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与归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影响人们对待男女两性 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材 教师观念 学生
大众传媒
12
归因 归因理论
Attribut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13
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最重要推断之一就是他们 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1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来源
物理线索 显著性 从行为推论出的特质 类别化
认知者迅速地、自动地把获得的信息(知觉到的个体) 看做某类信息的一部分(归入某社会类别) 进而对该个体给出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评价
2
类别化与刻板印象
关于某社会类别的概念即刻板印象
比如一提到医生,你脑海中立即产生的印象(刻板印 象) 在医院里看见穿白大褂人便认为是医生(类别化)
22
4.錯誤回饋的研究 情緒的體驗主要決定於哪些看似合理存在的原因,而 非內在的實際感覺,只要外在情緒能提供看似合理的 的名稱標示,即使是假的內在感覺也足以體驗到情緒。 5.錯誤歸因 人們會將真實的激起錯誤歸因於中性刺激所致,若用 於臨床治療,將可用於減少焦慮、恐懼、憂鬱等症狀, 然而目前成效仍不大。 6.歸因與情緒 B.Weiner(1986)認為不同的歸因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與歸因的原因向度(外在vs.內在)及可控制性有關。 7.歸因與文化 大多數不同文化的人都會問“為什麼”的問題?但不 同社會的基本歸因原則都不相同,歸因的內容也不一 定相同。
4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 式. 它使人倾向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认识和解释 有关现象 刻板印象使社会推理的过程简化、快速
5
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
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个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对我们应 对复杂世界非常具有适应作用.
刻板印象形成的两条途径
具有合理的、真实的成分,有助于简化认知过程, 为人迅速适应环境提供便利
对社会认知的消极影响
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 的认知中容易导致成见
8
性别与性别Hale Waihona Puke Baidu色
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的形成 性别刻板印象
人们对男女两性”应当”具有特定行为和特征 的相对稳固的信念.
直接接触—将某类人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 间接资料—他人介绍、大众传媒(多数情况)
6
刻板印象的维持
通常在无意识下发生 保守性
图式一般性与人们以为的特例
僵化性
接触机会少便不容易改变
对抗相反信息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
7
刻板印象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一种(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社 会认知偏差 对社会认知的积极影响
9
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当女性聚在一起的时 候,她们谈论的是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而男 性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无所不谈(通常都是 体育),除了他们的感受 “不露声色的男人”
10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分化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 等因素,共同导致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 印象
21
2.歸因與動機 從事某項工作而獲得高額報酬的人傾向使用外在歸因, 作相同工作卻獲得較少報酬的人傾向使用內在歸因, 稱為過度辯證(over-justification)。但當原先對活動的 興趣被突顯的時候,過度辯證的效果會減少。 另外,將多項有趣的活動混合在一起一段時間後,其 中一項活動的興趣可能會降低。不是所有的酬賞都會 降低內在動機,具體的酬賞比口頭酬賞更具破壞力。 3.情緒的歸因 我們對於自己情緒的知覺是決定於(1)我們所經歷生理 激起的程度及(2)我們所使用的認知名稱(乃檢視自己行 為與情境)的結果
23
歸因歷程的偏差
1.對行動者特質的過度歸因 容易對別人的行為作特質的解釋, 即基本歸因謬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2.行動者與觀察者 当我们观察他人行为时,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 但是对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倾向于用情境因素作为解释
24
3.虚假一致
認知捷徑 人的動機與需求
25
歸因的個別差異
1.控制所在:一個人對於自己成功失敗或其他經驗的固定解釋 方式。 2.歸因形式:認為負面事件是內在、穩定與普遍的因素造成的 悲觀解釋形式,與憂鬱有關 3.重視內在控制是一種文化現象。
26
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典型的,而誇大自己 的意見和行為與別人的相似程度,稱虚假一致(false consensus) 另外當被要求列出自己最好的能力,並評估別人的 在這能力上多好時,會低估同儕的能力,稱虚假的 獨特性(false uniqueness)。
4.自利的歸因偏差 人容易將自己團體的正向行為與外在團體的負 向行為作內在歸因,反之亦然。 偏差的來源
16
歸因的基本原則
Heider(1958)的朴素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中指出人有兩種強烈動機: 有條理的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
为了实现理解和控制,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 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以使人们有预见 性,并指引自己的行为
归因的概念:
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 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 过程。
17
行为原因的结构
行为原因的维度(dimensions): 1)原因的所在 (locus of causality) 將行為歸因於內在狀態(態度、人格特質、能力、情 緒) 或外在力量(社會情境、他人壓力、天氣等) 2)穩定性(stability) 該原因(內或外在)是否具備永久的特徵 3)可控制性(control ability) 該原因是否在自己可控制範圍之內
什么使得一个人在聚会上很害羞而另一个人却非 常好交际 什么促使一对看来很亲密的恋人分手?
14
15
何時作歸因? 發生了意料之外或不尋常的事情之時會問為什麼。 負面痛苦與不愉快的事件也會讓人想要探尋原因。 對於很重要的事情不確定時,原因的解釋也很重要。 歸因為什麼重要? 1.歸因(attribution)有助於人預測與控制環境 2.歸因決定我們的感覺、態度與行為 3.對於過去事件的歸因會影響我們對未來的預期: 內在歸因可增加對成功的預期
18
如何做歸因
Harold Kelley(1967)提出共變模式 共變模式(covariation model)認 共變模式 為人常常會尋求某個原因與結果之間在許多不同狀況 下的聯結關係,人做歸因會使用三種訊息:(1)刺激對 象(stimulus object) (2)行為者(actor) (3)情境(context), 他們會檢查相同的結果是否會在不同的對象、行為者 或情境出現。 1)區別性(distinctiveness)行为是否特别? 此人只有在對這個刺激對象才有這樣的行為嗎? 2)一致度(consensus) 該情境中的其他人也有同樣的行為嗎? 3)一贯性(consistency)行为是否连续? 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對於同一刺激是否會產生相同 反應? 除了某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看似合理的原因存在時,原來 原因所佔的份量將大打折扣,稱為折扣原理 折扣原理。 折扣原理
20
對自己的歸因
我們對自己行為歸因的方式與對他人歸因的方式很類似, 這方面的研究取向產生了許多有關態度、動機與情緒 的自我知覺研究。 1.態度 心理學家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人是經由內省與在意識中 檢視各種認知與感覺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態度。Bem (1967) 則認為我們藉由觀察自己的外顯行為來推論自 己的態度。當我們觀察到自己的行為是發生在沒有強 例外在力量的情境裡,我們會認為這是我們真正的態 度。
刻板印象是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 而固定的看法
3
刻板印象-事例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 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 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 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 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
19
對他人的歸因
我們常會對他人的行為作情境(situational or external attribution)或特質(dispositional or internal attribution) 歸因。對等推論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解释了我们如何判断他人的行为是由于个人特质还是 由暂时性的情境影响而产生。 依照Jones及Davis(1965)的說法,我們會使用數種線索 來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反應其基本特質: 1)社會赞许性 2)自由選擇or情境强迫 3)社會角色 4)對某人真正特質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