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学东渐_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_张健

合集下载

201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201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201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模拟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

A.依法执教B.教书育人C.爱岗敬业D.团结协作2.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B.清正廉洁C.敬业爱业D.团结协作3.迄今为止,我国较成熟的最古老文字是()。

A.陶文B.甲骨文C.简牍文D.金文4.被称为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

A.敦煌莫高窟B.洛阳龙门石窟C.大同云冈石窟D.天水麦积山石窟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

A.鸦片战争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百日维新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C.教育与惩罚并重D.开除学籍7.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入海口处,塑有一座安徒生童话中的主人公的铜像,这位主人公出自()。

A.《丑小鸭》B.《海的女儿》C.《小意达的花儿》D.《卖火柴的小女孩》8.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

A.中庸之道B.“仁”的学说C.“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D.理学思想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

A.社会主义道德体系B.社会主义荣辱观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D.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核10.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

A.隐私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人身自由权11.教师要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优秀学生B.单亲家庭学生C.每一位学生D.智障学生12.教师的师德修养,只有在()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A.学习B.交往C.思考D.实践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西学东渐”历史探源

“西学东渐”历史探源

“西学东渐”一词最初见于容闳1915年出版的英文传记中译本《西学东渐记》。

后被用来泛指晚清以来现代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盛行的历史过程。

历史上,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虽发端于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但严格意义上的西学东渐应是起于洋务运动时的晚清时期。

其外在形态就是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其内在标志就是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开始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来源。

从明末发端到晚清民国形成气候,西方文化思想的东渐在中国思想界先后经历了拒绝抵制、逐渐接受、全面吸收的历史过程。

整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正好是近代中国逐渐衰落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不断拷问质疑的过程。

因而人们往往耿耿于晚清以来的西学得以东渐,东学却未能西进。

个别甚至把西学之所以东渐简单归结于自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有意识的文化输入;把东学未能西进认定为由于语言障碍,国人中缺少一批像西方传教士一样的人,有意识地把中国的学术典籍译介到西方,使得西方各国对浩繁的中国经史典籍、文化思想缺乏了解。

然而事实则不然。

只要我们细心搜寻历史,不难发现:明末清初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不仅带来了《乾坤正义》等西方科学技术著作,也将中国众多经史典籍带回西方,并被各国纷纷译为本国文字,加以研究。

只是当时传教士们的活动十分有限,传教之余带入的西方著作多限于《乾坤正义》《坤舆万国全图》等天文地图数学著作;加之后来乾隆的禁教,并未广泛流传,更未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思想来源。

真正促使西方学术文化著作的大量译入,使西方文化思想成为影响社会的一种重要思想,恰恰是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马建忠、张元济等中国有识之士自觉的传播力行。

目睹洋务运动的逐渐破灭,严复、马建忠等有识之士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为求富强。

抵御外辱,单有洋务是不够的,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放弃“西学源出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固有思想,认真学习导致西方各国富强兴盛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改变当时中国民力已弱、民智以卑、民德以薄的客观现实;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把中国导向富强。

西学东渐的逻辑——《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读后

西学东渐的逻辑——《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读后

文化长廊西学东渐的逻辑——《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读后严梅梅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摘 要:如何认识晚清中国西学东渐过程的逻辑是西学东渐史的一大热点。

熊月之先生继学界的普遍说法后,提出一番独特的见解,其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一书中将西学东渐的过程分为四大阶段,认为西学东渐的逻辑是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史;晚清中国;真善美[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80-02导言:熊月之先生的著作——《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是研究西方学术文化传播到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这段历史的佳作。

作者在前人的研究之上,利用传播学的知识,将研究的视野放在了“西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传播过程,进而探索“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关系。

一、《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的写作意图及主要观点经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熊认为学界“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1],其主要表现在:1、史料的挖掘、整理还有很大缺失;2、西书内容待进一步理清;3、对社会影响的研究相当薄弱;4、对于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缺乏综合研究。

熊月之先生将西学东渐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11年—1842年。

该阶段的特点是:传教士活动的影响没有达到中国内地,传播者没有盛气凌人的气势,受传对象也没有被压挨欺的心理,传、受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文化交流在相对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阶段是1843—1860年,该阶段晚清西学传播史上的新阶段。

其特点是:1、通商口岸成为传播基地;2、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3、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主动了解、吸收西学的趋势;4、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参加译书工作。

第三阶段是1860—1900年。

该阶段的特点是:1、传播机构多种多样;2、政府创办译书机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等“在被动开放的形势下作出的顺乎时代潮流的反应”[2];3、翻译西书量多面广,影响也广泛深远;4、上海成为译书中心;5、西学影响逐渐扩大到社会基础。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翻译出版及其当代启示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翻译出版及其当代启示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翻译出版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杜运泉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1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大规模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但是语言和文化差异则是阻碍西学进入中国中下层社会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这使西学文献的翻译及出版出现了一些困难。

由于西学只有以中文的形式在社会大众中传播,才能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因此,研究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对西学的翻译情况很有必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一、近代中国翻译出版西学书籍的主题与语种特点翻译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最关键的是翻译人才。

早期翻译西学文献的主要是西方教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

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外交流的逐步展开,中国自己的翻译人才也渐渐成长起来。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留学潮的出现,熟练掌握外文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中国人成为翻译西学的主要力量,大多数西学译著由中国人独自完成。

彼时翻译人才的特点与状况,也直接决定了西学在中国翻译传播的具体路径。

彼时,西学文献在近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通过合译、直译与转译三种途径。

合译主要指的是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由传教士口译,再由中国人用文言文笔述润色,即以西译中述的方式翻译传播西学。

直译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式,就是精通西文的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把西学文献直接翻译成中文出版。

转译就是借助他国文字译本将西学文献翻译为中文出版,即西学文献已被翻译成第三国文字,再把此国文字译本翻译成中文。

这种翻译途径主要出现在晚清后期以及民国早期,具体又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日文西学译本转译成中文,另一种是由俄文西学译本转译为中文。

西学的翻译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直接相关。

梁启超认为中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翻译出版作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媒介,其对题材和语种的选择,充分反映了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有清以来,最初选择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西方正常的文化交流被迫中断。

直到19世纪,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文化交流才再次开启。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翻译出版及其当代启示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翻译出版及其当代启示

书界观察近代西学东渐中的翻译出版及其当代启示□杜运泉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大规模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但是语言和文化差异则是阻碍西学进入中国中下层社会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这使西学文献的翻译及出版出现了一些困难。

由于西学只有以中文的形式在社会大众中传播,才能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因此,研究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对西学的翻译情况很有必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一、近代中国翻译出版西学书籍的主题与语种特点翻译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最关键的是翻译人才。

早期翻译西学文献的主要是西方教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

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外交流的逐步展开,中国自己的翻译人才也渐渐成长起来。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留学潮的出现,熟练掌握外文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中国人成为翻译西学的主要力量,大多数西学译著由中国人独自完成。

彼时翻译人才的特点与状况,也直接决定了西学在中国翻译传播的具体路径。

彼时,西学文献在近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通过合译、直译与转译三种途径。

合译主要指的是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由传教士口译,再由中国人用文言文笔述润色,即以西译中述的方式翻译传播西学。

直译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式,就是精通西文的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把西学文献直接翻译成中文出版。

转译就是借助他国文字译本将西学文献翻译为中文出版,即西学文献已被翻译成第三国文字,再把此国文字译本翻译成中文。

这种翻译途径主要出现在晚清后期以及民国早期,具体又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日文西学译本转译成中文,另一种是由俄文西学译本转译为中文。

西学的翻译与中国人对西方的99认识直接相关。

梁启超认为中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翻译出版作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媒介,其对题材和语种的选择,充分反映了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有清以来,最初选择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西方正常的文化交流被迫中断。

直到19世纪,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文化交流才再次开启。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窦字西泰 , 意大利传教士 , 是将欧洲科技传人 中国 的先 驱 , 他 与徐光启合 译 了《 几何原 本》 10 ) 《 ( 6 5 、 测量 法 义》 1 1 ) ( 67 、 《 测量异同》 11 ) (6 7 等。其中《 几何原本》 为欧洲 欧几 里得平
面 几何 的权 威 系 统 著 作 , 幅 度 地 丰 富 了 中 国 几 何 学 的 范 大
表 1 明末清初传教 士的科技译述 (5 4年一19 18 70年 )
理想 的宗教使命 , 他们在 中西科学文化交 流方面取得 的成绩 却更为 显著。他 们将欧 洲 的基 督教文 化 以及许 多科 学技术 与文化艺术传到 了中国 , 其中科技著作 的编译起 到 了重要 的
作用 。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 士 中最 负盛名 者 当属 利玛 窦。利玛
显 之 分 。综 合 来 看 , 科 技 译 述 中 , 字 最 为 奥 雅 渊 博 而 广 在 文
畴。利玛窦 还 与 中 国 士 大 夫李 之 藻 合 译 了 《同 文算 指 》
(64 、浑盖通 宪图说》 《 11)《 、 圜容较 义》(6 4 等。其《 11 ) 同文
算指》 介绍了西方 的笔 算方 法 , 包括 笔算 的计 数 法 、 四则 运
其是 学术思想的影响 , 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 图景 中的一个层 面 ,它在 翻译 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 因素 指
和 译 者 因素 的制 约 ,并 对 目的 文化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 影 响 , 之 在 汲 取 异 域 文 化 特 质 后 发 生 演 化 和 变迁 。 使
[ 关键 词 ]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
算 、 平方 、 立 方 等。除此之 外 , 玛 窦还 撰 写 ( 译 ) 开 开 利 编 了 《 坤 体 义 》 《 字奇 迹 》 《 国 记 法 》、 西 琴 八 曲 》、 l 海 乾 、西 、西 《 《上 j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绪论翻译及翻译报告的开题报告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绪论翻译及翻译报告的开题报告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绪论翻译及翻译报告的开
题报告
本文将介绍一篇名为《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文章的翻译及翻译
报告开题报告。

该文是一篇介绍中国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学说影响的文章,主要涉及到西学在晚清社会中的传播、影响和争议。

文章的作者是中国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教授。

本文的翻译主要旨在将原文中的内容和思想准确而自然地转化为英文,使其更好地传递到国际读者。

而翻译报告则旨在对翻译过程中的问
题和挑战进行评估和解释,并阐明翻译作品的特点和质量。

本文的翻译将采用逐句逐段的方法进行,以确保翻译准确、流畅。

同时,由于文章的主题是晚清社会与西学的关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
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

在翻译时,还需注意文章中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问题。

例如,在英语中相对于中文单音节词较不常见的现象会对翻译造成挑战,因为这可能导致某些短语和词汇无法完全翻译。

同时,文章的语言风格
也需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创造清晰、简洁并尽可能自然的表达方式。

最后,对于本文的翻译报告将紧密结合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
决方法进行说明。

这包括涉及到翻译文字的语法、语言风格以及语言和
文化之间的差异等方面的讨论。

同时,将针对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
自然性进行评估和解释,以展示本文的翻译质量和表现。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晚清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西学东渐、现代化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社会矛盾尖锐,外部则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段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历程,即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向东方传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哲学思想逐渐被引入中国。

这些新思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晚清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第二阶段是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和其他进步人士。

他们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晚清西学东渐的主要观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等。

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思潮,它主张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以振兴国家。

中体西用则是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它主张在保持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技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过时,应该建立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福祉。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姓名:吴林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指导教师:郭汉民
20050501
摘要
1811 年马礼逊在广州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中国 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序幕。为了传播基督教,用基督教文化 征服和取代中国文化,传教士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采取了“以学 辅教”的手段,选择西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此次翻译 活动比前两次,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得多。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aries in Lat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was the "savage works" period(1811 — 1860). It is the period that the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monopolized the western works, and took religion contents as the core. The second was "western works" period (1860-1895). it was a climax period that a large amount of west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was the most common way that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cooperated in translating books. The third was the "new works" period(1895-1911). The missionaries had no longer occupied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on western books translations. The western works that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troduced independently had taken the majority. In this process, the missionaries changed from “a leading position” to “cooperating” translation again to playing a “secondary position”. It’s just the reflections of Chinese cognitions to western works from "savage works " to " western works " again to "new works" .

2023年教师资格之幼儿综合素质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幼儿综合素质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幼儿综合素质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60题)1、常老师经常利用周末向农民请教农业知识,看科普书籍,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还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同事。

这说明常老师具有()。

A.课程研发的意识B.园本教研的意识C.课程评价的意识D.园本培训的意识【答案】 A2、小学生李某多次违反学校管理制度 ,对于李某 ,学校可以采取的管教方式是( )A.强制劝退B.批评教育C.开除学籍D.收容教育【答案】 B3、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 )《关于女人》等。

A.《寄小读者》B.《狂人日记》C.《寒灰集》D.《亲爱的丈夫》【答案】 A4、初入园的小朋友害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黎老师就在每个蹲坑的两边合适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可爱的小脚印。

孩子们看了既新奇又喜欢,入厕时都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C.复杂性D.创造性【答案】 D5、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是()。

A.《祝福》B.《阿Q正传》C.《故乡》D.《狂人日记》【答案】 D6、小马(16岁)被劳动教养一年后,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成绩超过了报考学校的分数线,但学校因其曾被劳动教养过而拒绝录取。

该学校的做法违反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B.《民法通则》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治安管理处罚法》【答案】 A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权利都不得超越()A.宪法和法规B.宪法和法律C.法律和法规D.政策和法律【答案】 B8、我国的两个内海是()A.渤海和黄海B.渤海和琼州海峡C.黄海和东海D.东海和南海【答案】 B9、与“烽火戏诸侯”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晚清时期的“东学西渐”

晚清时期的“东学西渐”

晚清时期的“东学西渐”作者:顾钧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2期【摘要】晚清时期,在西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走向世界。

随着大批英美传教士来华,汉语学习成为一项备受重视的工作,各种字典也应运而生。

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他们创办了一系列外文刊物,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传播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对儒家典籍的翻译上。

他们在学习汉语、翻译中国典籍的过程中开始改变态度,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晚清时期东学西渐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十九世纪,随着大批英美传教士来华,汉语学习成为一项备受重视的工作,各种字典应运而生。

其中,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和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汉英韵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马礼逊是英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

他的字典是六卷的大部头著作(4开本),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汉英字典,按照汉字部首排列,三卷;第二部分也是汉英字典,但按照汉字的罗马拼音排列,两卷;第三部分是英汉字典,一卷。

这六卷巨制(共计5000页左右)花费了马礼逊长达八年的时间(1815—1823)才宣告完成,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成就。

《康熙字典》是马礼逊编写第一部分的基础,这一部分(中文名称为《字典》)所收汉字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几乎完全根据《康熙字典》。

但在解释字义方面,《康熙字典》只是参考文献之一,这一部分的字词释义总体来说比较详尽,特别是最早出版的第一卷尤其如此。

某些马礼逊认为比较重要的字,如“学”“官”等,不仅给出词语例释,还将相关的知识,如各级学校、科举考试、古今官职、政府管理等,也都介绍给读者,使字典带有了百科全书的色彩。

二十多年后,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其著作《中国总论》中对马礼逊的这部重要大型工具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它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汉语的知识,对于传教工作的帮助则更要大上数倍。

《幼儿综合素质》全真试卷及解析(9)

《幼儿综合素质》全真试卷及解析(9)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2月16日
问题:请结合这两个事例,谈谈现阶段我国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
三、写作题
题目:教师的幸福
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学生未经许可离开教室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对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兴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学生离开教室,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寻找他。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会走得太远,偶尔不能马上找到他.应该通过内线电话告知办公室或叫一个学生报告校长,但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扰其他学生。故B项做法不合适。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2.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崇尚以德治国.儒家思想受统治阶级重视
B.中国是礼仪之邦.儒教思想集礼教之大成
5.【答案】D。解析:此教师的行为的确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人格权和财产权.属于违法行为。故选D。
B.荀子认为教学只要尽量发挥我的本心,扩充我的善性.就可以知天了
C.荀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晚清“西学东渐”语境下的小说翻译

晚清“西学东渐”语境下的小说翻译

f a c t o r s p l a y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s i n t r a n s l a t e d t e x t s ,wh i c h a r e d e e p l y i n lu f e n c e d b y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r e f l e c t d i s t i n c t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t h e t i me s .An a n a l y s i s o f s p e c i f i c e x a mp l e s f r o m t h e m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a d o p t i o n
2 0 1 3年 7月 J OU RNAL OF S OU T HW ES T J I AO T ONG UNI VE RS I T Y
J u 1 .2 01 3
Vo 1 . 1 4 N o . 4
第1 4卷第 4期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F u z h o u 3 5 0 0 1 6.C i n a) Ke y w o r d s : n o v e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 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w e s t e r n l e a r n i n g t o t h e e a s t ;
Ch i n e s e — s t y l e W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d o me s t i c a t i o n

“西学东渐”浪潮中晚清出版的转型变革

“西学东渐”浪潮中晚清出版的转型变革

“西学东渐”浪潮中晚清出版的转型变革作者:樊娅楠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16期【摘要】晚清是我国出版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有其独特的历史作用。

文章重点分析晚清在出版内容、出版类型、出版机构、出版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并阐述这些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西学东渐”;晚清;出版;转型变革【作者单位】樊娅楠,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识别码】A我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曾走过我国出版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历经近代鸦片战争以后由繁盛到衰落的出版变革,后来步入作为中国出版史上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的晚清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称为晚清)。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出版事业的转折点和突破点。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传统社会分崩离析,中国的出版事业开始由传统走入近代,经历变革与转型,初具新式出版形态。

一、“西学东渐”浪潮中的晚清出版“西学东渐”是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外来文明的大规模传入活动,一般指的是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入[1]。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我国晚清出版开展转型变革。

“西学东渐”浪潮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传教士成为这一阶段“西学东渐”的主要媒介。

西方宗教学说是这一时期西学东传的主要内容,据统计,《耶稣教略》《圣书问题》《圣会准绳》等宗教书籍的译介,约占当时引进西书的75%[2]。

第二阶段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这个阶段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开启引进西学的大门,维新派和革命派都热衷西学,以期西学中用,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从西学的输入来看,这一阶段冲破了洋务派单纯引进技术的局限,开始强调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学术思想,特别注重对社会科学的引进,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大量引进成为这一时期“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

浅谈晚清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上海社会生活的影响

浅谈晚清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上海社会生活的影响

浅谈晚清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上海社会生活的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上海开埠日渐转化为近代都市,在保持原有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商业性和移民性,西学东渐和外国文学的译介导致人们传统爱情婚姻观念的改变、平等自由观念渐渐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最终发展出独具一格的兼容并蓄和多元共存的都市文化特性。

标签:晚清;上海;文学译介;社会发展;近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因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而逐渐发生改变。

其中严复翻译的一系列西方政治社会名著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天演论》、《法意》的翻译出版,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得以介绍进入中国,这对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

通过将文学作品翻译和介绍到中国,其影响力更加巨大,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鸦片战争前的上海,尽管有过一些对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在盲目排外的大清帝国闭关锁国政策下,发展极为缓慢。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首遭开埠,不久便于此第一个建立并发展为全国最大最完备的“国中之国”——租界,在客观意外上成为昏睡中的大清臣民了解世界的窗口。

另一方面,上海拥有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之固有的较自由开放的“海派”风尚,上海先是作为洋务运动主要中心之一,而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活动的最主要场所。

从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逐渐成为传播西学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进入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国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开始是在近代,大量事实表明:将外国小说翻译和介绍到国内对于晚清小说的影响是全面而且具体的,它首先对整个社会在道德、习俗、观念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使小说家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发生改变,促使晚清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中国人自己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王韬和张芝轩合作翻译的法国《马赛曲》和德国《祖国颂》是中国人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开端。

晚清“西学东渐”语境下的小说翻译

晚清“西学东渐”语境下的小说翻译

晚清“西学东渐”语境下的小说翻译
熊建闽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4
【摘要】晚清“西学东渐”语境下的文学翻译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的翻译原则.从晚清译者文学翻译的具体实例中可见,晚清译者的小说翻译策略主要受小说翻译的工具主义本质、封建礼教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中心观等因素的影响,文学翻译(主要是小说翻译)的目的不是对文学本身的学习与借鉴,而是译者结合时政用来表达个人见解、宣扬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工具.翻译时译者大都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大量使用删减、增补和改写的方法,用以满足国内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以迎合本土文化的主流价值标准.在翻译活动中社会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译作显现出浓厚的本土化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熊建闽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晚清内陆地区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其影响——以晚清安徽为个案 [J], 宋曲霞
2.没有晚清翻译,何来现代文学——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 [J], 任淑平
3.如何全面认识晚清社会下的西学东渐——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述评[J], 任环宇
4.关于近代西学东渐史研究的几点想法──兼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J], 于语和;庾良辰
5.西学东渐孕育下的文化新火种——评《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 [J], 杨祖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作者: 李昱
作者机构: 巢湖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63-6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晚清 英语翻译 出版 中学西渐
摘要: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

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辛亥革命前国内重要翻译机构的出版活动与西学的传播

辛亥革命前国内重要翻译机构的出版活动与西学的传播

作者: 高奋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28-3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9期
主题词: 辛亥革命前 出版活动 出版机构 西学东渐 传播 翻译 社会科学著作 国内
摘要:1900年至1911年间,国内陆续成立数家翻译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广泛的文化思想基础。

这些出版机构以西方政治、社会、哲学思想的传播为目标,其机制和运作与西学东渐过程中前期阶段的运行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

梳理这一历史时期重要出版机构的出版活动,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前西学的出版和传播的特征和价值,加深对辛亥革命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晚清翻译出版勃兴的社会基础
1.西洋印刷术带动了翻译出版业的技术革 新
作为出版活动的硬件之一,印刷术的发展水 平会直接影响出版业的发展。尽管印刷术很早就 在中国出现,但漫长的封建统治并没有为印刷术 的革新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古老印刷术始终得不 到应有的突破。欧洲的印刷术出现较晚,但却后 来者居上、发展很快。随着德国人古登堡(John Gutenberg)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和能够代替 手工操作的印刷机,西方的印刷技术很快就超越 了中国。随着印刷机在西方各国的推广和印刷业 利润的增长,欧美各国的印刷术也日臻完善,到 19世纪中叶,西方印刷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技 术上都已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3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总第224期)
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印刷机带到了中国。此外, 还有一些传教士也参与研发新的印刷技术,如 1858年,美国传教士姜别立(William Gamble, 1830~1886)在美华书馆用电镀方法制造汉字铅 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这一技术很 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印刷技术的日臻完善为晚清 翻译出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东渐: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
张 健
(巢湖学院外语系 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作为晚清西学东渐的主导媒介,翻译出版在引进西方科学文化、促进中国新旧更替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
张力。本文通过剖析翻译出版发轫的历史条件及其勃兴的社会基础,揭示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翻译媒介的动因、意义和
西方印刷术是随传教士传入我国的。1807 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为了印刷中文圣经,开始在广州秘 密雇人刻制中文字模,制作中文铅活字。鸦片战 争之后,来华传教士一边传教,一边传授科学知 识,而口头传授效率低下,所以他们需要将这些 科学内容译印成册,分发给中国人;同时,他们 在为宣扬西方文化而出版报刊时也要使用印刷 术,但是手工雕版印刷显然无法满足印刷量激增 的需求,因此,有的传教士将石印、铅印等西方
3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总第224期)
一、晚清翻译出版发轫的历史条件
1.闭关锁国——中西之间凸现差距 历史上的西学东渐与宗教不无瓜葛,明清时 期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逐渐掀起了西学东渐 的热潮,但随后因为祭祖拜孔等宗教礼仪问题① 与当时的中国政府产生了矛盾,并引发了中国耶 稣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严重分歧。在多次交涉无 果的情况下,1717年康熙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 活动,此后,雍正、乾隆紧随其后也相继颁布禁 教令。1773年罗马教廷下令解除耶稣会,在京传 教士纷纷回国或流落至澳门,西学东渐的步伐戛 然而止。此后,清王朝便奉行闭关锁国之策,明 末清初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因此而被 扼杀,中西文化共融的活跃局面被一扫而净,传 统的儒家学说再次禁锢人们的思想。在不知不觉 中,中国与蒸蒸日上的西方列强在科技、文教、 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被 蹂躏的厄运悄悄来临了。 而在此之前,源于意大利、堪称欧洲历史上 最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文艺复兴很快扩展至西 欧各国,它不仅引发了科学观和文艺观的空前革 命,也揭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序幕。此后,西欧各 国通过工业革命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从而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刺激了航海业 的快速发展。时至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经过自 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后,开始迈向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为此,西方各国争 夺海外市场、掳掠东方世界的野心逐渐膨胀,一 张撒向东方的大网正欲张开。 2.鸦片战争——翻译出版高潮来临 19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迫使 西方列强积极抢夺海外殖民地以弥补国土狭小、 国内市场匮乏的不利局面。英国经过多年的争 夺,逐渐拥有了海上的霸权,英国殖民者随海船 很快来到了东亚,而当时的晚清社会也因封建统 治过久、缺乏变革而渐趋腐朽,不仅政治军事腐 败,经济技术也落后于西方,但是巨大的市场潜 力却又极大地吸引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 与此同时,英国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竟
局限,为当今信息社会媒介研究范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学东渐;翻译出版;翻译媒介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3)12-0030-06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 Study on the Publica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as a Medium Force
翻译出版可谓是译介、出版的二合一, 较之普通的出版活动,它将信息流通的领域从
语内延展到语际,即在目的语语境中为受众编 辑、复制和传播源语信息。翻译出版主导晚清 的西学东渐并对中国的近代演进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学界对此早有共识(崔波、吴彤, 2008:124),论者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翻译的 方法、策略、选材、对汉语的影响以及出版情 况分析等方面,而将媒介取向作为焦点的论文 并不多见(韩建民,2005:33~34)。笔者却 认为,媒介研究不仅能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佐 证,对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研究也有一定 的基础意义,也可为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分析提 供一定的参照。
2.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翻译出版团队 翻译出版,“译”字最为关键,西学东渐 的历史也是翻译人才辈出的历史,晚清的动荡成 就了3类译才。第一类是和传教士合作的中述人 才,这些人汉语功底较好,且多有某一方面的专 业知识,但却不懂西文,如李善兰、王韬、徐 寿、华蘅芳、徐建寅、赵元益、蔡尔康等,他们 和西人合作,以西译中述的方式译介西学。第二 类是西译人才,他们通晓西文,能够独立进行翻 译活动,这类译才中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 德辉了,而最出名的则是严复。他们大多有过西 洋留学的经历,有的还精通多国文字。由于能够 独立翻译,这类人士常常会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 感受,其中严复、马君武和周桂笙等对现代翻译 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第三类译才 出现在晚清后期,被称为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 译西学。这类翻译人士数量最多,但成名者寡, 梁启超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当然,也有一些 尚不能划归以上3类译者群体的译才,如在文学 翻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林纾,他和精通西文的中 国人合作,将合作者的口译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 式表现出来。总的说来,西学东渐前期以西译中 述为主,译材基本来自欧美各国,但到了后期, 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夕,很多日本文学作品 也被译介到中国。 由于西学著作大量被译介,超过百家的出 版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建成。这些翻译出版 机构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教会所办的 书馆、书会等,如宁波华花圣经书院、上海墨海 书馆、美华书馆、益智书会、广学会和土山湾印 书馆等;二是官办机构,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编译局等;第三种则属 民办机构,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广智书局 等。此外,教会所创办的医院和一些新式学校也 译印出版西学书籍。西学东渐初期,翻译出版物
Zhang J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of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As a leading medium of spreading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publica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culture, bringing about great social changes in China.By 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such publishing upsurge,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auses,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as a form of mass media, providing a paradigmat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mass media in today’s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in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publication of translated works;translation as a medium
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 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 信。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宗教是互不排斥的,他 们像一对孪生子——从天堂来的两个天使,充满 光明、生命和欢乐来祝福人类。我会就是宗教和 科学这两者的代表,用我们的出版物来向中国人 宣扬,两者互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②
大多来自教会出版机构;鸦片战争以后,官办、 民办的出版机构也日益活跃了起来。
3.新教科学传教引领翻译出版的科学方向 晚清西学东渐与新教传教士息息相关,很 多著名的译著都是由传教士口译,再由中国知识 分子笔述,即西译中述。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等在引进西学、传播科学方面的贡 献均有证可考。在常人的印象中,宗教与科学似 乎水火不容,相互对立,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 多。一个显而易见的诘难是,如果二者真的是非 你即我的二选一,那么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之 前,在宗教统治长达千年之久的中世纪,西方应 该是毫无科学可言的,那么近代科学又因何而 来?开普勒、牛顿等大科学家为什么又是虔诚的 宗教徒?而就本文而言,来华传教士为何又要积 极地向中国人传播科学知识呢?这些问题的答案 正是晚清翻译出版勃兴的第三大社会基础。 现代宗教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结果 都显示,传统宗教和科学不仅不是完全对立的, 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宗教还可能存在一些 适应或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宗教改革之后,新 教鼓励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因为上帝的智慧完 全体现在它所创造的自然秩序中;因此,新教也 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 富,为社会谋福利。亲历者就此曾坦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