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 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
锐和民族大融合。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
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6、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此期广泛传播道教的文学影响:游仙诗及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与主题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 。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三人在文学创作中均有一定成就,尤以曹植为高,后人因合称之为“三曹” 。
建安七子: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七人。这七人均属曹氏集团中人物,创作风格大体相近,此名称最早出自于曹丕《典论? 论文》。七子中以王粲文学成就为
最高。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儒法兼取、礼刑互
用的思想。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举贤勿拘品行令》。
2、曹操的诗歌创作。曹操是建安诗歌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全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既有民歌特色又有自已的创新,他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汉未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悲愤情绪,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薤露行》对何进误国、董卓殃
民有很真实的描绘。《蒿里行》揭露初平元年袁绍等人兴兵讨伐董卓,内部混战的情形,突出地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苦寒行》和《却东西门行》描写征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十分逼真。另一类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类诗慷慨悲壮,具有更浓厚的抒情色彩。如《观沧海》、《短歌行》3.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风格
(1)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朱乾《乐府正义》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2)风格慷慨悲凉,语言极为本色。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3)四言、五言皆擅长
第二节曹植
一、生平
二、创作情况: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创作经历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前后两期
1、曹植前期诗歌创作。其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
(1)宴饮游乐唱和酬答,反映了贵公子的生活情景。如《公宴》、《侍太子坐》、《斗鸡》等。这类作品大都辞采华丽,充满贵族气,显露出诗歌的娱乐性和社会交际的功能。也有一些诗表现了友人间的真挚感情,主要是赠答诗如《赠徐干诗》。
(2)抒发个人的理想怀抱。如《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不惜牺牲的游侠少年的形象,赞赏了游侠少年的爱国精神,游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自我的化身。这类诗作者大都充满了乐观自信,洋溢着浪漫的情调,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气概。
(3)反映社会的现实。这类作品不多,今存只有《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两首,很值得珍视。
2、后期诗歌创作。曹植后期的生活与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植在曹丕父子的监视与迫害下忍辱苟活,抑郁悲愤。曹植后期诗歌创作主要是述说自己怀才不遇,壮志不遂的苦闷及所受迫害的悲愤,不像早期那样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沉悲凉,时常流露悲哀怨愤之情。
(1)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杂诗》。
(2)抒发自己被压抑被迫害的痛苦和不幸,如《赠白马王彪》,揭露了骨肉相残的残酷性;
《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自己对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怒;还有《吁嗟篇》,借蓬草被风所吹四
处飘荡来象征自己飘泊不定的命运。
(3)游仙诗和情诗。寄托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及怀才不遇的情感。《七哀》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美女篇》把女性形象写得美而深情,感叹自己身世潦倒。
三、曹植诗歌特色
1、乐府形式。曹植是第一个使乐府诗文人化的作家,他的诗脱胎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但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向,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诗转为以抒情为主。如《美女篇》,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而成。它标志着乐府诗向文人诗的转变,为后代诗
2、“辞采华茂”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诗用词华美而又形象生动,讲究用词的华美工巧,色泽的鲜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惊”“飘”用得工巧,又如《公宴》:“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其“冒”、“被”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形象而生动,不仅为诗篇增色,而且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