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德国柏林大学
一、柏林大学概述
柏林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设于柏林。1809 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 F.vonK.W.洪堡负责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4科。第一任校长为哲学家 J.G.费希特。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一批科学家曾在该校执教,并创立新的理论和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大学可谓欧洲乃至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普朗克(Max Planck)、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均在此任教。马克思(Karl Ma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赫兹(Hertz, Heinrich)、海涅(Heinrich Heine)、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舒曼(Robert Schuman)等诸多名家均曾于此校求学[1]。
然受制于历史及政治原因,曾经辉煌的柏林大学终究敌不过战争的践踏与摧残,1948年柏林大学一分为二,部分师生在美英控制的西柏林地区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原柏林大学则于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在华人文化圈中,柏林大学在1948年之前专指柏林洪堡大学(例如小说围城中所称的柏林大学)。后来有一段时间柏林大学则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学。现今国内外均将柏林洪堡大学作为老柏林大学的主要继承人。这两所“柏林大学”是完全独立的大学,但逐渐在较多领域开始合作、合并。
二、柏林大学模式的形成
柏林大学的创建过程经常被教育史家们简化了,以至于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洪堡一个人精心计划的结果。其实,对柏林大学的创建过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这两个人一个是柏林大学“模式理论的奠基者”,另一个是柏林大学“模式制度的设计者”。洪堡创立大学所依据的精神和道德准则是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首先设想出来的,当然洪堡本人也阐述了他自己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他是唯一使之付诸实践的人。
(一)费希特:模式理论的奠基者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ehte,1762一1814)很早就留心当时德国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唤醒德意志人民的民族热情而不懈地努力。1804年冬,在柏林讲演《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时,听众中不仅有著名学者和政要,如施吕太(Schrotter)、贝依迈(Karl Friedrich Beyme)和阿尔斯坦因(Karl Freiherr von Stein zum Altenstein)而且还有后来组织“神圣同盟”的奥国总理、当时的驻柏林大使梅特涅(Klemens WenZel Nepomuk Lothar von Metterih)这样的人物。1805年4月,费希特应聘去爱尔朗根大学担任一个学期的教授,曾写了关于爱尔兰根大学内部组织的看法一文,并受到普鲁士内阁重臣阿尔斯坦因的重视。1806年拿破仑(NePolconl)奉行扩张主义,入侵德国,费希特撤往威尼斯堡,然后经由哥本哈根返回沦陷的柏林,在法军占领下,从1807年12月13日至1808年3月20日连续每星期天晚在柏林科学院发表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先后共14次,后汇集成《告德意志国民书》。费希特在演说中强调了国家对于教育的作用和国家办教育的神圣使命,指出一个国家对成长着的一代所能做的事情莫过于教育了,国家应把教育管起来,他认为,惟有教育才能把我们从各种邪恶势力的压迫下解救出来。费希特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作演说的,但他把生命置之度外。他的演说极大地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爱国热情,也唤起了普鲁士对教育的重视。费希特的演说是一个教育纲领,许多学者认为他的演说使德意志受到了宗教改革以来从未受到过的震动,其意义不亚于马丁.路德提出义务教育的意义,其对德国教育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1807年9月(梯尔西特和约签定的2个月后),国王任命他的枢密顾问拜姆(Karl Friedrich von Beyme,1765一1535)全权负责筹办大学事宜。拜姆立刻确定了新大学的教授人选,其中包括费希特和其他9名在哈勒大学任教的教授,并委托费希特撰写新大学的构想计划。费希特在11月5日接受了拜姆的委托之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在柏林创立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演绎计划》。虽然1808年6月拜姆转任高等法院院长而使创立新大学的计划暂时被搁置,费希特的这份演绎计划也直到1817年才公开出版,但是费希特作为柏林大学的首批教授之一,作为第一任选举产生的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大学论对柏林大学以及柏林大学创办之后德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柏林大学
模式理论的奠基者。由于在柏林大学的改革计划未能实行,他于1812年辞去校长职务。
费希特的大学论对柏林大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与洪堡等人一道为柏林大学树立的新风开创了德国近现代大学的新局面。有人在评价费希特等大学改革的贡献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大学发展史宝贵遗产的不是柏林大学的出现,而是围绕着创建柏林大学所产生的那些大学论。”
(二)施莱尔马赫:模式制度的设计者
1805年,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Sehieiermacher,1768一1834)发表了《关于德国式大学的断想》,阐述其大学理论。1809年他受洪堡之聘参加柏林大学建校委员会及为文教司制定教育改革方案的学术顾问团,并担任顾问团负责人,从而在普鲁士的教育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由施莱尔马赫完成并体现了他的思想的“大学章程”对柏林大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法的基础,对柏林大学以及世界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这个章程中,为柏林大学模式规定了基本的特征和组织框架,施莱尔马赫是柏林大学模式制度的设计者。
施莱尔马赫拟就的草案作为,“临时章程”得到通过之后,出现了一个意外。舒克曼宣布,政府不把临时章程当作正式法令,颁布永久章程只能是政府的职权。不过,随后由政府负责制定的章程仍体现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
在认可“章程”的最后阶段,教授会与政府部门之间就大学最高权力机构评议会的构成原则发生激烈争论。教授会主张评议会应该由全体教授组成,政府方面则坚持评议会由10人组成(新任卸任院长各4名、新任卸任校长各1名、正教授代表5名),而且政府部长的行政和财政代表(可以带秘书)被邀请出席所有评议会。最终是政府方案被强行通过。
面对来自政府的潜在干预和控制,关键是如何确保教授会的学术权力。施莱尔马赫极力坚持:针对正教授的每一空缺,大学(教授会)方面有权提出3名候选人。如果在教授的挑选和聘任方面不能拥有足够的发言权,教授队伍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就会名存实亡。在教授聘任问题上,尽管政府方面保证过会考虑大学方面的提名,但是政府方面却经常擅自推翻或否决大学方面的提名。
当费希特的鉴定意见还没有印出期间,施莱尔马赫的《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已经是一个被确定为立即出版的告诫性文件和备忘录。它应该是为柏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