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评价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评价技术研究

柴逸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天然的动植物为主要原料的复方或者单方药物,中药分析作为中药研究的眼睛,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瓶颈技术之一。中药分析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与作用机理,从而科学地评价中药质量。其核心是如何实现看得清(是什么),看得全(都看到),看得准(有多少)。

一、中药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当前,国内中药成分研究的主流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对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策略:遵循先化学分离、后分析鉴定,再结合药理实验以确定成分活性的导向方法,应用此法已分离了众多的活性化合物。但如何表征并辨析这些化学成分,现今仍存在很大难度。中药,其本身就是一个“大复方”,所含化学成分多且复杂,中药药效起作用的原理在于多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要达到科学评价中药质量的目的,必须对其中多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多数化学成分进行明确化表征。因而,中药分析与质量评价仍然面临对照品缺乏与所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等问题。

中药与西药不同,其本身就是一个灰色或者黑色体系,所含成分多且复杂,依据中医药理论,中药疗效的产生既不是单一活性成分的作用结果,也不是多种活性成分作用的简单加合,其中的很多活性或特征性成分并不是真正对应于中药药理功效的有效成分,中药药理作用的产生是由多种成分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应对其中多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但目前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过少,有限的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难以反映中药所体现的整体疗效。

近年来,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相关学者提出了诸多方法和研究思路,有拆方研究、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ADME/T)、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中药代谢组学、PK-PD相关性研究等,这些研究

方法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但仍也不足以解释和说明对应于中药某一功效的药效成分,更谈不上相应药效成分的量的控制。

随着色谱和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商品化,各大仪器公司纷纷推出一系列现代分析仪器设备,包括:Waters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Agilent 1200 rapid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RRLC),毛细管电泳、电色谱、芯片,高分辨率NMR、高分辨分行时间质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和离子阱质谱等。联用技术包括液相色谱-光谱联用、色谱-色谱(多维)、色谱-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等;其它相关分析技术: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免疫分析法(发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等),生物检定法(体内、体外测定法)。

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种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对切实解决现在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同时也促进了中药分析在仪器分析及智能化研究方面的快速进步,使中药分析进入方法准确、灵敏、精密、技术自动化、最优化、智能化的时代。采用现代分离和检测技术,特别是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中药分析方法和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来越多对照品的制备,为实现中药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采用现代高通量分析技术,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是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根据中医的证候,方剂的特点和变化(中医理论),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实现对中药化学成分色谱光谱表征,建立重现性好、成分明确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紧密结合,对中药多途径的病症靶点,建立或选取相应的证症相关的药理毒理体内外模型,通过对中药化学组分群、体内代谢过程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在中医方证相关理论指导下,以“方-证-效-有效化学物质群”为核心,通过指纹图谱及生物效应谱的建立,探讨生物体内相关化学组分群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寻找药效成分,建立符合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整体作用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

二、中药分析的关键问题

中药分析的关键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方法:如何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物质成分信息进行获取与评价?(看得清和看得全);另一个是标准:如何体现中医理论实现中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看得准)

西医实体本体研究思维,结果众多,散在,主要是分析型的微观数据。中药不同于西药,成分复杂多样,因此,进行中药分析,必须改变传统思维,由线性向非线性,均衡向非均衡,还原论向整体论的转变。

1. 单一成分为基础的“成分论分析”向成分群的“群学分析发展”,必须产生综合的效应评价模式。

2. “微观唯成分论”分析向宏观状态关系函数分析,“总量统计矩模型”

是构造微观与宏观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

开展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信息的获取与评价的方法研究,建立分析技术平台。

三、结语

中药分析是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关键。目前的中药分析仍存在化学成分不明确,质量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体内代谢与药效研究较少等问题。中药分析的研究,以中医复方配伍理论和方证结合为指导,与中药药效紧密结合,采取“方-证-效-有效化学组分群”研究模式,建立或选取证症相关的药理毒理体内外模型,通过对中药化学组分群、体内代谢过程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在经典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再采用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与成分明确化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模式,综合评价中药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