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论文]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用)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预习内容: 《一品辅堂》之“鉴赏 诗歌的语言”
D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当堂训练2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塞下曲》李白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2、列举景物(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 (气氛、意境)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
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 感而作的一首诗。司空曙,唐代大历年间诗人,一 生清贫,仕途不得志。 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 (fèn):情谊。 蔡家亲:表亲。
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回想当初出征 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拂。用杨柳春风的 明媚春光来反衬离家的悲伤。 后两句以哀景衬乐情:如今回来的路 。 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用大雪纷飞的 严寒来反衬战后回家的喜悦。
从情景角度鉴赏诗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情感:远在天涯,思念家乡的痛苦哀伤
情与景的关系术语 在鉴赏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总 是被一批“□景□情”的“专业术语 ”蒙住了。出现频率最高的有这样一 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化情入景、触景生情、以景显情、 以景衬情、缘情设景、因情设景、情 景交融、景中含情等。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摘要]:在诗歌的解读中,只有准确把握情景的关系,才能对诗歌有较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三个鉴赏术语的角度结合平时教学体验对景与情的关系谈了一些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对于我们解读鉴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借鉴意义。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诗歌的创作是因事而作,有感而发。
诗人胸有块垒,因某景某事而触发,于是用诗歌的形式来一吐为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登高》都是很好的说明。
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如何领会诗人的这些情感,就必须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通过景物分析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把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我想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过程来解释一下: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傍晚,临窗而立,见窗外梧桐落叶飘飞,突然想起离家已经多年,家中亲人现在可好,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于是感慨万千,手起笔落,诸多文字就流于笔端,诗歌中的许多景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此景此情就融合无间,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这个过程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这要表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起来是情因景生,事实上情是本来就有的,只是处于隐伏状态,否则诗人抒情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下面就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个方面阐述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中,触景生情的人是诗中的人物“少妇”,诗歌先写“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美丽的高楼准备一赏春色,入眼的却是那路边的青青杨柳,令她不禁想起送自己丈夫从军的情景,也许当时也是一样的杨柳青青,难舍难分之情怎能忘却。
“少妇”心中的相思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处于一种隐伏状态,现在看到“杨柳色”,触发了这种情感,从心底深处翻腾而起,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心胸。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后事之师
堂
成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2)简要赏析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答:通过描写堂边美丽的景色,表现出诗人草 堂建成的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尾联借典,表 现出诗人仕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1)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 步骤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步骤二: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 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如今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步骤三: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谢谢 大家!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答:全诗诗人通过对自己建成的“草堂”周围树木葱
郁,景色秀丽,鸟儿栖息筑巢等景描写来抒发自己 怀才不遇,孤苦漂泊,无限悲伤的感情。(0)
答:①整首诗作者融情于景,写了草堂旁遮蔽,用了
拟人的修辞,将落叶拟人化,说它阻碍了太阳,清 风吹拂着叶子,竹子和缕缕烟海在有露珠的树梢上, 看着燕子频频来筑巢,作者感叹无心,作《解嘲》。 ②用典则实出表现自己因仕途不顺而抒发的无奈, 愤懑感慨之情。(0)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错题回顾,在原有古诗知 识的基础上,掌握景情关系. 2.通过拓展练习,研究探讨并总 结情景关系题的解题思路及答题 技巧,并规范准确答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摘要】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
了解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基本规律和手法特点能够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情景关系意象意境写景抒情类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
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特别是在近年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
一、景与情的关系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
在诗苑词圃里漫步,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
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人、事、景、物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的传达出来。
间接抒情的诗歌,往往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中国古典诗词“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一般不直接言情,而是借助于外界的人、事、景、物来表达,其中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
王国维则概括点明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表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写景抒情类诗词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一)以乐景写乐情。
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颇具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愉悦之情。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通过对柳州二月风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凄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悲怨。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诗歌,这个充满着浪漫与神秘的词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利器。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尤为紧密,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歌的世界,领略那些唯美的景与情吧!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景。
在古典诗歌中,景的描绘可谓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有的诗人以山水为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山水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与壮美。
有的诗人则以花草树木为题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台亭阁,与远处的江山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美感。
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情感。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同样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诗人以爱情为主题,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爱情,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息,又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激情与柔情的碰撞。
有的诗人则以友情为主题,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里的友情,既有忠诚不渝的信仰,又有生死与共的决心,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真挚与深情。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杜牧所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里的江水、青山、花儿都是景,而诗人内心的情感则是情。
诗人通过对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与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并不仅仅是美景和美人。
它们还包括了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时光以及美好的愿望等等。
这些美好的元素,都通过诗人的笔触,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古典诗歌成为了一部部充满着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佳作。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友情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怀、祝福等情感,具 有真挚和温暖的特点。
人生感慨
表达对生命、命运、时光等的感慨和思考, 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意义。
景与情的关联性
情景交融
景与情相互融合,相互映衬, 形成完美的艺术境界。
以景生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触发情感,使 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和表达。
以情观景
通过情感的投射来观照景物, 使景物具有情感色彩和象征意 义。
寓情于景
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通 过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情感更加含蓄、 深沉,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
表现力。
情景互衬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与景物常常 相互衬托,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 效果。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衬托 情感,使情感更加鲜明、生动。
情移于景
情感转移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使得景物也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情感转移使得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 而是成为情感的载体和象征。
自然景
自然风光、季节变化、山水田园等,具有自然美和生 态美。
人文景
建筑、园林、风俗民情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 具有人文气息。
抽象景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的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涵和哲理意义。
情的分类与特点
爱情
表达对异性或同性的爱慕、思念、离别等情 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乡情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眷恋、怀旧等情感,具 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目录
• 引言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概述 • 古典诗歌中景对情的表达 • 古典诗歌中情对景的投射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方式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艺术效果 • 结论
01
高考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精华版)
练习1 游月陂bēi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 色,树林和泉声,(1分) ②营造了宁静幽雅(或 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闲
通过结日合暮前、两山联深谈、谈猿作啼者、是沧如江何夜流、 风通吹过木渲叶染、清月寥照的孤环舟境的来景表象现,孤渲寂染清 峭之孤感寂的的。环境,突出了作者不平静的 情绪和孤独寂寥之感。
演练2: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这首 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 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 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 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相关链接:以情结景
•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 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 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 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 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 回味无穷。
———哀景哀情
•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 中的花叶尽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 惘之情融而为一。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哀情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 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 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 致.
高中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生成关系
高中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生成关系作者:罗帅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10期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周仆①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仆(?—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迳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围绕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其参考答案是: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这个参考答案只给了三个术语,没有结合作品做具体分析,简单得让人有些费解。
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做了多年的语文老师,但是遇到这样的试题,尤其是对整首诗做情景关系的分析,一下子我也是不知从何入手。
但是,情与景,是诗歌创作和鉴赏不可回避的两个基本元素,探讨并归纳二者的关系不仅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甚至是终结点。
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情与景的关系比较复杂,古今很多学者都做了深入探讨,得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
限于个人的学识能力,我仅对高中阶段进行诗歌鉴赏时所涉及到的情与景的生成关系做些浅释。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述一下袁行霈的观点。
他说,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即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例如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是移情入境,即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
如李白的《待酒不至》:“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文学鉴赏中的景情关系
文学鉴赏中的景情关系作者:孙祯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5期朱光潜先生曾经谈到“一个人不懂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叹惜“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的”。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趣味到了现在,也没见得高起来。
按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到了初中毕业,诗词阅读已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大大小小的表达方式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引导得法,鉴赏的门槛是可以跨过去的——登堂入室。
那自然还得看各人的用心。
先请大家看一个都比较熟悉的例子:访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诗,常被用来做鉴赏启蒙。
传统的鉴赏程序是由贾岛的“推敲”导入,看寓问于答的构思特点,看平淡中见深沉的抒情特色,看色彩鲜明的环境描写,最后看作者的钦慕与怅惘之情。
四个环节本身没有什么大的不对,但照这样讲下来,孩子们一开始多半是一头雾水,到末了才有点“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其实,多数孩子都有对松、云、山的感性认识,对诗人写到松、云、山时的一般寓意,也多少有一些印象。
“松柏本孤直,不为桃李颜”——见松的风骨;“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知云的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是“小隐隐于野”的标志性选择。
由这一点,即使诗题中没有“隐者”的字眼,也能推知作者要访的是一位世外高人。
大老远跑到深山老林里来,自然是因为对隐者的仰慕;白跑一趟,当然有败兴而归的遗憾。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贾岛感情的三起三落,以及用寓三问于三答的手法来表现,简笔繁情;足见精妙,孩子理解起来就顺得多。
这是相对浅显的示例,鉴赏的材料和考查并不都这么简单。
别说景有千奇百怪千姿百态,景物本身的特征,就有形声色味动静虚实;诗人感受景物,有视听嗅触——单是视觉,还有远、近、俯、仰、正、侧的角度。
情更是因人因时因景而异。
障眼法的使用也有七十二般变化。
但只要理顺了情景关系,不管情的瓜怎么变色。
也不管它隐藏在哪片叶子后面,只要有景这根藤子在,顺着摸上去,总能把瓜摸到手。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作者:成少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9期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
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
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
在景、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类型的分别。
所谓借景抒情,即客观景物是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主体,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不动声色,甚至是客观、冷峻地描写客观外在的景物来寄寓隐秘、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者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背后的内在蕴味时,才会咀嚼、感悟、凸显出诗人寄托在景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纯粹的写景诗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景物诗毫不例外地涂抹着作者的情调,大多数就是作者心声的形象表达。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乍看,确实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作,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旖旎柔美的春光;而实际上,恰是一首抒发细腻友情的抒情之作。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
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面上,确实是描绘了“半亩方塘”的景物特点,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塘水如镜,阳光照彻,白云倒影,清澈透底;实际上在铺垫之余,作者借助最后一句景物描写“为有源头活水来”阐释了呈现上述动人景象的原因,形象地抒发读书明理之后心灵澄明的境界,源自不断地汲取新知的读书之乐。
古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河北迁安一中教师韦秀平诗是文学中的精品,是文学国度的王子,她涅盘于诗人心底的软泥,羽化于景与情的无声默契,是诗人穷其一生去追求的美丽新娘。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则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因为她地位险要,艺术动人,这才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和研读,从而才成了高考中的一个热点。
既是精品就会让人快意而无从下手,那么方法就显示出了高手的不凡,如何才能作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呢?我觉得体会诗人在诗中赋予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
这里我就对鉴赏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作一下探讨。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
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乐景写哀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哀景写哀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哀景写了情,如李白的《塞下曲》写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表现的却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保家为国的豪情;乐景写哀情,如,“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以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上面在形式上谈了关于景和情的关系,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在内容上鉴赏写景抒情诗的具体做法:一、先找准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再看这个意象的修饰词(形容词、动词等),从而把握意象的特点。
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诗人写的意象:草、涧水、树、花、山、鸟。
其特点(修饰词)分别是:萋萋、东流复向西、芳、自落、春空啼。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
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都是一个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感悟,很多时候是由教师硬塞给他们的理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重点,而没能进入诗词审美的境界。
对此,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感悟的空间,教他们怎样从古典诗词里找到美,品到情,而非仅仅根据教参人云亦云。
而指导学生品味诗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抓住诗词里的景的描写以及情的抒发,因为"做诗不过情景二端",将二者关系把握住了,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地能自我感受,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
那么古典诗词里的景与情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就此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景正衬情就是说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景物)的特点于他所抒发的情感是相融合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两个方面: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
顾名思义,乐景即是一切快乐的,融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的景象,哀情就是一切愁苦的,凄凉的,悲伤的,压抑的情绪。
而古诗词的创作往往离不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赏析诗词里的景的特征,自然能明晰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本身。
例如: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鉴赏这首诗歌,可以给学生设置三个问题,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初读后,自然可以通过诗题了解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春景,诗中写了西湖边的山,亭,莺,燕,花,草,绿杨,沙堤。
而通过修饰性的"早""新"等词可以看出这是早春景色:倒影白云平静如镜的湖面,争着飞向向阳树木的黄莺,衔泥筑巢的飞燕,色彩斑斓的春花,刚没过马蹄浅浅碧绿的春草,岸边的绿杨以及迷人的白沙堤,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这些景色,呈现了世间万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文/薛玲玲安徽省马鞍山市石桥中学摘要: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古诗词鉴赏的要点很多时候落在诗词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上,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古诗词中景的描写以及作者写景的意图,它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何关系,弄清这一关系,加上相关的艺术手法,很多诗词的解读将变得轻松。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陈志新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和谐与反差例谈
古人 的某种壮怀 、豪气 ,有时非要借
助哀景 的反衬 ,才足以倍增光彩。如王维
( )这是杜甫 晚年客滞 江汉时所写 1 的 一 首诗 。诗 中 二 三联 用 了 “ 云 ” 片 、 “ 孤月 ” “ 日” “ 风” 几个意象 , 、 落 、 秋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 客,百年 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 杯。 ”
这首诗前 四句写景 ,后 四句抒情 ,景 中含情 ,情景交融。全诗气象雄浑 ,感慨 深沉 ;用意曲折 ,而一气流转 ,诗人面对 辽阔的江天,耳 听清猿哀鸣 ,眼见飞鸟栖 止不定,长江滚滚 ,落木萧萧 ,如何能不
1 . 以乐景写乐情 杜牧的 《 山行 》 “ : 远上寒 山石径斜, 自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 叶
思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 诗 ,然后回答
问题 。 江汉
远 .永认月 同孤。
红于- f花 。 l ”头两句 描绘 了秋 山远景 。 第一句描写了秋 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 了诗 人勇于攀登的精 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 中
律 吲
。 综合天地
诗歌鉴 与情 的和谐 与反差例谈 贝 另 喾 由旦
◆ 莫慧兰
文学宝库中灿若 星河的古诗是 高考中 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 诗人 在诗 中的情
感 ,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 景的关 系很 重要 。情与景 。是诗 歌创作的两个要 素。 情 因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生发 与渗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有人认为这 首诗洋溢 着诗人 自 2
辋川 闲居赠裴秀才迪
[ ] 维 唐 王
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 了 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 己见 。 小结 :同是写秋 ,杜牧写得热烈 ,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
【摘要】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
“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
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首词的讲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形象来抒情表意,而这些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但是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关联,形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带有启示性和想象性的画面,苏轼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而且也点出了诗歌和绘画的彼此联系的,它们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而诗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了,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的特征。
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能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歌的典型性就体现在景与情的关系上。
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呈现着多样的关系。
一、在结构安排上,景与情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讲,主要分四幅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这四幅图分
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幅图,描述了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则是波涛滚滚的湘江水,这恰好引爆了诗人自己如波涛一样翻滚的革命热情和顶天立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则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很好的情势,所以第一幅画面突出的景与情的关系是诗人因为眼前的景物而引发了积郁在内心的激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幅画面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
这首词的上阙在描绘写完独立寒秋图后就开始尽情描绘湘江秋景图,上阙的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则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写景为抒情做铺垫,使激昂的感情的抒发不至于很突兀。
这首词的上阙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在结构安排上的关系则有两种,即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
从整首词上来说,这首词上阙主要是写景,下阌主要是回忆叙事,而且这些回忆和叙事主要是通过两幅画面展现主来的,即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这两幅画面,对与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结构就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但是在这首词中在结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结时,却选用了一幅画面,即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真可谓是气韵横生,言有尽而
意无穷。
这幅画面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的角度上讲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这种景与情的关系其实在古典诗歌中式很常见的。
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最后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一幅苍凉萧索的画面作结,来抒发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
所以这首词从上阙和整体的构思上所呈现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先情后景。
二、在内容选择上,景与情的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深入挖掘这句话的含义,可得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即都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为了抒发心中的情,表达胸中之志,一定会选择最能传达感情的景物,诗人选泽的景和要抒发的情在内容选择上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篇都在抒发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进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整体的词风是高亢激昂的、雄阔壮美,而为了配合这种感情的抒发,诗人选取和词风一致的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和中流击水四幅画面来表现,尤其是湘江秋景这一幅画面,可以说壮景和豪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总之整首词,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雄浑开阔壮美的艺术境界,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毛泽东笔下秋的魅力,这首词在内容选择上,景和情存在着正好对应的关系即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古典诗歌的鉴赏重点就是鉴赏景和情的关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感悟意境、体会感情。
《沁园春·长沙》这首高一第一首词较集中地展现了古典诗歌中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的关系。
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就是领悟景和情在结构和内容的关系,为以后的诗歌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