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
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
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作者:马文慧,黄琰惠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1期在19 世纪以前,语言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孤立地研究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探索,直到“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看法的出现(见Edward Sapir,Language, 中译本,129 页),才革新了以往的研究方法。
因此20 世纪以后,西方学者普遍地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学集合起来研究。
在我国类似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也没有引起重视。
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方言俗语作为民族语言中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在地域上的区别更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文化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一、常州方言俗语历史悠久(一)常州的自然人文常州,是江南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它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之地。
食有稻鱼菱藕,居有枕河人家,行有小桥舟楫。
二千五百多年来,常州不仅是郡(府)、县治所在地,而且是吴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的要辅。
它襟带控三吴,舟车会百越。
北倚长江天堑,西毗茅山丘陵,南扼天目山麓,东接苏嘉杭平原。
水网纵横,阡陌连片,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是古运河上的水陆枢纽,古代有名的“毗陵驿”即在此处。
(二)常州的历史地理常州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誉。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丰厚的吴文化,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六千余年,文化发展底蕴丰厚。
吴太伯从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吴春秋末期(前547 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隋唐至明代文人向学科名之盛可冠东南,清代之后则大家辈出,诸如黄仲则、赵翼、段玉裁、张惠言,近现代吴稚晖、华罗庚、周有光等,皆可道人才济济。
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
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常州方言,亦称江浙语言,是江苏省沿海地带一带从江阴、常州到淮安的一种发音方式。
它属于江南官话的变体,在南方的官话方言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一种汉语出现较早的古老方言。
与南方的官话方言一脉相承,常州方言有着自身的特点,而称谓语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就是指在日常语言中对对方称谓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常州方言中称谓语是变动灵活的,以江南官话为基础,在该语言基础上受本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加入了不少口头表达方式。
比如,在称谓亲属时,常见语言有“老子”“老媳”“老弟/老妹”等,而在常州方言中称谓加以了当地的特点,比如“哥哥”可以说“大爷”,“姐姐”可以说“大姨”,“堂哥”可以说“大哥”等等。
此外,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还有许多口头表达方式,比如表示尊敬的“叔叔”可以说“大叔”,表示亲昵的“外婆”可以说“老总”,表示惊喜的“婶婶”可以说“次媳”等等。
二、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的用法常州方言的称谓语在使用时,一般是以口头的形式出现,很少出现书面形式。
而且,由于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有许多口头表达方式,所以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比如,称呼亲属时,老子可以说“爷爷”,老娘可以说“奶奶”,老公可以说“老头”,老婆可以说“老太太”,老弟/老妹可以说“大弟/大妹”,哥哥可以说“大爷”,姐姐可以说“大姨”以及“堂哥”可以说“大哥”等。
此外,在称呼长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比如表示尊敬的“叔叔”可以说“大叔”,表示亲昵的“外婆”可以说“老总”,表示惊喜的“婶婶”可以说“次媳”等等。
三、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的重要性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对于保持传统的官话方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丰富了传统的官话方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表明了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存在,增加了地域上的特色。
此外,使用常州方言中的称谓语,也能让当地人更好地交流,从而理解和沟通,使人们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常州民俗
【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万人(2008上半年,另:至2007年底外来流动人口已达万)【市树】广玉兰【市花】月季花【区划】辖5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地理位置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
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
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
天气气候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北靠长江,南临太湖,距海仅有一步之遥,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5℃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
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
秦代置县。
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
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
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常州方言大全
常州方言大全常州方言是江苏省常州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它是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
常州方言在常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州方言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常州方言。
首先,常州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轻声和入声的处理上。
在常州方言中,轻声和入声的处理非常独特,有时候会出现入声变轻声的情况,这是常州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
同时,常州方言的声调也比较多样,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等,这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常州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嘎”、“磨叽”、“哏”等词语在常州方言中都有着特定的意义,而这些词语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因此,学习常州方言不仅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还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
再次,常州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常州方言中,有一些词语的搭配和用法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比如动宾关系的处理、时态的表达等。
因此,学习常州方言不仅需要掌握其丰富的词汇,还需要了解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最后,常州方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
在常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每一个当地人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常州方言,在家庭、工作、社交等各个场合都能够用上。
因此,学习和掌握常州方言对于融入当地社会、交流和沟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常州方言作为江苏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全新的机遇。
通过学习常州方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为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了解常州方言,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和感受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方言之美。
常州传统童谣特点及民俗文化初探
时 ,常 州也 是 个 重视 文教 的传 统历 史文 化 名 城 , “ 常州学派” 、 “ 毗 陵诗 派” 、 “ 常 州词 派 ” 、 “ 常州 画派 ” 和“ 盂 河 医派 ”等 成 为一 时 瞩 目。近代 以 来 ,常州 更 是成 为 民族 工 商 业 的发
祥地 , 经 济 发达 。 经济 的发展 伴 随着 崇文 重教 的风气 使 得 常州 的童谣 也 额外 地 多产 ,其 也 充 分体 现 出 了具 有地 方特 色 的 民俗 文化 。
语写 成 。 所 以我们 可以发 现 , 常州 童 谣虽 然 写 成书 面材 料 时 看不 出 其在
语舂 ‘ 上 的特 点 ,但 足 若 用方 言 来诵 读 就 会 发 现它 每 一 首都 是 押 韵 的 ,
问津 , 但 是其 历 史悠 久 、 朗朗 上 口等 特 点而 散发 出 的魅 力却 是 掩 盖不 了 的 。周作 人 先 生 曾在 《 童 谣研 究 手 稿》 中 收 录了常 州 的六 首 童谣 , 可 见 常州 童谣 特 点 比较 明显 。
常 州 等太 湖地 区 稻米 产 鼍 ・ 直 稳 居
全 国之 首 , 百姓 富足 , 衣食无忧 , 无 怪 乎陆 游在 《 常州 奔牛 闸 记 》 中要 说 Ⅲ“ 苏 常熟 , 天下足” 的名 谚 了 。 同
的意 味 。这 些是 农 村 生 活非 常 常 见的 景象 ,从 【 } J 也可以看f f { 农 民行 非 邛 么淳 朴 善 良,每 个 时代 的 人生 活 环境 不 同 , 人性 却足 卡 } { 同的. .
值 得 认 真 研 究。 关键 词 : 童谣 常州 方 言 民俗 文 化
一
.
常州 传统 童 谣产 生 的土 壤
河底 ; 河勒唱戏 , 岸上 看 戏 ; 长- 『看
常州的独特风俗作文
常州的独特风俗作文
常州有句歇后语,“无风三尺浪”,说的是夏季的台风。
常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常州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吃豆腐”。
说到吃豆腐,常州人绝对是最讲究的,他们把吃豆腐当做一种艺术。
在常州,只要是一说到吃豆腐,大家就会异口同声地说:“吃豆腐去!”你要是去了常州人家家里做客,主人便会端上一
碗“豆腐羹”来招待你。
“豆腐羹”是一种以豆腐、肉、香菇、
豆腐干为主要原料做成的汤。
常州人还讲究吃豆腐时不能用筷子搅拌,只能用勺子或筷子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常州方言中“豆腐”谐音“百事通”。
除了“吃豆腐”外,常州人在夏天还特别喜欢吃“冰汤圆”。
这也是一种流行于常州地区的独特美食。
这冰汤圆可不是像我们平时吃的汤圆那样煮熟了就可以了,它需要将汤圆煮得又糯又粘。
我曾经有幸吃过一次冰汤圆,它的味道可不是一般的好吃哦!
在常州不仅有很多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呢!
—— 1 —1 —。
常州风俗
【常州方言】常州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中的一支。
在语音上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全浊声母的体系。
有7个声调,以古代平上去入4个声调各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成阴阳两个调类,只是阳上、阳入不分。
常州方言与吴方言一样,一部分字有文白二读现象。
方言中的“佬”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助词,在口语中经常附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
【岁时习俗】元宵节农历正月半称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
早餐,各家多吃米粉圆子。
小粒无馅者为“糖圆”,大颗有馅如百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嗲格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一跳跳出来二十四个小猢狲,吓得娘娘小姐呆瞪瞪”。
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
青云坊两侧戏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装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
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
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叶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秃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来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端午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端阳节前,女婿备咸蛋、枇杷、酒等节礼赴岳母家送礼“张端阳”,以示孝心。
堂内悬挂钟馗像,插菖蒲、蕲艾于檐下。
晨起吃同锅煮的米粽咸蛋,中午饮“雄黄酒”。
小儿额上用雄黄酒书一“王”字,并穿印有五毒(蛇、虎、蜈蚣、蜘蛛、壁虎)图象的布衣裤,妇女头上插绒虎花。
午时在室内焚雄黄末、干艾叶,也有人家取雄黄酒或煮粽水用菖蒲根(叶)遍洒室内,边洒边念:“大虫踏煞,小虫药煞,身边有药,握把撒撒”。
旧时每年五月初五至二十八,白云渡、唐家湾一带举行龙舟竞渡。
常州风俗介绍800字
常州风俗介绍800字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常州的风俗习惯根植于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中,既保留了传统的节庆习俗,又在现代生活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一、岁时节日习俗春节:春节期间,常州人会进行大扫除(掸檐尘),寓意去除旧岁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
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至子时放鞭炮迎新年。
年初一清晨,家长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并举行祭祖仪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元宵节:常州有观灯猜谜的传统,尤其是在市区的红梅公园等公共场合举办大型灯会,市民们赏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清明节:常州人会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同时还会组织踏青活动,感受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常州人还会挂菖蒲、艾叶以避邪驱疫。
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赏月,品尝月饼,也有地方举行中秋灯会或舞龙舞狮等活动。
二、地方特色民俗三月初三上巳节:古时常州地区有“踏双忙”的习俗,即春季农耕前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二月初二龙抬头:民间有剃头、炒豆子、吃猪头肉等习俗,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
岁朝春:新年伊始,常州人家悬挂门神、对联,摆设年画,营造喜庆氛围。
传统庙会及演艺:如北港街道新春庙会,汇集各类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唱春、高跷等,以及传统手工艺展示,展现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美食文化:常州地方小吃众多,如萝卜干腌制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等,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
三、艺术和文化表现形式戏曲与音乐:常州是锡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此外还有丰富的吟诵、小热昏等传统曲艺形式,以及天宁寺梵呗唱诵等宗教音乐文化。
手工技艺与非遗项目:诸如金坛抬阁、蒋塘马灯舞、汉画砖刻屏等,均为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常州的风俗丰富多彩,既有历史积淀的传统礼仪,又有生动活泼的地方特色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常州独特的民俗画卷,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风俗也正逐渐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常州方言
常州方言常州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
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口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
古代常州人是什么口音,现在已无从查考。
不过,可以断定的是,现在的常州话是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
商末,太伯和仲雍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所说语言被称为吴语。
以后历代,每次战乱,中原居民都要大规模南迁。
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其周边民族混合形成现在的北方官话,另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吴地居民混合,形成现在的吴语。
咸丰时,清军和乡团练与太平军在武进、金坛、溧阳激战,当地人口锐减,“行终日而不见人”。
因常州处于吴方言与北方官话区的交界线上,就有北方官话区移民大批进入。
例如,金坛原有的老金坛话属于吴语。
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攻打金坛城,与清军血战110天,城中人丁7万余仅存不足3000,全县遗民不足3万。
此后,因移民进入,到同治四年(1865),人口升至87024人,光绪十年(1884年)人口又升至176500人。
由于这一重大变故,现在的金坛县存在双语现象,属于吴语的老金坛话与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为北方官话一支系,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的新金坛话并存,且新金坛话占优势。
而在清代前期,当地人说的肯定是老金坛话。
因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所引金坛方言和龚自珍《金坛方言小记》中所记金坛方言均与现在的老金坛话相同。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武进西部(夏溪、湟里、成章),有苏州巨富许万台以工代赈,经营垦荒,出租土地,吸引苏北、安徽、湖南、湖北大批移民定居(大部分是苏北人)。
在北部(小河、孝都、魏村、圩塘)一些乡村也有以苏北人为主的移民落户江边“下滩”垦荒。
溧阳境内有河南(光山、罗山等县)、苏北(兴化、高邮等县)、浙江(温州)、安徽、湖北移民定居溧阳,他们分别聚居在平桥、永和、上兴等丘陵山区和余桥、古渎、前马等荡滩圩区,同时使用溧阳话和原籍话。
常州方言歇后语初探
常州方言歇后语初探
范炎培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9)001
【摘要】文章对流传在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进行比对梳理归纳,对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的流传现状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和保护常州的地方语言文化.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范炎培
【作者单位】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常州,21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3.1
【相关文献】
1.汉英方言俗语差异的民俗解读--以饮食类山西方言歇后语与英语习语为例 [J], 史笑非
2.重庆方言歇后语初探 [J], 李宗侠
3.方言谐音歇后语的话语结构分析及符号功能--以莱芜方言为例 [J], 刘晓宁
4.歇后语言外之意的语用解读--以安徽蒙城方言歇后语为例 [J], 梅丰;陆侠
5.贵州方言歇后语初探 [J], 邓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州方言俗语研究学习PPT
俗 语 ( 意 义 )
在常州的方言”,“萝卜兴吭,嗳出来粪缸”等等,以物喻事,借以告诉 人们某些立身处世之道。以下是产生在小农时代,以“萝卜”为喻体的部分俗语。
萝卜从地里拔出来,必定带上泥土。人们常以此指代在做某项工作时,顺便办成了意料之外的事。如在 侦破某一赌博案件,却连带破获了一起贪污腐败案件。这里的“拔”是主体、主营、主观愿望,是本 意, “带”,是客体,是附带、顺便、顺势,说明客观事物的规律。有时也借指“连累”、拖累的意思。
许多方言俗语大都是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有些方言俗语虽然显得粗野俗气或带有一些唯心的迷信色彩但却贴近平民百姓具有平民化和通俗化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基础和生命力被广为流传有些方言俗语也被普通话吸收成为了共同语
常州方言中俗语的研究
常州方言
常州方言属吴方言,是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常州小片的代表语。 常州方言语音上与周围太湖片的吴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它自己的 特点,就是在常州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常州方言有28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44个韵母(包括自成音 节的),7个声调,这7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 入、阳入。例如:天、甜、点、店、电、跌、笛就分属这7个声调。在语 音方面,常州话仍完整地保留了古全浊声母体系,如“店、志、绢、富” 分别读清音声母;“电、治、倦、妇”等字分别读浊音声母,而在普通 话中,这两组字往往读成同音。
俗语
俗语,作为一种民间老百姓口头流传的语句,反映着各个 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它们遍及各个领域,日常生活 的每个角落,无不渗透着人们的聪明才智。俗语正是凝聚了无 数人的心血。在这里,我们一起了解生活中的俗语,了解俗语 的魅力。 许多方言俗语大都是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劳动中产 生的,有些方言俗语虽然显得粗野俗气或带有一些唯心的迷信色 彩,但却贴近平民百姓,具有平民化和通俗化,在民间具有广泛 的基础和生命力,被广为流传,有些方言俗语也被普通话吸收, 成为了共同语。有些忌讳语或吉利语和各地的方言语音有关,如 反映到行动上就成了风俗习惯和民俗 。
常州方言资料
DOCS SMART CREATE
常州方言研究
DOCS
01
常州方言概述及地域分布
常州方言的定义与分类
常州方言的定义
• 狭义:常州市区及其周边的方言
• 广义:包括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的方言
常州方言的分类
• 属于吴语方言区
• 分属苏沪嘉小片和常锡小片
常州方言的地域分布特点
• 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存在
定的相似性
一定差异
• 部分地区存在方言岛现象
02
常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常州方言的声母特点
常州方言的声母种类
常州方言的声母特点
• 包括28个声母
• r声母与j、q、x声母的区分
• 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 v声母与w声母的区分
常州方言的韵母特点
常州方言的韵母种类
• 包括52个韵母
常州方言保护实践
• 举办方言文化活动,推广方言文化
• 制作方言保护教材,提高方言保护效果
•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方言文化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常州方言的分布范围
常州方言的地域特点
• 主要分布在常州市区、金坛市、溧阳市等地
• 市区方言与郊区方言有所差异
• 部分地区与无锡方言、苏州方言相互影响
• 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存在一定差别
常州方言与其他方言的比较
与无锡方言的
比较
与苏州方言的
比较 -都属于
吴语方言区,
有一定的相似
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02
• 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一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
老常州岁末年初的传统习俗旧时传统的节日,对老常州人来说具有特别意义。
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在这传统的春节里,亲友团聚交往,互表良愿,享受天伦之乐。
传统民俗民风也代代相传,绵延永续。
我们从“年三夜四”说起。
蒸发蒸发做馒头过了腊月初八,吃过“腊八粥”,俗话讲到了“年三夜四”了,已经开始有过年的气氛了。
常州城乡人们都要忙着备年货,家家户户磨米粉,以糯米和粳米配合成三七开或四六开,择日做团子。
常州人有个规矩,一般先做大团子,就是无馅心的,有的地方也称年糕,做成八寸长、三寸宽、二寸厚的实心团子。
还有做成安宅神的土龙团子、送灶神的玛瑙团子、糖元宝、扁担、米圈、公鸡、人口团子等等。
蒸熟晾干后,在大缸放入腊月里的清水,团子放在水里不干裂,可存放至来年的清明不变质,可以煎大团子吃。
何谓“人口团子”?依家庭人口多少为标准,一般每人两三块,全家五人则做十块以上。
有俗语“人口团子保平安”。
常州人做团子馒头时,十分重视风俗口彩,其实这也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年俗文化。
年糕意味着年年高、步步高;团子意味着合家团圆,团团圆圆,馒头也意味着真发真发(蒸了发起来),圆满圆满。
一般大人家做团子馒头要忙上三天三夜,一般人家也要忙上两天。
小孩在场,要把好小孩的嘴,以便不讲不吉利的话,蒸出的团子馒头不僵,不夹生,不硬,能保证“笼笼发,只只发,个个满,家家欢”。
做好的团子馒头,放在明堂里冷却或用扇子扇干冷却。
接下来就是“点红”,小时候我最喜欢干的就是“烧火”和“点红”了,在海碗里放上洋红粉加水化开,然后用筷子蘸上“洋红”,分别在团子馒头上点一点。
当然,不同的团子馅是靠形状来区别的。
比如细沙馅做成寿桃形状,芝麻馅做成半圆形,菜肉馅做成圆形,而枣泥或油酥馅做成元宝形等等,每年腊月里做团子馒头是家家户户的年终大戏。
接着到了腊月中下旬,人们都要置办年货。
街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摊点连摊点,闹市接闹市,夜以继日。
灶王老爷保平安腊月廿四是送灶日,灶家菩萨,又称灶神、灶君。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常州话
一篇优秀的论文[常州方言里的名词]转自月月毕业论文,我的评语是:优秀,收集不容易~~看着肚皮啊笑痛了!经过作者同意,发上来给大家分享下!转载和使用要经过偶和月月的同意,版权费我们3~7开,偶7你3啊,价格面谈,量大优惠,联系专线:114查询至HUALONGXIANG——彩翼鲲鹏月月摘要:方言里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莫过于词汇。
本文以常州方言里的名词为例,并以普通话为参照,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
关键词:常州方言;名词;构词;语法;语义一、引言常州北连长江、南临太湖,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1]常州小片[2]。
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正因为如此,常州方言在江苏境内诸多吴方言中显得犹为独特。
方言突出的是地方特色,而这最鲜明地体现在日常的口语词汇中。
本文所选取讨论的是常州方言里的名词,文章将在普通话的参照下,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
二、构词形式从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常州方言名词的构词形式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包括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单纯词;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下面对它们的每一小类逐一描述。
(一)单纯词。
包括单音节词、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
这些名词,常州方言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因此本文就不作详细描述。
例如:(垃圾)迷雾(雾)庭独(冬天房檐上挂的冰棱)(二)合成词。
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1. 复合式。
常州方言里的复合式名词主要有以下类型:⑪ 联合型名词例如:河浜(小河)(夫妻,多指老年夫妻)铢钻(锥子)记认(记号或识别的标志)手脚(举动或动作,工夫)⑫ 偏正型名词例如:亮月(月亮)烂泥(泥土)脚劲(指两腿的力气、耐力)雄鸡(公鸡)白乌龟(鹅)头绳衫(绒线衣)⑬ 补充型名词例如:排条蟮片柴爿鸡丁肉丝提桶(盛水的木桶)调羹(喝汤用的小勺子)掮皮箱(买卖中介人)移星(流星)滚条(滚边用的布条)⑮ 主谓型名词例如:地动(地震)蟹壳黄(状如蟹壳的小麻糕)雪里蕻(咸菜)肉刺(手指甲上的皮肤因经常受到摩擦而翘裂的细条)除了上面五种和普通话相同的类型外,还有一些类型的名词是常州方言特有的或是颇具特色的。
地道常州话,领略老常州的文化古韵你学会了几个?会用了吗?
地道常州话,领略老常州的文化古韵你学会了几个?会用了吗?常州话,吴语的一种方言,流行于常州以及周边古时属于常州府的大部分。
自家(ka):自己别指:人家侪(zai):全部蛮(mie阳平)好咯 : 挺好的嗲事体 : 啥事细赤佬 : 小赤佬、小混蛋(骂人语言,多指称比自己小的男性)细婊将 : 细婊子养个连读音,实际少用于贬意,多用于对关系至亲密的家中晚辈(子、孙、外孙),类似于文话‘小犬’、俗话‘小家伙’白相家什(zeh):玩的东西家什:东西、器物、工具掼(guae去声,huae去声)家什 : 将物件带摔地扔出掷(dzeh)家掼(guae)什,砸家掼生 : 打砸东西吃生活(chieh san weh),吃家生: 被打注:吃覅读成切(tshih,tshah)生活:做的活,事体彻(tsheh)黑:非常黑垃圾(音):leh seh邋遢(音):nah tah细(毛)丫(音似屋)头:同黄毛丫头佬小:男小孩枵(shiau):薄困觉(kao):睡觉觉为多音字,此字此词发音同胶,教掼跤(kao):摔跤奈何(ne去/3 gha平/1):怎么奈为(奈何为的缩写):为什么会覅(fiau):不要朆(fen,ven,fin):勿曾呒不(m peh),呒没(meh):没有隑(gai阳去):靠,站,立搭将(tahtsiang):将就、凑合、敷衍、不负责弗晓得 : 不知道霍霍显(团音,覅读成线)(huoh shie) : (就是矆睒的常州口音)闪电衣裳 : 衣服(同:汰衣裳)白相/孛相: 玩嗲人(tia nyin) : 是谁啊?汏浴: 洗澡恶邋遢 : 很脏萨货 : 厉害大兴 : 假冒伪劣秋个/半壁咧 : 豁出去做赞刚 : 很好弗: 不肯 : 压下,呆耸(ngai son): 呆瓜,夯 : 不指夯土,指愣头青,佬 : 功能类似普通话形容词后的“的”。
体面 : 长的好看手巾 : 毛巾,手帕,熄火 : 完了,(通常指不好结局的完,如拉东西时绳子断了,有时候也指不要再做了,或再说了,)清缸 : 茅坑,板烧 : 肉丸子,灭盼 : 休息一会儿,开路 : 出发开货 : 人死了(骂人去,如:开货了畏,快去死吧)属头,今夜,明(men)朝:昨天,今天,明天,辰光 : 时候,日头:太阳树箬 : 树叶,鸭弟弟 : 鸭子,虎三 : 横冲直撞的人,胡招/胡你朝 : 下一次斩肉 : 买肉,猢狲(猢促化,读“活”) : 猴子,流利猢狲:闲不住的人,惹是生非的人鸭焐卵:冒充内行,做事情不在行,做错撒憋气:赌气灶铁 : 拔火棍,娘娘、伯伯(pah pah) : 姑姑,来事 : 厉害,嗲个(见上注) : 什么,老嬷 : 老婆,老倌 : 老公,老姥佬 : 老太婆,didi(浊音) : 衬衫,这个表达有点离谱,不知道来源,皮皂粉 : 洗衣粉康乐球 : 台球番瓜 : 番茄连 : 缝,(缝衣服,绞衣服)连欠(chie阴平,覅读尖音):做事连贯,连续,能行养小佬 : 指生小孩,生和养育通用养,刹慢 : 节骨眼上,关头,最后,要紧 : 紧急,老细 : 儿子,剪头,剃头 : 理发光廊头 : 秃子大斧 : 斧子薛得楼 : 刺猬屙(ou阴平 en去三) : 拉(屎)箸头:筷子的顶部筷箸:筷子辫答答 : 辫子克气的 : 讨人喜欢的推气的:大方的众牲(tson阴去 san音平) : 畜生,骂人的话瞎(hah阴入)来来咯 : 瞎搞、乱来面汤:洗脸水朋友们,你们觉得常州话听得懂吗?你的同事、朋友们说的常州话你都听得懂吗?常州本地人,你们觉得那个常州方言最有趣呀?。
常州民俗
民俗的分类
中国民俗分为十类: 1.巫术民俗 2.信仰民俗 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 4.建筑民俗 5.制度民俗 6.生产民俗 7.岁时节令民俗 8.生仪礼民俗 9.商业贸易民俗 10.游艺民俗
常州的民俗文化
风土民俗:立夏时节“尝三鲜” 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守岁吃馄饨 夏至吃馄饨防疰夏 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 “岁朝春”与“踏双忙” “送灶”与“接灶”…… 民间工艺:根雕、金坛刻纸、梳篦、乱针绣、 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
民俗—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
“胡葱笃豆腐”祝贺每年的大年到来 农历十一月间(公历12月22日前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日,老百姓有“冬至 大如年”之说。冬至隔夜家家户户要吃“胡葱笃豆腐”。大人家还要摆“冬至隔夜” 酒席来过冬至。以示祝贺每年的大年到来。 为什么一定要在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呢?就不能在其他时间吃吗?其实这这 是地方上的一种风俗而已。只要大雪过后的胡葱笃豆腐都很好吃的。在冬至隔夜吃 胡葱笃豆腐,寓意着一年来一清二白做人,大味必淡。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如果不 吃“胡葱笃豆腐”,就会“有则吃,吃一夜,呒没吃,冻一夜”之说,但更多的人 是抱有“若要富,冬至隔夜要吃胡葱笃豆腐”的求富裕信念。老百姓深信冬至隔夜 要吃“胡葱笃豆腐”,来年有个好收成。所以这一习俗一直传到如今。 谚言还说“夏至馄饨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还有的乡下有“冬至吃糖圆,全 家得团圆”。 俗话还说“长到夏至短到冬至”,冬至过后的日照就慢慢长了,白天也长了。二十 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相反南北球白昼长,夜晚 最短。
常Hale Waihona Puke 地方民俗文化目 录contents
☆民俗的概念及含义 1
2 ☆民俗的分类
标题
常州方言
常州方言常州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
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口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
古代常州人是什么口音,现在已无从查考。
不过,可以断定的是,现在的常州话是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
商末,太伯和仲雍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所说语言被称为吴语。
以后历代,每次战乱,中原居民都要大规模南迁。
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其周边民族混合形成现在的北方官话,另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吴地居民混合,形成现在的吴语。
咸丰时,清军和乡团练与太平军在武进、金坛、溧阳激战,当地人口锐减,“行终日而不见人”。
因常州处于吴方言与北方官话区的交界线上,就有北方官话区移民大批进入。
例如,金坛原有的老金坛话属于吴语。
到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攻打金坛城,与清军血战110天,城中人丁7万余仅存不足3000,全县遗民不足3万。
此后,因移民进入,到同治四年(1865),人口升至87024人,光绪十年(1884年)人口又升至176500人。
由于这一重大变故,现在的金坛县存在双语现象,属于吴语的老金坛话与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为北方官话一支系,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的新金坛话并存,且新金坛话占优势。
而在清代前期,当地人说的肯定是老金坛话。
因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所引金坛方言和龚自珍《金坛方言小记》中所记金坛方言均与现在的老金坛话相同。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武进西部(夏溪、湟里、成章),有苏州巨富许万台以工代赈,经营垦荒,出租土地,吸引苏北、安徽、湖南、湖北大批移民定居(大部分是苏北人)。
在北部(小河、孝都、魏村、圩塘)一些乡村也有以苏北人为主的移民落户江边“下滩”垦荒。
溧阳境内有河南(光山、罗山等县)、苏北(兴化、高邮等县)、浙江(温州)、安徽、湖北移民定居溧阳,他们分别聚居在平桥、永和、上兴等丘陵山区和余桥、古渎、前马等荡滩圩区,同时使用溧阳话和原籍话。
常州的俗语精选
常州的俗语精选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关于常州的俗语也是五花八门。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常州的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常州的俗语梦幻开天目,观湖到常州千年古禅寺,灵光照天宁游遍神州,吃在常州女回娘家歇六月惊蛰闻雷米似泥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古来漕运第一镇,上通京口下姑苏孟城斧劈,孟河独秀常州的俗语拓展摘抄1. 土壤要变好,底肥要上饱。
2. 瓦块云,晒死人。
3. 晚稻全靠伏天长。
秋热收晚田。
4. 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5. 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6. 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7. 圩里干死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8. 圩田隔夜是荒年。
9. 圩田好种,梅雨难过。
10. 圩田好作,五月难过。
11. 蚊子见血,麦子见铁。
12. 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13.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14. 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15. 乌鸦唱晚,风雨不远,乌鸦头顶风16.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17.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18. 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19.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20. 无肥难耕种,无粮难行兵。
常州的俗语拓展精选1.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2.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3. 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4. 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5.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6.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7. 西北风开天锁8. 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9. 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10. 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11. 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12.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13.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14.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5.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16.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17. 夏作秋,没得收。
18.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19. 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20. 小麦年前施一盏,顶过年后施一担。
常州的俗语拓展推荐1. 塘泥泥豆红花草,农家做田三件宝。
常州风土人情
常州风土人情常州风土人情常州这方土地,历史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古迹众多。
城南的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被誉为"世界奇迹"。
城东有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聚徒修炼的红梅阁,苏东坡多次来常州的泊船处遗址--舣舟亭,已有1500年历史的文笔塔。
红梅公园面积之广,在全国城中公园中亦为罕见。
古典私家园林近园、未园、约园、意园散置城内。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常州人才辈出的赞叹。
当代学者缪进鸿先生历时数载,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位的结论。
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肇始于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札,以善外交,精礼乐,重然诺而见称于诸侯各国。
南北朝时,常州是齐梁故里,以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为代表的萧氏家族在文学、史学、音乐上造诣甚深,影响深远。
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陈济,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和思想家龚自珍。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到清末1400余年间,常州就涌现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546名。
北宋大观三年(1109)合试天下贡士,一科三百名进士中,常州人就有53名。
南宋大诗人陆游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中式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
明代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
有清一代,常州画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以及常州骈体文等众多文化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影响全国。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有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季札,《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
近现代直到当代,《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李伯元),“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政治领袖和革命家辉映史册;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常州人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民俗初探与方言俗语特点作者:马文慧,黄琰惠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1期在19 世纪以前,语言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孤立地研究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探索,直到“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看法的出现(见Edward Sapir,Language, 中译本,129 页),才革新了以往的研究方法。
因此20 世纪以后,西方学者普遍地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学集合起来研究。
在我国类似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也没有引起重视。
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方言俗语作为民族语言中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在地域上的区别更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文化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一、常州方言俗语历史悠久(一)常州的自然人文常州,是江南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它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之地。
食有稻鱼菱藕,居有枕河人家,行有小桥舟楫。
二千五百多年来,常州不仅是郡(府)、县治所在地,而且是吴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的要辅。
它襟带控三吴,舟车会百越。
北倚长江天堑,西毗茅山丘陵,南扼天目山麓,东接苏嘉杭平原。
水网纵横,阡陌连片,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是古运河上的水陆枢纽,古代有名的“毗陵驿”即在此处。
(二)常州的历史地理常州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誉。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丰厚的吴文化,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六千余年,文化发展底蕴丰厚。
吴太伯从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吴春秋末期(前547 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隋唐至明代文人向学科名之盛可冠东南,清代之后则大家辈出,诸如黄仲则、赵翼、段玉裁、张惠言,近现代吴稚晖、华罗庚、周有光等,皆可道人才济济。
(三)常州的方言常州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毗陵小片使用人口位居吴语各小片第二位,毗陵为常州古称之一,毗陵小片是以常州一带古称来命名的吴语太湖片其中一个分支。
常州话发音相较于苏州话更偏硬朗,同时和苏沪嘉方言相比保留了更多的古字读音,韵母的双元音化也比苏沪嘉方言中韵母单元音现象更为存古。
因其自身大量的古汉语元素,故尤其适宜诗词吟诵。
具体地来说,在常州方言中包括零声母在内有28 个声母,44 个韵母,7 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例如:天、甜、点、店、电、跌、笛就分属这7 个声调。
在语音方面,常州话仍完整地保留了古全浊声母体系,如“点、志、绢、富”分别读清音声母,“电、治、倦、妇”等字分别读浊音声母,而在普通话中,这两组字往往读成同音。
a二、从常州方言俗语看文化常州具有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因此俗语也具有多样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农时耕作这一类既包括农桑耕种的俗语、谚语,也包括天气时令。
自然环境影响着生产和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用一方水土养出了特定的“一方人”。
地处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人民从事农业稻作,桑蚕渔产。
冬去春来的时候,为了博彩头“聚财”,要去“挑荠菜”;过了清明,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的时候,“拔毛针”就成为农村孩童的一大乐事;采桑叶叫“采桑子”,其中有害的桑叶叫“桑搭”;处暑之后,馋野菱的孩子们就去荷塘里“撩野菱”,没撩上来还被取笑“抽中指,打赖皮。
掮锄头,赶野鸡。
野菱戳着脚,连连讨膏药。
膏药讨勿着,烂落半只脚”;夏秋两季有田螺可拾,就有总结方法叫“两个指头拈田螺”等。
与天气相关的诸如“日落西北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棚”,“ 东北风,雨祖宗,东南风热哄哄”“,东霍霍,西霍霍,明朝过来干索索(霍霍:闪电)”,“小暑一声雷,半个月黄梅倒转来”,等等,都比较直观方便地概括了一些天气特点与生活经验。
这些与农时密切相关的方言俗语,表现出的是“小农经济”的社会图景,也侧面反映了常州地区人们“看天吃饭”的生活方式。
他们利用自身实践,积累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经验,并利用谚语总结传承给下一代,体现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反映行业百相在常州方言中,有许多俗语用来形容职业。
例如在经济活动中,“掮皮箱佬”“皮包公司”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或提成(回扣)的人,如今叫“中介商”。
此外还有许多“ 吃+X”形式的职业称呼,“吃手艺饭”指有一定技术性专业性的手工劳动者;“吃开口饭”指以表演戏曲、曲艺等为谋生手段的人;“吃皇粮”指由政府财政拨付经费的公务员;“吃粉笔灰”是喻指教师;“吃油腻饭”则是厨师或炊事员;等等。
由于这类俗语通俗易懂且较为形象,很多常州人到现在还在用。
(三)反映精神生活方言中还有一类跟主观精神有关的俗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能够反映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与群体心理。
1. 关于人生智慧“ 心慌吃勿着腻白粥”,这句俗语是说做人做事不能心急,要想让白粥煮的“腻”(黏稠之意),就必须慢慢熬,而不能急于求成,对待人生也是如此。
“敲锣卖糖,各值一行”,这里是说卖糖和敲锣各做各的事,也借以劝讽各行各业自有分工,劳逸要结合,不能什么事都承担。
又如在非商品经济时代,市场上的成衣比较少,因此人们都将裁缝师傅请回家来做衣服,于是慢慢就出现了“裁缝不赚布,三年一条裤”的说法。
“三年”倒不是一个确称,而是有古汉语中“很多年”的意思,整句话是讲,裁缝应该不会赚老百姓的钱,但他几年下来也能用料子做成一条裤子了。
这也反映了小农经济时代裁缝社会地位低不被尊重的现实。
2. 关于民间信仰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古吴之地的人们没办法解释一些客观现象,只好去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力量。
老常州人在观测天气气象时,总离不开“马和尚”。
马和尚是何许人呢?常州地区的人把农历二月十八称为“马和尚过江”。
马和尚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而是一个民间虚拟的人物。
如果马和尚不过江,滞留在江南,就会变成“瘟神”,给人间带来瘟疫;如果刮南风让他顺利过江,就会给江北人带来丰年。
一般说来,只有等到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之后,春天才能算真正到来。
在那个时候“马和尚”就象征着天气变化的原因。
“灶王老爷”是常州人最喜欢贴在厨房的神灵。
相传,灶王老爷是非常灵验的,因为他每月每天都知道人们的开灶情况,对人们的吃穿用度,了如指掌,将人间的喜怒功过和善恶美丑都会在腊月廿四那一天上报给天帝,所以人们常常对于灶王老爷报以敬畏之心。
3. 关于宗教迷信在常州,信仰佛教的人居多,道教次之。
宗教活动与生活密切相关,就会产生许多的方言俗语。
撇开迷信色彩,有些俗语还是能反映一定的社会风貌,例如,“拜勿活的菩萨”,喻指木头木脑,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还有“瞎窜三官经”(三官经,指道教所供奉的神),常州人以此比喻那些习惯妄下结论、指东说西的、与事实不符的人,等等。
(四)反映习俗文化民俗和方言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地方特征,是体现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
几乎每一种民俗,都伴有相应的方言词语,而每个方言词语都可能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民俗。
b 譬如新年伊始,常州人希望新的一年里能有好运气,过上好日子,因此在春节里都有一套“吉祥”的做法:年三十,祭祀祖宗之后,要“吃春饭”,饭上“插春花”,年夜饭里要有韭菜、整鸡、豆芽菜、百叶丝,以取“百年长寿”“称心如意”“发财”等吉兆。
c 大年初一,常州人则要吃大栗、橘子、荔枝、柿饼,以取“大吉利市”的兆头。
到了农历的大年初五,相传这天是财神菩萨的生日,商家们为了能让自己大发财运,都要开门迎接路头神。
因此,在天色还暗蒙蒙的时候,常州的街头小巷就会响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店堂里的财神龛也会亮起烛光,这就是“烧路头”。
“斋土地”是指农历二月初二的上古春祈的遗风。
相传这一天是土地菩萨的生日,常州人为了祈求丰收,答谢土神,大多会在这一天到土地庙拜神进香,然后在家吃隔年特制的米粉土龙团子加煮面条,称为“龙须面”。
由此观之,常州方言和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方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民俗。
就像索绪尔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三、常州方言俗语的特点(一)讲求韵律,具有美感俗语是一种民间语言形式,在人们口耳相传的基础上流传。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必然会经过多次加工。
为了便于记忆和发音方便,俗语会向顺当流畅发展,同时能够被保留下来的俗语,大部分也必然是这一类。
1. 押韵①一颗星,保夜晴。
星光摇,大风飘。
②乌云在东,有雨勿凶。
乌云在南,河水翻潭。
③秀麦只怕连日风,秀稻只怕雨蓬松。
④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⑤天起鱼鳞云,将有雨来临。
这一类方言俗语中,都是押韵且富有音律美感的,读来顺口也方便人们日常使用。
还有一类运用了常州特有的语气词,例如“千穿万穿,马屁勿穿”,“食末吃则,人末做则”等。
在“食末吃则,人末做则”中,“ 则”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得”,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指社交圈中要善于与人交往,特别是亲友之间,逢年相互团聚要有来有往,不能拒绝人家的美意。
既要会“吃食”,也要会“做人”。
加上两个语气词之后,整句都变得风趣、通俗了起来。
2.叠字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使用之后,能使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对于方言俗语来说,有利于使用和流传。
①小来来,小弄弄。
②东霍霍,西霍霍,明朝过来干索索。
③今晚花花云,明朝晒煞人。
这些叠字的使用, 不仅可以生动地表现天气情况或生活场景, 还可以增添感情色彩并加重语气,是俗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类。
3.谐音在常州方言中,还有少许俗语利用了谐音来产生词趣。
例如“老甲鱼”,指的是老年人,因为过了花甲之年,所以叫“甲余”,慢慢地流传成“甲鱼”。
此外还有“猫咪粥”(毛米粥),四大金刚的琵琶——谈(弹)不得,六月里穿棉鞋——日(热)脚,十二月的松柏——东(冬)青等。
(二)修辞格的运用常州方言俗语由于其口语色彩比较鲜明,因此大都具有形象生动、幽默俏皮的特色。
除此之外,修辞格的应用也是其特色之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双关、借代、夸张,等等。
有些时候,不同的辞格还常综合运用,使俗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诸如“屁驴子”(比喻成摩托车)、“洋龙”(喻指戽水机)、“豆腐小伙子”(喻指文弱书生)、“硬簧”(比喻有骨气的人)等是常见的比喻修辞格;“六月六,猫狗洗把浴”“东风两头大,西风腰里粗”“猢狲出把戏”等是拟人的修辞格。
“ 水底里看见鱼泡泡”则用了夸张的修辞格。
“鱼泡泡”是鱼鳔的俗称,肉眼一般很难看见,但是常州人却说在水底里也能看见,不仅夸张,还用了反衬的手法,说明不要遮掩,别人总是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