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悲剧精神差异评析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栾岚[摘要] 悲剧作为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的个性反思特点。
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一面。
本文从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审美;差异;I106.7在世界文学使上,“悲剧”这一概念是发源于希腊的,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它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表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地深度美感。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悲剧作品,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忠教节义的伦理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制约,悲剧文学发展缓慢而且不充分。
因此中西方在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和审美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本质因素之一。
而悲剧精神的精髓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
在人类的悲剧精神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露出超常性与崇高性。
悲剧精神投射于中西悲剧中,闪耀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和色泽。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
如在希腊神话中,人物都是以个人为本体,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禄碌。
他把个人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冲冠一怒退出战场,只因阿伽门农横刀夺爱。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悲剧是什么?从美学角度来说,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它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反思。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
这句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
无论是中国传统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和矛盾冲突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内容变得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然而,中西方悲剧因为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剧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悲剧大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遭遇,以此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给人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又死去丈夫。
后来又被坏人张驴儿诬告,赃官枉断,逼她承认毒害人命。
从剧本来看,窦娥的悲惨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她缺乏个人斗争意识。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无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的挣扎。
这种抗争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
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神早已决定了的,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却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希望靠自己顽强的斗争来改变弑父娶母的命运。
他在抵抗命运时的耐力与勇力恰恰是最可贵,因此会令读者感到强大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自身性格上的软弱和犹豫进行了抗争,虽然他最终与敌人走向死亡,但是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读者肃然起敬。
二、悲剧主人翁中国传统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100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冯燕华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中西方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差异一直以来都引人注目,这种差异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心理、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本文则从中西方悲剧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不同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不同结局三个方面对它们的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西悲剧;差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结局悲剧自古以来就是崇高的艺术。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可以唤起以恐惧、怜悯为基础的审美情感并使得审美主体得到净化与升华。
同时,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悲剧也是社会生活中悲剧现象的艺术反映。
纵观中西方有关悲剧的文学作品,虽然它们有着同样的主题,但是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一现象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
一、“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形象西方的悲剧基本可分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和性格悲剧,其典型的代表如: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等,这些人物形象多是宇宙天神或者是王公贵族,大都是高贵的正面典型或英雄人物。
这些悲剧主角为了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坚强不屈的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遭受苦难仍斗志弥坚,纵然牺牲生命仍英勇不屈,这样的角色具有强大的悲剧力量。
就如埃斯库罗斯在三部曲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成功的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庄严高尚的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位希腊神话中的神,为了崇高的正义事业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因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他热爱人类,反对众神之王宙斯要将人类完全毁灭的暴力,就偷了天上火种传给人类,因此遭受宙斯的残酷惩罚。
他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上接苍穹,下临深谷,带着沉重的手铐脚镣,动弹不得。
面对宙斯所施加在他身上的深重苦难,这位悲剧主人公以强者的形象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他宁愿忍受苦难一万年,也决不屈服分毫。
他预知宙斯将来要和一个女神结婚,并且他们的儿子将会打倒宙斯,因此宙斯威胁利诱要他讲出这个秘密,他断然拒绝。
论中西悲剧精神的根本区别
论中西悲剧精神的根本区别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正如特里西诺所说的那样,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摹仿。
”[①]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②]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
”[③]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都属于这类人物。
在西方人的眼中,悲剧的主人公和英雄是同义词,有的西方语言干脆用同一单词来表达这两个意思,如英语为“hero”,法语为“heros”。
西方人对悲剧人物的品德要求并不高,德莱登认为“主要人物可以含有缺点等杂质,只要他好的一面超过他坏的一面。
”④]这一特征被西方人称为“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如古希腊悲剧人物的过度自信(Hubris),麦克白的野心等。
这一缺陷也是悲剧人物能够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的原因。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看作“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⑤],其主人公就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女子。
她3岁失去母亲,7岁离开父亲到蔡婆婆家做媳妇,17岁成亲,但不久丈夫又去逝。
面对着接二连三的不幸,她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莫不是前世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⑥]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
中西古典悲剧精神差异评析
、
反思视 角 : 形 而 上 与 形 而 下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 悲剧无疑是人类对 自身实
践 中所 遭 遇到 的困境 、 灾难 的一 种 审美 反 思 , 它 既 是 人类 现实 生活 的真 实写 照 , 更 反 映 了人 类 对美好 价值 的执着追 求 。 因各 个 民族在 生存 方式 、 思维 方 式 和文 化心 理上存 在较 大差 异 , 中西方古 典 悲剧所 呈 现 的 那种 反 思视 角是 大不 相 同的 。西 方 古 典 悲
剧精神密切相关 。审视 中西方古典悲剧及悲剧精
神, 有 助 于我们更 好地 把握 中西 传 统文化 的特质及 差异 , 从而 有利 于 中华 文 化 的 自觉 和 自信 。
一
相应 责任 的主动担 当 。 而对 自然必然 性命 运 的抗拒 和挑战, 是对 宿命 论 的叛 逆 和反 讽 , 显 示 的 是人 在
提戈涅》 中的安提戈 、 《 美狄亚》 中的美狄亚 、 《 雅典
的泰 门》 中的泰 门等 。 悲 剧 的本 质 在 于关 注 特 定社 会 文 化 之 中的人
奸、 正邪 的道 德 评 判 , 从而达到惩恶扬 善 、 贬 丑 扬
姚 俊 平
( 广 东财 经 大学 华商 学 院文学 系 ,广 东 广州 5 1 0 3 2 0 ) 摘 要 :悲剧 精神是 悲剧 的 灵魂和 生命 。 中西 古典 悲剧 精神 的差异 主要 表 现在 三个 方 面 : 西方 古典 悲 剧精 神侧 重 形式上 的k S . , 中国古典 悲剧 精神 重在 形 而 下的反 思 ; 西 方古典 悲剧 精神 的 主导 价值 取 向是人
第3 5 卷 第 8期 2 0 1 4年 8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系别: 文学与新闻系**: ***学号: ***********专业: 汉语言文学****: ***2015年5月25日摘要悲剧本身是世界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先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精神,慢慢的演变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领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并激发着人们的精神。
中西古典悲剧存在着文化精神上差异性,不管是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与不同的文化差异性和地域差异的影响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关键词:悲剧西方悲剧中国悲剧中西悲剧文化精神AbstractThe tragedy itself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literature,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Greek god of wine sacrifice spirit, slowly evolved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field,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inspi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Ment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y culture, whether Chinese or western trage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Keywords: tragedy Western tragedy Chinese tragedy The trage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pirit目录绪论 (1)一、中国悲剧与文化精神 (1)(一)中国古典悲剧的“天人合一”精神 (2)(二)西方悲剧的“天人相分离”的矛盾冲突 (3)二、中西悲剧的差异 (4)(一)中国悲剧的“悲而不悲” (4)(二)西方悲剧的“一悲悲到底” (5)三、中西悲剧的文化价值评判 (6)结语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绪论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戏剧形式,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歌剧“酒神颂”。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更主要地表现为差异性。
中西悲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悲剧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为悲剧下过如此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虽然我国历代的文艺理论着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但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个体与群体,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感性自觉和理性自觉等方面。
西方重视历史—个体的崇高,中国重视道德一群体的正义,而其区分总的来说表现在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侧重上。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
中国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因而要求他(她)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
儒家的整套政治理念都是以孝为中心,主张以孝治天下。
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均倾向圆满,融和,行事讲求"中庸之道"。
这点在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的贾林悲剧中表现尤为明显。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试析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
试析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西方悲剧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多突出人物的内心自省,以及在与自然命运等斗争中展现的生命精神,中国悲剧艺术则体现对现实人生的慰藉。
然而无论是中国悲剧艺术还是西方悲剧艺术,都是在对人生的忧虑,从而给观众深刻的悲剧体现,呈现出多种悲的审美价值。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原因所造成的,导致的失败痛苦,或者是不幸,都称为悲剧。
而悲,通常不是指悲哀与悲凉,而是指悲壮,是崇高范畴的体现,一般经过严肃的斗争,悲剧人物是正面的。
是由好的事物毁灭,引起人民对此的赞美。
悲剧作为生活悲剧的反映,不是随意的生活悲剧都能造成艺术的悲剧,艺术上的悲剧是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升华,凝聚着悲剧艺术家的渲染和调和,比之前更具思考性的独特体现。
其集中反映一个历史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对于悲剧来说,广义上一般是指戏剧冲突所引发的实践。
狭义上则表示在社会生活中的悲剧。
这种以悲为特点的审美一般通过激发人的精神,唤起人们悲的感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则很难直接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必须通过艺术的加工才能进入审美的视野。
一然而,悲剧意识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
情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基础和灵魂。
在古代悲剧重视情节;近代悲剧更强调的是人物的性格的内在矛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悲剧和传统意义上的大相径庭,被无可奈何的笑所替代(黑色幽默)。
西方的悲剧最早可以追述到以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为代表特征的古希腊悲剧。
朱光潜先生曾对古希腊悲剧做出一个经典评价“希腊悲剧是一种特殊文化背景和性格的产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那个民族的必然产物”。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206页)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戏剧形式,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歌剧“酒神颂”。
在希腊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利彼得斯三位杰出的悲剧诗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第一个系统的研究悲剧美学的学者,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模仿。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从悲剧精神差异透析中西文化异同
案” 候, 的时 卡洛斯忽然打电 话到现场说你们的答案都不对, 电 视台听到后, 立即搞了 个隆重的“ 现场秀” :派出一架飞机把卡
洛斯从老家接到演播现场, 让卡洛斯亲 自 揭开石头的“ 谜底” 。 卡洛斯来到现场后告诉大家说: 它就是一块石头, 没有其他意 思。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卡洛斯的诗歌在巴西的“ 流行” 程度和
Brooks 合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原版引进, 文中译 文为笔者所译。 ③ 在巴西也有个如同我们“ 幸运52"的娱乐性有奖竞猜电 视节目, 有次竞猜题目 便是分析卡洛斯《 在路中间》 这首诗中的 “ 石头” 是什么, 人们踊跃发言, 就在主持人要公布所谓“ 正确答
该怎样飞走。
徒劳地固定肴些许人物。 他们在那里一直是 自由的, 他们都知道— 如果需要的话— 在室内的明暗对照之中
等。 观众从她们的遭遇获得的悲剧美感 , 不是由于其地位的高
雄在结局必须死去,如果没有这个牺牲或死亡, “ 他就不成其 为英雄, 便不能以自己个人为代价实现永恒的本体力量, 实 现世界的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 可见,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
穿越 肉体的漫漫长旅 。 注释 :
家庭的印痕留了下来 遗失了许 多肉体的行迹。 但剩下的也足够暗示 出 每一具肉体都是溢满惊奇。
这 张全 家福 的画框
① 本文所用诗歌译文都是北京大学世界文学所胡旭东
老师所译。
② Understanding Poetr 第四版, y Warren. R. P. & Cleanth
夫 货 20 年 号 旬 教 科0 6 1 上 刊 0“
从 悲剧 精 神 差 异 透 析 中西 文化 异 同
李 成
(石河子大学 商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1300)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
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押“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以道德的眼光(尺度)看待历史,显现出道德至上,道德本位的倾向,这在对待刘备和曹操的传统态度上得到鲜明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恶的情欲是没有历史地位的。道德至上、伦理主义的历史观,使中华民族向来无视“恶”的历史作用,从而否定悲剧人物邪恶性质的正面价值。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纯粹善良的绝对无辜的,其形象具有“雕塑型”,很少发展变化,性格比较单一,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忠义化身或孝顺化身)。他们善良正直,品貌修好,是完美的好人,没有丝毫恶的因素,他们进入其中的悲剧冲突乃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却少有西方悲剧人物自我的心灵分裂和灵魂厮杀,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是纯粹的善和绝对的无辜,不会感到自己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像狼,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质,西方文化张扬历史理性主义的历史观,肯定恶劣情欲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造成艺术对“邪恶”的接纳。西方悲剧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纯粹善良的好人,而是带有“恶”的情欲,勇于开拓,敢于动作,为了自我的权利和合理性得到实现而不惜干犯他人的权利和合理性。卡斯忒尔维特尔说:“悲剧人物是一些心性高傲,意气风发,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遇事不到衙门告状的人。”“喜剧人物则是一些善良的、胆小怕是的,遇事即到衙门告状的懦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是“不好不坏的人”,即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的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特拉赫拉斯,正义凛然,与险恶的命运(人类和自然中的妖怪)搏斗,树立了悲壮的英雄形象,可就是这个希腊人无限崇仰的英雄,也曾在一夜之间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这在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俊平(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系,广东广州 510320)摘要: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
中西古典悲剧精神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古典悲剧精神侧重形式上的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精神重在形而下的反思;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性的伸张,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伦理诉求;崇高美为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中和之美为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悲剧;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0-03悲剧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是痛苦和辛酸的艺术。
悲剧又不是单纯展示价值的破碎,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悲剧人物如何与不幸的命运进行抗争,呈现出人在逆境面前的不屈意志和精神,而正是这种意志和精神体现了人的崇高价值和精神力量,体现了人的尊严和高贵。
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这种反抗反映了人类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本能,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悲剧精神其实是一种拼搏精神和牺牲精神,就是悲剧人物为了实现某种理想的价值目标而与命运进行顽强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
一个民族是否在文化上体现一种成熟,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审视中西方古典悲剧及悲剧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差异,从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一、反思视角:形而上与形而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悲剧无疑是人类对自身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困境、灾难的一种审美反思,它既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价值的执着追求。
因各个民族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古典悲剧所呈现的那种反思视角是大不相同的。
西方古典悲剧,其反思一般是形而上的,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反思是世俗的,具有形而下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讨形而上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考验和挑战。
古希腊悲剧又称命运悲剧,认为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命运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根源是不可解释的,尽管在悲剧作品中主人公为反抗命运而努力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布。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历史意义上的命运和自然因果性意义上的命运是截然有别的,如果说自然命运是客观的、确定不移的,且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那么人类历史意义上的命运则是人类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这种选择,命运对于人而言就不可能发生。
换言之,人类的命运恰恰是他们为自我选择行为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在《俄底普斯王》中,俄底普斯为了避免应验神谕关于他杀父娶母的命运而选择了“出走”,这样的选择纯粹是出于某种价值选择而对相应责任的主动担当。
而对自然必然性命运的抗拒和挑战,是对宿命论的叛逆和反讽,显示的是人在困境中的搏斗和抗争,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肯定和礼赞。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而著称。
莎士比亚的悲剧里也蕴含着一种未知的力量,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控制着人物的意志和言行。
我国古代悲剧的现世性或世俗性特征十分明显,关照的是人间烟火,对生命的终极问题则鲜有兴趣。
形而上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悲剧的冲突主要停留在现实伦理层面,正如有论者所言,中国古典悲剧无非是道德评判的冲突,即擅长通过确定的是非观和伦理观对悲剧中人物进行善恶、美丑乃至忠奸、正邪的道德评判,从而达到惩恶扬善、贬丑扬美、教化人心的目的。
《窦娥冤》中的窦娥只是用精神来战胜肉体,用自己的死亡唤起他人的生命意识,用自身肉体的毁灭来震撼社会冰冷的心灵,将形形色色的人物置于中国传统伦理的谱系中,成为传统伦理的化身和符号。
中国古典悲剧不追求高层次上的精神满足,而是聚焦于就事论事、日用伦常等低层次的生活需要,更不必说对社会总体秩序的正当性进行考问和反思,这些都可以从中国悲剧人物性格脸谱化、伦理化、单一化的特征中找到答案。
以小人物为主体的中国古典悲剧,戏剧冲突的性质与力度,一般来说凄惨而不激烈,主要是没有抗争的实力和可能,他们重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智斗”。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集权制历史的国家,面对强大无比的对立面,人们的抗争只能从他们可能的实际出发。
对多数百姓来说,抗争是为了生存。
如果因抗争而导致毁灭,或无论怎么抗争也是毁灭,那抗争的意义就很渺小了,因为他们最讲实际”。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人是最重实际的民族,他们不大习惯思考抽象的问题,凡是与柴米油盐等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的事情,很难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二、价值取向:人性伸张与伦理诉求西方古典悲剧的形而上反思特点决定了西方悲剧精神之抗争精神是非现实的。
人永远要追求超越,掌握世界和自身的命运,这在宇宙系统中完全是不自量力、不可能的,这种斗争是不现实的,本身就具有悲剧性。
因此,只有反抗才有自由,只有抗争才能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观中国古典悲剧,它们的重心在于通过悲剧人物的无助和弱小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和怜悯,而不是在悲剧人物的性格和独立意志的塑造上下功夫,从而导致在悲剧精神上以及价值取向上与西方古典悲剧迥然有别。
在西方古典悲剧中,悲剧主人公在面对不幸遭遇和命运时,总是顽强地坚持个性,吁求自我,奋力挣扎和抗争,无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是如此。
如美狄亚对丈夫的报复,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普罗米修斯对天神的不敬。
在他们眼里,安于现状则意味着平庸,他们不吝用最剧烈最疯狂的行动不懈追求。
用生命存在来证明抗争的价值和意义的人物在西方悲剧中举目皆是,如《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美狄亚》中的美狄亚、《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等。
悲剧的本质在于关注特定社会文化之中的人类的命运。
如前所述,西方古典悲剧人的“命运”是人与自然、社会的直接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人的“命运”则是个人适应社会过程中的间接冲突,其取向与表现差别很大。
中国伦理社会的构成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古典悲剧无不打上了十分醒目的伦理烙印,强调的是个人融于社会。
西方古典悲剧意在展示悲剧人物独特的个性、原始的情欲乃至片面的人格;而中国古典悲剧则突显悲剧人物的坚忍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
对于现实冲突的解决,中国古典悲剧主要诉诸现实生活中的公平正义等文化和政治力量,而非某种预定抽象理念或精神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大团圆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从来都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是苦与乐的和解和善良道德的胜利,与西方悲剧中抽象理念没有任何关系。
悲剧精神的实质在于对命定的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悲剧精神必然将矛头指向世界现存秩序的维护者即道德伦常。
而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又贯穿着道德教化的功能,“结果,要否定、要反抗的,竟又成了被赞美、被弘扬的,构成了一个是即非、非即是的矛盾局面。
这于‘宁肯全无目的,胜于有一个道德目的!’的悲剧精神自然是背驰的”。
三、审美特征:崇高美与中和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中西方风格迥异的两大古典悲剧体系。
西方古典悲剧都有对崇高目标的追求,而中国古典悲剧却呈现出悲喜交集的中和之美。
崇高是悲剧的符号。
崇高感来自于悲剧主人面对强大的历史必然性境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和强大的人性力量,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圣感、庄严感,是一种集愤慨、同情、兴奋、敬佩与一身的审美体验。
“悲剧的真正审美价值不只是在让人体验到人生的苦难、生命的艰难,更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真善的力量,生命的永恒,这才是悲剧作为一种崇高美的真正本质。
”西方古典悲剧侧重于对力量的赞美,特别是男性阳刚之美。
正是悲剧主人公非凡的激情和钢铁般意志,才能彰显抗击命运生命力量的强大,才给人以鲜明的崇高感。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铁链锁住,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甘愿受罚,始终坚贞不屈。
美狄亚既是爱情女神,忠贞不渝让人艳羡,同时又是疯狂的复仇女神,心狠手辣令人发指。
奥赛罗和麦克白,都兼具英雄和野心家的双重性格,他们每一种性格和品质都呈现出难以置信的偏执,足以形成摧毁一切的力量。
西方古典悲剧正是在现实的沉沦和低落中展示这一冲破一切牢笼的力量,从而褒扬了悲剧精神中不屈不挠的抗争主旨。
当然,这与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世界观是相一致的:人的命运不过是外在世界在人身上的折射,并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时时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侵蚀和解构,所以悲剧人物的反抗也是针对形而上的命运,无论是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还是奥赛罗和美狄亚,所谓的个人复归,到头来不过是现实肉体生命陨落后自我精神的升华。
我国古典悲剧并不完全排斥崇高,一般说来,我国古典悲剧并不把崇高视为悲剧美的极致,而是格外重视“令人酸鼻”的悲怆成分,追求的是情感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处在优美与崇高两极的“中间状态”的美,“既不是优美,也不是崇高,却又包含优美和崇高两极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适度的中和,这就是孔子说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是典型的中国式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这与西方传统的主客相分的世界观有着根本区别。
对大团圆的偏好,既可以使悲剧中的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不至于过于强烈,令人不堪忍受,也使得悲剧中怨艾和悲怆的情调夹杂着一丝温情,寄托虽显苦涩,但能给人以生活的希望,从而达到适度中和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美的体验。
如窦娥终于平冤昭雪,赵氏孤儿最后得以复仇锄奸,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中国古典悲剧一向先悲后喜,先抑后扬,哀而不伤,典型地表现了中国传统世界观的中和之美。
这种“团圆之趣”,一方面使悲剧人物所处逆境和顺境得以中和,使观众情感上的悲伤和喜乐实现中和,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向来弃恶从善、止于至善、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民族性格,表达了身处苦难中的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正是中华名族历经千难万苦而始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深层的精神动力。
可见,中国古典悲剧精神一贯秉承以情动人的道德教化使命,始终怀抱着实现社会温馨和谐的道德理想,也一直坚守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悲伤哀怨非恐惧怜悯,始终是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审美风格的主旋律和标签。
总之,西方古典悲剧展示的是个人如何同不幸命运进行不屈抗争的故事,主题是强者的毁灭;中国古典悲剧描述的是个人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如何隐忍和幻想的过程,主题是弱者的毁灭和再生。
就其思想的社会渊源来讲,西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本位,强调向外扩张和自我奋斗,悲剧人物无不具有很强的个性,敢于根据自己的判断与不利环境毫不妥协地斗争,把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整体之上,即使肉体毁灭也在所不惜。
而中国自古却是一个群体本位的社会,重社会轻个人,强调内向调和和坚忍有序,悲剧主人公在强大的社会力量支配下只能牺牲人格独立和个人追求,逆来顺受,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悲剧英雄都是承担者,只有自主自决,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可能具有悲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