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闯关东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摘要:从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大批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或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
他们挑着担子,带着无奈,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背井离乡,奔赴冰天雪地的关东,在那里开疆拓土,闯出了一段历史篇章关键词:闯关东;精神;内涵;影响“闯关东”,是中原地区对出山海关去东北地区谋生的统称。
“闯关东”最早起于清朝顺治年间,康乾时期曾一度禁止关内人去关东。
到了清末民初,关东再一次解禁,形成了一次空前的移民潮。
“闯关东”的百姓来源甚广,大都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以及山东,但大多主要是山东人民一、“闯关东”精神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山东地区人地矛盾明显加剧,加之连年的战争与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社会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除仅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
”[1]然而关东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地广人稀,社会生活也相对稳定。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全面解禁东北,“闯关东”的人数便达到了峰值。
“闯关东”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山东人民进行“闯关东”,之所以称之为“闯”是因为这一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险路,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一命呜呼!但就是在这种条件苦楚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山东人民通过海、陆两条途径进入东北。
陆路,从山东出发,要经过现在的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最终到达东北地区。
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闯关东”的大都是流民,穷人,陆路对于他们来说能节省一部分的开支;相比之下,海路就大大节省了时间,但由于没有很多钱,他们还是只能挤在甲板上。
从现在的蓬莱,烟台上船渡过渤海口,便到达了旅顺港,也就进了关东的属地。
山东人都有严重的安土重迁思想,他们选择如此远距离的,无依无靠的东北作为迁徙目的地可见当时他们遭受了怎样的苦难。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一、《闯关东》剧情及热播情况2008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性和较强思想性的电视佳作,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
该剧弘扬的一种“闯关东”精神,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
故事在剧本策划阶段就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传奇色彩打动了观众的心,成为荧屏一大亮点。
这部开年大戏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
CSM全国测量仪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月6日该剧前10集平均收视率达到5.9%,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5.2%,最高收视率(第10集)达到6.84%。
此成绩超过了前两年的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
在东北及华北,该剧收视尤为火爆,前10 集平均收视率都在6.4%以上。
锦州、西安、沈阳、长春、北京、哈尔滨等城市,《闯关东》收视率都接近或达到7%。
《闯关东》在南方地区收视也表现不俗,在上海、广州、珠海、温州、湛江等城市的收视率都比前一部剧提升了26%以上。
在观众构成方面,《闯关东》在35岁以上成熟观众中极具吸引力,最大收视率超过8%;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群体中收视率突破5.2%;在中高等收入观众中的最大收视率超过8%。
另外,《闯关东》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也双双丰收,《闯关东》创下一亿三千八百万元的广告标价,突破央视广告史上黄金时段的最高纪录。
正如该剧编剧高满堂所预言的:“《闯关东》的反响一定是个综合的,在历史学家、学术界、在民众间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震动。
”据悉,山东已经开始筹建一条从山东到东北三省的闯关东旅游线路,而如《国家历史》等一些专业性的文化学术期刊也纷纷开始关注研讨“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
谈闯关东中的民族精神

谈《闯关东》中的民族精神摘要:《闯关东》这部剧作通过朱开山一家背井离乡、艰苦创业闯关东经历,浓缩了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暴发的历史,在对一个一般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中,完成了从小业到大业、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从他们一般的生活历程中彰显出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赞扬了中华儿女忠厚仁义、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歌颂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和睦共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电视剧《闯关东》通过来自山东农村的一般百姓朱开山一家背井离乡“闯关东”求生存,历经坎坷,饱受磨难,艰巨创业的奋斗历程,赞扬了中华儿女闯荡江湖,为生存、进展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国家、民族而不屈不挠、英勇抗争、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高贵情怀。
剧中处处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什么缘故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久远不衰?权威的回答是:功在千年传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诚如大学者张岱年先生所说:“民族精神乃是民族文化、民族聪慧、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价值目标、一起理想、思维法那么和文化标准的最高表现。
”《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一次次悲欢聚散,一场场苦难纷争,把传之千古、泽被现今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忠厚仁义、和睦共处、保家卫国、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一步步凸现出来。
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该剧对历史脉络做出了纵向的呈现,对具体事件做出了横向的拓展。
通过朱开山一家在闯关东的历程中所参与的淘金、砍木、开矿、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片断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一般的山东家庭在地广人稀、肥沃荒凉的白山黑水间,在坎坷多难的命运中艰巨创业、生息繁衍,家业不断进展的历程,透射出闯关东的顽强精神,展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也确实是“闯关东精神”。
在朱开山的身上,咱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他是那个时期中国农人的典型形象。
浅析闯关东

浅析闯关东摘要:“闯关东”是17到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
这次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它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探源影响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的历史背景[1]关东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因为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事实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府下达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开始,黄河下游一带的游民不断徒步跋涉进入关外的举动就被官方鉴定为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为了保护满洲固有的风俗和八旗生计,清朝政府设定的隔离制度非常严酷,丝毫不允许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计的压力。
186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严重受挫,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蚀边疆,最终导致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的典型特性,且这种特性根深蒂固。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关内人民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缘由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压力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
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
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生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便成了必然。
2、天灾人祸据资料显示,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
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捻军都曾波及华北地区,到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
《闯关东》观后感

《闯关东》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这部剧讲述的是朱开山一家在闯关东路上的种种艰辛与奋斗。
他们从山东老家出发,一路历经磨难,只为了能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谋得一份生计,过上安稳的日子。
朱开山这个角色,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身上有着山东人的豪爽、正直和坚韧。
在老金沟挖矿的时候,那环境恶劣得没法说,又危险又艰苦,可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
他能在众多矿工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他有一身的力气,更是因为他脑子活泛,懂得察言观色,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生存的法子。
还有那文,原本是个格格,可家道中落,不得不嫁到朱家。
一开始我还担心她那大小姐的性子适应不了朱家的生活,没想到她不仅适应得很好,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比如说,在处理和韩老海家的矛盾时,她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化解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大冲突。
她拿着擀面杖在那挥舞的样子,真是又好笑又让人觉得佩服。
传武呢,是个有血性的汉子。
他不喜欢被束缚,一心追求自由和真爱。
他和鲜儿之间的爱情,那叫一个坎坷。
两个人明明相爱,却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
传武为了鲜儿,敢和家里对抗,敢去当兵打仗,这份深情和勇敢,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传杰就不一样了,他头脑灵活,做生意是一把好手。
从跟着夏掌柜学做生意开始,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他懂得察言观色,能揣摩顾客的心思,也能在生意场上和各种人打交道。
看着他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做强,真让人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再说说朱家在东北的日子,那真叫一个不容易。
开荒种地,要和恶劣的天气作斗争,要防着土匪的骚扰。
好不容易庄稼有了收成,还得担心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可就算是这样,朱家也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是越挫越勇。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把朱家的房子都快压塌了。
朱家人不得不全体出动,去清理屋顶上的积雪。
那寒风呼呼地吹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咬着牙坚持着。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闯关东,指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中原地区的许多人被迫或积极越过山海关,至东北地区闯荡,开垦和定居的过程。
在传统意义上,关东是指由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主的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位于山海关的东部,因此一直被称为'关东”.'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一次伟大的移民壮举.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闯关东”不仅为无数的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等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为后人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们为何要'闯关东”?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也被誉为'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壮举”.'闯关东”的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数量之大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关内人非要去闯入关东呢?尤其是清朝前期,'闯入关东”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那是要冒风险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还要去关东,是关东有吸引人去闯的东西?还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离开的东西呢?安土种田,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可是人们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人口压力:清代'康乾盛世”以后,人口迅速增加.许多地方土地面积小,人口众多。
当时,社会发展不发达,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粮食产量也不足。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闯关东》是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挑战各种历史题目,模拟历史事件的方式,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时代,了解历史文化、传统风俗,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回味那段人文。
我非常喜欢观看这个节目,每当推出新一季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去看。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学历史的人,但是我喜欢了解历史文化。
而且这个节目不仅能够带给我快乐和乐趣,更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文化。
节目中的每一道历史题目都是围绕一段历史事件而设置的,每道题目都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观看过程中,我经常会尝试着思考这道题目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发展过程等。
这样的思考过程,让我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慢慢地对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这种思考方式,也使得我对其他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探索兴趣。
例如,我经常会借助网络平台或书籍,去更深入地了解与历史相关的文化传承。
其次,这个节目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迅速,传统文化的衰败也成为了一种趋势,而这个节目恰是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在节目中,很多环节都是涉及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神话传说、礼仪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一代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象征。
这些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元素,以各种方式被展示出来,这就让观众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让人感受到诸多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观看这个节目,让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在节目中,每个有关历史的问题都是具有普世性的,例如人性、道德、政治。
这些问题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就让人看到,历史文化是具有复杂性的,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思考和问题。
这也是我观看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之一,让我在观看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总之,观看《闯关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这个节目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闯关东读书心得

闯关东读书心得我通过阅读《闯关东》这本书,对于那段真实而艰苦的闯关东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环境和人物。
通过对书籍的学习,我深刻领略到了勇气、坚毅和智慧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读《闯关东》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该书生动地展示了在异乡谋生的困境和艰辛。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而远离故乡,来到东北闯关发展。
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遇到了各种困难,面对着既艰苦又残酷的生活条件。
他们不仅要适应严寒的气候,还要与当地人打交道,学会一门全新的方言。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逐渐适应新环境。
其次,《闯关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书中的主人公展现了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们展现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不畏困难,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正是这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使得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让我明白了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态度和信念的重要性。
此外,《闯关东》还出色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状况。
书中描述了当时闯关东的年轻人们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改变东北的面貌的。
他们建立了各种行业和企业,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部分内容让我对闯关东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望。
最后,《闯关东》一书给予了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更深刻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初到闯关东,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逐渐增长了见识和知识。
他们学习新技能、接触新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使得他们在艰难的闯关东时期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激励着我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阅读《闯关东》,我不仅了解了闯关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还汲取了其中蕴含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历史的作品,更是一本让人深思和启迪的书籍。
我希望能够将其中的精神态度和学习方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奋斗。
百年关东传奇事生生不息中华魂——浅析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

【佳作点击】 栏目主持:东方
许多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每次矛盾的设计都合理、恰当, 每个回合都为朱家设计了强有力的对立面。这种对立与 冲突,使观众自始至终都怀着“欲知结果”的悬念跟着剧 情走下去。这一点,也构成了本剧剧情设计的一大特色: 剧情故事化,故事传奇化,传奇危局化。
在第30集到第40集的十集戏中,几乎同时展开了 五条情节线:
在鲜儿这个人物身上,凝 聚着无数“闯关东”人所经历 的九死一生的传奇故事。
【佳作点击】 栏目主持:东方
此外,剧中朱传武的命运也令 人难忘。朱传武与鲜儿的爱情故事, 是本剧的一大看点。他们长久地相 爱、相恋却又长久地不能成亲。这种 “想爱又爱不成”的局面,给观众造 成了强烈的心理期待和情感折磨。
当然,朱传杰做生意的成长经 历,朱传文研究菜肴的精彩故事,也 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多尔衮率百万大军横扫中 原。伴随着一个强盛的满民族的不断崛起,广袤的东北地 区则留下了巨大的人口空间。因为在清朝统治的大部分 时间里,为保持其“龙兴之地”的纯洁,朝廷曾多方禁止 内地百姓迁至关外。到了清朝末年,山东地区连年大旱, 农田大片绝收,百姓苦不堪言。清光绪年间,山东爆发了 义和团运动,遭到清政府的剿灭与镇压,山东地界上出现 了许多“朝廷钦犯”。在这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下, 大批山东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历尽艰险、千里跋涉 逃往东北谋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移民高峰。
《闯关东》的后半部分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朱开山 的小儿子朱传杰在跑马帮的途中,意外发现了甲子沟煤 矿,于是,他们聚集了哈尔滨的商界同仁集资成立了“山 河煤矿”,寻求发展民族煤炭工业。但就在准备大展鸿图 时,Et本的森田物产也盯上了这一煤矿。他们先是假借朱 家养子一郎之手渗透、暗中入股,进而动员军队切断铁路 运输,其后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满铁运输权抬高运价,妄图 以卡、压、打等卑劣手段,把萌芽中的中国民族煤炭工业 扼杀在摇篮里,实现独霸满洲、侵吞中华的最终目的。
三看《闯关东》:才顿悟老独臂为何说鲜儿是祸害

三看《闯关东》:才顿悟老独臂为何说鲜儿是祸害《闯关东》中,许多人佩服朱开山有勇有谋的大智慧。
他在淘金时,能忍得住委屈,耐得住寂寞。
在哈尔滨创业时,也能压得住暴脾气,万事以大局为重。
朱开山是朱家人的顶梁柱,没有他,就没有朱家后来的繁荣。
但是在《闯关东》中,我最佩服的人不是朱开山,而是戏份不多的山场把头老独臂。
他看似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实际上他比朱开山活得更通透,更现实,看人的眼光更毒辣。
1.为替姐姐报仇,以一敌六。
朱传武意外误入红姐设下的陷阱,由此结识了红姐和老独臂。
老独臂是山场的把头,山上许多事都是他说了算。
朱传武认识他时,他看起来也有六七十岁了。
凌乱花白的头发,身上裹着皮大衣,看起来威严又有气场。
朱传武给老独臂洗澡时,意外看到他身上的刀疤,便问起刀疤的由来。
老独臂叹了口气,讲起了自己为何来到山场的往事。
老独臂说:这是我身上的第一个疤,是为了我姐。
我姐叫本村的一个恶霸老财给糟蹋了,为了给我姐报仇,我就入捻子了。
有一天,我带几个弟兄冲进了恶霸老财的围子,我一口气就杀了他们六个。
这个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传武问老独臂:爷爷,那您出来这么多年,不想家呀?老独臂惆怅道:想回家呀,但是家里的亲人都被官兵杀绝了。
没家了,现在老林子就是我的家。
老独臂年轻气盛,为了替姐姐出口恶气,杀害了玷污姐姐的老财主。
他看似替姐姐出了口恶气,没想到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毛姆在《赴宴之前》说:每个人在二十五岁的时候都会显得有些傻、意气用事,表现得像在演蹩脚话剧一样。
当然,若非如此,等到我们五十岁的时候,对待世事也就不会那么达观明智了。
这件事,让老独臂倍受打击。
他姐姐深受伤害,没人替她伸冤。
他为姐姐伸张正义,反而连累家里人没了命。
老独臂忽然醒悟,生逢乱世,自己不强大,只有被人欺负的份。
老独臂为姐姐报仇的举动,虽然连累了家里人,不过这也侧面证明了老独臂心怀正义,不会为了活命贪生怕死。
也许这件事,就是他命中的劫数吧。
就算没有姐姐的事,他也会为别的事打抱不平。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闯关东精神,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它源自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东北人勤劳、勇敢、乐观的性格特点,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闯关东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闯关东精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历史渊源闯关东精神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区域,历史上屡受外敌欺凌。
朝鲜、蒙古等外族频繁入侵东北地区,促使东北地区的居民形成了不畏强敌的勇敢精神。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由于辽东半岛地处国境要害,曾经成为辽东守卫中国东北的重要门户,因此屡遭外族入侵和战乱。
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的“敢闯敢干,敢打硬仗”的霸气和魄力,形成了他们特有的闯关东精神。
东北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也对当地居民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而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则促进了东北人民顽强的生存意志。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东北人民学会了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品质,形成了他们“能屈能伸、能文能武、能打能拼”的不屈精神。
东北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也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作为中国人口稠密地区以外的边疆地区,东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带,这促进了东北人民开放包容的品格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地区历史上还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曾经繁荣一时。
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东北人民形成了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涵养了他们的闯关东精神。
二、文化内涵闯关东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东北人勤劳朴实、敢于拼搏,这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不甘平庸的坚定信念。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开垦了荒芜的土地,建设了辽阔的家园,为建设东北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闯关东”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及其当代价值

“闯关东”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及其当代价值“闯关东”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其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尚仁重义、博大宽容、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
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培育和塑造道德人格的实践作用,是战胜各种困难的力量源泉,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将永远熔铸在中国人的心中。
标签:“闯关东”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当代价值“闯关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甚至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闯关东人以其惊人的毅力和决心闻出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他们凭借的是强大的精神信念。
精神就是方向,精神就是力量。
闯关东人正是凭借着勇于抗争的精神力量走向成功,而这种精神信念源自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闯关东”精神的内涵对于“闯关东”精神内涵的探析,我们必须结合闯关东这段历史活动。
电视剧《闯关东》主要讲述了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
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深刻描写了先辈们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再现了苍凉悲壮的闯关东历史。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移民壮举。
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东北地区创业谋生。
可以说是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扶老携幼,风餐露宿,还要躲避官府的封堵、追查,是要靠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作支撑的,即为了生存、为了子孙闯到关东,而且闯出了一个新天地。
“闯关东”不仅为无数的山东人、河北人等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创造了物质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闯关东”所孕育的精神内涵较为丰富,其核心是自强不息精神。
它体现出对生的意志和毅力。
“闯关东”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于一个“闯”字。
敢闯,奔走谋生,开辟新路。
正如鲁迅所说,一开始的时候,“地上本没有路”,完全要靠自己去大胆开拓,去创新。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闯关东》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闻一多。
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的东北抗联为背景,讲述了一群英勇的抗日战士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艰难困苦地生存、奋勇杀敌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刘小刚的抗日战士,他出身贫苦,却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
在东北抗联的队伍中,刘小刚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带领战友们与敌人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
在战斗中,刘小刚和他的战友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艰难处境。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抗日战士们艰难地生存着,他们时刻面临着敌人的追捕和围剿。
然而,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们从未低头,从未放弃,而是勇敢地与敌人抗争到底。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人敬佩,也让人感动。
通过阅读《闯关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险恶,也体会到了抗日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通过阅读《闯关东》,我也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荣耀。
通过阅读《闯关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艰难与伟大,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闯关东读后感

闯关东读后感《闯关东》读后感《闯关东》是一本讲述中国历史上关东地区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理环境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关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这本书让我对关东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通过《闯关东》,我对关东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内蒙古,北靠朝鲜半岛,南接辽宁省。
这里地处辽阔的东北平原,气候寒冷,土地肥沃。
在历史上,关东地区曾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地,也是辽、金、元等王朝的政治中心。
通过对关东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变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其次,《闯关东》让我对关东地区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关东地区的历史事件,如辽、金、元等王朝的兴衰,以及清朝时期的辽东兵变等。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让我对关东地区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最后,《闯关东》让我对关东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关东地区的风土人情。
我从中了解到关东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对家乡充满热爱。
通过对这些风土人情的描述,我对关东地区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地方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闯关东》,我对关东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关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能更好地热爱这片土地。
感谢《闯关东》,让我对关东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闯关东》观后感

《闯关东》观后感《闯关东》是一部由中国大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于2000年首播,由导演孟兆友执导,创作和制片参与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演员。
影片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历史更加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剧中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又扣人心弦,深入到全国各地的贫穷农民中,将他们的苦难和奋斗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主人公的艰苦岁月、奋斗和悲喜交加的人生经历,这个时代的痛苦和艰辛得到了真实而又感人的呈现。
无论是面对日寇入侵还是内战的压力,他们都没有丧失希望和坚持,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新的生活。
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使我更加坚信只要拥有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任何的困难与挫折。
影片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都相当出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国民这个角色。
贾国民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的成长道路困难重重,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贾国民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力量和坚韧,他的坚持和不屈不挠感染了我,也鼓舞了我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影片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事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该剧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艰辛努力,还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
通过这些细节和情节,使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观众可以通过剧中的角色和情节,体会到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而思考和反思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除了剧情紧凑和人物塑造深入之外,该剧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相当出色。
通过考究的道具和精心打造的布景,观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配乐和服装设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些精细的工艺和设计,使得影片的整体效果更加真实和震撼。
总的来说,观看《闯关东》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这部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和背后人们艰苦努力的奋斗,不仅让人回顾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也深刻地触动了人们对生活和信念的思考。
闯关东书籍读后感

闯关东书籍读后感这书里的朱开山,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就像一座大山似的,稳稳地立在那儿,啥困难在他面前都得矮三分。
他刚到东北那地儿,就像一个勇士闯进了一个未知的大森林,到处都是挑战,但他眼睛都不眨一下。
从金沟子里九死一生地逃出来,这得是多顽强的生命力啊!每次看到他遇到危险的时候,我这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可他总能想出办法来化解,就像他身上藏着无数的锦囊妙计。
再说传文这小子,一开始觉得他有点懦弱,还小心眼儿。
他和那鲜儿的感情也是让人揪心,好好的一对儿,被这世事给折腾得七零八落的。
不过呢,他也有他的无奈,闯关东的路上,谁都不容易,慢慢地他也在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虽然长得有点歪歪扭扭,但也在努力向着天空伸展。
传武就不一样了,那是个热血男儿。
他对鲜儿的爱那叫一个执着,就像一头牛,认定了就不回头。
在战场上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个战神,勇敢得让人佩服。
他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让我特别羡慕,感觉他浑身都散发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光芒。
鲜儿也是个苦命的女子,但是又特别坚强。
她一个女孩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和男人们一样闯荡,吃的苦不比谁少。
她和传武之间的感情啊,那种压抑又热烈的情感,就像地下的岩浆,一直在涌动。
有时候我就想,这老天爷咋就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呢?不过也正是这种遗憾,让他们的故事更加刻骨铭心。
这本书不仅仅是讲一家人的故事,它还把整个闯关东那个大时代的风貌都展现出来了。
东北那片黑土地,就像一个大熔炉,天南地北的人都汇聚到这儿来。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格,在这儿碰撞、融合。
有善良朴实的老百姓,也有那些狡猾奸诈的坏人。
像那些和朱开山作对的土匪、恶霸,他们就像阴影里的老鼠,总是在搞破坏。
读完这本书,我对闯关东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前就知道有这么个事儿,但是不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
现在感觉自己就像跟着朱开山他们在东北扎了根儿,对那片土地都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而且也明白了,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少苦难,只要像朱开山一家那样,咬着牙坚持,就一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是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闯关东精神是指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品质。
而这种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东北特色,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族精神。
闯关东精神源自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环境,它承载着东北人民的奋斗历程和文化底蕴,是东北地区独有的民族精神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探讨闯关东精神是如何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精神。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地势辽阔,气候寒冷,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中原文明与北疆文化的交汇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北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迁徙和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闯关东精神。
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给予了人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
东北地势辽阔,气候寒冷,居民生活环境严酷。
为了生存和发展,东北人民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东北地区的历史遭遇也是闯关东精神形成的重要原因。
从清朝时期的满洲人进入关东开始,东北地区就成为了烽烟四起的战场,历经了清、日、苏等多个国家的统治和战争的洗礼。
在这样的历史遭遇中,东北人民锤炼出了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闯关东精神。
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早在元朝时期,东北地区就是蒙古人的故乡,蒙古文化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人的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东北地区还保留着大量的满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多元文化的交融融合,也为闯关东精神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东北地区的歌舞、饮食、方言等传统文化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奋斗、坚韧、团结的精神,无疑为闯关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闯关东精神是东北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东北地区的精神支柱。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东北人民可以依靠闯关东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闯关东精神也能够激励东北人民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闯关东》这部作品中为大众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现象。
从情节和场面看中国民俗。
从二人转看中国民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著名学者叶舒宪把“二人转”称为中国的“吉卜賽”,这是对东北二人转艺术形式的最高评价。
剧中二人转情节的出现是围绕鲜儿苦难的历程组织的。
二人转的出现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穿插出现:(1)鲜儿拜师学艺,加入二人转戏班子。
(2)鲜儿一路苦练二人转唱腔、身段等应了“再苦苦不过戏子”的俗话。
(3)鲜儿在陈五爷的取妾婚礼演唱二人转,并受凌辱。
(4)多年后鲜儿与师傅相遇在传武的婚礼上并与师傅同台表演二人转为婚礼添喜。
(5)鲜儿做了“胡子”后,与震三江劫富济贫,在土财主的寿宴上,演唱二人转。
在剧中每一次二人转情节的出现都有一种民间习俗的展现。
二人转戏班中不收女弟子的习俗。
鲜儿与传文走散后,在半道上,鲜儿跪到地上祈求王老永收留,可王老永不肯收留,原因有三个(一)戏班子收入微薄,实在养不起一个闲人。
(二)戏子在社会上地位极其卑微是连娼妓也不如的下九流。
(三)戏班子历来不收女弟子。
在这些原因当中后两个原因是主要的。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闯关东是指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由于南方政治动荡和战乱,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地区寻求生计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和辛勤的开拓,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闯关东的人们首先要面临的是长途跋涉的艰辛。
他们来自江南一带,为了逃离战乱和苦难,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他们步行或乘船,跨越了大江大河,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东北地区。
这种艰辛的迁徙过程,使得闯关东的人们更加珍惜他们所获得的新生活。
一到达东北地区,闯关东的人们面临的是无尽的荒野和草原。
他们需要开垦土地,建设居所,谋生繁衍。
这对于来自南方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闯关东的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开拓新土地,建立新家园。
他们耕种土地,养殖牲畜,逐渐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基础。
闯关东的人们不仅仅是开拓者,他们还是文化传播者。
他们将南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带到了东北地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他们建立了学校和书院,传授南方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他们还建造了寺庙和道观,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得东北地区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闯关东的历史评价是积极的。
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和辛
勤的开拓,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勇敢和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繁荣。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闯关东的历史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历史,它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内涵及特征

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内涵及特征永不服输精神是闯关东人几百年来的文化在人的精神上的集中体现,有着崇高的人格品位。
闯关东人具有着不服输的人格,这种内在不服输人格的外在表现就是闯关东人的勇于抗争的精神,不服输的人格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就是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永不服输的精神。
闯关东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所包括的最主要的精神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精彩、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i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精神;无畏于牺牲生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舍身报国的精神。
闯关东人的硬汉气质表现了闯关东人在逆境下决不屈服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格,显出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抗争,是闯关东精神的特征。
标签:闯关东;精神;实质;内涵有一种历史由平民写就,有一种生活叫传奇,有一种信念叫顽强,这就是闯关东和闯关东精神。
近年来,关于闯关东及其精神的文化讨论开始逐渐“火”起来,闯关东精神正慢慢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兴起点,越来越扩展到各个区域、各个领域。
为了在当代能够更好地弘扬闯关东精神,本文尝试从东北人及东北文化自身的角度,去理解、领会、把握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内涵及特征,以求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永不服输永不服输的精神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没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也不会发展壮大。
闯关东精神所代表的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永远进击,永不歇脚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奋斗者高贵的品格。
正是有这股顽强的不服输精神,闯关东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进取精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是闯关东精神中最有动力特征的元素。
闯关东人内在的不服输的人格,以及由此引起的外在的勇于抗争的精神,就是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永不服输精神。
(一)不服输的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内在倾向性,此处人格指人的风格,亦称个性,包括性格气质、认知方式、调控能力等,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闯关东摘要:“闯关东”是17到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
这次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它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探源影响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的历史背景[1]关东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因为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事实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府下达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开始,黄河下游一带的游民不断徒步跋涉进入关外的举动就被官方鉴定为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为了保护满洲固有的风俗和八旗生计,清朝政府设定的隔离制度非常严酷,丝毫不允许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计的压力。
186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严重受挫,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蚀边疆,最终导致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的典型特性,且这种特性根深蒂固。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关内人民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缘由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压力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
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
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生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便成了必然。
2、天灾人祸据资料显示,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
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捻军都曾波及华北地区,到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
近代以来,无论是外国的侵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都为华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3、东北地区人少地广,物资丰富东北地域广阔,人口稀少。
据史料记载,1840年东北人口总计约300多万,三省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13。
这一情况与当时的关内三省山东、河北、河南相比差距很大,而当时土地状况是东北的土地是华北的2倍,华北三省土地面积比东三省小一半,但人口总数是东北的10倍以上。
由此东北的自然环境就为人口稠密的华北人民迁移东北创造了广阔的地域条件。
4、文化的一致性[2]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虽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5、移民政策的推动鸦片战争之后, 清政府实际上对东北已经放弃了封禁政策,到光绪六年(1880)便公布了放荒、免税、补助的法令。
此后, 清政府和东北地方当局对移民一改过去的限制政策,采取了积极态度,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巩固边疆,增加国家税收。
二、闯关东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按照“闯关东”精神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 结合当代振兴东北的现实需要, 可把“闯关东”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3]。
1.开拓进取开拓精神是“闯关东”移民在新的环境压力下形成的。
“闯关东”移民背井离乡面对荒凉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压力下并没有消沉, 而是以生存的渴望, 坚强的毅力为支撑, 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一改过去安土重迁的心理和保守的性格, 以拓荒者的心态和性格去迎战艰难困苦, 在生存危机中奋发图强, 披荆斩棘, 风餐露宿, 筚路蓝缕, 把千里荒原变为肥田沃土。
开拓精神是“闯关东”移民深刻的文化基础与最具标志性的精神特征。
2.勤劳勇敢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还必须勤劳勇敢,理想才能实现。
勤劳是社会发展和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 配第说, 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父。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闯关东”移民素有勤劳的美德, 对勤劳勇敢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
“闯关东”移民到东北之后, 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要想获得肥田沃地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充分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 加倍劳动。
“闯关东”移民在同自然和社会环境抗争中身体力行, 锻炼出了勤劳勇敢的精神。
3.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闯关东”移民的本色, 同时也是“闯关东”移民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在长途跋涉中, “闯关东”移民闯关, 四处闯荡, 风餐露宿。
“闯关东”移民在艰苦中探求, 与自然抗争, 与困难抗争。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闯关东”移民自觉的精神追求、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
自强不息是“闯关东”移民赖以形成、繁衍、生存、发展及自立于东北大地的直接动力和牢固基石。
在漫长的“闯关东”历史中, 只有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 才能为生存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才能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才能使“闯关东”绵延不断, 生生不息。
5.报本爱乡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闯关东”移民, 注重血缘亲情, 讲究家庭伦理和报本追源。
再加上离乡背井的心理情境, “闯关东”移民潜移默化地形成思乡爱家的情愫。
这种意识使“闯关东”移民都有一颗赤诚的故乡心。
无数“闯关东”移民, 经常向家乡寄钱, 带财物回乡过年探亲, 追忆祭拜祖宗。
他们还与山东老家的亲属、邻里、老乡保持着各种社会联系。
山东广大破产农民正是从“闯关东”老移民那里取得了各种信息、物质帮助而去投亲靠友, 靠“闯关东”谋生。
6. 诚实守信诚信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观念。
诚者,天之道也, 只有心胸坦诚、言行真诚, 才能使人受到感动, 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闯关东”移民笃守信用、诚实厚道、不蒙虚欺诈背信弃义。
“闯关东”移民能够恰当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坚持义利统一。
7. 重情尚义齐鲁之地, 是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的核心就是义字。
“闯关东”移民重感情,讲义气,敢为知己者死, 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这是“闯关东”移民给人的鲜明印象之一。
有两个人物支配着“闯关东”移民的灵魂与言行, 一个是孔子, 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
孔子道德是“闯关东”移民内心的信仰, 梁山泊好汉是“闯关东”移民外在的言行。
山东人重情尚义, 敢打敢拼。
面对严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闯关东”移民把义作为联络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以义交结, 以义为群。
8. 同舟共济崇仁尚爱、乐善好邻是“闯关东”移民的优秀品格。
儒家以仁爱思想深刻影响了“闯关东”移民。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闯关东”移民大多看重家族观念和同乡情谊, 乡土情谊纽带把散布在东北的“闯关东”移民连成一个整体, 使他们能够相与协助, 同舟共济, 形成一个团体, 一人有难, 众人相帮, 在艰难中相互支持。
正是能够同舟共济, 闯关东移民有了开拓生产生活新领域的有力保障, 才能散居于东三省各个地区, 从事着各种业。
三、闯关东的影响1、有助于东北地区的开发[4]“闯关东”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 促进东北地区生产力的变革有着重大影响。
山东移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食问题, 减少了内乱之源, 有利于社会的巩固与稳定。
此外, 移民有利于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巩固与团结。
史书曰: 满汉旧俗不同,多经同化, 多已相类, 现有习俗, 或源于满, 或移植与汉。
2、孕育新的精神面貌移民的最初动机是谋取生路, 但是开发东北富源的实践却远远超出这一狭隘界限, 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 具体表现为: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和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 这种精神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 但它所体现出的则是人类所共有的进取、创业精神。
3、融合醇厚的齐鲁文化“闯关东”逐渐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地区文化传统, 在齐鲁大地承传、沉淀、累积。
这种传统积淀越厚, 闯关东的内驱力越强, 闯关东越是普遍化, 这种地区文化传统越厚重, 形成一条不绝如缕的因果链。
流民扎根在关东, 这就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
关东成为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在胶东地区, 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
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4、开辟新的文化特质关东文化研究的学者董鸿扬强调: 力辟荒芜的土地开发精神讲的是早期“闯关东”的移民或为旗人雇佣开荒或开垦土地, 体现出一种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使荒原变为良田。
这种力辟荒芜的土地开发精神还内含一种反传统性, “闯关东”的人们突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念观念,在不自觉中创造出一种文化新质。
四、闯关东的现实意义1、政治建设的民主化[5]广大移民身上所具备的政治属性体现在他们越轨犯禁的迁移谋生过程中,正是这种政治属性引导他们不断诉求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逐渐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在人民的正常诉求得不到合理回应时,更多的矛头应该是指向政治体制的,缺乏制度的保障,手无寸铁的流民只能铤而走险勇闯关东。
闯关东是一种对封建统治的挑战,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勇者精神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打了头炮、开了历史的先河。
2、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东北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在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考察历史,流民在开荒拓地、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流民们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逐渐培养和塑造出一种“闯关东”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事业中凸显出重要的功能。
2009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东北的图们江区位列其中,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唯一一个沿边开发区域,这正说明了东北的经济正在实现长足进步。
3、文化的多样化[6]文化在不断进化、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吸收借鉴,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差异性。
历史上东北地区以游牧民族为主,游牧民族自古就彪悍勇猛,因而东北传统文化首先表现为崇武尚勇的特点。
移民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培育和创新的过程,清朝以来的大规模拓荒,使清朝文化中增加了以武力拓展疆域的成分,因而以移民开发为动力的“闯关东”文化构成了东北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精神”创业文化也不可回避的延续了闯关东移民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髓,即敢于创业和艰苦奋斗。
这些创业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市民社会的构建当前,社会的流动机制更加灵活,农民可以进入城市求生,其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广。
立足今天去思考闯关东的社会意义,除了正面的角度,还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反例启示今天的社会建设。
闯关东的流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勇闯关东,绝不是其强烈的社会意识驱使,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压力的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