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通假

合集下载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和上古声部关于“双声”,前人认为“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

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

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但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古代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现在却不双声或者叠韵了;现在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在古代却不是双声或者叠韵。

前边我们看过上古韵部了,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上古声部。

(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

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

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而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異文: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指古代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

室之兩旁也。

”注音:指古代的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

《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

從人分聲。

《論語》曰:‘文質份份。

’彬,古文份。

……”諧聲字:即形聲字。

《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

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

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
(1)定义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2)通假字形成的原则
①同音通假
②音近通假:双声或叠韵,但双声的字韵必须相近,叠韵的字,声母也必须相近。

(3)通假字产生的情况
①本有其字:例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假借为“早”。

②本无其字
a.既没有为本义造字,也没有为假借义造字。

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我”一开始就借用本义为“一种锯类工具的我”来表示,后来并未为本义的那个词造字,也没有为第一人称的“我”再造字。

b.为本义造字。

例如,“莫”的本义是日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造“暮”字表本义。

c.为假借义造字。

例如,“辟”的本义为法律,后假借为避开,故造“避”表其假借义。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1 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

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

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 、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

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 )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

如:惠~ 慧。

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 伸,详~ 佯。

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

如归~ 馈,阙~ 掘。

诗律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论古音通假2

论古音通假2

论古音通假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那么它具体指什么呢?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白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但是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会有很多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还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研究学习,而我们写错了就是明明白白的错别字、不可取的呢?”首先,何为古音通假呢?“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也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由于各种原因,写的人没有使用它的本字,而是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因而有人认为一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他是写的错字,只是后人都来竞相效仿,也就是“趋之若鹜”久而久之,这种“错误”普遍被人接受、默认甚至延续。

到后来,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造成中国古书难读。

然而,古音通假和现代汉语中的别字现象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来探讨古人为什么喜欢写“错别字”了。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的我们用文字交流,要求用字的速度快,这样就很难对文字做更细致的要求;而在古代,从事文字工作的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这些人要么位置显赫,要么以读书人自居,他们轻视农民耕种几乎不从事劳动工作,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仔细研究文字、语言,所以通假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规律性比较强。

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字广泛地被普通人所使用,人民群众对文字的改造作用也愈加明显,所以国家对于文字的规范也就更加地重要,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整理异形词,以及各种考试来进行规范。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三、上古三十二字母

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1728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 1804)在《十驾斋律: 古无轻唇” 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轻唇”、“古无舌 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无唇齿音 、古无轻唇,
• 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 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 非敷奉微 中古读非敷奉微4 非敷奉微 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 帮滂並明4 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例如 • 古读:附如部;佛如弼,亦如勃;蕃如卞;汾如盆;敷 古读:附如部;佛如弼,亦如勃;蕃如卞;汾如盆; 如布;匪如彼;望如茫。伏羲即“庖牺” 文水即“ 如布;匪如彼;望如茫。伏羲即“庖牺”,文水即“门 水”。 • *《诗》“凡民有丧 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诗》 《 凡民有丧,匍 並 匐救之 匐救之。 檀弓》 凡民有丧 作“扶(奉)服”。 奉服 •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 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 • 费: 旧读 (滂),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旧读bì( ),春秋鲁季孙氏封邑 春秋鲁季孙氏封邑。 属敷母。 • 阿房宫:音ē páng(並)gōng,秦宫名。“房”属奉 阿房宫: ( ,秦宫名。 母。 • 逢泽:音páng (並) zé,古泽薮名。“逢”属奉母。 逢泽: 属奉母。 ,古泽薮名。
• (2)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 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 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 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
• • • • • • • • •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借用本为鸟名的舊(一种猫头鹰类的鸟); 旧,借用本为鸟名的舊(一种猫头鹰类的鸟); 借用本为竹白的笨; 笨,借用本为竹白的笨; 本为唇下之鬚; 而,本为唇下之鬚; 本为腋下之腋; 亦,本为腋下之腋; 本为畚箕的箕; 其,本为畚箕的箕; 本为耳朵的耳; 耳,本为耳朵的耳; 本为一种兵器。 我,本为一种兵器。 具体分三种情况。a.没有为假借的意义和假借字再造新 具体分三种情况。a.没有为假借的意义和假借字再造新 b.为假借的意义造了新字 为假借的意义造了新字, 字,如“我”;b.为假借的意义造了新字,如“避闢 c.为假借字造了新字 为假借字造了新字, 僻”;c.为假借字造了新字,如“孰-熟”。

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

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

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童”是“同”的假借字。

《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现象在古书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先秦古籍,假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

以《诗经》中的《卢令》篇为例,这首诗短短六句,二十四字,其中假借字就有六个,占全篇总字数的四分之一。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第五十五章:“蠭疠虫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

”除“蠭”是“蜂”的异体,“赫”是“螫”(shì)的形讹,“据”是“鸷”的音误,“虫”是“虺”的古字外,“疠”、“孟”、“捕”分别是“虿”(chài)、“猛”、“搏”的借字。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望文生义,不仅扞格难通,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曲解前人的原意。

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

”不能理解成蓝溪的水厌恶生疏的人。

句中的“厌”是“餍”的假借字,诗说蓝溪的水饱餐活人,即多少人葬身鱼腹之意。

《管子•重令》:“犯难离患而不辞死。

”句中“离患”与“犯难”并列,“患”与“难”(nàn)同义,“离”与“犯”也应该同义。

“犯”的意思是干犯,有触及义,在此句中释为遭遇、遭受,则知“离”是“罹”的假借字,“罹患”也是遭受祸患。

如果不懂假借,望文生训,把“离患”解释为脱离祸患,就恰好把意思说反了。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可见在阅读古书时,不可拘泥于字形,而应当按照通假的原理去寻求本字。

按照习惯说法,通假字分为“本无其字”的通假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大类,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划分的。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语音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以加强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深 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古音通假不同于假借字和古今字,它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借 用,而不是永久替代。
古音通假的形成原因
语音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不断发生 变化,导致一些字的发音与古代 不同,从而产生了通假现象。
方言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方言, 方言间的差异导致一些字在特定 语境下被借用来表示不同的音节 或意义。
书写习惯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 • 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关系 • 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双声叠韵
双声
定义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芳香”中的“芳”和“香”,它们都以“f”为声母,属于双声。
叠韵
定义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彷徨”中的“彷”和“徨”,它们的韵母都是“ang”,属于叠韵。
04
实例分析
双声叠韵的实例分析
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如 “玲珑”、“蜻蜓”。这些音节中的 声母都是“l”,因此它们是双声。
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如“徘 徊”、“崔嵬”。这些音节中的韵母都 是“ai”,因此它们是叠韵。
古音通假的实例分析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些音节 由于发音相似或相同,可以互相替代 的现象。如“罢”通“疲”,“蚤” 通“早”。
对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目前对双声叠韵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双声叠韵的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等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语料调查和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深入探 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第六章:反切折合与古音通假(4)

第六章:反切折合与古音通假(4)
• 四、纽四声法。给直音字注声调,如: 纽四声法。给直音字注声调, 玄度《 亨音赫平、 唐·玄度《九经字样》:“亨音赫平、亥孩 玄度 九经字样》 贯关去、眺挑上声、绀干去声” 上、贯关去、眺挑上声、绀干去声”。
反切的出现
• 《颜氏家训》认为汉末孙炎独知反语, 颜氏家训》认为汉末孙炎独知反语, 至魏世大行。 但比孙炎早的王肃、 “至魏世大行。” 但比孙炎早的王肃、应 劭都用反切注音。三国后十分流行, 劭都用反切注音。三国后十分流行,《三 国志》载诅咒诸葛恪死在石子冈, 国志》载诅咒诸葛恪死在石子冈,却说 成子阁” 南朝任肪的“高厚” “成子阁”。南朝任肪的“高厚”,实为 狗号” “狗号”。 • “反切”最初叫“反”或“翻”,唐代宗 反切”最初叫“ 大历以后,忌讳“ 改用“ 大历以后,忌讳“反”字,改用“切”字。
《广韵》反切(音和切与类隔切)
• • • • • • • 音和切: 音和切: 乃故—怒 式轨—水 则古—祖 乃故 怒、式轨 水、则古 祖、 人渚—汝 当孤—都 卢启—礼 人渚 汝、当孤 都、卢启 礼、 莫故—暮、居义—寄、胡到—号、 莫故 暮 居义 寄 胡到 号 子苟—走、当口—斗、苏老—嫂、 子苟 走 当口 斗 苏老 嫂 悉姐—写 五口—藕 以浅—演 悉姐 写、五口 藕、以浅 演、 於斤—殷 于廉—炎 五还—顽 於斤 殷、于廉 炎、“读若”或“读如”。《说文》: 读若” 读如” 说文》 芨读若急” 询读若宣。 “芨读若急”、“询读若宣。” • 三、直音法。如《汉书 高帝纪》: 直音法。 汉书·高帝纪 高帝纪》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注引服 虔注: 准音拙。 虔注:“准音拙。”又“单父人吕公 善沛令。 注引孟康曰: 单音善, 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 父音甫。 父音甫。

古书中的读音问题及音韵学部分参考书目(1)

古书中的读音问题及音韵学部分参考书目(1)

二、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问题?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周南·关雎》朱熹:服,叶蒲(並母)北反。

(即béi)?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周南·关雎》朱熹:采,叶此(清母)履反。

(即qǐ)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周南·关雎》朱熹:友,叶羽已反。

(即yǐ)三、古音通假问题1、何谓“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古人书写某词时,没有按照用字规范写本字,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叫做“通假”。

由于本字与借字音同或音近的音是古音,所以又称“古音通假”。

温馨推荐您可前往百度文库小程序享受更优阅读体验不去了立即体验(1)通假字与假借字相同:原理相同,都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差异:第一,通假有本字,而假借一般无本字。

第二,通假是临时借用,而假借是永远借用。

●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逝:通“誓”。

女:同“汝”。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惠:通“慧”。

三、古音通假问题(2)通假字与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表几个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为其兼表的某个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合称“古今字”。

莫①日落、傍晚。

②表示否定。

暮《诗经·东方未明》:“不夙则莫。

”反①扳、拉。

②回来。

返《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从邯郸反。

”2、如何读通假字通假字本字与借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但它们的普通话音却不一定相同或相近,有时还相差很远。

读古文遇到通假字,应读本字的普通话音。

三、古音通假问题1、何谓“破读”?“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 蚤” 通“ 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

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

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

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9、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 后人注书,。

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

10、疏:训诂学术语。

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

“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

唐时,“疏” 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222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第1讲--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第1讲--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音学家把之职等几对阴声韵和入声韵合在 一同,那么它们就不算合韵了。〕
❖ 第二种是韵母近似通押。
❖ 例如<七月>第四章以“蜩〞押“葽〞 〔幽宵合 韵〕,大约就是用eu押au〔注: <鄘风•柏舟>“舟〞“髦〞相押也是幽宵 合韵,但是许多音韵学家不以为这是押 韵。〕,第七章以“麦〞押“穋〞〔职觉 合 韵〕,韵母也是很临近的。
❖清人经过归纳<诗经>的用韵, 觉察 同<广韵>的出入很大,於是突破唐韵 的拘谨,该合的合,该分的分,逐渐 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
❖ 有些在<诗经>里没有用作押韵的字,古音 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语 〔见后〕调和声偏旁把它归入韵部,这样就得 出整个先秦古韵。
❖ 普通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 例如我们知“侧〞字属於“得〞“服〞一类, 那么“那么〞“测〞也不会属於别的韵部。
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 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 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能够用古音来 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 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方法〔即叶音〕,由于那 是不科学的。
❖二、雙聲叠韻 ❖和古音通假
❖在這里,我们谈两个问题: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如今广州话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这种 情况。
❖ <关雎>中“得〞“服〞“侧〞三字押韵,在 上古同属一个韵部;而<伐檀>第二章里,“侧 〞字又跟“辐〞“直〞“亿〞“特〞“食〞押 韵,那么“得〞 “服〞和“辐〞“直〞“亿〞 “特〞“食〞也就应该同属一个韵部。
❖ <伐檀>中的“直〞字在<硕鼠>二章里又跟“德 〞“国〞押韵,那么“德〞“国〞也就和 “得 〞“服〞同属一个韵部了。“得〞字和“服〞 字又各自联络其他的字,这样相互联络,越联 越多,就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韵部了。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在《毛诗古音 考》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 正走上正确的道路。
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 基者。顾氏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 的规模。
顾炎武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 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以《静女》为例:
第一章“姝”“隅”“躇”押韵, 是侯部,是一韵到底。
第二章“孌”“管”押韵,是元部; “炜”,是微部,“美”是脂部, “微”“脂” 合韵,中间换一次韵。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
杂,可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
如《静女》二章:
(3)交韵 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如《静女》第三章: 自牧归荑,——奇句,韵脚是“荑” 洵美且异。——偶句,韵脚是“异” 匪女之为美,——奇句,韵脚是“美” 美人之貽。——偶句,韵脚是“貽”
“荑” “美”属于脂部——奇句相押。 “异”是职部, “貽”是之部。职、之合韵——偶
(3)方音材料:例如列举了古籍中“无”读音为 “毛”的材料后,钱大昕指出:“今江西、湖南方 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
(4)反切材料:列举了《广韵》中一些轻重唇互切 的例子。例如:《广韵·二十五德部》中有一个小韵 的反切为蒲北切,同音字有菔、踣、仆、垘等字; 《广韵·二十文部》有一个小韵的反切为无分切,同 音字有蠠、闻、闽、阌等字。
双声兼叠韵
辗转 契阔 蔽芾 觱发 栗烈 厌邑 伊威 蟏蛸 逶迤
六、关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 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教材 P546)。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分 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六书假借。

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诗经用韵古音通假PPT课件
36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一作较,无韵),高下相倾。 (耕部) 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鱼部) 三十辐,共一毂。(职屋合韵,这 是老子的特点。)
37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盲爽狂妨,阳部,聋,东部,东阳合 韵。) (老子)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铎部) (庄子•秋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职部) (荀子•劝学)
34
❖ 例如: ❖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冬部)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月部) (左传隐公元年)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鱼部)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鱼部)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鱼部) (战国策•齐策)
35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微部)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之 部) (论语•微子)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月部)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之部) (孟子•公孙丑上)
❖ 《楚辞》在时代上比《诗经》晚了至少二三百 年,在地域上也相差 很远,但是《楚辞》的用 韵和《诗经》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冬部已经 从侵部分化出来。
❖ 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有押韵 的。《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 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常有用韵的地方。而 这些韵语所用的韵部,也和《诗经》韵部相合。
26
❖ 有些在《诗经》里没有用作押韵的字,古 音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 语(见后)和谐声偏旁把它归入韵部,这样就 得出整个先秦古韵。
❖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 例如我们已知“侧”字属於“得”“服”一类, 那么“则”“测”也不会属於别的韵部。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

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1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

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而古音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仅仅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

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

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那么古音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联系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1、古音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相关。

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

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古音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相关。

2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对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古音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古漢語中的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現象,掌握雙聲、疊韻、疊音詞、聯綿詞、字母、古音通假等概念,要求學生按順序記住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二聲母。

掌握假借字產生的兩種情況,能夠對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進行歸納和總結。

【重點及難點】:三十六字母、古音通假的分類和原則在《詩經的用韻》一節中,我們已經知道《詩經》用韻所反映出來的先秦韻部系統和現代漢語不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先秦的聲母系統與現代漢語也不一樣。

本節將主要講授一些古聲母方面的知識,另外,還將介紹關於古音通假的一些常識。

一、基本概念聲母:指漢語音節開頭的輔音,例如在普通話dong這個音節中,輔音d就是聲母。

有些音節沒有聲母,直接以母音開頭,其聲母等於零,習慣上稱作零聲母。

例如an為零聲母。

古代沒有表示聲母的音標,表示聲母的方法是選用一定的漢字作為代表,這些聲母代表字稱作聲紐、字母或聲類。

聲紐:又稱音紐或紐。

大概古人以為聲母是一個字音的樞紐,所以將它稱作聲紐。

最早提到“紐”的文獻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序》。

[1[1]]字母:字母相傳是唐末僧人守溫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創制的,[2[2]] 共有30個,每個字母代表的聲母就是它自身的聲母,例如“明”代表的聲母是[m]。

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的語音實際,對這30個字母的次序及取字進行了整理,同時增補了6個字母,即成了36個字母。

這36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語的聲母系統。

(見下頁)聲類:某一類聲母的總稱。

聲類是經過繫聯韻書的反切得來的,並沒有經過音位歸納處理。

在某一韻書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的,就算一個聲類。

五音、七音和九音:傳統音韻學從發音部位的角度對三十六字母進行分析所得出的類別。

五音的分法最早見於《玉篇·五音聲論》,其名稱為:喉、舌、齒、唇、牙。

[3[3]] 後來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出半舌音,從齒音中分出半齒音,合稱為七音。

這種分法最早見於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和鄭樵的《通志·七音略》。

第五讲:古音通假

第五讲: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看出来),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于是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早”和“蚤”。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就会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这里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P283页)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早”字还没那时产生,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左传·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代“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照三 牙音 见
穿三 溪Βιβλιοθήκη 床三 群 疑审三禅

古音三十二声母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舌 音 齿 音 喻四)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余(喻四) 章(照 三) 精 庄(照 二) 昌(穿 三) 清 初(穿 二) 溪 晓 船(床 三) 从 崇(床 二) 群 匣(喻 三) 来 日 疑 心 山(审二) 审二) 书(审三) 禅 审三) 邪
二 上古声母演变的重要条例 一)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在上古读"帮滂并明".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钱氏的古音学说见《十驾斋养新录》和 潜研堂文集》. 《潜研堂文集》. 异文:古读" 论语》 且在邦域之中矣" 异文:古读"封"如"邦"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 释文》 邦或作封"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释文》 《释文》 "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 郑本作封内. "郑本作封内."
上古声母演变的条例 双声叠韵 古音通假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如"伏羲"又写成 异文:上古文献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伏羲" 庖羲" "庖羲". 注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 说文》 读若鹿" 注音:同音字注音,"读若" ,如《说文》"睩……读若鹿" 读若鹿 谐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 谐声字:形声字 声符应与字的读音相同,具有相同声符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的字读音应该相同或相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音通假
(一)定義:古代漢語書面語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而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即由甲字代替乙字。

(二)假借字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

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比如:
“剥”字的本义是剥开,假借为“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麋”字的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假借为眉毛的“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这种假借,属于临时借用。

大概相当于现代人写别字。

东汉的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这种假借会给阅读古籍带来麻烦。

如果不知道古书中是假借,只是因形取义,就难免望文生义,造成错误。

还有这样的情况,假借字不是偶一用之,而是在古籍中常常出现,似乎成为高雅的表现,比如:
“信”字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老子》八十章:“美言不信。

”经常被借来表示“伸展”的“伸”,《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庄子·秋水》:“鸱鸺夜撮蚤。

”经常被借来表示“早晨”的“早”,《诗经·豳风·七月》:“四
之日其蚤。

”《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这种假借,一般是相
当固定的,不会随意乱借,而且只是单向的,不能颠倒过来。

第二种情况,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了。

比如:“桼”字的本义是树上流下来的树漆,《说文》:“桼,木汁,可以鬃物。

”后来借表示水名的“漆”字表示这个意义。

本字“桼”废而不用了。

有本字的假借,人们一般称之为通假。

2、本無其字的假借:就是说,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用来记录它们的字,就根据这个字的声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其意义。

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

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比如:
“我”的本义是一种锯类的工具或武器,借来表示没有文字形式的第一人称代词,如:“我伐马方。


“而”字的本义是脸上的胡须,《说文》:“而,颊毛也。

”借来表示没有实在意义的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难”字的本义是一种鸟,借来表示难易的难。

如:《老子》二章:“难易相生。

”“九”字本义是曲钩,借来表示数目,甲骨文已有“在九月”的说法。

以上“我、而、难、九”等字被借以后,久而久之,只用来表示假借义,而不再表示其本义。

“耳”字的本义是耳朵,借来表示语气词。

如:
《论语·阳货》:“前言戏之耳。


“之”字的本义是往。

《尔雅·释诂》:“之,往也。

”《战国策·齐策四》:“驱而之薛。

”借
来表示指示代词,义为此。

《庄子·逍遥游》“之
二虫又何知?”又为第三人称代词。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

”又借来表示连词。

《论
语·先进》:“是社稷之也。


“耳、之”等字被借用以后,除表示假借义外,仍
表示本义,都没有另造字。

第二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比如
“辟”字的本义是法,借来表示没有文字
形式的”躲避”、”开闢”、”邪僻”等词的意义。

《左传·成公五年》:“伯宗辟重。

”《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

”又:“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这样,“辟”就具备了几个互不相干的意义。

“躲避”、“开闢”、“邪僻”是“辟”的假借义。

后来,为了防止意义的混淆,又加形旁,造“避”字表示“躲避”(《战国策·赵策》:“天子巡狩,诸侯避舍。

”)。

造“闢”字表示“开闢”(《周易·系辞》:“闢户谓之乾。

”)。

造“僻”字表示“邪僻”(《荀子·劝学》:“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

这种没有本字的假借字与后起字之间不能再认为是一种假借关系。

作“法”讲的“辟”字和“避”、“闢”、“僻”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中间存在一个没有本字的假借阶段。

第三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比如:
“孰”的本义是食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左传·成公二年》:“腼熊蹯不孰。

”借来表示疑问代词“哪一个”的意思,《论语·先进》:“孰能为之大?”后来没有为疑问代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熟”字。

“莫”的本义是“天色将晚”。

借来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义,《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战国策·楚策》:“群臣莫对。

”后来没有为无定代词“没有谁”等义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暮”字。

“求”字的本义是皮衣。

借来表示寻找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上》:“如缘木求鱼。

”后来没有为假借义“寻找”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裘”字。

“然”字的本义是燃烧,《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

”借来表示连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后来没有为这个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止”的本义是脚,《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

”假借为副词“只”的意义,《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后来没有为副词“只”的意义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趾”字。

“何”字的本义是“负荷”,《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假借为疑问代词“什么”的意义,《左传·僖公四年》:“何城不克。

”后来既没有为疑问代词造字,也没有为本义造字。

而是借了表示“荷花”的“荷”字表示本义“负荷”的意义。

这与前几例有所不同,是较为复杂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