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防治课件

合集下载

免疫学防治与诊断课件

免疫学防治与诊断课件
PHA刺激 48~72小时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3H-TdR掺入法)示意图
培养

PHA
3H-TdR
淋巴细胞
全 血


分层 液
过滤 测 量 放 射 性
细胞毒试验(51Cr释放法)示意图
靶细胞 51Cr
洗 涤
去除游 离的51Cr
测量上清液 效应细胞 中释放的51Cr
混合培养4-6 小时
(二)体内免疫学检测
• 酶免疫组化法: 测定组织中或细胞表面的抗原。
概念: 用荧光素(常用的有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与抗体连接成荧光抗体,再与待测标本 的抗原反应,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原抗体 复合物散发出荧光,借此对标本中的抗原作鉴 定和定位。有直接、间接及补体结合荧光法。
直接荧光法: 将荧光素直接标记抗体作标本染色。 该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但其缺点是每检测一 种抗原必须制备相应的荧光抗体。
• 是用酶(常用的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 AP) 标记的抗体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EIA将抗原抗体反 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相结合,通过酶作用于 底物后显色来判定结果。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 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 洗涤法将液相中游离成分洗除。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间 接法等。测定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疾病的治疗方法。
1、被动免疫治疗: 被动增强:抗体、细胞免疫、小分子免疫肽 间接作用:过继免疫
2、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
二、 免疫学诊断
目的: 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 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增殖病、
移 植排斥反应和肿瘤等)的诊断、疗效评估、

《植物免疫学》课件

《植物免疫学》课件
未来植物抗病毒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新技术应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和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05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与特点
抗虫性类型
根据植物对昆虫的抗性程度,可分为 抗生性、耐害性和避害性。
抗虫性特点
植物抗虫性具有多样性、持久性和协 同性等特点,能够抵御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昆虫侵害。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技术
基因克隆
通资源。
表达分析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芯片等,检测抗病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情况,了 解其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揭示抗病 的分子机制。

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应用与实践
抗虫品种选育
通过植物抗虫性研究,选育具有优良抗虫性能的 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植物抗虫性原理,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减少 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实践
将植物抗虫性研究应用于生态农业实践中,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6
植物免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总结词
阐述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信号转导 、防御基因表达和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 过程,当植物受到病原体侵染时,会触发一 系列信号转导反应,诱导防御基因的表达和 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这些物质包括抗菌蛋 白、酶类、植物激素等,它们在抵御病原体 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THANK YOU
生物信息学
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大规模基因组和蛋白 质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质。

医学免疫学全套课件ppt

医学免疫学全套课件ppt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 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 易程度。
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 分布的部位有关。
三、机体因素
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关。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间的 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都影 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决定簇; ②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 ③一般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表
位。 3.抗原结合价 能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 半抗原为单价,天然抗原为多价。
二、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实验: BSA 免疫动物 抗BSA抗体 针对BSA的效 应淋巴细胞
天然BSA 结合抗BSA的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三、异嗜性抗原(Forssman 抗原)
概念: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 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或蛋白质抗原与 人的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
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之间; 肺炎支原体与链球菌MG株之间等。
四、同种异型抗原
红细胞抗原(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白细胞抗原、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3)无MHC限制性
(4)诱导的T细胞应答是通过分泌大量 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 生与发展。
4.生物学意义 (1)毒性作用与诱导炎症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抑制
八、丝裂原(有丝分裂原)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根据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 为三个时期: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
2.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Jenner

免疫学防治 ppt课件

免疫学防治 ppt课件

ppt课件
48
ppt课件
49
二.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人工给予抗原;

诱导免疫应答:
感染; 肿瘤;
诱导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 移植排斥。
ppt课件
50
三、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疗法: 应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 细胞因子:

疫苗性质:冻干减毒活疫苗,小瓶装的疫苗为白色
至淡粉色小丸,复溶后的疫苗会随PH值的微小变化,
由浅橙色到浅红色。

接种对象:适用于 12月龄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我省
免疫程序规定18—24月龄接种一针。
ppt课件
32
8.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本品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
单层细胞,经培养后收获病毒液,加保护剂冻干制成,
• 早在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已有关于防治
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即从感染天花后的恢复期病人或症
状比较轻的病人身上,挑取水泡、脓疱和痘痂内容物并保存1个 月左右待其干燥,然后将其研磨成粉末,给健康人的鼻腔吸入
,以预防天花,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1)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为HbsAg、HbeAg阳性者。
( 2 )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及接触血液的实验人员。
ppt课件
30
6、甲肝疫苗

疫苗性质:冻干甲肝为减毒活疫苗,外观为乳酪色
疏松体,溶解后为澄清无异物的浅红色流体。

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的甲肝易感者。
ppt课件
31
7、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

医学免疫学(应用型创新规划教材)PPT课件 免疫缺陷病

医学免疫学(应用型创新规划教材)PPT课件 免疫缺陷病

四、补体缺陷病
(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neurotic edema,HAE) HAE是由C1INH基因缺陷所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1INH缺乏不 能有效抑制C1活化,引起C2裂解失控,C2a产生过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 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头可导致窒息死亡。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二)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 CVID是一种常见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又称成人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为一 组遗传方式不定、病因不明确、主要影响抗体合成的PIDD。大多数CVID是由 于T细胞功能异常不能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导致B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和发生 类别转换。
(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IV属逆转录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型。约95%的AIDS由HIV-1引起。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HIV感染免疫细胞的机制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三)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1.CD4+T细胞 HⅣ直接杀伤靶细胞;HⅣ间接杀伤靶细胞;HIV直接诱导细胞凋亡。 2.B细胞 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3.巨噬细胞 HIV 可随单核/巨噬细胞游走至全身广泛播散。
概述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 或后天损伤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AIDD) 特点:①反复、慢性、难以控制的感染;

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4—4 免疫学的应用 (课件PPT)

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4—4 免疫学的应用  (课件PPT)

网络构建
要语必备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 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 致或相近。 4.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 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顺利完成临床试验,49位受试 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受试者体内产生了针对HIV的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体
D.抗原
解析:移植的肾脏对于病人来说属于异体器官,属于抗原,病
人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破坏和排斥它,最终使它坏死,D正确。
2.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制剂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使机体对疾 病产生恰当的免疫应答,从而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注射疫苗、 抗体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增强剂以控
(1) 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 ✔ ) (2)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肝病毒衣壳蛋白并为人体接种, 这种疫苗属于减毒疫苗。( ✘ ) (3) 疫苗促使人体产生与病原体对应的记忆细胞。( ✔ ) (4) 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 )
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而注射流感疫 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1.疫苗
(1) 作用:预防病原体入侵引起的传染病。 (2) 适用对象:具有潜在患病概率的健康人。
(3) 疫苗种类
① 常规疫苗: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② 基因工程疫苗:将抗原特异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通 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疫苗。 ③ DNA(核酸)疫苗:接种的核酸疫苗在人体内表达抗原特 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灭活疫苗一般注射一针后产生免疫力不高,需要注射2~3次 或加强注射,才能产生较为满意的免疫力;减毒活疫苗在体内 的作用时间长,往往只需要接种一次,即可产生稳固的免疫力, 这类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4.4 免疫学的应用(课件)-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学(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4 免疫学的应用(课件)-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学(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人教版 生物(高中)
第4章 第4节(建议1课时) 免疫学的应用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认识疫苗的作用原理和特点,应用所
1.了解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和特点。 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说出器官移植的原理和其所面临的 2.关注生物科技前沿成果,培养自主获
问题。
取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4、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 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器官移植的原理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 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 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 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 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 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 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1、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免疫排斥问题。 2、这是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 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 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就大,就不适合移植。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 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
(1)免疫增强疗法:对免疫功能低下者。 (2)免疫抑制疗法: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 用免疫抑制剂。 (3)免疫调节: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调节免疫功能。 (4)免疫重建:将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转移给免疫缺陷 个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T细胞表面主要CD抗原
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 (1)CD2分子(E受体): LFA-2 存在外周T细胞和胸腺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能结合SRBC,,配体为CD58(LFA-3) 介导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诱导T细胞活化
(2)CD3分子: 分布于外周成熟T细胞和胸腺细胞 CD3分子由、、、、五种链组成 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初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减毒疫苗的发明(Pasteur)、抗毒素的发现(Behring)、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补体的发现(Bordet)、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期)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存在、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现代免疫学时期(60年代至今) 胸腺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T细胞亚类的发现、MHC限制性的发现、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免疫学技术的发展(杂交瘤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
二 脾脏
1 结构和细胞组成 被膜 脾实质: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B细胞(胸腺非依赖区) 红髓 脾索 脾窦 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移行区):红髓和白髓交界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2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 过滤淋巴液: 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 起到净化淋巴液, 防止病原体扩散 2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血液 毛细 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 淋巴结

免疫学防治PPT课件

免疫学防治PPT课件
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 常用制剂:卡介苗、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死疫苗和活疫苗的比较
接种途径 接种剂量
死疫苗 多采取皮下注射 较大
活疫苗 多为模拟自然感染途 径、少数经皮下注射
较小
接种次数
二次或多次
免疫效果
较差(HI)
免疫力维持时间 数月~1年
一般 只需一次 好(HI、CMI、局部 免疫)
二、免疫治疗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 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
免疫治疗的分类(P246表23-2)
(一)分子治疗 分子治疗指给机体输入分子制剂,以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例如用抗体、细胞因子以及微生物制剂等。 1、分子疫苗
合成肽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等作为肿瘤和感 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 2、抗体 1)抗毒素 2)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P247表23-3)
宿主表达目的基因产物
2)重组载体疫苗:
接种
目的基因 + 载体(减毒的病毒等)
机体
疫苗株在机体内大量增殖,表达目的基因产物
3)DNA疫苗: 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 + 细菌的质粒DNA 免疫机体 转染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表达保护性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应答
(二)人工被动免疫
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
治疗或紧急预防
(三)计划免疫 (P243 表23-1)
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分析, 有计划的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疾病。
(四)疫苗的应用
1 抗感染 2 抗肿瘤
EBV疫苗可预防鼻咽癌 3 计划生育 ---避孕疫苗(抗HCG) 4 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人工合成抗原肽特异性封闭IgE---阻止细胞脱颗粒 预防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课件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课件
需要及时抢救。
处理方法
对于一般反应,可采取热敷、 口服解热镇痛药等方法缓解症 状;对于异常反应,需立即就 医,采取抗过敏、抗休克等紧
急治疗措施。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
计划免疫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 律法规,保障计划免疫的顺利实施。
定义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特异性抗原,从而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 灭传染病的目的。
重要性
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减少疾病负 担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接种的概念与原理
概念
预防接种是指将疫苗接种到人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相 应传染病的发生。
美国疫苗接种政策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疫苗接种政策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国际先进 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印度疫苗接种政策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疫苗接种政策在满足基本接种需求方面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建议
完善预防接种制度
针对现有预防接种政策和法规 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
善和改进的建议。
提高公众对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认知
要点一
增强公众意识
要点二
建立合作机制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认知 ,提高接种率和接种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区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计划 免疫与预防接种工作。
媒体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媒体传播
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计划免 疫与预防接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等。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有关疾病的免
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
3
二、免疫学基本内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 (四)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
.
4
(一)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IS)的组成
3.耐受性
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决定基)刺激
→对特定抗原(决定基)产生特异性不应答
→免疫耐受
.
13
三、免疫学发展简史
1.经验免疫学时期(16世纪~17世纪)
* 中国医学家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 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 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 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 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 国医生 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
.
14
天花病人局部痂皮 鼻 儿童
中国古代“种人痘”
.
15
2.经典免疫学时期 ( 18-20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 了科学实验时期。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1798)
Edward Jenner (1749-1823)
.
Jenner种牛痘图
16
*减毒疫苗的发明
1879 Louis Pasteur
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 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 (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 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 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 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 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 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 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 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 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 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 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精选全文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精选全文
将PHA注射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 6-12小时后局部出现红斑硬结,24-48 小时达高峰,即为阳性反应,常用于检 测细胞免疫水平。
祝愿 同学 们前 程似 锦!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
1、包被抗体 洗
1、包被抗原 洗
2、加抗原 洗
2、加抗体 洗
3、加酶标抗体 洗
3、加酶标抗球 蛋白

4、加底物显色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4、加底物显色 ELISA间接法
免疫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
用间接荧光法 检测CD4和CD8 T细胞
CD4/CD8正常 比值为1.7-2.0左 右。
细胞免疫检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B细胞的检测
B细胞数量的检测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的检测:SmIg是 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因此是鉴定B细胞的可 靠指标。用抗SmIg抗体,借助直接免疫荧光法 或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
(2)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针对B细胞表面抗 原(CDl9、CD20、CD21、CD22等)的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对B细胞进 行鉴定和计数。
B细胞功能测定
B细胞增生试验 原理与T细胞增生试验相同; 但刺激物主要为美洲商陆(PWM)、富
含SPA的金葡菌、细菌脂多糖等。
体内免疫学检测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是将放射性核 素分析的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 合的测定技术。具有灵敏、精确、特异性高、 易规范化及自动化等优点的一种先进的免疫 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金免疫技术(金标法)

医学免疫学PPT第一章 绪论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第一章  绪论课件

免疫调节 身 维持机体平衡 稳

肿瘤发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发生
• 儿童哮喘 • 花粉过敏 • 鸡蛋过敏 •…
过敏
• 免疫缺陷
• 遗传性血管神经 性水肿
• 免疫缺陷
• 获得性免疫缺陷 综合征(AID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累及全身各系统 • 蝶形红斑
•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系统 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过程
固有免疫组成
解剖学屏障:皮肤/粘膜组织 生理学屏障:胃酸,溶菌酶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
然杀伤细胞 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等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 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 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Rowe(1965)自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内发现了IgD 石板(1966)自枯草热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IgE
1、细胞免疫的发现 2、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3、抗体生成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4、胸腺的发现 5、七十年代的重要成就还有T细胞亚类的发 现和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等
细胞转移迟发型超敏性的成功证明了细胞免疫的存在 Chase等(1942)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 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性除能产生体液免 疫外还能形成细胞免疫,证实了细胞免疫的存在 Fagraeus证明抗体是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 细胞产生的。这些成就提示免疫细胞在抗体形成和细胞介导的 免疫作用中的主导地位
炭疽杆菌疫苗
狂犬病病毒疫苗
1、抗体的发现 2、补体的发现 3、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4、免疫化学的研究 5、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6、抗体分子结构揭示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套课件298P)  ppt课件
7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8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一.微生物定义(P6)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 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9
二.微生物的特点 1.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2. 种类多、繁殖快 3. 易变异、分布广
37
郭霍
(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 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 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 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 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菌提供实验手段。
38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九章 细菌概述
3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10)
10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测量
11
结构简单:
•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 生命物质所构成
12
种类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以上, 按其分化程度、化学组成与结构分为 三大型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
繁殖快: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一、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 微米(μm) (二) 基本形态
1.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 杆菌 3. 螺形菌
40
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41
链球菌
42
葡萄球菌
43
球菌 ----四联球菌
44
球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ppt课件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ppt课件
激发或增强机体的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阻止肿瘤生长、 扩 散 和 复 发 , 称 为 肿 瘤 特 异 性 主 动 免 疫 治 疗 ( specific active immuno - therapy, SAIT)。 1.细胞性疫苗 (1)肿瘤细胞性疫苗 (2)肿瘤抗原肽或基因修饰的APC疫苗 2.分子疫苗 3.基因疫苗
2. 肿瘤细胞的“漏逸” 肿瘤生长早期,体内仅出现少量肿瘤细胞,机体免疫系统未
能对其识别并产生应答。一旦肿瘤迅速生长并形成瘤细胞集团 后,肿瘤抗原的编码基因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干扰或逃避机1体8
3. MHC分子表达异常 某些肿瘤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
导致抗原递呈功能障碍,影响肿瘤特异性CTL活化和抗肿 瘤效应。
对于多数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起主要作用; 对于免疫原性较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肿瘤,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1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1. 体液免疫应答
1) 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IgM、IgG1和IgG3与肿瘤抗原结合 成IC,活化补体攻击并溶解肿瘤。
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吞噬细胞、 NK、PMN等依靠ADCC效应杀伤肿瘤瘤细胞 。
30
31
32
A patient with round cell sarcoma of the jaw and abdominal metastases seen by Coley in 1899. a | Photograph after 63 injections with Coley's toxins; tumour had diminished to about half its original size. b | Photograph after further treatment with Coley's toxins. In his 1910 lecture at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Coley reported that the patient was still alive and well. Image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Ref. 17 © (1910)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毒素、细菌毒素
* mAb多为鼠源性单抗,对机体可能引起超敏反 应
(三)细胞因子
1、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 重组细胞因子已用于肿瘤、感染、造血
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e.g :
2、有效: 接种后能在大多数人中引起保护性免疫
能同时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且维 持时间长。
3、实用:
可接受性,提高接种覆盖 率;简化接种程序(口服/多价疫 苗);副作用小,易于保存等
五、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疫 活疫苗:效果优于死疫苗
苗 研
亚单位疫苗:提取有效免疫原,除
制 的
去与保护性免疫无关的成分,
用途或特点
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移植排斥、AID、超敏反应病、炎症的治疗 人为提供免疫原性制剂,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免疫力 人为提供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直接发挥免疫效应 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所用制剂具有抗原特异性 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所用制剂无抗原特异性
*按所用制剂分为分子治疗、细胞治疗、生物应答调节剂与 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一、概述 (一)概念
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 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 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治疗方案。
(二)分类
*传统的免疫治疗分为免疫增强/免疫抑制疗法、主动免 疫/被动免疫疗法、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疗法等
名称
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 主动免疫治疗 被动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1、概念: 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
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的措施。
2、特点:作用快速(主要指抗体),但 维持时间短(抗体、细胞因子半寿期短)
3、应用:治疗或紧急预防
4.常用制剂
(1)抗毒素
人工注射人的球蛋白(gamma-globulins)或免疫
动物的球蛋白。
同源Homologous
3、计划生育
HCG疫苗→诱生抗HCG抗体→切断黄体营养而终止 妊娠
ZP3疫苗→诱生抗ZP3抗体→阻止精卵结合以达避 孕目的
4、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以Th2应答为 主,联合使用虫卵疫苗和IL-12,诱导Th1应 答而抑制Th2的免疫损伤
第二节 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破伤风抗毒素 (马血清)
异源 Heterologous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1)肌注用于甲肝、丙肝、麻疹等病毒 性疾病的预防; 2)静脉注射用于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病。
(3)细胞因子制剂:IFN、G-CSF、GM-CSF、 IL-2,可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等;
(4)单抗制剂:用于导向治疗。
(疫苗、类毒素)
类型: (1)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抗:抗CD3、抗
CD4用于治疗RA、移植排斥反应。 (2)抗细胞因子的单抗:抗IL-1或抗TNF
用于治疗RA等慢性疾病。
(3)抗体靶向治疗
①抗体导向化学疗法: 加里车霉素(calicheamicin) 德尔特霉素(geldanamycin)
②放射免疫疗法:131I、125I ③免疫毒素疗法:mAb与毒素的结合物
、CK等
四、疫苗的基本要求
1、安全:
灭活疫苗为致病性强的微生物制成,灭活 必须彻底。
活疫苗的菌种要求遗传性状稳定、无返 祖、无致癌性。
血液制品需对献血员进行严格检查,确 保血液制品不含病原物质(如HIV、 HBV、HCV等),不含热原质及过敏原。
疫苗应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副作用,推崇 口服疫苗,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多价疫 苗、联合疫苗)
3、类毒素(toxiod) 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
成。
特点:其毒性消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接 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三)特点: 有效免疫力产生较慢,但维持时间长
(四)应用: 主要用于传染病的特异预防,也可用
于肿瘤等的治疗
二、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减少接种反应

方 基因工程疫苗:代替难/不能培养、

有潜在危险、常规免疫效果差
的病原体。
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六、 疫苗的应用
1、抗感染
抗感染仍是未来疫苗的首要任务。 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 胁,其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居各类 疾病之首
2、抗肿瘤
EB病毒疫苗→预防鼻咽癌 HPV疫苗→预防宫颈癌
免疫学防治课件
灭活疫苗 (二)常规疫苗类型: 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
1、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s) 用理化方法灭活,也称为死疫苗。 如: 伤寒、百日咳、霍乱、钩端螺旋体
病、流感、狂犬病、乙型脑炎疫苗等
优点: ①安全性好,无潜在致癌性,无回复突变; ②稳定,易保存,运输方便。
用于麻疹、传染性肝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患者
(3)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
主要用于抑制移植排斥反应及某些AID的治疗
*抗毒素、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为免疫动物制备的抗 体,注人体入可引起超敏反应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与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
缺点: ①可能存在回复突变,免疫缺陷者和 孕妇一般不宜接种; ②不宜长期保存。
死疫苗与活疫苗比较
区别点
制剂特点
死疫苗
死,强毒株
活疫苗
活,无毒或弱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
量较小,1次
保存有效期 免疫效果
易保存,有效期约1 年
较低,维持数月~2 年
不易保存,4℃冰箱 数周
较高,维持3~5年甚 至更长
缺点: ①免疫效果有一定局限性,不足以诱导 CTL细胞形成,不能诱导局部免疫; ②需接种多次,不良反应较重。
2、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 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
如:卡介苗、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活 疫苗
优点: ①免疫效果良好、持久,能诱导有效 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经自然途 径接种可形成黏膜局部免疫; ②只需接种1次。
分子治疗
(一)分子疫苗
合成肽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可作为 肿瘤和感染的治疗性疫苗
e.g: 人工合成肿瘤抗原多肽→诱导特异性CTL抗瘤效应 乙肝多肽疫苗→诱导抗HBV感染的免疫效应
(二)抗体
1、多克隆抗体(免疫血清) (1)抗毒素血清
用于治疗、紧急预防外毒素所致疾病
(2)人Ig制剂( e.g:胎盘/丙种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