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宏观作用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有 从 CDO 的构 造 和类 型 的 角 度 分 析 信 用 风 险转 移 给
金 融 市 场 带 来 潜 在 风 险 的原 因 。 选 取 样 本 实 证 检 验 的 文 献 则 实 证 考 察 了 C T产 品交 易 对 银 行 贷 款 规 模 、 R 风 险水 平 与 收 益 水 平 的 影 响 ,但 主 要 是 针 对 已 有 分 析
CR T行 为 与 金 融 系统 风 险 的关 系 、度 量 方 法 以及 变 量
探 寻 的 论 著 并 不 多 见 。 一 些 运 用 理 论 模 型 分 析 的文 献 如 许 荣 ( 0 7) 2 0 ;刘 克 崮 ( 0 7)阐 述 了 金 融 体 系 内 20 部 风 险 转 移 是 增 强还 是 削 弱 金 融 稳 定 的 判 断 标 准 ,也
综 上 所 述 , 以 往 研 究 结 论 存 在 分 歧 的 关 键 原 因 在 于都 是 从 静 态 的角 度 研 究 信 用 风 险转 移对 金 融 稳 定 的影 响 ,其 研 究 结 果 具 有 一 定 的片 面性 。 而 通 过 最 优 化 方 法 采 用 理 论 模 型 比较 C RT前 后 银 行 行 为 变 化 的
崽 4 2期 7

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风险影响的实证研
丁 东 洋 ,周 丽 莉
( . 昌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江 西 南 昌 3 ( 3 ;2 南 昌 大 学经 济 管理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0 3 ) 1南 3) 1 . 0 30 1

要:本文采用联合 超值数描述 金融系统风 险 ,构建动态 系统模型分析信用 风险转移 对金 融系统风 险的影
收 稿 日期 : 0 10 — 2 2 1- 8 0

《2024年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范文

《2024年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范文

《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效应,探究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述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导致金融系统整体面临的风险。

这种风险具有传染性、扩散性和破坏性,一旦发生,将可能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三、跨市场传染效应的形成机制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市场间的联系: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流动、信息传播等使得风险在市场间传播。

2. 金融机构的关联性: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风险暴露等使得风险在机构间传递。

3. 投资者情绪的波动: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度较高,一旦某一市场出现风险事件,将引发投资者情绪的波动,进而影响其他市场。

四、影响因素分析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导致各国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风险的传播。

2. 政策因素:各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因素的变化,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从而加剧风险的传播。

3. 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等会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影响风险的传播。

五、应对策略建议为应对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效应,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金融监管:各国应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

2.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事件,防止风险传播。

3. 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4. 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鼓励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降低金融市场之间的依赖性,从而降低风险的传播。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摘要】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和融资环境。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调节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从而对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和需求产生影响。

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性。

外汇政策影响汇率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跨国交易和风险管理。

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会影响整体经济形势,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预期。

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外汇政策、宏观调控政策、金融市场、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发展、改革与创新。

1. 引言1.1 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进而对整体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总需求和供给,从而对金融市场的整体表现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还可以通过金融监管政策和外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金融监管政策可以规范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

外汇政策则可以影响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进而对金融市场的国际联系和风险敞口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有效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1.2 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1.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预期。

企业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企业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引 言


宏观经济变量与企业信用风险存在显著 的相关性 。
二 、 数 据 与 模 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企业信用风险 的判断是预 测银 行风险非 常关键
的一环。传统方法对企业信用风 险的计量主要基 于财
务信息 和市场数据 ,这 两种方法 都存在 明显 的弊端 。 为了提高企业信用 风险判断 的准确性 ,许 多学者开始 关 注并研究宏观经 济变量与企业信用风 险的关系 。宏 观 经济变量 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 ,一方面 能够改变企业
数 、广义货 币供应 量等 ,消 费物价 指数来 自山东统 计 月报 ,广义货 币供 应量来 自人 民银 行网站 。第三类 为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 ,采取数理 统计的方法 ,证 明宏观
经济变量是判断企业信 用风险的重要 因素 ,说明哪些
收 稿 日期 :2 0 ..5 0 941 作 者 简 介 :赵 宇翔 ,男 ,供 职 于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济 南 分 行 征 信 管 理 处 ,经 济 师 。
本 文根据 已有 的研究 .选择了 四类主要宏 观经济 变量指标作 为解释变量 。第一类 为国 民预算平衡 表 中 的部分 指标 ,包括 国内生产 总值 、物 价 指数 、进 出 口、财政 收支 、居 民收入 和消费等 ,数据来 自山东 统
计 月报 。第 二类 为 通货 膨胀 指 标 .包 括消 费物 价 指
T r cl 2 0 )的 研 究 表 明 ,在 经 济 衰 退 时 企 业 面 or e i(0 5 i l
据全部来 自银行信 贷登记咨询 系统 中山东的数据 。对
于个体 信用风 险而言 ,采用 了 2 0 .0 6年 间参加评 0 42 0
级的贷款企业相关数 据 。如在评级 当年 ,银 行信贷登 视 为 高信 用风 险 ,否 则为 低 。对 于总 体信 用 风 险而

模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

模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

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近年来,很多经济现象及研究都表明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带有明显的亲周期性(Procyclicality)。

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时候由于更多的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其信贷规模,从而加剧整个宏观经济的萧条。

相反,在经济快速膨胀的时期,商业银行会扩张其信贷活动规模,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过热,并转化为通货膨胀。

信用风险的亲周期特性问题已经成为BaselII的核心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专家高度重视。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也明显带有亲周期性,如1992年、1993年经济高涨时商业银行过渡信贷,1998年经济低迷时商业银行普遍惜贷,导致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出现,也降低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有着一定现实意义。

对经济周期与信用风险之间关系的不同解释对于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根据经济周期是否能预测,可以粗略分成两种典型情况。

在第一种假设中,经济周期是可以粗略预测的。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ndrewCrocket。

他们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变化看做是一个正弦曲线,因此,繁荣之后很可能是随之而来的衰退,衰退之后则会转为复苏。

在这种假设下,一个前瞻性的信用评级体系则应该是当经济繁荣时,考虑到衰退很快将会到来,就增加所评估的信用风险;而当经济衰退时,考虑到经济最终将会转为复苏,就减小所评估的信用风险。

第二种假设以Borio&Lowe(2001)为代表人物则认为,虽然宏观经济的波动呈现出了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的特征,但这种周期性变化特征太不规则了,根本无法事先做出预测。

在这种假设下,一个前瞻性的评级体系则应该是当经济繁荣时,考虑到这种繁荣将得以延续,就减小所评估的信用风险;而当经济衰退时,考虑到衰退也将得以持续,相应也就增加所评估的信用风险。

虽然信用风险的亲周期性效应作用究竟有多大,究竟如何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但是可以毫无疑问的是信用风险的亲周期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特性,在度量过程中需要将宏观经济周期因素考虑到模型中去,否则模型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际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际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因为对方当事人或者自身存在的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违约行为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信用风险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保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坚持风险预警、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原则十分重要。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概念、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进行探讨。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可能的信用风险而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它主要包括认识和评估信用风险、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跟踪和控制信用风险、应对和处理不良信用事件等方面。

信用风险管理解决了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遭遇不良信用事件的问题,保证了信用的质量和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1、风险度量模型——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中,一些风险度量模型应运而生。

其中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模型是最为著名的一种基于风险度量的模型。

2、风险管理方法——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控制相结合,基于现代金融的特点,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合理的风险管理规程,不断完善技术和方法。

在信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风险加权资产计算、风险分散和监督、风险监控和管理。

3、信用风险转移——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转移是一种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信用保证保险、委托贷款和证券化等。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1、评估信用风险——在评估信用风险时,金融机构应该了解借款人的行业背景、经营能力、财务状况、负债状况、经营计划、还款来源等方面的情况,应对其进行详尽的风险分析,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

2、防范信用风险——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金融机构应注意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通过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优秀的信用管理队伍等多种手段来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信用风险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

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出借方因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或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概率。

信用风险一直以来都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用风险理论1. 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特点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

具体而言,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借款人出现违约或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风险。

信用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远期性、不对称性、不可估量性和相关性。

2. 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为了能够准确衡量信用风险,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衡量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有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模型1. 传统模型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有KMV模型、Merton模型和Black-Scholes模型。

这些模型主要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市场风险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借款人发生违约的概率。

2. 基于债券定价模型的模型债券定价模型是一种比较新的信用风险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债券的价格进行分析,和实际市场价格进行比较,来评估债券的信用风险。

这种模型相比传统模型更加准确,但也更加复杂。

3. 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来建立信用风险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研究者使用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训练模型,以预测未来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四、信用风险的应用研究1. 银行业在银行业中,信用风险一直是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银行需要通过信用风险模型来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放贷。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信用风险模型来优化贷款组合,降低信用风险。

2. 企业对于企业而言,信用风险同样重要。

企业需要通过信用风险模型来评估供应商和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商业决策。

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信用风险模型来预测自身的违约概率,以及调整资金结构和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文献,探讨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于风险控制的贡献。

一、风险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保持金融稳定的基本要求。

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可以降低风险暴露,减少潜在损失。

风险控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国内外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探讨信用风险的管理。

一些研究关注信用评级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例如通过借鉴特定行业的信用评级标准来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

另一些研究则从银行内部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查和监控。

三、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和外汇等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市场波动的风险信号。

另一些研究则着眼于风险分散的方法,例如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暴露。

四、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人为错误、管理失控、信息系统故障等。

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强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和操作流程的监督。

另一些研究则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特殊风险,指在特定时期,银行无法满足债务偿还和经营活动所需现金流的情况。

国内外研究提出了一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监管要求和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通过合理配置储备资金、制定灵活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来降低流动性风险。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保持金融稳定的基本要求。

国外信用评级理论进展综述

国外信用评级理论进展综述

一、引言信用的发展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由于最近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信用风险评估已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评级机构由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和缺乏透明度等原因备受瞩目。

信用评级提供了一个衡量发行人履行其财务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途径,当实施一个信用评级时,评级机构需要考虑到发行人及发行的具体因素,宏观经济和市场因素,以及监管和法律因素。

对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这些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国家主权、企业债券和金融机构等的评级可被视为能为投资者提供这些受评主体的财务状况是否存在问题和信用风险信息的工具,信用评级机构通过提供公司在财务状况存在问题的信息方便了资本配置。

因此信用评级机构总体上应该是公正的,因为他们不仅有利于减少投资者与公司间的不对称信息,同时也起到了灵活监督的功能。

此外,评级是一系列有序的措施,它不仅应反映目前受评对象的财务状况,也应能提供他们未来财务状况的信息。

目前在预测债券评级时有大量的研究使用了多元判别分析、排序选择模型、非参数技术和混合方法预测来预测债券评级或者违约预测。

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于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授信机构制定正确的授信决策至关重要。

在金融机构贷款组合的扩展中,信用评估实践中较小的精度提高的潜在利益都是巨大的,即使能让信用评估准确性增加百分之一,也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模型化评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增加正确分等级的可能性。

多数预测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其他一些领域,包括金融方面用来对信用评级的预测、小型企业违约预测、建立消费者信用记分卡和在波动性预测中等被广泛应用。

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两大主线:第一个是试图确定信用评级工作可靠性的研究为代表,第二个主要集中于信用预测模型的研究。

二、评级可靠性研究信用评级机构实施评级时对受评主体提供的“真实”信用状况的能力已遭到大量质疑,既然评级工作是回顾之前而不是展望未来就可能提供误导性信息,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评级机构不具备也不可能拥有对于市场参与者不确定性和公司资不抵债等的优质信息。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信用风险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借款人或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不仅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潜在的损失,还对整个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信用风险进行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用风险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复杂化,定性分析已经无法满足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评估的需求。

因此,定量分析逐渐成为信用风险理论研究的主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5C理论,该理论从借款人的信用、偿还能力、资本、经营环境、担保五个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还有Z评分模型、Logit模型等统计方法的应用,这些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是信用风险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比较流行的信用风险模型包括KMV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等。

其中,KMV模型基于Merton的违约债券定价模型发展而来,通过计算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债务的价值来评估信用风险。

Credit Metrics 模型是一种基于VaR思想的模型,通过计算借款人信用状况的概率分布来评估信用风险。

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则是一种基于宏观经济因素分析的模型,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借款人信用的影响来评估信用风险。

这些信用风险模型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除了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中的应用外,信用风险理论还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保险行业,信用风险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着重要影响。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率。

在监管领域,信用风险也是监管机构的重点之一。

监管机构通过对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更好地把握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024年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宏观决定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宏观决定因素研究》范文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宏观决定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日益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在债券市场中,信用利差一直是影响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

信用利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债券的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也反映了市场对债券信用风险的评估和预期。

因此,研究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宏观决定因素,对于理解债券市场运行规律、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和提高投资回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企业特定因素等。

其中,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政策环境等对信用利差有着重要的影响。

市场因素则包括市场供求、流动性等。

企业特定因素则涉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治理结构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和信用利差。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市场深度不够、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宏观决定因素(一)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是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政策环境等都会对信用利差产生影响。

例如,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债券违约风险降低,信用利差缩小;反之,当经济下行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债券违约风险增加,信用利差扩大。

此外,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信用利差产生影响,如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水平上升,债券的融资成本增加,信用利差扩大。

(二)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重要因素。

市场供求、流动性等都会对信用利差产生影响。

当市场需求旺盛时,债券价格上升,信用利差缩小;反之,当市场供应过剩时,债券价格下跌,信用利差扩大。

此外,流动性也是影响信用利差的重要因素,流动性好的市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从而缩小信用利差。

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基于金融结构和宏观稳定的分析

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基于金融结构和宏观稳定的分析

行 出 现 严 重 的 经 营 困难 ,也 没有 引 发 银 行 业 风 险 的连
收稿 日期 : 00 0 —7 2 1— 9 1 作者简介: 安 毅 (92 ) 17一 ,男,河北新乐人 ,供职于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 中心 ; 赵 婷 (93 ) 17 一,女,陕西西安人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 者所在单位意见 。
信用衍 生 品市 的国 际经验 与 中国发展 水 场
基 于金 融 结构 和 宏观稳 定 的分 析
安 毅 , 赵 婷 2
(1 中国农 业 大 学期 货 与金 融衍 生 品研 究 中心 ,北 京 1 0 8 . 0 0 3;2 中 国人 民银 行 ,北 京 1 0 0) . 0 8 ()
情的信用衍生 品市场发展道路。 关键词:信用衍生 品;金融结构 ;金 融稳定
中图 分 类 号 :F 3 . 8 1 5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 0 12 1(o一 0 5 0 0 7 94 — 0 01)0 5 - 5
∞ ∞ ∞ 加 0 0 O 0 0 O 0




廿



廿

廿
乙 L

j 斗

廿


廿


、世 通 及 阿 根 廷 危 机 没 有 导 致 任 何 一 家银
图 1 全球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规模 ( 单位:万亿美 元)
数据来源 :国际清算银行 、
豳 R G A E
究 信用 衍 生 品 的风 险 转 移 功 能 与 金 融 结 构 、金 融 稳 定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转移与回流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转移与回流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转移与回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体系,其特点是将风险转移和回流相结合。

风险转移是指在住房抵押贷款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将贷款风险转移给其他投资者或机构。

这种转移是通过金融衍生品,如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MO)来实现的。

金融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金融机构能够将贷款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者身上,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暴露。

然而,风险并没有完全转移走,而是回流到了市场中。

当金融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转移给投资者时,他们通常会通过特殊的合同义务保留一部分风险。

这意味着,即使投资者购买了这些证券,金融机构仍然有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这种回流风险的体现是,当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需要采取措施,如增加担保品或资本金,来抵销风险。

回流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

当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违约潮,导致许多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金融机构被迫回购这些投资者手中的证券,或者提供其他形式的补偿,以应对市场的压力。

这种回流风险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严重的不稳定性。

为了应对风险转移和回流,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监管和监督。

例如,实施更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金融机构更好地掌握和评估其风险曝露。

此外,监管机构还鼓励金融机构采取有效的风险分散策略,确保风险能够合理地转移和回流。

总的来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转移和回流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运作方式。

虽然它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但也可能给市场带来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因此,监管机构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监管和管理风险。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之一。

在这个市场中,金融机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给购房者,然后通过将这些贷款转移给其他投资者来将风险转移。

《2024年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范文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日益丰富,信用风险已成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债务人违约而导致的贷款人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二、信用风险理论概述1. 信用风险定义及特点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它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条件偿还债务,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具有突发性、潜在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

2. 信用风险成因分析信用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风险、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等。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信用风险模型研究1. 传统信用评分模型传统信用评分模型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历史还款记录等指标进行评分,以此预测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这些模型主要包括Z值模型、Altman模型等。

2. 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则更多地利用复杂的数学和统计方法,结合宏观、行业和市场因素来预测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

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包括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以及基于结构化模型的Merton模型等。

四、信用风险模型应用研究1. 信贷决策金融机构在审批贷款时,可以利用信用风险模型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利率和期限等条件。

这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2. 投资决策投资者在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时,可以利用信用风险模型对债券的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以降低投资风险。

这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管理能力。

3. 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信用风险模型对机构整体的信用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这有助于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经济政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与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与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外贸发展来说更是如此。

外贸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如何通过调控政策来促进外贸的稳定和增长。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1.1 货币政策对外贸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进行调整,影响着货币的价值和流通速度。

对外贸发展来说,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关系到汇率水平和汇率风险。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这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该国的出口受到冲击。

相反,货币政策偏向宽松,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汇率贬值,将会促进该国的出口,提高竞争力。

1.2 财政政策对外贸的影响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等方式影响着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对外贸发展来说,财政政策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财政政策采取减税措施,将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

另外,财政政策也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等,来刺激内需,提高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外贸的发展。

1.3 产业政策对外贸的影响产业政策是国家对产业发展进行定向引导的一种政策手段,通过促进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经济的竞争优势。

对外贸发展来说,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助于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此外,产业政策也可以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加强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二、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外贸发展2.1 稳定汇率、降低汇率风险为了促进外贸的稳定发展,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稳定汇率,降低汇率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金融观察Һ㊀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储㊀钰(广州应用科技学院ꎬ广东广州511370)摘㊀要:近年来国外金融危机频发ꎬ对我国新兴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ꎮ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ꎬ但在金融危机面前ꎬ其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存在一些不足ꎮ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深化ꎬ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ꎬ不难发现ꎬ中国银行业存在诸多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ꎮ这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制造了一些障碍ꎮ为此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和科学归纳的方法ꎬ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分析ꎬ揭示了审慎监管的内涵和特点ꎬ并结合当前的政策背景ꎬ提出了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对策ꎮ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ꎻ系统性风险ꎻ银行业中图分类号:F8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1)25-0151-03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sofsystemicriskpreventionandcontrolinbankingindustrybasedontheperspectiveofmacro-prudentialsupervisionChuYu(GuangzhouCollegeofAppliedScienceandTechnologyꎬGuangzhouꎬGuangdongꎬ511370)Abstract:Inrecentyearsꎬtheforeignfinancialcrisisfrequentlyꎬalsohascertaininfluencetoourcountryemergingfinancialmarket.BankingfinancialinstitutionsarethemainbodyofChina sfinancialmarketꎬbutinthefaceofthefinancialcrisisꎬitsabilitytoresistsys ̄temicriskexistssomedeficiencies.Onthedeepeningofbankingsupervisionꎬcombinedwiththeframeworkofmacro-prudentialsupervisionꎬitisnotdifficulttofindthatChina sbankingindustryispronetomanysystemicrisks.ThishascreatedsomeobstaclesforthedevelopmentofChina sbankingindustry.Thereforeꎬthrough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andscientificinductionꎬthispaperanalyzesthesystemicrisksexistinginChina sbankingindustryꎬreveals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prudentialregulationꎬandcombinesthecurrentpolicybackgroundꎬ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forpreventingthesystematicriskofbanking.Keywords:macroprudentialregulationꎻsystemicriskꎻbanking一㊁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理论概述(一)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来源1.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概述在金融领域ꎬ系统性风险是指国家因多种外部或内部的不利因素经过长时间积累没有被发现或重视ꎬ在某段时间共振导致无法控制使金融系统参与者恐慌性出逃(抛售)ꎬ造成全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的现象ꎮ纵观我国整体金融体系布局ꎬ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ꎬ牵一发而动全身ꎬ起着不可替代的效果ꎮ同时ꎬ金融业监管当局与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诸如货币当局等金融机构联系较为密切ꎬ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ꎮ于是ꎬ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造力与企业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ꎮ这就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集中体现在金融体系中ꎬ并将会在某个时间点爆发ꎬ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终发展为银行业危机ꎮ换句话说ꎬ银行业危机最终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增长ꎮ2.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研究表明ꎬ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一般通过资本流动性渠道和信息传导渠道两个方面进行风险传导ꎮ首先ꎬ当商业银行缺少资金时一般会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去获得资金ꎮ这是因为如果银行无法偿还债务资金ꎬ出现资不抵债ꎬ将对自身的经营保障和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ꎮ资金的流动性将导致风险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其他银行ꎮ其次ꎬ随着银行间支付结算机制的不断发展ꎬ跨行金融交易和商品的深入推进ꎬ资金传导网络日益多元化ꎬ为银行转嫁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可能ꎮ商业银行的这种主要的传导途径具有流动性效应ꎬ很容易将风险在银行系统间进行转移ꎬ以至于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ꎮ最后ꎬ在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初期ꎬ个别行业的小型风险开始显露ꎬ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ꎬ主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状况ꎮ当一家商业银行因受负面因素影响而资不抵债的消息传出时ꎬ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ꎬ参与者会尽快从中取出资金ꎬ以减少损失ꎮ由于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成151作者简介:储钰ꎬ男ꎬ汉族ꎬ安徽阜阳人ꎬ本科在读ꎬ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学生ꎬ研究方向:历史教学㊁金融学ꎮ本ꎬ且市场成员存在从众心理和羊群行为ꎬ随着这种负面消息在金融体系中的进一步传播ꎬ他们会对贷款资金采取同样的行动ꎬ导致风险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递给其他银行ꎬ从而影响整个金融渠道的运行ꎮ(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界定与特点1.宏观审慎监管概述在国际上ꎬ宏观审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ꎮ1986年ꎬ国际清算银行在其公开文件中正式引用了 宏观审慎 一词ꎬ以支持 整个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ꎮ2000年ꎬ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克罗克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ꎬ同时分别对应实施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ꎮ此后ꎬ宏观审慎监管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ꎬ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相关研究和政策报告中ꎮ近年来ꎬ全球金融危机频发ꎬ引发了学术界对金融监管的反思ꎮ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把重点放在了维护金融体系完整性方面ꎬ而宏观审慎监管在公众看来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工具ꎮ不仅是金融市场ꎬ信贷市场㊁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都体现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上ꎮ截至目前ꎬ现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宏观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ꎬ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信贷层面对供给影响的差异ꎬ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业的影响ꎮ但从现有文献来看ꎬ当前研究在理论体系的完善㊁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㊁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以及相关工具的融合等方面仍需深入ꎮ2.宏观审慎监管特点(1)系统性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旨在缓解系统性风险ꎮ与单一混合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相比ꎬ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对整个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监管ꎮ同时ꎬ要防止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大规模的金融不稳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ꎬ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ꎮ(2)宏观范围性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是整个金融业ꎬ主要的监管对象是银行业和金融机构ꎮ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ꎬ微观审慎监管体系是针对每一种监管类型而建立的ꎬ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则是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其他宏观层面要素的监管而建立的ꎮ(3)监管传导性宏观审慎监管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性的监管模式ꎬ对不同经济周期的各类金融机构制定监管要求ꎬ在整体调控意义上对不同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ꎮ宏观审慎监管是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历史数据和数据解释绩效基础之上的ꎮ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是通过对单个实体的微观审慎监管建立起来的ꎮ(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内容通过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分析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ꎮ一是宏观审慎研究ꎬ即结构性风险识别和评估ꎻ二是宏观审慎监管ꎬ即政策框架和监管维度ꎻ三是宏观审慎监管运行结构ꎬ即治理政策和治理结构ꎮ1.宏观审慎分析在国内ꎬ业内人士普遍认为ꎬ宏观审慎监管的初衷是防范系统性风险ꎬ评估金融体系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整体ꎮ在宏观审慎监管层面ꎬ通过数据收集㊁定性和定量分析㊁预警㊁宏观压力测试以及最终的跟踪和评估ꎬ建立和修正了金融体系中跨行业㊁跨市场的金融风险ꎮ2.宏观审慎监管对于调控政策ꎬ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政策工具ꎮ宏观审慎监管已被巴塞尔委员会纳入«巴塞尔协议Ⅲ»ꎮ协议明确指出ꎬ应对系统性风险需要各国监管部门加强监管ꎬ政策工具应充分利用系统价值㊁逆周期资本㊁追加资本等宏观审慎监管机制ꎬ因此ꎬ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ꎮ3.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是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和互补的ꎬ以促进金融稳定和增长ꎮ宏观审慎策略并不总是维护金融稳定和遏制系统性风险的政策ꎮ我们不仅需要审慎监管ꎬ还需要健全的货币和财政政策㊁强劲的宏观经济环境㊁健全的金融机构㊁健全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危机管理进程ꎬ以维持金融环境稳定ꎬ规避系统性风险ꎮ因此ꎬ宏观审慎政策只是维护金融稳定的行政安排和政策ꎮ二㊁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一)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政策缺乏远见和缓解措施当今的银行业金融监管实行顺周期的金融监管ꎬ包括资本监管㊁信用违约㊁存款准备金等监管措施ꎮ目前ꎬ银行业资本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ꎬ由于银行业的资本和风险资本相互适应㊁相互协调ꎬ银行业通常采取限制信贷供应的办法ꎬ通过降低成本来满足宏观资本监管的预期和条件ꎮ因此ꎬ它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可获得的社会信贷减少ꎬ而且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ꎮ在银行内部ꎬ系统性风险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是顺周期的ꎬ那么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ꎬ就会导致经济收缩ꎮ(二)银行业宏观管理主体运作效率低下目前国内的金融业监管主体是 一行一委两会 ꎬ但是监管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ꎬ会由于缺乏沟通而引起监管缺位ꎮ具体来说ꎬ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ꎬ权责不对应造成政策难以上行下效ꎮ在我国目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与下达政策ꎬ而各地央行的分行承担推行的责任ꎮ当分支行处理风险时ꎬ还需要层层上报得到总行的批准ꎬ这就会导致错过最佳的处置时机ꎬ影响政策实施效果ꎬ政策制定的初衷无法实现ꎮ其次ꎬ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ꎬ单独监管会造成监管盲点ꎮ目前ꎬ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将有利于监管专业化和趋同ꎬ并将实现分块监管ꎮ随着中国人民银行㊁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出现交叉ꎬ比如多重监管或行政真空ꎮ最后ꎬ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缺失ꎮ目前ꎬ一些金融机构并不重视内部监管ꎬ取代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的央行负责监管ꎮ这将导致央行大量使用监管资本ꎬ并逐渐缺乏自我监管ꎮ(三)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事后监管需要加强为了保证监管的公信力和准确性ꎬ对宏观金融风险的事后监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ꎮ当前ꎬ我国的事后风险监管机制亟待加强ꎬ特别是存在以下问题:首先ꎬ从行政角度看ꎬ事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存在制度性缺失ꎮ目前ꎬ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ꎬ缺乏可接受的科学有效的风险等级和类型划分管理方法ꎮ其次ꎬ从监管技术的角度看ꎬ我国对事后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和专业性有待提高ꎮ目前没有定期㊁完整的系统性事后风险评估审计ꎬ风险监督只停留在账户查询和凭证审计上ꎬ监督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ꎬ监督效果较差ꎮ251金融观察Һ㊀三㊁加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政策措施在 十三五 规划中ꎬ中国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结构的发展标准ꎬ要求建立符合当前金融环境的监管框架ꎮ通过财政政策㊁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ꎬ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格局ꎬ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ꎬ关注由于监管不慎所产生的风险积累ꎮ因此ꎬ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加强前瞻性预期管理中国金融监管最关键的目标是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ꎬ优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液的流动性支持和财富增值效应ꎮ如何加强我国的预警能力ꎬ是新兴发展中大国高效预警体系的重要任务ꎮ开展短期㊁中期和长期风险预警ꎬ监管要与金融业务的监管指标相配套ꎮ因此ꎬ需要加强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及时监管ꎮ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严重程度ꎬ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确定相应的应对机制ꎬ并依法采取措施ꎬ增加信息报送频率ꎬ督促自查ꎬ要求充实风险管理力量ꎬ做好风险提示和通报ꎬ开展监管谈话㊁责令其暂停部分业务㊁限制其自有资金运用的规模和方式㊁责令其停止新设分支机构等监管措施ꎮ(二)夯实监管力度ꎬ促进银行业主动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首先ꎬ在风险转移过程中ꎬ国家应及时对系统性风险过大的银行进行分类ꎬ然后对风险溢出银行进行差别化管理ꎬ并在风险发生前㊁发生时和发生后采取系统的三级监管措施ꎬ进一步减少和遏制银行业产生系统性风险ꎮ二是从银行业自身来说ꎬ要加强自身建设ꎬ保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严格遵守现行体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原则ꎬ增强风险承受能力ꎬ以减轻自身市场管理过程中极端负面外部冲击的影响ꎮ与此同时ꎬ商业银行应加强在受到外界影响之前对威胁的评估能力ꎬ提前制定风险管理步骤ꎬ建立银行业分业经营程序ꎬ以规避和化解各种系统性风险ꎬ遏制其进一步蔓延ꎮ(三)银行业金融监管要从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要不断加强与对外开放程度相适应的监管流程和方式ꎬ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有序ꎮ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还包括金融监管从非审慎的数量约束向审慎的一致性方案的转变ꎮ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ꎬ必须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ꎮ与此同时ꎬ相关审慎监管可能会进一步加强ꎮ因此要结合我国实际ꎬ借鉴国外成熟的监管经验ꎬ弥补监管框架的不足ꎬ加强资本监管㊁行为监管和实际监管ꎬ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准入程度相一致ꎮ四㊁结语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 心脏 ꎬ要不断防范和化解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ꎬ做到经济的安全增长ꎬ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ꎮ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ꎬ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往来更加密切ꎬ银行间动态交易的系统性风险也会越来越大ꎮ因此ꎬ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银行业自身都要利用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ꎬ提升对系统性风险管控的意识ꎬ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ꎬ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ꎮ参考文献:[1]高倩倩ꎬ范宏.中国银行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运筹与管理ꎬ2020ꎬ29(3):158-168.[2]黄邦根ꎬ夏鸣ꎬ张梦婷.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效果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ꎬ2020ꎬ41(2):203-208. [3]侯璐.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银行业系统风险防控对策研究[J].经济师ꎬ2020(5):109-110.[4]何东.如何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J].新金融评论ꎬ2020(1):96-107.[5]李婧.金融稳定视角下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制度研究[J].国际经济法学刊ꎬ2020(3):114-127. [6]赵梓盈.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简述[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ꎬ2020(4):166ꎬ158.[7]钟震.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ꎬ2012(7):49-55.[8]薛怀秀.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防范研究[J].市场周刊ꎬ2019(8):95-96.(上接第150页)的新领域新场景ꎬ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刺激更多金融领域的创新变革ꎮ(二)创新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㊁模式以及金融理论ꎬ极大地刺激了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ꎬ使得金融研究在挑战中发展ꎮ基于移动设备的广泛运用ꎬ大量行为数据由此产生ꎬ改善了以往无法获得数据的局面ꎬ通过建立模型等方式让以往难以预测的金融现象变得可以检测ꎮ相比于传统金融而言ꎬ行为金融科学性更强ꎬ其科学性在于意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ꎬ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是极易做出 非理性 行为的实际人ꎬ人的各项金融活动始终影响着市场ꎮ在新金融科技的风口下ꎬ行为金融学也应不断创新以此适应金融市场变化ꎮ参考文献:[1]魏谙书.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及相关建议[J].管理现代化ꎬ2019ꎬ39(5):1-3.[2]王靖一ꎬ黄益平.金融科技媒体情绪的刻画与对网贷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ꎬ2018ꎬ17(4):1623-1650. [3]PETERSEꎬSLOVICP.Thespringsofaction:affectiveandanalyticalinformationprocessinginchoice[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ꎬ2000ꎬ26:1465-1475. [4]林树ꎬ俞乔.有限理性㊁动物精神及市场崩溃:对情绪波动与交易行为的实验研究[J].经济研究ꎬ2010ꎬ45(8):115-127. [5]张文勇.行为金融学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应用前景[J].焦作大学学报ꎬ2015ꎬ29(2):97-100.[6]王媛媛.保险科技如何重塑保险业发展[J/OL].金融经济学研究ꎬ2019(6):29-41[2020-02-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696.f.20200110.1107.006.html. [7]徐渊.金融科技重塑下的保险业与运营商的机遇[J].中国电信业ꎬ2018(12):78-80.[8]冯瑞琳.大数据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ꎬ2019ꎬ40(30):120-121.[9]周治富.互联网金融的内生成长㊁基本模式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南方金融ꎬ2017(6):17-26.351。

基于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评述

基于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评述

基于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评述曹麟;林德斯【摘要】宏观压力测试指极端但是可能宏观冲击下金融机构所面临风险的测量,作为宏观审慎分析的重要工具,日益被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所重视。

CreditPorffolioView模型作为商用信用风险模型被银行业广泛的用于信用风险评估.为了满足宏观审慎分析的需要.且该模型建模过程直接与宏观经济因子联系.故逐渐被各国央行的研究人员用于宏观压力测试.同时原始模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首先介绍了宏观压力测试的一般流程.对基于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中的压力情景生成模型、信用风险传导模型进行深入解析.最后对我国目前进行的宏观压力测试研究给出建议。

【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CreditPortfolioView;宏观压力测试;信用风险模型;宏观审慎管理;压力情景生成模型;信用风险传导模型【作者】曹麟;林德斯【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2一、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08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仅为6.8%,导致全年经济增长回落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银行业总体信用风险也随之增大,历史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虽然比2007年下降了0.45个百分点,但其正常类贷款迁徙率由2007年的3.5%升至2008年的4.6%;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虽然比2007年下降了0.45个百分点,但其正常类贷款迁徙率由2007年的2.62%升至2008年的3.65%。

此外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深发展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亦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升。

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确实随着经济周期波动。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性研究在金融领域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信用风险指的是当一方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对另一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而市场风险则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投资损失。

本文旨在探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首先,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的整体状况会对各个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产生影响。

当金融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投资者普遍出现信任危机,导致资金流出和信贷紧缩。

这种情况下,企业等债务人的违约风险大幅增加,信用风险得以显现。

与此同时,市场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剧,投资者面临的投资损失风险增大。

其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相互影响。

当市场风险加剧时,例如金融危机爆发时,信用风险也会得到放大。

这是因为在市场动荡的环境下,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造成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增加。

同时,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更加谨慎地对待信用。

反过来,信用风险的增大也会进一步加剧市场风险。

当企业信用状况恶化,违约概率增加时,投资者会纷纷撤离,市场下跌压力增大。

此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共同来源。

例如,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是导致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上升的重要原因。

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经营困难,违约风险增加,从而引发信用风险。

同时,市场风险也会因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而加剧。

另外,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机构的违约潮和信贷紧缩使得信用和市场风险相互作用,形成了严重的局面。

总结起来,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它们既有着相互影响,又有着共同来源。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理解和控制好这两种风险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控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此外,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可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宏观作用理论研究一、引言证券化(securitization),这个可以将非流动资产转化为流动资产的新产品,在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6年,全美一共有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化(Keys et al., 2008)。

这种金融创新因具有风险分担和银行资本成本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倡导。

然而,就在2005-2007年期间,美国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市场的违约率就上升了50%,引起了全球的对于证券化新的评论(Stiglitz,2007)。

对于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的竞争等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金融系统中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产品的使用(其中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证券化就是这些工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还包括CDS、CDOs等用来进行信用风险转移的信用衍生品。

传统理论认为,金融机构面对的风险主要有5种: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通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为了预防、规避、转移这些风险,就有了金融衍生品的产生。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0年,当时的衍生工具为金融机构有效转移利率、价格和汇率风险,并加强了基础资产的流动性。

然而,信用风险转移的工具却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在相关的文献中,大多肯定了信用风险转移(credit risk transfer, CRT)市场的发展能对市场参与者带来收益(尤其是多样化收益),有助于整个金融环境的发展,但也都提到其可能成为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因素。

鉴于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产生的各种作用及影响,笔者将从“宏观层面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作用及影响”角度出发,对相关文献加以综述分析,为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发展提供参考,并提供实践发展方向。

学术界关于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宏观作用及影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对可贷资金量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对金融系统稳定及社会效益的影响。

因此,文章将按由低到高、从局部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先从宏观作用层次较低、属于局部具体问题的可贷资金量与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作用进行分析,再从宏观作用层次较高、考虑全体市场、系统与社会效益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作用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价。

二、对可贷资金量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宏观作用首先影响到的是货币资金方面。

CRT对于可贷资金量有正面影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解释:一是因为CRT市场的出现使得像保险公司这种原本不可以发放贷款的机构加入到信贷市场中,增加了信贷市场中贷方的数量;二是银行可以通过信用风险转移市场更容易地将风险转移出去和满足资本金监管要求,贷款意愿从而增强。

可贷资金量的变化会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

对于可贷资金量的影响,Cebenoyanz and Strahan(2001)利用美国1988-1993年间的数据检验了贷款销售对银行发放贷款和承担风险的影响。

贷款销售活动在提高银行灵活性(持有相对较少的低收益高流动性资产)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厌恶程度,结论是那些通过买卖贷款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可以以较少的资本金发放更多的贷款。

此外,Loutskina(2005)发现证券化使得银行获得了额外的资金来源,银行对于资金成本的动荡更为不敏感。

同时,证券化削弱了货币政策与银行放贷行为的关联,并使得银行可以将非流动贷款转变为流动资金,从而引致银行减少流动证券的持有而增加了贷款组合发放。

但是,Morrison(2005)在分析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他构建了一个公司融资模型,假定借款企业通过获得银行贷款,进而依靠“银行认证”(bank certification)效应在债券市场上融资。

结果发现,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弱化了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监督动机和活动,相应的“银行认证”效应也就弱化了,这对于借款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的融资有负面影响。

所以,CRT 市场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不同CRT工具的特征和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对于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Estrella(2002)利用美国1980-2000年期间的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和1987-2000年期间的担保抵押贷款证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CMO)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抵押贷款贷款证券化降低了货币政策操作对实际产出的影响程度。

他对此的解释是,在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模型中,货币政策是通过改变整个社会的信贷供应量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而抵押贷款证券化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弱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可贷资金量的影响,也就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还有学者从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进行了差异分析。

Stanton(1998)和Minton et al(1997)的研究表明,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和工业企业证券化活动增多,抵押证券化却趋于下降。

然而,Bikker and Hu(2002)利用1979-1999年间OECD国家中的26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扩张时期,贷款数量和银行利润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贷款数量和银行利润都减少。

Stanton(2002)指出,不能认为所有的证券化活动对实际产出的影响都和抵押证券化相同。

所以,抵押证券化对于可贷资金量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证券化活动。

Stanton 在分析企业投资不足问题时还发现,随着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银行贷款行为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会变得更为平和。

虽然关于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对可贷资金量和货币政策操作的相关研究数量不少,但是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经济扩张时期信用风险转移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对于经济萧条期的研究很少。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经济大范围衰退的前提下,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影响又是如何,该如何对待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这一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局限于简单的介绍,没有深入分析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在萧条时期是如何对可贷资金量和货币政策操作产生影响的。

三、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宏观作用不仅影响到了可贷资金量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伴随着新的复杂金融产品被银行普及,对监管也提出新要求。

对于被用来制作合成CDOs的现金CDOs以及其他信用衍生品等新的CRT工具,已经引起了全球银行系统监管机构的注意。

银行的显著特点就是,负债(如存款)可以在任何时候被提取,而多数的资产则不易于销售变现(如公司贷款)。

这种情况使得即使是有好的偿还能力的银行也要面临储户信心问题的冲击。

持续的、足够的偿还能力是应对这种问题的一个渠道。

然而,由于存款保险固定比率系统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存款银行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

在完全信息环境下,市场规律会使有着更高风险行为的银行给予股东更高的回报率(Rochet,1992)。

但是,一些小的存款者很难对银行进行监督,它们之间存在着信息流通障碍。

同时,一些全额的存款保险(即存款小于或等于保险金额,在中国还没有)会使得存款者没有动力去监督银行。

资本充足率要求被认为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

银行被要求保持一定比例的资本,以维持足够的偿还能力,稳定存款者的信心。

巴塞尔协议的制定也正是为此目的。

而为了增加资本充足率,证券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银行可以利用证券化进行资本套利,这可以帮助它们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然而,证券化使得高风险权重的资产显得更有吸引力(Georges and Tarek,2003)。

Georges and Tarek(2003)研究了加拿大商业银行的资本行为,认为证券化活动对银行风险大小有正的影响,而对资本充足率有负向的影响。

证券化使银行有机会提高监管资本率,而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体经济风险的增加。

因此,资本充足率不能代表银行真实财务状况,不再适合反映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

换言之,当前的监管鼓励银行将低风险资产证券化,而银行常常是将较高风险的资产证券化,这种背离要求随着证券化的出现而制定新的监管标准。

此外,Wagner and Marsh(2005)明确提出了CRT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监管问题。

CRT工具和所有的金融创新一样,是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管制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结果。

它使得金融风险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分散和转移,也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后会迅速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从而威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及相应的监管措施的深入了解是引入CRT市场的前提。

Zimmermann(2007)通过对于当前几个关于CRT的论点进行讨论,对CRT市场的流动性提供方式进行分析,他认为金融监管的重点应该在于整个金融系统结构,而不是个体机构,整个市场的稳定是一个创建有信息来源市场和适当基本结构的过程。

同时,Zimmermann(2007)还认为,CRT的一个贡献就是通过将风险转移给风险承担能力好的对象以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其前提条件是信息的充分透明。

因此,他建议监管层应该致力于提高整个系统的透明度,将所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放在一个统一的概念平台上来加以分析。

上述大部分研究都认为CRT市场的发展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挑战,并且提出理论建议。

但是,如何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甚少。

四、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同的信用风险转移产品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新的CRT工具的出现不但会影响到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会影响到已有的CRT市场。

CRT市场的出现增加了分散信用风险的手段,CRT工具的价格信息对于提高信贷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都有着正面影响,从而促进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信贷市场的影响。

Cebenoyan and Strahan(2001)指出,贷款销售可以起到提高银行灵活性(持有相对较少的低收益高流动性资产)的作用。

而且,通过信用风险转移交易,商业银行只需要支付相应的信用保护费用就可以把部分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这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4年6月正式发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已将信用衍生产品作为风险缓释工具之一,并规定:如果信用衍生产品是直接、明确、不可撤销以及无条件的,而且银行能够满足关于风险管理程序方面的某些最低操作要求,监管当局即可允许银行在计算其法定资本金时考虑其信用保护作用,这显然会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灵活性。

Duffee and Zhou(2001)研究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贷款销售市场的影响。

信用衍生产品和贷款销售的区别之一是贷款销售(无回购)将整个贷款期限内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而信用衍生产品可以提供期限短于贷款期限的风险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