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
历史考研中国史论述题(05年之前各名校真题)
史学动态题预测: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状态研究著作基本线索对一本书进行评述西学东渐过程与东学西渐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特征中国近代与列强的关系世界市场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外交流官修史书重要理论问题法典集合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思想(战国汉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尊王攘夷思想何为“十通”(96南大)嘉靖倭难的前因后果简述《宅地法》的内容《人民宪章》的六点要求三环外交简述六五战争19世纪末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社会立法措施并评价其历史意义试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政治下社会根源1878年柏林会议的结果(98南大)里夫人民的反帝斗争尤里卡计划17世纪三十年战争对欧洲国际局势的影响(99南大)列出元代修撰的三部正史十通中清代编修的“四通”指的是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共产党宣言》产生的经过及意义(99南大)比较16世纪英国与俄国所建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00南大)李本尔(00南大)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00南大)犹太民族自迁居迦南到西罗马帝国覆灭在异族的统治下遭受的灾难(00南大)马志尼法西斯的原意蒙古西征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亚的影响(00南大)列举英德法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列举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列举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三个重要思想流派1500年以来几个国际格局的基本内容二战对人类心理及社会意识的影响五年内两个史学热点问题的看法关于六朝的十二部正史并就艺文志和地理志谈谈后人的校补考证结合家族谈谈婚、宦、学与六朝士族的关系六朝在中国历史中地位这一问题的看法简述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简述1938年10月前正面战场的三次会战评清末保路运动试述“改组派”的主要活动试析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及原因中国戊戌变法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异同点英国近代逐渐衰落的原因1919年到1945年美英法德日五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以中国、英国、日本、荷兰两国为例分析近代世界体系的变化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异同试述自隋到清漠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强大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论“复故爵田宅”的意义斐扬派执政期间所颁布的反封建法令(98东师)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后果(98东师)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特点(98东师)查士丁尼(99东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99东师)近代殖民主义的发生、发展、演变(99东师)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流派(00东师)近代理性主义评价简述蒙巴顿方案的主要内容(00东师)《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国策基准奥康诺的土地计划苏加诺综合型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00东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凯末尔的法制改革汉萨同盟的历史地位(01东师)妥协在1787年宪法中的作用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遗产”的原因及后果(02东师)胡司战争的伟大历史影响巴尔干半岛民族的觉醒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瓦解(02东师)近十年鸦片战争史研究综述林纾邹容的《革命军》的主要内容及意义(95南开)塘沽协定对华北政局的影响(95南开)陈天华经济史、专门史研究综述及书目简评“改订新纲运动”(04上大)简述“山东问题”的由来(04上大)中国收回海关主权的历程(04上大)马克思主义古代史1、法老建立金字塔的基本原因(01华师)2、试析古代史上生产较为落后的民族能征服较先进地区的原因,并举两个例子说明(01华师)3、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和基本表现形式(01华师)4、婆罗门教育佛教的异同(01华师)5、斯巴达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其成因(01华师)中世纪史中古英法从议会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历史道路,并分析英法专制君主制的历史作用(01华师)近代史评价哥伦布(01华师)《布西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意义(05川大)谈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03陕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当稳定的主要表现(01河南大)英国议会制的演变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新特点中国古代史关于封建社会的开端,学术界的看法(03陕师)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01河南大)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变基本线索重农抑商思想变迁简论范仲淹(河大)试论“绍兴和议”略论中国古代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时间和特点(河北大)试论“明德慎罚”的思想以及影响论述汉初形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简论两宋民法及其发达原因试论岳飞试论宋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类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举出五种(03陕师)简述清朝官员考察制度(06河南大)论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06河南大)史学研究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03陕师)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秦末、唐末农民起义谈谈农民起义的作用中国近代史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异同(04华师)清末保路运动(06华师)孙中山的护法运动(06安师)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01河南大)研究五四运动的最新学术动态与基本史料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民国政府(1927到1949)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点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国民党、共产党对日对内基本政策史料价值史学论文写作的步骤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成就及代表学者、著作,至少5个专题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并说明每种的特点隋唐史的著作十种,史籍十五种学术界关于牛李党争的各种不同意见秦汉史的文献和文物考古文献各五种简述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意义(01河南大)五部中国现代史著作,重点评述一部从历史社会角度论述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经验教训海陵王完颜亮评述(95北大)弗兰克《白银资本》的“中国中心论”北魏末年爆发各族人民大起义与孝文帝的改革有没有关系(95北大)从两税法到地丁合一,这些税收政策形成的原因何在?说明什么问题(95北大)。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中国古代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子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一、就业前景中国古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遍布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他们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工作。
教育领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他们可以在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工作,传承中国古代史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他们还可以选择到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热点。
他们可以加入国内外著名的研究机构,参与重大历史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方面。
在这些机构,他们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保护和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可以选择从事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旅游等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做出贡献。
二、就业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多样,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工作。
具体来说,他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1. 教育方向: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授课、指导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史学科。
2. 研究方向:加入研究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参与重大历史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方面。
3. 文化遗产保护方向:从事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旅游等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做出贡献。
4. 媒体方向:从事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工作,撰写历史专著、编纂历史学术期刊,传播中国古代史知识。
三、就业能力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在就业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首先,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古代史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究历史发展脉络,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1. 通过探究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归纳、历史判断等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1)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梳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特征。
(2)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梳理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3)世界史:从古代文明到近现代世界,梳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印度、阿拉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
2.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1)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历史归纳能力:通过归纳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认识。
(3)历史判断能力:通过判断历史事件的正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 历史素养的提升(1)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历史责任感。
4. 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3)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集训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00题(解析版)
集训0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00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山东省2021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跋山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打制方法制作的工具,如石锤、刮削器等,“对于……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具有重大价值。
”由材料我们可以推知该遗址属于()A.农耕时代B.旧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D.青铜时代【答案】B【详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由材料“出土了丰富的打制方法制作的工具,如石锤、刮削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可以推知该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B项正确;中国农耕开始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青铜时代指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
这时人类已经能用青铜制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能用青铜铸造器物,也叫铜器时代,排除D项。
故选B项。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A.考古发掘B.文字记载C.神话传说D.专家推测【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发掘可以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一手史料,为历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A项正确;文字记载属于二手史料,排除B项;神话传说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人们口口相传的对祖先的记忆和传说,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专家推测的可信度没有一手史料大,排除D项。
故选A项。
3.在距今4千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发现了粟和黍为主的农作物、彩绘陶器等遗存。
如图中文化遗址与“陶寺遗址”最相似的是()A.A B.B C.C D.D【答案】A【详解】距今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半坡遗址与“陶寺遗址”最相似,A项正确;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中国史的研究动态论文:跟踪中国史的研究动态,加强学术图书的选题开发
中国史的研究动态论文:跟踪中国史的研究动态,加强学术图书的选题开发总结了2006年至今中国史研究中的重点论题和几个热点问题,旨在跟踪学术动态,加强出版界与学术界的互动,关注近年来中国史研究者主要在做什么工作,他们能为出版者提供什么资源,他们还需要出版者做些什么,等等。
中国史;学术动态;学术著作;出版学术界和出版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涉及学术著作出版业务的出版社来说,更是如此。
跟踪学术动态,加强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互动,对于策划选题、发掘作者资源、了解读者需求、展开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的重点论题和热点问题主要是根据最近5年内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论著、学术会议和相关的研究综述汇总而成。
一、中国史研究近年来的重点论题(一)先秦秦汉史近年来的重要论题:中华文明探源、机构与职官研究、市场与盐业史、财政、赋税与货币、区域经济、经济思想、环境与经济发展、户籍、人口与社会问题、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与社会救济、经学学术思想、边疆与民族史、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等。
资料相对短缺长期困扰先秦秦汉史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以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代表的新素材的不断出土、整理和出版,先秦秦汉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出土简帛仍然是秦汉史研究的重点,本年度很多有价值的选题大都是在简帛作为历史载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的新进展也大都得益于简帛史料。
秦汉简牍中的法律资料极为丰富。
依据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研究秦汉法律,是秦汉史研究的重心之一。
” [1](二)魏晋隋唐史近年来的重要论题:文书行政、地方行政制度、土地制度、农业、水利、商业与消费、财政与税收、区域经济、人口与移民、生态环境、灾害与赈济、唐文化、敦煌学、唐宋变革论、《天圣令》、专卖、女性消费等。
(三)辽宋夏金元史近年来的重要论题:土地制度与产权、区域经济、贸易、货币、专卖、物价、城镇、市场、财政、赋役、金融、人口、交通、灾害与救济、家族与宗族、基层社会、经济开发、城乡关系、精英政治、妇女和婚姻、社会生活、宗教、文学、古都(临安、大都等)、饮食文化、辽代墓葬壁画碑刻、元青花瓷等。
原创中国历史题库题 (2)
原创中国历史题库题一、秦朝统一中国1.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国内积弊严重,为了巩固统一,他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于历史文献的处理是怎样的?3.秦朝统一中国后,对于制度和统治手段上的创新有哪些?二、汉朝的政治与文化1.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文化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成就?3.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三、唐朝盛世与衰落1.唐朝被誉为盛世,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2.唐朝的文化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成就?3.唐朝的衰落与外族入侵有关系吗?请解释原因。
四、宋朝的政治与经济1.宋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有哪些特点?2.宋朝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和重要成就?3.宋朝对外交和军事有哪些重要的政策和战争?五、明朝的政治与文化1.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有哪些特点?2.明朝的文化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成就?3.明朝对外交有哪些重要的政策和战争?六、清朝的政治与社会1.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有哪些特点?2.清朝的社会问题有哪些?3.鸦片战争对清朝的影响是什么?七、近代中国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2.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中国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3.三大改造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九、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是什么?2.“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中国在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展?以上题目仅为参考,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
热点预测0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文化自信-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社会发展成就,A正确;“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材料有涉
及到传统文化,但不能说明以传统文化为主,排除D。
4.(2020·海南卷)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目录 CONTENTS
1 真题分析 2 命题趋势 3 核心突破 4 模拟演练
01 真题分析
【真题回归】
1.(2022·湖北卷)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 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 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 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 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 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 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 C项。故选D项。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 年 第一届全
8月
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 唱》等
1957 年 1月
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重点热点
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重点热点
徐新
【期刊名称】《新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高三二轮复习主要是编制知识网络,使已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就一些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
近年高考在主观题的命题上呈现重点知识反复考、联系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
如2002年广东、河南卷问答题:“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徐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教学研究室高级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3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史高考复习重点分析 [J], 朱凤翔;
2.专题化通史复习:高中历史第二轮备考方略——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J], 赵冉
3.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说明二轮复习“纵横构造法” [J], 李准
4.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二轮复习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J], 曾维冰
5.反思2003年高考生物试题难点定位高三第二轮复习重点 [J], 陈红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三、基本史料
1.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 书》及其注解。
• 宋裴骃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三十卷 •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集历代67家的
考订要义,是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汉书》 的基本著作)他和他的门人写的《后汉 书集解》
三、基本史料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3.秦汉政治制度 • 80年代以前,秦汉封建专制主义是研究的重点。
程树德《汉律考》(1919年自刊)、沈家本 《汉律摭遗》、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重 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钱穆《刘向刘歆 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7卷,1930年) 和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 1935年)等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作。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6.其他。秦汉史学、经学诸子、科学技 术、周边民族、中外关系等等也是研究 方向。
总而言之,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1) 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利用。(2)思想 文化史。 (3)地域史。 (4)研究不要局限秦汉史。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思想文化。王子今《秦汉区域思想文化研究》 四川1998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则 对以往较少注意的汉代下层社会观念进行了尝 试性整合。
一、秦汉史的特点和地位
• 2.中国社会基本结构模式在此时奠定。 例如政治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类型等 都为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3.基本思想文化特质在此时奠定。如教 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
• 4.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时期。
二、秦汉史研究的难易
1.三不易:史料少、文字难、研究者多; 2.三有利:新时代:研究角度可以有很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通常指的是与历史学科相关的高考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有关。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围绕这些热点进行出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1.中国古代史:包括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等。
2.中国近现代史:涉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等。
3.世界史:包括古代文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
4.重大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十月革命、纳粹德国的暴行、原子弹的使用、联合国的成立等。
5.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华盛顿、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等。
6.历史现象:如封建制度的形成与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
7.历史理论与思想:如唯物史观、社会契约论、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8.时事热点: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关的历史问题,如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
在备考高考历史时,学生应该关注这些热点专题,通过阅读教材、参考历史资料、做历年高考真题等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学科前沿课》教学大纲
《历史学学科前沿》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历史学学科前沿》是历史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开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最新史学前沿动态,进一步加深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包含中国古代史前沿动态、中国近现代史前沿动态、世界史前沿动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前沿动态、考古学前沿动态、历史地理学前沿动态、历史文献学前沿动态、专门史前沿动态、西北史研究动态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18学时(半学期,周2学时)(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选用教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编:《中国历史学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以来连续出版。
二、本文第一讲中国古代史前沿动态教学要点: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理论;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內容: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大势;中国古代史研究前沿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1课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热点问题。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前沿理论和方法(1课时)新史学;后现代主义;中层理论;区域社会史。
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史学大众化问题;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解读。
考核要点识记:中层理论;社会结构;年鉴学派;哈贝马斯;福柯。
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走向。
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主要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前沿动态教学要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理论构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冲击—反应模式、现代化模式、内卷化模式等。
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移(1课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类型;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新陈代谢。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课时)中心与边缘;过密化;中国中心发现历史;民族国家建构。
考核要点:识记:费正清;社会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特点;中国近代社会研究方法。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中国古代史专业是培养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本文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提供优秀论文题目200余个,其中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等专业。
希望各位需求者能够学以致用!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16、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17、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18、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19、唐国史中的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以玄宗先天二年政变书写为中心20、唐宋州县治理的本土经验:从宋代司法职业化的趋向说起21、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22、论西周时期的“南国”23、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春秋时期“尊王”争霸策略分析24、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25、中国唐律研究三十年26、“山人”与晚明政局27、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28、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29、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30、寻找最初的“仁”对先秦“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31、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32、异地高考的历史参照: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探论33、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34、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35、秦汉律所见“质钱”考辨36、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37、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38、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39、《唐律》中的量刑制度及其历史贡献40、明清北京休闲空间格局研究41、《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42、西夏汉文“南边榷场使文书”再研究43、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44、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45、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46、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47、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48、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49、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50、“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51、曹操与原始道教52、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53、“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54、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55、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56、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57、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58、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59、汉成帝元延三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60、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61、从清代新疆屯垦政策角度谈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天山北路东部屯垦为中心62、清中叶以降浙南乡村家族人口与家族经济63、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64、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65、《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66、秦汉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司空”67、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68、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69、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70、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71、“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7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73、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74、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75、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76、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77、“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78、大清刑律草案签注考论79、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80、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开垦过程81、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82、清朝皇帝的中国观83、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84、实力、观念与不对称关系的稳定性——以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为例85、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86、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87、“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88、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89、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90、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91、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92、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93、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94、“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95、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96、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97、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98、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99、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100、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101、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102、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103、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104、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105、官制、语言与司法——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之消长106、耶律阿保机建国方略考——兼论非汉族政权之汉化命题107、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108、论拓跋鲜卑之得名109、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110、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111、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112、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简论113、从军事城堡到塞北都会——1429—1929年张家口城市性质的嬗变114、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115、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16、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117、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118、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119、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120、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121、也论先秦时代的司寇122、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123、《里耶秦简》(壹)所见秦代县乡机构设置问题蠡测124、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125、清朝《状式条例》研究126、“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127、秦汉时期的“夜作”128、汉代女性的工作129、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比较研究之一130、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131、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132、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133、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34、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135、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136、现代性抑或中国性历法在明末以来的法律命运137、宋代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到系统知识138、《唐律疏议》中的“及”字例析——传统中国的立法技术一瞥139、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140、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141、田啬夫、田典考释——对秦及汉初设置两套基层管理机构的一点思考142、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43、东汉的豪族与吏治144、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145、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146、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147、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148、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149、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50、何谓“唐宋变革”151、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152、北魏直勤考153、疾病与唐蕃战争154、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155、“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156、盛世叩阍:清前期的皇权政治与诉讼实践157、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158、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159、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160、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161、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162、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163、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164、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165、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166、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67、唐代的请托及其法律治理困境168、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兼论相关史料的解读与运用169、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170、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171、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172、唐代石堡城、赤岭位置及唐蕃古道再考173、明代外交观念的演进——明太祖诏令文书所见之天下国家观174、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75、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176、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177、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178、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179、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80、“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181、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182、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183、从《罗让碑》看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184、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开发与村落形成185、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186、西周时期“里”的性质187、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188、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189、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190、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191、试论金人的“中国观”192、清末地方官员学堂教育述论——以课吏馆和法政学堂为中心193、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194、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195、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196、“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197、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198、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199、汉代的流言与讹言200、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201、从“亲眷申冤”到“刑及妻孥”:论唐代刑事诉讼中的女性202、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203、唐代判词中的实判——兼与拟判比较204、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205、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的缺失206、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207、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208、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209、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210、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211、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212、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213、明代太仓州的设置214、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215、试论清朝前期封贡体系的基本特征216、利玛窦研究三十年217、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218、“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219、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220、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221、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222、两汉童蒙教育223、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与思考简介: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近30年来的热点问题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
笔者才疏学浅,后生之辈,思考与探索此问题时参考阅读了大量前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敢说自己解决了学界难题,只能说拓展了自己的历史视野,加深了对中国特点的理解,培养了深邃思索的能力。
本文就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存在、出现的原因以及为何迟迟发展不至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证较多,力求真实,观点丰富,力求完备。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原因阻碍原因一、中国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答案是肯定的。
请见以下例证:1、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2、《吴江县志》载这里家庭副业的变化:“绫绸之业,至明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织,日夕治丝。
”3、福建海澄月港,则是明代对外贸易的重镇,崇祯《海澄县志》记载这里的情形云:“澄在昔为斗龙之渊,浴鸥之渚,结茅而居者不过捕鱼纬萧沿作生活。
……岁虽再熟,获少满篝,戴笠负犁,箇中良苦。
于是饶心计与健有力者,往往就海波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凡捕鱼纬箫之徒咸奔走焉,盖富家以赀,贫者以傭,输中华之产骋彼远国,易其方物以归,博利可十倍,故民乐之,虽有司密网间成竭泽之渔,贼奴煽殃,每奋当车之臂,然鼓枻相续,吃苦仍甘,亦既习惯,谓生涯无踰此耳。
方夫趋舶风转、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飚响答,十方巨贾竞鹜争驰,真是繁华地界。
然事杂易淆物羶多觊酿隙搆戾,职此之由,以舶主中上之产,转盼逢辰容致巨万,顾微遭倾覆破产随之,亦循环之数矣。
成弘之际,称小苏杭者,非月港乎!”从上面这些文献的引文例子可以看出:在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导致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商品性农业日益增强,一些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新式手工业。
中国史重点问题分析
2011
2012
2013
2014
中国 古 代 史
传统文化 制度创新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儒家思想
中央集权 社会变化 农耕文明 君主专制 儒家思想 现代化探索 现代化模式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儒家思想 对外交往 古代科技
中国 近代化 近 政治民主化 代 史
现代化历程 独立和富强 中共探索
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史专题备考的思考 ——中国史重点问题分析
• • • • • •
第一部分:知识和能力(高考形势分析) 第二部分:主干和热点(高考形势分析) 第三部分:时段和问题(高考试题分析) 第四部分:亡羊和补牢 第五部分:中国史重点问题分析 第六部分:训练
第一部分:知识和能力(高考形势分析)
第三部分:时段和问题(高考试题分析)
表五 2011年湖北高考历史试题(大纲)
难度
题号 12 13 14 0.54 0.26 0.52
考查时段
汉唐 明后期 鸦片战争后
考查主干
传统文化 经史子集 国家经济政策 新思想
切入方式
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概念理解) 佃户劣质米交租而田主完粮纳税(现 象→原因) 对华盛顿评论(现象→表明)
0
0 0 0 0
11(72) 1(4)
附注:近几年高难度试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
表4
2011——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能力点分布及得失分状况一览表
2011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2012
2013
2014 0.43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阐释事物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 探讨问题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一、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一)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一世卿世禄制—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二)汉朝到唐朝的豪族社会(皇帝与豪族)
政治——皇帝制、官僚制
思想-一一独尊儒术
选官一—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经济一一土地私有制与兼并、重农抑商,坞堡
(三)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皇帝和士大夫)
政治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02 思想一一程朱理学
经济-一一土地兼并与工商业发展选官一科举制
_
选择题考点逐题必杀新高考1-5/全国卷24-—27题
I-、第1/24题一先秦时期
(一)考点指向
1时代特征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一�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世卿世禄制一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2社会性质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3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4核心事件商鞅变法
5.热点问题传统文化的初始阶段一一家国情怀
(二)具体考点
1. 商周之变
政治.
文化
2.周秦之变一一商鞅变法一一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1). 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实施“霸道之术”,三个阶段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把秦国变成战争机器。
变法的关键是耕战。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绝杀秒杀技巧03。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课件(3篇)
第1篇课题名称: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探究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旨在探究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题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时期。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内容(一)中国古代史概述1.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2.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 政治制度: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完善- 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 文化成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并存,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二)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1.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繁荣与衰败-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与民族融合- 宋元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民族矛盾-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与外来侵略2. 历史人物-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秦始皇、汉武帝- 隋文帝、唐太宗- 赵匡胤、宋太祖- 成吉思汗、忽必烈- 康熙帝、乾隆帝(三)历史时期的特点1. 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佛教文化的传入,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4. 隋唐时期:盛世局面,民族融合,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
5.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矛盾加剧,元朝的统一与分裂。
6.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0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0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资本主义萌芽”曾是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遭到质疑。
结合史实。
谈谈你的看法。
(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吏)真题)正确答案:(一)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于力量微弱,它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处于萌芽状态。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1)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丝织业中最为明显。
当时出现了机户雇佣机工从事生产的情况。
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
(2)清代,江南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地生长。
江宁、苏州等地富有的机户,经营着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开设“帐房”或“行号”,以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
其他行业也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1)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顽强存在,使商品经济很难发展;(2)封建政府多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内外贸易的发展;(3)商业资本多半用于购置土地,很少投诸于手工业生产。
(二)学界的不同观点。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
从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史学界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的论著大量出现,其中尚钺著《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等著作影响较大。
进入19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进行反思。
质疑观点主要围绕:(1)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模糊,即问题研究的前提没有解决。
(2)把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产生当作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两者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前就已存在。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1)“情结论”。
历史七年级论点题
历史七年级论点题
以下是几个关于历史七年级的论点题:
1. 讨论唐朝和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分析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 探讨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4. 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
5. 分析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6. 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7. 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8. 讨论唐诗宋词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9. 探究汉武帝时期对中国的贡献。
10. 分析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以上都是可以深入探讨的论点,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史实,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来展开论述。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及研究前沿共57页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7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
一、秦汉简牍学研究:
新史料的出现是推动历史研究纵深发展的动力之一,尤其是秦汉史的研究,传世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制约了史学研究的发展。
本世纪初,在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陆续出土了不少汉简,一些学者开始利用这些资料对秦汉社会进行研究。
建国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考古成果似乎十分垂青秦汉历史,秦汉简牍大量的出土。
主要有1975年云梦秦简、1990-1992年敦煌悬泉置汉简、1993年连云港尹湾汉简、2001年张家山汉简、2002年江西里耶秦简、2002年长沙东牌楼汉简等等,大量简牍的出土,为秦汉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研究者们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法,在秦汉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关系、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云梦出土了一千多支竹简,主要是秦代的法律制度,还有反应当时社会风俗的《日书》。
1996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达三万多枚,主要是地方的官方档案文书,1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大充实了少得可怜的秦史资料。
这批简牍是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资料,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
运用简牍这批简牍,学者们对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家山汉简主要有《二年律令》是汉初的法律条文。
学者们不仅对汉初的法律、行政制度有了深入的研究。
利用这些制度资料,研究汉初国家对社会关系的整合情况,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深入。
尹湾汉简的出土,为研究汉代地方郡县机构中官吏组成,官吏的的升迁、职能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推动了汉代行政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另外,简牍的整理、文字的识读、简牍文书的特点规律等都成为研究热点。
借助于新史料,不仅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还出版有《简帛研究》等专业期刊、以及简帛网站等。
还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汉代官文书研究》、《简牍文书学》等等。
二、中古社会变迁研究
中古社会变迁是近几年史学界在探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新领域提出的命题。
中古即魏晋——隋唐时期,上承秦汉、下启近古,跨越了约7个世纪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诡谲,经济形势波浪起伏,文化图景绮丽瑰伟,既与前后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衔接,又存在着许多可以标识为“中古特色”的时代个性和历史内容。
中古社会演变的社会特征表现为:经济上,战国秦汉,是商品交换经济、城市经济非常繁荣的时代。
自汉末三国开始,社会经济转变为“自然经济”。
其时,城市破坏,城市商品交换经济衰歇,钱币废而不用;社会经济生活农业为主,自给自足为主。
到唐中叶才又开始转化。
唐中叶后,商业交换复兴。
在劳动者身份上,汉代以编户齐民和奴隶,中古时期人们则主要是被称为“部曲”、“客”、“门生”、“故吏”等等的半自由的依附民。
政治上,秦汉是官僚社会,中古则是贵族社会。
这样一个更为深
层次理论命题“中古社会变迁”提出,为中古史的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视野。
中古社会变迁成为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每年,海内外学者举行数场讨论会。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张泽咸继承陈寅恪的观点对唐宋变革论的质疑,认为变革起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黄正建主编的集体著作《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也试图将变化放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之后,即将研究重点放在中晚唐,并从多方面探讨了这些变化。
研究历史,在考辨细小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大问题,关注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变化。
这方面的研究随着学者的关注和新资料的出现(如近年发现的北宋《天圣令》就是研究唐宋变革的绝好资料),必将会越来越多。
朝代间的变化,即跨断代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多。
近来,有学者提出,隋、唐间变化的意义要大于唐、宋间的变化;宋史学者提出,南、北宋间的变化的意义要大于唐、宋间的变化等,都是关注跨断代研究的突出表现。
三、明清社会史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已经倾向于认为,社会史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对历史加以解释的史学研究范式。
每一个新研究领域的扩展、每一种新研究方法的引入,都带来史学视角的转换和观念上的进步与更新。
明清社会史主要集中在即人口、家庭、宗族、社会结构等领域。
历史人口学作为一门新学科,随之被引入中国史学界并引起学者的重视和运用的兴趣。
这门新学科的开辟,是以计算机技术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以及历史人口统计学的发展为前提的,这不仅使很多传统史学方法难以处理和运用的资料,例如在各图书馆、档案馆堆积如山的明清时期的户籍册、土地册和族谱等,得以成为研究人口问题的重要依据,也使相关研究在所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上较前跨越了一大步。
尤为重要的是,计量史学的运用,使史学研究的重点从上层转入底层、从政治史转向经济史和民间生活史成为可行。
同时也让人们发现,史学的研究方法并不仅限于一种,它还存在着更多的途径,这其中就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进入史学这种典型的人文学科的可能性。
婚姻、家庭和家族等本是人类学的传统课题,我国社会史从人类学中汲取营养,也是从这几个题目起步的。
由于相关史料非常缺乏,仅有的或凌乱难稽,或为空泛之谈,很多学者便着力于对族谱、碑帖、契约文书、诉讼文书、乡规民约、账本等民间文书的搜寻,以此为据撰写了大量论文和著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有些史学家不满足于对文书的求索而更进一步,效法人类学家走出书斋去做“田野”,到某个村落或城镇去研究个案,建立模型。
近十多年来,田野调查已经成为学者特别是研究明清时期及以后的学者最为热衷的、运用也最为广泛的研究手段,并最终促成了历史人类学在社会史学界的盛行。
历史学家不仅从田野获取了大量流散于民间的珍贵的地方史料,也通过田野,熟悉了人类学“向下研究”的视角,并将其运用到对历史的解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