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导向下的街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低碳城市的空间形态探索——以恩施市为例
11 经 济 发 展 .
经济 增 长对 城市 形态 的影 响最 为 重要 ,作 为
社 会 经济 发 展 的 产物 ,城 市 的 形成 、 发展 、 变 化都 是 城市 经济 作用 力 的表 现结 果 ,经 济增 长 的
速 度 、特 征 与 方式 , 引起 城 市 扩展 的速 度 与 形 式 空 间 形 态 演 变 机 制 分 析 .
城市 形态 演变 是 有形 的、 可见 的 ,但是 真正
城市 形 态是其 内 在经 济发 展 的外在 表现 ,两
A bs r tact T w arh he t of he Ur t ban pataI s i
是 外在 表象 产生 和存 在 的根据 ,内在 本质通 过 外
a angem entf he r r ort new em ent i t el s n he p oces h nam i ange of h ur r soft e dy c ch e ban An t .
推动 城市 形态 演 变 的动力 既有 内在 的 ,也有
推动城市形态的演变。
14 交 通 方 式 的 变 化 .
交通 方式 与城市 形 态相 互适 应 ,交通 因素所 决 定 的空 间可 达性 是影 响城 市 形态 的重 要外部 动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鳊 号 10- 3X ( 00) 2 08 — 4 03 7 9 21 1— 00 0
4绿地楔入原则组团之间保留的水体农田林地湿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是低碳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它也是生物流和能量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系统的通风降温降尘减噪净化空气蓄水减灾防灾生物繁衍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城市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交往休闲游憩活动场地以及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低碳视角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路径研究
低碳视角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路径研究[摘要]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是低碳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基于城市中碳流动和影响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中介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了分析框架,详细探讨了其中的城市碳源、碳汇、热岛、城市规模、土地利用强度和混合度、交通出行方式、建筑群空间关系、低碳政策及其影响评估等要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总结现有研究结论和争论的基础上粗略地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原则,并结合中国城市的特点从城市发展阶段、形态特征和制度要素三个方面展望了中国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路径的优势与挑战。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中西方城市1 引言最新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主要是CO2)增加所致。
城市是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1]。
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CO2排放量占中国总量的58.84%,统计到城镇更高达80%以上[2]。
发展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共识。
建设低碳城市的前提是找到城市碳排放的构成、影响要素及其影响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和建筑耗能(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的能源消费中建筑和交通的比值占到近90%[3]),而建筑、交通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形态,因此西方国家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十分丰富;而我国城市碳排放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能源构成和产业结构,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研究多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4][5][6]。
随着我国低碳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减排潜力将日益凸显,通过合理规划、设计、营运和物业管理,城市甚至可以减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7]。
2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与研究框架当前研究发现,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要素与碳排放产生关联[8],相关的中介要素包括城市规模[9]、能源传输[10]、城市用地(密度与土地混合利用度等)[11]、气候与城市热岛效应[10-11][12]、交通能耗[13]、碳汇和碳捕捉等[14]。
低碳城市街区形态导控方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18)09-0008-04 收稿日期 2017-09-17摘 要 由碳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是人类当今面临的重大威胁。
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区域之一,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建筑师的责任,也是目前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
城市街区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的“细胞”,是城市系统实现低碳目标的基础空间单元,也是低碳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该文从城市街区碳排放计算与评估、碳排放与街区形态关联性、低碳绿色街区形态设计策略与导控方法等相关方面,对目前已有的低碳城市街区形态导控方法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 低碳 城市街区 形态导控Abstract The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carbon emissions is a major threat to mankind today. The city is one of the major areas of carbon emissions. 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city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rchitects and also a hot topic of relevant researches. The urban block is the "cell" of the overall urban space, which is the basic space unit of the urban system to achieve the low carbon target and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low-carbon city design. From four aspects as carbon emission control and assess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urban block morphology, the design strategi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low-carbon and green urban block morphology, we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control methods of low-carbon urban block morphology, then point out their shortcomings. At last we propose a possibility of future research.Keywords Low-carbon, Urban block, Morphology control methods夏 冰 | Xia Bing 张 焕 | Zhang Huan低碳城市街区形态导控方法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Morphology Control Methods of Low-carbon Urban Block1 低碳城市街区形态导控方法的研究意义城市碳减排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_0
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外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认识到环境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低碳导向;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前言1 当今城市碳排放的现状在当今城市化发展下,大气的含杂质气体越来越多,对人们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渐增加,对大气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由城市和农村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中而产生的,据统计,农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23%左右,而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达到77%,是农村的3倍左右,其一是城市人口密度要比农村人口密度大,其二是城市化发展的交通、产业、居民生活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也是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三个源泉,据统计,因交通工具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占总排量的38%,因工业生产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占总排量的35%,人们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占总排量的27%,尤其是化学燃料会造成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说城市能源消耗占总消耗量的75%左右,能源消耗相当于农村的三倍,而我国正处在发展中,能源消耗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将面临着环境、社会等多种压力,很难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建设[1]。
2 城市发展与城市碳排放的关系通过上述数据表明,城市碳排放量主要由城市居民生活、生产、工作而产生的,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也就说明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城市人口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碳排放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城市化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导致城市碳排放量在逐渐的增多,碳排放水平也在逐渐升高;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制度,主要是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并对城市土地进行限制,也能限制城市碳排放量,保持或降低碳排放水平,因此说,土地限制的越严格,对城市碳排放水平的限制就越高,能充分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城市交通的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正确引导城市居民多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形式,降低了私家汽车的出行量,也就降低了城市碳排放水平,另外,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不仅表现在交通上,还注重城市绿化,众所周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以吸收更多排放的二氧化碳,对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重大的作用[2]。
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
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城区的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改善老城区的空间微气候环境,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发展,北京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
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温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降水不足等。
随着大量高楼大厦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多,城市表面的热辐射增加,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形成高温热岛效应。
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等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空气质量问题。
由于建筑密集、空地稀少,老城区的蒸发量较低,导致降水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
首先,通过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引入大量树木和植被,提高老城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热辐射,降低温度。
其次,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通过改善城市水系,增加水体的蒸发量,提高降水量。
最后,加强建筑节能措施,优化建筑立面设计,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通过这些措施,北京老城区的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使得老城区的温度明显降低,热岛效应得到缓解。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减少了空气污染,提高了居民的空气质量。
水体的蒸发增加使得城市的降水量有所增加,缓解了降水不足的问题。
建筑节能措施的实施减少了碳排放,推动了低碳发展。
然而,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老城区的土地紧缺和建筑密集使得绿化覆盖面积的扩大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机动车数量众多,治理尾气排放需要较大的投入和管理成本。
此外,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节能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下北京老城区街道空间微气候环境优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治理尾气排放、改善水系和推行建筑节能措施等措施,老城区的空间微气候环境得。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城市空间形态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规划和设计来优化城市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经涌现出了大量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并且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有效指导城市实践。
因此,需要开展一项深入的研究,探讨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原理、方法和具体实践案例,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理念、方法和应用,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化提出可行的实践建议。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掌握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搜集国内外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案例,分析不同规划方案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
3. 探索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其在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影响。
4. 提出基于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城市管理和发展策略,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化提供可行的实践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1. 文献资料分析。
通过查阅国内外学术期刊、图书、政策文件和专业报告等资料,收集相关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
2. 案例研究。
在国内外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案例进行研究,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
3. 问卷调查。
通过对城市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群体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认知和态度。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可行的实践建议和策略,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指导性的决策支持,进一步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具体预期成果如下:1. 形成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
131.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探讨——谈深圳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探讨——谈深圳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苏茜茜,龚迎节摘要: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转型发展、塑造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导向坐标,城市空间形态作为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对城市碳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城市中碳流动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中介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分析框架,结合深圳市相关研究实践,选取部分要素展开论述,分析了当前城市空间形态在影响碳排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优化路径,包括:建立城市中心与绿色交通枢纽相互耦合的多中心组团结构,从系统上改善交通出行方式;实行适度紧凑、较小尺度的街区模式,促进短路径出行;加强城市各类功能的有效混合,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交通;分层次完善公共资源的完备性,加强与慢行网络、公交站点良好衔接,提高可达性,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用地布局,公共资源1背景与意义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地球能源消耗的主体。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2017年,住建部提出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工作要求。
建设低碳城市,能够有效缓冲气候变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是城市转型发展塑造可持续未来的必然方向。
城市空间形态对低碳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基础性作用。
欧美发达国家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较多,主要因为这些国家的城市碳排放源于交通和建筑,而这两个要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形态。
而我国很多城市的碳排放主要取决于能源和产业结构,因此国内对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研究较少,随着低碳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减碳能力将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城市碳排放的研究热点。
深圳是全国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市,在低碳发展道路上一直先行先试。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全市能源消耗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交通领域已成为全市碳排第一大部门,约占总量的30%,而交通碳排与城市空间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共3篇
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共3篇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1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采用创新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居住环境和健康。
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环保、节能和生态平衡等因素,以确保城市的稳定发展。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人文景观和人居环境的营造,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
采用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是一个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手段。
城市交通系统应该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
同时,城市交通系统应该利用清洁能源,尽可能的减少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以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
城市建筑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
建筑能耗占城市能耗的相当大部分,因此采用低碳建筑技术是降低城市碳排放的关键。
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构建合理的供暖与通风系统,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同时也能为居民节省能源成本。
城市绿化和环保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城市的绿化水平对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采用智能绿植管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推广透水铺装等,都能够提高城市的碳吸收能力和生态平衡水平。
同时,加强城市环境监控和管理,减少空气和水污染,也是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的关键措施。
在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市民都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广能源节约和环保意识,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步伐。
企业要集中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力量,推广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提高企业的环保水平和社会责任。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摘要: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研究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综合交通、建筑节能、公园绿化和居民参与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提高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低碳视角;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一、引言近年来,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布局,它对城市的交通、能源、水资源利用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
然而,目前的城市空间形态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不合理扩张、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低碳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密切相关,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会对碳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布局和交通系统对碳排放有直接的影响。
分散型的城市布局会导致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增加交通需求,增加汽车使用,进而增加碳排放。
相比之下,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交通需求,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碳排放。
其次,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高密度和高层建筑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建筑物的外墙面积,进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相对而言,低密度的城市建筑会占用更多的用地,增加建筑物外墙面积,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第三,交通出行方式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通过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降低碳排放。
如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探究
2019·09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理念已经被城市大众所熟知。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可以为城市大众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部分,面对日益突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责任重大而深远。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低碳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低碳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进而为城市大众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因此,低碳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融入和应用是时代潮流的驱动,同时也体现出了现代城市大众对于生态、健康生存环境的美好追求。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概述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大众日常交往、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和共享空间,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功能性等特点,诸如公园、街道、广场等都是城市公共空间所包括和涉及的主要内容。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体现着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现状堪忧,还存在着诸如材料浪费、能源过度消耗、植物应用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怎样更好地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低碳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节能、环保,低碳理念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被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社会、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以在营造优美景观体系的同时降低对于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浪费和消耗,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一)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城市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重要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优化及实践应用
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优化及实践应用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实践应用是实现低碳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街区的紧凑性,即将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相互靠近,减少人们出行的距离和时间。
紧凑的街区可以促进步行和骑行交通的发展,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减少碳排放。
其次是街区的混合性,即将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混合在一起,使街区具有多样性和活力。
混合的街区可以减少人们的通勤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再次是街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通过增加绿地和景观,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碳吸收。
最后是街区的适应性,即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设计和建造适应性强的街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在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实践应用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比如,可以引入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使用环保材料和能源节约设备,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同时,可以推广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另外,可以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建设便利的步行和骑行路径,提供公共自行车和步行街等设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参与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实践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街区,可以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推动低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和实践应用,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低碳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碳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碳排放减少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其城市的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该特征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为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
通过区域城市开发、城市景观、交通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和现状。
同时,运用GIS和SPSS等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四、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影响,能够为城市规划和低碳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
同时,对于促进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推动全球碳排放减少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空间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机制。
进而提出针对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的相应建议与措施。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街区空间结构模式探讨_陈锦富
□ 陈锦富,卢有朋,朱小玉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街区空间结构模式探讨[摘 要]街区是居民日常出行的集中场所,也是组织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
从居民的出行需求与各类设施的可达性需求出发,建构城市中低碳街区的空间结构,使各功能用地与空间可达性最大效用耦合,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功能混合的城市街区,有助于减少主干路上的交通拥堵,降低街区内部居民的机动车出行比例,进而降低碳排放量。
[关键词]低碳街区;功能混合;可达性;空间结构模式[文章编号]1006-0022(2013)01-0066-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Low Carbon City Block Spatial Structure/Chen Jinfu, Lu Y oupeng, Zhu Xiaoyu[Abstract] City block is the basic uni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ow carbon city block spatial structure will maximize land use andaccessibility. Mixed use block will ease traffic jam and lower car uses, and therefore lower carbon emission.[Key words] Low carbon city block, Mixed use, Accessibility, Spatial structure1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单位大院的解体,原本由单位大院组织的居住、工作及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演变为在城市层面组织,由城市承担全部的居住和社会服务功能。
原本由单位大院构成的复合功能的街区,逐步演变为单一功能的街区(或居住或商务或产业功能)[1],这导致了居民的日常出行日益从单位大院内部转移到城市道路上。
低碳导向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低碳导向的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摘要: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对以往无序蔓延的城市发展方向加以转换,将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改变为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且维持其丰富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以紧凑型城市增长的规划策略将城市向低碳化发展引导。
关键词:低碳城市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低碳城市与紧凑型城市1.1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气候变化组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
通常来说,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彻底改变过去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浪费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合理、可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紧凑型城市紧凑型城市有两个侧面。
其一,是在交通手段以步行为主的时代所形成的历史的市区形态。
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南部的许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时代建立的。
知道18世纪才才形成了成为城市中心的城市空间。
第二,就是根据城市再生政策营造的紧凑型城市。
紧凑型城市的城市形象作为相对于20世纪呈郊区化发展的近代城市的反命题。
2城市空间紧凑度的价值2.1移动性与可达性在城市地区的交通规划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移动的“移动性”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重要的是方便快速达到目的地的“可达性”这两个概念看上去视乎有些相似,其实,意义却完全不同,为了提高移动性,要进一步扩充以汽车交通委主导的城市交通设施,力求尽可能的满足对交通工具需求量的增加。
而可达性优先的设计理念,在对土地利用和设施配置的理想状态、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等的替代交通瘦点等诸多方面也进行了特别的考虑。
《低碳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研究》
《低碳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路设计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设计低碳、高效的城市道路成为了当前交通规划的热点话题。
绿色交通理念在高密度的人口中心,绿色交通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者的关注。
这种理念不仅强调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更着眼于人性化的交通系统设计。
通过倡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道路规划与布局合理的道路规划和布局是实现低碳城市目标的基础。
设计师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的可持续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铺设与扩展。
采用综合交通规划策略,将不同的交通方式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例如,设计紧凑型社区,鼓励市民在短途出行时选择步行和骑行。
这不仅能减小碳排放,还能提升社区的可达性与生活便利性。
应使用多功能道路,将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有效分隔,使各种交通方式能够安全、有序地运行。
生态材料的应用在材料选择上,推广使用环保生态材料是降低城市道路碳足迹的有效手段。
如使用透水混凝土和再生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在提高道路耐久性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利用废弃物和可再生资源制成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通过种植道路边缘的生态树木和植物,能够改善城市热环境,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而改善空气质量。
这种“绿色基础设施”的整合,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韧性。
智能交通系统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智能交通系统成为了低碳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信号优化、车流管理和智能停车系统等现代技术,能够减少道路拥堵,使车辆以更高的效率行驶,从而减少排放。
例如,智能交通灯可以根据实时流量数据调整信号周期,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鼓励使用移动应用,提供实时的公共交通信息,促使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多模式交通系统完善的多模式交通系统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探讨
156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探讨文/王铁军 肖祎摘要: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需要达到建筑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
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的形态,其次对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的设计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时代;建筑空间;节能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
将建筑空间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在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符合我国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
一、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一)建筑内部空间形态分析低碳时代下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设计需要利用好室外空间并做好建筑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利用应依据自然环境的生态特性来设计。
空间组合包括两种方式:竖向重叠和水平并置。
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将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沿建筑竖向重叠,这种空间组合方式就是竖向重叠。
水平并置的空间组合方式是将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在水平面上间隔布置。
此外,为了提高建筑的微循环和采光性,还应将室外空间进行室内化利用。
(二)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析低碳建筑需要满足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建筑对外部环境不产生破坏,能够融入外部环境。
建筑空间形态主要分为三种:隐藏、融入和架空。
架空的建筑空间形式是为了避免建筑空间设计影响原有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空间越来越小,架空型建筑空间形态将越来越多的应用,节约地面空间。
融入的建筑空间形态是指将建筑设计成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存,进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隐藏的建筑空间形态是建筑空间形态最常见的一种,在低碳建筑设计时,常在建筑主体上设计大面积的绿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弱化建筑的存在,还能延续地面绿化,使建筑达到隔热、防尘促进微循环的目的。
(三)建筑空间界面形态分析建筑空间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需要做好建筑空间界面的设计。
建筑空间界面包括两种:异形建筑界面和双层建筑界面。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探讨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探讨作者:陈丽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3期【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城市的发展中,其街道占据了整个城市空间的大部分,其功能性及空间性对于其自身的构建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分析,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低碳出行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前言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街道占据了城市空间的大部分,其自身的功能性及空间性设计,对于其本身的构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不但可以丰富城市街道的功能,而且有利于丰富城市的繁华生活。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建设发展满足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街道设计工作的重要发展目标。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高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对于促进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也发挥着积极地意义。
一. 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城市内可以满足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其所需要包括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道路的基本使用及发展需求。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为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侧重于空间景观的街道部分。
其中,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涉及地理位置、车辆通畅情况、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为了有效的提高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重视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要点在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要点会涉及到空间分析和重构;景观整合设计;城市街道主题建筑;市中心商业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碳中和视角下的城市街区景观设计探讨
"碳中和"视角下的城市街区景观设计探讨摘要:为了让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符合“碳中和”要求,特别分析了“碳中和”的内涵,并站在“碳中和”视角下,对城市街区景观设计展开讨论,认为有必要整合湿地、水体、植物等因子来提高碳汇水平。
同时需要考虑建筑、交通,形成不同街区不同景观设计,最终能够让整座城市变得低碳、绿色,成为宜居之城。
关键词:“碳中和”;城市街区;街区景观;景观设计;设计探讨前言:我国提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社会生产、生活都要向绿色转变。
城市街区是城市窗口,是城市治理基本单元,是市民不可脱离的基本环境。
在碳中和之下,城市街区也有必要向绿色方向转变。
其中街区景观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直接决定了街区的绿色水平。
故而必须要重视街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从细微处彰显匠心。
一、“碳中和”内涵分析1997年英国未来森林公司提出了碳中和概念,当时该公司从旅游、家庭生活、个人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碳中和。
我国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各个领域能耗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能源供给都不断地亮起红灯。
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
这意味着我国从现在开始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要积极地融入环保理念,要不断地进行碳补偿、碳抵消,需要认真计算各行业碳排放以及处理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经济成本,然后再有计划地进行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优化生产工艺、降低交通拥堵等行动。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街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所谓街区指的是由道路包围并且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区域[1]。
街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是展示城市底蕴、民风民俗、文化特色的基本窗口。
其中街区景观设计对街区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如下:1.体现了城市的审美城市通过街区展示自身的美。
街区景观设计提高了街区的审美,达成了人、建筑物、街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例如,设计者会通过融入传统元素,彰显街区的美。
低碳背景下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初探
低碳背景下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初探
何雨倩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年(卷),期】2024(47)8
【摘要】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问题。
以中国特有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形式、街道景观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的关联等,探究了城市街道格局构建。
从低碳城市的角度分析街道景观空间模式的可行性,同时构建城市街道景观低碳测试模型,将低碳背景下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策略引入实际街道景观案例中,通过各学科交叉融合、模型数字化实验、文献收集分析、实地调研考察和归纳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降低城市碳排放对于街道景观影响的方法。
【总页数】3页(P82-83)
【作者】何雨倩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山地城市设计初探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3.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碎片化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河北省燕郊镇燕顺路街道为例
4.“双碳”背景下低碳园林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导向下的街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晁军;马子茹【摘要】目前宏观的低碳城市研究是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想要落实到具体操作,缺乏相关指导.通过提取低碳街区相关形态因子,并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其进行模拟分析.最终得出体形系数、被动空间、容积率、建筑密度、街区朝向等对街区能耗影响的量化关系,为城市规划师在设计初始阶段提出低碳参考建议.【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07【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低碳;街区;形态因子;控制变量法;能耗【作者】晁军;马子茹【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化石能源的利用给人类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温室效应。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久居不下。
目前城市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为宏观的城市层面的低碳目标管理性指标研究和微观单体建筑层面的低碳技术研究。
缺乏中观层面的低碳街区设计研究。
城市街区尺度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层面,是微观层面建筑低碳技术研究的综合和提升,也是宏观层面城市低碳战略的具体实施,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
1 街区尺度和空间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1.1 街区尺度的限定城市街区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层面,是落实城市建设目标的基本单元。
对于街区的解释,未有明确的定义,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元素,一个街区是四周由街道所围绕的最小区块,其内涵盖建地、建筑物等。
也有学者通过道路交叉口和街区边长对其进行定义。
本文所指的街区为城市街区,是指由城市街道(或者道路)围合而成的城市用地集合,内部包含建筑、绿化、设施等。
城市道路包括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一切城市级别的能够构成网络系统的道路。
不同的城市尺度关注的能耗问题不同,大的城市层面更注重理论和整体把控,社区街区层面更注重一些规划指标的把控来从设计层面影响能耗。
具体的建筑单体层面更注重通过建筑节能技术和设备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1.2 街区空间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街区空间形态通过气候对街区能耗产生影响包含直接和间接两个过程,直接影响过程,主要是建筑表面可达的日照情况,城市区域高耸的建筑物相互遮挡,使建筑被一定程度剥夺了获得太阳得热的权利;另外作为障碍物,建筑对风的渗透产生了直接影响。
即考虑太阳辐射和风对建筑采暖和制冷负荷的直接影响。
街区微气候对能耗产生影响是间接影响过程。
主要考虑城市表面通过太阳辐射被加热,表面温度发生变化加热空气,引起的微气候环境中的流体变化,以及空气温度的改变的过程,需要考虑这些综合变化对建筑采暖和制冷负荷的影响[2]。
我们可以利用形状因子描绘城市形态并建立其与气候和能耗相互作用的模型。
主要从城市气候资源进入到街区的可能性和街区对气候资源接收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城市气候资源进入到街区的可能性可以用街区建筑密度、容积率来表示。
街区对气候资源的接收能力可以用体形系数和被动空间这两个形状因子来描述。
1.3 提取相关形态因子与建筑相关的两个形态因子为体形系数和被动空间。
热能工程师经常用到体积系数这个参数。
建筑物越紧凑,通过其围护结构散失的热量越少。
描述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表面积与其体积之间的关系。
该比率说明了通过自然通风和阳光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力。
被动空间是指距离围护结构6 m以内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区域。
这是描绘建筑物被动系统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被动获取太阳能)潜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与街区对太阳辐射和风的接收潜能相关的形态因子为街区建筑密度和街区容积率。
街区建筑密度描绘了街区建筑的疏密程度。
提供了风和太阳能获得的潜力。
街区容积率描绘了在不同的建筑面积指标下,街区的三维疏密程度。
2 建立空间形态基本型2.1 典型街区形态示例为了理解形态与环境及节能效果上的影响,首先确定街区基本形态。
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典型街区形态进行了调研,最后总结为行列式、庭院式和点群式三种街区基本型(如图1所示)。
2.2 建立街区形态基本型不同类型的城市建筑及其组合模式,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相应带来不同的阳光遮蔽效果以及对风的“引导”或“挤压”作用。
一般为了便于比较,通常是以同样大小的研究区域和总建筑面积等为前提,并通过对城市各种建筑组合方式进行抽象简化,形成若干个基本类型(如图2所示),并将其用几何参数表示出来。
这种简化处理,可以使计算分析与建立模型更加简洁,利于形成模式化的参考资料,并且容易实现在进入对复杂的真实城市形态研究之前,便捷的建立起形态参数与能耗特征之间的关系。
借助建筑组合模型的类型划分并结合一些先进的模拟分析工具,可以使我们对城市肌理气候作用的研究进入一个定量化的阶段。
3 街区空间形态对碳排放影响的模拟分析3.1 形态布局对街区能耗的影响模拟利用控制变量法,保持非形态因素和其他形态因素的不变(如表1所示),进行不同布局之间的横向对比。
首先是三种布局的碳排放对比模拟分析:庭院式、行列式、点群式。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三种布局中,点群式的街区能耗总负荷最低,相对应其被动空间和体形系数也是最低的。
三种布局的被动空间和体形系数大致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因设定的地区为北京,从图4中可以看出,其街区能耗冷负荷的变化不大,主要是热负荷的变化引起的街区能耗总负荷的变化。
表1 街区类型对能耗影响模拟的数值限定街区类型庭院式行列式点群式不变指标非形态指标U值人数最高/低温度HVAC1.88 W/(m2·K)20 m2/人26 ℃/18 ℃混合模式形态指标街区面积街区建筑面积街区容积率街区建筑密度建筑层数200m×200 m86 400 m22.1627%8层变化指标被动空间258 048259 200199 296体形系数0.330.280.213.2 街区容积率对街区能耗的影响模拟为了分析街区容积率对能耗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点群式理想模型为对象进行模拟分析。
街区的非形态指标:墙体材料、室内人数、设备、温度需求等保持不变;还需控制相关的形态指标也保持不变,例如街区面积、街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等等。
取容积率在0.5~4.5之间的10个值分别进行模拟(见表2)。
模拟其街区能耗负荷的变化,得出形态因子容积率的变化对街区能耗的影响趋势,最终得出低碳导向的街区容积率取值。
表2 街区容积率对能耗影响模拟的数值限定街区类型点群式不变指标非形态指标U值人数最高/低温度混合模式1.88W/(m2·K)20m2/人26 ℃/18 ℃HVAC形态指标街区面积建筑密度基底面积200 m×200 m27%10 800 m2变化指标容积率0.51.01.51.8922.533.544.5层数24678911131517建筑面积21 60043 20064 80075 60086 40097 200118 800140 400162 000183 600街区能耗31 02325 09124 83924 80115 6398 78321 48621 12122 81424 599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图5,图6所示),当容积率发生变化时,被动空间与容积率成正比变化。
而体形系数随着容积率的增长先呈现较快的下降,后趋于平稳。
其他相关形态因子保持不变。
分析容积率和体形系数与街区能耗负荷的关系发现,街区容积率和体形系数的变化对街区冷负荷的影响不大,街区能耗总负荷与街区热负荷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因为相关模拟为寒冷地区,气候设定为北京,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比较高,而且与容积率、体形系数关系密切。
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容积率的增加,街区能耗总负荷先是变化平稳;当容积率达到1.89接近于2时,街区能耗负荷发生滑坡式下降;当容积率上升到3时,能耗负荷增长,但是仍低于容积率为1.89时,且街区能耗负荷后来保持平稳。
且当容积率大于1.5时,体形系数变化也比较平稳。
3.3 街区建筑密度对街区能耗的影响模拟通过控制变量法,保证其街区非形态因素和主要的形态因素保持不变,变化的只有街区建筑密度及其体形系数(如表3所示)。
通过模拟当街区建筑密度分别为27%,22.5%,18%时的街区能耗总负荷及其冷热负荷的变化,分析其变化趋势。
表3 街区建筑密度对能耗影响模拟的数值限定街区类型条式不变指标非形态因素U值人数最高/低温度混合模式1.88W/(m2·K)20 m2/人26 ℃/18 ℃HVAC形态因素街区大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被动空间200 m×200 m2.1686 400259 200变化指标建筑密度/%2722.518建筑层数/层81012体形系数0.280.270.23通过图7~图9可以看出,随着建筑密度的减小,体形系数也逐渐减小,但体形系数的变化趋势较慢,同时引起街区能耗总负荷的增加,但相对整体街区能耗总负荷的数值而言,变化的范围较小。
且随着街区建筑密度的增加,冷负荷增加速度超过热负荷。
4 结语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形态布局对街区能耗产生的影响较大,且以点群式的能耗最低,其次为行列式,这种影响其实是不同的体形系数和被动空间的变化引起的,所以其街区总能耗与被动空间和体形系数成正比的变化趋势;容积率对街区能耗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明显,尤其是在容积率为1.89~3之间明显能耗较低;街区建筑密度的变化对街区能耗负荷总的影响不大,但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在今后的街区规划中应利用好街区容积率和被动空间、体形系数对街区能耗负荷的影响。
且在北京寒冷地区应着重考虑降低其街区能耗热负荷。
若其他变化条件许可,应着重利用容积率在1.89~3之间,且在一般的规划设计中,这个范围的容积率也较为经济。
若要降低其街区能耗热负荷应尽量保证较小的被动空间和体形系数。
街区建筑密度对街区能耗的影响不大,可相对灵活布置。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为低碳街区设计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相关文献】[1] 夏冰,张焕.低碳城市街区形态导控方法研究综述[J].华中建筑,2018(9):8-11.[2] 黄媛.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