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最大阻力不是既得利益者,是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张维迎:改革最大阻力不是既得利益者,是理念中国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革的结果;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重大阻力,但更大的阻力是人们的理念;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有怎样的思想,没有自由平等的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的理念的出现和传播。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其新作《理念的力量》中,首次总结24个关键理念,既有对过去改革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借由该书出版之际,张维迎在理想国文化沙龙上阐释理念对于今天及未来中国的深远意义。
以下是对演讲的摘录:
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我们对外经贸大学和我们的老师、同学做一些交流。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理念的力量”。这个对好多学经济学的同学来说有点陌生,如果我们问问经济学家,一个人的行为究竟由什么决定的,我想他的回答就是两个字,利益。再说的话就是个人利益。
思想改变人类
在经济学里,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其实等价来说就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是最大化的,但是这样最基本的假设推出了好多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在课本里面学到的好多经济学理论。因为它反映了我们人类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问一个普通人的话,他最简单的就是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这个理论用于分析历史变革,那么就变成了所有的社会变革都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利益的博弈,特别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行动。但是这个假设跟我们现实有多远呢?我觉得还有相当的距离。
首先我们看一下历史和事实。我们看一下历史的话会发现,很多的社会变革其实并不是一种利益战胜另外一种利益,而是一种主义战胜另一种主义,或者说新的理念战胜旧的理念,可以简单说,是理念战胜利益。但是我发现一个社会只要利益战胜理念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到这个社会发生真正的变革,看看邓小平,看看美国200多年前的建国之父华盛顿,这些人为什么要选择那样一条道路?华盛顿当年完全可以当皇帝,他没有当,当总统只当了两届就离任了。邓小平在1978年发起的改革也不是从他利益的角度来理解。更一般的,我们看在同样一个政府部门,甚至同样周围的人,有一些人是改革派,另一些人我们认为是保守派,这显然没有把变革仅仅从利益的角度来看。
再进一步讲,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人类是不会犯错误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知道事前不会犯错误,事后可能有一些事情发生,这时候我们可能投资失败了,你总是最大化自己预期的收入,所以你不会犯错误。我们看人类历史有多少错误,其中一个,人类灾难性的错误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这样一种制度,这个制度叫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完全是理念的产物,我们不能说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人就想到我们后来看到的效果,恰恰是因为他认为计划经济是组织人类生产、分配活动最好的制度。在1930年代,大部分经济学家仍然认为计划经济是可行的。我们知道从今天来看,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但是这个错误的理念对全世界可以说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甚至
可以说致命的损失。这说明了一种理念,如果不正视错误,可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再进一步讲,作为学经济学的人,我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困惑,就是假定我们每个人都像经济学家那么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经济学有什么用?一点没有用,因为不论经济学家说什么,人们该怎么决策还是怎么决策。既然如此的话,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与人们的现实毫不相干,甚至进一步讲,整个社会科学都是无用的。显然,我想如果这样看问题,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我们人类花那么多时间、精力、资源搞这些科学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做无用功。
当然了,我用这些例子来告诉大家,理念远远比我们经济学家过去想的要重要。经济学家忽略理念在影响人们行为和决策当中这样一个假设是非常错误的。当然,这也不是我自己最早提出来的,根据我追溯到的文献,至少200多年前,英国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就讲过,他说尽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是利益本身以及人类的所有事物其实都是由观念支配的。
我还可以给大家再说另外几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比如说米塞斯,他是奥地利学派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说人的行为是受各种意识形态的指导,因而社会和社会事物之间任何具体秩序皆是某种意识形态的结果。
另外一个和米塞斯站在完全不一样的立场的经济学家,大家都知道,他叫凯恩斯,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有这样一段话,他认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不论他们正确与否,都比一般所想象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的。他说:
“我确信和思想的逐步侵蚀相比,既得利益者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或多或少,无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者,而是思想。”
还有一位也非常有名,甚至比米塞斯更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哈耶克,他和凯恩斯,他们俩的信徒进行了80多年的论战,现在仍然没有结束。他说:“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正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信念是自由主义者的基本信条。”
我们进一步想,2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了哲学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为什么这些人要从事这些思辨性的活动?他们脑子里有很简单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思想可以改变人类。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其实我们人类的历史也可以就是一部思想的历史,我们人类的大量的制度规则其实都是某一种思想创造出来的。当然了,未来我们人类走出的路也依赖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
改革最大的阻力是理念
但是大家要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理念、思想、信念会起这么大的作用?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当然你可能感到奇怪,因为经济学家假设人是理性的,并且其他的科学家对经济学家的最大批评就是他们假定人是理性的。我要说,经济学假设的理性是一种过分狭义的理性,我们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其实我们真正的理性不仅仅是工具的理性,我们有目的的理性、价值的理性。所谓理性,就是每个人都是会思考的,每个人干事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我们在干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这件事对还是不对,是善的还
是恶的。所以中国有句话叫三思而后行。我这样说不是说否定利益本身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我们人对利益的理解其实都是通过理念进行的,就是你有什么样的理念,你就可能理解为自己有什么样的利益。
……
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经济学过去过分狭义地定义了利益的概念,我们经常谈的利益就变成物质的利益。其实我们人类生活在社会当中,不仅仅有物质利益,还有非物质利益,而且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的话,非物质利益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对许多人而言,慢慢超过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非物质利益,可能是你在明天的追求,你对权力的追求,你自己在历史当中留下什么印记的追求,这些东西对观念、理念有更大的依赖性。比如你希望有好的名声,你希望受人尊重,你怎么能受人尊重,怎么有好的名声呢?你应该做被人赞同、被人认可的事情。什么是被人认同和赞同呢,你可能依赖什么叫公平、正义、仁慈等等这样一些概念。如果你对公平正义有不同的观念,你一定会有不同行为。我们看到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一定是非常有理念的人物,并不是说这些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他们的利益好多是在非物质方面的。我也告诉大家,任何一位同学,你希望以后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的话,仅仅追求物质利益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只有在超越物质利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当然了,你也有可能变成一个恶魔。这样的历史是非常多的。
由此来看,你再看中国的改革,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