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
作者:马文慧,黄琰惠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1期
在19 世纪以前,语言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孤立地研究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语言与
文化的关系的探索,直到“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
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看法的出现(见Edward Sapir,Language, 中译本,129 页),才革
新了以往的研究方法。因此20 世纪以后,西方学者普遍地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
学集合起来研究。在我国类似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也没有引起重视。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
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方言俗语作为民族语言中的组成
部分,凭借其在地域上的区别更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
俗文化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一、常州方言俗语历史悠久
(一)常州的自然人文常州,是江南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位于
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
之地。食有稻鱼菱藕,居有枕河人家,行有小桥舟楫。二千五百多年来,常州不仅是郡(府)、县治所在地,而且是吴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的要辅。它襟带控三吴,舟车会百越。
北倚长江天堑,西毗茅山丘陵,南扼天目山麓,东接苏嘉杭平原。水网纵横,阡陌连片,物产
丰饶,交通便利,是古运河上的水陆枢纽,古代有名的“毗陵驿”即在此处。
(二)常州的历史地理常州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
之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丰厚的吴文化,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充分的养料。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六千余年,文化发展底蕴丰厚。吴太伯从
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吴春秋末期(前547 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
封邑延陵,隋唐至明代文人向学科名之盛可冠东南,清代之后则大家辈出,诸如黄仲则、赵翼、段玉裁、张惠言,近现代吴稚晖、华罗庚、周有光等,皆可道人才济济。
(三)常州的方言常州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毗陵小片使用
人口位居吴语各小片第二位,毗陵为常州古称之一,毗陵小片是以常州一带古称来命名的吴语
太湖片其中一个分支。常州话发音相较于苏州话更偏硬朗,同时和苏沪嘉方言相比保留了更多
的古字读音,韵母的双元音化也比苏沪嘉方言中韵母单元音现象更为存古。因其自身大量的古
汉语元素,故尤其适宜诗词吟诵。
具体地来说,在常州方言中包括零声母在内有28 个声母,44 个韵母,7 个声调(阴平、
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例如:天、甜、点、店、电、跌、笛就分属这7 个声调。在语音方面,常州话仍完整地保留了古全浊声母体系,如“点、志、绢、富”分别读清音
声母,“电、治、倦、妇”等字分别读浊音声母,而在普通话中,这两组字往往读成同音。a
二、从常州方言俗语看文化
常州具有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因此俗语也具有多样性,主要涉及以下
几个方面。
(一)反映农时耕作这一类既包括农桑耕种的俗语、谚语,也包括天气时令。
自然环境影响着生产和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用一方水土养出了特定的“一方人”。地处
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人民从事农业稻作,桑蚕渔产。冬去春来的时候,为了博彩头
“聚财”,要去“挑荠菜”;过了清明,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的时候,“拔毛针”就成为农村孩童的一大乐事;采桑叶叫“采桑子”,其中有害的桑叶叫“桑搭”;处暑之后,馋野菱的孩子们就去荷塘里“撩野菱”,没撩上来还被取笑“抽中指,打赖皮。掮锄头,赶野鸡。野菱戳着脚,连连讨膏药。膏药讨勿着,烂落半只脚”;夏秋两季有田螺可拾,就有总结方法叫“两个指头拈田螺”等。
与天气相关的诸如“日落西北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棚”,“ 东北风,雨祖宗,东南风热哄哄”“,东霍霍,西霍霍,明朝过来干索索(霍霍:闪电)”,“小暑一声雷,半个月黄梅倒转来”,等等,都比较直观方便地概括了一些天气特点与生活经验。
这些与农时密切相关的方言俗语,表现出的是“小农经济”的社会图景,也侧面反映了常州地区人们“看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他们利用自身实践,积累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经验,并利用谚语总结传承给下一代,体现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反映行业百相在常州方言中,有许多俗语用来形容职业。例如在经济活动中,“掮皮箱佬”“皮包公司”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或提成(回扣)的人,如今叫“中介商”。此外还有许多“ 吃+X”形式的职业称呼,“吃手艺饭”指有一定技术性专业性的手工劳动者;“吃开口饭”指以表演戏曲、曲艺等为谋生手段的人;“吃皇粮”指由政府财政拨付经费的公务员;“吃粉笔灰”是喻指教师;“吃油腻饭”则是厨师或炊事员;等等。由于这类俗语通俗易懂且较为形象,很多常州人到现在还在用。
(三)反映精神生活方言中还有一类跟主观精神有关的俗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能够反映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与群体心理。
1. 关于人生智慧“ 心慌吃勿着腻白粥”,这句俗语是说做人做事不能心急,要想让白粥煮的“腻”(黏稠之意),就必须慢慢熬,而不能急于求成,对待人生也是如此。“敲锣卖糖,各值一行”,这里是说卖糖和敲锣各做各的事,也借以劝讽各行各业自有分工,劳逸要结合,不能什么事都承担。又如在非商品经济时代,市场上的成衣比较少,因此人们都将裁缝师傅请回家来做衣服,于是慢慢就出现了“裁缝不赚布,三年一条裤”的说法。“三年”倒不是一个确称,而是有古汉语中“很多年”的意思,整句话是讲,裁缝应该不会赚老百姓的钱,但他几年下来也能用料子做成一条裤子了。这也反映了小农经济时代裁缝社会地位低不被尊重的现实。
2. 关于民间信仰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古吴之地的人们没办法解释一些客观现象,只好去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力量。
老常州人在观测天气气象时,总离不开“马和尚”。马和尚是何许人呢?常州地区的人把农历二月十八称为“马和尚过江”。马和尚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而是一个民间虚拟的人物。如果马和尚不过江,滞留在江南,就会变成“瘟神”,给人间带来瘟疫;如果刮南风让他顺利过江,就会给江北人带来丰年。一般说来,只有等到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之后,春天才能算真正到来。在那个时候“马和尚”就象征着天气变化的原因。
“灶王老爷”是常州人最喜欢贴在厨房的神灵。相传,灶王老爷是非常灵验的,因为他每月每天都知道人们的开灶情况,对人们的吃穿用度,了如指掌,将人间的喜怒功过和善恶美丑都会在腊月廿四那一天上报给天帝,所以人们常常对于灶王老爷报以敬畏之心。
3. 关于宗教迷信在常州,信仰佛教的人居多,道教次之。宗教活动与生活密切相关,就会产生许多的方言俗语。撇开迷信色彩,有些俗语还是能反映一定的社会风貌,例如,“拜勿活的菩萨”,喻指木头木脑,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还有“瞎窜三官经”(三官经,指道教所供奉的神),常州人以此比喻那些习惯妄下结论、指东说西的、与事实不符的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