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地表径流特征
地表径流的类型
地表径流的类型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的过程,它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径流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表径流的类型。
一、溢流径流溢流径流是指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持水能力或地表的渗透能力时,多余的降水以地表溢流的形式流出。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强、土壤饱和或地表不透水的情况下。
溢流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大、流速快、含沙量高。
溢流径流不仅会导致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二、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指降水通过土壤渗透入地下层的过程。
当降水量大于土壤的持水能力时,多余的降水会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相对较小、流速较慢、含沙量较低。
地下径流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维持地下水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的过程中,沿地表形成的水流。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地表坡度较大、地表不透水的情况下。
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较大、流速较快、含沙量较高。
这种地表径流容易形成沟壑和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较大。
四、蓄滞径流蓄滞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被蓄水体(如湖泊、水库、水塘等)蓄存或滞留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地表坡度较小、地表透水性较差的情况下。
蓄滞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较大、流速较慢、含沙量较低。
蓄滞径流可以提供水源,满足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五、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是指人类通过建设排水系统、沟渠等人工设施,将降水引导至特定地点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城市或工业区域,通过排水系统将降水排除出城市或工业区域,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可控、流速可调、含沙量较低。
地表径流的类型有溢流径流、地下径流、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蓄滞径流和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
每种类型的地表径流都有其特点和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学(附分析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径流:孔隙概念: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意外的水分子,时候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在中立作用下运移。
毛细水:指的是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毛细现象: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毛细管中水位上升一定高度的现象)容水度:岩土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层。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饱水带中地下水存在形式: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含水层: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潜水:赋存在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隔水层之上,而且有自由水面的水称作潜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为上层滞水。
承压高度:稳定水位与个税顶板高程指尖的差值。
测压水位:如果在某处打井那么刚渗透出水的位置叫做初见水位层,此时停止挖掘如果该处地下水存在承压水或者上层滞水那么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贮水系数:是指承压水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所释放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渗流区)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渗透系数: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渗流速度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1.河流的水文特征:(1)河流水量特征:河流的水量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组成。
地表径流是雨水或融雪等降水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的过程。
降水量、植被覆盖、土壤渗透性和地形坡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地表径流的形成。
地下径流是降水渗入地表后进入土壤、沉积层和岩层中的水流。
河流的水位和流量会随着季节和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河流水质特征:河流的水质受到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降水中的污染物、地表径流中的土壤颗粒物和河道沉积物等都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也会对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河流的水质通常通过测量溶解氧、PH值、悬浮物和营养物等指标来评估。
(3)河流的水动力特征:河流的水动力特征包括水流速度、波动和河道形态等。
水流速度受到河道的坡度、水深、底质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波动是河流水面上的变动,它由湍流和涡流产生。
河道形态是指河流的断面形状、河床的垂直和横向剖面形态,它受到河床侵蚀和沉积的影响。
2.河流的水系特征:(1)流域特征:河流的水流都会集结成流域,是河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域是指陆地上所有注入同一个河流或湖泊的水流的汇集区域。
流域的边界由地形高地划分,流域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流速等。
流域的特征包括降水分布、土壤类型、地形、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
(2)水系结构特征:水系是指由河流及其支流组成的一张网络。
水系结构包括河流的长度、密度、级别和层级等。
河流的长度是指河流沿其主干流的总长度,密度则是指流域面积单位里的河流长度。
河流的级别是根据河流长度和流量的大小划分的,级别越高,河流越重要。
层级则是指河流在水系中的位置与关系,包括主河流、支流、次级水系等。
总之,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是互相关联的,水文特征反映了河流的水文过程和水动力特征;水系特征则反映了河流的流域特征和水系结构。
深入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可以为河流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体水文学特征分析与研究
地表水体水文学特征分析与研究地表水体是指地球表面上不断流动的水,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表水体的形成、水量变化、水质状况等多个角度,分析与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
一、地表水体的形成地表水体主要形成于降水、融雪、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
降水是地表水体形成的关键环节,通过降水的输入,地表水体得到补给。
在地表水体形成过程中,降雨的量、频率、分布格局等因素对地表水体规模和流量有重要影响。
二、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受降水、蒸发、蒸腾和径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中,蒸发和蒸腾是水从地表水体蒸发进入大气中的过程,而径流是指通过河流和湖泊等通道流出地表水体的水量。
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性,不同地区的水文循环特征各异。
三、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受到污染和赋存物质的影响。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表水体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均对地表水体的水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研究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寻求水质改善的措施至关重要。
四、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方法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需要依靠多种科学手段和方法。
例如,通过建立水文观测站,记录和分析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地表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采取水样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评估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
五、研究地表水体的意义与应用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首先,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了解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可以更好地规划供水和排水工程。
其次,地表水体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生态保护和修复。
此外,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还能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六、地表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将朝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地理的水文特征
地理的水文特征地理的水文特征是关于地表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等方面的特征。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科学,其中水文特征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的形成、流经和消失是地理的水文特征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地球上的水文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包括雨水、雪水和冰雹等。
降水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到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和沙漠地区降水量很少。
降水形成之后,一部分直接蒸发回大气中,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剩余的部分形成地表水。
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等。
河流是地表水中最常见的形式,它们承载着降水向海洋流动,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地表水的运动与演变地表水的运动受到地形、土壤、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河流的流速和流量受到降水量和地形的影响,通常在上游较快,在下游较慢。
河流的运动对地理的水文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带来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此外,地表水还会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返回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进而形成新的地表水循环。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会对地表水的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降水量和河流流量的变化等。
三、地表水的质量与环境影响地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饮用水和生态环境。
地表水通常受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如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物质的渗入等。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地表水的质量至关重要。
另外,地理的水文特征还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河流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提供了用水、灌溉、航运、发电等服务。
湖泊和湿地是珍贵的生态系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地理的水文特征的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护地表水资源,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利用。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影响,保护地表水的质量。
水文地质学基本知识
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时,地下水在其它 类型透水岩石中的运动 • 不仅适用于垂直方向,也适用于其它方 向的运动 • 对于地下水而言,V并不是单个水质点的 流速,而是流量相同,过水断面全部被 水充满条件下的平均流速
渗透系数(K)
与介质性质有关(粒度成分、颗粒排列状况等)
地下水动态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华北地区
降水稀少,且比较集中 (在7~9月),冬春降 雨稀少。地下水水位过 程线为不对称的单峰形 式,水位差异较大,低 水位出现在春夏之交, 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
地下水动态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东北地区
降水多于华北, 但冬季较长,冰 雪期长达5-6个 月,存在季节性 冻土层,地下水 动态过程线表现 为较缓的单峰形 式。
表示方式--持水度(Wr)
Vr Wr V
式中:Vr为饱水岩土经重力排水后所保 持水的体积;V 为岩土总体积。
3 岩石的给水性
定义 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 性能。
表示方式--给水度(u)
Vg V
式中:Vg为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 由排出水的体积;V 为岩土总体积。
容水度、持水度与给水度关系
等水位线图 确定潜水流向 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确定地下水的埋藏深度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关系 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
潜水面
潜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
• 周期性水力联系
位于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冲积、淤积平原上。河槽底部位 于潜水含水层之间,从而提供了周期性水力联系的条 件(双向联系)。
• 单向水力联系
位于山前冲积扇、河网灌溉区、干旱沙漠区。河流水 位常年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常年补给地下水。
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水文是指研究水在地球上分布、运动和转化等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水文是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形成、变化等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
I. 水文基础知识1. 水文循环:指大气中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经由形成云、降雨以及被陆地和海洋吸收等,再次重返地球表面的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在地球上的存在。
2. 水文成因: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由降水形成的,而降水的成因包括纬度、气候、地形、陆地和海洋等因素。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3. 水文时空分布:水文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都会影响水文的时空分布。
II. 地表水的形成和流动1. 垂直循环:指大气中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后随着气流上升形成云层,然后由于地面降温和空气上升的影响来形成降水的过程。
在垂直循环中,陆地的地形和地貌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表层径流:指地表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主要由于地面的坡度和下切形成。
表层径流过程中,水通过各种形态的流动形式流向水体中。
3. 河流的形成和特点:河流是指水流沿着一定的路线,向低海拔方向流动的水流。
河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和水文环境等因素。
河流的特点包括表层水、地下水和地下径流等,同时还涵盖了河流的形状、河流沉积和流量等方面的内容。
III. 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1. 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是指地表下方的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水通过土壤渗透、土壤和岩石的裂缝和孔隙等途径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库。
2. 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的水位是指地下水位面与地面的高度。
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到降水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土地利用和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汇总试题
⽔⽂地质学基础习题汇总试题绪论⼀、名词解释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科学。
它研究地下⽔与岩⽯圈、⽔圈、⼤⽓圈、⽣物圈以及⼈类活动相互作⽤下地下⽔⽔量和⽔质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这些规律去兴利避害,为⼈类服务。
2、地下⽔:地下⽔是赋存于地⾯以下岩⽯空隙中的⽔。
⼆、填空题1、⽔⽂地质学是研究的科学。
它研究、、、及⼈类活动相互作⽤下地下⽔和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的功能主要包括:、、、、或。
三、问答题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答:(1)地下⽔赋存条件;(2)地下⽔资源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3)地下⽔的⽔质;(4)地下⽔动态规律;(5)地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地下⽔资源的开发利⽤。
第⼀章地球上的⽔及其循环⼀、名词解释:1、⽔⽂循环:2、地质循环:3、径流:⼆、填空1、⾃然界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圈层的范围,分为循环和循环。
2、⽔循环是在和作⽤下,以蒸发、降⽔和径流等⽅式周⽽复始进⾏的。
3、在⽔⽂学中常⽤、、、和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7.主要⽓象要素有、、、、。
三、问答题1、简述⽔⽂循环的驱动⼒及其基本循环过程?⽔⽂循环的驱动⼒是太阳辐射和重⼒。
地表⽔、包⽓带⽔及饱⽔带中浅层⽔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变为⽔蒸⽓进⼊⼤⽓圈。
⽔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
落到陆地的降⽔,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部分渗⼊地下,部分滞留于包⽓带中,其余部分渗⼊饱⽔带岩⽯空隙之中,成为地下⽔。
地表⽔与地下⽔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第⼆章岩⽯中的空隙与⽔分⼀、名词解释1、孔隙度:2、.孔隙:3、裂隙:4、溶⽳:5、结合⽔:5、重⼒⽔:。
9、持⽔度:⼆、填空1、岩⽯空隙是地下⽔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和,对地下⽔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体空隙可分为松散岩⼟中的、坚硬岩⽯中的、和可溶岩⽯中的。
3、孔隙度的⼤⼩主要取决于及情况,另外及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水分流方式径流的特点
水分流方式径流的特点水分流方式径流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水流现象,它描述了水分在地表、大气和地下水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了解水分流方式径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水资源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径流的形成与分类径流是指雨水、融雪水等在地表形成的流动水体。
根据形成方式和流动特点,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大气径流。
地表径流是指雨水、融雪水等在地表直接形成的流动水体,包括河流、溪流、洪水等;地下径流是指水分通过土壤层、岩层等地下介质形成的流动水体,主要包括地下水;大气径流则是指水分通过大气运输和降水过程形成的径流,如雨水、雪等。
二、水分流方式径流的特点1. 循环性:水分流方式径流具有明显的循环性。
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之间,水分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方式不断循环和转化。
这种循环性使得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同时也维持了地球水圈的平衡。
2. 时空差异性:水分流方式径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径流量、径流过程和径流成分因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而异;在时间上,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这种时空差异性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挑战。
3. 系统性:水分流方式径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大气、地表、地下水等多个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水资源的整体系统。
因此,在研究和利用水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水分流方式径流的影响水分流方式径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径流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通过径流过程,水分得以在地表、大气和地下水之间循环和转化,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径流对农业、工业、城市等人类活动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利用径流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不合理的径流利用方式也可能导致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6.2 径流_径流的形成过程(2)
二、坡地产流和汇流阶段降雨满足了流域蓄渗之后或其强度大于下渗率之时,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便开始出现,这一现象称为产流。
在土壤水分达到饱和且地表洼地为水充填之后,或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率时,到达地表的雨水便沿着坡面流动,这一现象称为坡面漫流,而运动着的水流即为地表径流。
一般来说,地表径流是侵蚀和溶蚀地表、塑造地貌形态的重要地质营力。
在水分已达饱和的土壤中,一部分水分侧向流动,便形成了壤中流。
壤中流的运动较地表径流要慢,但要明显快于地下径流。
入渗至地下水面的水分在地下含水层中侧向运动,便形成了地下径流。
在自然界,存在着两种不同机制的产流,即“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1. 蓄满产流蓄满产流又称“饱和产流”或“超蓄产流”。
降雨在补足了饱气带中的水分缺亏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此即蓄满产流。
发生蓄满产流的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可写为:R=P-(W m-W0)-E在上式中,R:一次降雨中形成的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壤中流和浅层地下径流(mm)E:降雨期间的蒸发量(mm)P:降水量(mm)W m: 土壤最大含水量(mm)W0:土壤初始含水量(mm)2 .超渗产流超渗产流又称“非饱和产流”。
当降雨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未渗入土壤的水分便形成地表径流,此即超渗产流。
若降雨量为P,降雨强度为I,下渗率为f,下渗量为F,产流的条件为I >f。
换言之,超渗产流能否发生与降雨强度I有关,与降雨量P无关。
=(I-f)Δt 故有:Rs在上式中,Δt:降雨时段R s: 地表径流量I: 降雨强度F: 下渗量以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这两种不同的机制形成的径流的特征和过程明显不同。
表5-1 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的实例(据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等,1986)流域名称及其地点安徽东坑陕北驼耳巷自然地理-环境概况湿润多林山区干旱黄土地区产流机制蓄满产流超渗产流降雨量(mm)38.7024.6023.3022.10最大一小时降雨量(mm)洪水总量(mm)38.207.90洪峰流量(m3/sec) 3.5026.10主要洪水历时(hour)303。
高二水文特征总结知识点
高二水文特征总结知识点水文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分布、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掌握水文特征的知识对于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洪减灾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高二水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点。
一、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不断循环和转移过程。
水文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补给和蓄滞调节等环节。
1. 蒸发:地表水受热蒸发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形成云和水蒸气。
2. 降水: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云滴,云滴聚结后形成降水,包括雨水、雪、雾和露等形式。
3. 径流:降水过多或地表不透水,超过地面蒸发和渗透能力时,水分在地表流动形成径流,包括表流和河流等。
4. 地下水补给:降雨入渗到地面下,渗入土壤和岩石中形成地下水,补给地下水。
5. 蓄滞调节:河湖库等水体可以储存水量,削减洪峰,亦可调节旱季水量。
二、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地表上的河流、湖泊、水库等集水体。
它们是水循环的一部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水量大小和流速主要取决于降水和径流情况。
2. 湖泊:湖泊是由降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水体,具有储蓄水量、调节洪峰流量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3. 水库:水库是通过人工建设的水体储存系统,用于调节径流、防洪和发电等功能。
三、地下水地下水是指沉积层和岩石裂隙中的水,是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在供水、农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含水层和含水性: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含水层中,含水层是用含水性描述的,包括对流水性、储水水性等。
2. 渗流与补给:地下水通过渗流来补给、储存在含水层中,渗流受到压力差、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3. 地下水埋深和水位: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位于地表下的深度,水位则指地下水的上升高度。
四、水文特征测定为了了解水文特征,需要进行测定和监测,常见的水文特征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1. 降水量的测定:使用雨量计或气象站记录降水情况,来获得降水量数据。
水文地质试题及答案 三
水文地质试题及答案三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学径流课件
4.径流模数M
▪ 计算公式为:M Q (单位:L/s·km2) 1000F
▪ M反映一个流域的产水能力。
世界大河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刚果河 10.6
5.径流系数ɑ
▪ 计算公式为: R ▪ 对于闭合流域:α<P 1
▪ 问题:径流系数为1的含义? ▪ 不同地区,地理条件不同,径流系数差别很大。
蒸发植物截留rsrssrg河岸调节作用河槽调蓄作用河网容蓄出口断面河网调蓄作用地下水位河岸调节作用降雨流域蓄渗蒸散发河流坡地汇流壤中流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河网汇流小河流大河流大海产流与汇流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及早期的表层流过程称为产流过程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或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
小河流 大河流
大海
产流与汇流
❖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及早期 的表层流过程,称为产流过程,
❖ 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或汇流过程。
流域蓄渗过程 地面汇流
流域产流过程
径流形 成过程
坡地汇流过程 壤中汇流 地下水汇流
流域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过程
Rs
上述三个阶段是指长时间连续降水下发生的典型模式。 实际上由于每次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各流域自 然条件也不一样,所以,无论是不同流域,或是同一流 域在不同降水过程中的径流形成,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 差别。
1050
澳大利亚 大洋洲
(各岛)
761.5 133.5
全球内陆 14902.5
年降水
mm 103km3
741
32.2
740
22.3
756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 Is of Hydrogeo logy本章内容7/1地下水的补给7.2地下水的排泄7.3地下水径流7.4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UJ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减少水量的同时,盐量和能量等也随之减少。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 )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抽水井隔水层补给区IE饱和帯非承斥含水层承压含水层排泄区隔水层世紀承压含水层亿年7.1地下水的补给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O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O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一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均匀砂土层--- 活塞式(piston/diffuse)含裂隙的土层--- 径式(bypass)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活塞式”入渗——适用条件:均匀的砂土层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渗润阶段降水延续t2 :土层达到一走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下渗趋于稳走——渗漏与渗透阶段降水再持续: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 犹如活塞的运移。
(完整版)《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地面流水地质》课件
研究地面流水地貌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研究地面流水地貌有助于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等 研究地面流水地貌有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如河流、湖泊等 研究地面流水地貌有助于推动旅游、农业、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发展
添加标题
研究意义:了解地面流水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分布 规律,为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 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径流特征:流量小、流 速慢、不易侵蚀地表
形成原因:地表径流、地下水、冰川等 特征:流水侵蚀、沉积、搬运等 地貌类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地质等
PART THREE
水流侵蚀:水流对 地表岩石的侵蚀作 用,形成沟壑、峡 谷等
风蚀作用:风对地 表岩石的侵蚀作用, 形成风蚀蘑菇、风 蚀柱等
冰川侵蚀:冰川对 地表岩石的侵蚀作 用,形成U型谷、 冰斗等
生物侵蚀:生物对 地表岩石的侵蚀作 用,形成生物洞穴、 生物堆积等
搬运方式:包括机 械搬运和化学搬运
机械搬运:包括滚 动、滑动、跳跃等
化学搬运:包括溶 解、沉淀、吸附等
搬运结果:形成各 种地貌,如河谷、 冲积平原等
沉积环境:河流、湖泊、海 洋等水体
添加标题
排水:排除农田积水,防止作物受 涝
生态调节: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 作物生长环境
地面流水可以 提供城市用水, 如河流、湖泊
等
地面流水可以 改善城市环境, 如绿化、美化
等
地面流水可以 影响城市交通, 如洪水、泥石
流等
地面流水可以 影响城市规划, 如河流、湖泊
等
地面流水灾害类 型:洪水、泥石 流、滑坡等
汇报人:
泥石流的防治: 加强监测预警, 采取工程措施, 如修建拦沙坝、 护坡等,减少泥 石流的发生和危 害
地表径流
同位素组成接近于雨前饱和层土壤水。表明它既非本次降雨也没有与旧水发生混溶。这是在厚饱和层条件下 发生低强度降雨,将非本次降雨的水量以活塞水流方式驱替而出,称为饱和驱替地面径流。
谢谢观看
地表径流
没有下渗的地表水汇聚流动的过程
01
03 产流方式
目录
02 产流机制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 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
生成于地面并沿地面流入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量。它是降落到地面的雨水,被地面地物截留、土壤吸收和渗 入地下后所剩下部分。是组成流域出口断面处的径流量,特别是洪峰径流量的最重要的分量。等流时线、径流成 因公式、单位过程线及综合单位线所针对和计算的就是这部分分量。它的大小直接受制于流域的地形、地貌因素 和气候、气象因素。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通过河流注入 大海。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形成浅水层。与河流相互补给。
【径流】是指经土壤或地被物吸收及在空气中蒸发后余下的在地表流动的那部分天然降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流机制
①降雨后在地表饱和层未建立前不产生地面径流。一经建立,不论其厚度如何,地面径流立即产生。因而, 对集水区而言,产生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降雨,充分条件则是建立地表饱和层。②地面径流产流时,除非下伏 土层已接近饱和,土壤水水分分布一般不连续。③此饱和层随降雨持续逐步向下扩充其厚度,随供水停止而收缩、 消失。④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集水区降雨下渗接近于积水下渗,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降雨强度的影响。
没有下渗的地表水汇聚流动的过程称地表径流。地表径流一般流入江河,流进大海,而湖泊和大面积的沼泽 地、大洼地则起着储存径流的作用。地表径流和降水类型、地形及岩石透水性有关。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成不同的 地表径流,大雨和暴雨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短时间的小雨形成小的地表径流或不形成地表径流。当斜坡很陡时, 大气降水很快地流向附近的低地,而稍微被割切的地形区地表径流则缓慢。如果斜坡为植物所覆盖,地表径流就 要减小。在不透水的粘土质岩石地段地表径流大,在透水的沙和裂隙岩石地段地表径流显著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