、记叙的人称。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一)(5课时)1、基础知识考查:拼音、词语及书写。
2、记叙的要素,文章基本内容理解。
3、记叙文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层意。
4、信息提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5、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三、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二)(5课时)1、文章关键词语及句子的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2、各种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人称的作用。
4、对文中具体文段或句子的品析:(1)文段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开头、中间、结尾);(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3)记叙文中抒情句段的作用。
5、修辞手法在文中的理解及表达效果。
6、记叙文的标题:(1)给文章拟标题;(2)判断、选择标题。
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二)(2课时)1、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记叙文阅读拓展延伸:(1)结合文章内容补充;(2)根据文章主题拟广告、宣传标语、对联等;(3)联系实际谈体会;(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续写。
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阅读必备基础知识(3课时)1、说明文概念及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
3、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如何把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一)(3课时)1、如何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意。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4、说明顺序的作用。
三、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二)(6课时)1、说明方法:(1)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关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阅读题答题格式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平实(2)生动3、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1)加点词的作用;(2)能否替换词语,并说明理由;(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4)“这些条件”,“这种现象”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
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
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
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
(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B.场主积薪其中C.一狼洞其中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选择题1.《朝花夕拾》中,“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终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他”是()A.寿镜吾B.范爱农C.藤野先生D.鲁迅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了童年生活里对自己影响深刻的几本书。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书名。
《_____》虽然刻印粗拙,却是作者最心爱的宝书,使他今后更爱搜集绘有图画的书籍;《______》虽是带图画的儿童读物,读后却令他生疑,甚至引起反感和恐惧。
3.填空题。
鲁迅的《朝花夕拾》,在《范爱农》中追述了在________(国名)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在《父亲的病》中回忆了少时父亲得了______(病名)却被江湖庸医耽误而去世;《琐记》中描写了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看到_____(校名)和矿务铁路学的种种弊端。
4.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1)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中“她”是_____________(填人物)(2)中“他”是_____________(填人物)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填空。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选文中的“他”是《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
他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题。
(1)《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郭巨埋儿”和“________”的故事,引发了对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2)鲁迅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以《____________》为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后来结集出版,这本书更名为《朝花夕拾》。
7.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有很多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大战红孩儿、偷吃人参果、真假美猴王等。
初中语文讲义

第一块内容为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8分)第二块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第三块内容是古诗文阅读。
(正确背默古诗文8分)(文言文阅读10分)(古诗词赏析4分)古诗文背诵和默写重点:1~6册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运用目标:正确默写其中16篇文言文,如《〈论语〉十则》、《桃花源记》等;古诗词34篇,如《观沧海》《钱塘湖春行》等,均要求理解、背会、写对。
在考试时,一般会有三种出题类型:第一种是直接型默写。
此类题一般为补写式,即要求根据上句(下句)写下句(上句),或者根据两头写中间(根据中间写两头)等。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后一句为默写部分。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准确熟记考纲规定的古诗文篇目(文段)。
默写时要认真细心,注意字形和句式。
第二种是理解型默写。
此类题不仅考查对古诗文重点句的识记,更重要的是从内容、含义、情感等多角度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例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需关注古诗文中的重点句,在熟练默写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把握其具体特征,如巧用修辞、蕴含哲理、情景交融、警策励志、伤时忧国等。
第三种是主题型默写。
此类题可以看作是理解型默写的延伸,它既考查对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又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分析与归纳概括能力。
例如: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一束花,一座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禹锡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从内容、含义、情感等方面理解古诗文外,还要善于归纳总结,即将相关的古诗文语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归类整理。
如按照季节、哲理、亲情等进行分类记忆。
默写时要审清题意,把握主题,抓住提示语,调动记忆库,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末讲义(读本阅读)

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又使文章有诗情画 意。 ▪ 作诠释,“这是什么道理?······掩映成趣”解说了 建筑物与树木的搭配效果。 ▪ 21、①主体分明 ②巧用藏景与借景 ▪ ③大园中包小园 ▪ ④摹仿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⑤建筑物安排巧妙 ⑥树木姿态曲尽画意 ▪ ⑦善用“佳石”使园生色 ⑧借用诗句锦上添花 ▪ ⑨遵循画理
作比较:(第③段)通过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 点——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 三、《奇妙的海洋生物》 ▪ 15.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
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 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 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 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期末考试系统复习
(课内阅读)
▪ 一、《藏羚羊跪拜》
1、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 神圣的。
▪ 2、(1) 外貌描写 (2) 心理描写 ▪ 3、 承上启下 ▪ 4、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 。 ▪ 5、对生命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对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 6、 言之有理即可 ▪ 7、示例: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 二、《“偶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发现》
8、X射线 时间顺序。 ▪ 9、离开实验后,由于想起阴极射线管的电源
还没关就返回实验室 ▪ 10、加上引号说明大发现不是偶然得来,古今
中外一切伟大发现无不是仔细观察,潜心研究 的结果。 ▪ 11、伦琴没有轻易放过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似乎 是偶然的现象,继续实验,深入研究,终于发 现了X射线。 ▪ 12、不能删去,既表现了这种X射线发现的划 时代意义,又表现了伦琴发现X射线所产生的 轰动,突出了题目的“大”,同时又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讲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讲义【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小儿垂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
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生思考并回答)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著名作家鲁迅,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吧!(板书课文题目及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古诗词导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其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用童心阅读、感悟文章,消除阅读鲁迅文章的距离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资料助读:课件出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1)《狗·猫·鼠》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中列举猫的罪行,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这些罪行主要是:一,________;二,________;三,________。
虽然后来知晓隐鼠并不是猫所害、但鲁迅先生还是没对小猫产生好感。
文章讽刺和嘲讽生活中与猫同一类型的人。
(2)《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
遇到山中妖精,山中妖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于是一变①________,二变②________,三变③________,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3)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像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④道“我姓孙。
”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
”④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⑤。
”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
你这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⑥,好么?”⑤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⑥。
上面文段中横线处是同一人物形象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称呼。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称号。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________2.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常常给人深刻的印象,你最欣赏《朝花夕拾》中哪个人物形象,结合事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3.名著阅读(1)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精品课件 第4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材料一用新闻报道《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 原因及要求。 B.材料二采用列图表的方法说明了光明中学初三学生使用手机对视力影 响最大。 C.材料三表明,法国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一律禁止在校 内外使用手机。 D.从相关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意大利、法国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比中国要 求更严格。
③在主题上,较集中。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如 2021 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则材料从“嫦娥 五号”“北斗系统”和“神舟飞船”三个角度体现了中国对人类航 天事业的巨大贡献。 特点 ④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引导考生关注 社会热点,体现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联的特点。如 2021 年湖南湘潭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脱贫攻坚”、江苏“老人和数字化生活”、北 京“智慧城市”等。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类型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 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 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 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 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 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 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 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由材料一“教育部办 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及《通知》的具 体内容,材料二关于“初三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图,材料三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甚至在校外进行教 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材料四“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 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分析可知,四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小 学生手机的使用和管理”的问题来阐述的。
初中语文西游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语文西游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选择题1.阅读《西游记》,适合“精读”和“跳读”两种读书方法并用,其中精读就是细读、精思和鉴赏,请参考这三个角度,精读下面选段,做一处批注。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
”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现了本相。
他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选文中的“白骨夫人”曾分别变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戏弄唐僧,但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
3.名著阅读。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这段对话选自《西游记》中孙行者_____这一故事情节,这一故事情节,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的潜台词是_____,从中可以看出八戒_____的心理。
4.名著阅读噫!这兵器原是他们随身之宝,一刻不可离者,各藏在身,自有许多光彩护体。
今放在厂院中几日,那霞光有万道冲天,瑞气有千般罩地。
其夜有一妖精,离城只有七十里远近,山唤豹头山,洞唤虎口洞,夜坐之间,忽见霞光瑞气,即驾云头而看。
原是州城之光彩,他按下云来近前观看,乃是这三般兵器放光。
妖精又喜又爱道:“好宝贝!好宝贝!这是甚人用的,今放在此?也是我的缘法,拿了去呀!拿了去呀!”他爱心一动,弄起威风,将三般兵器,一股收之,径转本洞。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万苦千辛,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讲义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汇总第1课时专题一、描绘类(一)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分析一句话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等深层次意义。
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附例题)专题二、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附例题)专题三、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附例题)专题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一)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⑫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⑪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⑫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附例题)专题五、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附例题)专题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
即刻提出了质疑。
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
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
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附例题)专题七、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方法1.举例子:具体形象2.打比方:生动形象3.作比较:突出强调4.分类别:条理清晰5.列数字:具体准确6.下定义:科学准确7.引用:更具体(二)、说明语言1准确性2平实和生动(附例题)专题八、记叙文阅读(一)、修辞方法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4.排比: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二)、表达方式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5.说明(附例题)专题九、小说阅读环境描写:1.渲染气氛2.烘托情感3.表现人物性格或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待完善附例题)专题十、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待完善附例题)-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