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通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种情况,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 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 借字。比如:
“剥”字的本义是剥开,假借为“击”,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麋”字的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假借为 眉毛的“眉”,《荀子·非相》:“伊尹 之状,面无须麋。”
这种假借,属于临时借用。大概相当于 现代人写别字。东汉的郑玄说:“其始书 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 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假借会给阅 读古籍带来麻烦。如果不知道古书中是假 借,只是因形取义,就难免望文生义,造 成错误。
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 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 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 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 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比如:
“我”的本义是一种锯类的工具或武器, 借来表示没有文字形式的第一人称代词, 如:“我伐马方。”
“耳”字的本义是耳朵,借来表示语气词。如: 《论语·阳货》:“前言戏之耳。” “之”字的本义是往。《尔雅·释诂》:“之,往 也。”《战国策·齐策四》:“驱而之薛。”借 来表示指示代词,义为此。《庄子·逍遥游》“之 二虫又何知?”又为第三人称代词。《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又借来表示连词。《论 语·先进》:“是社稷之也。” “耳、之”等字被借用以后,除表示假借义外,仍 表示本义,都没有另造字。
第二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 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 为甲词另造新字。比如
“辟”字的本义是法,借来表示没有文字 形式的”躲避”、”开闢”、”邪僻”等词 的意义。《左传·成公五年》:“伯宗辟 重。”《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 朝秦楚。”又:“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这样,“辟”就具备了几个互不 相干的意义。“躲避”、“开闢”、“邪僻” 是“辟”的假借义。
第二种情况,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 不用了。比如: “桼”字的本义是树上流 下来的树漆,《说文》:“桼,木汁,可 以鬃物。”后来借表示水名的“漆”字表 示这个意义。本字“桼”废而不用了。
有本字的假借,人们一般称之为通假。
2、本無其字的假借:就是说,语言中有 些词,没有专门用来记录它们的字,就根 据这个字的声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其意义。
第三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 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 另造新字。比如:
“孰”的本义是食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 《左传·成公二年》:“腼熊蹯不孰。” 借来表示疑问代词“哪一个”的意思, 《论语·先进》:“孰能为之大?”后来没 有为疑问代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熟” 字。
“莫”的本义是“天色将晚”。借来表示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 么”的意义,《左传·宣公二年》:“过 而能改,善莫大焉。”《战国策·楚策》: “群臣莫对。”后来没有为无定代词“没 有谁”等义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暮” 字。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
(一)定義:古代漢語書面語裏同音或音 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兩個字形體不同、 意義不同,而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即由 甲字代替乙字。
(二)假借字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 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一个意义毫无关 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 义。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种情 况。
“何”字的本义是“负荷”,《诗经·小 雅·无羊》:“何蓑何笠。”假借为疑问 代词“什么”的意义,《左传·僖公四 年》:“何城不克。”后来既没有为疑问 代词造字,也没有为本义造字。而是借了 表示“荷花”的“荷”字表示本义“负荷” 的意义。这与前几例有所不同,是较为复 杂的情况。
“而”字的本义是脸上的胡须,《说文》: “而,颊毛也。”借来表示没有实在意义 的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 习之。”
“难”字的本义是一种鸟,借来表示难易 的难。如:《老子》二章:“难易相生。”
“九”字本义是曲钩,借来表示数目,甲 骨文已有“在九月”的说法。以上“我、 而、难、九”等字被借以后,久而久之, 只用来表示假借义,而不再表示其本义。
后来,为了防止意义的混淆,又加形旁, 造“避”字表示“躲避”(《战国策·赵 策》:“天子巡狩,诸侯避舍。”)。造 “闢”字表示“开闢”(《周易·系辞》: “闢户谓之乾。”)。造“僻”字表示“邪 僻”(《荀子·劝学》:“所以防邪僻而就 中正也。”)。这种没有本字的假借字与后 起字之间不能再认为是一种假借关系。作 “法”讲的“辟”字和“避”、“闢”、 “僻”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中间存在 一个没有本字的假借阶段。
“求”字的本义是皮衣。借来表示寻找的 意义,《孟子·梁惠王上》:“如缘木求 鱼。”后来没有为假借义“寻找”造字, 而是为本义造了“裘”字。
百度文库
“然”字的本义是燃烧,《孟子·公孙丑 上》:“若火之始然。”借来表示连词,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后来没有为这个连词造字, 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止”的本义是脚,《仪礼·士昏礼》: “皆有枕,北止。”假借为副词“只”的 意义,《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 而不可以久处。”后来没有为副词“只” 的意义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趾”字。
还有这样的情况,假借字不是偶一用之, 而是在古籍中常常出现,似乎成为高雅的 表现,比如:
“信”字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老子》八 十章:“美言不信。”经常被借来表示 “伸展”的“伸”,《孟子·告子上》: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庄子·秋水》: “鸱鸺夜撮蚤。”经常被借来表示“早晨” 的“早”,《诗经·豳风·七月》:“四 之日其蚤。”《孟子·离娄下》:“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这种假借,一般是相 当固定的,不会随意乱借,而且只是单向 的,不能颠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