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治理、课程评价、课程治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熟悉,热情投进,不断进步自身素质,进步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条件条件。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际应用中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夸大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夸大学课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夸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题目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夸大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进步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治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治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反思,我们提出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必要性,以期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践案例,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概述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阐述其对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传统课堂教学过程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接着,我们将提出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还将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一些成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或教师的经验做法,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我们也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证明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对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探讨如何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及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基础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深化。
新基础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旨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环境。
新基础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一: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阶段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阶段总结为了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决定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一目标、自学、交流、质疑、检测”的五步教学法作为依托,研究适合我校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将新课程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
五步教学法的启用,对创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所教学有特色,课堂有亮点的学校。
二、总体目标1.结合教学模式构建五步教学法: (1)目标(2)自学(3)交流(4)质疑(5)检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科教学要求,“自学”环节可有可无,自主安排。
通过各学科组的参与研究、实践,在终极成果上,形成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践模式。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有、自学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一种自我需要。
3. 课堂上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中发挥团体合作意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要求1.划分学习小组,本着好中差相互搭配的原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划分课堂学习小组,每小组4人。
2.教师每节课的讲解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3.语文、数学、英语学科,1-2年级不留书面作业,3-6年级每天每学科可留不超过20分钟的课外作业,其他学科的作业一律当堂完成,不得留课外作业。
四、回顾历程3月15日市学院孙院长来我校进行调研,孙院长向校领导详细地阐述了“五步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使校领导眼前为之一亮,决定进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即“五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堂重心下移的思考
静待,千年莲花会开
——新基础教育课堂重心下移的思考
重心下移,我觉得就是从孩子的学习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理念的影响下,我开始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提问权,质疑权和评价权还给了学生,通过课堂的开放让学生动起来。
课外阅读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安的种子》,这节课,我没有设计花哨的课件,也没有繁琐的花样,在舒缓的古典音乐中,我和孩子静静读来,故事从绘本的封面开始,安安详地注视着手中那颗珍贵的千年莲花种子,埋下了生命的种子,前环衬两串脚印走进了生命的思考。
故事中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三种对生命的不同思考与态度。
本想第一个种出莲花种子,心太想要那个第一了,什么也不做了,冬天里守候。
他没有考虑种子生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种子没有发芽,他怒了。
我们有时候不就是本吗,学生不会了着急上火。
静为了种好莲花种子费劲了心思,查找资料,给它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即使给他进花盆,金罩子,温暖的屋子里养着,娇嫩的幼苗还是夭折了。
安没有刻意的想法,他只是了解了莲花的生长规律,该干什么干什么,春天种到水里发芽了,夏天开花了。
我们新基础教育倡导的不就是尊重生命的教育吗?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于生命适合的土壤,温度就可以了,种子自然会生长。
任何替代都是急功近利,我们要有智慧的等待。
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阅读,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这节课孩子们听得很认真。
我想他们的心里也应该有一颗种子在发芽,绘本很简单,他们读进去了,读明白了,心灵是相通的,孩子们不是不会读书,而是没有读进去,或者没有兴趣,要是孩子们能像读绘本那样感兴趣地读书多好。
也许从绘本入手激发读书兴趣,孩子欠缺一个有绘本的童年。
浅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MING RI FENG SHANG199文 教 研 究文|周晴晴浅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摘要:中国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存在着诸多的优点和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应当并且自然会与时俱进,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更应该保持先进性。
但是基础教育的速度未必能赶上社会的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工作者们也要结合实际,应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使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渊源与趋势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些弊端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从最初的文官制度、科举考试,在中国民众社会思潮里,深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学子们以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为奋发方向与动力。
在师生关系的价值原则上,主要是推崇“师道尊严”等等。
近代以来,效仿西方制度化的学校,但教和学的内容、目标、过程形态、评价标准,主要是记诵确定的事实为主的知识。
学习方式也主要是模仿式和传习式。
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思想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因素,没有培养更多的足够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反的过度功利性的读书教书思想还个学生带来身心上的巨大压力。
为了促进教育的进步,我国也进行了迄今为止第八次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也正在逐步实现,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来看,都更多的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应该从过去总结经验、不足,做好当下,展望未来。
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昨天”1、实施阶段酝酿准备(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2001年6月经教育部党组审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新基础教育论的心得体会
新基础教育论的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新基础教育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我之前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在新基础教育论的指导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然而,新基础教育论提倡的是一种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来探索知识。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基础教育论也让我认识到了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考试和评分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我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合作态度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全面,也更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新基础教育论还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一致的教育环境。
通过学习和实践新基础教育论,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标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标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2.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
2.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探究。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竞争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优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体质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教师应注重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2. 成果性评价。
成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如考试成绩、作品展示等。
新基础教育教学方面
新基础教育教学方面新基础教育教学方面【一】“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自1999年5月至今历时五年。
此项课题是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以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为显性目标,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
追求“成事与成人的统一”始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践目标。
该课题将学校转型性变革深深地锲入社会转型这个时代背景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过程感,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以及对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理论,依据对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个人时空意识的变化、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以及个人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变化的判断,提出了现代型学校特质的概念,这个特质概括在“新基础教育”创建新型学校的要求的五个方面:即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之中,其目标是实现包括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等几方面,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之“新”源于时代之“新”,“实践”之“新”,充满活力的生命实践始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是理论创生之源。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推进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学校教育价值观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新基础观。
在学生观方面,从人的生命特征角度,提出了“具体个人”概念,表明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和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
在课堂教学价值观方面,提出了三层次理论,即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学科育人价值以及通过开放的、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体现的每堂课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基础教育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的魅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启示新基础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1. 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基础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 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注重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新基础教育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二、教学实践中的感悟1. 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学习、成长。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他们的乐观、坚韧、创新等品质。
2. 教育情怀。
新基础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这种责任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3. 团队合作。
新基础教育强调团队合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教育创新。
新基础教育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新基础教育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品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
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实验、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品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关注国际动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竞争力。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强调个体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学生主体地位、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探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学生主体地位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倡导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学校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师讲堂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学生参与度更高的互动式教学。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综合素质教育新基础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理念下,课程设置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实践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特长和体育运动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此外,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他们倡导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三、创新教育新基础教育强调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以教科书为重点,传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
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同时,新基础教育还倡导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教育与产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理论。
她认为教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 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 ; 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 免费论文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 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 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 ; 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如在英语教学中要把课本内容和“范文网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
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推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基础教育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为本。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2. 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公平。
新基础教育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1. 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基础教育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学习新基础教育的体会1. 新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2篇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一)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理解您想分享一下您在学习“新基础教育”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新基础教育”是指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在这个教育理念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1. 学习兴趣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觉得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驱动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课程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某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新基础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我发现,通过自主学习,我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也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引导我们主动思考问题,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发现团队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这也让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践教学,我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学习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新基础教育开拓了教育的思维和方式,使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充满了乐趣。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基础教育为我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二)作为一名老师,在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和收获。
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而“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一讲,学生一听,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除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室通常是固定的座位和黑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感到单调和乏味。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例如,可以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呈现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个性化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完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听讲和笔记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互动。
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实验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报告,提高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作为“新基础教育”学习者,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和收获。
首先,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不同的学科和技能,我能够全
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还
需要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我要学
习绘画、音乐等技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这种综合培养的方法让我不再
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各个方面。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各种问
题和困难,需要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这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且要有耐心和毅力去解决问题。
这种问题解决能力对我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最后,新基础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是按
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我可以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项目时,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
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这让我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这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总之,新基础教育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和体验,让我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并且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我相信在这种学习方法下,
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基础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1在领悟社会转型与学校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新基础教育”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
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这一原点上,“新基础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
“新基础教育”的召唤力正来自于此。
它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学校教育的力量的。
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
而学校教育,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
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
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
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花园小学霍国琴
近几天来,我认真学习了新基础教育理论《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联想起前期学校承担的几次研究活动,感触颇多。
一方面为学校教师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的精神所鼓舞,她们学到了不少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又为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极度抽象的现状以及教师错综复杂的思绪深感困惑和忧虑,真是不听研讨课还知道课该怎么上,一听研讨课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了。
现在我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悉数说出,作为一种“资源”与大家“共享”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重心下移,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另一类人-----教师,是什么?是客人吗?以前的课堂难道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极端思维对立的怪论。
因此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
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对立思维的层次上。
我觉得,教师与学生她们都各自承担这自己任务,这两类主体在课堂上相互支持、相互感染,只有当教师活动于学生活动融为一体时,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她们是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
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五还,那教师要讲吗、是不讲或少讲吗?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
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或者说某个人在发言,而是社会、自然借助教师之口向处于朦胧阶段的学生传递知识和经验。
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需要经验和方法。
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
怎么讲?关键是能把握好四个字:准、实、活、细。
(1)准。
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
(2)实。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
(3)活。
形象,直观,通俗,浅显。
(4)细。
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
三、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依靠严密的问题推进,就是“动态生成”吗?我认为,不但不是“动态生成”,而且连完整的“动态”都算不上。
因为、“动态生成”中,“动”是手段,生成”才是目的“动”应该以“生成”为追求目标。
生生互动也好,师生互动也罢,“动”起来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创造性思维成果,才是关键。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思维共振了,相互碰撞了,生成出富有灵性和智慧的问题和解题方案了,这并不是就算大功告成,生成了还需要巩固积累,还需要反馈、需要去亲自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课有收获,如果不这样,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往往昙花一现旋即飞逝。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不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底线,课程改革中“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它们所承载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
这些仅仅依靠一些纯数学的推进和乏味的思维体操,是无法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是我在听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时的一些感想和浅层的思考。
对于新基础教育的原则和理念,我是完全赞同,但赞同不等于盲从,支持不等于迎合,我以为,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个性化的重组、批判的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中取舍,在实践中创造,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