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意境的特点,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2、能概括提炼鉴赏散文意境之美的方法。
3、能够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意境的构成和特点。
2、用朗读创造性地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投影Flash动画——南方春雨图,创设情景,深情导入:
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心里。听听那冷雨,迸溅出了半生飘泊的感怀,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意境。
1、今天我们一起鉴赏这篇文章的节选部分。预习了全文,你们觉得题目中的“冷”是否准确,能否换成“寒”“苦”等?请结合全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本文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而“寒”只能形容冬雨,所以,用“寒”不恰当。用“苦”也不恰当,因为“苦”,指愁苦、痛苦,更多地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而“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一个“冷”字把迷蒙凄冷的雨景与作者淡淡的离愁融为一体,构成了特殊的艺术境界,这就叫“意境”。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它就如同一幅画面,既有景,又融入了情,意蕴丰富,能激发人想象和联想。
那么读完全文,你觉得文章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苍凉凄迷的意境,清冷凄楚的氛围。
3、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散文“听雨”部分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文章“听雨”部分,围绕重点段落,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一)鉴赏第5段。
1、“听雨”的描写主要集中在5—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节。要求准确、流畅,体现文章的神韵。
指导学生评议朗读。
2、意境之美是可以通过美读表现出来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句子丰富的意蕴,再通过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表现出来。
(1)教师引导:比如“大陆上的秋天”一句,既有景又有情,意蕴丰富。“疏雨滴梧桐”两句是写景,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又怎么通过朗读体现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化用了古典诗词,景色凄美。可以抓住关键的字词。(2)怎么读出景色的凄美呢?请学生朗读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读“滴”、“打”,声音可放低、停顿稍长些。因为突出从“听雨”的角度写;停顿稍长,可以引发人联想、想象。可见,意境美要靠想象去感悟的。
(3)“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组近义词写听雨的感觉,怎么读?为什么?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声音渐次低落,语速逐渐缓慢。品读语言,读出蕴藉的感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意境之美。
(4)再找出类似的句子,揣摩一下它的内蕴和朗读的方法,同桌可以切磋一下。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比如:“一打少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等语句。具体怎么处理?(提醒:尤其要突出哪几个词的处理?)
△三个“打”,停顿的时间可渐次增加。语速逐渐减慢,“江阔云低”、“亡宋之痛”,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能突出这种情感,并引发人联想,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蕴。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称之为鬼雨。△这几句语言表达上有共同的特点,化用古典诗文。它是用丰富的意象突出了景的凄美,营造古典的意境美。
3、教师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该段的意境之美。
明确教师的朗读处理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尝试。
4、学生配乐朗读,然后评议。
5、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第5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鉴赏意境美的哪些方法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抓住修辞、句式等)
(3)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二)鉴赏第9—10段
1、参看文章后面的资料,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鉴赏9、10节,选择一段从一个角度鉴赏意境之美,并且揣摩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第9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突出雨的质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10段,运用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在联想中感知意境的迷蒙凄凉。△长长的不加标点的句子,让我们体会到绵绵不绝的乡愁。
3、如何读出第9段所表现的雨的质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该段叠字较多。叠字,绘声,绘形,绘态,把过耳即逝的雨声、形态逼真地再现了出来。朗读突出叠字,能让人更好地感知雨的质感。应注意读出节奏,重读或轻读。整段语速稍快些。
4、怎么朗读第10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要注意长句子的节奏、停顿。“回忆江南的雨┅┅”连绵
不断,一气呵成。体现了语言的密度、弹性。
5、男女生配合朗读。男生读第9段,女生读第10段。
6、教师总结
在这里我们充分体验到了汉语的魅力,余光中先生曾说过:“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为了试验他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正是这种感性丰富的语言,体现了现代散文的意境美。
如果说,第5-7段,把读者引进了古典的情境,那么读完了第9、10段,我们仿佛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本文融会了古典和现代的意境美,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他的深厚的学养,生命的激情。
四、总结
1、作者听的是冷雨,胸中涌动的却是对故土和人生的感怀。从大陆写到台湾,从历史写到现实,用冷雨串联,把二十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把我们带入到苍凉凄迷的意境之中。让我们在诵读中再现意境美,结束这一节课。
2、学生配乐朗读第12节。
《听听那冷雨》预习资料
【资料链接一】
余光中生平及其创作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度过了近八年的学习生活,十七岁才回到南京继续求学。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