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88)—室管膜下瘤

合集下载

室管膜瘤名词解释

室管膜瘤名词解释

室管膜瘤名词解释简介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一种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室管膜是脊髓和脑室内衬的一层细胞薄膜,室管膜瘤常见于脑和脊髓的室管膜区域。

它通常是缓慢生长的肿瘤,但有时也可能具有侵袭性。

室管膜瘤通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成年人,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

病因室管膜瘤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某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突变的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生长失控,最终形成室管膜瘤。

病理特征室管膜瘤通常呈结节状或囊性生长。

肿瘤细胞显示出室管膜细胞的特点,包括透明膜的核均分和嗜碱性胞质。

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征和组织结构,室管膜瘤可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室管膜乳头状瘤、室管膜囊肿状瘤等。

症状室管膜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等。

脊髓室管膜瘤常导致下肢瘫痪、尿失禁等症状。

诊断室管膜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肿瘤组织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室管膜瘤。

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室管膜瘤可分为不同的分级。

常用的分类系统是WHO分级系统,将室管膜瘤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为低度恶性肿瘤,Ⅲ级为高度恶性肿瘤。

治疗室管膜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通过完全切除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放射治疗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清除未切除的肿瘤细胞。

化学治疗可用于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预后室管膜瘤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肿瘤的分级、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和治疗的效果等。

完全切除肿瘤后,Ⅰ级室管膜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Ⅲ级室管膜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通常在40%左右。

预防目前尚无特别针对室管膜瘤的预防措施。

然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和放射线等有害因素,可以降低患室管膜瘤的风险。

室管膜瘤讲课PPT课件

室管膜瘤讲课PPT课件

临床表现:根据 患者的临床表现, 如颅内压增高、 肢体运动障碍、 感觉异常等,结 合影像学检查结 果,可初步诊断 为室管膜瘤。
其他检查:如脑 脊液检查、血常 规检查等,可帮 助了解肿瘤的侵 犯范围和病情严 重程度。
室管膜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切除 肿瘤,缓解症状, 提高生存率
放疗:利用放射 线杀死癌细胞, 缩小肿瘤,缓解 症状
化疗:利用化学 药物杀死癌细胞, 缩小肿瘤,缓解 症状
靶向治疗:针对 特定基因突变进 行治疗,提高疗 效,减少副作用
室管膜瘤的手术指征
室管膜瘤恶性程度较高,需 要尽早切除,避免肿瘤扩散 和转移
患者年龄较小,手术切除肿 瘤对于患者的生长发育影响
较小
诊断明确,肿瘤体积较大, 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症状
室管膜瘤位于脑干部位,手 术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
临床表现:室管 膜瘤早期症状不 明显,随着肿瘤 的生长压迫周围 脑组织,可出现 头痛、恶心、呕 吐、视力模糊等
症状。
室管膜瘤的症状表现
室管膜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通 过CT、MRI等 影像学检查,观 察肿瘤的位置、 大小、形态及与 周围组织的毗邻 关系。
病理学诊断:通 过手术切除或穿 刺活检等方式获 取肿瘤组织,进 行病理学诊断, 确定肿瘤的性质 和组织学类型。
室管膜瘤患者的日常保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 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复发。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肿瘤复发或转移。
心理调适:室管膜瘤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积极寻 求心理支持,如与亲友交流、参加病友会等。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 质,以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
❖ MRI: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肿瘤内常见小囊样低 信号区,为富含黏液的囊状结构),T2WI呈稍高 信号(囊状结构呈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 低信号,由于肿瘤血供较差,血脑屏障完整,CT 和MRI肿瘤增强后通常不强化,少数可见肿瘤内部 分轻微强化。
❖ 发生于颈髓或颈胸髓的肿块可出现类似于室管膜 瘤的影像表现,即肿块边界清,在其头侧髓内见 长T1、长T2的囊变区,亦可见脊髓中央管扩张, 强化方式如上。
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通常不强化,少数可见 肿瘤内部分轻微强化 ❖ 发生于颈髓或颈胸髓的肿块可出现类似于室管膜 瘤的影像表现,即肿块边界清,在其头侧髓内见 长T1、长T2的囊变区,亦可见脊髓中央管扩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时,引起颅内压增高症;发 生于脊髓的,表现为相应的运动和感觉异常。
病理
❖ 大体病理上为实质性肿瘤,常有分叶,境界清楚 ,质硬,并突入脑室腔内
❖ 镜下其组织学特点为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 纤维基质中形成分叶状结构,瘤细胞形态一致, 多伴小囊腔形成,核分裂像偶见或缺如
影像表现
❖ CT: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境界清楚 等密度或稍低密度
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密度、信号不均,常囊 变、出血等,且肿块往往较大,增强后呈较明显的 不均匀强化。
2、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 年,在孟氏孔区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结节或肿块,其 内可见囊变,增强后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钙化 常见,常合并结节性硬化。临床上有癫痫、皮脂腺 瘤和智力下降等经典表现。
LOGO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
❖ 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是一种生长缓 慢的良性肿瘤,组织学相当于WHO I 级。于1945 年由Scheinker首次提出。

[颅脑肿瘤]“室管膜下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室管膜下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室管膜下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室管膜下瘤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1.要点(Key concepts)■室管膜下瘤(WHO I级)是一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紧贴脑室壁,位于脑室内。

肿瘤由丛状胶质细胞包埋在丰富的纤维基质中构成,常有微囊形成。

■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出现高颅压症状。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占脑肿瘤的不足1%,约占室管膜肿瘤的8%。

■中老年人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45-75岁。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3:1。

■发生在四脑室占50%~60%,侧脑室占30%~40%。

三脑室和透明隔罕见。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位于脑室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影,边缘清楚,可有分叶,紧贴脑室壁。

T1WI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强度,信号常不均匀,肿瘤内可有多个小囊变区或较大的囊变区。

T2WI可为均匀性或非均匀性高信号强度,呈“皂泡样”改变(图1,图2)。

■ MRI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肿瘤部分轻微斑块样强化。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脉络丛乳头状瘤:多见于小儿,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可有明显脑积水征象,多明显强化。

■室管膜瘤:小儿多见。

好发于四脑室,肿瘤实性部分多呈中到明显强化。

■中央性神经细胞瘤:附着于透明隔。

肿瘤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信号多不均匀,呈“皂泡样”改变,肿瘤实性部分多中到明显强化。

图1 轴位T1WI(a):四脑室扩大,脑室内见类圆形团块影,呈等、稍低信号,可见低信号囊变区。

轴位T2WI(b):病灶呈欠均匀高信号,囊变区呈高信号,边界清晰。

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c、d、e):病灶未见强化图2 轴位T1WI(a):右侧侧脑室扩大,其内可见类圆形等信号团块影,其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区。

轴位T2WI(b):病灶呈稍高信号,囊变区呈高信号,边界清晰,透明隔左移。

轴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c、d):病灶未见强化。

室管膜肿瘤的科普知识课件

室管膜肿瘤的科普知识课件
年龄和性别
室管膜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中 年女性。
研究表明,女性患病的几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
谁会得室管膜肿瘤? 遗传倾向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增 加患室管膜肿瘤的风险。
家族史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谁会得室管膜肿瘤?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辐射可能与室管膜 肿瘤的发生相关。
如何治疗室管膜肿瘤? 随访和康复
手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复发情况。
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疗等 帮助恢复功能。
如何预防室管膜肿瘤?
如何预防室管膜肿瘤? 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锻炼,助于 增强身体免疫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降低某些疾病的风险。
如何预防室管膜肿瘤? 定期检查
室管膜肿瘤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室管膜肿瘤? 2. 谁会得室管膜肿瘤? 3. 何时就医? 4. 如何治疗室管膜肿瘤? 5. 如何预防室管膜肿瘤?
什么是室管膜肿瘤?
什么是室管膜肿瘤?
定义
室管膜肿瘤是一种源自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的肿 瘤,主要发生在脑和脊髓周围的保护膜上。
这些肿瘤大多数为良性,但也可能是恶性的,影 响患者的预后。
定期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机会。
如何治疗室管膜肿瘤?
如何治疗室管膜肿瘤?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室管膜肿瘤的主要方式,尤 其是当肿瘤引起症状时。
成功切除通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如何治疗室管膜肿瘤? 放疗和化疗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恶性肿瘤,可能需要放 疗或化疗来控制病情。
这些治疗方法可能伴有一定的副作用。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
早期筛查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室管膜瘤教学课件

室管膜瘤教学课件

室管膜瘤 - 并发症
颅内出血或血肿 脑水肿及术后高颅压 神经功能缺失
室管膜瘤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时给予对症 处理
2)有后组颅神经损伤者,发生呛咳、吞咽困 难时遵医嘱给予鼻饲饮食
3)病人咳嗽无力时,注意及时吸痰,必要时 通知医师行气管切开
既往史
1999年曾有室管膜瘤病史
手术治疗,术后正规放化疗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11.8.15 外院腹部B超:轻度脂肪肝、肝囊肿 11.8.18 外院C反应蛋白 12mg/L,
血沉 95mm/h 11.8.20 外院胸片提示右下肺炎; 11.8.23 外院血常规:WBC 3.16*10^9/L
第四脑室最多见,肿瘤大多位于脑室内,少 数瘤主体在脑组织内
症状和体征
颅内压增高症状 脑干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症状 小脑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疼 眩晕 呕吐 复视、眼球震颤
返回
脑干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症状
呕吐、呃逆 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迷走神经
返回
小脑症状
共济失调和肌力减退。
N%52.5%, RBC2.58*10^9/L Hb 81g/L, PLT 96*10^9/L
诊断


室管膜瘤术后
室管膜瘤
来源: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 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 瘤。
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室管膜瘤分类
肿瘤所在部位的不同: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侧脑室室管膜瘤、第三脑室室管膜瘤 、脑内 室管膜瘤
返回
室管膜瘤组织形态
富于细胞型 乳头型 透明细胞型 伸长细胞型

室管膜瘤ppt课件

室管膜瘤ppt课件

男性,58岁。头痛1周。多发室管膜 瘤


CT平扫:三、四脑室,双侧侧脑室内散在多 发大小不等高密度结节影,大约直径9mm30x25mm,CT值41-68HU,最大者位于左侧 脑室体内,边缘见小囊变区。双侧侧脑室 明显扩张积水。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改变。 CT诊断:考虑颅内多发室管膜瘤。 手术病理:室管膜瘤。
女性,30岁,头痛4-5天。左侧侧脑室前角室管膜瘤,
并左侧侧脑室种植转移


CT平扫:左侧侧脑室前角见一软组织影充 填,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等密度与 略高密度,CT值23-29HU,大小约 2.5x3.8cm,边界尚清楚,形态不规则。左 侧侧脑室体部后份亦见一小结节软组织影, 贴于脑室壁上,大小约直径0.8cm,密度均 匀,CT值32HU。
室管膜瘤教学

室管膜瘤以青少年多见,但发生在幕上的患者年龄偏大, 本例(42岁)符合;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上皮,可突入脑室内(境界较清) 或向脑室外生长(向脑内浸润),本例都存在; 室管膜瘤多为实性,平扫为菜花样混杂密度,部分肿瘤可 见不定形钙化,增强扫描病灶为非均匀性中度增强,本例 典型; 室管膜瘤位于侧脑室可引起脑室局部扩大,本例病灶外侧 囊性低密度灶为扩大的脑室,不是病灶的囊变,一般囊变 应该更接近类圆,且密度一般会高于脑脊液密度,囊壁会 较厚并厚度不会如此均匀; 其与少枝胶质瘤的鉴别,少枝绝大部分发生在大脑半球表 浅的灰质内(本例位置较深),肿瘤血运不丰富,强化轻 微(本例有中度不均强化),少枝钙化多位于血管壁或血 管周围,呈弧条形,室管膜瘤钙化多为点样。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因肿瘤部位不同也各不相同。 第四脑室内者应与髓母细胞瘤鉴别,髓母多源于 小脑蚓部,向前突入第四脑室,强化较室管膜瘤 明显。 侧脑室者需与脑室内脑膜瘤鉴别,后者多边缘光 滑、密度均匀,强化明显。 第三脑室者应与胶样囊肿鉴别,后者多呈圆形、 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多数不强化。 脑实质内者应与星形细胞瘤鉴别,但鉴别较难。 室管母细胞瘤罕见,除坏死囊变机率稍高、瘤周 水肿较重外,其余表现与室管膜瘤无明显差别。

医学影像诊断学:室管膜下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室管膜下瘤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轮 廓清楚,瘤周多数不见水肿,占位效应不 明显
矢状位T1WI肿瘤呈等信号,轴位T2WI肿瘤呈高信 号,其内可见囊变,增强后肿瘤无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可向室管膜下浸润性生长而涉 及脑实质,增强后多强化,多见于小儿。
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边 缘圆滑,同侧侧脑室颞角扩大增强后显著 均匀强化,中年人多发 。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
室管膜瘤和星型细胞瘤之间的过渡形式, 为一种少见的局限性生长的较良性肿瘤。
临床上室管膜下瘤多见于成年人,以40—60 岁最常见,症状常较轻,其中不少属于无 症状尸检发现者,可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和四脑室。
病理:实质性肿瘤,常Βιβλιοθήκη 分叶,境界清楚。 直径多在3-4cm。
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或略高密度,瘤内多 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多伴交通性脑积水。
CT: 肿瘤位于脑室内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轮 廓清楚,大多无瘤周水肿,占位效应轻或 无
低或等密度,且密度常不均匀
增强后常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右侧侧脑室肿瘤呈稍高密度
侧脑室内可见一类圆形等密度影,大小约 1.0×1.6cm,病灶边界清楚。
MRI: 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 信号多不均匀

中枢神经病例影像ppt课件

中枢神经病例影像ppt课件
讨论: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ependenoma)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60%,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 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多见于腰骶 段、脊髓圆锥和终丝。最常见于成年人,发病高峰在40~50岁,男性略多 于女性。肿瘤生长缓慢,临床病程时间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取决于 与肿瘤的大小、部位。
生长特点:由于室管膜瘤起源于中央管表面室管膜细胞,瘤体常位于脊髓中央, 沿脊髓长轴呈中心性纵行生长;室管膜瘤的另一特征性表现是肿瘤边界清。
WH02000年所颁布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室管膜肿瘤分为:粘液乳头状室管 膜瘤、室管膜下瘤、室管膜瘤及间变性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又分为细胞型、 乳头型、透明细胞型及脑室膜细胞4个亚型。肿瘤分级:粘液乳头状室管膜 瘤、室管膜下瘤为I级,室管膜瘤为Ⅱ级,间变性室管膜瘤为Ⅲ级。发生于 颈髓多,呈现双轨征,此点最重要;
► (5)视神经鞘脑膜瘤累及视神经管内视神经可引起视神经 管骨质增生。
► 鉴别诊断:
► 1、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可显示双轨征而视 神经胶质瘤无双轨征,根据双轨征可鉴别视神经鞘脑膜 瘤和视神经胶质瘤。
► 2、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使视神经受压移位而不是源 于视神经,且海绵状血管瘤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长T1、 长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
2、血管母细胞瘤: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位于髓内 的血管母细胞瘤也可表现为脊髓的弥漫性增粗、囊变、 出血,应与室管膜瘤鉴别。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占髓内 肿瘤的3%~8%,多见于40岁左右患者,儿童少见;血 管母细胞瘤属于良性肿瘤,起源不明,无包膜,但与脊 髓界限清楚;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以颈段脊髓最为
► 与成年人脑膜瘤相比,青少年视神经鞘脑膜瘤伴有神经

【病例辩论】室管膜瘤VS中枢神经细胞瘤

【病例辩论】室管膜瘤VS中枢神经细胞瘤

【病例辩论】室管膜瘤VS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 VS 中枢神经细胞瘤
简要病史:男,53岁,进行性头痛半年
病理:中枢神经细胞瘤
分析:
影像表现:右侧侧脑室孟氏孔区及透明隔处见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信号影,并向左侧生长,病灶呈等T1等T2信号,内见多处囊变区,增强病灶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大,矢状位病灶与脑室壁间见条索状幕状粘连.
中枢神经细胞瘤CNC
中枢神经细胞瘤CNC:为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侧脑室前壁和室间孔区域及孟氏孔区,肿瘤较大时可突入第三脑室和对侧脑室,肿瘤以条索状或幕状连于侧脑室壁及透明隔.
本例特点:1.生长部位:年轻,多位于中线两侧,侧脑室透明隔或孟氏孔区
2.生长特点:一侧脑室为主,向双侧生长(两侧不对等,一侧为主,向对侧生长)
3.肿瘤信号特点:混杂,网格状分隔多见,蜂窝,矢状位常见与脑室壁或透明隔间条索状或幕状粘连,丝瓜瓤的感觉.
4.增强:主体强化不明显,但周边可见流空的血管影,脑室内的信号不一及匍行性流空血管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儿童多见,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可伴有室管膜下浸润.
少突胶质细胞瘤:成人多见,好发于幕上,靠近脑皮质,有时累及胼胝体膝部.体部与压部交界处,具体分析在[MR常见病第一讲:少突胶质细胞瘤]
脑膜瘤:此例发生位置.形态.增强均不符合
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童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成人则好发于第四脑室,多呈菜花状或圆形生长,界限清晰,范围局限,可累及邻近脑实质,也可沿脑脊液播散.增强明显强化,常合并脑积水.
声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室管膜肿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室管膜肿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常见症状和体 征
常见症状和体征
头痛:室管膜肿瘤常导致持续性或周期 性的头痛,特别是早晨或咳嗽时。
恶心和呕吐:由于肿瘤压迫导致脑脊液 循环受阻,出现恶心和呕吐症状。
常见症状和体征
神经系统症状:如视力模糊、 听力下降、肢体运动或感觉障 碍等。
常见检查和诊 断方法
常见检查和诊断方法
MRI扫描:MRI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定位 室管膜肿瘤,以及评估其大小和形态特 征。
避免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和辐 射等环境因素。
预防和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的治疗和康复建议,定期进行 复查和随访。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提供诊断 室管膜肿瘤的重要信息,如细胞学检查 和生化学分析。
常见检查和诊断方法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手术切除 肿瘤样本并进行组织学检查, 确认室管膜肿瘤的类型和恶性 程度。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和切除肿瘤有助于提高治愈 率。
放疗:放疗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膜肿瘤的 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Introduction 常见症状和体征 常见检查和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后和生存率 预防和注意事项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什么是室管膜肿瘤:室管膜肿 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发生在室管膜或其衍生 物上。
为什么要了解室管膜肿瘤:了 解室管膜肿瘤有助于提高对该 疾病的认知,促进早期发现和 治疗。
治疗方法
化疗:化疗药物可以通过杀死 肿瘤细胞来治疗室管膜肿瘤, 但对恶性室管膜肿瘤的效果有 限。
预后和生存率
预后和生存率
预后因患者年龄、肿瘤类型和治疗方法 的选择等因素而异。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预后,但恶性 室管膜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差。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概述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依次为:第四脑室下部>侧脑室>第三脑室>脊髓;室管膜下瘤为乏血供肿瘤,属于WHO-I级。

病理学特点: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纤细的胶质纤维基质中并形成分叶状结构,瘤细胞形态大小均一,常伴小囊腔形成,偶有钙化,罕见坏死和出血。

影像学特点:幕下者定位于第四脑室下部;微囊,部分可伴明显囊变;钙化者不少见,呈散结节样;T2WI/Flair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补充说明:•室管膜下瘤英文全称为:subependymoma,中文译名较多,应牢记英文全称;•室管膜肿瘤分为:室管膜下瘤、粘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和间变型室管膜瘤四类。

当出现强化时,位于第四脑室的室管膜下瘤和室管膜瘤影像表现接近,主要通过病理区分,室管膜瘤为WHO-II级肿瘤,在免疫组化上常表达EMA和波形蛋白。

•本文重点讲幕下型--室管膜下瘤。

典型病例分析(幕下型)第四脑室下部实性占位,其内多发小结节状钙化(红箭),注意病灶的位置在第四脑室(绿箭)下方,其上方脑室及中脑导水管无明显梗阻性扩张~肿块内多发钙化使得病灶在T2WI序列上呈稍低信号,仔细观察,其内有许多微小囊状影,呈高信号(红箭);Flair高信号是室管膜下瘤的特征~病灶弥散不受限,但ADC图信号偏低,可以用T2暗化效应来解释~增强后病灶呈轻度强化,由于多发钙化和微囊的存在,强化并不均匀~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埋入致密胶质纤维基质中,伴微囊形成~典型病例分析(侧脑室型)病灶位于侧脑室内,与透明隔粘连紧密,稍呈宽基底改变(红箭);瘤体在T2WI和Flair序列均呈特征性高信号改变;注意左侧侧脑室略积水扩张,但侧脑室周围看不到明显的Flair高信号影,提示病程较长~增强后无任何强化~室管膜下瘤DWI呈等信号表现,CT平扫不合并钙化时呈稍低密度或低密度~由易到难的3个病例CASE 1这个病灶合并有明显的囊变,表现不那么典型,但仍然有我们在典型病例中提取到的影像特征:病灶位于四脑室下部(绿箭)、实性部分有微囊变(红箭)、弥散呈等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轻微强化、瘤周无水肿。

室管膜下瘤临床概述

室管膜下瘤临床概述

室管膜下瘤临床概述埃及人的微笑目录症状03病因02并发症04概述01概述室管膜下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属于WHO I级,临床罕见。

起源于室管膜下细胞(包括室管膜下胶质细胞、星形细胞以及室管膜细胞),在所有颅内肿瘤中约占0.2%~0.7%;多数肿瘤位于脑室系统,大多症状不明显,出现颅内压升高、神经定位体征及瘤内出血时可出现症状。

病因当室管膜下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发生不受控的恶性增殖并癌变时,就会发生室管膜瘤,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此外,坏境因素以及一些化学因素也会导致室管膜下瘤发生率升高。

主要病因:◆其发病主要跟基因突变有关。

◆磁场、电场、射线等辐射环境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接触亚硝基哌啶、甲基亚硝脲等化学物品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

流行病学室管膜下瘤由SCHEINKER等在1945年首次报道,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0.7%。

在2016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属室管膜肿瘤的一种罕见亚型,生物学行为属WHOⅠ级,好发于中老年人,儿童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发病率约为0.055~0.070/10万,多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Monro孔附近)多见,少见于第三脑室、透明隔及脊髓等处,发生在脑实质的室管膜下瘤罕见。

无症状患者中,好发于60岁左右。

有症状患者中,好发于40岁左右,且男性多见。

症状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症状主要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关,当肿瘤直径在3~5 cm,甚至更大时易引起临床症状,而位于透明隔及Monro氏孔区的肿瘤比位于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的肿瘤更易引起临床症状。

其主要是由于阻塞脑室脑脊液循环,引起脑积水和明显颅内压增高征,患者往往有头痛、头昏、眼花、恶心或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室管膜下瘤因发病部位、肿瘤大小等不同可造成不同症状。

第四脑室室管膜下瘤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变换体位时肿瘤可移动并阻塞脑室出口,造成急性脑积水,主要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剧烈头痛。

压迫周围结构可出现走路不稳等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以及眩晕、颅神经障碍、锥体束征及腱反射异常等。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肿瘤一概述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总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2%〜9%,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0%〜18.2%,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儿童组的发病率较高,占儿童颅内肿瘤的6.1%〜12.7%,占全部神经上皮肿瘤的8%〜20.9%。

约75%位于幕下,幕上仅占25%。

一项对儿童室管膜瘤的研究表明,恶性室管膜瘤更多的位于幕上,而低级别的室管膜瘤更多的发生在后颅窝。

二病因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数肿瘤的主体位于脑组织内。

后颅凹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的顶、底和侧壁凹陷处,肿瘤位于第四脑室者大多起于脑室底延髓的部分。

肿瘤的增长可占据第四脑室而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有时肿瘤可通过中间孔向枕大池延伸,少数可压迫甚至包绕延髓或突入椎管而压迫上颈髓。

部分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占据小脑半球或蚓部内,偶可见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者。

幕上肿瘤多见于侧脑室,可起源于侧脑室各部位,常向脑实质内浸润。

发生于第三脑室者少见,位于其前部者可通过室间孔向两侧脑室延伸。

幕上室管膜瘤被认为是起源于侧脑室或三脑室的室管膜上皮,肿瘤既可以完全在脑室内,也可以部分在脑室内、部分在脑室外。

但是,肿瘤也可能发生于大脑半球内的任何地方而完全位于脑室外,肿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嵴,可能是神经管内折叠时形成畸形的结果,这样的肿瘤好发于额叶、颞叶、顶叶和第三脑室。

三临床表现1.第四脑室室管膜瘤(1)颅内压增高症状其特点是早期出现、间歇性、与头位变化有关。

晚期常呈强迫头位,头多前屈或前侧屈。

由于体位改变可刺激第四脑室底部的神经核团,尤其是迷走神经及前庭神经核,表现为剧烈的头疼、眩晕、呕吐、脉搏、呼吸改变,意识突然丧失及由于展神经核受影响而产生复视、眼球震颤等症状,称为Brun征。

由于肿瘤的活动,可突然阻塞正中孔或导水管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因而可呈发作性颅内压增高,此现象多由于体位突然改变时发生。

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发生小脑危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6课(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88)—室管膜下瘤女,4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每次持续几分钟,发作时不能走路,并伴恶心室管膜下瘤( subependymoma,SE)是一种罕见、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 Schenker于 1945 年首次命名,属于室管膜来源肿瘤,WHOI 级。

2016年 WHO新分类中室管膜肿瘤( ependymal tumors)的其他肿瘤包括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室管膜瘤、RELA 融合阳性室管膜瘤与间变性室管膜瘤,后者为WHOⅢ级。

SE约占室管膜肿瘤的8%。

SE起源于多潜能的室管膜-星形细胞的前体细胞。

病理学上肿瘤含有室管膜细胞和星形细胞,其中星形细胞占50%。

镜下为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细胞纤维基质中,常伴小囊腔形成,核分裂偶见或无。

瘤细胞核形态一致,类似于管膜下胶质细胞,偶见多形核。

易见小而融合的囊腔及钙化与出血。

肿瘤微血管可增生,偶见细胞突起围绕于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此时可诊断为混合性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

本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好发于中老年,85%以上超过15岁,男性较多。

临床表现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常出现脑积水。

Subependymoma (SE) is a rare, slow-growing benign tumor, Schenker was first named in 1945, belongs to ependymal source tumor,WHOI grade. In 2016 the WHO classification of ependymal tumor (ependymal tumors) of other tumors including mucous nipple ependymoma, ependymoma, a positive RELA fusion ependymoma and anaplastic ependymoma, which is a category WHO Ⅲ. SE accounted for about 8% of ependymal tumors. SE originates from the pluripotent ependymal precursor of astrocytes. Pathologically, the tumor contains ependymal cells and astrocytes, 50% of which are astrocytes. Microscopically, the nuclei are clustered into a dense glial fibrous matrix,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small cysts, with or without nuclear division. The tumor nuclei are uniform, similar to subtubular glial cells, with occasional polymorphisms. Small fused lumens, calcification, and hemorrhage are common. Tumor microvessels may proliferate, with occasional cellular protuberances surrounding blood vessels to form pseudochrysanthemum masses. At this point, mixed ependymoma/subependymoma can be diagnosed. The disease can be seen in all age groups, but often occurs in the elderly, more than 85% over 15 years old, more mal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often hydrocephalus.CT病灶形态可为类圆形、圆形、结节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清。

室管膜下瘤CT平扫病灶多呈均匀等密度肿块,部分可见钙化,部分肿瘤内可有囊变。

室管膜下瘤血供较差,血脑屏障相对完整,含有丰富的胶质纤维,肿瘤一般不强化或仅有轻微强化。

发生于侧脑室者,常致侧脑室扩大,并可经室间孔侵入第三脑室,阻塞双侧室间孔,导致双侧侧脑室扩大。

第四脑室室管膜下瘤常阻塞中脑导水管致幕上脑室系统扩大CT lesions can be round, round, nodular or irregular, with clear boundary. Subependymal neoplasms on CT scan were mostly uniformly dense masses with calcification and cysts in some tumors. The blood supply of subependymal tumors is poor,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s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the tumors are rich in glial fibers. In the case of lateral ventricles, the lateral ventricles are usually enlarged, and the third ventricle can be invaded through the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to block the bilateral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resulting in the enlargement of bilateral lateral ventricles. Subependymal tumors of the fourth ventricle often block the midbrain aqueduct and expand the supratentorial ventricular systemMR室管膜下瘤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

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多表现为较均匀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肿瘤内可无囊变或伴数量不等的小囊状低信号区,个别病例也可有较大的囊状低信号区,囊状低信号区为富含黏液的囊状结构。

T2WI肿瘤呈较均匀的高信号,T2- FLAIR呈高信号,囊变区呈水样极高信号。

由于室管膜下瘤瘤体中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比例不同,其MR表现也不完全一致,当肿瘤内局灶性囊变较多,或伴有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以及硬化的肿瘤血管时,MRI信号可不均匀。

T1WI增强扫描,室管膜下瘤大多数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少数有不典型的中度强化,偶尔可见强化的肿瘤血管蒂。

MRS符合良性肿瘤波谱特征,表现为NAA峰轻度降低,Cho峰正常。

MR subependymal tumors were round, oval or lobulated, with clear boundaries. The solid part of the tumor mostly showed uniform isosignal or slightly low signal on T1WI, and there was no cystosis or small cystlike low signal area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patients. Some cases also had large cystlike low signal area,which was a mucus-rich cystic structure. T2WI tumor showed relatively uniform hypersignal, t2-flair showed hypersignal, and the cystic area showed extremely high water signal. As the proportion of solid and cystic parts of the subependymal tumor is different, the MR manifestations are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When there are more focal cystic changes in the tumor, or calcification, hemosiderosis and sclerotic tumor vessels,MRI signals are not uniform. On T1WI enhanced scan, most subependymal tumors had no obvious enhancement or mild enhancement, a few had atypical moderate enhancement, and occasionally had an enhanced tumor vascular pedicle. MR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benign tumor, showing a slight decrease in NAA peak and a normal Cho peak.室管膜下瘤好发于成年男性,多位于第四脑室和侧脑室,一般为团块状,边缘较清楚,以下几点对室管膜下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①符合一般良性肿瘤的特征,表现为侧脑室内膨胀性生长,边界多较清晰,常黏附于侧脑室壁或透明隔而不侵犯邻近脑组织,瘤周脑组织一般无水肿;②CT平扫肿瘤呈低或等密度,部分有点状、沙砾样钙化,第四脑室室管膜下瘤钙化出现率近50%;③多发小囊变在室管膜下瘤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小囊变区呈散在分布,有时可融合成囊腔,囊变区为富含黏液的囊状结构;④增强扫描肿瘤无或轻度局灶性强化,可能与肿瘤富含胶质纤维并伴有多发小囊状结构有关,是此肿瘤的另一重要特征;⑤由于肿瘤细胞呈散在或簇状分布,致水分子扩散运动不受限,故DWI呈等或低信号;⑥肿瘤内出血少见;⑦肿瘤位于室间孔处或肿瘤较大时引起室间孔狭窄或闭塞时可导致脑积水;⑧MRS上,NAA峰来源于室管膜细胞和胶质上皮细胞的中枢神经上值稍降低,Cho峰值正常,符合良性肿瘤的特征,室管膜下瘤MRS显示的正常Cho峰对诊断该肿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