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cffb1fa524de518964b7d3b.png)
30
二、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材
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 审局负责修订老解放区的课本,供各地使用, 并 把“国语”改称“语文”。 这个名称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接着,又成立了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 版社,为教材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写出版 了多套教材。
37
八 十 年 代 的 语 文 课 本
38
39
现 在 的 语 文 课 本 , 人 教 版
40
41
现 在 的 语 文 课 本 , 苏 教 版
42
43
三、香港小学语文教材 香港小学学制6年,但种类繁多,体 制不一,各学校有权决定所开设的课程科 目。香港教育署鼓励各学校参照课程发展 议会制订的共同核心课程框架,包括中国 语文、英文、数学、常识、音乐、美劳和 体育7科,根据学校和学生情况,加以适 当调整,但中国语文则是必须开设的课程。
13
(2)《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编于 1914年(即“民国三年”)。
14
《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主要特点是:
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 240课,内容无所不包。 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除了开启童蒙,扩展 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 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 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29
②苏区政府小学国语读本,苏维埃政府明确 宣布:在苏区小学里,禁止使用基督教的书籍、 国民党文化书籍和《四书》《五经》等作教材, 要求各地小学使用苏区政府组织编写的教材。 有如下几点特点:第一,密切联系土地革命 战争的实际。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 鼓动人民参 加红军。第二,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苏区群众生 活的实际。第三,注意儿童特点,形式多样,通 俗生动,有文有图。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5d56d78312b3169a451a42e.png)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它体现了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的重要标准。
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五个教学大纲。
它们是:原教育部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上述五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产生于建国以后的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对于明确学科性质、教学目的要求,指导教材编写,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将这五个大纲加以比较,研究其利弊得失,既能总结历史经验,又能找到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一些规律,使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和今后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工作,建立在更加自觉、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这项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五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折射出每个大纲产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背景,记载了小学语文教学和改革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
回顾一下每个大纲产生的背景,了解一下教学大纲如何一步一步演变至今,是理解每个大纲精神实质的重要前提。
在制订1956年大纲之前,于1952年,教育部曾拟订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这是1956年大纲的前身。
讲大纲,还要从这个课程暂行标准说起。
(一)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新中国成立,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对比及其改变后的特点
![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对比及其改变后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578327bb4cf7ec4bfed042.png)
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对比及其改变后的特点作者:李萍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8年第4期本文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科研课题TS[2017]GH68成果”。
摘要: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教育,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社在2005年11月出版了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下面我根据自己平时的教材使用情况,谈谈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不同以及新教材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旧教材;对比;新教材的特点教材是老师用来施教,学生用来学生的材料。
教材在课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老师的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所以,教材在内容上要贴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我先谈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对比不同,然后谈新教材改变后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对比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对比中,我主要看到了这几个方面的不同,首先是字词的学习方面,其次是课文内容方面,最后是课文语文活动内容方面。
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简单谈谈小学语文新旧教材的对比差异。
首先,字词方面的差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新教材字词量的增加了,但是要求会写的字词量却减少了,并且这些会写的字词都是一些经常性使用的一些汉字,减少了对不常用汉字的写读学习。
这样一来,扩大了学生的汉字学习量,但是减少了学生的习字量,在某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学习,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其次,是课文内容的差异。
从题材来看,新教材在题材上更加赋予时代气息还有更加注重国学经典。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下册的教材中,我们看到了像《梦想的力量》《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科学信息技术内容,我们还看到了《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些国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就增加了对《红楼梦》有关片段的学习足以体现出新教材更加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
我们还最后,是课文语文活动方面差异。
1998年一年级语文课本
![1998年一年级语文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1056c2a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2.png)
1998年一年级语文课本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按照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编写,共七册共安排了38篇课文。
每课共有22个单元,其中精读课文16篇(精读、泛读),精背大段全文;课文包括《春晓》、《绿树阴浓夏日长》、《水悠悠-小草青青》、《三只小猪》等10个单元的内容。
此外,还编写了有关“爱护环境”的插图。
要求掌握课文中的生字音和读音。
然后在教材里选择一篇课文给学生讲解生字词背后那些有趣的故事,这些与你我息息相关的知识。
还有一些短语和成语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事物名称背后含义哦。
那么如何学习呢??一起来看看吧!一、重点学习课文,全面掌握。
1)重点段落:《绿树阴浓夏日长》。
《小草青青》1—5单元。
(本单元有10篇课文)《绿树阴浓夏日长》《三只小猪》《红红火火》《绿树阴浓夏日长》《柳树下》《一片叶子》等。
(1)精读单元:《春晓》(精读)4—6 (3—5);《绿树阴浓夏日长》2—3 (3)单元。
(2)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介绍夏日的景象;介绍了课文有关的动物以及作者()描写动物景色与大自然美好的一面,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世界,给孩子们带来美好回忆,让我们懂得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啊!学习语文第一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内容与作者有关吗?学习重点:了解课文介绍“小草青青”为什么给这首诗起这样一个名字。
1、“小草青青”的名称与《庄子》的“小草青青”有异曲同工之妙;(2)诗人以物喻人,从人与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夏天,这也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5.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什么特点?学习重点: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夏天怎样做一些事情?学习重点:课文一共有五自然段。
通过五段文字描写了作者在夏天和自然界中遇到的一系列事情。
2、“小草青青”这两个字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赞美,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精神情怀;(3)“小草青青”是作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夏日的景象。
(4)“小草青青”为什么让孩子们想到“小草”呢?它既有“草”字头上一点没有的“青青”的感觉,又有“长绿树”的感觉,又有“长嫩芽”的感觉,还有在阳光下长得很茂盛的一种景象。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1f144046c85ec3a87c2c5cf.png)
育 工作会议 ,通过 了 《 华北 区小 学教 育暂行 实施 办 法 》 , 《 法 》明确规定 “ 办 必须把 培养儿 童读
写 能力 ,提高 国 民文 化水平 作 为首要 任务 。”教
2 0 年第 1 期 09 1
沈 柱 青
TH E M O D ERN EDU CATI ON O U RN A L J
No. 1 2 0 1,0 9
G e r , o. ne alN 1 1 6
( 总第 1 1 ) 6期 ・Leabharlann 课 程与教 学研 究 ・
小学语文教材 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封 建运 动 ,五 四运 动提倡 民主与科 学 ,提倡 白话 文与新文学 ,对 当时的语 文教育产 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 四运 动”时期 ,有识之 士提出 “ 五 统一 国
革 。 10 年 清政 府 颁 布 了 《 定 女 子 小学 堂章 97 奏 程 》,规定 的教 授科 目中只有 国文 科 ,这 一时期
中略见一斑 :当前 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价值取 向是 当代社会 生活的需要——2 世 纪的 “ 1 四
大支柱”。
【 关键词]语文 ;教材 ;教育 目的;价值取 向
【 简介】李 汉潮 ,广 东省揭 阳职业技 术学 院中文 系副教授 ,副主任 ( 东揭 阳 , 作者 广
5 20 2 0 0)
材 内容 除当时革命 斗 争与生 产 劳动外 ,还编选 了
时代潮流 的冲击下 , 北洋政府于 12 年 1 9 0 月通令全 国 ,将 国 民学 校一 、二 年 级 的 国 文改 为语 体 文
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变迁史(含图)
![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变迁史(含图)](https://img.taocdn.com/s3/m/9f4ceef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0.png)
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变迁史(含图)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中国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的变迁史,也就是看看语文课本从第一版到现在最新的一版到底是怎么变迁的,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这也都是大家的回忆啊,下面给大家盘点盘点,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回忆,一起...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中国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的变迁史,也就是看看语文课本从第一版到现在最新的一版到底是怎么变迁的,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这也都是大家的回忆啊,下面给大家盘点盘点,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回忆,一起来看看吧。
1、全日制十年制1978年版本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套教科书
2、全日制五年制1982年版
3、全日制六年制1983年试用版
4、义务教育五年制1990年实验版
5、义务教育六年制1990年实验版
6、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1992年版
7、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1992年版
爷青回了...
8、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2000年版
9、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2000年版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2000年版(画质有点渣)
补一张
11、最新版的2016年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找不到实物图只能凑合一下了)
大概风格还是能看清楚的
/1321.html。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八大成果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八大成果_人教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2aaefcde009581b6ad9eb10.png)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八大成果人教版新课标纵观这三十年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其特点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硕果累累。
本文拟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八大成果加以回顾与概述。
一、学科性质准确定位所谓学科性质,是指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
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是由该学科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总是与“自身到底是什么”的争论相伴随。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时起时伏,始终在进行。
其中,“工具性”占据着主要地位。
1980年以后,在“应试教育”思想的误导下,语文教学极力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排斥语文教育中固有的“人文性”,使语文变成了一门单纯的技术性课程,造成了严重的弊端,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1984年8月,上海《语文学习》发表了陈仲梁的文章《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因素,又要强调人文因素,应该是“科学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
2019年6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发表长文《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认为“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
“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之后几年,从多方面论证并强调恢复“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应有的位置,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
很多语文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的探讨。
经过三十年的争辩,我们现在可以比较清晰地达成如是性质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它告诉我们三个观点:1.语文是工具。
人们凭借语文思想,凭借语文想象,凭借语文学习,凭借语文工作。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d6c8d2e1ed9ad51f01df2a6.png)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一、80年代末期大陆地区语文教材实施(一纲多本),语文教材编写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90年代末期的语文大讨论中社会各界对语文教材批评意见尖锐,语文教育界对批评意见响应缓慢。
三、以上海语文(H版)教材编写为实例,思考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
四、提出今后语文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编写的简要回顾对大陆地区以往的语文教材编写的认识,大致可以分前三十年、后二十年两个阶段。
前三十年,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材,确切地说是不完善的年代的不完善的产物。
有的刚编写的语文教材还没有使用一轮,马上又变化用新编的。
6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材曾经稳定使用了一段时间,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处于停止中。
这个时期的语文教材大都(寿命)不长。
除了1956年《汉语》《文学》分编教材和1963年(统编教材)有所建树,其它短暂的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编写中没有留下太大的痕迹。
后二十年,指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可以分为前十年、后十年。
前十年的标志为(一纲一本),时间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后十年的标志为(一纲多本),时间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纲编写教材,当时大陆中小学通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所谓(一纲一本)就是源于此。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编写是教育部门所属的专门的职业,编写教材人员是非常专业化的,因此,编写者也就是专家。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开创的许多(第一)将是后来者无可突破的。
例如,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数第一,编写人员中有许多全国著名语文专家学者,编写专家的实力与人数第一,第一次完整地出版了博大精深的全套的语文教材并长期使用。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所谓(一纲多本)的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ba524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6.png)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始创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
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革命觉悟和语言文字能力。
2. 改革阶段(1979年-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语文
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985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 课程改革阶段(2000年-2010年):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该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 新课程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2017年,国家教育部发
布了《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
新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文化理解、思维能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总体来说,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注重思想教育到注重实用能力培养,再到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https://img.taocdn.com/s3/m/c1c0122f482fb4daa58d4ba3.png)
小组成员:王喆、张琦、朱佳雯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一、以俄为师:改造旧教育和学习前苏联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取消了反动课程,进而力求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设法精简不必要的课程与教材”。
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这是由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我国,迫使我们只有采取“一边倒”政策,向苏联学习。
国内环境:教育刚从旧统治者的封建、买办、法西斯梗桔中解放出来,面临着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重新编写新的课程内容显得紧迫、仓促,为解燃眉之急,国家就采取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再建设新课程的政策。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新教育的3大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新中国对小学课程教学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对国统区正规小学课程体系的改造来进行的,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计划频繁变动,教学大纲和教材旧貌换新颜,整个小学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这段时期教学计划有: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份教学计划具体设置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8门课程,《小学教学计划》的颁布对于这一时期小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尚未改行五年一贯制的“四二制”小学,教育部于1952年2月5日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3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以后,教育部对1952年颁布的“四二”制教学计划又作了修订,于1953年9月22日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主要变动是:①对课程名称的更改,如:把由过去名为“工作”的美术课程改为“美工”,修订后又改为“图画”,包括绘画、剪贴。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5988f7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c.png)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摘要:语文课本是对时代变迁作出迅速反应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母语教育的中文课本,课本的内容更新,知识点的不断提高,每一次的课本改革,都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国家不断地变化,亲历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语文课标改革正文:建国初期195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定标准初稿》,提出了新中国创办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家的未来一代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与语言,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每个人都有社交性的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一时候,中央教育部将“国语”两个字改成了“语文”这组新词语,由此“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的名词。
从建国初期的1949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时代变了,国家也变了。
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作为迅速反应时代变迁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正在不断地改革。
每一次的课本改革,都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国家不断地变化,亲历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接下来从各个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内容进行几个简单的说明。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是两套临时教科书。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政策观念强。
这两本临时教科书的文本不分单位,都是白话文。
在1951年的一个美丽的秋季里,中国首套的语文教材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并出版的教本,这套教材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第一次在全国通用。
首套小学语文教材的教本内容比较简单。
这个教材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教材整体量太轻,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不够,没有系统,不论学分,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量苏维埃联邦的作品被选为该语文教材。
政治色彩浓厚,文学色彩脆弱。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时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197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五套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这套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关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
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的演变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的演变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759c472e3f5727a5e9624a.png)
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从应 试教育 步人素 质教 育的 曲折
历程 。
一
、
从语 文“ 学科性质 的演变 . 小学语文教 学 看
过程 , 这是符台“ 教师 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 ” 的现代教学 思想 的。 次 , 其 用^类文化来 涵盖语文学 科 , 体现了大
对小学语文“ 学科性 质 的袁进 I15 年 96 小学语文科 是 以社会 主义思想教 育儿童 的 版 走鲷 强有 力的工具 小学语文科是 各学科教 学的基
础
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要达到 的总 目标 。 大纲规定的“ 教学 目的 既是语文 教师开展 语文教学 话动的重要依据 , 也是编写语 文教 材的重 要 依据 。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5 9 6年以来各部小学语文 教学 大纲是如何 表述 “ 教学 目的 的:
瑚 2年 # 1期
维普资讯
从 上表 的 比较 中 , 们 不 难看 出 . 国后 , 国的 我 建 我
生腾 出更多的时间去读书 . 在读 中感悟和积 累语 言。 2 .降。 对于那些学 生必须学 习 . 教学要求过 高 但 的 内容 , 须降低 其要 求 。 以汉 语拼 音教 学 为例 . 必 现 19 9 3年的大纲强 调 :在小学 阶段 “ 要使学生学会汉语 拼音的声母 、 韵母 、 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 声 能够准确 、 熟 练地拼读音节 , 有条件 的可以逐 步做 到直 呼音节 ; 能默 写声母 、 韵母和抄写音节。 甚至低年级学 生在写话时 . ” “ 可 用 音节代替 没学过 的汉字 ” 显然 . 这些 要求过 高 . 而导致汉语拼音教学 的时 间过长 . 从 使相当一部分 刚升人一 年级的孩子对语文失去了学 习的兴趣 。 为此 , 20 0 0年 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作 丁降低要求的处理 . 指 出: 学会 汉语拼音 的声母 、 韵母 、 声调和整 体认读音 节. 能够准确拼读音节 . 正确书写声母 、 韵母 和音节 . 认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https://img.taocdn.com/s3/m/c1c0122f482fb4daa58d4ba3.png)
小组成员:王喆、张琦、朱佳雯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一、以俄为师:改造旧教育和学习前苏联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取消了反动课程,进而力求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设法精简不必要的课程与教材”。
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这是由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我国,迫使我们只有采取“一边倒”政策,向苏联学习。
国内环境:教育刚从旧统治者的封建、买办、法西斯梗桔中解放出来,面临着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重新编写新的课程内容显得紧迫、仓促,为解燃眉之急,国家就采取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再建设新课程的政策。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新教育的3大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新中国对小学课程教学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对国统区正规小学课程体系的改造来进行的,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计划频繁变动,教学大纲和教材旧貌换新颜,整个小学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这段时期教学计划有: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份教学计划具体设置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8门课程,《小学教学计划》的颁布对于这一时期小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尚未改行五年一贯制的“四二制”小学,教育部于1952年2月5日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3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以后,教育部对1952年颁布的“四二”制教学计划又作了修订,于1953年9月22日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主要变动是:①对课程名称的更改,如:把由过去名为“工作”的美术课程改为“美工”,修订后又改为“图画”,包括绘画、剪贴。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改革前后的不同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改革前后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6693040deff9aef8941e06aa.png)
浅谈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改革前后的不同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迫切实行,在教育部提出了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新的课程改革之后,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各科教材纷纷面世,拉开了以新的义务教育为基石的新一轮在实践层面上的教育改革的序幕。
就小学语文而言,就有八大教材,其中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各具特色的教材。
主要就人教版来简要分析一下其在教材改革前后的不同。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不同一、课程改革前后教学目标的改革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本书的核心,下面就来简要分析课改前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目标的改变。
1.“双基”的发展“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
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一直都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
新教材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将“双基”的核心力量又进一步放大。
在初步接触语文时,先学习汉语拼音,在小学一年级着重教学汉语拼音。
在这条主线上,偶尔穿插几首简单的诗,如《咏鹅》。
可见,将识字作为小学语文初步教育的基础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一点不同。
2.创新、综合的教育与老教材又一方面的不同在于新教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新教材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综合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改革后教材结构体系及其内容的改革1.结构体系的改革课程改革后,新教材将结构体系的重心放在创新和组织优化上,力求结构的排列与学生的能力完美结合,一切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将教育发展到最好。
难度依次递增,从刚开始的认字学字,到后来的看图说话,再到高年级的简单习作,以这种逐渐递增的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力求达到与学生的完美融洽。
2.内容的改革新教材在内容方面的改革是比较大的,它在注重内容开放性的同时,将大量新颖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文化内容引入了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的改革趋势
![小学语文的改革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6ddb5e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1.png)
小学语文的改革趋势
小学语文的改革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传统的汉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外,还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
3. 强调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经验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4. 加强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著作等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小学语文的改革趋势是从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向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的发展。
同时,也强调了语文教育与学
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以及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培养。
旧版1~6年级语文书
![旧版1~6年级语文书](https://img.taocdn.com/s3/m/c9f360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f.png)
旧版1~6年级语文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语文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旧版的1-6年级语文书到新版的1-6年级语文书的转变。
本文就来简要介绍一下旧版的1-6年级语文书,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1-6年级语文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汉字的读音、拼音、认字、书写和同义词的解释,还引入了古代历史,文学,诗词等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从文字或者字符的角度来理解文学,外语等课程。
由此可见,在这个书中,内容设计有比较强的规律性,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们学习语文。
此外,从书籍的形式上来讲,旧版的1-6年级语文书的形式比较单一,以传统的印刷形式出版,使用的媒介主要以印刷媒体为主,其中以书本的形式最为常见。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学习,计算机版和在线语文书也慢慢开始流行,受到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旧版的1-6年级语文书对孩子们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其中介绍了汉字的拼音,读音,书写,古代文化知识等,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因此,家长也要让孩子们多读书,多看书,多积累语文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
- 1 -。
教材版本解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与特点
![教材版本解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30fb2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9.png)
教材版本解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与特点教材版本解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与特点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小学语文教材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变迁和特点进行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脉络。
一、教材版本的演变1. 第一版:早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早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以传统的文言文为主,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选自古代经典,如《古文观止》、《三字经》等。
这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传统价值观念,但对实际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2. 第二版: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需求,小学语文教材逐渐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逐渐引入现代汉语的文章和课文,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和语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第三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新一轮的小学语文教材改革中,出现了更多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增加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的介绍,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4. 当代版:注重实践与创新在当代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材内容更加关注社会实际问题,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材版本的特点1. 年龄段特点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教材内容分为不同年级,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逐渐引入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文本和知识。
2. 教学目标的变化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除了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教材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情操。
3. 内容的丰富性现代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既包括文言文的经典名篇,也包括现代文学作品和实用文本。
教材内容涵盖了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问题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
第一阶段:教材走向“审定制”。
198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教材的初审和审定工作,从此,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正式进入“一纲多本”、教材“审定制”时代。
根据1988年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编写的规划,1989年开始,有“八套半”教材依据新颁布的教学大纲着手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六年制两套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编写理念和体系结构等方面保持一致。
主要特点有:一是重视教材的思想性,新选了一批时代气息强、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和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文章;二是实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优化,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及观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训练的整体效益。
这两套教材是人教版第八套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画上了句号,但仍然是实质上的全国通用教材。
第二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基础上修订、改编两个学制的试用本教材。
原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教材的思想性”,试用本在此基础上增选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增加弹性;注意体现训练过程,继续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材配套的品种更加齐全,实现了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
2000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并要求各出版单位组织力量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修订后的教材克服了教材中的繁、难、偏、旧问题,增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力求贯彻深化课程改革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人文观引领下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率先进入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供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
此后,语文S版、西师版等9个版本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也陆续使用。
各套教材综合起来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教材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有时代性;二是注重探究发现,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探究发现;三是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凸显人文内涵;四是地方特色鲜明。
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和建构主义课程观,对各套小学语
文教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没有突破文选型教材的编排模式。
特别是在选文方面,单元课文主旨难以充分阐释所属的人文主题。
教材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使得一些地方教材很少在其他地区使用。
新的征程:统编教材义务教育全覆盖
从2012年3月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的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
2016年9月秋季学期,三科统编教材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从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地方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
更换为统编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融于教科书中;二是创新教材编排体系,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科学地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三是采用双线按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四是增强语文学科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合理安排总体内容,将选文、活动、知识等有机结合,用少量的课文示范,让学生学会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