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身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区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首先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身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身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身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身的个性,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桥梁远景图》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二.说学情: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不错,在学习《苏州园林》后,对说明文阅读要求有所了解,有一定分析能力,个别同学对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特点掌握不好,对桥梁知识了解比较少,学习本文的兴趣不浓厚,但对于自由评点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能有让他们表现的机会。
三.说目标:
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
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身的心得,能明确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利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说明桥的重要性、桥梁的基本结构及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具体描述”的结构脉络,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
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基础情境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师生互动,总结
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桥梁关于知识,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培养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概括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诵来加使学生对全篇文章的了解,
利用概括法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读评析法: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文章快速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对文章的语
言准确性及说明方法进行点评,而后加以讨论、总结,以此来突破学习重点。
3.辐射阅读法:第二课时合理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培养
想象能力,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4.延伸写作法:以本文为契机,指导学生对想象文章的写作。
五.说设计:
本课时为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确立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说
明法”、“培养想象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思考:阅读说明文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
通过对学习第一篇说明文的回顾,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总体把握说明文的学习目标,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1.过渡: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
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拟人等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利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明确: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这种比喻的
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4.文中还利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通过本环节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初步认识说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养成不错的学习习惯,学生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明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达到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
第三环节:品味语言
1.过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
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明确:文中语句利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行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如:“将来
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明确:说明文语文的生动。
3.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