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使用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用书P39]
一、染色体结构与功能
1.结构: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两种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T2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进入宿主细胞内,并且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2)实验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败血症致死。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分离出活的S型菌。无论是活的R型菌还是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都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由此可见,加热杀死的S 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2)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DNA时,R型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若用DNA酶处理DNA样品,就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并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②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侵染过程
(1)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侵染烟草→烟草不感染病毒。
(2)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烟草感染病毒。
(3)烟草花叶病毒的RNA+RNA酶侵染烟草→烟草不感染病毒。
(4)TMV A型蛋白质,TMV B型RNA)→重建病毒侵染烟草→B型后代。
(5)TMV A型RNA),\s\do5(TMV B型蛋白质))→重建病毒侵染烟草→A型后代。
2.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离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果证明S型细菌中是哪种物质导致R型细菌转化的,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DNA。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等其他物质。
噬菌体DNA复制的场所在哪里?
提示:所寄生细菌的细胞内。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观察指标是什么?
提示:放射性存在位置。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学生用书P40]
1.噬菌体的繁殖原理
2.实验思路及方法
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 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3.过程与结果
4.实验分析
35S标记的噬菌体外壳并未进入大肠杆菌内部,而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进入了大肠杆菌内部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突破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1.(2019·浙江6月学考)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通过某操作实现下图所示变化。该操作是( )
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或DNA
B.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C.将噬菌体与细菌混合液置于搅拌器中搅拌
D.离心并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答案:C
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应用分析
(1)用哪种标记元素。若用32P和35S,则分别标记了DNA和蛋白质,若用C、H、O等,则同时标记了DNA和蛋白质。
(2)注意标记对象是噬菌体还是细菌,标记对象不同对应结果不同,具体见下表:
DNA 蛋白质DNA和蛋白质噬菌体32P 35S 14C、3H、18O、15N
细菌31P 32S 12C、2H、16O、14N
子代噬菌体32P(少数)、
31P(全部)
32S
C、H、O、N的两
种同位素都有
突破2 实验误差分析
2.用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 .32
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选A 。如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其中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少量放射性。
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1)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2)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析[学生用书
P41]
1.肺炎双球菌两种类型比较
菌落 荚膜 毒性 R 型菌 粗糙 无荚膜 无毒 S 型菌
光滑
有荚膜
有毒
2.
过程及结果 分析
结论
R 型活菌注射小鼠活 结果说明R 型菌无毒性 已加热杀死的S 型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
S 型活菌注射小鼠死 结果说明S 型菌有毒性 加热杀死的S 型菌注射小鼠活
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菌已失活
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
小鼠死亡,证明有R 型无毒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