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降脂药知识交流
降脂药物分类作用副作用
降脂药物的分类.应用及副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一、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这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 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 故常简称为他汀类。
自1987年第一个他汀药物即洛伐他汀(lovastatin) 被批准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以来, 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
他汀类降脂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该类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 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 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的表达, 因而使细胞LDL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 加速了循环血液中VLDL残粒(或IDL)和LDL的清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一)洛伐他汀(lovastatin)商品名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 此外血脂康的主要成份也是洛伐他汀。
常用剂量为10~80mg/d, 每晚顿服。
对于II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洛伐他汀20 mg/d使TC、LDL-C、TG分别降低17%、24%和10%,升高HDL-C 6.6%;洛伐他汀40mg/d使TC、LDL-C、TG分别降低22%、30%和14%,升高HDL-C 7.2%;洛伐他汀80mg/d使TC、LDL-C、TG分别降低29%、40%和19%,升高HDL-C 9.5%。
该药副作用很少见, 偶有腹痛、腹泻、便秘、肌肉痉挛、疲乏无力、皮疹和视力模糊等。
可有肝功能异常, CK升高。
偶可出现肌病临床表现并伴显著的CK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
(二)辛伐他汀(simvastatin)商品名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苏之、辛可。
5~80mg; 每晚顿服。
辛伐他汀自1988年问世以来, 在临床上应用已有10余年, 许多研究和临床观察都证实该药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非诺贝特降血脂的原理
非诺贝特降血脂的原理
非诺贝特是一种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其主要成分为非诺贝特酯。
它通过以下方式降低血脂水平:
1. 抑制胆固醇合成:非诺贝特抑制肝脏的胆固醇合成酶,阻断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减少新的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
2.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非诺贝特可提高HDL胆固醇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胆固醇的反向转运,将多余
的胆固醇从组织和动脉壁中转运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
HDL胆固醇作为“好胆固醇”,可以促进动脉壁的修复和清除
动脉壁内的胆固醇沉积。
3. 抑制血脂氧化:非诺贝特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血脂的氧化过程,防止动脉壁的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 抗炎作用:非诺贝特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非诺贝特主要用于降低血脂的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脂血症患者。
在使用非诺贝特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了解自身情况和用药适应症。
此外,非诺贝特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肌痛、肝功能异常等,应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常用降血脂药物及临床应用
常用降血脂药物及临床应用作者:赵丽平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年第03期高脂血症是指携带胆固醇或甘油三脂的血脂蛋白浓度超过随机正常人群的水平,伴有脂代谢紊乱,与人类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证。
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为了减轻推迟血管的老化,应及时预防:①合理饮食;②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劳逸结合、平时加强锻炼;③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如吸烟、饮酒等。
1常用降血脂药1.1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一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该类药物能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还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受体的表达,因而使用细胞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加速了循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
①洛伐他汀,商品名:美降之,罗华宁、血脂康、洛特等。
常用量为10~80mg/d,每日顿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作用好,本身没有活性,从真菌发酵液中提取,主要被β-羟酸水溶后发生作用,其作用部位在肝脏,80%~90%随胆汁到血液被排除。
②辛伐他汀,商品名:理舒之,舒降之。
常用量5~80mg,每晚顿服,不良反应少见,可有便秘,消化不良、恶心、血清转氨酶升高。
③普伐他汀,商品:美百乐镇。
常用量10~80mg,每晚顿服,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有关。
④氟伐他汀,商品名:来舒可,常用量20~80mg,每晚顿服,少有副作用,可引起肌痛,肌酸磷酸酶升高正常的10倍时应立即停药,个别有肝损害及尿酸升高,痛风病人慎用。
⑤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安、阿乐。
常用量2.5~20mg,每晚顿饭,不良反应少,可有肝损害。
1.2烟酸类烟酸是B族维生素,是一种脂质生成的阻滞剂,当剂量超过维生素作用时有降脂作用,其机理是:①增加脂肪细胞内磷酸酶的活性;②减少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加速脂蛋白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因而其降甘油三脂的作用明显;③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排泄。
常用降脂药物的比较及选择
常用降脂药物的比较及选择在当前现代生活中,高血脂已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高血脂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为了降低血脂水平,常用的降脂药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不同的降脂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注意事项,用户在选择时需要谨慎,并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最常用的降脂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他汀类药物的优点是降脂效果明显,并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然而,他汀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肝功能异常、肌肉痛等。
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并密切关注患者的体验。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是通过结合胆酸,促使其从排泄,从而减少胆酸回收,降低胆固醇水平。
常用的胆酸螯合剂有乙酰水楔胺、柠檬酸胆碱等。
胆酸螯合剂通常用于高胆固醇型脂代谢紊乱的患者,适合那些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或存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然而,胆酸螯合剂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和吸收维生素等。
因此,患者在使用胆酸螯合剂时需要注意这些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使用。
3. 纳米苯妥因纳米苯妥因是一种具有降脂作用的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该药物具有高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可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纳米苯妥因常用于合并高胆固醇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
然而,纳米苯妥因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出现肝脏损伤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肠道中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常见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有依折麦布和可可碱等。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适用于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的人群,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
然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降脂效果相对较弱,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调整剂量和进行定期监测。
高血脂的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
高血脂的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引言:高血脂是指人体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对心血管健康构成威胁。
良好的药物治疗和合理的饮食控制是管理高血脂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脂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的相关知识。
一、药物治疗1.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脂药,通过抑制胆固醇生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他汀类药物通常口服,并在晚上睡前使用效果更佳。
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进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这一类药物包括依折麦布、艾柏伐他汀等,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
1.3 阻断肝内胆固醇生物合成剂阻断肝内胆固醇生物合成剂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生成来达到降脂效果,常用药物包括非诺贝特和阿立哌唑。
1.4 蓝花草斑块形成抑制剂蓝花草斑块形成抑制剂是一种新型药物,它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尚需进一步研究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二、饮食控制2.1 减少摄入高胆固醇食品高血脂患者应该限制食用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如动物内脏、黄油、奶油和高脂肉类。
可选择低脂牛奶、鸡肉、鱼肉等替代品。
2.2 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高血脂患者应该限制摄入过多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它们会增加体内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建议使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如橄榄油和菜籽油。
2.3 增加纤维素摄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帮助降低血脂水平,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
这些食物可以改善消化道功能,减少胆固醇吸收。
2.4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高血脂患者应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特别是简单糖和精加工食品。
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并使三酰甘油升高。
结论: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在管理高血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治疗通过降低胆固醇合成和吸收来调控血脂水平,而饮食控制则是通过限制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及增加纤维素摄取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医学-降血脂药物共33页PPT【可编辑全文】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高脂血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如超过5.7mmol/L,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
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指血甘油三酯超过1.7mmo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指既有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又有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小于40mg/dl)。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1他汀类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
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称为他汀类。
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1)洛伐他汀(lovastatin),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
(2)辛伐他汀(simvastatin),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苏之、辛可等。
(3)普伐他汀(pravastatin),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
(4)氟伐他汀(fluvastatin),常见药有来适可。
(5)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常见药为立普妥、阿乐。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
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肌肉毒性。
2 贝特类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
据临床实践,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22%~43%,而降低TC仅为6%~15%,且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肝损害。
降脂药
非诺贝特Fenofibrate
【别名】苯酸降脂丙酯,普鲁脂芬,力平脂,生平脂,Lipanthyl,Lipofene。
【作用与用途】为氯贝丁酯类降血脂药,但比氯贝丁酯及诺衡药效更强,有明显的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HMG-COA还原酶。增加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清除增加。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水平;本品还可使尿酸水平下降30%。用于III、IV、V型高脂血症。也用于患高脂血症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病的患者。
【剂量与用法】口服:一般开始4g~5g/次,3次/日,如病情需要,可增至每次6g,4次/日,于餐时和睡前服用。此外,该药也可用于不完全梗阻性黄殖所致的皮肤严重瘙痒,有止痒功效。
【注意事项】①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一般在继续治疗中自行消失。②大量长时间服药,可影响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需补充维生素A、D、K及钙盐。该药能与氢氯噻嗪、双香豆素、华法休、苯巴比妥、甲状腺素、保泰松、四环素、洋地黄、铁等结合,妨碍这些药物的吸收,如需同服上述药物,应在服药前1小时或服药后4小时服用。
常用的降脂药物有哪些?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5-31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高脂血症是一项重要因素,调节血脂也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迄今尚无理想的血脂调节药物,目前西药常用的有以下各类:①阴离子交换树脂类,如考来烯胺等。②苯氧乙酸类,如氯贝丁酯、吉非贝齐、苯孔贝特等。③烟酸及其衍生物,如烟酸等。④激素类。⑤不饱和脂肪酸制剂。③甾体类。①3一羟一3一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注意事项】①常见副作用为胃肠不适,甚至出现腹泻。②该药能增强香豆素类药物及乙酸水杨酸的抗凝作用。③服用量过多,有出血倾向。因该药能增加中性类固醇排出,在胆汁中较易产生结石。
常用的降血脂药
常用的降血脂药血脂主要指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当胆固醇高于7.0mmol/L,甘油三酯高于1.8mmo1/L时,称为高脂血症。
血脂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血脂增高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以甘油三酯显著增高而胆固醇正常或轻度增高特点。
②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以胆固醇显著增高、甘油三酯正常为特点。
③混合型高脂血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高。
当使用降脂药物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血脂增高来选择用药。
(1)安妥明:学名氯贝丁酯,能使甘油三酯降低约23%,对胆固醇作用不明显,约降6%,用法:每次0.25~0.5克,每日3~4次口服。
该药有纤溶作用,长期服用可产生胆石症。
其副作用有恶心、腹泻、关节痛等,肝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烟酸:主要降低甘油三酯(约26%),长期服用也能降低胆固醇(约10%),同时有扩张周围血管作用,用药后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每次0.5~1克,每日3次口服。
服用后常有皮肤潮红、瘙痒、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可消失。
(3)硫酸软骨素:又称康得灵,可减少动脉壁摄取脂蛋白而使血脂下降。
它还具有抗凝血、抗炎、抗血栓形成和促进侧支循环作用,可用于防治冠心、心粳等。
每次口服0.3~0.6克。
每日3次,副作用较少。
(4)多烯康胶丸:系浓缩鱼肝油胶丸,但不含维生素A、D,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每次1.5~2.O克,每日3次口服。
(5)力平脂:改善失衡的血脂蛋白比率,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从而减低胆固醇沉积血管而引起血管硬化及栓塞。
用于防治胆固醇过高症及混合性高脂血症。
每日300毫克,早餐200毫克、晚餐100毫克口服。
(6)舒降之;又叫辛伐他汀,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饮食疗法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的高胆固醇血症,一般起始剂量每天10毫克晚间顿服。
一文搞定两大类8种降脂药物的使用及联合应用
一文搞定两大类8种降脂药物的使用及联合应用临床上血脂代谢紊乱,出现高脂血症,需要降脂药治疗,常用降脂药你都了解,那怎么联合用药你了解吗?笔者参考文献给予总结,以飨读者。
常用的降脂药临床常用降血脂药按其作用不同分为主要降低胆固醇(TC)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脂质抗氧化剂、胆酸螯合剂及其他调脂药(脂必泰、多廿烷醇)等和主要降低甘油三酯(TG)的药物包括贝特类、烟酸类和高纯度鱼油制剂。
1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1)胆酸螯合剂类(树脂类)代表药物:烤来烯胺,考来替泊。
本品在肠道内通过阴离子交换与胆酸结合,减少胆酸的肠肝循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进胆酸或胆固醇随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的降解。
适用于Ⅱa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长期服用有出血倾向,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2)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代表药物:依折麦布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个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通过选择性抑制小肠胆固醇转运蛋白,有效减少肠道内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以及肝脏胆固醇储量。
适应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与他汀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副作用,禁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
(3)脂质抗氧化剂代表药物:普罗布考。
本品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其降脂作用是通过降低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改变高密度脂蛋白亚型的性质和功能,使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及黄色瘤患者,有减轻皮肤黄色瘤的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皮疹等;极为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为QT间期延长。
室性心律失常、QT 间期延长、血钾过低者禁用;服用本品对诊断有干扰:可使血氨基转移酶、胆红素、肌酸磷酸激酶、尿酸、尿素氮短暂升高。
(4)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代表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
常用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大比拼
《黄帝内经》中的鼻腔填塞疗法,即把中药药液通过载体送入鼻腔,使鼻腔充分吸收达到治疗效果;②对于抵抗力较低的患儿,还可通过内服外用中药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③适当拍背,用腕部力量从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儿背部,有利于排出寒气,疏发肺气,还可带患儿外出进行沐光浴,加速血液循环;④热毛巾敷鼻部,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并配合推拿,刺激鼻部迎香穴、四白穴、攒竹穴等,改善鼻塞、流鼻涕、头痛的症状,有助于排出鼻窦腔内粘液或污物。
(4)其他治疗:①对于单纯性细菌性感染引起的鼻窦炎,采用抗生素即可,而且治疗时间较短,预后效果也较好;②若为过敏性鼻窦炎,要分析是否与过敏体质、环境等因素相关,而且易反复发作,治疗时间较长,一般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会明显缓解,并给予抗敏治疗及黏液引流;③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不可停止,还应实时监测患儿鼻窦情况,直到病情完全好转,窦腔完全干净为止。
儿童鼻窦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除了常规抗生素治疗以外,患儿父母还应进行家庭护理,有助于治愈及预防鼻窦炎,为避免鼻窦炎反复发作,给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①往患儿鼻腔内滴药时,容易流到咽后部,患儿会感觉到不舒服,所以滴药结束后都可用清水漱口,清除残留药液,而且清洁鼻腔还可促进新生细胞再生,逐渐替代病变细胞,但麻黄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能短时间减轻充血使鼻腔通畅,而后又会出现扩张,导致再次鼻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不宜使用。
②房内灯光明亮、适当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被动吸烟,由于烟雾会刺激鼻腔,鼻涕流不干净,导致鼻窦再次感染,同时还应让患儿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澡,饭前便后洗手,必要时可将患儿平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如衣服、被褥、玩具等。
进行清洗晾晒,减少细菌接触。
③让患儿适当的锻炼身体,如跑步、跳绳、踢足球等,提高其免疫能力,保持性情开朗,提高治疗信心;家属还应注意患儿饮食,避免辛辣的食品,让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西瓜、橙子等,补充维生素,以降低减轻鼻炎发病几率,天冷时还应避免感冒,以免加重症状。
谈脂论道3降脂药
谈脂论道3降脂药1月9日养生堂张学智时间:2012年01月09日来源:养生堂作者:百科全说2012年1月9日BTV北京卫视养生堂20120109期嘉宾依然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张学智教授。
为大家带来谈脂论道(3)降脂药。
很多人一提到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第一反应就是得吃药,如何选择降脂药才正确呢?今天张主任就会就降脂药的问题,好好跟大家说一说。
他汀类药物常见的降脂药中有一类叫他汀类,实际上他汀类药物有很多种,比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目前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有5种: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其中,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在美伐他汀基础上经化学加工而成的;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是化学合成的。
这些药物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它们的商品名:(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洛伐他汀: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明维欣辛伐他汀:舒降之、理舒达、苏之、泽之浩、辛可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乐镇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阿乐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常听人说起他汀类是“神奇的药物”,您可能会觉得很不以为然;因为当前自诩为灵丹妙药的不少,他汀类是否名副其实,还得先掂量一下,以免上当。
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在冠心病防治上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70年前青霉素对感染性疾病治疗所引发的一场医学大革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汀类的问世和应用是现代冠心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冠心病防治的新纪元!那么,他汀类为什么倍受青睐,它们的神奇、完美之处在哪里呢?首先,他汀类降脂作用强,疗效肯定。
他汀类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具有确切的防治冠心病和减少死亡的作用。
其次,他汀类功能多样。
他汀类是一类降脂药物,但是它们不仅仅是只具有降脂作用,还有其他一些作用。
常常有这样一些冠心病病人,他们心绞痛发作次数很多,每次发作也很严重,可是做了冠脉造影检查,却发现血管狭窄并不严重。
治疗高血脂的中西药降脂利器用药要点梳理
治疗高血脂的中西药降脂利器用药要点梳理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类物质含量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治疗高血脂,降低血脂水平,中西药降脂利器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治疗高血脂的中西药降脂利器进一步进行梳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西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注意事项。
I. 中药降脂利器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种降脂作用的药物可供选择。
1. 降气化痰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促进体内脂肪代谢,调节血脂水平。
代表性药物包括陈皮、苦楝子等,可通过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产生良好的降脂效果。
2. 清热利湿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减少体内水分等方式将胆固醇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常用的药物有茵陈、白术等。
3. 活血化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液淤滞,促进脂肪的代谢和消除。
代表性药物有三七、益母草等。
II. 西药降脂利器西药治疗高血脂的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降脂药物,在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作用下,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可以与胆酸结合,阻止胆酸的再吸收,促进胆酸排出体外,进而降低血脂。
其中常见的药物包括柏美齐、格列齐特等。
3. 纤维酸类药物纤维酸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再吸收,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
常见的纤维酸类药物有贝特类等。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中的胆固醇吸收来降低血脂。
常见的药物有艾塞那肽、依折麦布等。
III. 注意事项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等,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2. 定期检测血脂指标使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脂指标的检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
3. 风险评估治疗期间,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优乐平阿托伐他汀化学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优乐平阿托伐他汀化学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优乐平和阿托伐他汀是两种常用的降脂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
优乐平具有调节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而阿托伐他汀则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本文将介绍优乐平和阿托伐他汀的化学结构式及其关联,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框架和内容安排,从整体上指导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首先,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主要是对文章主题和目的进行引导和说明。
在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优乐平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化学结构式和优乐平和阿托伐他汀的关联三个小节。
分别介绍了优乐平和阿托伐他汀这两种药物的相关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最后,结论部分包括总结、意义和展望三个小节。
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文章对于阅读者的启发和意义,同时展望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整体的逻辑和观点阐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优乐平和阿托伐他汀的化学结构式,探讨它们在药物领域的作用及其关联。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种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和降低胆固醇水平中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对这两种药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启发。
同时,本文也旨在强调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作用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探讨药物与生物活性之间关系的视角。
2.正文2.1 优乐平的作用优乐平,又称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脂症。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进而减少LDL胆固醇的产生,提高HDL胆固醇水平,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从而达到降血脂的作用。
降脂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降脂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作者:彭菲来源:《家庭医学》2024年第09期临床上总见有患者问:“血脂正常了,还用继续吃降脂药吗?”今天就这个问题,依据最新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为您科普一下降脂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等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作为血脂检测项目。
医生建议您口服降脂药物,很可能是为了帮助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023年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更强调全人群覆盖,而不是异常了才需要管理。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以脂质为主的物质沉积在动脉管壁下,经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脂质沉积增多,动脉管腔狭窄逐渐加重,甚至闭塞,是我们常见的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的成因。
如果一些因素导致斑块的破裂,脂质等物质溢出,就会造成急性堵塞,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心肌梗死、脑梗死。
脂质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可见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
目前研究表明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及甘油三酯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指南》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降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控制目标。
事实上,化验单上的血脂正常范围仅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源性疾病(ASCVD)低风险人群。
《指南》根据ASCVD危险分级,对人群的血脂管理提出了不同的控制目标。
ASCVD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或影像学明确证实的冠脉狭窄、颈动脉超声提示的明显斑块等。
如果您已经存在上述疾病,那么你就是ASCVD的极高危或是超高危人群;如果您没有以上疾病,则需根据血脂水平,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3-4期),吸烟、年龄的因素等,分为低、中、高风险人群,医生会按照如下流程为您进行风险分级。
根据不同的风险分级,《指南》给出不同的降脂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降脂药高脂血症是常见的代谢异常,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血脂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极大地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高脂血症因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如超过5.7mmol/L,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
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指血甘油三酯超过1.7mmo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指既有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又有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小于40mg/dl)。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他汀类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
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称为他汀类。
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1)洛伐他汀(lovastatin),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
(2)辛伐他汀(simvastatin),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苏之、辛可等。
(3)普伐他汀(pravastatin),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
(4)氟伐他汀(fluvastatin),常见药有来适可。
(5)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常见药为立普妥、阿乐。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
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肌肉毒性。
2 贝特类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
据临床实践,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22%~43%,而降低TC仅为6%~15%,且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肝损害。
3 烟酸类烟酸类药物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其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该类药物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除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I 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高脂血症。
但是,该药的速释制剂不良反应大,我们一般不单独应用。
对于烟酸的降脂作用机制,目前医学界尚不十分明确。
缓释制剂大大减少,主要为颜面潮红。
4 胆酸螯合剂这类药物也称为胆酸隔置剂。
有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常用药物有降胆宁。
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便秘或腹泻,肠梗阻或头痛等。
5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肠道内饮食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目前,该类药物上市很少。
总之,调脂治疗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血脂异常类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调脂治疗的目标来选择调脂药物。
在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他汀类的作用,做到早期、足量、合理使用。
尽早使用调脂药,起始剂量应充分。
对于介入术后或搭桥患者,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比常规剂量有更大获益。
在治疗达标后,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一个长久的治疗计划,有效地长期控制血脂,使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达标后,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就应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
只要LDL-C不低于50mg/dl(1.30mmol/L),可不必减量。
贝特类降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贝特类(纤维酸衍生物)作为一类常用的调脂药,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中度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目前,因大量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持,贝特类在临床上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这类药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激活密切相关。
试验结果表明,贝特类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不仅与调脂作用有关,还在于其能改善非脂质性危险因素。
本文将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作一综述。
1 贝特类药物对血脂代谢的作用1.1 增强脂蛋白脂酶活性贝特类可通过激活PPARα从转录水平诱导脂蛋白脂酶表达,促进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等)颗粒中甘油三酯成分的水解[1] 。
此外,激活的PPARα可抑制肝细胞载脂蛋白C-Ⅲ(Apo-CⅢ)基因的转录[2] ,但不影响载脂蛋白E(ApoE)的合成,从而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中的Apo-C Ⅲ/ApoE比率下降,促进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的有效清除。
1.2 促进肝脏摄取脂肪酸和抑制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在动物实验中,贝特类可诱导肝脏特异性脂肪酸转运蛋白和乙酰辅酶A合成酶,促进肝脏摄取脂肪酸并转化为乙酰辅酶A,提高脂肪酸经β-氧化途径的代谢分解率,同时减少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合成,使游离脂肪酸的代谢方向从合成甘油三酯转为脂肪酸分解。
贝特类尚可以通过人类的线粒体β-氧化途径影响脂肪酸的摄取、转化以及分解代谢过程。
此外,贝特类还抑制脂肪组织的激素敏感性脂酶以减少脂肪酸的生成,进一步抑制肝脏合成甘油三酯[3] 。
1.3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促进胆固醇逆转运 PPARα可激活与HDL代谢相关的5个关键基因,其通过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调节HDL的代谢:一方面,通过影响Apo-AI,Apo-AII 和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的表达,促进HDL合成;另一方面,增加三种HDL受体——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体A1、CD-36及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从而加速肝外细胞胆固醇的流出和被肝细胞所摄取,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4]。
1.4 减少中性脂质在VLDL和HDL之间的交换贝特类通过有效降低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的活性,减少VLDL 和HDL之间的中性脂质(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交换,避免形成含有较多甘油三酯的HDL,减慢HDL和Apo-AI的清除速率[3]。
此外,贝特类尚可通过增强LDL与LDL受体之间的亲和力,促进LDL的清除。
2 贝特类药物抗炎作用核因子κB(NF-κB)是调节免疫炎症相关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对多种炎症因子(IL-2、IL-6)、黏附分子(VCAM-1、ICAM-1)、趋化因子(MCP-1)等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贝特类药物可通过上调I-κB(NF-κB的抑制蛋白家族)表达,加速细胞核内的NF-κB灭活,从而抑制由NF-κB驱动的炎性因子基因的转录活性,缩短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
此外,贝特类药物还通过生理性干扰c-Jun氨基末端区域,降低转录因子活化蛋白1与DNA的结合活性,从而调控炎性因子的转录活性,抑制炎症反应[5]。
此外,贝特类还可抑制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且该作用独立于其降脂作用。
有研究表明,非诺贝特可显著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高敏CRP水平[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可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PPARα激动剂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心肌细胞内脂多糖介导的TNF-α表达[7]。
有临床试验证实,非诺贝特可显著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的TNF-α血浆水平[8]。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PPARα激动剂可抑制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IL-6表达,降低高脂血症病人的血浆IL-6浓度[9]。
此外,有报道称,非诺贝特可显著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1β,降低IIb型高脂蛋白血症病人的IL-1β水平[10]。
CD40-CD40L系统作为免疫炎症反应中细胞信息通道的关键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非诺贝特可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由CRP 所诱导的CD40、CD40L表达[11]。
同时,也有临床研究证实,非诺贝特可降低混合性高脂血症病人的可溶性CD40L和IL-1α水平[12]。
3 贝特类药物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高脂血症时常伴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凝血及纤溶活性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贝特类药物对凝血-纤溶系统有积极影响,其能降低促凝血因子,如Ⅶ因子-磷脂复合物、凝血因子Ⅱ、片段F1+2和血小板的活性,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产生[5,13,14]。
此外,贝特类尚可降低基础状态下和IL-6刺激下人肝细胞纤维蛋白原β基因的表达。
同时,有临床资料表明,非诺贝特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及部分凝血因子水平。
姜妮等[5]发现,苯扎贝特可降低年轻心梗存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冠脉事件发生率。
Branchi等[15]对比研究了数种贝特类和他汀类调脂药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用药4个月后,非诺贝特和苯扎贝特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0%~15%,而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无影响。
4 贝特类药物对脂联素表达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
脂联素作为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可以促进骨骼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吸收,明显增强胰岛素的糖异生作用,抑制肝糖元合成,是机体脂质代谢和血糖稳态调控网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通过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或增强其作用部位敏感性,可预防或治疗伴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疾病,例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13]。
在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中,PPARα激动剂可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体脂含量[16]。
其机制在于,贝特类可减少脂肪酸介导、胰岛素刺激的血糖在骨骼肌的分布,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进而减少骨骼肌甘油三酯含量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贝特类尚可通过延长胰岛素反应,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诱导细胞表面脂联素受体表达等作用而改善胰岛素抵抗[5,17,18]。
一系列临床试验也表明,贝特类对脂联素表达和胰岛素抵抗有积极影响。
非诺贝特可改善代谢综合症病人的胰岛素抵抗[19]。
对于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非诺贝特在未降低体重时,仍可降低其血浆甘油三酯,升高HDL-C,并显著升高脂联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这提示,非诺贝特升高脂联素水平的作用独立于其减少体脂含量的作用[6]。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非诺贝特单药或与阿托伐他汀合用2月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均可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无此作用[20]。
5 贝特类药物对内皮功能的作用内皮细胞的迁移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内皮细胞的迁移参与粥样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增加斑块破裂、出血的风险。
新生血管的形成还为炎性因子进入斑块提供了重要通道。
PPARα激动剂可通过抑制大血管及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对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血管病理改变起到保护作用。
非诺贝特在10µmol/L即有抗迁移作用,20µmol/L时则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