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词如何生义_词汇概念_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_介评_戴忠信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 知 语 法 还 有 一 个 更 高 的 目标 ,它 不仅 要 解 释 已
理 论 基 础 ,主 要 阐 述 了人 们 对 世 界 的 感 知 体 验 , 以及 在 此 固化 的语 法单 位 , 而且还 要解 释 运用 已有象 征单 位 组成 基 础 上 所 形 成 的 种 种 认 知 方 式 是 如 何 形 成 和 约 束 语 法 构 造 新 单 位 的 创 造 力 。 因 此 认 知 语 法 为 解 释 语 法 具 有 生 成 力
一
2 . 以语义 ( 概念化 )分析为基本 出发点; 3 . 依据几种基 本认知能力和 认知方式 来对语法作 出统
解释;
4 . 只设三个单位 :音位单位 、语义单位和象征 单位 ;
5 . 用 “ 识解 ”来 描 写 语法 ; 6 . 坚 持 整合 观 ,接 受 部 分 组合 观 ; 7 . 语 法 具有 象 似 性 ; 8 . 语 法 具有 模 糊 性 :词 素 、 词 汇 、 词 法 、句 法 构 成 一 个连续体; 9 . 通过 典 型事 件模 型 解释 英语 基 本句 型 。 ( 王寅 ,
能。 ( 王寅 ,2 0 0 5 :3 9 )
性和系统性 ,因而缺乏充分 的解释力 。认知语法研 究的
新 思路 主 要 包括 :
2 Ol 4 . O 5
理 论. 综 述\
( 一 ) 语法 构 式 的 多义 性 分析 句 法 范 畴 的语 义 识 解 系 统 ( 精 密 度 、 辖 域 、背 景 、视 语 法 构 式 就 像 词 汇 一 样 , 也 可 能是 多 义 的 。在 语 义 极 角 、 凸 显 ) 。 在 跨 语 言 对 比 时 我 们 会 发 现 有 很 多 相 同 的 意 有 许 多 系统 性 相 关 的概 念 , 形 成 了辐 射 性 范 畴 ,表 达 了 这 义范畴 ,但这 些相 同意 义范畴 的识解 却因语言而异 。这成 种 多 义性 。 ( 二 )语法 构 式 的 体验 性 是 表 现 了人 类 组 织 基本 经 验 的方 法 。 ( 三 )语 法 构式 的合 成 型 达 特 定 概 念 内 容 和 认 知 功 能 的 。 每 一 个 语 法 构 式 可 被 视 为
第九章汉语词义的系统结构
研究表明,古汉语词义除了表层的具体所指义外,还有深层的内部隐含义,即一组词的类别特点,又称词源义。传统训诂中的声训表示的就常是这种意义。如《广雅》:“启、踞也”。疏云:“居、踞、跽、启、跪,一声之转,其义并相近”。又如《广雅》:“、好也”。疏云:“《方言》、、好也……犹小也。凡小与好义相近”。又如《释名》:“尾、微也,承脊之末稍微杀也”。以上例子反映的都是词的深层内部隐含义。这种词义是汉语词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建立完整的汉语词义系统,不能不对此给予极大的重视。它们无具体的实在所指对象,却制约着表层具体义的所指和趋向。对词的这种深层义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与词的表层具体义相区别。词的深层义表现在具体词身上,就是声义相近,字形上则有的有联系,有的无联系。因此对词的深层义必须在运用词义训释形式进行系联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词的语音联系和词的形体联系等各个侧面。象“曾”、“增”、“甑”、“赠”、“憎”等字的深层义就融形音义的联系于一身。
第二节研究汉语词义系统的几个问题
一、词义系联法的运用
词义系联法是参照音韵学中的反切系联法,以义位为基本单位,通过词义训释的各种形式,将词义系联成一个个大大小小不等的义类。国内对词义系联法的运用最充分的要算宋永培先生。他在《<说文解字>词义系统研究》中首次大规模地运用,并以此为基本方法对《说文》词义系统作了开拓性的研究。词义系联法的运用对汉语词义、特别是古汉语词义的研究走上科学化形式化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重视运用词义系联法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方法的复杂性和所起作用的非绝对性。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
李锡胤先生认为:“语言的词汇是一个体系,每个词(以至每个词义)在总的体系的网络中只占一席之地,同时又与周围的词及词义处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之中。”[5]
LCCM理论框架下词汇隐喻的意义构建
L C C M 理论概要
E v a n s 提出的 L C C M 理 论是 研究 词 汇 表征 与 语 义 组构 的一个 认 知框 架 , 它为 研 究 语 义 的构 建
中图分类号 : H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2 3 X( 2 0 1 3 J 1 1— 0 0 7 7— 0 4
隐 喻 因 与 思 维 的密 切 关 系 而 成 为 了认 知 语 言 学研 究 的 重 要 对 象 之 一 , 隐 喻 产 生 于认 知 , 是 人 类认 知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众 多 学 者 对 隐 喻 的 理 解 和意 义 构 建 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并 取 得 了 丰 硕 的成 果 。L a k o f& J o h n s o n提 出了概 念 隐喻 理论 ( C o n c e p t u a l Me t a p h o r T h e o r y ) ( 简称 C MT ) ,把 隐 喻 作为 一种 认 知现 象 来 进 行研 究 , 探 究 隐 喻 现象 背 后 的认 知 过程 , 特别 是 隐喻 的意 义 构 建 与 推理
摘要 : “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 ”( L C C M理论 ) 以词汇概念 为出发点 , 提 出了一个语义构建和理解 的认知框架 , 兼顾
了语言组成成分意义和概念知识结构在意义构建 中的作 用。基于这个 理论 , 文章通过一个具 体的实例分 析探讨
了词汇隐喻的意义构建 和理解过程 。 关键词 : L C C M理论 ; 隐喻 ; 词 理论 ( C o n c e p t u l a B l e n d i n g T h e o y) r (简 称 C B T ) , 试 图从 认 知 心 理 学 、 认 知 脑 科 学 和 发 展 心 理学 的角度 解 释 大 脑 与语 言 形 式 和 意 义 表 述 之 间 的关 系 。 “ 2 0 0 6年 , 英国 B a n g o r 大学 语 言学 教授 E v a n s 在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第 4期 上 发 表
《现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
第五章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670 一、语境对理解词义的作用 ................................................................................................... 670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 670 复习与思考题........................................................................................................................... 670 拓展阅读书目........................................................................................................................... 670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义的构成和性质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义的构成和性质目的要求:1.掌握词的理性义、语法义、色彩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词义构成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
2.掌握词义的四种基本性质一、词义的构成(类型/内容)关于词义的类型,目前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采用了三种意义说。
即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一)词的理性意义(又有概念意义、词汇意义等不同说法)1.什么是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概括认识和反映。
它包括词的搭配对象和对象特征两个方面。
(参看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大出版社)2.理性意义的构成(1)对象特征①名词:多用定义式释义=种差+类别,特征在种差部分。
年龄:(人或动物)已经存在的年数。
你有多大年龄?年纪:(人)的年龄。
您有多大年纪?笔:写字画图的工具。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
对名词来说特征最为重要。
②动词欺凌:欺负;凌辱。
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③形容词强大:(力量)坚强雄厚。
焦急:着急(2)搭配对象(符淮青适用对象)①名词---类语词显示英才:才智出众的人(多指青年)。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
②动词A、施事: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
奔驶:(车辆等)很快地跑。
•奔腾:(许多马)跳跃着奔跑。
•奔跑:很快地跑,奔走。
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
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
成家:(男子)结婚。
出嫁:(女子)结婚。
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
火扑灭以后,他才发觉自己受了伤。
发现: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②发觉。
发明: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B、受事:补正:补充和改正(文字的疏漏和错误)•补充: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
摈斥:排斥(多用于人):摈斥异己。
摈除:排除(多用于事物):摈除陈规陋习。
③形容词舒畅:(心情)开朗愉快。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汇概说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汇概说目的要求1、掌握语素的含义及其分类2、掌握语素与汉字、语素与词的关系3、掌握词与词组、词与词汇的区别一、词汇学的分科与研究对象(一)词汇学的分科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科。
可分为普通词汇学与具体语言词汇学两大类。
1、普通词汇学又称一般词汇学,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以多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具体语言词汇学又称个别语言词汇学,以一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
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划分,又分为历史词汇学、历史比较词汇学与描写词汇学等。
(1)历时词汇学主要研究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的演变规律。
比如汉语词汇史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在上古、中古、近古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情况。
而上古词汇史则研究汉语词汇在殷商、先秦、两汉时期的演变规律,一般以文献记载的材料或所发掘的相关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词汇学主要是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多种语言中的词汇问题。
比如汉藏词汇比较研究,则侧重于考察不同词汇词语间的共源关系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
(3)描写词汇学是研究语言词汇在一定阶段,一般指现阶段的特点。
(二)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词的性质,词的造词与构词,词义的类型,词义的特征,词义的类聚,词义的发展,词汇的构成与演变等。
二、语素、词、词汇(一)语素(morepheme)1.什么是语素1.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特点:(1)有声音:好/人(2)有意义:蝴蝶玻璃新加坡麦当劳(3)最小:桌子(2个语素)巧克力(1个语素)(4)功能是构词:好:好看/好吃;人:人民/人情2.语素的分类2.1按语音形式划分(1)单音语素:手灯/走观/红绿/男女/一千/条个/吗的(2)多音语素:乌鲁木齐新加坡香港(源自莞香装运地/源自海盗香姑的名字)2.2按语言功能划分(1)成词语素指可以独立成词的语素,也叫自由语素。
5语义1词义ppt课件
❖ “庄重严肃”是真诚夸奖,“道貌岸然”则是无情批判。
❖ 说一个女人“珠圆玉润”时是赞赏,而说对方“肥胖”是讥讽揶揄。
❖ 死、逝世、去世、牺牲、就义、殉职、捐躯、殉国、阵亡、坐化、羽化、
完蛋、呜呼哀哉、蹬腿、上西天精选、20见21版阎课王件
9
四、词义的概括性
❖ 1.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 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 映个别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
精选2021版课件
13
❖ 体现二:词义的模糊性可以通过不同民族的语言比较 来观察。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不同民族的人基 于自己的认识,因此不同语言中词义范围划分就不一 致,划分界限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 例1:汉语的“青色、黛色、果绿、翠绿、墨绿”在英语中就 不同,互相没有对应关系,没有可以直接对译的词。
17
精选2021版课件
18
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一、语义的定义
1、意义: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意义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
2、词义: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 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 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 音译(咖啡)音加意译(啤酒)、音兼意译(可口可乐)、 形兼音译(DVD)形加意译(B超)意译(电话)
❖ 第六,社会方言中的词。(由于社会各种不同行业和集团内 部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 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精选2021版课件
4
(二)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 构的总汇
❖ 固定语 熟语 固定词组 ❖ 结构定型、意义完整、充当语言的备用单位 ❖ 成语: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望梅止渴、沉鱼落雁、
词的概念义
词的概念义欧阳炯的《花间集序》还提出了“诗客曲子词”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词话史乃至整个词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词体的最终成立,标志着词这一诗歌样式,最终脱离它的母体而独立,成为与“诗”并列的一种文学体式。
历代话词者关于词的概念以及对于词的称呼,复杂多变。
归纳起来,共有“词”“曲”“诗”三大类。
唐五代词话中提及词体,起先是“曲”“词”“诗”混用,这反映了唐代歌曲尚未完全分化的现实。
经过复杂的演变分化,词体渐渐从隋唐歌曲中脱颖而出,并至迟在晚唐五代时期,成为一种并列于古近体及杂言诗的新诗体。
反映在相应的词学概念中,词体的名称,经过数百年的选择淘汰,终于在晚唐五代这一时期,定于以“词”为主,包括“曲”“诗”在内的名称系列。
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诗客曲子词”这一名称。
称其为“词”,首先是指这种文体是文字信息的一种载体。
古人对此虽无明确阐述,但有这一意思。
所以,宋代以后,对于词体又有“句”(长短句)、“语”(语业)等称呼,并在宋末元初对“词”字有了“意内言外曰词”的文字学阐释。
音乐性是词的重要属性,从这一角度来说,词就是或起先就是文辞曲谱兼具的歌曲。
自古以来,歌曲就有许多称呼或别名。
从音乐角度称呼词,就有了一系列的名称。
如有“曲”“乐”“歌”“谱”等系列,相互交叉,名目繁多。
“曲”之称,自古有之。
在隋唐,曲指歌曲,包括其音乐、文字、舞蹈三方面,分别称之、统称之,均可曰曲。
曲亦包括声诗、长短句词,统而言之,并无分别。
此后词与声诗虽分道扬镳,但终宋金元之世,词仍可称之为曲。
综上所述,历代词话对于词的概念定义,可概括为“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最简明贴切的说法,莫过于欧阳炯“诗客曲子词”这一称呼。
“诗客”,是指其作者即作诗的文人学士而非唱曲卖艺的乐工伎女,是自抬身价的广告用语;“曲子”,是说明本集所收,皆可歌可唱、可供“竞富尊前”、“用资羽盖之欢”的歌曲;“词”,是指《花间》所集,同时又是文字作品,属于可流传万世的“文章”之列,与那些小曲小唱随风而逝不同。
《词汇语义学理论》评介
《词汇语义学理论》评介杨彬【摘要】词汇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传统.Dirk Geeraerts所著的《词汇语义学理论》(2010)对词汇语义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各种重要理论进行了详尽的评述,并对词汇语义学的前景作了展望.该书是从事词汇语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词汇学;词汇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作者】杨彬【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1.0 引言词汇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问,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现代语言学分支学科。
“Lexicology”(词汇学)一词早在1801年就出现在文献中。
(汪榕培、杨彬,2011)词汇学研究词的音、形、义及使用等各个层面。
词汇语义学是词汇学的重要分支,因为“语言中词汇的功能就是表达意义”。
(Halliday&Yallop,2007:24)近年来,词汇语义学在西方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D.A.Cruse(1986)的里程碑式的著作Lexical Semantics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集,如Jackson(1988)、Singleton(2000)、Lipka(2002)、Behrens&Zaefferer(2002)、Cuyckens et al.(2003)、Halliday&Yallop(2007)、Hanks(2008)等。
国内语言学界对词汇语义的关注越来越多,以词汇语义学命名的专著有王文斌(2001)等。
词义是相当复杂的系统,需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在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的当下,有必要对词汇学的研究传统和现状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
Dirk Geeraerts所著的《词汇语义学理论》(2010)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2.0 内容简介除了引言和结论之外,该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章。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课件_第4章 词汇 第二、三节
二、义素 (一)什么是义素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是义项( 理性意义)的组成成分。义素又叫词的语义成分 或语义特征,也就是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区别特征 义素没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只有对语义的描 述。义素的前面一般要加正负号(+、-)表示是 否具有某个语义特征,以便同其他相关的词义进 行对比。比如:
(2)在语境中互补分布 一个词可以有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 自己的语境中,但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 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 系。例如“深”有五个义项,下列五句中的
“深”却各只适用一个义项: ①这口井很深。(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 ②这个道理很深。(深奥) ③我们的友谊很深。(深厚) ④夜已经很深了。(时间长) ⑤这种布的颜色很深。(浓重)
(三)词义的民族性 同类事物,在不同民族的语言里用什么词、 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 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例如汉 语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 所生的子女,而英语只用brother表示哥哥或弟 弟,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
三、词义的分类 词汇意义可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实词都有一 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概念义,此外还可 能有附着在概念义上面的色彩义。
但是,利用上述这些材料却可以构成一些具 有形象色彩的词,它们除了概念义之外,还使人 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所谓形象感。具有形 象色彩的词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包括“动 态、颜色、声音”等。例如“狮子头”(形 态)、“垂柳”(动态)、“布谷鸟”(声 音)。
第三节 义项和义素 一、义项 (一)什么是义项 1.含义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义项原 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 位。
山脉 河流 个体 士兵 东 跑 高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汇学
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一章对词汇的再认识第一节词汇的内容一、词汇的界定及其性质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汇。
二、词汇的内容和范围(一)词的总汇1.基本词汇特点:①普遍性②稳固性③产生新词的基础基本词成为产生新词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单纯基本词的词素,如“人”作为词素构成了“人”这一基本词,同时“人”作为词素又可以参与构成许多其他的合成词,从而形成它的能产性;另一方面是由合成词充当的基本词,当它被社会广泛使用并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之后,它就会以整体的形式转化成为合成词素,并参与创制新词。
稳固性不能和历史悠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许多非基本词也同样可以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
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词如果没有普遍性仍不可能成为基本词,同样一个并非具有悠久历史的词,但它某个历史发展阶段内具有普遍性,并进而形成了它的稳固性,那么它也有可能进入到基本词汇中来。
2.一般词汇①历史上承传下来的固有词②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新词③因特殊需要而加以运用的古语词④从方言中吸收来的方言词⑤受外族语影响而产生的外来词(1)音译词——直接模仿外语词的语音形式,再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它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则,从而产生新词。
(2)形兼音译词——书面上直接借用外语字母的形式,再将其读音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则,从而形成为汉语的外来词。
(3)音加意译词——把已经汉化了的音译成分和原外语词的意义有关的汉语词素相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外来词。
(4)形加意译词——把直接借用的代表汉语词的字母形式,用汉语语音加以汉化后,再和有关的汉语词素相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外来词。
(5)音意兼译词——在外语词汉语语音化的基础上,巧妙地把一个音节用汉语的与之语音相近意义相关的汉字来表示,这些汉字从形式上看很像组成该词的汉语词素。
(6)意译词——在外语词的基础上,借鉴其意义,然后用汉语的词素和组词规则形成新词。
《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一章 读书笔记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对词汇的再认识第一节词汇的内容一、词汇的界定及其性质1.“词汇”是一个指称词的集体的概念,是表示词的总和的意义的。
我们在一些著述中能够经常见到一些解释,如:“语言中所有的词构成所谓语言的词汇”(斯大林语),“一部书中所用的词的总和就叫做词汇”,或者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词的总称就叫做词汇”等等。
在日常交际中,在某种语境下,这样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考虑,用词汇学的科学术语的含义来要求,这种解释显然就不够严格和正确了。
要给词汇作出正确的界定,还必须从词汇的性质谈起。
2.词汇的性质:早在50年代,斯大林就已经指出:“拿词汇本身来说,它还不是语言,——它好比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建筑业中的建筑材料并不就是房屋,虽然没有建筑材料就不可能建成房屋。
同样,语言的词汇也不就是语言,虽然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当语言的词汇受着语言语法的支配的时候就会获得极大的意义。
”斯大林这段话今天看来,尽管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总也提出了词汇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在语言中,应该说,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的成分很多,这就要看是在什么范围内,什么条件下,充当什么样的建筑材料等问题。
例如形成为音位的音素只能是音节的建筑材料,词素只能是词的建筑材料等。
对于词汇来说,它作为建筑材料,其作用是为了构成句子,也就是说词汇作为建筑材料,就是用来组成言语以进行交际的,因此,作为造句的材料就是词汇的功能和性质。
根据词汇的这一特点,应该承认,凡是具有这种功能和性质的语言成分,都应该属于词汇的范围之内,例如成语、惯用语等等,因为它们虽然都是由词组成的词组形式,但是它们却都是一种组句的备用单位,都具有和词一样的建筑材料的性质和作用,语言词汇当然不应该而且也不能够把这类成分排斥在词汇之外。
因此我们认为,词汇应当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汇。
所以,任何种语言的词汇都包括着两个基本的内容:①该语言中所有的词的总汇②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汇。
现代汉语(张谊生版)第三章词汇
多义语素:如“冰”、“锅” 冰:①水在摄氏0度或摄氏0度以下凝结成的固体。 河水结冰了。 ②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 深秋了,河水有些冰腿了。 ③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使凉。 把啤酒冰一下。 ④像冰的东西。 冰糖。 冰糖葫芦
锅:①炊事用具。“铁锅”。②某些装液体加热用 的器具。“火锅”。③(~儿)锅子。烟锅儿。④ “卫星接收器”的俗称。
2.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是指它们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单位。 如:“云”、“马”、“琵琶”、“沙发” “云”、“马” “琵琶”≠ “琵” +“琶” “沙发” ≠“沙”+“发”
、“车”、“瓜”构词。 新:新疆、新娘、新郎、新房、新手…… 车:轿车、电瓶车、自行车……
2.明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 (1)明确性 有些词语有明确的所指范围。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61:基数词,表示数量。我们班有61个人。 鲫鱼jì yú :一种淡水鱼。
(2)模糊性 有些词语所指范围比较模糊。 1.政府将严控因公出国人数。 2.这次事故给工厂带来巨大损失。 3.本广告内容长期有效。
二、词的构成方式 (一)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复音词) 根据词的音节的多少来区分。 1.单音词:风、雨、雪
2.双音节:学校、草原 双音节词约占70%以上。 3.多音词(不管有多少音节,只是一个词,可以是 多个语素 ) : 三音节:主持人、阿凡提、葡萄沟 四音节:克拉马依
(二)词汇的性质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你好”=你+好(√) “你很好”=你+很+好(√) “你好很”=你+好+很(×) “你好狠”=你+好+狠(√)
二、词汇的系统性 (一)大大小小的词的类聚及其相互关系,充分 体现了语言词汇的系统性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是词的两个大的类聚。 (二)词汇的系统性还体现在词义的相互联系上 由此形成的词义类聚包括同义类聚、反义类 聚、多义类聚等。
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语法的基本思想相矛盾,因为认知语法不把一种语言的语法看作负责把众多表达组织起来的生成手段,这种组织工作是由说话人依靠各种可以得到的资源来进行的。
其次,构式语法相对忽略了在认知语法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各种释义(construal)。
虽然Goldberg(1995:44—49)提到过“突显”(profiling)和射体/界标排序(trajec—tar/landmarkalignment),她并没有系统地运用这些概念,也没有赋予这些概念和在认知语法中同样的重要性。
另外,构式语法对于在认知语义学得到广泛研究的思维现象比如隐喻、转喻、混合(blending)、意象图式以及虚拟(fictivity)等也重视不够。
Langacker认为,这些现象对于语义至关重要,而语义又对于语法至关重要,因此构式语法对上述认知现象的忽视是值得重视的。
而且如果这些认知现象对于构式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关于构式语法生成性的说法就是不成立的。
Langacker对于构式语法的另一项质疑是针对本文第一小节介绍的Goldberg对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的区分。
他引用了Goldberg的下面一段话:‘‘[…]我同意[…]每当动词出现在不同构式中的时候整个表达的意义就会不同,但这些差异不需要归因于动词的不同意义,如果归因于构式本身会更加简约(parsimonious)”(1995:13)。
Langacker同意在上面的例(2)a中sneeze缺乏通常的“引起移动”的意思,因此2a中“引起移动”的意义是由构式而非动词赋予的(2005:162)。
然而,他不同意Goldberg(1995:11)把例(5)中的“引起移动”的意义也归因于构式,(5)Miakickedtheballintothestands.并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kick有‘引起移动’的意思并引发了由‘intothestands’体现的路径(path)图式”(同上)?本文认为,不仅像kick这样比较典型的动作性及物动词可以引发类似‘路径’的意象图式,从而具有‘引起移动’的意思,像sneeze这样典型的不及物动词也同样可以引起意象或者是读者经历过的场景(scenario/frame),从而理解为什么打喷嚏可以将咖啡中的泡沫吹开。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中心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中心
作者:黄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钱菁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多维研究[学位论文]2006
2.贾玉萍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研究浅析[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09(6)
3.余光荣现代汉语中同素反序词浅析[学位论文]2010
4.陆建丽.Lu Jianli对外汉语同素逆序词教学研究评述[期刊论文]-语文学刊2010(19)
5.林燕同素逆序词“计算—算计”研究[学位论文]2011
6.刘艳平古汉语借代词中的同素逆序现象[期刊论文]-兰州学刊2007(3)
7.刘晓琴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意义研究[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1(9)
8.闻静.WEN Jing同素逆序同义词浅析[期刊论文]-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
9.贾玉萍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构词造词研究[学位论文]2010
10.吴倩楠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学位论文]2005
本文链接:/Thesis_Y1794908.aspx。
《比言词更有效——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评介
据 ,从体验模拟所涉及 的大脑机制到它与真实的
基 金项 目: 本 文系杭 州市哲 学社会 科学规 划常规 性课题 “ 概念 隐喻 与语法 隐喻 在语 篇分析 中的融贯 性研究 ”( 项 目编号 : Z1 6 J C 0 5 1 ) 的研究成果 。 作者 简介 : 祝敏 ,副教授 ,硕 士 研 究方向 :语篇分析 、认知语言学 通 讯 地址 : 3 1 0 0 2 3 浙 江 杭 州 浙 江科 技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理 学家C . w P e r k y 的名字命 名的 ,它体现 了视觉
G e o r g e L a k o f  ̄该书做 了序 ,并在序 言的最后如 学的极为出色的综合分析。”下面笔者向国内学 界介绍一 下这部具有开拓性意义 的著作 。 2 .内容概 要及评价
是评 价道 :“《 比言词 更有 效》是对 意义的新科 介 绍。
h y p o t h e s i s ) :任何 真实语言的词 汇和 句子的意义 而达到增强记忆 的效果 的。而形象化 ,即思维意 都 是 以另一 种思维语 言( 心理语 ) ( Me n t a l e s e ) 的方 象 ,恰恰就是体验模拟 。在第二章 中,B e r g e n  ̄ l J
视 觉、声音及运动 感知 、记忆之 间的关系 ,使读 拟 的不 同。语法所做的第三个贡献是提供 了有关 者对体验模拟有一个整体 的了解 ,接下来的几 章 是 对各种体验模拟 的深入探 讨。 第 三章是有 关视觉模拟 的。B e r g e n 提 出以下 视 觉模拟的假设 :当你遇 到关于可视事物的句子
词的中兴 名词解释
词的中兴名词解释词语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作为语言的基石,词语的构成和使用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词的中兴。
词的中兴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原始词语合并形成新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词语的词性、意义或语法特征可能发生改变。
词的中兴不仅仅是语言变迁的一个方面,也是词汇发展的重要源泉。
1. 合成合成是词的中兴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将两个或多个词语合并以形成一个新的词语。
合成的过程中,新的词语通常具有独立的意义和词性。
比如,“黑夜”、“电话”、“自行车”等都是通过合成而成的新词。
合成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使我们能够用更少的词语表达更多的信息。
2. 借用借用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词语以补充自己语言的词汇。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语言之间的借用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比如,英语中的“coffee”、“tea”等词语被借用到许多其他语言中。
借用不仅丰富了词汇,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学习。
3. 派生派生是指通过在词根或原始词语上添加前缀、后缀、词缀等来形成新的词语。
这种形式的中兴可以扩展原有词语的意义或词性。
比如,从动词“读”派生出的名词“读者”、“读物”,从名词“科学”派生出的形容词“科学的”,都是通过派生而成的新词。
4. 转义转义是指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其原本的词性或意义发生改变。
这种中兴通常发生在语境中,受到语言使用者的共识和习惯的影响。
比如,“手机”一词最初指的是移动电话,但现在已可指代智能手机,这是一个通过转义而形成的新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词的中兴并非一成不变的过程,它们可能因为语言环境、地域差异、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中兴现象的出现和变化不仅是语言演变的外在表现,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
总之,词的中兴是语言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合成、借用、派生和转义等方式,新词不断涌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词汇资源。
深入理解词的中兴过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推动语言的进步和发展。
语词与概念的联系
语词与概念的联系作者:王春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在以往概念理论中,都或多或少地夹带着概念与语词关系的讨论。
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中,范畴、实体、属性、属、种等总是与名词、词项不作区分地混同使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也因此被称之为“词项逻辑”。
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只谈命题中的记号、涵义和事物,[1]不谈思维中的概念。
中世纪的逻辑研究逐渐指向思维中的意象、观念或概念,并发生了唯名论与唯实论、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激烈论争。
唯实论者承认有“共相”,即“一般”的抽象概念;唯名论者否认“一般(共相)”的独立存在,认为“一般(共相)”只不过是事物的名称、符号。
唯理论者认为人脑里存在所谓“天赋观念”;经验论者则证明任何知识都“不是天赋的”,而是从“感觉”和“反省”所获得的观念中来的,一个“字眼”就是一个“观念的外面标记”[2]。
现代逻辑学家大多反对心理主义,反对以具有“主观性”“私人性”的意象、观念或概念作为逻辑对象,发展出了“指称”理论[3]。
综观前人的研究,概念与语词的关系仍然缺乏明确的认识。
本文以概念结构论的观点为基础[4],就概念与语词的联系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词与概念没有必然联系历来逻辑学家曾为“概念”下过不少的定义,这些定义不外乎从对象、属性、反映等方面去界说。
我国学者王源生先生对此作了较客观的综述[5],并提出了自己较有创见的定义:“概念就是以符号表达出来的观念”。
[5]这个定义与概念结构论的观点的理解比较接近。
概念结构论的观点认为,概念是客观事物以特有的形象形式反映到思维中的能够相互区分并能独立运用的信息单位。
[4]这里所说的形象,就是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媒介反映在思维中的意象或观念。
洛克虽然没有直接肯定观念就是概念,但是他确认了“观念是思维的对象”[2]。
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则直截了当地断定:“概念是一种知觉意象,思维就是把握和处理这样一些意象”[6]。
概念作为思维的构成元素,同思维一样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属于人的心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1月第43卷 第6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Nov.2011Vol.43No.6《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介评Vyvyan Evans.2009.How Words Mean:Lexical Concepts,CognitiveModel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xviii+377pp. 英国班戈大学语言学与英语学院院长、英国认知语言学学会主席Evans教授,冲破了传统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人为界限,总结了当代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以下简称LCCM理论)。
2009年,他出版专著《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型与意义建构》,系统地阐释了这一理论。
LCCM理论是一种微观语义解释理论,解释真实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理解、语义生成与建构过程。
这一微观语义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研究言语行为与语用学中的关键问题———意义,具有理论与方法论作用。
一、内容简介本书由五部分十六章构成。
第一部分导言,内有四章:词与意义、词义新解、认知语言学与LCCM理论中的词义;第二部分词汇表征,由六章构成:语言符号单位、语义结构、词汇概念、认知模型;第三部分语义合成,分为词汇概念选择、词汇概念整合、语义释解三章;第四部分比喻语言与思维,分为两章:隐喻与转喻、时间的语义研究;第五部分为结语,讨论了LCCM理论的意义。
1.LCCM理论的问题域Evans(2006)早就注意到,与词相关的意义具有多变的本质,词义是易变的、开放的、高度依赖于其所在的话语语境。
比如,我们都知道“raise”这个多义戴忠信 王科敏 《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介评英语单词,但当我们看着这个单词时,我们却不能确定其词义。
当听到或读到“He raised the glass to his lips”时,我们能确定其词义为“举起”;当听到或读到“The mother raised four children”时,我们能确定其词义为“养育”;当我们想象“养育”的情景时,又会根据经验联想到养育过程所涉及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
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特定话语中的词义呢?又是如何形成联想的呢?首先,具体话语中的“raise”的词义是听者或读者建构出来的。
话语中的词并非直接呈现词义,而是词所在的特定话语语境本身呈现的结果,即词的意义是其所在话语语境的显现。
这种显现的前提条件就是词所在的话语的语境。
词的意义显现过程,依赖并受制于其所在的话语语境。
词形带着其所具有的概念意义,参与话语的建构,词的意义因话语语境的不同而变化。
为了解释意义建构过程中词义的多变特性,Evans提出了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s)理论。
他(2006,2009)认为,要解释词的意义显现依赖并受制于其所在的话语语境这种现象,所提出的理论就应该解释两个方面:其一,词所提供的通向不同知识类型的路径;其二,词与词,以及词与知识结构是如何整合或合成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与语言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这种知识构成了我们理解语言的潜在知识。
由词汇构成的话语,通过词汇的整合认知过程,激活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的知识类型,形成语义认知模型,最终确定模型中的词义。
“He+raised+the glass+to his lips”这一话语语境,就会激活我们心中的经验画面,形成特定的认知模型,进而确定“He raised the glass to his lips”这一话语语境中各个词汇的意义。
在一般人的知识经验中,“raise”、“glass”与“lips”意境中的“glass”不会是“玻璃”,而是“玻璃杯子”的意思。
但是,如果将这句话放到更大的语境中,“glass”也有可能为“玻璃”。
因此,我们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储备了大量的经验知识,可以根据话语词汇来激活。
Evans将这些大量的经验知识储备称为“认知模档”(cognitive model profiles)(P.74)。
其次,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具体话语中建构“raise”的意义,是因为“raise”本来就有可赖以建构的意义。
词义并不能直接通向“认知模档”所依赖的个体所储备的经验知识,而是通过“概念”来实现的。
Evans(2004:6)指出,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是指大脑组织和储存的、已经获得表征资格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抽象、推理等思维过程中,可以被回忆、被模式化和被运用。
因此,概念系统的内容就可以对语言这类符号进行表征。
这样,物理的象征符号(如声音)与意义元素(meaning element)就结合起来了。
语言符号所指的是具有心理表征资格的信息。
Evans将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元素称为“词汇概念”(lexicalconcepts)。
词汇概念仅是个人概念系统的一部分。
2011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6期2.LCCM理论:微观意义建构理论如果将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学研究语义的视角称为广义意义研究,将传统语义学研究词典语义或“语言”语义的研究视角称为静态意义分析研究,那么,LCCM理论从话语过程与个体知识经验关联视角研究词义在线建构过程的路径,就可以称为微观意义建构理论。
Evans在本书中明确指出,本书所呈现的是在词义与语言理解过程中,词与词相结合服务于特定情境意义建构的当代研究路径(P.ix)。
Evans所观察到的语言理解过程中词义多变的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
语言学与语言哲学一直致力于揭示与解释这种现象,并达成了共识:语言理解过程要区分两种意义:独立于语境的意义与依赖于语境的意义。
独立于语境的意义指与词汇相连的无时间限定(timeless)的意义,而依赖于语境的意义则是具体语境所形成的意义。
两种意义的划分形成了两个研究领域:语义学与语用学。
Evans认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分并非基于原则,而是人为的”(P.xi)。
他打破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学科界限,从原则上区分了两种系统:由词汇编码的语言知识所构成的“语言系统”(linguistic system)和由词汇提供路径而通向的非语言知识构成的“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
由此,他形成了两个理论构件:词汇概念(lexical con-cepts)和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s)。
前者指由语言专门编码的各种知识,后者指和谐一致且结构化的非语言知识。
3.LCCM理论的基本架构Evans(P.74)认为,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符号单位(symbolic units)和认知模型。
一个符号单位由一个语音载体和一个词汇概念构成。
词汇概念是语言编码的概念,即高度图式化的知识,外化于被编码的语言形式。
词汇概念与各种语音载体相连,语音载体包括词、黏着词素、习语和语法结构。
因此,从定义上看,词汇概念指纯语言知识。
符号单位属于词汇系统,认知模型属于概念系统;前者的内容是语言内容(linguistic content),后者的内容是非语言内容(non-lin-guistic content)。
词汇概念具有两级结构特性,一方面将语言内容编码,另一方面又提供通向人类概念系统的路径。
词汇表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是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的一个单位。
概念结构呈现出多种相互关联的图式框架,主要有“事物”与“情景”两种概念结构。
并非所有的词汇概念都通向认知模型,只有开放类词汇概念(open-class lexical concepts)才提供通向认知模型的路径。
认知模型会引起无限的潜在模型。
认知模型总称为认知模档,认知模档由基本认知模型(primary cognitive models)构成,基本认知模型是通过语言使用过程戴忠信 王科敏 《词如何生义:词汇概念、认知模式与意义建构》介评建立起来的,与词汇概念相连接,是词汇概念提供路径所通向的地址。
另外,认知模档还包括次要认知模型(secondary cognitive models),次要认知模型通过连接与基本认知模型相连。
Evans在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两个核心概念,接着在第三部分开始建立其语义整合与解释理论框架。
首先,语义整合与解释过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其一,纯粹的语言过程;其二,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整合过程。
这两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词汇概念选择(lexical conceptselection)与融合(fusion)。
词汇概念选择主要是根据词汇概念载体(即语言形式)与给定的话语语境,确定最为合适的词汇概念。
融合就是整合已经选定的词汇概念。
词汇概念选择过程受到话语、语篇和超语言语境的引导,在语境的引导下选择每一语音载体所关联的最为合适的词汇概念。
所选择的词汇概念的合适性是语义化的结果。
融合过程也呈现出两个过程:词汇概念整合过程(lexicalconcept integration)和解释过程(interpretation)。
词汇概念整合过程就是整合已经选定的与词汇概念相关的语言内容,是由词汇知识(即词汇概念知识)驱动的更大词汇项的建构过程。
这些更大的词汇项被称为“词汇概念单位”(lexicalconceptual units),这个建构过程就是词汇概念单位被解释的过程,也就是其获得信息特征描述的过程。
解释过程由词汇概念整合结果引导,由开放类词汇概念激活认知模式,实现对话语词汇的解释。
4.LCCM理论对比喻性语言的解释本书第十四章运用LCCM理论讨论了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与非比喻性语言(literal language)的区别。
Evans认为,非比喻性意义建构与比喻性意义建构的区别在于概念建构过程中词汇概念所激活的潜在语义不同。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如果词汇概念激活的是基本认知模型,意义建构过程就是非比喻性;反之,如果词汇概念激活的是次要认知模型,意义建构过程就是比喻性。
Evans还区分了隐喻和转喻这两种比喻性概念(P.297)。
他认为,如果比喻的载体和比喻的目标处于同一个词汇概念中,比喻的载体可以为比喻的目标提供直接通向路径,这个意义建构过程就是转喻意义建构。
如果比喻的载体和比喻的目标处于两个不同的词汇概念之中,这个意义建构过程就是隐喻意义建构。
例如,在“The ham sandwich has asked for the bill”这个表达中,“customer”是比喻的目标,“sandwich”是比喻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