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轻松备课】八年级科学下册系列精品(浙教版)
从微观粒子模型的建立让孩子拥有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分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具有质量和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和图片
学生
教学方法
观察、讲授、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引入新课
如果要没计一个飞行器,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微缩模型(航模)进行试验研究。在对微观粒子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放大的模型来解释小到难以观察的物体
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回答,并做出点评,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想想议议]2.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
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回答,并做出点评,发现纯净物的构成微粒单一,混合物的不单一
[[学生思考]
通过本节课学习,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可以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
三、巩固小结
分子的构成:一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由原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单质),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化合物)
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像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可以组成无数个英语单词样。
英文字母有26个而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总结后,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之分子的构成
[板书]1.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
继续讨论,想一想,在七年级下册电解水的实验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教学反思
[板书]2.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体积10-10m
继续讨论,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它们的质量和体积一样吗?
八年级科学下册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
4、化学反应实质:
5、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分子、原子都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不同粒子的质量和体积也不相同。原子的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原子的质量约在10-26~10-27kg数量级。
(2)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看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为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既可以构成水分子,也可以构成过氧化氢分子。)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课题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日期
教
学
目
标
1、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2、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知道原子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重点:
1、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课
后
反
思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2、原子:
(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反应(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一)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中,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3.能够应用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概念和基本知识;2.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
教学难点1.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2.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的联想和应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1.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概念和基本知识;2.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3.微观粒子模型在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课前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引入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
二、讲解(30分钟)1.讲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概念和基本知识;2.对比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3.应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练习(1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或现象。
并为小组发放奖励(如红星)四、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教学手段1.课件演示;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3.小组讨论;4.课后练习。
评价方法1.课堂发言;2.课后练习得分;3.学习笔记和作业纪律。
教学资源1.课件PPT;2.本节课的教具:显微镜、屏幕幕布、物质样本、视频资源等。
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书籍或文章,扩大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2. 实践活动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
3. 联系生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特性,并让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探究活动,来探索微观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启示。
总结本课将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这一抽象概念,通过图像和实例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活动化,提高学生们对物质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释和应用能力。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科学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案(教学设计)
一、分子的构成师:你能用模型的方式来表示它们的过程吗?学生讨论完成【水的汽化和液化是物理变化】微观模型:本质: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后回答生:……【归纳】:1.分子由原子构成;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原来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小结】分子、原子及其主要区别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师: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一些内容后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下问题【思考】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也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生回答【解析】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液态水变成冰时,此时水分子不变,水的化学性质就不变,但水的状态已变(即物理性质已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填空(展示一杯水很多水分子构成一杯水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读图:一杯水是由___________构成,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课外拓展】:(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
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发展。
2. 掌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
3. 能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诠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2.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3. 微观粒子模型在诠释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引起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和兴趣。
2. 进修:讲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原子和分子的观点,以及历史上有关微观世界的钻研效果。
3. 拓展:介绍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子的组成、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
4. 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操作,让学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诠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导学问题1. 什么是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原子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元素周期表的分类规律是怎样的?3. 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不同种类的分子之间有什么区别?4. 通过微观粒子模型可以诠释哪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5. 为什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五、导学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内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理解。
3. 思考并总结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何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诠释其性质和变化。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进修欲望;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出问题和作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进修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科学下册 2.1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一)教材分析《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
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第二章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属于初中科学课程中“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一课,该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及其特性,帮助学生构建物质结构的模型和理论。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模型构建,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其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组成,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包括它们的组成、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等。
3. 模型构建: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模拟实验,观察和构建物质微观粒子的模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宏观物质性质的关系。
5.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互动回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布置实验报告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水的蒸发、凝固等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等。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2. 掌握常见的微观粒子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微观粒子模型的存在和作用。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观点:-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微观粒子模型是用来描述物质内部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模型。
2. 常见的微观粒子模型:- 原子模型: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分子模型: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离子模型:认为物质是由带电离子构成的,离子是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的。
3. 微观粒子模型之间的干系:- 原子是构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单位;-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种类的原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分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
4. 实验验证微观粒子模型:- 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 通过溶解实验验证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三、导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粒子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认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2. 进修:介绍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以及常见的微观粒子模型和它们之间的干系。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电解水实验、溶解实验等,验证微观粒子模型的存在和作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四、导学作业:1. 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稳固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2.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微观粒子模型的知识;3. 准备下节课分享自己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见解。
五、拓展延伸:1. 探究不同物质之间微观粒子的差别和联系;2. 钻研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变化;3. 深入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
六、教师评判:本节课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微观粒子模型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和能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2.2 物质和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八年级科学第四册第一章二节第一课时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2.学生知道原子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教学难点.重点:1.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掌握:导学案1.物质通常由构成,但也有一些物质是直接由构成.水是由构成,铝是由构成,石墨是由构成。
2.黄色球代表氧原子,蓝色球代表氢原子。
水通电生成了和,说明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它们重新组合,分别形成了和.水电解实验可证明,分子由构成。
此反应中发生了变化,没有变化。
此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4.的搭配。
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要叙述成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
(2)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即可以理解成:某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则它的化学性质就由对应的微粒来保持。
变式训练:1.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氧原子B.氢分子C水分子D氧原子和氢原子2.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A.B.C.D.二.不同的分子(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1.”0“代表氢原子,“O“代表氧原子。
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如下图所示:(1)比较A.B.D可知:(2)比较C.E可知:(3)比较B.D可知:2.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氧气由构成,氧分子由构成。
不同的分子可由或不同种的原子构成。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1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构造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2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模型与符号之后,有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兴趣。
同时本班学生根底较差,打算从复习入手,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
3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构造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实验:称量米的质量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
〔资料打印〕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响过程。
【结论】一、物质--分子--原子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二、不同种类的物质【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概念;2. 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3. 能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2.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3.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4. 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2. 学习:介绍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即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讲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包括原子核、电子和质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包括共价键、分子间力等;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包括正离子、负离子和离子键等。
3. 实践:设计实验或观察现象,让学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例如,通过溶解实验观察离子在水中的行为,或者通过电解实验观察离子在电场中的行为。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对理解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四、导学作业1. 完成课堂笔记,巩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概念;2.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3. 思考并记录生活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尝试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其原因。
五、拓展延伸1. 参与实验室活动,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2. 参与科学竞赛或科技创新项目,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拓展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活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性质,能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理解原子与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掌握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是物质由微粒组成的性质,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
以下是一个优质的公开课教案,方便教师在面试或试讲中使用。
【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了解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和性质。
3. 能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和性质。
2. 实验观察和总结。
【教学难点】1. 理解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
2. 实验观察和探究。
【教学准备】1. 一个透明容器2. 水,盐,糖,纸巾等实验材料3.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思考。
比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你认为我们能不能看见物质的微观粒子?”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将一个透明容器里加入适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容器中的水,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你们能否看见水的微观粒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Step 3:实验观察和总结(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比如向容器中加入盐、糖等物质,观察它们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规律?” “你们能看见盐、糖的微观粒子吗?”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得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Step 4:板书总结(10分钟)将学生总结的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和“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的概念。
并向学生解释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教学方案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构成物质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通过学习物质微观粒子科学史,了解科学发展是不断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并提出新理论的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可由原子直接构成;2.原子构成分子的结构和种类决定物质的性质;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教学难点】原子构成分子时的结构和种类不同决定物质的不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件展示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这两种过程有什么不同?[生]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教师总结:图1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
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
图2水电解实验:当给水通直流电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
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二、新课讲解[师]展示资源“原子的提出”,并讲解。
人类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由来已久。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学者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就认为:万物都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我国古代也提出了“端”的概念。
并认为它是物质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近代原子学说奠基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组成”的科学假说,并认为构成物质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生]学习并初步理解“原子”的概念。
[师]教师提问:既然原子那么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这么小的原子呢?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原子发现的资料。
[生]交流并讨论。
[师]演示课件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苯分子图像和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让学生观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
既然原子这么小,那么人类如何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呢?[生]观看课件并思考。
[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2. 掌握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3. 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实验和应用中的意义。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什么?2. 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有哪些?3.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实验和应用中的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引入:请同砚们想象一下,当我们观察一块砖头时,看到的只是一块坚硬的物质。
但实际上,这块砖头是由无数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微小的粒子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2. 进修: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指将物质看作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模型。
根据不同的物质,其微观结构也不同。
比如,固体的微观结构是由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粒子组成,液体的微观结构是粒子之间有序但不紧密排列,气体的微观结构是粒子之间无序排列并具有较大的间隙。
3. 讨论:请同砚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讨论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以及其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为什么液体可以流动?为什么气体可以扩散?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来诠释。
4.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
比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盐水溶液中的离子粒子,或者用气体收集器观察氧气和氢气的微观结构特点。
5. 总结:通过导学过程的进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化学钻研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应用到平时生活和工作中。
四、导学作业:1. 思考题:你认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钻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2. 实验报告:根据设计的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 拓展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知识,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导学反馈:1. 检查作业:检查同砚们完成的思考题和实验报告,给予及时的评判和指导。
2. 答疑解惑:针对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浙教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
3. 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
2. 教学难点: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课件、教学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
Step 1 热身启动
1.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形状、颜色、硬度等,并提问:“你们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否有其微观粒子组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Step 2 知识讲解
1. 教师简单介绍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在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常见的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模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粒子模型,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Step 3 实验探究
1.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
例如,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讨论水在宏观层面和微观粒子层面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归纳。
Step 4 拓展应用
1. 学生根据所学的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其他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进行解释和推理。
2. 学生分组完成小练习,例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Step 5 总结归纳
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并解答可能存在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并能运用微观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师在设计中注重了实验探究和拓展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