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全球电动汽车标准
中国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
中国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2011《汽车与配件》-平安证券新能源汽车研讨会系列报告(二)何云堂:教授级高工,全国标委会电动车分委会委员、灯光分委会主任委员、全国燃料电池标分委委员、联合国《燃料电池汽车全球技术法规》(HFCV-GTR)专家组中方负责人、联合国灯光专家组(UN/ECE/WP29/GRE)中方负责人、ISO标准《电动摩托车术语》负责人、起草人。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整车标准,有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和电动摩托车;二是电动汽车部件标准主要是储能装置——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还有电机及控制器;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标准,有能源动力、站车通信及接口、能源补给(见图1)。
在制定我国电动汽车标准时应做一下分析:·电动汽车标准是汽车标准体系新的组成部分,传统燃油汽车及部件标准也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类电动汽车。
·以现有的国际标准法规(ECE、ISO、IEC)和应用较广泛国外先进标准(如SAE、EN、JEVS)为参照,结合我国电动汽车产品研发情况制定。
·针对燃油汽车标准不适用电动汽车的结构、部件特点,除提出基础标准、结构安全要求及部分部件性能要求,大部分为测试方法标准,避免对产品设计和技术发展的限制。
·标准仍有待完善和提高,依赖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积极跟踪,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如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在国际上非常少,很多是国家自行制定的。
因此,制定电动汽车标准是环境保护及能源安全需要,是节约能源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需要。
国家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重点进行燃气汽车、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初步建立了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并进行了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的研究,“十一五”期间重点进行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燃料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及基础标准的完善。
我国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时得到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国家标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多项政策制定,促进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制定工作。
EV、HEV、FCV的政策法规及标准
EV、HEV、FCV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在汽油和石油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电动汽车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车的推广势在必行,而我们电动汽车未来的主要战略取向将是纯电动汽车,当前重点推进的是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
电动汽车是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和产业相互结合的产物。
由于电动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存在的优越性,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且在推广中遭遇到一些问题。
我国政府着眼长远,超前部署,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开展电动汽车的自主创新。
“九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十五”、“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863计划。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坚持了政府支持,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如今还将电动汽车的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并逐步建立完善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使之法制化、体系化、标准化,促进电动汽车进入市场。
从国家的一系列积极扶持政策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
首先我将介绍国内近些年颁布的一些政策法规。
就我所了解的最近国家的政策有如下:2012年12月3日,工信部对初步确定的“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予以公示。
从名单上看,本次25个项目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项目,涉及江淮汽车、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等多个汽车上市公司。
2012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决定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从目前的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
出口电动汽车标准
出口电动汽车标准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国纷纷制定出口电动汽车的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
本文将探讨出口电动汽车的标准及其重要性。
一、出口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出口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涉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
首先,政府部门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法规要求,制定一系列基础标准,包括安全性、耐久性、能效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电动汽车在出口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并且符合目标国家的法规和技术要求。
其次,行业协会和企业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根据自身技术和市场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他们关注的标准可能更加具体和细致,例如电池寿命、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等方面的性能指标。
这些指标的提升将有助于增强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用户体验。
二、出口电动汽车标准的重要性1.产品质量保障:出口电动汽车标准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通过遵循严格的标准,生产企业能够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市场准入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电动汽车的市场准入要求不尽相同。
出口电动汽车标准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并满足目标国家的法规和技术要求,确保产品顺利进入目标市场。
这有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环保要求: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产品,其环保性能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出口电动汽车标准要求电动汽车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例如减少尾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有助于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三、未来展望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市场的日益开放,出口电动汽车标准将持续发展和完善。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国际合作与标准统一:各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推动出口电动汽车标准的国际统一。
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
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1. 前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近年来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也在稳步增长。
然而,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一直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续航里程测试标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2. 续航里程的重要性续航里程是电动汽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影响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购买决策。
较长的续航里程意味着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进行长途出行,减少对充电设施的依赖。
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对于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最初,中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WLTP(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Procedures)测试标准。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多样等因素,WLTP测试结果与真实道路行驶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为此,中国自主研发了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续航里程测试标准,即GB/T 27930。
4. GB/T 27930标准的要求和评估方法GB/T 27930标准是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的基础标准。
该标准要求对车辆进行在实际道路上行驶的测试,并根据不同条件进行评估。
该标准综合考虑了城市交通、高速公路、山区道路等多种行驶情况,以确保测试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
5. GB/T 27930标准的完善和挑战尽管GB/T 27930标准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标准中的测试条件和评估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反映真实道路行驶情况仍有待商榷。
另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对测试标准的修订和更新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国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标准的不断完善是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
新能源汽车生产标准
新能源汽车生产标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系列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和讨论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各方面标准。
一、车身结构标准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标准旨在确保车身的强度和安全性能。
该标准规定了车身结构设计的参数和要求,如车身整体刚度、钢板材质、连接件强度等。
此外,还应考虑乘客的安全性和车身对外部碰撞的保护性能。
二、电池系统标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系统,为了保证电池的性能和安全,制定电池系统标准非常重要。
该标准应包括电池的类型和容量、电池组装工艺、电池包安装和固定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电池系统的高效运行,并避免诸如短路、过充、过放等电池安全问题。
三、电控系统标准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系统标准是确保车辆正常运行和驾驶安全的保障。
此标准应包括车速控制、电机工作状态、制动力和悬挂系统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驾驶者的安全。
四、充电设施标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标准是确保车辆充电过程的安全和效率。
该标准应包括充电设施的类型、充电功率、充电接口和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的要求,以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电池损坏风险,并确保驾驶员的安全。
五、车辆性能评估标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评估标准旨在评估车辆的综合性能和能效。
该标准应包括车辆的续航里程、动力性、耗能等方面的要求,以提供消费者选购车辆的参考指标,同时也可用于衡量生产车辆的质量和技术进步。
六、可持续发展标准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是确保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的关键。
该标准应包括车辆的生产、使用和报废等阶段的环境指标和要求,以提高车辆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配件和材料标准新能源汽车的配件和材料标准是确保车辆整体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关键。
此标准应包括车辆所使用的零部件和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范,以确保车辆各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并减少由于配件和材料质量不达标而引发的故障和安全隐患。
电动汽车充电标准
电动汽车充电标准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接受。
而电动汽车的充电标准也成为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的现状、地区差异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探讨。
一、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的现状目前,世界各地在电动汽车充电标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将从国际、中国两个层面阐述。
1.国际充电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负责制定国际标准的组织之一,其制定的充电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IEC 61851是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国际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和充电交流信号。
此外,国际上还存在着CHAdeMO充电标准、CCS充电标准等不同标准,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与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充电标准。
2.中国充电标准中国在电动汽车充电标准制定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SAC)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国内充电设备的标准。
GB/T 20234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与充电模式的标准之一,规定了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基本要求和技术参数。
此外,国内还存在着GB/T 27930充电标准、GB/T 18487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相关标准。
二、地区差异导致的挑战由于不同地区对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充电标准的地区差异。
以下将对地区差异导致的挑战进行分析。
1.充电设备互通性差异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采用的充电标准不同,导致充电桩之间的互通性存在困难。
这给电动车主带来了充电不便的问题,也限制了电动汽车的跨地区使用。
2.技术规范差异不同地区对充电设备的技术规范要求也存在差异,这给充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充电设备制造商需要根据各自的标准进行研发,增加了产品开发的成本和周期。
3.市场发展不均衡由于地区间充电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市场发展的不均衡。
一些地区由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充电标准,相应地充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相对成熟;而另一些地区可能由于缺乏统一的充电标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推广。
新能源汽车续航标准
新能源汽车续航标准
新能源汽车续航标准:新能源汽车续航标准是指新能源汽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行驶的最大里程数,通常以电动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综合续航里程(PHEV)两种形式进行界定。
目前,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标准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标准:
1.中国:根据国家标准GB/T 18386-2015《电动汽车纯电动驱动系统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应当达到100公里及以上。
2.美国:根据美国环保局的测试标准,电动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应当达到150英里及以上。
3.欧洲:根据欧洲标准UNECE R101,电动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应当达到50公里及以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综合续航里程应当达到130公里及以上。
4.日本:根据日本标准J2834-1,电动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应当达到100公里及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池容量、驾驶方式、天气条件等。
因此,实际续航里程可能会有所偏差。
电动汽车充电标准介绍
单相
使用16A插头时充 电电流不超过13A, 使用10A插头时不 超过8A
推荐充电电源 单相220
单相220
案例 不应使用模式1对
电动车辆充电
A、B
模式3
将电动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 使用专用供电设备,并且在专 用供电设备上安装控制引导装 置。
单相/三相
单相是充电电流不 超过32A,三相不 超过63A
特斯拉虽然采用了欧标接 头但是不符合欧洲标准
特斯拉美版充电枪
特斯拉欧版充电枪
GB/T 20234交流充电接口
中国使用标准GB/T 20234第一版2012年3月实施,2015年底有进行了一次修订,该 标准目前这是我国国标推荐标准,但解决了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电网公司之间充电 接口不统一的问题。GB的交流充电接口借鉴IEC 62196 type 2,但为了设置差异性, 将IEC 62196 type 2的接口的公端和母端做了调换。
充电标准介绍
充电接口汇总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在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设。但是,当 前各国的充电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动汽车充电的便利性。
目前,北美地区主要使用SAE J1772标准,欧洲使用IEC 62196-1,2,3标准,中国是使用标准 GB/T 20234.1,2,3,而日本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是使用CHAdeMO标准。
i_MiEV
Leaf
C_Zero
触点编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功能定义
12V地线 充电时序信号1 无定义 允许充电信号 充电电流负极 充电电流正极 充电器连接检测 CAN H CAN L 充电时序信号2
IEC 62196
IEC 62196 标准(欧洲电工委员会制定的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标准)的产品种类多样,该标 准有明确规定使用于家庭、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输出端(EVSE)和电动车辆端入口的各种插头、 插座、连接器产品。 能满足交流充电—额定电压不超过480V,50—60HZ,三相不超过63A和单相不超过70A 额定电流的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连接。该标准的产品能在欧洲兼容使用,大大方便了用户和设备制造商, 也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
清洁能源政策宣传一、能源转型政策能源转型政策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鼓励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此外,还需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传统能源企业的监管,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二、节能减排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旨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来降低环境污染。
政府应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系统,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可再生能源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是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还需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四、电动汽车政策电动汽车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政府应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推广力度,制定相关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需加强充电设施建设,完善电动汽车配套服务体系。
五、能效标准政策能效标准政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制定相关能效标准和法规,加强对电器、照明、工业设备等领域的监管,确保其符合节能要求。
此外,还需加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整改力度,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
六、环保政策环保政策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和培育,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此外,还需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七、气候变化政策气候变化政策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和管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八、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通过市场手段来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方式。
政府应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成本,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九、资源回收政策资源回收政策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
美、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
该文列出了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新能源汽车标准(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日本电动车辆协会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及其关键零部件(蓄电池和电机)JEVS标准和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
新能源汽车应该安全、可靠、易用且成本低,而满足这些要求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它的标准化。
新能源汽车标准是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其规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制造等环节;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促进了产业延伸和拓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标准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的选择、研制、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巨大影响力,各国都在原有燃油车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如日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标准体系,美国建立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针对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已发布了十九项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整车系统(Vehicle Systems)、蓄电池(Batteries)、充电接口(Interface)及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四大类,内容具体包括各类电动车的术语和安全技术要求;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电磁场强度等的试验、测量方法;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各种试验规程及对电动车辆用的高压电线、线束与元器件、连接件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SAE也在不断完善其标准体系,特别是在加快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整车及通信协议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如SAE J2894 Power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Plug-In Vehicle Chargers等等(见表1)。
2001年美国成立了“SAE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目前有6个工作组在工作。
他们分别负责排放和能耗、接口、性能、安全、可回收、术语这些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发布了氢燃料的质量要求、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试验和回收、氢燃料加注连接装置方面的15项标准(见表2),已形成世界上最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充电接口标准和技术创新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充电接口标准和技术创新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交通工具正逐渐走向普及。
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的重要设备,对于用户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有着关键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充电接口标准和技术创新。
在最早期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阶段,各个汽车厂商采用了不同的充电接口标准,这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充电接口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各个国家及地区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以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全球主要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主要有三种:欧洲标准(Type2),美国标准(J1772)和中国标准(GB/T)。
欧洲标准(Type2)主要应用于欧洲地区,充电功率范围广,可适用于不同功率的充电需求。
美国标准(J1772)适用于大部分美国市场,具有较高的充电功率,能够满足长途驾驶的充电需求。
中国标准(GB/T)是我国主要采用的标准,兼容性强,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厂商的电动汽车。
此外,随着电动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充电接口标准也在不断演进。
例如,中国标准(GB/T)目前已经发布了GB/T 20234.3-2011标准,增加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使得使用者无需插拔充电线即可实现充电,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另外,还有一些充电技术上的创新正在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发展。
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是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
快速充电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充电,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快速充电设备主要有两种技术,分别是直流快速充电和交流快速充电。
直流快速充电的特点是充电速度快,充满电所需时间短,适用于长途驾驶时的急需充电的情况。
而交流快速充电则更适合于日常的快速充电需求,充电设备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更为便捷。
另一项技术创新是智能充电技术的应用。
智能充电技术可以通过与车辆通信,实时监控车辆的充电状态、电池容量等,以便合理调控充电功率,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充电效率。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及认证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及认证一、绪论1、研究背景与意义2、研究目的和方法二、中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1、电动汽车标准体系概述2、电动汽车领域标准体系构成3、标准制定机构及制定程序三、电动汽车认证制度1、电动汽车认证体系2、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3、认证机构及认证服务四、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和认证的现状分析1、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2、电动汽车认证的现状分析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未来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和认证的展望1、行业发展趋势2、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发展对策和建议。
备注:此为提纲,详细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和编写。
一、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思潮渐渐兴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作为全新的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低噪音和高效率的优点备受关注,在未来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并且将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家之一,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已经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本论文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及认证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讨电动汽车相关标准体系及认证制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及认证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机构、标准的制定流程以及电动汽车认证的体系、标准和程序,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的搜集、案例分析、调研等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地综合分析,对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和认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二、中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2.1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概述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动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汽车指标与评估标准
汽车协会活动 积极有效的活动及新闻稿数量在所有活动及新闻稿数量中的比例[%]
自动驾驶汽车―计算能力 现阶段计算能力水平
罗兰贝格1消费者偏好2法规3技术4基础设施5行业动态出行服务偏好身边有至少一人不使用自有汽车出行的人数比例自动驾驶汽车偏好若成本低于自有汽车而愿意使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人数比例数字化文化偏好有兴趣网上购车的人数比例电动汽车偏好考虑下一辆汽车购买电动汽车的人数比例出行行为驾驶汽车出行公里数在总出行公里数中的比例出行规划每周至少使用一次app规划出行的人数比例电动汽车销量电动汽车销量在汽车总销量中的比例消费者兴趣网上搜索行为车型审批流程现阶段法规水平燃油车限制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对燃油车的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克公里汽车协会活动积极有效的活动及新闻稿数量在所有活动及新闻稿数量中的比例自动驾驶汽车计算能力现阶段计算能力水平电池成本电动汽车电池成本预计发展美元千瓦时移动网络5g覆盖率5g装置的发展措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每公里道路的充电站数量车车互联市场上配备车车互联功能的车型占全部车型中的比例多模式移动出行多种出行模式的使用情况测试道路自动驾驶汽车运营中的测试道路公里数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产品总汽车保有量中l4级自动驾驶汽车比例研发力度自动驾驶领英相关领域全职研发人员数量千人电动汽车产品组合现有电动汽车车型在全部车型中的比例共享汽车数量总汽车保有量中共享汽车的比例专利活动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汽车专利申请在全部专利申请中的比例风险投资出行总投资额十亿美元风险投资人工智能总投资额十亿美元
车车互联 市场上配备车车互联功能的车型占全部车型中的比例[%]
多模式移动出行 多种出行模式的使用情况
4
基础设施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每公里道路的充电站数量
移动网络―5G覆盖率 5G装置的发展措施
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
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是保证车辆性能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的制定、内容要求和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的制定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61800系列标准,涵盖了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等内容。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也分别发布了相关的标准规范,为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1. 电机性能:包括电机功率、转速、效率等性能指标的要求,确保电机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车辆性能需求。
2. 控制系统:包括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等控制系统的设计、安全性能和通信接口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机的准确控制和保护。
3. 安全性能:包括电机过载保护、电磁兼容性、防火防爆性能等安全性能要求,确保电机及控制系统在各种工况下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
4. 标准测试方法:包括电机和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耐久性测试等标准测试方法的规定,确保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有效验证。
5. 标准化标识:包括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标识,统一规范产品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等信息,方便用户选型和使用。
目前,各国对于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的实施情况各有不同。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在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化方面较为成熟,相关标准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一些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在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亟需加强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of Electric Vehicle Energy ConsumptionLimits Standard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汽车标准化研究所2018 年5 月前言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降耗,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我国于2016 年启动了推荐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研究,2018 年初完成标准制定,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新能源汽车能耗指标要求的技术标准。
项目研究过程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行业骨干企业针对纯电动乘用车能耗测试方法、技术状态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同时组织开展了大范围的能耗摸底试验。
本报告全面介绍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评价体系、折算系数、应用场景、限值指标等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过程,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方向。
同时,报告基于现有数据对标准实施后的电能节约和二氧化碳减排总量进行了预测。
本研究报告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写完成的。
报告由王兆、刘桂彬指导,郑天雷执笔,编写组成员包括金约夫、保翔、刘志超、闫祯。
由于时间仓促、报告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关心汽车节能、新能源汽车工作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提出指导和批评意见,以便我们在后续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项目组二零一八年五月目录第 1 章研究背景. (1)1.1 产业发展 11.2 相关规划 41.3 相关政策 61.4 研究过程81.5 小结9 第 2 章基础数据. (10)2.1 试验方法102.2 摸底测试112.3 基础数据122.4 小结13 第 3 章标准技术方案 (14)3.1 适用范围143.2 评价体系143.3 折算系数203.4 应用场景分析253.5 能量消耗率限值253.6 车型达标率263.7 小结27 第 4 章标准实施效果预测 (28)4.1 能量消耗率284.2 行驶里程和年限284.3 产销量294.4 单位电耗的CO 2 排放294.5 节电量及CO 2 减排量294.6 小结30 第 5 章后续工作. (32)5.1 纯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试验方法标准325.2 纯电动商用车能量消耗率限值325.3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源消耗量试验方法325.4 小结33 参考文献. (34)附录一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草案) (35)第1章研究背景汽车产业和市场的高速发展给我国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整理(2022版)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整理(2022版)截至2022年4月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批准发布的汽车(含摩托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共128项,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国家标准共81项。
上述汽车标准体系图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整理发布,由汽车测试网整理。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2022版)纯电动汽车1 GB/T 18385-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2 GB/T 18386-2017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3 GB/T 18386.1-2021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型汽车4 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5 GB/T 24552-2009 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6 GB/T 28382-2012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7 GB/T 34585-2017 纯电动货车技术条件8 GB/T 36980-2018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混合动力电动汽车1 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2 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3 GB/T 19753-2021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4 GB/T 19754-2021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5 GB/T 32694-2021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6 GB/T 34598-2017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商用车 技术条件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系统/加氢1 GB/T 24549-2020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2 GB/T 24554-2009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3 GB/T 26779-202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4 GB/T 26991-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5 GB/T 26990-2011 GB/T 29126-20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技术条件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试验方法6 GB/T 29123-2012 示范运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规范7 GB/T 29124-2012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配套设施规范8 GB/T 34425-2017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加氢枪9 GB/T 34593-2017 燃料电池发动机氢气排放测试方法10 GB/T 35178-2017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氢气消耗量 测量方法11 GB/T 37154-2018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整车氢气排放测试方法12 GB/T 39132-2020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其他系统及部件1 GB/T 24347-2021 电动汽车DC/DC 变换器2 GB/T 37133-2018 高压大电流线束和连接器3 GB/T 38661-2020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4 GB/T 39086-2020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5 GB/T 40432-2021 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电驱动系统1 GB/T 18488.1-2015 GB/T 18488.2-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第1部分:技术条件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第2部分:试验方法 2 GB/T 29307-2012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3 GB/T 36282-2018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基础通用1 GB 18384-2020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2 GB 22757.2-2017 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 第2部分: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3 GB 38032-2020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4 GB/T 4094.2-2017电动汽车 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5 GB/T 18387-2017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6 GB/T 19596-2017 电动汽车术语7 GB/T 19836-2019 电动汽车仪表8 GB/T 24548-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9 GB/T 31466-2015 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电压等级10 GB/T 31498-2021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11 GB/T 32960.1-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T 32960.2-2016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车载终端GB/T 32960.3-2016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通信协议及数12 GB/T 37153-2018 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13 GB/T 37340-2019 电动汽车能耗折算方法14 GB/T 38117-2019 电动汽车产品使用说明 应急救援15 GB/T 38283-2019 电动汽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南车载储能系统1 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2 GB/T 18333.2-2015电动汽车用锌空气电池 3 GB/T 31467.1-201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 GB/T 1467.2-201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4 GB/T 31484-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5 GB/T 31486-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6 GB/T 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 7 GB/T 40433-2021 电动汽车用混合电源技术要求8 GB/T 34014-2017 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9 GB/T 38698.1-2020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管理规范 第1部分:包装运输 10 GB/T 34015-2017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GB/T 34015.2-2020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2部分:拆卸要求 GB/T 34015.3-2021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3部分:梯次利用要求GB/T 34015.4-2021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4部分:梯次利用产品标识11 GB/T 33598-2017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GB/T 3598.2-2020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GB/T 3598.3-2021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3部分:放电规范充换电系统及接口1 GB/T 20234.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2015GB/T0234.2-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GB/T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2 GB/T 18487.1-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3 GB/T 27930-2015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4 GB/T 34657.2-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 第2部分:车辆 5 GB/T 38775.1-2020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38775.5-20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5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38775.7-20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7部分:互操作性要求及测试 车辆端6 GB/T 40032-2021 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7 GB/T 40428-202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整理:汽车测试网转发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
新能源汽车的国际标准与认证体系
新能源汽车的国际标准与认证体系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正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推广。
然而,不同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和认证方面存在差异,这给国际贸易、技术交流以及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国际标准与认证体系势在必行。
一、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国汽车制造商可以共享技术经验和研发成果,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国际标准还可以降低国际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新能源汽车的跨国贸易,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合作与协调。
二、标准化组织的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为国际标准的制定机构,对于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发挥着重要作用。
ISO与各国的汽车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制订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符合国际标准要求。
同时,ISO还负责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证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认证机构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提高新能源汽车认证的可信度和国际认可度。
三、认证体系的建立为了确保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标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认证体系。
该认证体系应包括:首先,制定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这些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应参考国际标准,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定制,以确保符合不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其次,设立认证机构。
认证机构应具备独立、公正、专业的管理与技术团队,负责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认证,并发布认证证书。
最后,建立认证信息发布平台。
通过建立认证信息发布平台,使消费者和相关企业能够及时获取认证信息和相关法规标准,帮助消费者选择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汽车。
四、标准化的挑战和前景然而,建立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和认证体系并不容易。
电动汽车标准
电动汽车标准G4094.2《GB/T4094.2-2005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9.60G18332.1《GB/T 18332.1-2009 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21.60G18332.2《GB/T 18332.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9.60G18333.1《GB/T 18333.1-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9.60G18333.2《GB/T 18333.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9.60G18384《GB18384.1~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8.00G18385《GB/T 18385-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14.40G18386《GB/T 18386-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14.40G18387《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19.20G18388《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12.00G18487.1《GB/T18487.1-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16.80G18487.2《GB/T18487.2-2001 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14.40G18487.3《GB/T18487.3-2001 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15.60G18488.1《GB/T 18488.1-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24.00G18488.2《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19.20G19596《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19.20G19750《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12.00G19751《GB/T 19751-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2.00G19752《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12.00G19753《GB/T 19753-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14.40G19754《GB/T 19754-2005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40.80G19755《GB/T 19755-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16.80G19836《GB/T 19836-2005 电动汽车用仪表》9.60G20234《GB/T 20234-200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19.20G24548《GB/T 24548-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21.60G24549《GB/T 24549-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9.20QC742《QC/T 742-2006 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12.00QC743《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18.00QC744《QC/T 744-2006 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18.007.发动机、内燃机标准G725《GB/T 725-2008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12.00G727《GB/T727-2003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9.60G1147.1《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21.60G1147.2《GB/T 1147.2-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26.40G1149.1《GB/T 1149.1-2008 内燃机活塞环:通用规则》26.40G1149.2《GB/T1149.2-1994 内燃机活塞环:术语》12.00G1149.4《GB/T 1149.4-2008 内燃机活塞环:质量要求》19.20G1149.5《GB/T 1149.5-2008 内燃机活塞环:检验方法》26.40G1149.6《GB/T 1149.6-2008 内燃机活塞环:铸铁刮环》28.80G1149.7《GB/T1149.7-1994 内燃机活塞环:螺旋撑簧油环》42.00G1149.8《GB/T 1149.8-2008 内燃机活塞环:矩形钢环》24.00G1149.9《GB/T 1149.9-2008 内燃机活塞环:梯形铸铁环》28.80G1149.13《GB/T 1149.13-2008 内燃机活塞环:油环》24.00G1149.14《GB/T 1149.14-2008 内燃机活塞环:螺旋撑簧油环》48.00G1859《GB/T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及简易法》12.00G1883.1《GB/T 1883.1-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1部分:发动机设计和运行术语》19.20 G1883.2《GB/T 1883.2-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2部分:发动机维修术语》15.60G2497《GB/T 2497-2008 船用柴油机增压空气冷却器》19.20G2820.1《GB/T 2820.1-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用途、定额和性能》25.20 G2820.2《GB/T 2820.2-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发动机》21.60G2820.3《GB/T 2820.3-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用交流发电机》21.60G2820.4《GB/T 2820.4-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控制装置和开关装置》25.20 G2820.5《GB/T 2820.5-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发电机组》36.00G2820.6《GB/T 2820.6-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试验方法》21.60G2820.7《GB/T2820.7-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技术说明》14.40G2820.8《GB/T2820.8-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小功率发电机组》14.40G2820.9《GB/T2820.9-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机械振动的测量和评价》14.40G2820.10《GB/T2820.10-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噪声的测量》14.40G2820.12《GB/T2820.12-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对安全装置的应急用电》14.40G3475《GB/T 3475-2008 船用柴油机调速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1.60G3821《GB/T 3821-2005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12.00G3847《GB3847-1999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可见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16.80G4556《GB4556-2001 往复式内燃机防火》9.60G4672《GB/T4672-2003 往复式内燃机手操纵控制机构标准动作方向》9.60G4759《GB/T 4759-2009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19.20G5741《GB/T 5741-2008 船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测量方法》12.00G5770《GB/T 5770-2008 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9.20G6072.1《GB/T 6072.1-2008 功率、燃料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及试验方法通用发动机的附加要求》28.80G6072.3《GB/T 6072.3-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试验测量》16.80G6072.4《GB/T6072.4-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调速》12.00G6072.5《GB/T6072.5-2003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扭转振动》12.00G6072.6《GB/T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超速保护》7.20G6072.7《GB/T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发动机功率代号》7.20G6784《GB/T6784-1999 M10X1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9.60G6785《GB/T6785-1999 M12X1.25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 7.20G6789《GB/T6789-1999 M14X1.25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 9.60G6809.1《GB/T 6809.1-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固定件及外部罩盖》21.60G6809.2《GB/T 6809.2-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气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14.40G6809.3《GB/T 6809.3-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主要运动件》24.00G6809.4《GB/T 6809.4-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增压及进排气管系统》19.20 G6809.5《GB/T6809.5-1999 内燃机冷却系统》12.00G6809.6《GB/T 6809.6-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润滑系统》21.60G6809.7《GB/T 6809.7-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调节系统》28.80G6809.8《GB/T6809.8-200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起动系统》9.60G6809.9《GB/T 6809.9-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监控系统》19.20G7184《GB/T 7184-2008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测量及评级》19.20G8188《GB/T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20.40G8190.1《GB/T8190.1-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42.00 G8190.2《GB/T8190.2-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15.60 G8190.3《GB/T8190.3-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稳态工况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12.00G8190.4《GB/T8190.4-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不同用途发动机的试验循环》14.40G8190.5《GB/T 8190.5-2005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试验燃料》19.20G8190.6《GB/T 8190.6-2006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24.00G8190.7《GB/T8190.7-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发动机系族的确定》9.60G8190.8《GB/T8190.8-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发动机系组的确定》9.60G8190.11《GB/T 8190.11-200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62.10G8243.1《GB/T8243.1-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压差-流量特性》14.40G8243.2《GB/T8243.2-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滤芯旁通阀特性》12.00G8243.3《GB/T8243.3-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耐高压差和耐高温特性》12.00G8243.5《GB/T 8243.5-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冷起动模拟和液压脉冲耐久试验》12.00G8243.4《GB/T8243.4-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原始滤清效率、寿命和累积效率》18.00G8243.6《GB/T 8243.6-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静乐耐破度试验》9.60G8243.7《GB/T 8243.7-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振动疲劳试验》12.00G8243.9《GB/T 8243.9-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进、出口止回阀试验》16.80 G8243.11《GB/T 8243.11-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自净式滤清器》24.00G8243.12《GB/T 8243.12-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24.00G8409《GB/T8409-1999 汽车发动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连接尺寸》7.20G8840《GB 8840-2009 船用柴油机排气烟度限值》16.80G9485《GB/T9485-2003 径流式涡轮增压器:联接尺寸》14.40G9487《GB/T 9487-2008 柴油机自由加速排气烟度的测量方法》16.80G10397《GB/T10397-2003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评级》14.40G10398《GB/T 10398-2008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和测试方法》19.20G10826.1《GB/T 10826.1-2007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21.60G10826.2《GB/T 10826.2-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2部分:喷油器》21.60G10826.3《GB/T 10826.3-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3部分:泵喷嘴》16.80G10826.4《GB/T 10826.4-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4部分:高压油管和管端连接件》16.80 G10826.5《GB/T 10826.5-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16.80 G12773《GB/T 12773-2008 内燃机气阀用钢及合金棒材》21.60G14096《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试验方法》24.00G14097《GB14097-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7.20G15371《GB/T 15371-2008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的测量与评定方法》16.80G16305《GB/T16305-1996 扭转振动减振器》18.00G16570《GB/T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7.20G17038《GB/T17038-1997 内燃机车柴油机油》9.60G17368《GB/T17368-1998 在用喷油泵试验台的校验》9.60G17691《GB/T17691-2001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24.00G17692《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16.80G17804《GB/T 17804-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图形符号》25.20G17805《GB/T17805-1999 柴油机进排气流量的测量》16.80G18297《GB/T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34.50G18948《GB/T 18948-2009 内燃机冷却系统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21.60G19055《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14.40G20064.1《GB/T 20064.1-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1部分:安全要求和试验》9.60G20064.2《GB/T 20064.2-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2部分:脱开角试验办法》9.60G20651.1《GB 20651.1-2006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14.40G20714《GB/T 20714-2006 火花塞接线端子》12.00G20787《GB/T 20787-2006 往复式内燃机中、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底脚结构噪声测试规范》19.20G20800.1《GB 20800.1-2006 爆炸性环境用往复式内燃机防爆技术通则:可燃性气体和蒸汽环境用Ⅱ类内燃机》28.80G20800.2《GB 20800.2-2006 爆炸性环境用往复式内燃机防爆技术通则:可燃性粉尘环境用Ⅱ类内燃机》21.60G20800.3《GB 20800.3-2008 爆炸性环境用往复式内燃机防爆技术通则:存在甲烷和(或)可燃性粉尘的地下矿区巷道用I类内燃机》26.40G20891《GB 20891-2007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55.20G21404《GB/T 21404-2008 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33.60G21405《GB/T 21405-2008 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16.80G21406《GB/T 21406-2008 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12.00G22226《GB/T 22226-2008 发动机冷却液沸点测定法》16.80G23337《GB/T 23337-2009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21.60G23338《GB/T 23338-2009 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21.60G23339《GB/T 23339-2009 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25.20G23340《GB/T 23340-2009 内燃机连杆技术条件》19.20G23341.1《GB/T 23341.1-2009 涡轮增压器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19.20G23341.2《GB/T 23341.2-2009 涡轮增压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25.20G23342《GB/T 23342-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回弹式绳索起动装置基本安全要求》16.80G23640《GB/T 23640-2009 往复式内燃机(RIC)驱动的交流发电机》21.60G24140《GB/T 24140-2009 内燃机空气和真空系统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19.20G24141.1《GB/T 24141.1-2009 内燃机燃油管路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第1部分:柴油燃料》25.20G24141.2《GB/T 24141.2-2009 内燃机燃油管路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第2部分:汽油燃料》28.80G24554《GB/T 24554-2009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19.20G24748《GB/T 24748-2009 往复式内燃机飞轮技术条件》19.20G25361.1《GB/T 25361.1-2010 内燃机活塞销第1部分:技术要求》28.80G25361.2《GB/T 25361.2-2010 内燃机活塞销第2部分:检验规则》19.20G25363《GB/T 25363-2010 汽油机电磁阀式喷油器总成试验方法》19.20G25366《GB/T 25366-2010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共轨管总成技术条件》16.80G25367《GB/T 25367-2010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16.80G25368《GB/T 25368-2010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高压供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9.20GJ96A《GJB 96A-2001 标准试验发动机型式和尺寸》12.00GJ97A《GJB97A-2001 标准试验发动机技术要求和数据处理》9.60GJ216K《GJB/Z216-2004 K 航空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通用规范使用指南》101.20 GJ224K《GJB/Z224-2005 K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稳定性设计与评定指南》26.40GJ931A《GJB931A-2005 K 装甲车辆柴油发动机曲轴用方钢规范》9.60GJ945A《GJB 945A-2003 航空发动机点火装置触点用Pl-Pt75Ir合金板材规范》9.60GJ1025A《GJB1025A-2005 K 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系列》7.20GJ2640《GJB2640-1996 航空发动机重量平衡与控制要求》9.60GJ2641《GJB2641-1996 航空涡轮发动机重量特性与设计数据报告格式要求》36.00GJ2953《GJB2953-1997 军用汽车发动机技术要求》9.60GJ3568《GJB 3568-1999 航空发动机防火安全设计要求》9.60GJ5052《GJB 5052-2001 舰船柴油机增压器规范》9.60GJ5388《GJB 5388-2005 装甲车辆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系列》7.20GJ6227K《GJB6227-2008 K 装甲车辆柴油机设计准则》15.60H7719《HB7719-2002 航空发动机减速器通用规范》14.40H7762《HB7762-2005 航空发动机用定向凝固柱晶和单晶高温合金锭规范》9.60H7763《HB7763-2005 航空发动机用等轴晶铸造高温合金锭规范》12.00H7781《HB7781-2005 航空发动机点火器用贵金属催化网管规范》9.60H7782《HB7782-2005 定向凝固叶片中再结晶的检测与评定方法》9.60H7783《HB7783-2005 航空涡轮发动机点火系统通用规范》12.00H7806《HB 7806-2006 发动机数字样机通用要求》12.00WJ1623《WJ 1623-2005 柴油滤清器试验方法》21.60WJ2663《WJ 2663-2005 电子束焊活塞顶圈毛坯的超声波检测方法》9.60CB707.1《CB/T 707.1-2002 船用柴油机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2.00CB707.2《CB/T 707.2-2002 船用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12.00CB707.3《CB/T 707.3-2002 船用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12.00CB709.1《CB/T 709.1-2004 船用柴油机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12.00CB709.2《CB/T 709.2-2004 船用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12.00QC33《QC/T 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12.00QC39《QC/T39-1992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活塞环检测方法》18.00QC275《QC/T 275-2008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金相检验》18.00QC288《QC/T288.1~2-2001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18.00QC289《QC/T289-2001 汽车发动机油泵》12.00QC462《QC/T 462-2009 汽车发动机工作小时表》12.00QC469《QC/T469-2002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12.00QC471《QC/T 471-2006 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12.00QC481《QC/T 481-2005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12.00QC515《QC/T515-2000 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12.00QC544《QC/T544-2000 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12.00QC553《QC/T 553-2008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铸造铝活塞金相检验》18.00QC691《QC/T691-2002 车用天然气单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692《QC/T692-2002 汽油/天然气两用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693《QC/T693-2002 液化石油气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694《QC/T694-2002 柴油/压缩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731《QC/T 731-2005 汽车用起动机技术条件》12.00QC736《QC/T 736-2005 轿车发动机钢带组合油环技术条件》12.00QC737《QC/T 737-2005 轿车发动机铸铁活塞环技术条件》12.00QC747《QC/T 747-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12.00QC748《QC/T 748-2006 汽车发动机气门气门座强化磨损台架试验方法》12.00QC794《QC/T 794-2007 内燃机工业滤纸》18.00QC812《QC/T 812-2009 柴油机曲轴箱油气分离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8.00QC821《QC/T 821-2009 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12.00QC822《QC/T 822-2009 汽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压力传感器》12.00Q/HB《Q/HBm 95-2001 汽车或发动机配套产品质量控制要求》46.00J5079《JB/T 5079-2008 中小功率内燃机燃油箱技术条件》12.00J5080《JB/T 5080-2008 内燃机铸铁气门导管技术条件》12.00J5081《JB/T 5081-2008 中小功率柴油机排气消声器》14.40J5082.1《JB/T 5082.1-2008 内燃机气缸套第1部分:硼铸铁金相检验》14.40J5082.4《JB/T 5082.4-2008 内燃机气缸套第4部分:风冷气缸套技术条件》12.00J5082.5《JB/T 5082.5-2008 内燃机气缸套第5部分:钢质镀铬气缸套技术条件》14.40J5083《JB/T 5083-2005 内燃机干式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12.00J5084《JB/T5084-2007 内燃机曲轴止推垫圈技术条件》14.40J5085《JB/T 5085-2010 柴油机水冷却器技术条件》16.80J5086《JB/T5086.1~2-1999 内燃机水封》24.00J5088.1《JB/T 5088.1-2008 内燃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12.00J5088.2《JB/T 5088.2-2008 内燃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24.00J5089.1《JB/T 5089.1-2010 内燃机纸质滤芯机油滤清器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14.40 J5089.2《JB/T 5089.2-2010 内燃机纸质滤芯机油滤清器第2部分:滤芯技术条件》14.40 J5089.3《JB/T 5089.3-2010 内燃机纸质滤芯机油滤清器第3部分:试验方法》27.60J5135.1《JB/T5135.1-2001 通用小型汽油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19.20J5135.2《JB/T5135.2-2001 通用小型汽油机:可靠性、耐久性试验与评定方法》19.20J5135.3《JB/T5135.3-2001 通用小型汽油机:技术条件》19.20J5140.1《JB/T5140.1-1999 磁电机技术条件》12.00J5173《JB/T 5173-2005 喷油器总成安装方式及连接尺寸》12.00J5174《JB/T 5174-2005 喷油嘴偶件型式及连接尺寸》12.00J5175《JB/T 5175-2006 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总成主要零件金相检验》14.40J5176《JB/T 5176-2005 单柱塞式分配泵总成技术条件》12.00J5241《JB/T 5241-2006 旋装式柴油滤清器技术条件》12.00J5239.1《JB/T 5239.1-2008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1 部分:纸质滤芯总成技术条件》12.00 J5239.2《JB/T 5239.2-2008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2 部分:纸质滤芯技术条件》12.00J5784《JB/T5784-1991 封闭型电热塞试验方法》12.00J6002《JB/T6002-2007 涡轮增压器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12.00J6003《JB/T6003-2004 内燃机板翅式机油冷却器技术条件》12.00J6003.3《JB/T 6003.3-2008 内燃机机油冷却器第3 部分:传热性能试验方法》20.40J6004《JB/T6004-2007 内燃机油浴及油浸式空气滤清器总成技术条件》12.00J6007《JB/T6007-2007 内燃机油浴及油浸式空气滤清器滤芯技术条件》12.00J6008《JB/T 6008-2008 内燃机空气、柴油、机油滤清器型号编制规则》12.00J6012《JB/T 6012-2005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18.00J6012.2《JB/T 6012.2-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2部分:金相检验》12.00J6012.3《JB/T 6012.3-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3部分: 磁粉探伤》12.00J6012.4《JB/T 6012.4-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4部分:摩擦焊气门超声波探伤》12.00 J6013《JB/T6013-2000 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24.00J6014《JB/T6014-2000 柴油机高压油管组件技术条件》19.20J6015《JB/T6015-2000 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24.00J6016.1《JB/T 6016.1-2008 内燃机活塞环金相检验第1部分:单体铸造活塞环》16.80J6016.3《JB/T 6016.3-2008 内燃机活塞环金相检验第3部分:球墨铸铁活塞环》12.00J6016.4《JB/T 6016.4-2008 内燃机活塞环金相检验第4部分:中高合金铸铁活塞环》12.00 J6019《JB/T 6019-2006 分流离心式机油滤清器技术条件》12.00J6289《JB/T 6289-2005 内燃机铸造铝活塞金相检验》21.60J6290《JB/T 6290-2007 内燃机筒体铸造活塞环金相检验》14.40J6292《JB/T 6292-2006 活塞式输油泵安装型式及连接尺寸》12.00J6293《JB/T 6293-2006 柴油机喷油器试验手压式喷油器校验器》14.40J6295《JB/T 6295-2005 柱塞式喷油泵安装型式及连接尺寸》12.00J6665《JB/T 6665-2007 轻小型柴油机-泵直联机组》14.40J6697《JB/T 6697-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14.40J6698《JB/T 6698-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永磁发电机安装尺寸》12.00J6700《JB/T 6700-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交流发电机安装尺寸》12.00J6706《JB/T 6706-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电磁开关技术条件》12.00J6707《JB/T 6707-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技术条件》14.40J6708《JB/T 6708-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换向器技术条件》12.00J6709《JB/T 6709-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交流发电机电子式电压调节器技术条件》12.00 J6710《JB/T 6710-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交流发电机技术条件》14.40J6711《JB/T 6711-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永磁发电机型号编制规则》12.00J6719《JB/T 6719-1993 内燃机进、排气门磁粉探伤》9.60J6721.2《JB/T 6721.2-2007 内燃机连杆第2部分:磁粉探伤》9.60J6722《JB/T 6722-1993 内燃机连杆磁粉探伤》9.60J6723.1《JB/T 6723.1-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1部分:金属冷却风扇技术条件》12.00J6723.2《JB/T 6723.2-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2部分:塑料冷却风扇技术条件》12.00J6723.3《JB/T 6723.3-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3部分:冷凝式内燃机冷却风扇技术条件》12.00J6723.4《JB/T 6723.4-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4部分:冷凝式内燃机冷却风扇试验方法》14.40J6727《JB/T6727-2000 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24.00J6728.1《JB/T 6728.1-2008 内燃机凸轮轴第1部分:技术条件》12.00J6728.2《JB/T 6728.2-2008 内燃机凸轮轴第2部分:楔横轧毛坯》12.00J6729《JB/T 6729-2007 内燃机曲轴、凸轮轴磁粉探伤》12.00J7173.1《JB/T 7173.1-2004 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14.40J7173.2《JB/T 7173.2-2004 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性能试验方法》12.00J7174.1《JB/T 7174.1-2004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12.00J7174.2《JB/T 7174.2-2004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性能试验方法》12.00J7292.1《JB/T7292.1-2007 内燃机衬套连杆衬套技术条件》12.00J7292.2《JB/T7292.2-2007 内燃机衬套凸轮轴衬套技术条件》14.40J7292.3《JB/T7292.3-2007 内燃机衬套摇臂衬套技术条件》12.00J7293《JB/T7293-2007 内燃机主轴承盖螺栓与螺母技术条件》12.00J7293.2《JB/T 7293.2-2010 内燃机螺栓与螺母第2部分:连杆螺栓技术条件》14.40J7293.4《JB/T 7293.4-2010 内燃机螺栓与螺母第4部分:连杆螺栓磁粉检测》14.40J7293.8《JB/T 7293.8-2010 内燃机螺栓与螺母第8部分:连杆螺母技术条件》9.60J7294《JB/T 7294-2008 内燃机气门推杆技术条件》12.00J7296《JB/T7296-2004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14.40J7297《JB/T7297-2004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性能试验方法》12.00J7298《JB/T 7298-2006 出油阀偶件主要尺寸和安装尺寸》12.00J7299《JB/T 7299-2006 柱塞偶件主要尺寸和安装尺寸》12.00J7661《JB/T7661-2004 柴油机油泵油嘴产品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12.00J7761.1《JB/T7761.1-2004 柴油机喷油泵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技术条件》12.00J7761.2《JB/T7761.2-2004 柴油机喷油泵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性能试验方法》12.00J7762《JB/T 7762-2007 内燃机气缸盖垫片技术条件》20.40J7763.1《JB/T7763.1-1995 内燃机起动液及装置技术条件》7.20J7763.2《JB/T7763.2-1995 内燃机起动液及装置试验方法》7.20J8118《JB/T8118-1997 内燃机活塞销技术条件》12.00J8118.2《JB/T8118.2-1999 内燃机活塞销金相检验》12.00J8118.3《JB/T8118.3-1999 内燃机活塞销磁粉探伤技术条件》 6.00J8120.1《JB/T8120.1-2000 压燃式发动机:单壁冷拉无缝钢管技术条件》19.20J8120.2《JB/T8120.2-2000 压燃式发动机:复合式钢管技术条件》14.40J8122《JB/T8122-1999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试验方法》12.00J8123《JB/T8123.1~2-1999 磁电机用点火器》12.00J8124《JB/T8124-1999 内燃机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12.00J8125《JB/T8125-1999 内燃机管壳式机油冷却器技术条件》14.20J8126.1《JB/T 8126.1-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14.40J8126.2《JB/T 8126.2-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20.40J8126.6《JB/T 8126.6-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6部分:V带轮技术条件》14.40J8413.1《JB/T 8413.1-2010 内燃机机油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16.80J8413.2《JB/T 8413.2-2010 内燃机机油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20.40J8413.3《JB/T 8413.3-2008 内燃机机油泵第3部分:粉末冶金转子技术条件》12.00 J8413.5《JB/T 8413.5-2008 内燃机机油泵第5部分:粉末冶金齿轮技术条件》12.00 J8414《JB/T8414-1996 内燃机机油泵传动轴端》12.00J8415《JB/T8415-1996 内燃机正时齿轮技术条件》6.00J8416《JB/T8416-1996 内燃机连杆螺栓技术条件》6.00J8417《JB/T8417-1996 内燃机连杆螺丝技术条件》6.00J8577《JB/T 8577-2005 内燃机水散热器技术条件》14.40J9747《JB/T 9747-2005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性能试验方法》25.20J8578《JB/T8578-1997 内燃机凸轮轴楔横轧毛坯技术条件》6.00J8579《JB/T8579-1997 内燃机进、排气管技术条件》6.00J8580《JB/T8580-1997 柴油机用氮化硅电热塞技术条件》12.00J8613《JB/T8613-1997 发动机综合测试台技术条件》9.60J8818《JB/T 8818-2008 柴油机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14.40J8819《JB/T 8819-2008 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产品型号编制方法》12.00J8837《JB/T8837-2000 内燃机连杆螺栓金相检验》24.00J8890《JB/T8890-1999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要求》14.40J8891《JB/T8891-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7.20J8892《JB/T8892-1999 内燃机稀土共晶铝硅合金活塞金相检验》12.00J8894《JB/T8894-1999 往复式内燃机飞轮离合器用安装尺寸》30.00J8895《JB/T8895-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通用技术条件》16.80J8899《JB/T8899-1999 火花塞电极合金线》14.40J9728《JB/T 9728-2010 分配式喷油泵总成安装及连接尺寸》14.40J9729《JB/T9729-1999 柴油机喷油泵偶件径部密封值样品》6.00J9730《JB/T9730-1999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金相检验》36.00J9731.1《JB/T 9731.1-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凸轮轴第1部分:技术条件》12.00J9731.2《JB/T 9731.2-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凸轮轴第2部分:轴端尺寸》12.00J9732《JB/T9732-1999 轴针式标准喷油泵偶件》6.00J9733《JB/T9733-1999 标准喷油泵偶件技术条件》6.00J9734《JB/T9734-1999 喷油泵试验台技术条件》12.00J9735《JB/T9735-1999 喷油泵试验台用标准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8.00J9736《JB/T9736-1999 喷油嘴,出油阀,柱塞偶件磁粉探伤方法》6.00J9741《JB/T9741-1999 内燃机气门挺柱技术条件》6.00J9742《JB/T9742-1999 内燃机灰铸铁气缸盖和机体铸件技术条件》12.00J9743《JB/T9743-1999 内燃机连杆螺栓磁粉探伤技术条件》6.00J9744《JB/T 9744-2010 内燃机零、部件磁粉检测》16.80J9745《JB/T9745-1999 内燃机硼铸铁单体铸造活塞环金相检验》 14.40J9746.1《JB/T9746.1-1999 船用齿轮箱技术条件》12.00J9746.2《JB/T9746.2-1999 船用齿轮箱灰铸铁件技术条件》7.20J9747《JB/T9747-1999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试验方法》30.00J9749《JB/T9749-1999 内燃机铸造铜铅合金轴瓦金相检验》12.00J9750.1《JB/T9750.1-1999 内燃机气门摇臂技术条件》6.00J9750.2《JB/T9750.2-1999 内燃机气门摇臂轴技术条件》6.00J9751《JB/T9751-1999 柴油机液压调速器技术条件》12.00J9752.1《JB/T 9752.1-2005 涡轮增压器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12.00J9752.2《JB/T 9752.2-2005 涡轮增压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12.00J9752.3《JB/T9752.3-2004 涡轮增压器转子平衡品质及校验方法》18.00J9753《JB/T9753-1999 内燃机铸铁机体技术条件》7.20J9753.2《JB/T 9753.2-2008 内燃机气缸盖与机体第2部分:铸铁气缸盖技术条件》12.00 J9754《JB/T9754-1999 内燃机灰铸铁件缺陷补焊技术条件》6.00J9755《JB/T9755-1999 内燃机纸制滤芯空气滤清器总成技术条件》 7.20J9756《JB/T9756-2004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纸质滤芯技术条件》12.00J9757《JB/T9757-1999 内燃机空气机油柴油滤清器纸制滤芯系列尺寸》7.20J9758《JB/T 9758-2004 气缸套、活塞环快速模拟磨损试验方法》12.00J9759《JB/T9759-1999 内燃机发电机组轴系扭转振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6.00J9760《JB/T9760-1999 内燃机整圆主轴承技术条件》12.00J9761《JB/T 9761-2008 内燃机曲轴止推垫片技术条件》14.40J9762《JB/T9762-1999 内燃机镶耐磨圈铝活塞技术条件》7.20J9763《JB/T9763-1999 内燃机精密电镀减磨层轴瓦检验规范》6.00J9764《JB/T9764-1999 内燃机卷制连杆衬套技术条件》12.00J9765.1《JB/T9765.1-1999 内燃机气缸盖螺栓技术条件》6.00J9765.2《JB/T9765.2-1999 内燃机飞轮螺栓技术条件》6.00J9765.3《JB/T9765.3-1999 内燃机气缸盖螺母及飞轮螺母技术条件》6.00J9766《JB/T9766-1999 内燃机铸铁气缸盖技术条件》7.20J9767《JB/T9767-1999 内燃机钢带组合油环技术条件》8.40J9768《JB/T9768-1999 内燃机气缸套平台珩磨网纹技术规范及检验方法》12.00J9769.2《JB/T 9769.2-2010 内燃机铸铁气门座第2部分:金相检验》24.00J9770《JB/T9770-1999 内燃机机油泵齿轮技术条件》6.00J9773.1《JB/T9773.1-1999 内燃机台架试验考核方法》14.40J9773.2《JB/T9773.2-1999 柴油机起动性能试验方法》12.00J9774《JB/T 9774-2005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限值》12.00J9860.1《JB/T9860.1-1999 断电器用钨触点技术条件》6.00J9860.1《JB/T9860.1-1999 断电器用钨触点技术条件》6.00J9860.2《JB/T9860.2-1999 断电器触点用钨杆技术条件》6.00J9864《JB/T9864.1~2-1999 磁电机用断电器》12.00J9865《JB/T9865.1~2-1999 磁电机用点火线圈》12.00J9870《JB/T9870-1999 水力测功器》14.40J10406《JB/T10406-2004 内燃机激光淬火气缸套技术条件》12.00J10407《JB/T10407-2004 内燃机铝活塞奥氏体铸铁镶圈金相检验》12.00J10408《JB/T10408-2004 内燃机换热器可靠性试验方法》12.00J10505《JB/T 10505-2005 内燃机机油散热器技术条件》14.40J10506《JB/T 10506-2005 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14.40J10591《JB/T 10591-2007 内燃机气门弹簧技术条件》14.40J10628《JB/T 10628-2006 内燃机活塞环矩形钢环》14.40J10629《JB/T 10629-2006 燃气机通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8.00J10630《JB/T 10630-2006 通用小型柴油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工作导则》12.00 J10715《JB/T 10715-2007 柴油机喷油泵端面法兰安装尺寸》14.40J10716《JB/T 10716-2007 柴油机直列式喷油泵平底托架安装尺寸》12.00J10717《JB/T 10717-2007 柴油机直列式喷油泵弧形底安装尺寸》12.00J10737《JB/T10737-2007 内燃机粉末冶金气门座技术条件》12.00J10957《JB/T 10957-2010 内燃机用快速接头》20.40J11013《JB/T 11013-2010 通用小型汽油机用密封垫片技术条件》24.00J11014《JB/T 11014-2010 通用小型汽油机密封性能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14.40J11034《JB/T 11034-2010 内燃机气门弹簧座技术条件》14.40J11035《JB/T 11035-2010 内燃机气门锁夹技术条件》14.40J11036《JB/T 11036-2010 单缸燃气机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6.80J50032《JB/T50032-1999 内燃机板翅式机油冷却器芯子产品质量分等18.00J50033《JB/T50033-1999 内燃机冷却水泵台架可靠性考核》 18.00J50063《JB/T50063-2000 柴油机喷油泵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总成可靠性》12.00J50097《JB/T50097-1997 内燃机进、排气管产品质量分等》18.00J50141《JB/T50141-1999 内燃机气缸盖螺母及飞轮螺母产品质量分等》12.00J50142《JB/T50142-1999 电涡流测功机(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0143《JB/T50143-1999 水力测功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0198《JB/T50198-2000 冷凝式内燃机冷却风扇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02《JB/T51002-1999 内燃机机油滤清器纸质滤芯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08《JB/T51008-1999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纸质滤芯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09《JB/T51009-1999 内燃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1《JB/T51011-1999 内燃机连杆衬套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12《JB/T51012-1999 内燃机水封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3《JB/T51013-1999 柴油机水冷却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4《JB/T51014-1999 内燃机机油散热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5《JB/T51015-1999 内燃机管壳式机油冷却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23《JB/T51023-1999 汽油滤清器总成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24《JB/T51024-1999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纸质滤芯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3《JB/T51043-1999 旋装式柴油滤清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4《JB/T51044-1999 内燃机水散热器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45《JB/T51045-1999 内燃机连杆螺栓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6《JB/T51046-1999 内燃机连杆螺母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7《JB/T51047-1999 内燃机连杆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48《JB/T51048-1999 内燃机凸轮轴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49《JB/T51049-1999 内燃机曲轴产品质量分等》24.00J51050《JB/T51050-1999 内燃机铝活塞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51《JB/T51051-1999 内燃机机油泵台架可靠性考核》18.00J51094《JB/T51094-1999 船用齿轮箱产品质量分等》42.00J51104《JB/T51104-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产品质量分等》42.00J51105《JB/T51105-1999 内燃机活塞环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106《JB/T51106-1999 内燃机活塞销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108《JB/T51108-1997 内燃机气缸套产品质量分等》24.00J51109《JB/T51109-1999 内燃机主轴瓦和连杆轴瓦产品质量分等》18.00。
新能源汽车测试标准
新能源汽车测试标准
新能源汽车测试标准是用于评估和验证新能源汽车性能、安全性和环保性能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标准通常由国家或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以确保新能源汽车符合特定的技术和法规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新能源汽车测试标准:
1.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碰撞测试、电池安全性、
火灾安全性、高压系统安全性等,以确保新能源汽
车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2.效能和性能标准:这些标准用于评估新能源汽车的
性能参数,如加速度、续航里程、电池充电和放电
性能等。
3.排放和环保标准:新能源汽车需要满足一系列排放
标准,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
这些
标准通常包括尾气排放、噪音排放和有害物质排
放。
4.充电标准:充电标准用于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系
统与充电设备相兼容,同时也包括安全和性能要
求。
5.耐久性测试:这些测试用于评估新能源汽车的零部
件和系统的寿命和耐久性,以确保它们在长期使用
中的可靠性。
6.电池标准: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组件,因此有
一系列标准用于评估电池的性能、安全性和持久
性。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国家、地区和制造商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为了确保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制造商通常需要遵守相关的测试标准,并在产品上获得合格认证。
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也会依据这些标准来监督和管理新能源汽车市场。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导言: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
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规范其生产和使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动汽车标准。
本文将围绕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展开论述,介绍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电动汽车标准的背景电动汽车是指以电池或燃料电池等能量存储设备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
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交通工具,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关注。
为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在中国,为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质检总局于2018年发布了国标电动汽车标准。
二、国标电动汽车标准的内容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在整车、电池、充电设施、车用无线充电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整车标准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电动汽车的整车结构、电路设计、限值和性能进行了详细规定。
例如,对车身结构、防护性能、悬挂系统、制动系统、充电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电池标准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电池的参数、充电和放电性能、容量和能量密度等进行了规范,以确保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充电设施标准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充电效率。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充电设施的连接器、接口、安全性、充电模式等进行了规范,旨在推动充电设施的统一标准和互操作性。
4. 车用无线充电设施标准车用无线充电技术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创新进展之一,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车用无线充电设施的工作频率、效率、距离限值等进行了规定,以推动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国标电动汽车标准的影响国标电动汽车标准的发布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该标准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了用户对电动汽车的信心,推动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全球电动汽车标准
一、电池系统安全
电池系统安全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电池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及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应符合相关标准及规定。
2. 电池系统的机械强度应满足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冲击和碰撞。
3. 电池系统应配备有效的热管理系统,以防止电池过热和起火。
4. 电池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并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
二、充电设施安全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标准:
1. 充电设施应符合相关电气安全规范,确保操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
2. 充电设施应具备防雷、防静电等保护措施。
3. 充电设施应配备消防设施,并符合消防安全规定。
4. 充电设施应具备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
三、车辆安全性能
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 车辆的结构设计应能够承受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确保乘员的安全。
2. 车辆应配备安全气囊、安全带、ABS等基本安全配置。
3. 车辆的电气系统应符合相关电气安全规范,防止漏电、短路等问题。
4. 车辆的驾驶系统应稳定可靠,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路况。
四、电磁兼容性
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1. 车辆应符合电磁辐射和电磁抗扰度相关标准,确保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2. 车辆应具备电磁防护功能,以保护乘员和设备的安全。
3. 充电设施应符合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以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干扰。
五、电池回收利用
电动汽车的电池回收利用应遵循以下标准:
1. 电池回收利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环保要求。
2. 电池回收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以保证回收利用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电池回收利用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创新,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六、电动发动机系统性能
电动发动机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标准:
1. 电动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应能够满足车辆行驶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加速性能。
2. 电动发动机应具备高效率和低噪声的特点,以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