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与脏腑器官联系: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S I 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少泽通乳经验方。

1、少泽 (Shàozé,SI1)(小肠经井穴)[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少泽小指尺甲角”[功能]增液通乳,清热利窍[主治]①乳房疾患:乳痈,乳少,为“通乳经验效穴”;②高热、昏迷、中暑、癫狂等热病、神志病;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④小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实验研究]对产后20天以内产妇针刺少泽,结合血液化验,发现血中生乳素升高,收乳素降低。

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时机的选择是满月内,越早越好。

2、后溪 (Hòuxī,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取法]“后溪握拳节后取”[主治]①痛证:头项强痛、落枕、肘臂痛及手指挛急,腰脊痛,尤其急性腰扭伤。

②神志病:尤癔病。

癫狂痫、惊厥、痴呆。

③督脉病:“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④头面、五官病。

[操作] 直刺0。

5~1。

0寸。

3、养老(Yǎnglǎo,SI6)(小肠经郄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取法]“养老转手髁空藏”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按捺在尺骨小头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壁,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①耳聋眼花、目视不明;头痛,面痛等;②肩背臂肘疼痛,项强,急、慢性腰痛。

针灸学-经络

针灸学-经络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
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桡侧端,沿着示指桡侧缘,经过合谷,沿原路返回,通过大肠俞入属大肠。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沿着发际,至额颅中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核骨后缘,通过公孙过腕骨,到达大陵。手少阴心经:起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走小指桡侧端。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着手臂外侧至腕部外侧端。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沿内踝后缘,分出支脉。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乳头外侧附近天池穴,沿上肢内侧中线至中指中冲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环指尺侧端(关冲),向上沿伸臂外侧至肩峰后侧。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下至风市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
经络受邪气影响
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可以侵入经络,影响经络功能,导致身体不适症状。
经络对邪气的反应
不同的邪气侵入经络后,会产生不同的身体反应,针灸学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缓解邪气对身体的影响。
经络系统与六淫邪气的关系
05
经络系统在现代医学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血液供应,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感。
针灸治疗主要用于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针灸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些禁忌症,需要特别注意。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对应脏腑,构成表里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汪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针灸学——经络系统及经络虚实

针灸学——经络系统及经络虚实

针灸学——经络系统及经络虚实思维导图的说明:①针灸思维导图参考自中医学10版教材,对于其他版本会做部分参考,现在考研的主要参考教材也为中医学10版教材。

②思维导图内针灸穴位除常用的定位标记外,也会标注取穴的简便方法,穴位还是不光要能背,还得能找到,即定穴与揣穴。

1经脉、络脉、连属部分生活中常说“经络”,“经络其实是“经脉”和“络脉”以及'连属部分”的统称。

1.经脉与络脉的不同①“经脉”较粗,是人体运行气血,转送营养的主干。

“络脉”较细,是“经脉”的分支。

②经脉常常有着明确的巡行路线与起始部位,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脘部,其主干止于拇指之桡侧端(少商穴)。

“络脉”则没有明确的循行路线和起始部位,在循行上多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可以呈树状或网状,分布脏腑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

2.络脉的进一步区分按照循行和分布部位的不同,络脉还可以分为阳络与与阴络,前者分布更加靠近体表,侧重温煦、营养、护卫皮肤,后者则分布更加靠近脏腑,侧重运行气血、输送营养、传递信息。

络脉还可分气络与血络。

顾名思义,一个是运行经气,一个是运行血液。

按照功能不同络脉常有“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说法。

“经络之络”输布经气,运行经气,又称气络;“脉络之络”多分布于脉络附近,运行血液,称血络。

3.连属部分连属部分则进一步起到了沟通经脉与络脉的作用。

2经络虚实《黄帝内经太素》问曰:络气之不足,经气有余何如?答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秋为顺,治主病者。

【注解】络虚经实,何以得知?络为阳也,经为阴也。

寸为阳也,外也;尺为阴也,内也。

秋冬,阴也;春夏,阳也。

络气不足,阳气虚也;经气有余,阴气盛也。

于秋冬时,诊寸口得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逆;春夏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顺。

缓脉,热也。

以秋冬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春夏阴气在内,阳气在外故也。

于尺寸在内时寒热,取经络虚实也。

问曰:经虚络满何如?答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此春夏则死,秋冬则生。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针灸学重点笔记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 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1.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为主,维系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的概念、分类、流注规律、禁忌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经络的命名、路径、分布等。

2.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熟悉主要穴位的位置、名称、特点等。

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穴位的命名和功能。

3.针灸基本操作: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疗、刮痧等操作技术。

要熟练掌握针刺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禁忌,具体包括选穴、准备、插入、扎刺、留针、拔针等各个环节。

4.针灸治疗原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掌握常用穴位的主治功能,如"四点、五海"、"金针灸、银针灸、色针灸、电针灸、火针灸"等。

5.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的作用。

了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胃病、失眠等。

此外,还要注意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针灸的刺激方法:除了常规的刺激方法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刺激方法,如电针、火针、手针、毒针等。

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温度、持针时间、操作力度等。

7.针灸配穴:有些疾病需要配合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掌握一些常见的穴位配伍规律,如天宫配合地府、太冲配合合谷等。

8.针灸的安全注意事项:针灸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如消毒、穴位选择、用针方法、刺入深度等。

9.针灸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的专业性。

此外,要了解针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避免出现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的情况。

10.针灸养生: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了解一些针灸的养生方法和穴位的保健功能,如自我保健按摩、针灸祛湿养生等。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的主要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示例文章篇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嘿,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里《针灸学》的那些考点,这可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呢!咱们先来说说针灸学里的经络吧。

经络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高速公路,穴位呢,就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个站点。

你想啊,如果身体是一个大国家,经络就是那些连接各个城市(器官)的大道,气血就像在路上跑的汽车,穴位就是可以让汽车停下来加油或者维修的地方。

比如说手太阴肺经,这可是很重要的一条经络呢。

它从胸部开始,然后沿着手臂一直走到大拇指。

肺经上有好多重要的穴位,像尺泽穴。

我就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个老爷爷老是咳嗽,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都不太管用。

后来有个中医就给他在尺泽穴上扎了几针,嘿,你猜怎么着?老爷爷的咳嗽就慢慢好了很多。

这就说明这个穴位对治疗肺部的疾病可有用啦。

那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也是个大考点呢。

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那足三阴经呢,是从足走腹胸的。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像树根从地下吸收了营养,然后把营养往树干上送呢?咱们再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就好像是我们的手做了什么事情,然后把成果送到脑袋这个指挥中心去。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就像是脑袋下达了命令,然后这个命令沿着身体一直到脚,让脚去执行什么动作一样。

穴位的定位也特别重要。

比如说足三里,这个穴位可有名啦。

它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怎么找呢?我就自己琢磨了个办法,你可以把自己的手掌心放在膝盖上,手指朝下,中指指尖的地方大概就是足三里啦。

这个穴位就像一个身体的小宝藏,它能调理脾胃,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家的小哥哥老是肚子疼,他妈妈就带他去看中医。

中医就在他的足三里穴位上按了按,还艾灸了一下,小哥哥的肚子疼很快就减轻了。

我当时就想,这个穴位可真神奇啊。

再来说说针灸的操作。

针灸针可细啦,看着有点吓人,但是只要操作得当,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进针的手法有很多种,像指切进针、挟持进针等等。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经络系统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经络系统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中医资格考试分值分布: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类似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1.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中基学过);2.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的组成见下表。

十二经脉大纲要求: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手三阴经足三阴经;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太阳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阳,不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阴(阴凉之处)胸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腹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0.5肾经,2胃经,4脾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1.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2.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符合此说注意: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经络系统与针灸治疗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经络系统与针灸治疗

经络系统与针灸治疗中医将经络的生理功能统称为「经气」,其主要表现在联系,滋养,调节活动各方面。

经络沿身体特定路线循行,联系内外组织。

病理上,病邪可沿经络传变,侵袭身体各部,又或者体内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应在体表。

医生可依症候来分析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深浅。

治疗上,通过刺灸体表腧穴,疏通经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改善失衡状态,达到防治目的。

针灸学内容如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都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经络学说是针灸处方的基础,熟悉经络循行和交接规律等,对辨经络、选穴定方非常重要。

中医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和浮络等组成。

其中十二经脉是主干;十二别经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及躯干的外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十二经筋支配筋肉骨骼;体外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而有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学、生理学对于现代医学的重要性。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左右对称地分布于身体两侧,是经络系统主干,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与脏腑直接联系。

十二经脉循一定方向行走,或上行,或下行,并且相互连接以构成一个川流不息,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体系。

除了两经首尾直接相连外,它们还通过脉络分支更全面地连接。

十二经脉有手经、足经、阴经、阳经之分。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走向可总结为:「手之叁阴胸内手;手之叁阳手走头;足之叁阳头走足;足之叁阴足内胸」。

每条经都经过手或足,有一定的起止点,同时又循行到身体的脏腑及某部位。

根据四肢内外、阴阳的对应,表现特定的组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里配合: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经络互为表里,在四肢末端相连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如此共可分作六组:手足太阴配阳明;手足厥阴配少阳;手足少阴配太阳。

这种表里关系加强了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针灸施术时,据此而有表里经取穴法。

同名配合:同名经在心胸部或头面部相连接,使手足产生直接的联系。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针灸学常用笔记

针灸学常用笔记

针灸学常用笔记1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第二单元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 3第7颈椎至后发际 3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9胸剑(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第三单元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中医经络系统笔记,全是干货能看懂多少,全凭悟性了

中医经络系统笔记,全是干货能看懂多少,全凭悟性了
其实打通脉道的意思就是疏通全身经络,让气血流遍身体的每个角落,儒养各个脏腑,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性了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

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感谢聆听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针灸】经络必考点

【针灸】经络必考点

【针灸】经络必考点经络系统易错知识点总结十二经脉联络的脏腑器官总结经脉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属肺,络大肠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于心中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还唇内常考点1.连舌的描述: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循喉咙,夹舌本2.大肠连下齿,胃连上齿。

(上胃下大肠)3.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4.小肠经既到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目锐眦)5.肝经绕阴器6.循行联络脏腑最多的是肾经肾经: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络心7.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8.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9.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10.胸腹部的经脉分布:胸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腹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0.5肾经,2胃经,4脾经11.十二正经在头部循行规律:头为诸阳之会头后部、枕部手足太阳经天柱、昆仑、后溪羌活、蔓荆子巅顶足厥阴经四神聪、百会、太冲藁本、吴茱萸头侧手足少阳经率谷、外关、足临泣川芎额、眉棱骨足阳明经印堂、内庭白芷、葛根12.奇经八脉大体的循行分布和作用、临床意义奇经八脉循行分布概况作用及临床意义督脉腰,背,头面正中督养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胸,腹,颏下正中妊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诸经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维系全身阴经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维系全身阳经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汇合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汇合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13.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

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其络属如下: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

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

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处。

“面口合谷收”。

所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

“心包取内关”。

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
和预防心脏疾病。

此外由于这条经脉直接与胸腔肺腑和心脏相通,所以对肺脏疾病的治疗也有特效。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位于膝盖的髌骨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于胫骨粗隆旁开一横指处。

“肚腹三里留”。

此穴通过胃经与胃相连,而胃与脾相表里,因此凡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按摩足三里都有显著效果、另外,足阳明胃经从头一直循行到脚,所以按摩足三里对全身及各脏腑的疾病如:头痛发热、口舌生疮、腹胀、胃痛、黄疸、心悸、精神及泌尿疾患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当然对于不同的病症也可配合采用不同的但针对性强的三个穴位,如:
抗衰老:涌泉、劳宫、足三里;
增强食欲:足三里、合谷、中脘;
增强正气(免疫力):气海、关元、命门或足三里、涌泉、肾俞;
增强睡眠质量:三阴交、涌泉、神门;
消除疲劳:命门、足三里、合谷;
养心安神:神门、内关、劳宫;
增强脑力:神庭、百会、脑户;
增强性机能:曲泉、关元、肾俞;
消除视疲劳:肝俞、睛明、四白;
预防感冒:大椎、合谷、风池;
注意:一般人每天早晚两次,左右不拘,每次五分钟,按摩时如能感到酸、胀、麻,并且这种感觉有上下窜动的得气感,就证明得到有效按摩了。

例题:
【1】下述哪本书的出现,说明经络学说已基本完成?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经脉》
D.《黄帝内经》
E.《脉经》
答案 D
【2】《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经脉》的成书时代大约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
B.周代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3】马王堆帛书《经脉》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缺少的是:
A.手厥阴心包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