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含义

合集下载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篇一」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

2、两汉时期——察举制: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 要,两汉时期推行察举和征召两种选官制度。其中察举是选拔 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汉武帝开创这种制度时,选官主要依据 才能、品德(孝廉)
(1)推行的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选拔的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
科举制废除原因: 西方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中国社会经历着全面的社会转型,封建 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 全面发展; 维护清朝腐朽统治的需要; 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一致要 求
(4)对科举制的评价 从隋开始,科举制成为以后一千多年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作为
一种以考试入仕为官的选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任用占主导 地位,至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则逐渐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 a、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性质)。 b、削弱了士族势力,使选官的权利收归中央,起到抑制门阀士族 的作用;改变了秦汉以来的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 史的一大进步。 c、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大批门第不高的庶 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了政权; 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d、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e、它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 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 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f、它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g.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 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h.对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和我国的高考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 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 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 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 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1,素质的概念(1)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

狭义的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

(2)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广义的素质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广义的素质的概念,表现了整个人的客观现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状态(即发展潜能),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注意:素质测评中的素质的概念是广义的素质概念.各学科对素质概念的解释的共同看法: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2、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人员素质测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对被测评者的思想品格、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能等多种素质进行测量,并作出量或质的判断和评价的一种过程。

广义上,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

狭义上,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经验的一种评价活动.如,智力测验,气质测评,品德测验,人格测验等。

3,察举制度含义:在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先秦乡里举荐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

途径和方法:常科、特科、岁举4,九品中正制度含义: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官制度,包括中正九品制(对现职官员进行品评)和九品官制(对官吏候补人员进行品评)两大部分。

5,科举制度含义:是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南北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常常采用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学制度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请解释“夏商周”时期的含义。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 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

3. 请解释“科举制度”的含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4. 请解释“四大发明”的含义。

答案: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请解释“三国演义”的含义。

答案:《三国演义》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二、填空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2.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孔子3.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孟子、荀子4.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最早用于______。

答案:军事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B4. 以下哪个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答案:D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A、B、C、D4. 以下哪些发明属于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E. 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E. 清朝答案:B、C、D、E五、判断题1.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科举制度的含义

科举制度的含义

科举制度的含义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

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科举二字,起初是有分科举人之意,也可解释为设科举人或按科举人、以科举人。

科举一词由科和举两个早已出现的各有独立含义的字组成,将此二字连用,是在设科和举人数百年之后才实现的。

但在王安石取消明经诸科只保留一门进士科后,此科字一般便专指进士科了,而且使用科举二字的情况明显增多起来。

考试是科举制的核心和精髓,是科举制的本质特征,或者说科举制的实质就是考试。

有关科举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定和读书备考、出身授官等都是围绕考试这个核心进行的。

(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科举制首先是分科目,其次是许举子投牒自举,再次是公同考试(统一考试)。

不少人主张以进士科创置为科举制之始及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标准,不符合隋唐科举取士的历史实际,不宜作为界定创立时期科举制的依据。

而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以后,科举取士以进士科为主,兼有制科,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完全符合历史实际,是正确的。

特别是在明清,所谓科举,几乎成了举用进士的别名。

然而,仅以分科目、投牒自举、公同考试三条标准,又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的选举制度)科举制的内涵与特征。

笔者以为,科举制所以能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而不废,首先,取士大权掌握在中央,有利于君主集权,不像察举制由地方与中央分权。

汉代科目荐举取士之权多半在郡国。

正因为地方官吏掌握了关键的贡士之权,其执行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朝廷官僚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到了东汉,察举就成了地方官舞弊的工具,日趋腐败,/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

选士权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有利于地方势力的强大,这势必会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于是,就有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之改革。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派官员到各地担任中正,专门负责察举一地的贤良。

这一举措也表明中央希望借此控制选士权的愿望。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试论科举制的世界影响与现世意义08历史刘雅婧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其以考试为表现形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的对外传播,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到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其持续1300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还有着许多遗存,更有着重要的现世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关键词:科举;世界影响;现实意义一、何谓科举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1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个广义科举和狭义科举的问题。

(一)、广义的科举广义上的科举可以始于汉代。

在往上追溯,则可以推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用史料来说明事实。

1、周代的乡举里选认为周代的乡举里选是科举制度的源头的说法取自《大明会典》卷78《学校》:“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

”2确实,从《周礼》、《礼记》所记载的一些史料来看,西周时似乎已有一套相当完整的选举人才办法。

其中对此记载最为详细的是《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观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礼记·王制》这段话说的正是从乡学经过考试选拔俊秀之士如国学深造,毕业后任与官职的做法。

而说乡举里选是中国科举制的最早的源头,则更是因为这段话的记载正是隋代设立进士科的古本依据。

2、汉代察举所谓察举,即考察人才之后予以荐举任官的意思,因此又称荐举。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初始形态。

3汉代察举制之中有着许多的名目。

(1)贤良方正:真正具有考试性质的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于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发生日食,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高三历史等级考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 2017

高三历史等级考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 2017
——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 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 过,莫不溃散。
——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 (1)“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是在怎样形势下出台的?(4分)
宋代文官体制;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武将屡屡篡夺皇位的现象 或者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为避免“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
3、明成祖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 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职责:
人数不等,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实质: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 其事,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宰相不可同日而 语。
1、秦朝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 丞相,是百官之长,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
弊: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 实学。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隋唐建立时,是一种优越的 选官用人制度。
消极影响——明清时,八股取士,钳制思 想,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清末,科举 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 人才的成长。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地区长期实行过科举制: 古代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 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元史·百官志七》
重赋根大税据民征上政收述事制材务度料需;,呈军概报政括要中元务书代需省行呈,省没报制枢有度密来的院自形,中成没央过有的程来诏。自旨中,央不的能诏更旨改, 也结不合能所调学动知军识队,;请行从省行官省员权要力定运期行觐的见角皇度帝说,明向元皇代帝行述省职制;中 央度以是监如察何机加构强进中行央监集督权;的采。取省官互迁。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特征:唯有君主,非宗即祖,并不唯一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如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贤良文学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才能,茂才则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才艺。

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文学成为士人必修的科目。

其次,科举制度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影响,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功名利禄,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文学人才,如唐代的王之涣、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它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考试舞弊、选拔不公等问题。

目录(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有关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

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摘 要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官吏选拔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什么人来做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式来做官,换言之,它要解决的是官吏的入口问题。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是由统治者来选择统治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即还是通过少数来选择少数,但它又是被相当程度地客观化和制度化了的,不以个人的意志和为转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择。

选官制度采取什么样的选择标准,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分层的确立以及个人地位的变迁意义重大。

 在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的招贤制、秦代的军功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等不同样式的选官制度,但每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察举制时代主导方式为察举,其它方式有任子、军功、辟除、荐举、征召、太学生、吏道等;科举制时代,主导方式为科举,其它方式有荐举、补荫、吏道等。

 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到科举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基本趋向:选举权力集权化和专制化,选举对象庶民化和自主化,选举标准及方法客观化、公平化和简易化,选士制度与选官制度的职能专门化,选举运作机制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产生条件及结构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做一分析。

 关键词: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制度 Abstract Official election system is in sync with the national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Government in the selection sy 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who is suitable for an official, by what channels and what approaches to elect officials, in other words, it has to settle the issue of the entrance officials.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s selected by the rulers to choose rulers, or through a few select minorities, but it is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objective, and not to individuals and the will to move, is a top choice. Official election system to what kind of selection criteri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 status changes of great significance.Ancient Chinese official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and, once there has been slave society, generations-old order system, the pre-Qin period Career system, the military merit system of the Qin Dynasty, the reviewer cited the Han Dynasty period of th 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uch as different forms of election system. However, each time the system is not the only elected official, but a wide variety of, for example, monitor system give way to detect lead times cited, there are other ways Zi-Ren, military exploit, dispel, recommend, recruitment, old students, officials Road; era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dominant approach to civil service exams, there are other ways Jianju, fill Yam, officials Road.But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a real sense integrity of the election system is the official system of the reviewer from the Han Ju system started, " Reviewer cited official -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lection of the main line of official developmen t system, the election system from the reviewer cited official to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howing several basic trends as follows: Election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autocracy, and the election of independent object of the common people, electoral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objective, fair and simple, with the election system and election system of the registry of specialized functions, the ele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more tighter.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officials in Chinese history based on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quote system,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officials on th e history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and do an analysis.keywords:reviewer cited official;jiupinzhongzheng system;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official election system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 毕业论文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  毕业论文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摘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出对公平、公开与公正精神的追求,堪称用人制度的伟大革命,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我国现阶段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中国;社会;影响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文官考试制度,同是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

以至于有西方学着将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不仅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

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关于科举制度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三要素”说。

如1934年,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中说:“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

共同竞争,试后有人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

”[1]第二种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

如1989年,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2]第三种是“广义狭义”说。

刘海峰在《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等文中说:“科举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3]第四种是“分科举人说”。

该说法是较为传统的说法。

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之义。

”[4]上面的四种定义是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首先,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人可以自由报取考,不分门户高低贵贱。

所以,科举的定义应该是:“科举制度是由朝廷开设考试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概念

科举制度概念

科举制度概念(一)科举制度的内涵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兴起的朝代,在隋朝建立后,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中央集权增强的目的。

该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选拔,并取消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权力集中在中央,历次选拔均由皇帝主持,并采取分科选拔的方式进行。

进士科最早设立于隋炀帝时期,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进士,所谓“进士”,最初含义为享受爵禄,该词在《礼记·王制》当中有所记载。

分科取士在创立之初,相应制度、体系并不完善,不过这种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晋升途径,通过读书学习,参与考试,考取功名成为人上人,光宗耀祖,这也让中国封建人才选拔进入到新的阶段。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肆改革,并确立了州府试,礼部试和殿试的三级科考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其功能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拓展了人才引进渠道,让更多底层民众能够通过科考进入上层阶级。

科举制度的发展唐宋时期发挥着巨大作用,也形成了文化繁荣局面,唐诗、宋词更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4]其次,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知识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想要通过科技考试取得功名,就必须要阅读很多书籍,这对知识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书读的少,思维就会局限,就难以为治国提供科学决策。

再次,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

科举制度背景下,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各种文化体裁应运而生,如诗、词、歌、赋的发展等。

由此可见,在文化弘扬方面,科举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科举制度的利弊1.积极影响科举制度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并为普通群众提供了摆脱苦难的路径,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当然,科举是一种比较严格的选拔机制,参加科举的人员众多,而名落孙山者不计其数,甚至有些人穷其一生参与科考也没有考中,命运悲惨。

其次,科举考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对读书、知识有了更高的认识,无论是富人还是贫民,均希望子女能够好好读书求取功名。

科举制文化常识(最全)

科举制文化常识(最全)

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一.科举知识简介【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1.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

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2.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 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 取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二.身份:1.【童生/儒童】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 不论年龄大小, 皆称儒童, 习惯上称为童生。

2.【生员/序生/秀才/茂才/相公】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秀才分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不供给粮食, “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 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 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 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 表示讽刺。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 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北宋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史料 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 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 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常用的史料的种类:
(2)建立文官体制
3、评价: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解决藩镇拥兵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 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 中央和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弱积贫”的祸根。
(2)重文轻武的国策和文官制度,暂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宋初的政局,但是各级政府权 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带来了冗官冗禄的弊病,官吏众多, 使政府难以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
科举制度的发展 隋朝: 开创
唐朝:发展确立
宋代:完备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待遇。
明朝:鼎盛: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早期进一步加强 清末(1905)被废除
在考试方法上,宋朝比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
改进,在考试制度中先后创立“弥封”、“誊录” 等规则。它们的推行,防范了考官、考生徇私舞 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此,欧阳 修称赞说:“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科 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 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它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
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直沿用至清末;
17、18世纪,科举选官方式西传,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
度的借鉴。
科举制度仍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官吏选拔制度。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
(一)科举制
1、隋唐科举制
含义: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要求积极参政。

2、两宋科举制
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二)官吏考核
1、隋唐官吏考核归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

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

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
由审官官考核京官,由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三)监察机构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1、唐朝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
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古代科举的含义及起源 古代科举制的起始年份

古代科举的含义及起源 古代科举制的起始年份

古代科举的含义及起源古代科举制的起始年份>科举制的起源是每一本中国古代史或中国通史、教育史、政治制度史、法制史、文化史著作都要涉及的问题,也是科举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之一。

多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重要问题聚讼纷纭,涉及科举制起始时间的论著层出不穷。

由于对“科举”一词的理解不同,导致观点相当歧异。

笔者在《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发表了《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一文后,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也有一些学者继续提出不同看法。

本文将在解释“科举”一词的含义的基础上,辨析贡举制的性质,进一步论证为何应以进士科创立为科举制起源的标志,以及进士科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的观点。

一、“科举”释义长期延续、影响重大、复杂精细是科举制的几个特点,经过不断演进,科举制的内涵出现变迁,加上有关进士科起始的史料不完整且互有出入,因而今人在探讨科举起源问题时往往标新立异,歧义迭出。

众多研究科举制起源的论著各抒己见,步步深入,使此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一些争论往往令人扑朔迷离,因此若非细心分析,很难看出其中的门道。

不过,只要仔细辨析,问题的核心还是会日益显现出来。

明了“科举”一词含义的演变对我们认识科举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大,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复杂、具有动态变迁特征的词语,或者说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词语,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其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的“科举”与宋元时期的“科举”不一定相同,明清时期的“贡举”与唐宋时期的“贡举”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以发展变动时期或成熟完善时期的科举制度标准来看待发轫时期的科举,以宋代“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的标准来看唐代、以明清定型后的科举标准来看宋代,都可以说前代科举尚未完全具备科举制的特征。

如果只注意某一特定时期的用法,只看某一种特定的解释,就可能会出现盲人摸象、各说各话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

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创立利弊: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举制度的演变:(1)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代相比,宋朝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制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①科举制度的地位提高。

宋初废止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②扩大科举名额。

宋朝科举考试除按照常例录取正奏名之外,还增设特奏名。

特奏名是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生,又称“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

③提高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对寒门子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④确定考试时间。

宋英宗时确定了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此后成为定制。

⑤内容改革。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贴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取士。

⑥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宋太祖时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即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后又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

⑦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为了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主要内容有:a. 建立锁院制,即主考官(称知贡举,还配置“同知贡举”,即副主考官,使权力相互监督和制约)一旦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以避免请托。

b. 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

别头试最初出现于唐朝进士科考试中。

c. 采用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唐武则天首创此法,但没有形成制度。

d. 创立誊录制,即在誊录官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试卷。

誊抄后的试卷称为“朱卷”,原来的试卷称“墨卷”。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为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元朝的科举制度元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和御试(即殿试)三级。

将地方解送考试,始于元朝。

相对于其他的朝代,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民族歧视明显。

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四等人在考试科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各不相同。

②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取得了与《五经》的同等地位,成为士人和各类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③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比如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检,不许夹带违规的文字资料;考生违反考场纪律,取消考试资格;详细规定了有关官员应尽的职责等。

(3)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

它在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称为“永制”的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这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建立科举定式明朝科举制度确定每逢三年开科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包括县试、府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试、院试三级考试。

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者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者再参加由各省提学官在府、州巡回举行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取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乡试:又称乡闱、大比、秋闱、秋试等,是在省城举行的考试。

在乡试举行之前,由各省提学官主持的考试称为科试,考试成绩一、二等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称为科举生员。

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举人是一种正式的功名和资格,可经吏部铨选而授官。

乡试中榜称乙榜、乙科。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春试、春闱等。

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规定不用八股文。

殿试没有黜落者,只是确定考生的等第,结果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

殿试中式为进士,又称甲科、甲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官,二甲、三甲进士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之为“馆试”,录取者入翰林院学习。

翰林院为明朝“储才重地”,其受重视程度为前代所绝无。

②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本八股文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由此而来。

八股文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尤为危害。

③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

明朝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学做八股文,学习各种科举中式者的八股文刻本是读书人的主要功课,而经史等典籍遭到冷落。

(4)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以科举制度为“国家抡才大典”,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是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

文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主体,沿袭明制,三年一大考,士人依次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武科的目的在于选拔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实行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级考试。

翻译科始建于顺治时,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分为满洲翻译(将汉文翻译成满文)和蒙古翻译(将满文翻译成蒙古文)。

制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特殊科目,设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

其中,博学鸿词科影响最大,设于康熙时,选拔标准是“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选拔的方法是高级官员推荐和皇帝亲自考试相结合。

清朝统治者制订了缜密的科场条例,为士人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但是,清朝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积重难返。

学校受科举的影响日益加深,逐渐成为科举的备考和训练机构,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教学管理松弛,学校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日益走向衰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