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动点问题综合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等腰直角三角形 BPQ.
图2
2.如果 PQ 的中点恰为 MN 的中点,那么 MQ=NP,以 MQ、NP 为直角边可以构造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从而根据直角边对应相等可以列方程. . 图文解析 (1)因为抛物线 y=x +bx+c 与 x 轴交于 A(-1, 0)、B(3, 0)两点,所以
2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如图 1,当△BPQ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 t 的值;
(3)如图 2,当 t<2 时,延长 QP 交 y 轴于点 M,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 N,使得 PQ 的中点恰为 MN 的中点,若存在,求出点 N 的坐标与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 BB =2. 2
设 Q(x, x ),因为 D(0, 2),根据 QD =4 列方程 x +(x -2) =4. 解得 x= 3 .此时 Q ( 3,3) . (3)如图 5,因为点 P、P′分别在抛物线 E1、E2 上,设 P(b, b ),P′(c,
2
1 2 c ). 2
1 2 c b2 2 PM P N 因为 O、P、P′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 ,即 . b c OM ON
2 2
1 1 2 .所以 y= x . 2 2
(2)点 Q 在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 E1 上,直角三角形 QBB′存在两种情况:
图3
图4
①如图 3,过点 B 作 BB′的垂线交抛物线 E1 于 Q,那么 Q(2, 4).
②如图 4,以 BB′为直径的圆 D 与抛物线 E1 交于点 Q,那么 QD=
2 2 2 2 2
2
图1 思路点拨
图2
1. 判断点 P 是线段 OP′的中点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点 P、
P′的坐标.
2.分别求线段 AA′∶BB′,点 P 到 AA′的距离∶点 P′到 BB′的距离,就可以比较 △PAA′与△P′BB′的面积之比. 图文解析 (1)当 x=1 时,y=x =1,所以 A(1, 1),m=1. 设抛物线 E2 的表达式为 y=ax ,代入点 B(2,2),可得 a=
图2
图3
解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寻找分类标准,第二步列方程,第 三步解方程并验根. 一般情况下,按照直角顶点或者斜边分类,然后按照三角比或勾股定理列方程. 有时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列方程更简便. 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常常和相似三角形、三角比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如果直角边与坐标轴不平行, 那么过三个顶点作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 可以构造两个新 的相似直角三角形,这样列比例方程比较简便.
例 1
已知抛物线 E1:y=x 经过点 A(1,m),以原点为顶点的抛物线 E2 经过点 B(2,2),点 A、B 关 于 y 轴的对称点分别为点 A′、B′. (1)求 m 的值及抛物线 E2 所表示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如图 1,在第一象限内,抛物线 E1 上是否存在点 Q,使得以点 Q、B、B′为顶点的 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 2,P 为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 E1 上与点 A 不重合的一点,连结 OP 并延长与抛 物线 E2 相交于点 P′,求△PAA′与△P′BB′的面积之比.
2 2 2 2 2 2 2
图5 考点延伸
2
图6
第(2)中当∠BQB′=90°时,求点Q(x, x )的坐标有三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二,由勾股定理,得BQ +B′Q =B′B . 所以(x-2) +(x -2) +(x+2) +(x -2) =4 . 方法三,作 QH⊥B′B 于 H,那么 QH =B′H·BH. 所以(x -2) =(x+2) (2-x).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例 2
如图 1,二次函数 y=x +bx+c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 A(-1, 0)、B(3, 0)两点,与 y 轴交于 点 C,连结 BC.动点 P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A 向点 B 运动,动点 Q 以每秒 2 个 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B 向点 C 运动,P、Q 两点同时出发,连结 PQ,当点 Q 到达点 C 时,P、
1 AC AB cos A ; 2
1 AB AC cos A . 2
代数法一般也分三步:罗列三边长,分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如果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不确定的, 而三个顶点的坐标可以用含 x 的式子表示出来, 那 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三边长(的平方)就可以罗列出来.
图1 (直角三角形)
1.因动点产生的三角形问题
课前导学(等腰三角形) 我们先回顾两个画图问题: 1. 已知线段 AB=5 厘米, 以线段 A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ABC 有多少个?顶点 C 的轨迹是 什么? 2. 已知线段 AB=6 厘米, 以线段 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ABC 有多少个?顶点 C 的轨迹 是什么? 已知腰长画等腰三角形用圆规画圆,圆上除了两个点以外,都是顶点 C. 已知底边画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垂足要除外. 在讨论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时,一般都要先分类. 如果△ABC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存在①AB=AC,②BA=BC,③CA=CB 三种情况. 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有几何法和代数法,把几何法和代数法相结合,可以使得 解题又好又快. 几何法一般分三步:分类、画图、计算.哪些题目适合用几何法呢? 如果△ABC 的∠A(的余弦值)是确定的,夹∠A 的两边 AB 和 AC 可以用含 x 的式子表示 出来,那么就用几何法. ①如图 1, 如果 AB=AC, 直接列方程; ②如图 2, 如果 BA=BC, 那么 ③如图 3,如果 CA=CB,那么
所以 c=2b.所以 P′(2b, 2b ). 如图 6,由 A(1, 1)、B(2,2),可得 AA′=2,BB′=4. 由 A(1, 1)、P(b, b ),可得点 P 到直线 AA′的距离 PM ′=b -1. 由 B(2,2)、P′(2b, 2b ),可得点 P′到直线 BB′的距离 P′N′=2b -2. 所以△PAA′与△P′BB′的面积比=2(b -1)∶4(2b -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