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第4章

《经济地理学》第4章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C=B1-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为中心地自身供给和提供商品的服务量
(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 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第一,均质平原; 第二,便捷交通;


第三,最近中心;
第四,完全竞争; 第五,充分服务; 第六,最大利润。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 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 结果怎么办呢?
15
那么,市场区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市场区的边界是 R 如何形成的呢?
R M T R T R M R R T R T M T R T M R T R T M M R T R M M R
特征

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 越少。 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 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 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 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
B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7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A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8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城市区位论及其应用

城市区位论及其应用

城市区位论及其应用?
中心地说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理论,产生于一次大战后的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创,该理论首次发表于《南德的中心地》一书中。

学说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和揭示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基本论点认为,城市形成于一定数量的生产地中的中心地,是向周围区域居住的人口供应物品和劳务的地点,而且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应遵循一定的等级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
假设条件:这里为均值平原,土地肥沃,资源分布、人口分布、收入分布均匀,对货物需求、消费方式都是一致的,无边界;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交通费和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移动都可行;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货物和服务,她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六边形网络:克氏根据周边最短而面积最大和不留空当的弥合性原则,认为市场区最合理、最有效的市场图形是正六边形体系。

等级体系的形成:克氏认为,按照三种不同的原则可以建立三种中心地等级体系,三种原则为:市场最优(供求)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行政最优原则,这三个原则的共同特点是:立足于服务职能,把城镇作为体系加以研究。

由于在不同的区域的特点不同,各个原则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不论在任何区域,三个原则均共同发挥作用,并影响着城市体系的形成。

中心理论的主要贡献:主要论述一定区域(国家)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同杜能与韦伯的理论一起,曾对国外人为地理学、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

经济地理学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地理论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节克⾥斯塔勒的中⼼地理论⼀、中⼼地理论产⽣的背景与⽬的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论⽂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这⼀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影响的中⼼地理论。

背景:进⼊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

⽬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中⼼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中⼼地、中⼼商品、中⼼地职能中⼼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地)⽣产、供给,⽽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地职能:供给中⼼商品的职能。

中⼼地:供给中⼼商品职能(中⼼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中⼼性中⼼性是指就中⼼地的周围地区⽽⾔,中⼼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地发挥中⼼职能的程度。

中⼼性⼀般可⽤下式表⽰:C=B1-B2式中:C中⼼地的中⼼性;B1中⼼地供给中⼼商品的总量;B2中⼼地供给中⼼地⾃⾝的中⼼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性即中⼼地供给⾃⾝中⼼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地区域)以中⼼地为中⼼的区域称为中⼼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地区域。

具体说,是中⼼地的周围从中⼼地接受中⼼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地,中⼼商品有剩余,⽽在中⼼地的周围区域中⼼商品不⾜。

中⼼地中⼼商品的剩余部分便⽤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商品的不⾜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商品服务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地的某种中⼼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中的空间边界。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谢谢!
某中心地
某中心地商品的上限
(商品最大销售距离)
某中心地商品的下限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
特别提示: ➢当商品服务距离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 自身职能;当服务距离等于服务下限时,企业获取正常利润; 当服务距离小于服务下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
初期
中心地形成的初期:
当某一种货物的供应点只 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 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 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 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各自独立而不相连。
二、中心地理论基础与模式
假设条件:研究区域地理条件均质;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 服务的地点。
中心货物和服务: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它们 出售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为期周围区域的居民,也称之为中心地 职能。它们是有等级的,高等级中心地提供高级别的服务;低 等级中心地提供低级别服务。
中心地模式:
中心地在假设条件下,均匀低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 心地间的距离相等,服务范围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域 ;
任何一个中心地都有6个同级中心地与之相邻接;随着 服务范围的瓜分于影响,最终就会形成每一个高等级 (A级)中心地周围有六个次一级(B级)中心地包围, 而形成正六边形。 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的空间结构。这样, 每一个次一级中心地则成为六边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 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而相互嵌 套,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空间形态受市场、交通、行 政因素的制约,即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的(修正)影响下的中心地协调空间形态模式。
中期
中心地形成的中期:
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 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 回因此而缩小。这时,该货物 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 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彼此 相切的。 各中心地争夺空间而平分。

城市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
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近代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6对. 市比项场原则
➢ 形成机制
对城市周围农业地 租和土地利用进行 分析,受到当时主 流经济学一定程度 上的接纳。
(1)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于经营的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销售成本等于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若以R为产品利润(也称地租),则有:
R=(P-C-Kt)Q 其中:R 为地租收入;P为单位农产品销售价格;C为单位产品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单位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区位地租与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和运费都呈反方向变动。
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 区位论 区位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科。
微观区位论:论述具体生产部门或经济设施分布地点的优化选择理论。
宏观区位论:关于一国或一地区经济活动综合布局的优化选择理论。
二、区位论发展阶段
项目\阶段 起始时期 涉及对象 追求目标 理论特色 代表人物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20年代 第一、第二 产业 成本最低 微观的静态 平衡
一、古典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地租曲线
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 连接的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 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此可形成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
➢ 空间配置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25
二、城市分布体系与中心地带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 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 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 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 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 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 要中转节点,属于 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 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如沪宁地区城镇体系,在沿长江400多公里长的流 域内,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 州、上海等特大和大中城市。
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扬州
镇江 南京
常州
南通
无锡 苏州
上海
湖州 杭州
宁波
城市人口50万-20万 城市人口100万-50万 城市人口400万-100万 (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15
一、城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 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原因: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 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 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城市规模经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资本效率、规模收益(规模报酬递增)是城
市规模经济的基本机制。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一.单选题1.基督教的创始人是()。

A.穆罕默德B.孔子C.耶稣D.释迦牟尼2.根据G.尼尔森1985年对164个国家、589个民族集团的研究,结果是其中真正的理想民族国家(即纯粹一个民族国家)只有一个,这个国家是()。

A.日本B.中国C.冰岛D.美国3.()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A.文化生态B.文化景观C.文化扩散D.文化区4.结构主义是根据()来解释现实。

A.诸因素之间的关系B.事物C.社会事实D.现象5.人类种族可分四大类,其中()主要特征是肤色深,儿童的头发有时为红色甚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

A.白色种族群B.黑色种族群C.棕色种族群D.黄色种族群6.“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是哪位地缘政治学家的名言()。

A.克莱因B.马汉C.斯皮克曼D.柯恩7.“谁能控制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地带,谁能控制心脏地带,即可控制世界岛;谁能统治世界岛,即可统治世界。

”这句话是()的名言。

A.麦金德(HalfordJ.Mackinder)B.基辛格C.格涅夫·布热津斯基D.希特勒8.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佛教属北传佛教中的分支,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为()。

A.蒙古文系统B.回文系统C.汉文系统D.藏文系统9.不管是在地域的分布上,还是在信奉的人数上,()都是最具世界性的宗教。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10.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的游客,这包括那些居住在巡游船上上岸游览的乘客,但不包括过境旅客。

A.至少1夜B.至少24小时C.至少1夜但不超过1年D.至少24小时但不超过1年二.多选题11.()两人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A.亚历山大?冯?洪堡B.卡尔?李特尔C.荷马D.埃拉托色尼12.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组织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一、摘要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即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理论。

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各类经济活动寻找最佳的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之分;从区位理论体系来看,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和行为学派;以产业而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本文从区位论发展的先后,去分析各种产业的区位论,系统完整的概论区位论的发展体系。

二、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2)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着重从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原则,探讨工业区位的移动规律。

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习题解答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习题解答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概念题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

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最大的销售距离);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需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答: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杜能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二、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斱式的空间配置: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在新 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区位理论
第五小组 袁敏 李双双 谷振阳
区位理论
•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 • 三、古典区位理论 • 四、近代区位理论 • 五、现代区位理论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探索:一般空间法则。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区位不消费区位之间的距 离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各种农业生产斱式在空间上呈 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
论的基础。
五、杜能理论的缺陷
一、韦伯理论前提不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定条件:
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斱法,研究空间法 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斱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
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理论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寻求最大利润化点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
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概述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

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的不同。

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

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

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

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空间形态受市场、交通、行 政因素的制约,即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的(修正)影响下的中心地协调空间形态模式。
.
12
(三)三种中心地等级体系 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统)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
•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 1,2,6,18, 54,…。即从区域 内次级中心地开始, 中心地的数量关系 为低级中心地数量 为其上一级中心地 的3倍。
实例2:
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 居民点设置A.B.C三级; C级——3000名居民,生 活用品、烟草、报刊、咖 啡、饮食店、加油站、邮 局等设施; B级——35000名居民,纺 织品、家具、书刊、钟表 等专业门市部;专科医生 诊所、医院、中学、职业 学校、剧场、游泳池; A级——服务于圩田上的 所有居民,设施好,超过 了C级与B级;尽量把高 一级设置在低级的中央。
9
后期
低等级 城市 低等级城 市服务范围
中等级 城市 中等级城 市服务范围
高等级 城市
高等级城 市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城市六边形服
.
务范围的形成与1嵌0 套
六边形市场范围形成: 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 范围都是圆形相切缺不 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 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 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 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 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 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 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实质上中心地的范围在 现实世界里是一个正六 边形,而不是圆。
低等级低等级城市城市低等级城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市服务范围中等级中等级城市城市中等级城中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市服务范围高等级高等级城市城市高等级城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市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六边形服不同等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六边形市场范围形成

第五章城市经济行为选址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五章城市经济行为选址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五章城市经济行为选址城市经济活动位置的重要性。

商业土地意图实现最大的利润,居民或其他非商业用户则按照实现的最大效用来确定。

第一节城市区位理论一个经济活动的定位很少只是单纯地根据位置地要求来确定,而通常是由多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具体经济行为的位置选择只有在对可供选择的位置进行有缺点评价之后才能确定。

? 克里斯泰勒(1966)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标准化理论,是探索城市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所创立,他在1933年所著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

所谓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

一般来说,中心地的等级愈高,它所能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种类也愈多,即担负的中心地职能愈多。

由于空间距离衰减法则的作用,周围地区对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需求量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

对于货物G来讲,在中心地O点销售数量最大,随着距离增大,到了C点,由于交通费用非常高,以致于 C点居民对货物G的需求等于零,这时货物G取得最大销售范围,即以OC为半径的圆(最大销售范围之所以为圆形,是因为圆形市场区是最有效、最理想的图形,数学上也可以证明,等周长范围内,以圆的面积为最大)。

对于提供货物G的企业来讲,盈利是其生存的必要前提,我们把一个企业为维持经营活动所必须赚取的最低收入称之为门槛,通常用该企业所需服务的最低人口数来代替,并称之为人口门槛。

货物G的门槛范围就是以OA为半径的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在一定区域内总有若干个中心地提供货物G。

这样,对于中心地 O来讲,其货物G的实际销售范围是介于最大销售范围和门槛范围之间的圆形区域,即以OB为半径的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的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现象的科学。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又称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对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六边形图示,对城市体系规模加以概括,是关于城市数目,阶层,规模以及分布的理论,其具体理论包括:一、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
①在一定地域内,城市是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内的居
民提供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等,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中
心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其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
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种类多,如大商场医院
等。

每一个高级中心地都包括各个级中心地,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物资供应地服务供应范围有上限界限,如果上下限都很大的话,就有高级物资和服
务,成为高级中心地,相反,就是低级中心地。

③商业地区建立某种物资供应,都有一个最低的利用人口,即人口数量少也不能成为
高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六角形网络。

①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物质分布的平等,人口的均匀分布,人们的收入,
对物质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

②有统一的交通系统,统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

④任何中心地提供的服务和物资的价格相等,消费者购买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
于售价加运费条件下,中心地是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相等,服务
范围也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

推崇运费最低原则,两圆形区橡胶区域被相邻的两个
中心区评分,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变成蜂窝状的六角形,各地等规模中心地之间
无空隙,成为数学最佳结构。

三、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城市系统空间模式: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
布形态,还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

①市场原则:中心地分布使用于市场活动的经济规律,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为周
围市场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是通过6级中心来实现的。

②行政作用:明显的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及行政制约或交通作用明显的城市受交通
影响的制约,总之,开放交通方便,以市场经济活跃地区市场,以行政原则为主,年轻的地区和固定以交通原则为主,在共同原则作用下可以形成A级城市1个,B
级城市2个,C级城市6-4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118个。

四、克氏的城市区位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完善之处。

①他的理论是从微观推导出的,与现实有差距。

②消费者不一定就进消费。

③城市等级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约束。

④忽视了城市系统的发展与变化特征。

⑤没有估计到运输手段差异对中心地性质引起的本质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