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第45题(选做题)专练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清圣祖实录》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世宗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清高宗实录》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29.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3.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4.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材料中的“”处应为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6.“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广东茂名一模)《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先秦时期节气观念发展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
先秦时期节气观念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是“源于”,排除B项;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制约农业经营活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诸子百家不一定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D项。
2.(2019·广东二模)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
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发展B.儒家影响的扩大C.贵族政治的衰落D.宗法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为成王之臣,先秦与西汉以来史料对周公称呼从王到公的变化,反映出西汉以来,史书记载注重君臣称呼之别,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周公称呼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影响下,注重君臣之别,体现不出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3.(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答案B解析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庶人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故选B项。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小题提速练:3Word版含解析
小题提速练(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被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
这说明周初()A •被分封地都沿用夏商的旧制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D [材料虽然涉及商政和夏政,但是重点在对商政和夏政的解释,不仅仅是沿用夏商的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最终目的是“以藩屏周”,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各地的管理力度加强或减弱,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被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其强调的是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 项正确。
]2•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A •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B [花楼机的出现是在明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可知,当时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是否为贵族所享用,重点是突出纺织品能否卖出去,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
]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A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树立皇帝的权威并不是主要动机,故B项错误;两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故C项错误;繁荣学术文化也不是二者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 .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 .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 .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 .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 .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 ) 年限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 15年 15— 20年 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训练40题.doc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训练40题(历史部分)1、商朝在中央设置的执掌军权的官职是()A、相B、祝C、史D、师2、西周分封的主体是()A、贵族B、功臣C、同姓亲族D、异姓贵族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这体现了西周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是A、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上级与下级的关系C、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D、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4、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上下级关系D、既有家族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5、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6、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趋势是A、石器——青铜器——铁器B、青铜器——石器——铁器C、铁器——石器——青铜器D、石器——铁器——青铜器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8、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耕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牛耕的推广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器时代的到来10、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11、下列旨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①秦始皇实施郡县制②北宋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置通判③明朝初年罢丞相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12、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A、建立“中朝”B、设置刺史C、建立“外朝”D、设尚书令13、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行省14、我国丞相制度的起止朝代为A、春秋、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秦朝、明朝15、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
【2020】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三 含答案
①从政治、文化的觉悟走向社会的觉悟 ②把民主作为工具理性以使国家力量强大 ③追求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经济力量的出现 ④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个人主义启蒙
A.④①②③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这三个阶段,③放在最前面;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都是在追求民主,②紧跟③后;新文化运动对人进行了启蒙,④紧跟②后,故C项正确.。
14.(20xx·金丽衢十二校学考交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井冈山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白匪土豪大恐慌”表明大革命失败后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故B项正确.。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英日两国与中国签订的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共同影响的理解.。A项符合《南京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C项.。
15.(20xx·浙江学考交流)下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解析版(四)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 家长制受到挑战C. 公民意识增强D. 中央集权的削弱2.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
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A. 司法性质B. 分割相权C. 抑制腐败D. 职广位重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摧毁了门阀政治B. 扩大了政权基础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仿真篇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九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九)一、选择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9 •福建厦门二检)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被授予“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再加上“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保证了地方稳定,而“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C项正确。
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与史实不符;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错误。
2. (2019 •广东二模)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A.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另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 C 项。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 A 项;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 B 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3. (2019 •四川绵阳三诊)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
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
山东省市级联考2020届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B.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 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
D.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6. 下图是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我国古代
A. 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 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 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D. 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7. 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
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 这说明
A. 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
B.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失败
D. 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14.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
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 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
的状况导致国民政府
年份
战争开支
收入
1937
1167
870
1941
10933
2024
1945
1268031
216519
A. 由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B.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谋求关税自主以增加财政收入
D. 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8. 1949 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
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 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 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 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 摒弃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发生了重大变化。 看下面统计图,这种变化
2020届高考二轮历史查漏补缺之选择题型专练(二)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查漏补缺之选择题型专练(二)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2、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3、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及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②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该制度趋于停顿③“文革”中该制度被取消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4、毛泽东曾撰文指出:“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该言论( )A.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D.阐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5、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6、19 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 等。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古代手工业者的智慧(含解析)
2021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古代手工业者的智慧一、选择题1、白寿彝认为,唐代官营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着重收集()A.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B.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C.唐朝工部司的往来政令D.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答案C解析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只能说明其质量,不能表达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 A 项错误;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也不能说明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 B 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中的工部是管理手工业的,收集工部司的往来政令可以了解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 C项正确;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只能说明商业的开展,故D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有一定力的独立生部C.是社会下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定答案B解析干述及了“邯郭〞“卓氏之先〞“ 人⋯⋯曹邴氏〞三个人物通冶致富,明在国期,冶成具有一定力的生部,故 B 。
3、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 幅?陶冶 ?描了制瓷的20 道工序;景德的?浮梁志?又了22 种制瓷工种。
可以出当 ()A.制瓷化程度高B.制瓷工序繁工种混C.瓷都景德制瓷达D.制瓷已出雇佣关系答案: A解析:据材料“制瓷的20 道工序〞“22 种制瓷工种〞可知,当制瓷化程度高,而不能制瓷工序繁工种混,故A正确, B ;材料“景德的?浮梁志?又了22 种制瓷工种〞缺乏以明瓷都景德制瓷达,故 C ;材料中没有关于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4、读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表,据此可知()年收入年支出农简单再租税负粮食副纺织生存消费其他生产担业口粮 80石留种6石田租4石祭祀、人园4800 钱食360 钱饲240 钱际往来、粮食圃织布盐石料10赋敛11医药共6 120家10匹900钱衣石600钱石660钱石360钱石禽着5匹农具7石2000 钱420 钱720040007700 钱1380 钱900 钱360 钱钱钱总计收入: 11200总计支出: 10340 钱钱A.赋税负担沉重入不敷出B.纺织业成为主要创收活动之一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D.重农抑商是当时主要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从图表信息总计收入大于总计支出,赋税负担沉重入不敷出不符合题意,排除 A项;图表只是表达农耕收入和支出,没有表达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排除C项;图表信息表达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题(选做题)专练
1.(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分)
2.(2019广东汕尾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伍万圆),而且单位价值较低,以及纸张质量较差等问题,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发行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共有主辅币11种面额,13个品种,16种版别。
每种券别版面都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行名、面额以及年份。
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
其主色调分档配色、冷暖色协调和谐,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且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
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设计形式,票幅尺寸按面额采取了分档次长宽递增式。
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纸质精良、耐磨,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
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张黑士碑体”,结构精湛,庄重大方。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家骆《中华币制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5年发行的新币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1955年币制改革的意义。
(6分)
3.(2019广东揭阳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改革口号,要求“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学制》主要模仿法国。
提出普及小学教育,同时重视发展实业教育。
《学制》有许多内容严重脱离日本的国情,致使就学率达不到预期指标。
1879年政府颁布了《教育令》,《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国,改变了《学制》所规定的划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强调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及自由主义。
但在自由的名义下,政府的教育受到轻视,小学入学率反而下降,还出现教育内容反动的现象。
1880年政府颁布《改正教育令》,强化了町村设置小学的义务,严格了对就学义务的规定,加强了教育行政权,并将修身课提到各科之首,以强化“尊祖训、明忠孝、学孔道”的道德教育,初步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立法指导思想。
1885年又颁布一系列《学校令》,主要吸收了普鲁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善良臣民”的道德教育。
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教育改革的意义。
(9分)
答案与解析
第45题(选做题)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