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计量学

a、组织模体比:指对于高能量光子,不依赖于 源皮距变化而改变的剂量学参数叫组织模体比。
定义为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 收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标准深度处 吸收剂量的比值,
公式表示为:TPR(E、Wd、d)= Dx/Dx``
b、组织最大剂量比 TMR:
标准深度的选择依赖于光子射线的能量
7、模体(体模) 射线入射到人体时发生散射与 吸收,能量与强度逐渐损失,剂量 监测及验证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在人 体进行,常常使用模体(体模或假 人)。 假人:是用一种组织等效 材料做成的模型代替人的身体,简 称体模(假人)。
剂量学参数
1、平方反比定律(ISL)
指放射源在空气中放射性强度(可表示为照射量率和 吸收剂量率),随距离变化的基本规律。
等剂量曲线示意图
1、照射野离轴比和半影 离轴比(OAR): 垂直于射线中心轴平面的等剂量分布曲线图,沿照射野X 或Y轴方向测量,可以得到照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曲线。 意义:评价照射野的平坦度:标准源皮距条件或等中心条 件下, 模体中10cm深度处照 射野80%宽度内,最大、最小剂量 与中心轴剂量偏差值应好于±3%。 对称性:与平坦度同样条件 下,中心轴对称任一两点的剂量 差,与中心轴剂量的比值应好于 ±3%。
野(通常10×10cm)的输出量之比。
⑴准直器散射因子反映的是有效源射线随 照射野变化的特点。
有效原射线:指原射线和经准直器产生的散射 线之和。
⑵模体散射因子: 保持准直器开口不变, 模体中最大剂量点 处某一照射野的吸收剂量, 与参考照射野(通常 10×10cm)吸收剂量之比。
X (γ)射线照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定义为水模体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 收量与距放射源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标准深度处 吸收剂量的比值,
公式表示为:TPR(E、Wd、d)= Dx/Dx``
b、组织最大剂量比 TMR:
标准深度的选择依赖于光子射线的能量
7、模体(体模) 射线入射到人体时发生散射与 吸收,能量与强度逐渐损失,剂量 监测及验证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在人 体进行,常常使用模体(体模或假 人)。 假人:是用一种组织等效 材料做成的模型代替人的身体,简 称体模(假人)。
剂量学参数
1、平方反比定律(ISL)
指放射源在空气中放射性强度(可表示为照射量率和 吸收剂量率),随距离变化的基本规律。
等剂量曲线示意图
1、照射野离轴比和半影 离轴比(OAR): 垂直于射线中心轴平面的等剂量分布曲线图,沿照射野X 或Y轴方向测量,可以得到照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曲线。 意义:评价照射野的平坦度:标准源皮距条件或等中心条 件下, 模体中10cm深度处照 射野80%宽度内,最大、最小剂量 与中心轴剂量偏差值应好于±3%。 对称性:与平坦度同样条件 下,中心轴对称任一两点的剂量 差,与中心轴剂量的比值应好于 ±3%。
野(通常10×10cm)的输出量之比。
⑴准直器散射因子反映的是有效源射线随 照射野变化的特点。
有效原射线:指原射线和经准直器产生的散射 线之和。
⑵模体散射因子: 保持准直器开口不变, 模体中最大剂量点 处某一照射野的吸收剂量, 与参考照射野(通常 10×10cm)吸收剂量之比。
X (γ)射线照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近距离放射治疗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ICRU 38#报告(1985)
腔内照射的剂量学描述:
(3)参考体积:参考等剂量线面所包括的范围,从高度(dh) 、宽 度(dw)、厚度(dt)三个方向予以描述。参考等剂量线面即 处方 剂量所在的等剂量线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射源周围剂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基本不 受辐射能量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范围内, 剂量不可能均匀,近源处剂量高,随距 离增加剂量快速下降。
不同放射源在水中随径向距离的 百分深度剂量变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特点
剂量率效应
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 点位置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RK): 指源轴垂直平分线上,距源参考距离为一米处,在空气介质中的比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ICRU 38#报告(1985)
腔内照射的剂量学描述:
(1)治疗技术的描述:放射源的各项技术参数 (2)总参考空气比释动能:所有放射源(包括宫腔和阴道源) 的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与照射时间的乘积之和,正比于患者所 受的积分剂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放射剂量学简介2

• 从放射源在人体置放时间长短划界,近距离放 疗又可分为暂时驻留 (temporary dwell) 和永久 植入(permanent implantation)两大类: • 暂时驻留是指治疗后将施用器以及放射源回收 ; • 永久植入则是将治疗时放置的放射源永远保留 在人体内。后者尽管是一项传统技术,但由于 在治疗前列腺肿瘤方面颇为成功,以及源的不 断改进和更新,使其仍然占有一席。
传统组织间插植的巴黎剂量学系统及 步进源等效模拟
巴黎系统的剂量学原则
• 1、布源规则 巴黎剂量学系统(Paris dosimetry system , PDS) 要求植入的放射源无论是铱丝 还是等距封装在塑管中的串源 (dbbon) 均呈直 线型、彼此相互平行、各线源等分中心位于同 千平面、各源相互等间距、排布呈正方形或等 边三角形、源的线性活度均匀且等值、线源与 过中心点的平面垂直。 • 2、源尺寸及布局与靶区的对应关系 其中S 是源 ( 针管 ) 间距, ml 和 ms 是安全边界 (safety margin) :单平面插植中 ml 是参考等剂量线与 外侧针管的间距;多平面插植中ms是中心横断 面上参考等剂量线与外侧针管的间距的平均值
• 直肠剂量参考点(R)为阴道容器轴线与阴 道后壁交点后0.5cm处;膀胱剂量参考点 (B1) 为仰位投影片造影剂积聚的最低点 ,即Foley气囊的中心。腹主动脉旁,骼 总和外骼淋巴结参考点与Fletcher淋巴的 梯形区(lymphatic trapezoid)定义一对致
ICRU58号报告的建议 (1997年)
• 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与照射量率常数概念密切 相关,用于描述不同核素,单位活度,距源单 位距离处比释动能率大小的物理量 • 其定义是:发射光子的放射性核素的空气比动 率常数是L2乘Kair被A除的商,Kair是与活度为 A的该种核素点源,相距L,由能量大于的光子 产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 • (Γδ )K=Kair* L2 /2
近距离放疗

• 宫颈、宫体
• 阴道
• 直肠
• 乳腺
• 软组织肉瘤
血管内照射
• Vascular, endovascular or
intravascular brachytheray
• 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血管非肿瘤疾病,再狭
窄的热门技术。
再狭窄(RS, restenosis)
• 是经皮或经腔冠状动脉或动脉血管成型术
腔内照射剂量学
• 最主要用于宫颈癌,采用两组放射源施源器:一
是直接植入宫腔内(宫腔管),另一植入阴道内
(阴道容器)。
• 经典照射方法(三大剂量学系统):斯德哥尔摩
系统、巴黎系统、曼彻斯特系统。
腔内照射-三大剂量学系统(1)
• 斯德哥尔摩系统:使用较高强度的放射源,分次
照射(一般是照射2-3次,间隔约3周)。宫颈管 内为串接的镭-226放射源,阴道容器为平的或弯 曲的源盒。
• 巴黎系统: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治疗时
间约3天)。宫颈管置源方法同前,而阴道源为3 个独立的容器,其中两侧阴道源紧贴在两侧的穹 隆,中间的正对着宫颈口。
腔内照射-三大剂量学系统(2)
• 曼彻斯特系统:从巴黎系统发展而来,根据宫腔
的不同深度和阴道的大小,分为长、中、短三种 宫腔管和大、中、小三种尺寸的阴道卵形容器。 主要强调:阴道源的分布要尽量宽;宫腔及阴道 源强度为不同的比例;对某些特定点(A点和B点) 的剂量要准确。
2-4 Gy/h 4-12 Gy/h >12 Gy/h
近距离放疗-分类
• 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Low dose rate
brachytherapy LDR),
• 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High dose rate
• 阴道
• 直肠
• 乳腺
• 软组织肉瘤
血管内照射
• Vascular, endovascular or
intravascular brachytheray
• 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血管非肿瘤疾病,再狭
窄的热门技术。
再狭窄(RS, restenosis)
• 是经皮或经腔冠状动脉或动脉血管成型术
腔内照射剂量学
• 最主要用于宫颈癌,采用两组放射源施源器:一
是直接植入宫腔内(宫腔管),另一植入阴道内
(阴道容器)。
• 经典照射方法(三大剂量学系统):斯德哥尔摩
系统、巴黎系统、曼彻斯特系统。
腔内照射-三大剂量学系统(1)
• 斯德哥尔摩系统:使用较高强度的放射源,分次
照射(一般是照射2-3次,间隔约3周)。宫颈管 内为串接的镭-226放射源,阴道容器为平的或弯 曲的源盒。
• 巴黎系统: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治疗时
间约3天)。宫颈管置源方法同前,而阴道源为3 个独立的容器,其中两侧阴道源紧贴在两侧的穹 隆,中间的正对着宫颈口。
腔内照射-三大剂量学系统(2)
• 曼彻斯特系统:从巴黎系统发展而来,根据宫腔
的不同深度和阴道的大小,分为长、中、短三种 宫腔管和大、中、小三种尺寸的阴道卵形容器。 主要强调:阴道源的分布要尽量宽;宫腔及阴道 源强度为不同的比例;对某些特定点(A点和B点) 的剂量要准确。
2-4 Gy/h 4-12 Gy/h >12 Gy/h
近距离放疗-分类
• 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Low dose rate
brachytherapy LDR),
• 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High dose rate
放射治疗剂量学ppt课件

A Γ2 tsec I d I e 1 Ly1 d
2
(二)线辐射源
No Image
三、腔内治疗剂量学
传统(或经典)的腔内治疗方法主要有三大
系统,即斯得哥尔摩系统、巴黎系统和曼彻 斯特系统。
四、组织间治疗剂量学
组织间治疗亦称为插植治疗,是根据靶区的形状 和范围,将一定规格的多个放射源,按特定的排 列法则,直接插植入肿瘤部位,以期在肿瘤部位 产生高剂量照射,为了使治疗部位获得满意的剂 量,必须根据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特点,按一 定的规则排列放射源。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是曼彻斯特系统 和巴黎系统。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第二节第二节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第三节第三节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第一节第一节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概念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二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的名词二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的名词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五组织最大剂量比五组织最大剂量比放射治疗所用的放射源和辐射源
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Dd PDD 100 % D0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组织空气比: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任一点吸收剂 量Dd与没有体模时,空间同一位置上空气吸收剂 量Dfs之比。 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 :组织深度、射线能量、 照射野面积和形状。与源-皮距无关 。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第一节 放射治疗剂量学基本概念
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 二、放射治疗物理学有关的名词 三、射线中心轴上百分深度剂量 四、射线中心轴上组织空气比 五、组织最大剂量比
近距离放射治疗 ppt课件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组织间照射主要需要明确肿瘤 区、临床靶区和治疗区,对于 计划靶区则少有重视 在确定插植方式之前,需定义 临床靶区,具体方法是在三维 方向上,以其最大径描述临床 靶区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 巴黎系统
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
要求植入的放射源均为直线源。现代 近距离放射治疗使用的是微型放射源,若 以相同的驻留位置、相同的驻留时间,以 步进或步退方式逐点进行,当步长小于源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比释动能强度(Sk)与显活度Aapp的关系为: Sk= Aapp · Г 式中Г
δ δ
为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
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放射源周围剂量学特点
点源遵守平方反比定律 线源在近源处时剂量衰减大于平方反 比,在距源大于2倍线源长度时基本遵循 平方反比定律(径向) 影响因素:辐射路径不同 斜过滤效应 基本不受能量影响 基本不使用“均匀性”概念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管内照射剂量学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目前妇科近距离治疗所采用的技术,无论是放射源 的分布、剂量计算、优化和治疗计划的评价等多方面,
都是传承经典的妇科放疗剂量学系统,较少以特定患者
的影像学资料为基础。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系统 ICRU 38# 报告
放射源强度的表示方法
放射性活度(A):
定义为放射源在某时刻的衰变率。活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贝克 勒尔(Bq),此前的单位是居里(Ci)。 1Ci=3.7× 1010Bq 1Bq=2.7× 10-11Ci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Aapp):
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 点位置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
放射治疗剂量学PPT课件

。据此,达到肿瘤的治疗剂量为200 cGy的开机时 间应该设定为多少?
第二节 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
❖ 首先得到自由空气中吸收剂量率与照射量率的转换,空气
中剂量率:
•
D
fs
=照射量率×照射量吸收剂量转换因子=100×0.95
cGy·min-1 = 95 cGy·min-1
❖ 由BSF得到最大剂量深度处的吸收剂量率:
粒束的加速器 。 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
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
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 ❖ 体外照射,亦称远距离放射治疗,是指放射源位
于体外一定距离的照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使用的 主要照射方法。 ❖ 体内照射,亦称近距离照射。近距离治疗是将密 封放射源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 天然腔内如鼻咽、食管、气管、宫腔等部位进行 局部照射。
•
Dm
•
DfsBS
F=95×1.2
cGy·min-1
=114
cGy·min-1
第二节 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
❖ 根据肿瘤治疗剂量DT=200cGy,由PDD得到最大剂 量深度处的吸收剂量,即处方剂量:
D m P D TD 1% D 0 0 0 2 .60 4 10 8 % 0 c0 G 3y .6 0 c8 Gy
❖ 最后计算得到开机照射时间:
TD D•m m3101.684min2.71min
第三节 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
一、辐射源 二、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三、腔内治疗剂量学 四、组织间治疗剂量学
一、辐射源
可用于近距离治疗的辐射源主要是γ辐 射源,常用的有 ❖226Ra 源 ❖137Cs 源 ❖60Co 源 ❖192Ir 源
放射物理与防护
第二节 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
❖ 首先得到自由空气中吸收剂量率与照射量率的转换,空气
中剂量率:
•
D
fs
=照射量率×照射量吸收剂量转换因子=100×0.95
cGy·min-1 = 95 cGy·min-1
❖ 由BSF得到最大剂量深度处的吸收剂量率:
粒束的加速器 。 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
一、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及照射方式
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 ❖ 体外照射,亦称远距离放射治疗,是指放射源位
于体外一定距离的照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使用的 主要照射方法。 ❖ 体内照射,亦称近距离照射。近距离治疗是将密 封放射源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 天然腔内如鼻咽、食管、气管、宫腔等部位进行 局部照射。
•
Dm
•
DfsBS
F=95×1.2
cGy·min-1
=114
cGy·min-1
第二节 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实例
❖ 根据肿瘤治疗剂量DT=200cGy,由PDD得到最大剂 量深度处的吸收剂量,即处方剂量:
D m P D TD 1% D 0 0 0 2 .60 4 10 8 % 0 c0 G 3y .6 0 c8 Gy
❖ 最后计算得到开机照射时间:
TD D•m m3101.684min2.71min
第三节 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
一、辐射源 二、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三、腔内治疗剂量学 四、组织间治疗剂量学
一、辐射源
可用于近距离治疗的辐射源主要是γ辐 射源,常用的有 ❖226Ra 源 ❖137Cs 源 ❖60Co 源 ❖192Ir 源
放射物理与防护
放射治疗计量学

例如:1、X射线治疗机产生的势能在400kV以下的中低能 X线,用来做浅表肿瘤的治疗等。
2、医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MV级)X射线。 3、 60钴治疗机产生的γ射线。
一、X, (。
中低能X线:最大剂量点基本位于或接近模 体表面,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减少。 对于较深部位位于中线的肿瘤治疗, 高能X、 (γ)射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于中低能 X射线。 表面剂量低可使皮肤、皮下组织得到保护。
放射物理计量学
杨宝龙
照射野剂量学
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
一、定义
1.照射野(field) 由准直器确定射线束的边界,并 垂直于射线束中心轴的射线束平面 称为照射野。
2.射线束中心轴 (beam axis) 定义为射线束的对称轴, 并与由光 阑所确定的射线束中心, 准直器的 转轴和放射源的中心同轴。
剂量建成区:指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剂建成区。
高能 X(γ)线: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2、 照射野影响
当照射野很小时,散射线也很小,随照射 野变大,散射线对吸收剂量的贡献增加,百分 深度剂量会增加, 但中低能X线的百分深度剂 量,随照射野变化要比高能X射线显著。
另有实验证明,对于小于6×8cm2的照射野,大 于6mV能量的X线在低密度介质中(如肺组织), 边缘剂量下降较快,还会造成肺中病变的周边剂量 不足。注意的是,高能射线小野治疗肺癌时,要考 虑到剂量不足的问题。 ⑵、中低能X射线治疗肢体肿瘤、良性血管瘤 等时要慎重,因为骨组织吸收是软组织的2-4倍, 容易造成损伤。 实际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精度会 有所下降。其中,受照射部位不均匀组织存在是影 响剂量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
2、医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MV级)X射线。 3、 60钴治疗机产生的γ射线。
一、X, (。
中低能X线:最大剂量点基本位于或接近模 体表面,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减少。 对于较深部位位于中线的肿瘤治疗, 高能X、 (γ)射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于中低能 X射线。 表面剂量低可使皮肤、皮下组织得到保护。
放射物理计量学
杨宝龙
照射野剂量学
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
一、定义
1.照射野(field) 由准直器确定射线束的边界,并 垂直于射线束中心轴的射线束平面 称为照射野。
2.射线束中心轴 (beam axis) 定义为射线束的对称轴, 并与由光 阑所确定的射线束中心, 准直器的 转轴和放射源的中心同轴。
剂量建成区:指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剂建成区。
高能 X(γ)线:
表面剂量比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度剂量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最大剂量点。过最大剂量点以后,深度剂量 才逐渐下降,其下降速率依赖于射线能量,能量越高,下 降的速率越慢,表现出较高的穿透能力。
2、 照射野影响
当照射野很小时,散射线也很小,随照射 野变大,散射线对吸收剂量的贡献增加,百分 深度剂量会增加, 但中低能X线的百分深度剂 量,随照射野变化要比高能X射线显著。
另有实验证明,对于小于6×8cm2的照射野,大 于6mV能量的X线在低密度介质中(如肺组织), 边缘剂量下降较快,还会造成肺中病变的周边剂量 不足。注意的是,高能射线小野治疗肺癌时,要考 虑到剂量不足的问题。 ⑵、中低能X射线治疗肢体肿瘤、良性血管瘤 等时要慎重,因为骨组织吸收是软组织的2-4倍, 容易造成损伤。 实际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精度会 有所下降。其中,受照射部位不均匀组织存在是影 响剂量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
7、近距离照射剂量学

高剂量率治疗的不足之处:
按照放射生物学原理,肿瘤组织和晚反应正常 组织的生物效应对剂量率的响应不同。 对一给定的总剂量水平,剂量率增加,正常组 织晚期效应的增加幅度要大于肿瘤控制率的增 加;剂量率降低,正常组织晚期效应的减弱幅 度也要大于肿瘤控制率的减少。 治疗增益比(肿瘤控制率与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 率之比)随剂量率的增加而减少。
对其他部位肿瘤的治疗,尤其是高剂量率照射 可能引起的远期损伤,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 研究和探讨.
分次照射方式中的剂量水平选择:
(分次剂量和总剂量)
采用线性二次(LQ)模型的计算方法。 注意:肿瘤组织和晚反应正常组织对分次剂量 有不同的生物效应。
60 Gy / 120 h
肿瘤控制效应
保持 正常 组织 晚期 效应 不变
为防止高剂量率治疗可能引起的治疗增益比的 下降,当前主要有两种方式: 改 变 治 疗 模 式 。 如 利 用 脉 冲 式 剂 量 率 治 疗 (pulsed dose rate,PDR) 采用分次大剂量治疗。 其作用都是使其生物效应能等效于经典低剂量率 连续照射的生物效应。
脉冲式剂量率治疗方式
和
Mb
Fb fb
,如果正侧位胶片的几何条件
相同,则两式相等。
二、立体—平移技术 该技术的要点是,摄取的两个影像片为同一 方向,只是中心之间相距一定距离如20cm或更 多,它可通过平移患者或x射线管实现。
按照相似三角形原理, 可得到:
F z0 y1 y2 Sz0 zF F z0 y1 y2 SF
各向异性函数F(r,θ):用以修正放射源周围介 质的吸收和散射效应,表达式为:
F (r , ) D r , G r , 0 D r , 0 G r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距离放疗的放射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距离放疗的物量 单位制和剂量计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
• 1896年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首先发现了物质的放射性
• 即元素的原子核释放辐射线的过程。这种 辐射以粒子形式,或者以电磁辐射形式, 甚至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发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施治技术可归纳为以下5种
• 腔内(intracavitary) • 管内(intraluminal) • 组织间植入(interstitial) • 术中(intraopera!:ive) • 体表敷贴(sufface mould)。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请联系改正。
• 特别是近几年,放射性粒子植入被外科医 生炒的火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在我国,近距离放疗始于20世 纪40年代,由上海镭锭医院开 创了镭疗的先河。在随后的50 年中,基本上同步于国际上放 射源和设备的发展,但临床应 用主要限于妇癌治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根据放射源在 人体置放时间的长短划界分为
• 暂时驻留(temporary dwell) • 永久植入(permanent
implantation)两大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永久植入尽管是一项传统技术,但由于在 治疗前列腺肿瘤方面颇为成功,以及源的 不断改进和更新,使其仍然占有一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衰变与放射源的活度
• 衰变常数(λ) • 放射性衰变在数学上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衰
变的原子数 • 放射源的活度(activity) 放射性物质的
活度定义为源在t时刻衰变率(decay: rat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半衰期(HVL)和平均寿命(Ta)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T1/2定义 为放射活度或放射性原子数 量衰减到初始值之半所需用 的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核素的质
• 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质量用核 素符号、半衰期和辐射线的 平均能量三要素表示。如钴 Co-60的HVL=5.24年,γ 辐 射线平均能量为1.25MeV。
斯德哥尔摩系统
• 斯德哥尔摩系统源强总量 10~140 mgRa,而巴黎系统 只有60 mgRa,所以前者治疗 时间每次1天,共两次,间隔 3周;而后者每次需要两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曼彻斯特系统
• 曼彻斯特系统则使用中等强度 的源,每次治疗需3天,曼彻斯 特系统因赶上了剂量单位的变 迁,那时已不再采用毫克镭小 时(mgRah)刻度剂量,而是改用 照射量(伦琴)来描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概
述
• 2010年是近距离放疗开展第110周年,在 过去的110年中近距离放疗作为放射治疗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解剖部位癌 瘤的治疗,如皮肤、脑、头颈、眼、口腔、 食管、肺、乳腺、胰腺、胆管、软组织、 直肠、尿道、前列腺、妇癌(宫颈、宫体、 阴道、外阴)等
• 中剂量率(MDR)为2~12Gy/h • 高剂量率(HDR)大于12Gy/h • 脉冲剂量率(PDR)指剂量率在1~3Gy/
h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常用放射源
• 钴Co-60 • 铯Cs-137 • 铱Ir-192等 • 碘I-125 • 锎Cf-25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urie),符号Ci, 1 Ci=3.7×1010衰变/秒(decay/s,dps) 1 mCi=lO-3Ci=3.7×lO7dps lμCi=10-6Ci=3.7×104dps; 标准单位制下放射活度单位是贝克勒尔(Bq), l Bq=1 dps=2.70×10-11Ci 或1 Ci=3.7 x 1010Bq=3.7×1O4MBq。 注:居里原定义为1克镭的衰变频率,最初 测定值为3.7×1010dps。而用现代仪器设备 测定的准确值是3.61×1010dps/克镭
根据源的置放方式分为
• 有手工和“后装(afterloading)”两种方 式:
• 手工操作大多限于低剂量率和易于防护的 放射源;
• “后装”技术则是指先将施用器 (applicator)置放于接近肿瘤的人体天然 腔、管道或将空心针管植入瘤体,再导入 放射源的技术,多用于计算机程控近距离 放疗没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曼彻斯特系统还确立了处方剂量点的 概念,并把它定义在相对施源器的解 剖结构上
• A-B点系统,它被广为采用并沿用至今 • 治疗分次剂量为4 000R,共治疗两次,
中间休息4~7天,A点剂量率约为57R /h,阴道源对A点剂量贡献仅占总量 40%,B点剂量约为/4点的l/3等。
• 妇瘤腔内照射剂量学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及发展 妇癌腔内放疗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并于1920年分别在斯德哥尔摩
和巴黎镭疗中心形成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斯德哥尔摩系统 •曼彻斯特系统 •纽约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接受近距离放疗的肿瘤患 者约占放疗病人总数的5 %~10%左右,它独具的 物理剂量学及放射生物学 特点使其与其他肿瘤治疗 技术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距离放疗的模式按剂量率大小划 分成以下几个区段和类别:
• 低剂量率(LDR)指参考点剂量率限定在 O.4~2Gy/h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源的强度
• 单位活度的放射源在单位距离处的 剂量率
• 源的强度与源的活度是两个既有关 联性,又有区别的概念,历史上居 里(Ci)曾作为源强的单位,源强越 强、居里数值大,体现在单位时间 衰变的次数也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 和施治技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距离放疗的物量 单位制和剂量计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
• 1896年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首先发现了物质的放射性
• 即元素的原子核释放辐射线的过程。这种 辐射以粒子形式,或者以电磁辐射形式, 甚至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发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施治技术可归纳为以下5种
• 腔内(intracavitary) • 管内(intraluminal) • 组织间植入(interstitial) • 术中(intraopera!:ive) • 体表敷贴(sufface mould)。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请联系改正。
• 特别是近几年,放射性粒子植入被外科医 生炒的火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在我国,近距离放疗始于20世 纪40年代,由上海镭锭医院开 创了镭疗的先河。在随后的50 年中,基本上同步于国际上放 射源和设备的发展,但临床应 用主要限于妇癌治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根据放射源在 人体置放时间的长短划界分为
• 暂时驻留(temporary dwell) • 永久植入(permanent
implantation)两大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永久植入尽管是一项传统技术,但由于在 治疗前列腺肿瘤方面颇为成功,以及源的 不断改进和更新,使其仍然占有一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衰变与放射源的活度
• 衰变常数(λ) • 放射性衰变在数学上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衰
变的原子数 • 放射源的活度(activity) 放射性物质的
活度定义为源在t时刻衰变率(decay: rat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半衰期(HVL)和平均寿命(Ta)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T1/2定义 为放射活度或放射性原子数 量衰减到初始值之半所需用 的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性核素的质
• 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质量用核 素符号、半衰期和辐射线的 平均能量三要素表示。如钴 Co-60的HVL=5.24年,γ 辐 射线平均能量为1.25MeV。
斯德哥尔摩系统
• 斯德哥尔摩系统源强总量 10~140 mgRa,而巴黎系统 只有60 mgRa,所以前者治疗 时间每次1天,共两次,间隔 3周;而后者每次需要两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曼彻斯特系统
• 曼彻斯特系统则使用中等强度 的源,每次治疗需3天,曼彻斯 特系统因赶上了剂量单位的变 迁,那时已不再采用毫克镭小 时(mgRah)刻度剂量,而是改用 照射量(伦琴)来描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概
述
• 2010年是近距离放疗开展第110周年,在 过去的110年中近距离放疗作为放射治疗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解剖部位癌 瘤的治疗,如皮肤、脑、头颈、眼、口腔、 食管、肺、乳腺、胰腺、胆管、软组织、 直肠、尿道、前列腺、妇癌(宫颈、宫体、 阴道、外阴)等
• 中剂量率(MDR)为2~12Gy/h • 高剂量率(HDR)大于12Gy/h • 脉冲剂量率(PDR)指剂量率在1~3Gy/
h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常用放射源
• 钴Co-60 • 铯Cs-137 • 铱Ir-192等 • 碘I-125 • 锎Cf-25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放射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urie),符号Ci, 1 Ci=3.7×1010衰变/秒(decay/s,dps) 1 mCi=lO-3Ci=3.7×lO7dps lμCi=10-6Ci=3.7×104dps; 标准单位制下放射活度单位是贝克勒尔(Bq), l Bq=1 dps=2.70×10-11Ci 或1 Ci=3.7 x 1010Bq=3.7×1O4MBq。 注:居里原定义为1克镭的衰变频率,最初 测定值为3.7×1010dps。而用现代仪器设备 测定的准确值是3.61×1010dps/克镭
根据源的置放方式分为
• 有手工和“后装(afterloading)”两种方 式:
• 手工操作大多限于低剂量率和易于防护的 放射源;
• “后装”技术则是指先将施用器 (applicator)置放于接近肿瘤的人体天然 腔、管道或将空心针管植入瘤体,再导入 放射源的技术,多用于计算机程控近距离 放疗没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曼彻斯特系统还确立了处方剂量点的 概念,并把它定义在相对施源器的解 剖结构上
• A-B点系统,它被广为采用并沿用至今 • 治疗分次剂量为4 000R,共治疗两次,
中间休息4~7天,A点剂量率约为57R /h,阴道源对A点剂量贡献仅占总量 40%,B点剂量约为/4点的l/3等。
• 妇瘤腔内照射剂量学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及发展 妇癌腔内放疗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并于1920年分别在斯德哥尔摩
和巴黎镭疗中心形成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斯德哥尔摩系统 •曼彻斯特系统 •纽约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接受近距离放疗的肿瘤患 者约占放疗病人总数的5 %~10%左右,它独具的 物理剂量学及放射生物学 特点使其与其他肿瘤治疗 技术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距离放疗的模式按剂量率大小划 分成以下几个区段和类别:
• 低剂量率(LDR)指参考点剂量率限定在 O.4~2Gy/h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源的强度
• 单位活度的放射源在单位距离处的 剂量率
• 源的强度与源的活度是两个既有关 联性,又有区别的概念,历史上居 里(Ci)曾作为源强的单位,源强越 强、居里数值大,体现在单位时间 衰变的次数也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 和施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